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二章 青年运动
第二节 青年斗争
1900年,德国殖民当局在青岛开办了水师工业学校。1901年春,德国殖民当局为了镇压学生的反德斗争,在操场上杀害了学生张某,全校学生选出代表赴济南,向山东巡抚杨士骧请愿,要求严惩凶手,为被害同学昭雪。有的同学当即放弃学业,参加抗德义勇队,为被害同学报仇。
1908年1月,中国同盟会会员陈干在青岛成立震旦公学,聘请商震、王鸣双、陶成章等同盟会员任教,向学生灌输“驱逐鞑虏”革命思想。春季,该校学生为反对清Gov出卖山东矿权,参加了抗议请愿。12月,德国殖民当局勒令陈干等革命党人离境,并查封震旦公学。
1908年秋,礼贤书院院长卫礼贤从德国返回青岛,学校强令学生前往码头迎接。码头上的德国巡捕对学生蛮横无理,激怒了全体学生,一学生怒喊:“将他推下海去!”当即遭拘捕。学生包围了巡捕,救出了被捕同学,并将肇事巡捕按在铁轨上,欲将其让火车轧死,被教师阻止。
1912年9月,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校方强令学生去码头迎接德国王储亨利亲王,有一学生离队稍远,被码头德国巡捕殴打。回校后,全体学生立即罢课,欲包围巡捕房,严惩打人巡捕,迫使德国总督惩处了打人的巡捕。
亨利在视察礼贤、美懿两书院时,学生们一齐跑回宿舍,都不回教室上课接受视察,教室里空无一人。美懿书院教室黑板上被学生写上“不欢迎亲狗”口号,弄得亨利一行十分尴尬。
同月,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学生得知孙中山先生来青岛的消息后,立即罢课请愿,要求校方请孙中山到校参观、讲演。迫使校方接受了学生的意见,准许孙中山到校参观,并在学校大礼堂向师生做讲演。
1914年11月7日,日本取代德国,实行殖民统治,青岛青年开展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
在1919年1月18日召开的“巴黎和会”上,中国Gov提出了日本归还青岛和胶济铁路的要求。4月底遭到美、英、法等国的反对。消息传来,举国震怒。5月4日,北京学生首先走上街头游行示威,要求“归还青岛”。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从而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青岛的青年学生不畏日本殖民当局的高压,走上街头讲演、撒传单,积极参加这场爱国运动。明德中学因学生宣传反日,参加抵制日货,被日本青岛守备军司令部查封。
1922年2月14日,在中国人民的强烈要求下,中、日两国代表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了《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日本帝国主义被迫交还青岛。同年12月10日,北洋Gov收回青岛主权,青岛各校学生纷纷上街举行提灯游行,热烈庆祝。
1923年初秋,中共一大代表、山东党组织创建人之一邓恩铭来到青岛,与青岛的中共党员王象午取得联系后,着手建立中国Our Party和中国初级阶段青年团组织。邓恩铭在《胶澳日报》先后发表了《列宁传》、《今日感想》、《青岛劳动概况》等文章,宣传马列主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建立无产阶级国家的主张,抨击北洋Gov勾结帝国主义祸国殃民的罪行,并用大量事实揭露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号召广大工人团结起来,与资本家斗争。
