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一篇 城市规划
第三章 专业规划
第二节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青岛历史上虽有公共服务设施,但未见列入城市规划。青岛解放时有影剧院10余个;大、中、小学校70余个;医疗卫生单位10余个(医院、疗养院);体育场所2处;商业服务设施分布不尽合理。青岛解放后,人民Gov高度重视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在历次规划中都有涉及,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公共服务设施日趋完善。
1984年,根据青岛市现状和国家对各项设施的规定要求,对全市公共服务设施作了综合平衡,按三个组团统一布局,并对市、区两级的近期建设项目初步确定了地点。总的指导思想是近期着重搞好北组团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远期全面提高完善。
文化设施 近期新建影剧院6个,扩建2个。其中,四方、沧口区5个,可增加9710座位,由现状11.7座/千人,提高到20.2座/千人。远期再新建影剧院12个(其中四方、沧口区9个),使市区达35座/千人。市文化馆在井岗山路东侧建设。市工人文化宫、四方工人俱乐部、水清沟工人俱乐部在原地扩建,市南、台东、沧口区的工人俱乐部因现状用地狭窄,位置不当,移地新建。
教育 1984年,市区有小学150个,座位数106300个,共有小学生86294人。有中学56个,88000座位,中学生80148人。中、小学校基本上满足发展需要。市区现有大专院校10个(不含军事院校),在校生32333名。青岛市教育局所辖成人中专学校18个,在校生27000余人。规划主要是随着城市改造对现有中小学进行布点调整,扩建改造,提高校舍质量和扩大学校场地,在新建居住区按规划合理布点,进行配套建设。
医疗卫生 1984年,市属医院13个、2350床位,区属医院6处、583个床位,各局和厂企医院14个、1772床位,全市总计医院33个、4750个床位,平均每千人仅有4.6个床位。由于附近各县来青岛就诊者较多,加之医疗设备不足,专科不齐,布局不均,使市区医院的门诊相当拥挤,住院紧张。规划近期改建、扩建和新建医院10个,增加床位1327个,并相应发展厂企医院,使全市每千人达到6个床位,基本解决住院紧张的状况。
规划意见为:一、通过改建、新建专科医院适当增加床位。到1985年将增加1327个床位,总床位达到6032个,每千居民达到5.85个床位。考虑到工厂企业自办医院,每千居民可达6个床位。二、规划新建医院地点,力求布局合理,位置适中,交通方便,便于就诊。三、近期具体安排意见:市立医院扩建600个床位,台东医院新建500个床位,结核病院扩建150个床位,精神病院扩建200个床位,中医医院扩建500个床位,口腔科医院—市南一医院改建150个床位,骨科医院—台东区医院改建150个床位,儿童医院—四方区医院改建150个床位,四方医院在瑞昌路东新建200个床位。除新建和改建上述医院外,还规划建设卫生科技馆、台东医院护校、药品检疫所、计划生育指导站、区妇幼保健站等。
体育设施 青岛市体育设施不足,场地不够,规模标准较低,1984年每千人平均用地面积193.6平方米,很不适应需要。规划近期加强现有体育场地的管理,恢复被占用的体育场地,增设体育设施。同时,在各区新辟体育场5个,新建体育馆、练习馆、游泳馆、海水浴场以及开展航海活动等,增加体育用地9.75万平方米,使市区每千人体育用地面积达276.14平方米。
商业服务设施 1984年有商业服务网点1975个,平均每千居民2.05个,总建筑面积25.57万平方米,平均每千居民266平方米,共有职工2.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86%。城市商业服务网点要本着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分散为主,专业与综合相结合,以专业为主,大、中、小型相结合,以中小型为主,分级成群配套的方法,逐步形成各组团、各居住区的商业服务中心,做到点面结合。近期着重搞好中、北组团以及火车站、港口码头等地段的商业配套建设。规划全市商业服务网点达2329个,其中新建扩建较大型的项目有百货商店16个,旅馆9个,饭店9个,建筑面积40~50万平方米,增长56%~76%。市区平均每千人达到建筑面积400平方米,使全市商业服务设施面貌有较大的改善。
