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五篇 植  被  
第一章 植  物
第一节 植物种类

  青岛地区植物种类丰富繁茂,是同纬度地区植物种类最多,组成植被建群种又最多的地区。共有植物资源种类152科654属1 237种与变种(不含温室栽培种及花卉栽培类型)。按生态分:木本植物492种(乔木257种、灌木198种、木质藤本37种),草本植物701种(一年生268种)、蕨类植物44种,分别占39.8%、56.7%和3.5%;按种类数量分,30种以上的科有:菊科(102种),蔷薇科(79种)、豆科(73种)、禾本科(70种)、唇形花科(38种)、百合科(34种)、莎草科(33种)等;按生活型分:高位芽植物495种、地上芽植物15种、地下芽植物47种、一年生植物268种、蕨类植物44种,分别占40%、1.2%、29.8%、3.8%、21.7%和3.5%;按科、属、种成份分:草本植物及蕨类植物是优势种,占60%,木本植物占40%,另有常绿、半常绿自然分布的阔叶乔灌木9科10属11种。
  原生木本植物区系共有66科136属332种,分别占山东木本植物区系、科、属、种总数的93%、84%和80.2%。属的地理成分,分别为连云港市的103%、泰山的123.6%、辽东半岛的121.4%,足以说明青岛地区是暖温带植物资源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第二节 地理区系

  青岛地区在世界植物区系分区中,隶属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北地区。起源于北极第三纪植物区系,地理位置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及东亚海洋性季风区的边缘。冬季受蒙古冷高压控制,寒冷晴燥,夏季受海洋调节,湿热多雨,雨热同期。发育形成的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即夏绿林。并混有热带、亚热带及东北成分植物,有些种类是国内自然分布区最北或最南界。植被主要组成以华北区系成分为主,具有其地带性植被类型特点。植被的主要特征是成分多样。除典型华北植物区系成分占优势外,山东半岛地史时期新生代第四纪洪积尚与辽东半岛相连,保留不少东北成分,有些种类成为国内自然分布区最南界;地史时期,第三纪中新世,大陆与日本本土尚未分离,一些日本成分植物亦遍及青岛地区;还有一些欧洲、中亚成分植物由西部延伸至此;青岛地区向西与华北平原无高山相阻,两地植物相互渗透,又增加了温带成分;南部与植物区系丰富的亚热带相连接,大量具有热带亲缘和亚热带成分植物分布至此,常绿阔叶乔灌木及草本植物,有些种是国内自然分布区最北界。同时,由于自然地史原因和植物本身演化结果,世界各种地理区系成分遗留或相互渗透。建国后,又有计划地开展国内外植物引种驯化工作,大大增加了欧美、日本、地中海及东亚区系成分。不少种已“乡土化”,并组成植物群落的建群种、共建种和优势种。

北温带区系成分植物

  木本植物38属,占总属数的29.2%,主要有:糠椴(Tilia mandshurica)、紫椴(Tilia mongolica)、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色木(Acer mono)、硕桦(Betula costata)、辽东枞木(Aralia elata)、山杨(Populus davidiana)、刺五加(Eleutherococcus senticosus)、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毛榛(Corylus mandshurica)、鹅耳枥(Carpinus turczaninowii)、荚蘼类(Viburnum)、杜鹃花类(Rhododendron)等;草本植物有:两色鸟头(Aconitum alboviolaceum)、委陵菜(Potentilla chinensis)、鹿蹄草(Pyrolarotundifolia)等。

中国—日本成分植物

  木本植物共有114属,占木本植物区系的87.7%,新引进的有10余种。除赤松(Pinus densiflora)外,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棣棠花属(Kerria)、化香(Platycrya strobilacea)、白木鸟柏(Sapium japonica)、糙叶树(Aphananthe aspera)、朴属(Celtis)、榆属(Ulmus)、榉属(Zelkova)、桔梗属(Platycodon)、射干属(Belamcanda)等都是。

热带亲缘及亚热带成分

  乔木树种有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山茶(Camellia japonica)、红枝柴(Meliosma oldhamii)、多花泡花树(Meliosma myriantha)、柘(Cudrania tricaspidata)、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num)、盐肤木(Rhus chinensis)、野茉莉(Styrax japonica)、苦木(Picrasma quassioides)等;灌木及藤本有大叶大胡颓子(Elaeagnus macrophylla)、山胡椒属(Lindera)、五叶木通(Akebia quinata)、软枣猕猴桃(Actinidia arguta)、杠柳(Periploca sepium)等;草本植物有白花菜(Gynanll dropsis gynandra)、角蒿(Incarvillea sinensis)、野古草(Arundinella hirta)、白羊草(Bothriochioa ischaemum)等。
  木本植物另有:世界分布区类型6属(占5%),泛热带分布类型24属(占18.5%),旧大陆热带分布类型7属(占5.4%),热带亚洲分布类型5属(占3.8%),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类型14属(占10.7%),旧大陆温带分布类型10属(占7.7%),东亚分布类型19属(占14.6%),尚有热带亚洲及热带大洋洲、温带亚洲、热带亚洲、热带美州间断分布类型等。区域内还分布有部分起源古老的单型属,少型属树种。
  植被特点是典型的北温带成分,同时,地理区系成分是多样的,植物区系成分存在更多的喜暖祖先。由于农业历史悠久,常期人为经济活动,病虫害及其他自然灾害综合影响,除少数地片为次生自然植被外,均为栽培植被。外来植物主要来自北美、欧洲、日本以及国内各地约200余种,形成群落建群种并成为主要森林植被已“乡土化”的有39科58属120余种。特有植物种类有:崂山百合(Lilium tsingtauense)、芝罘卫矛(Evonymus verucosus var tchefouensis)、青岛拢牛儿苗(Geranium tsingtauense)、崂山蓟(Cirsium uninervium var. lanshanense)、崂山谷精草(Eriocaulon nipponicum var. laushanense)、崂山鳞毛蕨(Dryopteris laoshanensis)、矛状紫萁(Osmunda japonica var. ublancea)、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刺齿凤尾蕨(Peris dispar)、巴兰贯众(Cyrtomium balansae)、刺头复叶耳蕨(Arachniodes exilis)、有边瓦苇(Lepisorus marginatus)等。
  青岛地区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植被面积7846.06平方公里,植被总覆盖率为73.64%。


第五篇 植  被  
第二章 植被类型
第一节 林业植被

针叶林植被型


  针叶林是区域内主要森林植被之一,从低山丘陵,海滨砂地到平原“四旁”及轻度盐碱地都有分布,是分布最广、面积最大、适应性最强的植被类型之一。针叶林所属各种植被类型的群体结构,因建群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要求差异而有明显的区别。80年代末有针叶林面积61 800公顷,占区域内用材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护林等总面积的68.9%。
  构成森林植物群落的针叶树种建群种,除赤松为自然次生植被外,均为人工造林。主要针叶林建群种为黑松,约占针叶树种面积的80%,其次是赤松、日本落叶松。日本花柏、油松、火炬松、金钱松、红松、华山松、樟子松、水杉、柳杉、池杉、落羽杉等,均有小面积栽培。原针叶树种种类比较贫乏,有2科4属10种与变种,形成建群种只有1科1属2种。后经人工引种造林,针叶树种发展到5科22属66种与变种,形成建群种的有3科7属15种,有温性、暖温性、寒温性三种针叶林。