邓恩铭、王象午还通过进步学生、工人在群众中赠送推销革命书刊《向导》、《中国青年》、《Our Party宣言》、《资本论入门》、《唯物史观解说》、《共产主义初步》等,并在青岛中华书局、启新书社、青岛书店、胶澳日报社等处设立代销点,使马克思主义在青岛得以传播。还经常召集青年工人、学生,交流阅读心得,使这些青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为在青岛建立初级阶段青年团奠定了思想基础。
1923年8月20~25日,中国初级阶段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大会决议提出:“除济南外,应在胶济铁路全路、淄博各矿及青岛设法扩充”团的组织。10月间,邓恩铭多次写信给团中央委员长刘仁静汇报青岛建团工作。同月,团中央派王振翼来青视察指导建团工作。11月15日,王振翼给刘仁静写信,汇报了在青视察情况,认为青岛建团的条件已经成熟,11月18日,经邓恩铭、王象午、王振翼分别介绍,电话局的孙秀峰、王少文,公立职业学校的许兴业、郝骏夫、李松舟、李萃之、姜秩东、傅健生、李树伯、张肃甫等10人入团。同时成立了中国初级阶段青年团青岛临时地方支部。
团支部建立后,团的组织发展较快,团员的分布面也渐渐扩大,除胶澳公立职业学校、电话局外,在四方机厂、内外棉纱厂、印刷厂、商店、医院、小学等处,都有团的组织或团员活动。胶澳公立职业学校以团员和进步学生为主,成立了学生自治会,着手联络其他中等以上学校,组织学生总会,举行了庆祝青岛从日本手中收回一周年等活动。1924年夏,中国Our Party青岛组建立,邓恩铭任组长。在中共青岛组的领导下,12月,团中央批准建立中国初级阶段青年团青岛地方执行委员会。同月,团地委发起成立进步学生团体“新学生社”,胶澳公立职业学校、胶澳中学、礼贤中学和西镇小学的数十名进步学生参加。团地委学运委员梁德元被推选为委员长。“新学生社”的宗旨是“联络感情、研究学术、改进社会”,并提出“打倒国内军阀!打倒国际帝国主义!”的口号。接着,团地委以西镇和东镇小学的进步学生为基础,成立“少年学会”进行反对曹锟贿选,反对段祺瑞召开“善后会议”,反对帝国主义宗教文化侵略,开展非基督教大同盟运动。组织大中学生国民会议讲演团,宣传、拥护孙中山先生主张,推动成立青岛国民促进会。同月,团地委候补委员赵鲁玉,发动电话局100余名司机生(接线员)举行罢工,要求增加工资,发给年终赏金,经过两次罢工和不断斗争,获得胜利。1925年1月,赵鲁玉发起成立妇女“进德会”(工会)。团地委还协助中共青岛组销售革命书刊,发动青年参加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纪念“巴黎公社”54周年大会等活动。1925年5月29日黎明,发生日本资本家指使军阀当局屠杀日商纱厂罢工工人的“青岛惨案”。当天下午,中共四方支部派团员傅书堂、伦克忠、韩文玉等分赴各大中学校、机关、银行等处,揭露惨案真相。5月30日,青岛学联召开“五·二九”惨案声援会,到会的20余所学校50多名代表一致决定:全市大、中、小学校学生全体罢课,组织惨案真相宣传队和募捐队,支援日商纱厂工人的反抗斗争。成立“青岛惨案后援会”。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市学联在青岛惨案后援会基础上成立了“沪青惨案后援会”。6月9日,在青岛大学召开大会,各校学生代表共商声援上海工人及募捐、罢课、游行等事宜。决定:凡属英日两国纸币一律拒绝使用;凡属英日两国货物一律不买不卖;扩大募捐,救济罢工工人。会上通电要求北京Gov向英、日等国提出严重抗议,散发支持沪青工人罢工的传单。当天,万名学生上街游行。11日,5 000余名大、中、小学生再次上街,臂缠黑布,手持白旗,上书“援助沪潮、誓死力争、唤醒同胞、抵制日货”等标语,沿主要街道示威游行,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收回租界”、“惩办凶手”、“释放被捕工人”等口号。其后,学生们又组成演讲团30余组,每组15人左右,持演讲团旗帜在各主要街道演讲、募捐。