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四篇  司法行政  
第五章 人民调解

第一节 调解组织


  1952年8月,青岛市按照山东省人民Gov《关于加强区乡Gov调解工作的指示》精神,开始在市内六区街道办事处试建人民调解委员会。到1953年底,市内六区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67个,有调解委员601名。
  1954年3月22日,政务院颁布了《人民调解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明确规定了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宗旨、性质、任务、组织形式、工作原则、纪律和方法,使人民调解工作开始有了法律依据,标志着人民调解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54年底,在市内六区已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616个,有调解委员2284名。
  1956年,青岛市开始在较大的厂矿企业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同时,在崂山县以乡为单位设立民政调解委员会。年底,崂山县共建民政调解委员会87个,有调解委员811名。1958年,青岛市根据山东省司法厅《关于试建调处委员会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开始在崂山县惜福镇试建人民调处委员会(行政性调解组织)。1961年8月,青岛市按照上级的指示,将人民调处委员会取消,重新恢复人民调解委员会这一群众性组织。同时,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置范围扩大,在城市设在街道居民委员会,在农村设在生产大队。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委员5~7人组成,设主任1人。1964年,基本建立健全了人民调解组织,全市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836个,有调解委员4089名。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人民调解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失去了职能作用。1973年,随着各级人民法院的恢复,人民调解委员会重新恢复建立,当年,市区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655个,有调解委员2813名。
  1983年,青岛市在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厂矿企事业单位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5323个,有调解委员?30844?名。在此基础上,经过对调解组织不断地整顿、调整和充实,使全市基层调解组织进一步建立健全。到1986年底,全市共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8401个。其中在村民委员会建立6074个,占应建数的100%;在城市居(家)委会建立850个,占应建数的99.8%;在厂企建立1477个,占应建数的95%。全市共有调解委员?38444?名。为了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领导和及时有效地调解民间纠纷,在乡镇和街道办事处以及大中型企业普遍成立了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在村民、居民小组和工厂的车间设立了调解委员或调解小组,形成三级调解网络。

TOP

第四篇  司法行政  
第五章 人民调解

第二节 管理指导


  1952年,青岛市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初期,工作由市、县人民法院和区人民法院调解股(后改为调解科)负责管理指导。1955年5月,青岛市司法局内部设司法行政科,负责管理和指导全市的人民调解工作。各县、区的基层人民法院负责管理和指导各辖区的人民调解工作。1958年4月,青岛市司法局撤销,人民调解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归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各县、区人民法院负责。
  1980年11月,青岛市司法局重新恢复,局机关设法院管理科,职责之一是负责管理和指导全市人民调解工作。1983年5月,由于司法行政机关的任务发生了变化,根据上级的指示,青岛市司法局将法院管理科改为人民调解管理科(1986年10月改为人民调解工作管理处),同时,各县、市、区司法局也相继设立了人民调解管理科,管理和指导各辖区的人民调解工作。在乡镇、街道办事处设专职司法助理员。1985年以后,陆续建立了司法所,负责对基层人民调解的管理与指导。
  从1982年开始,实行青岛市司法局负责培训司法助理员,各区、县司法局负责培训调解主任,乡镇、街道办事处负责培训调解委员的制度,采取办培训班和以会代训等形式进行培训。到1986年底,青岛市司法局共培训司法助理员5批805人次;各区、县共培训调解人员98749人次。
  1982年4月,青岛市司法局在新兴旅社召开青岛市第一次人民调解工作会议,总结和部署人民调解工作,表彰先进调委会13个、先进工作者402人。1983年4月,青岛市司法局在龙山宾馆召开青岛市第二次人民调解工作会议。1984年5月,青岛市司法局在“北航”第三招待所召开青岛市人民调解工作经验交流会,有300多人参加。1985年5月,青岛市司法局召开了青岛市人民调解工作经验交流会,有300多人出席了会议。1986年5月,在济南军区空军接待处召开了青岛市人民调解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代表有300多人。会上表彰先进集体110个,先进个人300名。同年8月,在四方区召开了大中型企业建立法律顾问室现场会,青岛专用汽车制造厂和青岛西装厂等单位介绍了经验。通过召开工作总结表彰会、工作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等,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青岛市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
  1982年,青岛市司法局编印了《人民调解工作学习资料》5000册,1984年,编印了《人民调解工作学习资料》第二辑8000册,发至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1986年,青岛市司法局编印了《常用法规选编》38000册。该书选编14个常用法律、法规,共15万字,发至基层调解组织。1985年12月,青岛市司法局等5个单位印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企业人民调解工作的通知》。1986年5月,青岛市司法局印发了《青岛市人民调解工作五年规划》。