松林群系组


  赤松林(Form. Pinus densiflora) 赤松林是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温性松林。属地带性松林,从海拔几十米至山顶(1 000米)都有自然分布,是唯一松属自然分布种,胶东丘陵区为天然分布中心。建国前天然次生赤松林已基本破坏殆尽。50年代初,赤松次生林面积恢复到10万公顷。50年代后期,大部分形成疏残林或呈散生状分布或被人工黑松(Pinus thuunbergii)、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等其他树种所更替。至80年代末,仅崂山王哥庄镇、崂山林场、华岩寺、胶南大珠山、小珠山、铁橛山、平度市大泽山等尚有残林面积2.5万公顷,且大部生长不良,很难成林,郁闭度0.3~0.4,仅有蓄积2.13万立方米。胶南县墨得水三村500年生,树高10米,胸径50厘米;藏马三村74年生,树高11.4米,胸径73.2厘米;崂山太平宫200年生,树高20米,胸径74.2厘米。华岩寺原有古赤松,称为“抱塔松”,树高15米,胸径110厘米,材积4.6立方米;白云洞“花盖松”300年,树高12米,胸径90厘米,材积3.8立方米,“云洞蟠松”即指该树(50年代被松干介壳虫为害致死)。另有薄皮型、粗皮型两个新的赤松类型,崂山关帝庙至太平宫发现抗松干介壳虫优良单株5株。伴生乔木树种有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栓皮栎(Q. ariabilis)、袍树(Q. glendulifera)、山合欢(Albizzia kalkora)、刺槐、山樱(Prunus serrulata)、水榆花楸(Sorbus alnifolia),上部有湖北海棠(Malus hupehensis)、糠椴、色木。南部阳坡下部有黄檀(Dalbergia hupeana)、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柘等。
  灌木有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吉氏木兰(Indigofera kirinowi)、荆条(Vitex negundo var.heterophy?lla)、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崖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酸枣(Ziziyphus jujuba var.spinosa),海拔600米以上有迎红杜鹃(Rhododendron mucronulatum)、华北绣线菊(Spiraea fritachiana)等,频度分别为63.3%、30.6%、30.6%、6.1%、4.1%、12.0%、30.3%和10.2%。南部有算盘子(Glochidion puberum)、锦织木(Symplocos paniculata)等。
  草本植物主要有丝石竹(Gypsophila oldhamiana)、野古草、结缕草、黄背草(Themeda triandra var.japonica)、苔草属(Carex)、野青茅等,频度分别为63.3%、57.1%、44.9%、38.8%、36.7%。干脊阳坡尚有荻(Miscanthus sacchari florus)、蒙古蒿(Artemisia mongolica)、白羊草等旱中生草类;700米以上阴湿厚层土壤山坡:突脉苔草(Carex lanceolata)、铃兰(Convallatia keiskei)、玉竹(Polygonatum doratum)、地瑜(Sanguisorba officinalis)常形成建群种,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呈间断分布。
  黑松林(Form.pinus thunbergii) 黑松原产日本及朝鲜南部沿海,是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温性松林,是区域内主要森林植被类型之一。1894年,德国传教士由日本首次引入崂山林场。1949年,仅有老鸦岭20公顷片林(1948年造),青岛市区尚有部分散生树。海拔600米以下低山丘陵、荒滩、滨海砂地及轻度盐碱地均形成建群种,成为立地类型的先锋植被类型。现有林一般郁闭度0.5~0.8,林龄15~21年,密度1 200~2 250株/公顷,立木蓄积30~75立方米/公顷。(一)滨海砂滩黑松林:轻度盐碱地面积0.3万公顷左右,伴生乔木树种只有刺槐,频度为18%,近于单层纯林。灌木主要有棉槐(Amorpha fruticosa)、胡枝子、达呼里胡枝子(Lespadeza devurica),频度为72.7%和59%;多度分别为Cop?2和Cop?1,另有少量酸枣生长。草本植物主要有结缕草、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白茅(Imperata cylindri a var.maror)、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a)、黄背草、野谷子,其次有莎草、狗尾草(Setaria viridis)、苔草(Carex sp)、藜(Chenopodium album)、猪毛菜(Salsola collina)、茵陈蒿等,均是耐盐性中生草类。(二)低山丘陵黑松林:面积4万公顷。伴生乔木树种主要有刺槐、麻栎、山合欢;灌木层主要有胡枝子、吉氏木兰、百里香、荆条、棉槐等,另有酸枣、迎红杜鹃、柘、扁担杆子(Grewia biloba var. parvifaora)、算盘子等生长;草本植物以黄背草、野古草、隐子草、结缕草、白茅、苔草等为主,另有地瑜、荻、唐松草(Thalictrum aquilegifolium)、香茅等35种草类生长。
  红松林(Form.Pinus koraiensis) 属温性常绿针叶树种和珍贵用材树种,叶五针一束,不受松干介壳虫为害。原自然分布于长白山、小兴安岭。崂山林场1965年引种,海拔750米,艽蒜涧阴坡、半阴坡形成建群种,19年生林分平均树高6.6米,胸径10.2厘米,郁闭度0.7。
  该植被类型是稳定的。其伴生乔木树种有日本落叶松、紫椴、色木、盐肤木等;灌木有胡枝子、迎红杜鹃、三桠鸟药(Lindera obtusiloba)、钝叶水蜡(Ligustum obtusifolium)、牛迭肚(Rubus crataegifolius)、黄芦木(Berberisamurensis)华北绣线菊、锦带花(Weigela florida)、鼠李(Rhamnus davurica)、卫矛(Eronymus alatus)等;木质藤本有山葡萄(Vitis amurensis)、地锦(Parthenocissustricuspidata)等;草本植物有大披针苔草(Carex lanceo?lata)、地瑜、野菊、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等,莎草科为优势种。
  樟子松林(Form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凉清河海拔600米阳坡中薄土形成群落建群种,15年生林分平均高4.4米,胸径7.4厘米,郁闭度0.7,最大树高6.9米,胸径14.4厘米。伴生乔木树种有山合欢、盐肤木;灌木有辽东枞木、牛迭肚、崖椒(Zantnoxylum achinifolium)、郁李(Prunus japonica)、胡枝子等;草本植物有丝石竹、黄背草、结缕草、隐子草、野古草、羊胡子草等,群落总盖度80%。
  油松林(Form, Poinus tabulaeformis) 大泽山有自然分布。崂山于1958年引种栽培,主要在海拔700米以上山坡形成建群种,平均树高7.2米,郁闭度0.7,生长一般。伴生乔木树种有麻栎、山合欢、日本花柏(Chamaecyparis pisifera)、短柄;(Quercus glandulifera var. brevi?petiolata)等;灌木主要有迎红杜鹃、胡枝子、圆叶鼠李(Rhamnus globosa)、南蛇藤等;草本植物主要有苔草、获、唐松草、隐子草、鸭趾草等,群落总盖度80%。
  火炬松林(Form.Pinus taeda) 崂山林区1974年始引种试验,向海海拔50~500米阳坡、半阳坡,中厚层土壤多处形成建群优势种,面积150公顷,均生长发育正常,能安全越冬,13年生林分平均高7.9米(最大高9米),胸径15.5厘米(最大胸径19.1厘米),单株材积0.076立方米,每公顷1905株,立木蓄积144.75立方米。
  火炬松经常与同属的湿地松(Pinus ellittii)混生一起。19年生湿地松平均树高10.0米(最大11.5米),胸径19.8厘米(最大24厘米)。



      不同年龄火炬松生长量测定情况表 地 点 树龄(年) 平均树高(米) 年均高生产量(米) 平均胸径(厘米) 年均胸径生产量(厘米) 备 注
张坡(海拔100米厚层土 19 11.5 0.61 19.8 1.04 最大高12.5米
最大胸径24厘米
马节子(海拔100米中厚层土) 14 5.5 0.39 10.3 0.78 最大高6.5米
是大胸径15.8厘米
下宫南坡(海拔50米中层土) 14 4.8 0.34 13.8 0.99 最大高7.5米
最大胸径15.8厘米
崂山森林公司旧址(海拔500米中厚层土) 8 4.7 0.59 6.6 0.83 最大高5.7米
最大胸径8.4厘米
崂山森林公司旧址(海拔600米中厚层土) 7 5.5 0.79 9.7 1.39 最大高6.2米
最大胸径13.8厘米
大地(海拔50米中厚层土) 6 2.6 0.47 4.1 0.68 最大高3.1米
最大胸径5.4厘米


落叶松林群系组


  崂山引种落叶松有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落叶松、华北落叶松和欧洲落叶松等5种。前三种均已成林并形成建群种。
  日本落叶松林(Form. Larix. kaempferi) 1884年始引入崂山林区前、后泥洼、四方石、大车子一带,海拔700~900米山坡作为奖励树种造林。崂山蔚竹庵院内尚有一株,年龄60余年,树高17.0米,胸径60厘米,单株材积1.7立方米。
  崂山林场,1959年大面积造林,有成林面积0.27万公顷,立木蓄积12万立方米,天落汪23年生林分平均树高14米,胸径17厘米,每公顷1 050~1 200株,蓄积195立方米,郁闭度0.8;青草谷淄25年生,平均树高17.2米,胸径27.1厘米,单株材积0.38立方米;水石屋25年生林分,平均树高21米,胸径28.3厘米,单株材积0.52立方米。以日本落叶松生长最好,面积最大,约占落叶松总面积的90%以上,省内首次在崂山发现红果日本落叶松(变种)(L. k. var. rubescens inokuma)、杂色果日本落叶松(栽培变种)(L. k. var. f. variegata)、大果日本落叶松(栽培变种)(L. k. f. macrocarpa)。
  日本落叶松在崂山已成为用材林、水源涵养林、风景林主要树种。海拔400~900米中厚层土壤山坡都有栽培。据31块样地材料,造林前保留阔叶树种有山樱、水榆花楸、榆(Uimus)、色木、椴(Tilia)、盐肤木、刺楸(Kalopanax seplemlobus)、羽叶花楸(Sorbus pohu ashanensis)等,每公顷150~300株,均受压被清理或枯死,形成纯林。只有林缘或林间隙地有赤杨(Alnus japonica)、辽东桤(Alnus sibirica)等生长,频度分别为9.3%和3.2%,林下灌木有胡枝子、华北绣线菊、野珠兰(Stephanad a incisa)、迎红杜鹃、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等,频度分别为41.9%、38.7%、35.5%、19.2%和3.2%,另有锦带花、卫矛、三桠鸟药、鸡树条荚蘼(Viburnum sargentii)、吉氏木兰、钝叶水蜡、黄芦木、华山矾(Symplocos chinensis)、牛迭肚、华北忍冬(Lonicera tatarafinovii)、散花胡颓子(Elaeagnus umbellata)、坚桦(Betua chinensis)、鼠李等;木质藤有山葡萄、猕猴桃(Actinidia)等,灌木高0.4~1.4米;草本主要有耐荫湿的地瑜、委陵菜(Potentilla)等,频度为22.6%和19.2%,另有桔梗、多被艮莲花(Anemone reddeana)、野芹菜(Apium graveolens)、铃兰、拳蓼(Polygonum bistorta)、异叶假繁缕(Pseudostellaris heterophylla)、东北天南星(Arisaema amurense)、四叶Q(Calium bungei)等,疏林地及郁闭度0.6以下成林地及尚未郁闭的幼林,有荻、野古草、白茅、丝石竹、野菊花、大叶萱草(Hemerocallia fulva)等。
  长白落叶松林(Form Larix olgensis) 海拔700米前泥洼形成群落,36年生,平均树高11.6~15.5米,年平均高生长量0.33~0.37米,平均胸径23.0~23.4厘米,年平均胸径生长量0.65~0.70厘米,与原产地相似。