学联又派出20余名代表赴上海慰问罢工工人,吊唁死难者。6月16日,17所学校师生参加“全市各界雪耻大会”,30 000多人举行游行示威,要求胶澳当局向英日交涉,释放被捕的纱厂工人代表;号召英日厂店工人罢工,码头工人拒绝装卸英日货物;与青岛国货维持会共组抵制英日货物调查部,成立“仇货调查团”,到商店、码头、货栈、仓库调查英日货物,一律登记列册,等候查检。6月17日,青岛学联代表参加“青岛市各界后援联合会”成立大会,讨论实行对英、日经济绝交问题,商界代表持反对意见,冒雨守候在场外的4 000名学生、工人冲进并包围会场,迫使商界代表接受了学生、工人的意见,会议宣布抵制英日货,即日起与英国、日本实行经济绝交。青岛学联沪青惨案宣传队,除在市内活动外,还派出几支宣传队,去胶济铁路的高密、潍坊、青州、济南等地进行讲演与文艺宣传。青岛大学、职业学校的话剧团演出《五卅血》、《投笔从戎》、《盲哑配》等剧目,启发市民觉悟。7月,学联派彭明晶、孙桂庭去上海出席全国学联第七次代表大会,向大会报告了“青岛惨案”情况。7月29日,中共青岛四方支部书记、罢工擎天柱李慰农等人,被军阀当局杀害。8月,学联又派出罗荣恒、彭明晶、孙桂庭等人分赴北京、上海等地发表演讲,散发《泣告书》,争取各界的同情与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上海学联、旅日学生代表均与青岛学联取得联系,派人来青共同斗争。1926年,团地委分别举行“五一”、“五四”纪念会,在青年工人、青年学生中广泛宣传“五一”、“五四”的历史意义,阐明工人阶级大团结及继承“五四”革命传统的重要性。同年冬,团地委配合北伐战争开展宣传活动。在市内张贴大量“欢迎北伐军、拥护Our Party、打倒军阀”等标语、传单。1928年1月,团地委根据团中央、团省委关于在青岛工人区域鼓动工人群众罢工的指示,在青年工人中培训团的基层领导干部,加强工人中的共青团工作。团地委负责人深入到四方、沧口的工厂区,发展组织,散发中共青岛市委编印的《青岛工人》、《青岛日报》、传单等,进行宣传鼓动,发动怠工、罢工斗争。10月10日晚,青岛大学学生在Our Party员、共青团员的带领下,摔碎了灯笼,冲散了国民党的国庆庆祝会,反对日本侵略和国民党叛变革命。11月,青岛大学的Our Party员、共青团员,组织进步文艺团体“迢迢社”。出版文艺半月刊,宣传“革命文学”和“新文化运动”。1929年8~9月,中共青岛市委组织党团员揭露国民党Gov背叛革命、投降帝国主义的罪行。日商各纱厂的党、团支部组成工人斗争行动委员会,制定了行动大纲。1930年4月,中共青岛市委兼管青岛团的工作,共青团员在党的直接领导下,参加了纪念“五一”、“五卅”运动5周年、广州起义3周年及宣传建立苏维埃临时Gov等集会活动,共散发《党团宣言》、《赤色工会宣言》、《反帝大同盟宣言》、《七大纱厂工人目前的要求》、《胶济铁路工人宣言》等传单万余张,举行3次飞行集会,均遭国民党当局的镇压。12月4日,青岛大学以“Our Party暴动”为由开除党团骨干、进步学生60余人,并强迫立即离校。1931年7月,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青岛党团员参加了反帝大同盟,推动青岛的反帝运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10月1日,以青岛大学党团员为骨干的“反日救国会”成立,向校方提出“赴京请愿”的要求,并计划把请愿运动扩大到全市全省。“反日救国会”召开了全校学生大会,与极力阻止请愿的校方进行坚决斗争,通过罢课赴京请愿的决议,与会者都在誓言书上签名。12月2日,179人的请愿团,乘火车赴南京请愿,途经济南、泰安、徐州等地,均利用停车时间,在车站附近宣传抗日,受到当地学生及各界人士的欢迎慰问。到达南京后,请愿团即赴国民Gov门前请愿,高呼口号,要求蒋介石立即出兵抗日,收复东北失地。青岛铁中和女中的学生准备参加南下请愿。