TOP

第四篇  司法行政  
第五章 人民调解

第三节 调解纠纷


  青岛市人民调解委员会主要是调解发生在公民之间有关人身和财产权益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纠纷。50年代,主要调解婚姻、赡养、继承、买卖、债务、分家析产等一般民事纠纷和侵害个Renquan益以及轻微刑事案件。1950年,青岛市婚姻家庭纠纷增多。1953年5月,青岛市区67个人民调解委员会调处民间纠纷815件。1954年,《人民调解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颁布实施后,人民调解工作有了长足发展。1957年全市共调处各类民间纠纷11727件。
1958年,青岛市人民调解委员会被行政性人民调处委员会取代,工作范围扩大,除调处一般性的民事纠纷外,还审理一些轻微的刑事案件。1961年,根据上级的指示,重新恢复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及其工作。1963年,全市人民调解委员会共调处各类纠纷4748件,其中民间纠纷4365件、轻微刑事案件383件。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人民调解组织瘫痪,工作无人做。1973年,随着人民法院工作的恢复,人民调解工作也开始恢复。
  进入8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调解纠纷的内容和数量都有很大变化。调解的民间纠纷主要有婚姻、继承、赡养(抚养)、房屋宅基、债务、农业生产、损(伤)赔偿、家庭、邻里、其他纠纷十大类。1981~1986年,全市共调解民间纠纷126446件,平均每年调解2万余件。最多的是1984年,调解25800件;最少的是1982年,调解13700件。在调解的纠纷中,家庭、婚姻、邻里、赡养(抚养)、房屋宅基、损(伤)赔偿纠纷较多。如1986年,全市共调解民间纠纷22211件,其中,家庭纠纷4348件,占18.9%;婚姻纠纷3740件,占16.2%;邻里纠纷3706件,占16.1%;赡养(抚养)纠纷2803件,占12.2%;房屋宅基纠纷2107件,占9.1%;损(伤)赔偿纠纷1745件,占7.6%。民间发生的纠纷绝大部份由调委会进行了调处,调处率达96%,调解后绝大多数双方当事人比较满意,调解成功率达89%。由于调解及时,方法得当,防止可能发生的自杀、凶杀案件111起,非正常死亡204人。
附 调解事例
  一、家庭纠纷事例。四方区开化路有一户居民,婆媳之间因抚养姑姐之子发生纠纷。媳妇被丈夫怒斥和打骂,回娘家久住不归,并提出离婚。其婆母内心苦恼,于1983年5月19日晚11时许,携绳外出寻短见,被邻居发现告知居民调解委员会,将其规劝回家。后多次调解,婆媳终于和好。同年7月一天,婆媳又因琐事发生争吵,其夫不问情由,对其妻大打出手,其妻一气之下,用菜刀将壶、锅等用具剁毁,其夫恼怒之下将家中的汽油浇在床上、被上准备自焚。在这紧要关头,调解员及时赶来,从其夫手中夺下火柴,避免了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经过调解委员们苦口婆心的说服教育,最后深深感动了这一家,使各自做了自我批评,重新和好至今。