日本花柏林群系组


  日本花柏林(Form. Chamaecyparis pisifera)1914~1921年,国内首先引入青岛与同属的日本扁柏(C.obtusa)做园林绿化树种,形成日本花柏、日本扁柏两个共优势树种。线柏(Cv.ˋFiliferaˊ)、羽叶花柏(Cv.ˋPlumosaˊ)、绒柏(Cv ˋSquorrosaˊ)等栽培变种亦相继做园林绿化树种。中山公园,40年生日本花柏,平均树高16.0米,胸径26厘米。
  崂山林区,80年代有成幼林面积40.5顷。
  海拔100~800米,阳坡、半阳坡,27~39年生,树高年平均生长量0.29~0.35米,胸径年平均生长量0.45~0.59厘米。
  海拔300~500米,日本花柏与日本黑松混交林,海拔700~800米,日本花柏与日本落叶松混交林、黑松、落叶松居第一层林冠,日本花柏居第二层林冠,形成了复层林,生长发育正常,叶色浓绿,未发现病虫害,林分稳定。


      日本花柏不同年龄、不同立地条件生长情况表
表19 地 点 年龄(年) 平均高(米) 平均树高生产量(米) 平均胸径(厘米) 平均胸径生产量(厘米)
前泥洼(海拔800米中厚土 39 13.5 0.35 22.9 0.59
老彭石屋(海拔750米中厚土) 39 13.5 0.35 19.7 0.51
大青草谷溜(海拔650米中厚土) 39 11.5 0.30 22.0 0.56
猪窝栏(海拔350米中薄土) 39 11.2 0.29 12.0 0.45
大梁沟(海拔100米中薄土) 27 8.9 0.33 14.3 0.53



金钱松林群系组


  金钱松林(Form Pseudolarix amabilis):1965年,崂山林场由浙江引苗造林面积1.5公顷,14~15年始结实,子代林亦郁闭成林,海拔50~600米多处形成建群种,80年代有片林近4公顷。太清宫西坡,27年生林分,郁闭度0.6~0.7,林平均高14.64米,胸径20.6厘米,单株材积0.231 8立方米,每公顷材积153立方米,胸高形数0.46。林内伴生乔木树种有:刺楸、山合欢、黄连木、胡桃(Juglans regia)、梧桐(Firmiana platanifolia)、黄连木、麻栎等;灌木有扁担杆子、野茉莉等;草本植物有荻、苔草、地瑜、桔梗、太子参、白茅、野菊(Dendranthma indicum)、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等,群落总盖度70%~80%。



水杉林群系组


  水杉林(Form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1947年,青岛市中山公园由南京引进种子10粒,得苗4株,1979年存2株,一株树高18.9米,胸径38.9厘米,材积1.0124立方米,一株树高20.1米,胸径42.0厘米,材积1.211 4立方米,已成为各县市(区)重要绿化树种之一。有建群成片面积近百公顷,散生树十余万株,崂山北九水1953年始栽于四旁,1970年后,做行道树的同时做为荒山造林树种。北九水疗养院35年生,树高23米,胸径65.6厘米,材积3.87立方米,是本区域水杉之冠;海拔400~500米的柳树台、长间山麓形成群落建群种,18年生林分(2公顷),平均树高11.68米,胸径15.9厘米,最大树高13.5米,最大胸径23.2厘米,郁闭度0.66~0.7,每公顷蓄积60立方米。林内灌木较少,草本植物有:白茅、野艾(Artemasis lavandu)、蛇含委陵菜(Potentilla kleiniana)等。北九水风景区公路两侧已形成风景林带,16年生林分,平均树高13.7米,胸径37.9厘米。



池杉林群系组


  池杉林(Form. Taxodium ascendens):1976年引种,已形成建群种,15~17年生,平均树高11~12.9米(年生长量0.73~0.76米),平均胸径19.2~23.3厘米(年生长量1.28~1.37厘米),常与同属的落羽杉(T. distichum)混生,落叶性针叶树种,耐水湿,树姿优美,可做为平原“四旁”绿化树种及风景林树种,种子、扦插繁殖均可。



柳杉林群系组


  柳杉林(Form. Cryptomeria fortunei):暖性常绿针叶乔木树种,中国特产。除崂山张坡及薛家岛有片林外,另有大量零星栽植。崂山张坡,19年生平均树高9.14米,胸径16.5厘米,单株材积0.104 3立方米。海拔600米阳坡改建形成的日本落叶松、柳杉混交林无冻害,亦未发现危险性病虫害。抗寒变异型柳杉,7年生,树高3.7米,胸径6.1厘米。



其他针叶林群系组


  华山松林(Form. Pinus armandi) 温性常绿针叶树种,崂山海拔550米茶涧厚层土形成群落建群种。11年生林分,平均树高5.7米(年均0.52米),胸径9.4厘米(年均0.86厘米),最大树高6.5米,最大胸径10.5厘米,均快于原产地,亦高于赤松和黑松,生长旺盛,不受松干介壳虫为害。
  欧洲黑松(Form. Pinus nigra) 崂山林场1975年由阿尔巴尼亚引种育苗,大梁沟海拔100~200米中厚层沙壤土形成群落建群种。18年生林分,平均树高5.6米(最大6.4米),胸径12厘米(最大14厘米)。



阔叶林植被型


  阔叶树种是区域内主要森林植被类型之一。由暖温带温性阔叶树种组成,构成群落优势种(含部分变种、无性系和栽培类型)有20余种,分属11科、14属,区域冬季较寒冷,主要是以落叶阔叶树种组成的森林群落,群落的全部乔灌木植物冬季完全落叶,草本植物地上部分全部枯萎或以种子越冬,而在夏季则生长旺盛。随着季节变化,群落更替极为显著,冬季整个群落中的植物都处于休眠状态,东南部低山丘陵阳坡山麓和海岛则保留一些常绿木本植物,开始向常绿、落叶阔叶树混交林类型过渡。群落主要阔叶树种为壳斗科麻栎属的麻栎、栓皮栎、;树、c等;其次是杨柳科的杨属,榆科的榆属、朴属,桦木科的桦属、鹅耳枥属、桤木属,槭树科、胡桃科等组成上层林冠。
  落叶阔叶树种群落结构由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所组成,林内土壤一般较干燥,林下地表苔藓层很少见到。大部分布低山丘陵阳坡,平原土壤肥沃部位,上部仅保留部分耐低温,喜长日照的东北成分树种。天然落叶阔叶森林植被很少保留,较大面积阔叶林更难见到。从国外引入的刺槐、加拿大杨及其优良栽培类型等,已成为本区域落叶阔叶林群落的主体。
  落叶阔叶树种成分较山东省内其他各区复杂,除典型华北成分外,有东北成分的蒙古栎、辽东栎、糠椴、紫椴、色木、山杨、核桃楸、榛等,也有亚热带种类,如:黄檀、榔榆、野茉莉、泡花树、柘和常绿树种山茶、红楠、竹叶椒、大叶胡颓子、络石、爬行卫矛等。
  落叶阔叶林总面积44.5万公顷,总蓄积245万立方米,占林地总面积的49.0%,总蓄积的68.8%,主要植被类型有:
  栎林群系组 30年生林分,平均高13~15米,胸径18~20厘米,郁闭度0.6~0.8,是华北地区地带性森林植被,低山丘陵海拔800米以下阳坡均有自然分布。大部是萌芽更新形成的次生林,部分为实生林。有的作为用材林或薪炭林经营,有的作为经济林,放养柞蚕。由于生态条件,人为经济活动影响,大部呈小片状或散生分布,麻栎常与同属的栓皮栎、短柄;、c等混生,前三种分别形成建群优势种。
  (一)麻栎林(Form. Quercus acutissima):常形成片状纯林,多数情况下,麻栎为群落的建群种或优势种,同属的栓皮栎、c树(Quercus dentata)为次优势树种,同居第一层林冠,同属;树,居第二层林冠,形成复层林。海拔700米以上,偶而有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与其他科的赤松、山合欢、白檀、山樱、刺楸、色木、糠椴、水榆花楸等形成第二层林冠;面海坡,另有野茉莉、梧桐、锦织木、小叶朴(Celtis bungeana)。黄连木等多居第二层林冠。林内灌木主要有:多种胡枝子、吉氏木兰、百里香、野珠兰、郁李、华北绣线菊、黄荆(Vifex negundo)、娃娃拳、酸枣等,海拔600米以上。另有黄芦木、迎红杜鹃、华北忍冬、鸡树条荚蘼、荚蘼(Viburnum)、锦带花、崂山溲疏(Deutzia glabrata)等;低山阳坡另有:芫花、达呼里胡枝子、柘等;崂山太清宫周围有:瓜木(Alangium platanifolium)、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is)、多花泡花树(Meliosma myrian?tha)、红枝柴(Meliosma oldhamii)、野茉莉等。草本植物禾本科、菊科、蔷薇科、豆科植物居多,主要有:丝石竹、地瑜、野古草、山丹(Lilium punilum)、挂鞘香茅(Cymbopogon tortilis)、歪头菜(V. cia unijuga)、野藿香(Agastache rugosa)、绶草(Spiranthes sinensis)、威灵仙(Clematis chinelnsis)、苔草、唐松草、荻、委陵菜等;脊薄山坡另有:结缕草、黄背草、锦枣儿(Scilla scilloides ),常构成草本植物优势种群。
  (二)栓皮栎林(Form. Quercus ariabilis):域内南多于北部,其垂直分布,一般在海拔500米以下。栓皮栎群落与麻栎林相似,但群落结构比较简单,崂山华严寺、太清宫,50年生林分,平均树高13~13.5米,胸径30~?31.5?厘米,郁闭度0.7~0.8。有的群落形成单优势种,有的群落与麻栎形成共优势种。混生的树种,除同属的c树、c、短柄;外,其他乔木树种有:赤松、山合欢、黄连木、盐肤木、黑松、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var. henonis)等;灌木有黄荆、胡枝子(Lespedeza)、吉氏木兰、芫花等;常见的草本植物有柴胡(Buplenrum chinense)、野古草、羊胡子草、黄背草、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等,群落总盖度70%~75%。
  杨树群系组 全市原仅有白杨组的毛白杨等3种,引种栽培主要有黑杨组的加拿大杨等8种。近10个栽培类型,形成建群种的主要有毛白杨,加拿大杨及5个栽培类型,垂直自然分布最高的是山杨(Populus davidiana),多在海拔700米以上。
  (一)毛白杨林(Form. Populus tomentosa):多零星栽培平原四旁、农田林网、道路两侧、土壤湿润深厚的山麓和沟谷,垂直自然分布可达海拔600米。仅胶南县红石崖10余株,平度市高戈庄有零星生长,均集中分布。
  毛白杨片林较少,且多为纯林。15年林,平均高12米,胸径26厘米,每公顷675~750株,立木蓄积172.5~195立方米,郁闭度0.7~0.8。林内透光少,灌草稀疏,且比较纤弱。灌木有紫穗槐。草本植物有狗尾草、马唐、早熟禾(Poa annua)、苦买菜(Ixeris denticulata)、扁蓄(Polygonum aviculare)等,平均高度10~30厘米,盖度10%~20%。
  城阳镇皂户有抱头毛白杨(栽培变种)(P. t. var. fastigiata),树干通直圆满,顶端优势强,树冠窄,分枝角度小,枝条紧贴树干,速生性优于毛白杨,适于密植。
  (二)加拿大杨林(Form. Populus canadensis):普遍栽植,平原“四旁”或做行道树,胶南县王台镇行道树,平均树高18米,胸径90厘米。生长较好并形成建群种的有沙兰杨(Cv.sacrau 79)、意大利214杨(Cv.1—214)、健杨(Cv. robusta)、意大利72杨(Cv.1-72/58)、意大利69杨(Cv. Lux1-69155)等品系,统称为欧美杨。
  有林面积0.52万公顷,蓄积66.6万立方米。胶南大朱阳,6年生1—72杨,1—69杨速生丰产林,平均树高20.4米,胸径23.6厘米,每公顷1350株,立木蓄积227.9立方米,郁闭度0.8~0.9。林内草本层不发达,主要有:加蓬、野艾、荻、蛇莓、芦苇等,群落高30~50厘米,盖度10%。
  桤木林群系组 辽东桤、赤杨两种,多生于土壤肥沃潮湿的山沟、河谷。
  (一)辽东桤林(Form. Alnus sibirica):崂顶北坡,海拔900米以下沿山沟至第一水形成几十公里的沟谷林带。崂山凉清河,海拔600米沟谷辽东桤林带平均树高13.0米,胸径15厘米,每公顷蓄积105.2立方米,郁闭度0.8,林内阴湿,透光度差,林下灌木及草本层不发达,灌木主要有耐阴湿的钝叶水蜡树、华北绣线菊、牛迭肚,林缘处有盐肤木、胡枝子、山樱等,草本植物以羊胡子草为优势种,委陵菜、酸模、败酱草、辣蓼等散生,高度10~30厘米,盖度20%~30%,群落总盖度80%。崂山华楼宫18年生辽东桤树高18米,胸径32厘米。
  (二)赤杨林(Form. Alnus japonica):赤杨属暖性落叶阔叶树,崂山低山丘陵沟谷流水线两侧,土壤湿润肥沃,地下水位较高的平原,地表有季节性积水的河岸均生长良好,但在沼泽化土壤生长不良,崂山北九水8年生赤杨,林分平均高12米,平均胸径18厘米,郁闭度0.8,林下灌木种类,数量均少,灌木只有稀疏生长的华北绣线菊、钝叶水蜡、悬钩子、多花蔷薇等;林缘处有山椒、李、溲疏(Deutzia scabra)郁李、胡枝子等,草本植物有羊胡子草、败酱草、沿阶草(Ophiopogon bodinieri)、桔梗、唐松草、委陵菜等,盖度40%。群落总盖度70%~80%。
  崂山社会福利院,27年生赤杨单株,树高17米,胸径39厘米。