因受校方阻碍未能成行。青大东北籍学生赵金堂等13人参加抗日同盟军,弃学北上抗日。12月17日,蒋介石电令青岛当局,严令学生“勿越清规”。在校方压力下,反日救国会和请愿团停止了活动。1932年,青岛大学的党团员、进步学生组织了公开的“新文学研究会”,内部称“左联”。主要活动地点在青岛民报社、荒岛书店、德国教堂等。主要活动是在《青岛民报》、《晨报》、《时报》上发表作品。如乔天华的《手》与《足》,杜宇的《约会》等诗歌,于黑丁的《站长》等小说,姜宏翻译的苏联小说《雪的西伯利亚》等。“左联”定期举行读书讨论会,把马列经典著作作为必读书。组织阅读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著作,以及高尔基、鲁迅、茅盾等人的作品。1933年11月, 国民党19路军军长蔡廷锴等反蒋抗日的消息传来后,“左联”召开座谈会,一致表示支持,并书写传单,连夜上街张贴。“左联”还团结在青有名望的作家沈从文、王统照等撰写进步作品。1933年夏,“左联”成立“汽笛文艺社”。成员有共青团员周世超、郭锡英、于黑丁等,在该社编辑出版的地下油印刊物《汽笛》上发表进步文学作品。《汽笛》主要在工人、学生中传播,后在《青岛民报》上开辟了《汽笛》文艺周刊。同年冬,青岛当局将该社查封。1932年4月,青岛大学秘密成立了“剧联”青岛分盟小组,公开名称为“海鸥剧社”。在青岛大学小礼堂演出《月亮上升》、《工厂夜景》两出反映被压迫群众进行斗争的进步独幕话剧。上海“左联”机关刊物《文艺新闻》以《预报了暴风雨的海鸥》为题,报道了“海鸥剧社”的这次演出。同年秋,俞启威、崔嵬、杜建地、杨裕昆、李秀英、李岱等先后在学校礼堂演出《一致》、《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到青岛大舞台演出宣传抗日救国的《乱钟》、《SOS》、《婴儿的杀害》等话剧。1933年初,崔嵬将著名舞台剧《放下你的鞭子》改编为街头广播剧《饥饿线上》,参加导演和演出,剧社主要在市内街头演出,春节期间还到崂山农村,用当地话演出,受到农民群众欢迎。1933年12月,中共山东省委机关遭破坏,由团青岛工委代管省市党组织的工作,并直接领导鲁东各地党组织。团市工委重点在大、中学校及印刷厂、铁路码头发展团员,组织学习团中央文件,并在进步学生中讨论左翼文艺。1934年8月,团市工委指示中共胶东特委组织农民游击战争,建立新的苏区。9月,中共胶东特委遭破坏后,团市工委兼管胶东各县党的工作,召开中共文登、牟平县委紧急会议,讨论戒备办法,并调牟平、文登县委书记到青岛研究工作,后派老乔去胶东巡视党的工作。冬季,召集胶东部分党组织负责人到青岛参加训练班学习。1935年3月,团市工委组织委员宋竹庭到文登、牟平、威海,视察党的工作,加强各县党的组织建设,并发动盐民抢盐和反对军阀韩复榘强征民田修公路的斗争。1935年12月18日,山东大学的爱国学生在中共党员、共青团员的发动下召开大会,成立“抗日救国会”,走上街头声援北平的学生爱国行动。1936年1月6日,山大及各中学学生代表在山大召开会议,成立青岛市学生联合会,组成以山大学生抗日救国会为核心的包括大、中学生和进步教师在内的抗日民主队伍。学联经常与北平等各地学联联络,采取一致行动。2月20日,山大学生救国会组成宣传队,到青岛大港第三码头参加落成典礼,乘当晚在前海栈桥燃放焰火之机,前去散发传单、进行演讲,宣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介绍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李声簧、陈延熙、韩福珍、王路宾、廷荣懋等6人被军警当场逮捕。在青岛各界的舆论压力下,于次日释放。29日,山东大学当局通知李声簧等6人退学,并立即离校。布告贴出后,抗日救国会召开紧急大会,强烈反对学校变相开除学生,要求“收回成命”。