疗养区 1900年、1910年所作的两次规划把莱阳路、鱼山路以东直至会前一带规划为别墅区、疗养区。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把南海路一带划为疗养区。1935年又把京山路以东至太平角划分为疗养区。1956年,青岛市人民委员会确定汇泉角以东至燕儿岛一带为疗养区,规划期内发展到2.5~3万个床位。1957年,规划疗养区用地范围西自荣成路,北至延安路、东至燕儿岛沿海一线。1960年,将人民广场以东、延安路延长线以南,大麦岛以西划分为疗养区,规划人口5~6万人。
1984年《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分近、远两期对疗养区进行了安排,其发展规模总床位5000个。近期在燕儿岛以东规划疗养区内安排,用地面积69万平方米。午山路以南为严格控制范围,不准安排与旅游、疗养无关或影响疗养的单位。远期在薛家岛开辟新疗养区,确定了规划原则:一、节约用地,适当控制建筑物层次,以三层为主,二、四层辅之。床位建筑面积一般控制在80平方米左右,用地面积控制在150~200平方米。二、不准在疗养用地内搞居住建筑。三、使疗养区与周围环境融合,形成总体美化效果。
城市环境卫生 青岛历次规划均无环境卫生规划。1989年正式将城市环卫规划纳入城市规划。城市环卫规划分老市区、崂山区与黄岛新经济区两大区域规划。
老市区 以科学的方法对城市垃圾、粪肥进行无害化处理,达到再生资源化的要求,即从垃圾、粪肥的收运、处理、利用形成一个相互配套衔接的完整体系,提高城市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有计划地取消旱厕,“八五”期间取消60%,新建公厕按建成区面积达到每平方公里3~4个,“九五”期间达到合理布局。城市粪肥利用双山无害化处理场,处理后支援农业。随着旱厕的取消,粪便处理逐步纳入城市污水处理。二、垃圾场的安排与垃圾收运方式的规划:采用填埋式的湖岛、唐河路、沧台路三处垃圾场,根据估算约可使用5~6年。“九五”期间,开辟胶州湾北岸的胡庆村与周家庄之间的洼地、荒滩及部分废弃盐田为新增垃圾场,约10余平方公里,市内五区和崂山区共同使用估算可达50年左右,同时开辟石油化工厂西侧填海地垃圾场作为过渡使用。垃圾收运采用集装箱式转运站为主,多种形式并举,实现垃圾收集和运输封闭化、机械化,服务面积为1平方公里左右。规划近期在湖岛垃圾场新建垃圾综合处理厂1个。更新改造大、中型垃圾运输车。远期在楼山后填海地再增建1个垃圾处理厂,增添部分大吨位运输车。
崂山城区、黄岛新经济区:规划近期改造10个旱厕为水冲式厕所,公用旱厕结合旧城改建全部改造。近期在城区建20个垃圾集装箱,就地充分利用垃圾场,远期运往胡庆垃圾场。规划远期改造旱厕为水冲式厕所。取消垃圾方箱,在黄岛附近选择垃圾场填埋。
1989年城市规划调整后,对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商业服务等专业规划以及大型公建均做了具体安排,拟建:一、青年宫。二、市南体育场。三、电视台扩建,新建电视塔。四、儿童图书馆。五、教育中专区。六、航海活动中心。七、燕儿岛公共活动中心。八、海洋公园。九、高尔夫球场。十、为发挥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体现欧亚大陆桥头堡的地位,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规划在山东路、湛流干路建立全市现代化的行政、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中心,在中山路、辽宁路、威海路、人民路、沧口广场等建立各区级金融中心,形成布局合理的金融网络。十一、商业服务业、集贸市场,重点加强市级、区级、居住区级和新规划的浮山地区、山东头地区、大学区南、中韩镇地区、南渠地区、女姑山地区、错埠岭地区的商业服务中心建设。集贸市场要逐步完善,新建市场要合理布局、方便生活;老市场要逐步退路进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