竹林植被型


  竹林是一类木本状多年生常绿植物群落类型,其群落结构,植物种类组成,群落生态外貌都比较特异,多为单优势群落。青岛全市有3属8种(含类型),有丛生、散生和混合生3种类型,总面积200公顷,年产各种竹材25万公斤。青岛有悠久的竹子栽培和利用历史,多集中栽培村旁、庙宇周围或阳坡中下部,主要建群种为淡竹、毛竹和水竹等。
  淡竹林(Form. phyllostachys nigra) 海拔700米以下庙宇周围都有栽培,形成庙宇的标志,不少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村庄周围亦有片林。崂山太清宫淡竹林,有1 000年的栽培历史,崂山迎真观10公顷面积连片,平均高5~6米,地径3~5厘米,每公顷1 200~1 500株,年产鲜竹0.5万公斤;北九水片林,平均高7~8米,直径5~8厘米,最大株高10.5米,直径9厘米,单株重7.5公斤,郁闭度0.7~0.8,是目前生长最好的行林分。
  淡竹林,群落结构单一,多呈单层纯林,林下灌木亦不成层,偶有散生枸杞(Lycium chinensis)、朴树(Celtis sinensis),林缘处有迎春花(Jasminum nudiflorum)等;草本植物亦很稀疏,有鬼针草、牛膝、鸭趾草等,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软毛虫实(Corispermum puberulum)、蛇莓、玉竹、蝙蝠葛等,灌草层盖度10%~20%。
  毛竹林(Form.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1958年,崂山、胶南等地相继引种,生长良好。崂山区王哥庄镇姜家村,平均高9.5米,根径12厘米,最大株高13米,根径15.2厘米,郁闭度0.7,生长量接近原产地。林下灌草层稀疏,主要有地丁类(Viola)、蛇莓丛枝蓼(Polygonum caespitosum)、酢酱草(Oxalis corniculata)、委陵菜等,灌草层厚度5%~10%。
  水竹林(Form. phyllostachys beterclada) 崂山海拔600米以下阳坡、明霞洞、白云洞、华严寺、上清宫、华楼宫、北九水、第一水山坡及部分海岛都有分布,郁闭度0.1~0.2,高0.5~1.5米,呈散生状,常与山合欢、辽东枞木、多花蔷薇、卫矛、忍冬、葛、野菊、 禾草类混生。
  其他竹类 紫竹(Phyllostachys nigra)、矢竹(茶杆竹)(Pseudosasa japonica)、箬竹(Indocalamus tessella?tus)、黄槽竹(Phyllostachys aureosulcata)、金镶玉竹(P. a. f. spectabilis)等,多栽培庭院,供观赏。