选出代表与校长交涉,并致电北平、上海等地大学要求声援,学生要求遭到学校拒绝,救国会再次召开大会,愤怒的学生封了学校的办公楼,捣毁布告栏,切断电话线,宣布罢课,誓言学校如不收回成命,坚持斗争到底。救国会组织纠察队,维持校内秩序,在学生第四宿舍周围布置了警卫,将被开除同学保护起来。3月4日,南京Gov教育部来电:“以严厉手段处置”。8日,青岛市长沈鸿烈派保安队、特务队500余人冲进山大学生宿舍,捕去沙霞英、吴?、王路宾等爱国学生32人。校方宣布开除廷荣懋、吴?等13人。学生们坚持罢课斗争,在全校教职员工一致要求下,迫使国民党当局和校方释放了被捕学生,收回了开除13名学生的成命,李声簧、王路宾等6名救国会骨干安排转学。5月29日,全国学联在上海召开大会,廷荣懋代表山大学生抗日救国会和青岛学联到会,介绍青岛学生的斗争经过,并参加上海“五卅惨案”纪念大会,作了发言。山大抗日救国会因当局镇压及骨干离校,停止活动。1936年9月,在抗日救亡宗旨下,以山东大学学生为主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青岛地方队部”(简称“民先”)组织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工作。组织话剧团、歌咏队,在街头用文艺形式向市民、群众宣传抗日;配合接待平津流亡学生。请知名进步人士与学生一道座谈形势,请参加过东北抗日联军的邹作华讲授游击战术;利用国民党青岛当局组织的防护训练班为掩护,在青岛市内和崂山毕家村一带发展“民先”队员。并到潍坊、诸城、高密一带发展“民先”组织,进行抗日游击战争。说服动员在校学生不随山大内迁;多次组织学生慰问调来青岛驻防的东北军51军,并与中共东北军工委取得联系。1937年9月,中共东北军工委在山东大学“民先”中成立中共青岛特支,李欣任书记,陈振麓分管组织,王艺分管宣传。特支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各界青年组建人民抗日游击队。10月,中共东北军工委派李欣等去高密成立高密抗日游击队,派陈振麓、王艺等人带领山大“民先”队员到崂山毕家村与当地的中共党员李西山、王景瑞、王焕章等人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游击队。11月,以“民先”队员为骨干的崂山抗日游击队第四中队首先成立,陈振麓兼任中队长,宋仲堂任副中队长,王儒林任指导员,高嵩负责军事训练。第四中队由学生、工人、农民60余人组成,活动在毕家村,兰家庄一带。1938年1月,崂山抗日游击队奉命转移到诸城。1945年12月16日,500余名青年教师与高、初中毕业生,在黄台路小学礼堂召开反甄审大会,决定当晚在全市张贴标语,第二天全市罢教罢课。16日晚,青岛保安队士兵对贴标语的联谊会理事、文德女中青年女教师费筱芝连开数枪,当夜死去,并捕去4人。12月17日,教员学生联谊会召开紧急会议,组织呼吁团,向社会控诉国民党青岛当局镇压学生的罪行,中共市内特支全力支持青年教员学生的正义斗争。崇德、文德中学及黄台路等4所小学首先罢课,市立中学、女中、礼贤等中、小学相继响应,形成全市性罢教罢课。18~19日,联谊会再次召开各校代表会议,向市Gov提出惩办凶手等十项要求,发出《告全市同胞书》、《告全国各地同学书》,成立费筱芝善后委员会,接受社会捐款,并建立联谊会办事机构。在全市师生和人民的强大压力下,青岛军警联合稽查处两次公开审讯枪杀费筱芝的凶手,并由法院提出公诉,处以徒刑。市政当局同意了10项要求,批准青岛教员学生联谊会“暂准备案”,由联谊会公开举行了追悼费筱芝大会。1947年3月山东大学学生自治会成立。4月,自治会为抗议美军惨杀市民苏明诚等,多次举行集会、游行,多次向南京Gov、美国大使馆和全国各高校发出通电,要求美军撤出中国,严惩凶手,抚恤死者家属,赔偿受害者的一切损失。并组织学生对苏明诚等受难者的家属进行慰问。自治会编印《青年新报》,揭露国民党勾结美军挑起内战、独裁卖国罪行,号召学生与市民团结起来进行斗争。