  二、邻里纠纷事例。市北区市场二路赵某与任某两家邻居关系一直不好。两家人一见面就指桑骂槐,滋事生非,搅得四邻不安。有一次,赵家倒污水溅到任家水桶上,两家女儿撕打起来,任家女儿的手指被咬伤,拿来斧头要拼命,吓得赵家关上门,结果大门被劈了两个洞。1983年5月9日的清晨,任家女儿去倒痰孟,与端面盆的赵家女儿相碰,又发生了撕打。任揪着赵的头发在走廊里拖来拖去,把头发揪下了一撮。赵家因怕再次遭打,搬至亲戚家躲避。市场三路办事处和居民调解委员会为解决赵、任两家矛盾,防止纠纷进一步恶化,组成了联合调处工作组,通过讲形势,讲法律,说团结的好处,论纠纷的危害,使赵、任两家受到教育,相互主动检查了自己的错误,表示希望和好。之后,任家夫妇主动把赵家接来。5月30日晚上,在联合调处组的协调下,赵、任两家坐在一起相互道歉,握手言和。院内群众也纷纷前来祝贺,大家吃着赵、任两家买的喜糖,说说笑笑,齐声赞扬人民调解好。
  三、婚姻纠纷事例。沧口区永定路1号,住着一对聋哑夫妻。他们于1980年结婚后,婆媳住在一起。夫妻俩互敬互爱,次年生一男孩,日子过得很幸福。后因婆媳纠纷,这对聋哑夫妻闹离婚。司法助理员辛美香从事调解工作多年,调处聋哑人的婚姻纠纷还是第一次。为解决语言不通的问题,她请了懂哑语的同志做翻译。虽多次找男女个别谈话,做和好的工作,但收效不大。后来发现双方父母在场时,离婚的态度很坚决,双方父母不在时,二人却不提离婚。辛美香分析认为,夫妻俩人感情尚未完全破裂,有和好的可能,关键是要做好双方父母的工作。辛美香及时召开了调解联席会,请男女双方及父母参加,双方住地居委会、办事处有关领导对双方进行了热情的帮助,当事人均做了自我批评,媳妇主动向婆母道歉,婆母也诚恳地向亲家认了错,夫妻双方表示重归于好。会上达成了调解协议,其中一条是男方黄祖智暂去女方娘家居住,每月交母赡养费10元。这一协议三方都很满意。会后亲家亲热地拉着手,高高兴兴走出办事处大门。
  四、经营纠纷事例。莱西县南墅镇东馆村村民赵某社与赵某光等10余人,合伙到平度县境内开采石墨,因生产经营不善,经济效益不高,年终,负责人赵某社分配给每个成员2000元,成员赵某光认为分配不平,当即拒收酬金,提出至少要分给其现金5000元。赵某社再三申明无力支付,赵某光不肯让步,先后多次找赵某社要钱不成,便扬言:“不给钱就和赵某社拼了!”其父得知后,也要同6个儿子一起到赵某社家闹事,声称:“我6个儿子,豁出去死1个还有5个。”调委会发觉后,多次做双方的工作,但效果甚微,双方对立情绪不减。一天晚上,赵某光不听劝导,用杀猪刀把写好的恐吓信插到了赵某社家的大门上,信中称“再不给钱,就以刀相拼,让你过不好年。”调委会得到报告后,深感问题严重,即与村委、村支部紧急研究,一面派纠纷信息员随时掌握和控制赵某光的情绪和行动,发现异常及时报告;一面立即派调解委员会成员对赵某社进行耐心的说理疏导,指出其组织合伙经营,应当事先签订协议公开收支情况,协商公正分配,不能自行一人说了算,希望他合理支付红利。赵某社思想通了,同意再支付赵某光1000元。调解员同赵某光一起学习法律,指出用恐吓信及刀子插在赵某社家门上,是一种违法行为,如再以刀相拼,后果将更严重,要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转告了赵某社同意再支付1000元酬金的意见。赵某光终于认识并检查了自己的错误行为,表示要遵纪守法,同意调解,从而使一起将要激化的矛盾得到解决。第二年开春,赵某光又和同伴重整旗鼓,投入了开采石墨的生产经营中。