刺槐林群系组


  刺槐林(Form. Robinia pseudoacacia) 1898年后,德人首次从欧洲引入青岛,最初称洋槐。刺槐是青岛阔叶树种中造林面积最大、木材蓄积最多的一个树种。有林地面积2.05万公顷,蓄积138.08万立方米,其中,防护林面积1.32万公顷,蓄积36.75万立方米,水源涵养林1.06万公顷,蓄积25.04万立方米,水土保持林1.10万公顷,蓄积25.04万立方米。
  刺槐已“乡土化”,成为阔叶树种的优势树种。除四旁树外,面积较大的刺槐林主要集中山坡中、下部,山麓平原,河漫滩,胶南县尚有较大面积速生丰产林,由于栽培历史较久,面积较大,人工选择结果,形成多种优良地方类型,如胶南县的箭杆刺槐、薄皮刺槐、窄冠刺槐、小刺刺槐等。与引种同时,还从北美引入无刺槐(变种)(R. p. var. inermis),青岛市广西路原行道树即是。80年代,由北美引入本区域伞形刺槐(f. umbraculifera)、红花刺槐(f.decaisneana)、毛刺槐(R. hispida)等,大大丰富了刺槐的家族。
  (一)山坡刺槐林:伴生乔木树种有:赤松、山合欢、黑松、枫杨、栎类等,但仅在空隙地或刺槐幼令林中出现;林内灌木和草本层不发达,灌木有胡枝子(频度27%,多度Sp)、棉槐(频度19.4%,多度Sp),其次有悬钩子、吉氏木兰、荆条、百里香、酸枣等;草本植物有羊胡子草、结缕草、丝石竹、野古草、鹅冠草(Roegneria kamoji)等。群落总盖度70%~80%,除林间隙地外,灌草层普遍生长不良。
  (二)滨海砂地刺槐林:野生灌木只有达呼里胡枝子,草本植物主要有狗尾草、鸡眼草(Eupherbia esula)、蒺藜(Tribulus terrestvis)、球柱草(Bulbostylis barbata)、节节草(Hippochaete ramosissima)等,高10~20厘米,盖度5%~10%。
  (三)轻度盐碱地刺槐林:草本植物随土壤含盐量高低变化较大,含盐量轻微的林内,白茅、结缕草、狗尾草、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芦苇等为优势种,土壤含盐量较重的低洼林地内,肾叶打碗花(Calystegia soldanella)、碱蓬(Suaeda glauca)、马绊草(Cynodon dactylon)、蒿等较多。
  刺槐早期速生,山坡中下部,10年生林分平均高14.2米,胸径14.0厘米,郁闭度0.7,每公顷立木蓄积280立方米;河漫滩15年生人工林,平均树高18.0米,胸径17.2厘米,每公顷立木蓄积245.8立方米。
  杂木林群系组
  (一)糠椴、紫椴林(Form. Tilia mandsharica T.amurensis):有糠椴、紫椴、蒙椴(Tilia mongolica)、南京椴(Tilia miqueliana)、欧椴(Tilia platyphyllus)5种。前3种为乡土树种,后2种为引进栽培种。崂山、大珠山、铁橛山等,海拔300~900米山坡,常呈纯林或混交林分布,崂山北杆石,糠椴纯林,20年生,每公顷145株,平均树高12.7米,胸径13.9厘米,最大树高14.2米,最大胸径21.3厘米。崂山庙岭,100年生,树高13米,胸径41.5厘米。梁家80年生,树高10米,胸径32厘米。胶南县小珠山,40年生林分,平均树高11米,胸径32.5厘米。崂山凉清河小艽蒜涧,紫椴纯林,25年生林分,平均树高14.5米,胸径14.8厘米。梭罗石屋,80年生,树高9.3米,胸径31.2厘米。椴木窝子二种椴树混交林,形成同一林冠共优势树种。郁闭度0.4~0.6,树高7~8米,另有同属的蒙椴散生。伴生乔木树种另有色木、辽东枞木、山樱、盐肤木、栎类,总郁闭度0.6~0.7;灌草层发达,灌木有荚蘼(Viburnum dilatatum)、宜昌荚蘼、鸡树条荚蘼、胡枝子、华北绣线菊、三桠绣线菊(Spiraea trilobata)、牛迭肚、郁李、山椒、迎红杜鹃、溲疏等;木质藤本有葛枣、猕猴桃(Actinidia polygama)、山葡萄、蝙蝠葛(Menispermum dauricum)、葛藤(Pueraria lobata )等,盖度1%;草本植物有羊胡子草、野古草、荻、野菊、丝石竹、金鸡菊(Coreopsis basalis)、多被艮莲花等。
  (二)化香树林(Form. Platycarya strobilacea):黄岛区木场口,海拔200~250米山坡形成群落建群种,林分树高6~9米,胸径20~29厘米,与其他树种混交,形成混交林,郁闭度0.5。伴生乔木树种有君迁子(Diospyros lotus)、黑松、山合欢、海州常山(Clerodendrontrichotomum)、散花胡颓子等;灌木有小米空木、小叶锦鸡儿、扁担杆子、小叶鼠李(Rhamnus parvifolia)、欧李(Prunus humilis)等;草本植物主要有羊胡子草、地瑜、野菊、扭鞘香茅、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等。
  (三)檫木林(Form. Sassafras tzumu):崂山林场1965年由浙江省引种育苗,并已自繁二代造林,27年生林分,平均树高10.45米(年均0.39米),平均胸径18厘米(年均0.67厘米),单株材积0.155立方米,每公顷600株。蓄积92.85立方米(平均3.44立方米);13年子代林,平均高9.8米(年均0.75米),胸径13.1厘米(年均1厘米),分别大于亲代同龄林的25.6%和27.2%;24年生林分,平均木树干解析材料,全高11米,胸径17.4厘米,树高连年及平均生长量最大值分别为8年(0.77米)和10年(0.69米),胸径连年及平均生长量最大值分别为8年(1.1厘米)和10年(0.84厘米),胸高形数0.58,单株材积?0.144 7?立方米。林下灌木有柘、构(Broussonetia papyrifera)、细梗胡枝子(Laspedeza virgata)等;木质藤本有五叶木通、爬行卫矛、葛、木防已(Cocculus trilobus)等;草本植物有:野古草、狗尾草、沿阶草、戟叶蓼(Polygonum thunbergii)等。
  (四)枫杨林(Form pterocarya stenoptera):小面积纯林或与其他树种混交形成混交林,“四旁”有零星栽植。
  海拔700米以下沟谷两坡常形成混交林,乔木树种有赤杨、辽东桤等,枫杨林群落结构比较单一,林下灌木较少,主要有:细梗胡枝子、孩儿拳头、茅莓(Rubus parvifolius)等,稀疏分布,高度20~30厘米,盖度10%~15%;草本植物有:鹅冠草、鸭趾草、羊胡子草、歪头菜、杠板归(Polygonum perfoliatum)、龙牙草(Agrimonia pilosa)等,高度30~40厘米,盖度10%。即墨丰城龙湾头110年生枫杨树高15米,胸径62厘米;崂山燕几石,65年生,树高27米,胸径80厘米。
  (五)枫香林(Form. Liquidambar formosana):在海拔100米的崂山阳坡形成建群种,19年生林分,平均树高8.5米(最大株9.5米),胸径18.2厘米(最大株20厘米)。
  (六)光叶榉林(Form. Zelkova serrata):崂山北九水、李村代家北山、中山公园形成群落建群种。崂山仙家寨第二送水厂,簇状分布15株,45年生林,最大株高15.7米,胸径71.9厘米。崂山林场铁瓦殿,海拔600米,27年生,树高15.6米,胸径32.2厘米,崂山蔚竹庵南坡,海拔560米,滑溜口下700米均形成群落建群种。其他植被类型,有火炬树(Rnus typhina)、线毛白蜡(Fraxinus velulina)等。