5月2日,自治会代表石勃瑜趁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到校讲演退场之时,抢上讲台,宣读《致大使书》,抗议美国支持国民党当局打内战和美军在青的暴行,要求美军交还强占的山大校舍,严惩杀害中国人民的凶手,赔偿一切损失。与会学生通过《致大使书》后,面递司徒雷登。5月5日,自治会举行罢课,声援教授、教师为保障生活待遇,向校方提出增加工资的要求。19日,为响应京、津、沪学生反饥饿、反内战运动,自治会宣布罢课3天,提出“增加副食费”、“增加教育经费”、“收回美军强占山大校舍”等3项要求。20日,召开全体大会,通过19日提出的3项要求及追加的“反对内战”、“外国军队一律撤出中国”、“战区流亡学生都应享受公费”、“先修班同学享受正科生同等公费”等4项要求。发表文告致联合国大会和国民党Gov,联络全国各大学共同斗争。会后举行记者招待会。南京“五·二○”血案发生后,自治会立即发动学生上街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声讨国民党的罪行。5月下旬,华北学生“反饥联”发出“反饥饿、反内战”的号召后,中共青岛市委指示:通过学生自治会公开领导,以《青年新报》为喉舌,广造舆论,主动争取教授、教师的同情支持,掀起学运新高潮。自治会散发《给全市同学书》,发动全市学生参加“六·二”反饥饿、反内战运动,联合起来,采取一致行动,罢课罢教。31日,自治会召开全校师生响应华北学生反饥饿、反内战联合会号召大会,童第周、王统照等教授发言,表示支持。大会成立行动委员会,决定发动全市大中学生参加“六·二”总罢课和示威游行。6月1日,行动委员会召开各中学学生代表联席会议。6月2日,学生们在举行“反饥饿、反内战”游行示威时,遭到国民党军警的残酷殴打,自治会理事长石勃瑜等137名学生遭逮捕。在中共地下组织的指导下,山大成立了以进步学生石磊为主的善后委员会,进行罢课和绝食斗争,印发《“六·二”惨案真相呼吁书》等,争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得到了各地师生、社会人士、社团的声援,迫使国民党当局释放了被捕学生。8月,石勃瑜等6人被国民党教育部开除离校,在中共地下党员的帮助下,他们先后转入华北解放区。1948年春季,自治会选举王昶为理事长,在中共地下组织的指导下,开展反美蒋斗争。5月,自治会组织学生在校园内举行游行示威,反对美军无理霸占山大校舍,反对学校当局与美军签订租借校舍给美军使用99年的合同,迫使美军将占用的校舍期限改为1950年归还。1949年2月,美军交回占据的全部山大校舍。自治会还组织了反对国民党抓壮丁,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抗议美国驻青海军陆战队辱骂校舍人员等示威罢课斗争,山大99名教职员联合签名,发表宣言,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9月17日,国民党第十一绥靖区特刑庭以“Our Party嫌疑分子”罪拘捕山大学生15名,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山大师生进行罢课斗争,迫使国民党当局分批释放被捕学生。1949年3月17日,自治会为庆祝营救被捕学生成功和美军归还校舍,举行“大团圆”文艺晚会,邀请全市各中学的代表参加,连续公演7天。28日,自治会与各进步社团举行全校“反对肢解山大和南迁水产系”大辩论,并在校内游行示威,使水产系一年级全部和二、三年级部分学生留下开课,保住了全部图书、仪器,取得“反南迁”的胜利。自治会在护校斗争中,团结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参加各项护校工作,使学校完好地保存下来,并在6月2日青岛解放后,迅速复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