TOP

第四篇  司法行政  
第六章  法制宣传教育

第一节 宣传机构


  解放初期,青岛市法制宣传机构不健全,法制宣传工作由市公安局、法院、检察署以及有关群众团体等分别承办。1950年10月至1953年,《惩治反革命条例》等的宣传工作由中共青岛市委、公安局、检察署、法院等部门负责。195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婚姻法》,在市委宣传部统一部署下,由公安局、检察院、法院以及有关群众团体等共同配合开展宣传。1955~1966年,《兵役法》等有关法律宣传,根据工作任务,由市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共同或分别进行。
  1955年8月,成立青岛市司法局,局内设有宣传科,开展过一些法制宣传,1958年撤销。
  1980年11月,青岛市司法局重建,设有法制宣传教育科,12个区、县司法局也分别设立宣传教育科(股),全市共有法制宣传机构13个,有专职法制宣传干部33人。1985年7月,为适应在全体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需要,成立青岛市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与宣传教育科合署办公。至年底,12个区、县分别成立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与法制宣传科(股)合署办公。全市普法办公室共有专职工作人员54人,法制宣传员250人。

TOP

第四篇  司法行政  
第六章  法制宣传教育

第二节 法制宣传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开展了镇压反革命、取缔反动会道门及反对美蒋特务活动的宣传。
  1950年10月,在中共青岛市各级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开展镇反宣传活动。重点宣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镇压反革命条例》和中共中央的宽严政策。组织法制宣传员分别深入到各区、工厂、街道、学校作报告。同时采用标语、黑板报、开公诉会等形式进行宣传。翌年3月,青岛市人民Gov发布取缔反动会道门的布告,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发动。中共青岛市委、市人民Gov多次召开控诉会、审判会,揭露反动会道门及道首的罪行。崂山郊区集训中小道首157名。全市2000余名道徒纷纷退道,登记悔过、退道者2790人。
  1951年4月,青岛市人民法院在中山公园举办大型司法展览,利用连环画《匪特刘广金的万恶罪行》等图片及判决书,向游园群众进行宣传。4月11日,青岛市人民Gov在汇泉体育场召开控诉反革命分子罪行大会,到会者2.5万余人,场外集体收听广播的群众达8万人。全市直接参加镇反宣传的各级干部800多人,收到检举、控告反革命分子和各种犯罪分子材料480余份。1951年底,镇压反革命宣传基本结束。
  1954年4月2日,中共青岛市委组织市直机关、驻青部队、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主要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资本家等56人参加学习宪法草案。同年9月《宪法》颁布后,全市各界掀起学习、宣传《宪法》高潮。
  1958年4月26日,为宣传《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规,市公安局、司法局经过积极筹备,在中山公园展出“公安、司法工作图片”。内容分为镇压反革命、打击刑事犯罪、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户口管理条例、交通安全、消防、陪审、律师、公证、调解等10部分。展出期原定15天,后根据群众要求,又延长了15天。共有75457名干部群众参观了展出。
  1980~1983年,青岛市开展以《婚姻法》、《关于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分子的决定》为重点内容的法制宣传。1980年10月,市司法局为贯彻第一次山东省司法行政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宣传婚姻法”的要求,开展宣传活动。编印了宣传提纲,采用口头宣传、有线广播、宣传栏、文艺演出、图片展览等形式,至翌年元月,宣传活动达到高潮。1983年12月,全市开展了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宣传活动。中共青岛市委政法委、宣传部、市妇女联合会等19个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法制宣传月活动的通知》。市委负责同志向全市人民作了《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的广播电视讲话。中共青岛市委、市人民Gov于同月28日召开了全市电话会议,进一步动员部署开展宣传月活动。这次宣传月活动,全市设宣传栏15400余块,展出宣传牌9800多个,图片漫画25800多幅,组织文艺宣传演出560场次,幻灯33300场次,设法律、家庭教育、妇幼保健咨询站470多个,接待群众达3万人次。全市共排查出各种危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案件3500余件,依法处理2540件。有22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222人受到法律制裁。

TOP

第四篇  司法行政  
第六章  法制宣传教育

第三节 普及法律常识教育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的通知》,青岛市从1985~1989年,用5年时间在全市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识。这次普法教育对象为一切有接受能力的公民,重点是干部和青少年。全市列为普法对象的公民有352万人,其中各类干部16万人,大、中、小学生96万人。普法教育内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婚姻法》、《继承法》、《经济合同法》、《森林法》、《兵役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简称“九法一条例”。普法教育的组织领导,由中共青岛市委政法委、宣传部、市司法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等单位领导组成市普及法律常识领导小组,并成立青岛市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与市司法局宣教处合署办公)。全市12个县、区成立了普法领导小组,下设普法办公室。
  全市普法教育分三步进行。一、用1年的时间完成各项准备工作。主要任务是拟定并下发五年普法规划、成立组织机构、编印教材、培训骨干、抓好试点。二、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普及任务。主要以司法部统一编写的《干部法律知识读本》、《职工法律常识读本》、《农民法律常识读本》为教材。干部、职工采取在职学习和脱产轮训的方法;农村以举办农村法制夜校为主,采取干部包片、党员包户、宣传员包宣传对象、学生包家长的办法;城镇居民和无业人员由街道办事处负责轮训;城乡个体户由个体劳动者协会举办法制教育业余学校学习;大、中、小学校采用开设法制课的办法。三、最后一年检查验收。
  在这次普法教育期间,青岛市共组织订购法律常识读本109.4万册,编印法制宣传和辅导材料201种,培训普法辅导员、宣讲员10.4万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