TOP

第五篇 植  被  
第二章 植被类型
第二节 灌、草植被

灌 丛


  主要灌丛群落原生建群种,常绿灌丛有山茶、红楠、大叶胡颓子、络石、爬行卫矛等,落叶灌丛有胡枝子、华北绣线菊、榛、散花胡颓子、小叶锦鸡儿、白檀、杜鹃等,栽培灌丛建群种有棉槐,白蜡等。
  山地灌丛群系组 (一)山茶灌丛(Form. Camllia japonica) 山茶花亦称耐冬。崂山历史上曾有不少合抱大树,女儿岛、马儿岛、狮子岛、兔子岛等十几个岛(岩)均有自然分布,形成山茶小群岛,是无数代天然更新形成的次生树种。长门岩北岛,靠大陆海岸仅22.5公里,历史上山茶覆盖该岛面积的1/2,80年代仍有400余丛野生山茶生长。较好地段,郁闭度0.4~0.5,群落高1.5~2米,年龄多在100年以上,山麓、山坡、山脊、悬崖陡壁、岩缝间各个地形部位都有生长。木状,根系裸露盘结,树势苍劲有力,树干颜色灰白,无明显主干,娘娘庙附近最大株根径55厘米,高4米,仍生长旺盛,年年开花结实。有800余年历史,是青岛山茶之“老寿星”。大、小管岛与千里岩等仍有野生山茶生长。陆地上,崂山头八仙墩,海拔100米的海蚀穴岩缝间南北二株野生山茶,是陆地上野生山茶的缩影。太清宫三官殿山茶树,是明永乐年间(道)人张三丰,从海岛上移植于此,迄今500余年,树高6米,胸径60厘米。
  长门岩岛山茶,只有一种,花的形态可分为反卷型、平展型、杯型、罄口型;按花瓣数量可分为基数型(5~7)、多瓣型(8~11)、缺瓣型(少于4);按花瓣颜色可分为大红、紫红、桃红、深红、粉红和蓝紫色;按花期可分为早花型(10月~翌年2月)、中花型(2~4月)、晚花型(4~5月)和长花型(10月~翌年5月)。瑞雪来临,它却枝叶翠绿,红花满树。山茶花成为历史传统名花,山茶又为嫁接茶花的优良砧木。
  山茶林群落结构简单,外观呈灌木状,深绿色,郁闭度0.6以上,伴生灌木树种有南蛇藤、柄果花椒(Zanthoxylum simulans var. Podocarpus)、大叶胡颓子、木防己、爬行卫矛等;丛间草本植物有荻、野古草、市藜(Chenopodium urbicum)、鹅冠草、荩草(Arthraxon hispidus)等。
  1.山茶、红楠、大叶胡颓子群丛(Form. Camellia japonica、 Machilus thunbergii、 Elaeagnus macrophylla):群落结构较复杂,外观浅绿色,常绿,山茶与大叶胡颓子常伴生交织一起,后者枝条拱形,常覆盖在山茶树冠上,红楠呈点状分布,总郁闭度0.6~0.8,伴生灌木树种有竹叶椒(Zanthoxylum Planispinum)、络石、爬行卫矛、胶东卫矛(Euonymus kiautschovicus)等常绿灌木及常绿藤木植物,柄果花椒、五叶木通、木防己、枸杞等喜温落叶灌木及木属藤本,草木植物有荻、荩草、野菊、黄花菜、鹅冠草、芦苇、茵陈蒿(Artemisis capillaris)等。
  2.黑松、刺槐、山茶群丛:(Form. Pinus thunbergii、 Robinia pseudoacacia、 Camellia japonica):分布在长门岩北岛南部东侧,海拔50~70米地段,群落外貌深绿色,郁闭度0.7~0.9,黑松、刺槐为群落优势种,为50年代人工林,且具上层树冠,山茶呈丛状分布,年龄在100年以上,与大叶胡颓子伴生,形成第二层林冠,郁闭度不足0.2,黑松、刺槐已构成对山茶生存威胁,林内通风透光处有地锦爬行卫矛分布,群落边缘散生有小叶朴、呈灌木状;草本植物有鹅冠草、荻、野艾、市藜和少量茵陈蒿、芦苇、黄花菜、麦冬(Ophiopogon japonica)、滨海前胡等。
  3.刺槐、山茶群丛(Form. Robinia pseudoacacia、 Camellia japonica):在长门岩分布较广,南北坡均有生长,东北及西北坡较多,原生山茶被破坏后,60~70年代,人为干预,形成次生植物群落,主要建群优势种为刺槐,山茶零星分布岩石旁,群落外貌呈绿色,郁闭度0.4~0.8。
  灌木主要有:木防己、爬行卫矛、南蛇藤、胶州卫矛等;林下及林间草本植物种类较多,生长旺盛,主要有鹅冠草、芦苇等,一般高0.7米以上,另有黄背草、雀麦(Bromus japonicus)、牛筋草(Eleusine indica)、大画眉草(Eragrostis cilianensis)、鸭趾草、麦冬、杠板归、鬼针草、金针茅等。
  (二)红楠灌丛(Form. Machilus thunbergii):太清宫西部近海岸形成建群优势种,长门岩岛与山茶同属仅有的两种常绿阔叶树种之一。是青岛市特有植被类型,与山茶相比分布范围窄,结构亦简单。红楠属常绿小乔木,因长期适应海岸气候,贫瘠干燥土壤,水分不足,呈丛生灌木状,枝条短而密集,冠长仅占树高30%~40%,群落高2~3米,郁闭度0.5~0.7,均为根蘖株。长门岩岛最大株,根径50厘米,估计树龄400年以上。多生于海拔50米以下基岩缝内,海拔10米处有散生单株,生长良好。崂山太清宫神水泉25年生,树高7.2米,胸径15.3厘米。伴生树种有黄连木、黑松、梧桐、栎类、柿、小叶朴、榆等,灌木较少,有柘、茅莓、络石等。
  (三)大叶胡颓子灌丛(Form. Elacagnus macrophy?lla):崂山东南部,海拔300米以下面海阳坡及近海岛(岩)常形成特有植物群落和建群种,多自然分布于悬崖峭壁或裸岩坡覆盖岩石或攀缘其他树冠表面,叶革质、叶面绿色,背面灰绿色,树姿优美,冬花春实,抗海风耐海雾,群落高1~2米,郁闭度0.4~0.6,伴生灌、藤有五叶木通、柄果花椒、络石、爬行卫矛等,草本植物有野古草、黄背草、黄花菜、蔗草(Scirpus triqueter)、有柄石苇(Pyrrosia petiolosa)等。崂山头,上层林冠有黄连木、柘等,灌木有:溲疏、美丽胡枝子(Laspedesa formosa)、长叶胡枝子(L. caraganae)、芫花、悬钩子等,常与竹叶椒形成同一树冠。草本植物有黄背草、白羊草、柴胡、桔梗、萱草、黄芩等。群落总盖度75%~80%。
  (四)络石灌丛(Form. 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胶南灵山岛,大、小珠山及崂山流清河以东至关帝庙面海低山阳坡、沟谷、路旁、岩缝、石边及海岛均形成群落建群种,枝干具吸盘,常与石血(T. var. heterophyllum),扶芳藤,附生植物蜈公兰(Cleisostoma scolopendrifolium)交互攀缘楸树、黄连木、栎类、青桐、朴、流苏等生长,形成特有植被类型。裸岩坡常攀缘覆盖岩石,路旁常匍匐爬行地面,种子、埋根、枝条繁殖。
  落叶灌丛组
  (一)胡枝子灌丛(Form. Lespedeza bicolor):胡枝子属共10种,丘陵、平原均有分布,形成群落建群种只有胡枝子。胡枝子属温性山地中生落叶灌丛,海拔10~1 000米山坡常见灌丛之一。在有林地片、多银嵌分布林缘、山脊,冲风口呈灌丛状,山坡中、下部生长较好,崂山牧场,海拔600~700米,盖度50%~60%,最大盖度70%~90%。多度Cop??2?-Cop??3?,群落树高1.5~2米,呈丛状生长。最大树高3.5米,根径12厘米,伴生灌木树种有白檀、山椒、百里香、卫矛、宜昌荚蘼、绣线菊类等;海拔700米以上,间有华北忍冬、迎红杜鹃、锦带花、牛迭肚、黄芦木等;木质藤本有:山葡萄、葛、木防己、菝葜(Smilax china)等;草本植物有荻、野古草、鹅冠草、唐松草、地瑜、丝石竹、结缕草、隐子草(Cleistogenes chiensis)、白羊草、白茅等,群落总盖度90%~95%。
  低山阳坡常见胡枝子为建群优势种,同属的多花胡枝子(L. floribunda)、短梗胡枝子(L. cyrtobotrta)等共同组成建群种,在无林地或林间隙地盖度为60~70%。群落高1~2米,混有低矮乔木树种散生其间,有赤松、栎类、山合欢、盐肤木等,该胡枝子灌丛是森林植被破坏后,在迹地上发育起来的。
  (二)华北绣线菊灌丛(Form. Spiraea fritschiana):海拔400~1 000米山坡都有分布,且形成建群种,以阴坡厚层土分布最广,生长较好,是高山阴坡半阴坡厚层土指示植物。华北绣线菊常为建群优势种,与同属的三桠绣线菊、土庄绣线菊(Spiraea Pubescens)等组成建群种,群落高0.4~0.6米,盖度40%~60%,伴生其他灌木树种有垂丝卫矛(Euonymus oxyphllus)、华北忍冬,迎红杜鹃、胡枝子、钝叶水腊、白檀、山椒、鸡树条荚蘼、大叶白腊(Fraxinus rhynchophylla)等;木质藤本有山葡萄、菝葜等;草本植物有野古草、羊胡子草,败酱草(Patrinia scabiosaefolia)、丝石竹、大叶萱草、桔梗、绶草、拳蓼等。
  (三)榛灌丛(Form. Corylus):崂山、黄岛木场口、胶南小珠山、平度大泽山均形成群落。崂山北坡海拔400~600米,由榛、毛榛(Corylus mandshurica)共同组成建群种。崂山北九水、双石屋、潮音瀑,群落高50~100厘米,伴生灌草丛发达,多为阴湿型,灌木有短柄袍、胡枝子、大叶铁线莲(Clematis heracleifolia)、山椒、华北绣线菊、三桠绣线菊、野珠兰、溲疏等;草本植物有羊胡子草、桔梗、崂山百合(Lilium tsingtauensis)、羊乳(Codonopsis lanceolata)、野古草、地瑜等。群落总盖度80%~90%。榛多生长阴坡、半阴坡厚层土壤,是保持水土优良灌木。
  (四)0花胡颓子(Form,Elalagnus umbellata):落叶阔叶丛生灌木群落,各山坡均有片状分布或呈散生状,崂山凉清河群落高2~3米,盖度60%~70%,该群落生活力及竞争力都较强,伴生灌木有胡枝子、黄芦木、多花蔷薇、垂丝卫矛等;草木植物有荻、野古草、桔梗、龙芽草等。灌丛多为原生次生赤松林破坏后,自然演替形成的次生群落,总盖度90%。
  (五)杜鹃灌丛(Form. Rhododendron):主要分布海拔500米以上山坡,700~900米阴坡、半阴坡厚层土壤,生长最为茂盛,主要有迎红杜鹃和兴安杜鹃(Rhododendron dauricum),组成共优势树种,间有杜鹃花(R.simsii),群落高0.5~1.0米,盖度60%~80%,花红、深红色,单生或数朵簇生,群体花期长达3个月,常在山顶部、山脊附近或林间隙地形成较大面积群落。崂山明霞洞迎红杜鹃,树高4米,根径12厘米,约有400年生长历史;小珠山前,200年,树高3米,根径8.5厘米。杜鹃是高山阴坡厚层土壤指标植物,伴生其他灌木树种有鸡树条荚蘼、华北忍冬、锦带花、宜昌荚蘼、钝叶水蜡、腺齿越桔(Vaccinium oldhamii)、黄芦木、华北绣线菊、牛迭肚、鼠李等,偶有散生赤松、水榆花楸等;木质藤本有葛枣猕猴桃、褐紫铁线莲(Clematis fusca)、阿穆尔葡萄、北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等,草本植物有多歧艮莲花、野古草、荻、四叶Q(Galium bungei)、败酱草、大叶萱草、羊蹄(Rumex japonicus)、羊胡子草、绶蓼、绶草、藜芦(Veratrum nigrum)、太子参(异叶假繁篓)等,群落总盖度90%。
  (六)白檀灌丛(Form. Symplocos paniculata):性耐寒,常见于崂山北坡及大、小珠山海拔500米以上阳坡厚层土壤林缘及沟谷,崂山凉清河,群落高1.5~2米,盖度50%~60%,多呈层状生长。伴生灌木有多花蔷薇,宜昌荚蘼,鸡树条荚蘼、胡枝子、朝鲜槐、小米空木等;草木植物有荻、败酱草、委陵菜、萱草、北苍菽(Atractylodes chinensis)等,群落总盖度70%~80%。
  崂山面海阳坡,海拔500米以下,另有同属的华山矾(S. chinensis)灌丛,与前种主要区别,小枝紫褐色(前种灰绿色),果实熟后外种皮黑色(前者蓝色),叶背面有短柔毛(前种光滑),群落高1~4米,盖度40%~50%。伴生灌木有竹叶椒、野茉莉、胡枝子、芫花等;木质藤本有五叶木通、络石、忍冬等;草本植物有荩草、黄背草、白羊草、野古草等。
  (七)小叶锦鸡儿灌丛(Form. Caragana microphylla):有小叶锦鸡儿、红花锦鸡儿、锦鸡儿、掌叶锦鸡儿4种,前两种形成群落建群种,后两种多栽培庭院观赏。前两种,黄岛木场口、崂山大地、铁瓦殿都有分布,并形成建群优势种。木场口,群落高0.8~1.2米,盖度40%~60%,多度COP??2?,伴生灌木有:胡枝子、美丽胡枝子、长叶胡枝子、多花蔷薇、绣线菊等;草本植物有:黄背草、白羊草、野菊、隐子草、大油芒(Spodiopogon sibiricus)等,群落总盖度75%。
  平原灌丛组
  (一)棉槐灌丛(Form. Amorpha fruficosa)。棉槐又称紫穗槐,属落叶丛生灌木,原产北美,20世纪初首先引入上海做庭院观赏树种,后扩大引种到青岛地区,胶南、平度栽植面积较大。平原“四旁”、道路两侧、地堰、沟渠两侧普遍栽植。土壤含盐量0.6%~0.8%的盐碱地,也能生长良好,泥岸段滨海盐碱地,在柽柳群落外侧,是第二个抗盐碱灌木。
  棉槐常与一些乔木树种进行混交造林,形成乔灌混交林或混交林带,17块样地材料,刺槐、白榆、毛白杨等乔木树种,郁闭度0.6~0.8,棉槐为第二层林冠,另有达呼里胡枝子、柽柳、荆条、苦参(Sophora flavescens),组梗胡枝子等灌木;第三层草本植物有加蓬、结缕草、狗尾草、鬼针草、茵陈蒿、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滨旋花(Calyspegia soldanella)、大蓟(Cirsium japonicum)、苦买菜、白茅等,群落总盖度90%。
  在滨海盐碱地中,棉槐是一种过渡植物,是由灌木过渡到乔木的指示植物群落。
  (二)白蜡(Form. Fraxinus chinensis) 广泛栽培,即墨移风店、胶州北王珠、崂山水库上游有较大面积栽培。



稀树草灌丛(灌草丛)


  荆条、酸枣、黄背草灌草丛(Form. Vitex negundo var. heterophylla、Ziziphus jujuba var. spinosa、Themeda triandra var. japonica) 群落类型主要分布在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低山阳坡,群落建群优势种为禾草类,主要有黄背草,其次是白羊草,盖度60%~70%,高60~70厘米,多度为COP??3?,另有荩草、委陵菜等组成荆条、酸枣为主要伴生灌木,呈散生状,高度60~80厘米,盖度20~30%,多度COP??1?,另有达呼里胡枝子、毛叶胡枝子、细梗胡枝子等稀疏分布,植株低矮细弱,面积3 000公顷,年产干草900万公斤。
  荆条、柘、荻灌草丛(Form. Veitex neguondo var. heterophylla Cudrania tricuspidata. Miscanthus sacehariflorus) 崂山头大地,列坡面积最大,该灌草丛是原次生赤松林破坏之后形成的,面积约500公顷,由于人为干预,未被利用,立地条件是低山阳坡,土壤干燥,但属厚层土,群落高度1.5~2米,除裸岩外,几乎全部被覆盖。荆条、柘等灌木呈丛生状散生。另有酸枣、白杜(Euonymus bungeanus)、扁担杆子、忍冬、葛、白羊草、荩草、委陵菜、鸡眼草等灌草类。
  结缕草灌草丛(Form. Zoysia japonica) 低山丘陵阳坡及山麓平原到处可见,是灌草丛长期遭受破坏,土壤流失加剧,原中生、中旱生灌草丛逐步消失,只有旱生的、矮小的有根状茎的结缕草保留下来,一般群落高10~15厘米,盖度30~40%,立地条件较好地段有白车轴草(Tritolum repens)生长,山麓有灌木如兴安胡枝子等生长。



草甸植被型


  山地草甸群系组 胡枝子、羊胡子草草甸群系(Form. Lespedesa bicolor. Carex baergeriana):主要分布海拔800米以上冲风阴坡、半阴坡上部,灌木以胡枝子为主,另有少量华北绣线菊、黄芦木、小叶鼠李等,草本丛以羊胡子草居多,另有少量多歧艮莲花、黄花菜、拳蓼、地瑜等中生耐阴或喜湿的杂草类,属地带性次生植被类型。
  平原海滨群系组 白茅草甸(Form. Imperata cylindrica var. najcr):山麓、河漫滩、阶地及海滩盐渍土有分布,面积约3 000公顷。伴生草本植物有菌陈蒿、芦苇、滨旋花、罗k、结缕草、中华补血草、罗布麻、狗尾草、刺儿菜,另有灌木达呼里胡枝子,棉槐等散生,总盖度70%,土壤含盐量0.12%,多度CP??2?。白茅群落,是盐生草甸植被演替到木本植物最后一个草本植被,因此,白茅是一个可垦植指示植物。



盐生植被型


  主要分布沿海一线,土壤盐分含量高低,是盐生植被主要生态因子,也是群落的主要演替依据,土壤含盐量高,组成的植物群落类型比较简单。滨海盐生种子植物9科、19属、25种。其中,一年生植物13种,占52%,地面芽植物8种,占32.0%,地下芽、高位芽植物各2种,分别占8%。
  主要群落建群种有碱蓬、盐角草、盐地碱蓬、芦苇、大米草、白茅、獐毛草、结缕草、罗布麻、柽柳等。草本盐生植被可分为肉质型、禾草型及杂类草型3类。
  肉质盐生植被群系组
  (一)盐地碱蓬群系(Form. Suaeda salsa):盐地碱蓬属泌盐型肉质盐生植物群落类型,分布海堤内的盐渍土上,群落环境干燥,土壤常有龟裂,地表常有一层白色盐碱,土壤含盐量1%~1.5%,群落组成单一,多为盐地碱蓬单优势种,呈团、带状分布。群落外貌幼嫩期呈绿色,秋后变为紫红色。成熟后,一般株高10~15厘米,盖度80%,多度COP??3?。除基岩海岸段外,滩涂都有分布,由海滩光板地向陆地延伸,盐地碱蓬是第一个出现的先锋群落。伴生植物有盐角草及中华补血草(Limonium sinense),再向外延伸,则有芦苇、猪毛菜等出现。
  (二)盐角草群系(Form.Salicornia europaea) 分布于地势低洼的滨海滩涂,水湿呈饱和状态的土壤或盐场周围,土壤含盐量在1.5%以上,常以盐角草为优势种构成盐角草盐生植物群落,由于盐角草肉质无叶,故群落盖度小,一般在20%~40%,有的小片达60%~70%,群落种类组成单一,为单优势种,群落高15~25厘米,多度COP??1?~COP??2?。在地面高洼不平的滩涂上,则形成盐地碱蓬与盐角草两个共优势种,高处以盐地碱蓬为优势种,低洼积水处盐角草则为优势种。
  (三)盐地碱蓬、芦苇群系(Form. Suaeda salsa、Phragmites communis) 主要分布在盐地碱蓬与芦苇群系之间,是一个过渡群系类型,是泌盐型肉质盐生植被与禾草型植被混交的盐生植被。内侧盐地碱蓬为优势种,总盖度80%,盐地碱蓬盖度60%左右,多度为COP??3?。向陆延伸则芦苇为优势种,芦苇高度50~80厘米,盖度为12%,多度为COP??2?。因此,这一植被类型是盐地碱蓬群系与芦苇群系间的一个演替阶段。
  禾草型盐生植被群系组
  (一)大米草群系(Form.Spartina anglica) 1963年引入大米草属多年生禾本科植物,根系发达,具地下茎。崂山、黄岛、胶南潮间带均有间断栽植,发展到250公顷,全部为单优势种,城阳区河套镇潮崮东村南,1971年栽植,80年代保存面积150公顷,平均高20~25厘米,盖度95%,胶南小场乡邵家崮海滩,平均高10~25厘米,盖度90%。
  (二)獐毛草群系(Form. Aeluropus littoralis var. sinensis) 本群系位于海堤外侧,滩涂地势较高或滩涂台地,多呈小片状分布。匍匐茎,繁殖力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群落结构简单,常为单优势种,黄岛,土壤含盐量1%,群落总盖度60%~70%,仅有少量中华补血草,盐地碱蓬散生,多度COP?1。此群落为不稳定群落类型,常受台风影响,受海水浸没而消失,被盐地碱蓬所更替,相反则为白茅群落演替。
  杂类草盐生植被群系组 罗布麻群系(Form. Apocgnum venetum) 多年生半灌木,生境为轻盐碱地,土壤含盐量在1%以下滨海荒地、草甸、河滩砂质土形成群落,棘洪滩罗布麻群落高0.5~1.2米,盖度40%~50%,多度COP??1?~COP??2?。伴生草本植物有芦苇、白茅、中华补血草、草木樨、鸡眼草、猪毛菜、结缕草、茵陈蒿、蒺蒺、狗尾草、蓟等,间有达呼里胡枝子、枸杞、柽柳等。
  木本盐生植被群系组 柽柳群系(Form. Tamarix chinensis) 滨海滩涂最先出现的木本盐生植物群落,是盐碱地重要木本指示植物。柽柳群落,主要分布在盐碱滩地,盐地碱蓬向陆延伸区,对改良盐碱地有特殊功效,可使盐碱地降低含盐量1%,而且能天然更新形成群落,沿海各县(市)区都有人工林。七块样地材料,群落高0.8~1.2米,盖度60%~70%。组成单一,草本植物有芦苇、结缕草、盐地碱蓬,频度都在50%以上,再向陆延伸有茵陈蒿、白茅、罗k、罗布麻、灰绿碱蓬、猪毛菜等。




滨海砂生植被型


  山地基岸海岸与基岸砂质海岸的即墨3山、崂山、胶南小珠山、黄岛、薛家岛都有自然分布,生态环境主要是粗砂,质地松散,肥力极低,为砂生植被适应生存条件,多数具有发达的根系,地上茎普遍矮化。砂引草、砂钻苔草、珊瑚菜等,根长为地上部分的56倍或更多。
  滨海砂生植被,由于立地条件差,种类组成简单,22块样地材料,主要植物种类共12科17属19种。以禾本科、藜科植物最多,草本植物为优势种群,56%为一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建群种有砂引草、筛草、滨旋花、中华补血草等。
  草本植物群系组
  (一)筛草群系(Form. Carox kobomugi)。该群系为滨海砂滩裸地的先锋群落,耐砂压,砂埋,在砂质海岸和基岩海岸港湾沙滩上普遍分布,群落高15~20厘米,盖度10%~40%,多度SP~COP??2?。伴生植物有珊瑚菜、砂引草、滨旋花、苍耳、沙蓬(Agriopbyllum arenarium)、草木樨、结缕草、西伯利亚蓼(Polygonum sibiricum)、滨藜、莴食、丛枝蓼、白茅、芦苇、猪毛菜、马唐等。
  (二)砂引草、珊瑚菜群系(Form. Messergchmidiq sibirica、Glchnia littoralis)。立地类型同筛草群落,只是为滨海砂滩裸地先锋群落,有时与筛草形成共优势群落,群落高15厘米,盖度25%,多度COP??1?。伴生草本植物有滨旋花、白茅、芦苇、滨藜、猪毛菜、滨豌豆(Lathylus maritimus),偶有单叶蔓荆及达呼里胡枝子出现。
  黄岛区海滨,草木樨亦成为滨海沙滩裸地建群种,群落高40~60厘米,盖度70%,为单优势种群。
  木本植物群系组 单叶蔓荆群系(Form. Vitex trifolia var.simplicifolia)。由砂生灌木组成的植被,只有单叶蔓荆群落。多生长于砂岸外侧或地势较高已不受海潮影响地段,经常期淋洗,所处地势较高,土壤含盐量较低,一般在0.5%以下,群落盖度20%~30%,种类组成简单,常为单优势群落。樱柳、杠柳(Periploca sepium),零星分布;草本植物主要有筛草、珊瑚菜、莴食等。

     滨海盐生植被组成植物情况表
表20 植物名称  生活型
一、藜科Chenopodiceae  
1. 西伯利亚滨藜Atriplex sibirica  Th
2. 中亚滨藜A. Centralasiatica  Th
3. 滨藜A. Patens  Th
4. 藜Chenopodium album  Th
5. 灰绿藜C. Glaucum  Th
6. 市藜C. Urbicum  Th
7. 猪毛草Salsola colline  Th
8. 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  Th
9. 灰绿碱蓬Suaeda glauca  Th
10. 盐地碱蓬S. Salsa  Th
二、禾本科Gramineae  
1. 獐毛Aeluropus littoralis var. Sinensis  Hk
2. 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var. Major  K
3. 束尾草Phacelutus litifolius  Hk
4. 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  Hk
5. 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  Hk
6. 结缕草Zoysia japonica  Hk
三、兰雪科Plumbaginaceac  
中华补血草Limonium sinensis  Hk
四、十字花科Cruciferae  
独行菜Lepidium apetalum  Hk
五、菊科Compositae  
1. 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Hk
2.碱菀Tripolium vulgare  Th
六、豆科Leguminsae  
草木樨Melilotus suaveolens  Th
七、夹竹桃科Apocynaceae  
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  Hk
八、柳科Tamaricaceae  
柳Tamarix chinensis  Ph
九、茄科Solanaceae  
枸杞Lyeium chinensis  Ph
  注:Th代一年生植物,Hk代地下芽植物,K代地面芽植物,Ph代高位芽植物。

     滨海砂生植被组成植物情况表
表21 植物名称 生活型
一、莎草科 Cyperaceae  
砂钻苔草 Carex kobomugi k
二、型花科 Umbelliferae   
珊瑚菜 Glehnia littoralis Hk
三、紫草科Boraginaceae  
砂引草Mesasergschmidia sibirica Th
四、菊科 Compositae  
1. 苍耳 Xanthium sibiricum  
2. 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  
3. 莴食 Lxeris ropeus Hk
五、豆科 Laguminose  
1. 滨豌豆 Lathyrlus maritimus Th
2. 达呼里胡枝子 Lespededa davurica Ch
六、旋花科 Convolulvaceac  
滨旋花 Calystegia soldanella k
七、禾本科 Gramineae  
1. 鸭咀草 Ischaemum aristatum k
2. 白茅 Imperata cylindrica var.major k
3. 滨麦 Leymum mollis var. Corecnsis k
八、藜科Chenopodiaceae  
1. 猪毛草 Salsola collins Th
2. 无翅碱蓬 S. Komarovii Th
3. 软毛虫实Corispermum puberum Th
4. 滨藜 Ariplex pstens Th
九、蓼科 Polygonaceac  
从枝蓼 Polygonum caespitosum Th
十、马鞭草科 Verbenaceae   
单叶蔓荆 Vitex trifolia var. Simplicifolia  Ch



沼生植物植被型


  主要有10科16属19种,全部为藻类及草本植物。其中,一年生植物及地下芽植物各6种,分别为31.6%,地面芽植物7种,为36.8%;按其特点共分禾草型沼生植被和杂草型沼生植被两个群系组。
  禾草型沼生植被群系组 芦苇群落(Form.Phragmitascommums)。该群落是滩涂面积较大的禾草型植被类型之一。是生活力极强的多年生根茎禾草,常形成单优势群落,对土壤盐分和水分的生态适应幅度大,海堤内外都有分布。立地类型可分为常年积水型、季节积水型和旱洼型,土壤含盐量与植株生长及生物产量成反相关。43块样地材料,按立地类型分,常年积水型2块,季节性积水型8块,旱洼型33块,分别占4.7%、18.6%和76.7%。
  (一)常年积水型:伴生草本植物种类最少,多为喜湿或耐水湿植物,如:水烛、蔗草、香蒲、水毛莨、狐尾藻等。
  (二)季节性积水型:伴生草本植物有水蓼、荩草等,总面积400公顷,生物总量450万公斤。
  (三)旱洼型:面积最大,所需水源主靠地上水,上层土壤干燥,腐植质含量低,生长低矮,群落高仅为0.8~1米,盖度为70%,面积570公顷,生物产量365.5万公斤,伴生植物种类较多,结构复杂,主要有盐地碱蓬、中华补血草、盐角草、香蒲等,上层土壤含盐量较低的地段有结缕草、草木樨、白茅、罗布麻,达呼里胡枝子、合萌(Aeschynomene indiea)等,是农业耕地的植被类型。
  杂草类沼生植被群系组 香蒲群系(Form. Typha crientalis)。香蒲生境与常年积水型芦苇相似,多形成单优势种,群落常年处于积水中,水深0.3~0.8米,群落呈绿色,根茎横生,茎直立推出水面,多呈小面积近沼泽两岸分布,盖度60~80%,水面以上高0.5~1.0米。伴生植物有挺水型植物的水烛、两栖蓼及沉水型植物眼子蓼、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浮水型植物浮萍(Lemna minor)、荇草等。
  香蒲根茎含糖10%,滨粉24.8%,叶含纤维29.9%,茎叶为编制和造纸原料,蒲绒可做填充物,嫩芽可食,花粉入药。面积540公顷,年产茎叶80公斤。




水生植物植被型


  生存环境特异,植物种类少,有槐叶萍、睡莲、金鱼藻、菱、小二仙草、眼子菜等14科17属20种,主要是淡水水生植物,从岸向中心方向呈有规律分布,依次是挺水、浮水、沉水水生植被带。
  挺水型水生植被群系组 根系入水底土壤中,上部或叶挺出水面,这一植被类型主要分布于近岸浅水中,具有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双重生态特性。浮水型水生植被群系组 浮萍群系落(Form. Lemna minor)。分布湾、溪、静水域中,完全飘浮植物。常为单优势种。以叶状体浮出水面,根系沉入水中,植物伴随水漂流,伴有水鳖。群落外貌绿色,盖度70%~80%,有时完全覆盖水面。
  沉水型水生植被群系组
  (一)金鱼藻,狐尾藻、菹草群系(Form. Ceratophy llumdemersum、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Potamogetorcrispus),桃源河一带三者形成共优势种。全长1~2米,菹草分布于金鱼藻与狐尾藻向岸部分,群落多呈带状分布。盖度50~60%,有时竟达90%。
  (二)慈菇群系(Form. Sagieearia sagittifolia),淡水浅水池沼有分布,根系伸入淤泥中,枝端膨大的球茎浮出水面,群落外貌绿色,伴生有挺水植物水烛(Typha angnstifolia),浮生植物荇菜(Nymphoidis peltatum)及沉水植物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等。

TOP

第五篇 植  被  
第二章 植被类型
第三节 农业植被

草本类型


  粮食作物群系组 该群系组是栽培植物分布最广的草本植被类型。全市面积43.7万公顷,平原、丘陵、山地都有栽培,组成本区域农作物栽培植被,主要建群种:有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玉米(Zea mays)、甘薯(Ipomoea batatas)、水稻(Oryza sativa)、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高粱(Sorghum vulgare)等粮食作物,花生(Arachis hypogata)、大豆(Glycine max)、棉花(Gossypium spp)等经济作物。
  (一)旱地作物植被类型:一年二熟、二年三熟、三年五熟作物组合型为主,有冬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甘薯等。平原以冬小麦、玉米、大豆作物组合型为主;丘陵区以冬小麦、花生、甘薯组合型为主。
  (二)水田作物植被类型:一年一作。
  蔬菜作物群系组 组成本区域蔬菜作物群系组,面积5.3万公顷,主要建群种有:大白菜(Brassisca pekinensis)卷心菜(B. olteracea var. capitata)、大头菜(B. napobrassica)等白菜类;萝卜(Raphanus sativus)、蒜(Alliurm sativum)等根茎、鳞茎类;韭菜(Allium tuberosum)、葱(A. fistulosum)、芹菜(Apium graveolens var. dulce)、菠菜(Spinacia oleracea)等绿叶菜类;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芋(Colocasia esculenta)等薯芋类;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茄(Solanum melongena)、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等茄果类;黄瓜(Cueumis sativus)等瓜类;芸豆(Caraualia gladiata)、菜豆(Phaseolus vulgaris)等豆类。
  受海洋季风影响,夏季湿润多雨,冬季稍长,无霜期200~240天,一年二作为主,只有收护期短的绿叶菜类,才能栽培三作。
  为使蔬菜淡季不淡,有关蔬菜生产村、专业户普遍采用温室、塑料大棚栽培番茄、黄瓜、芸豆等上品蔬菜,全年都有新鲜蔬菜上市供应市场。


木本类型


  经济林群系组
  (一)茶(Form. Camellia sinensis):常绿阔叶特用经济灌木,国内外重要饮料,原产长江流域以南各省,青岛市1958年始引入,已繁殖3~4代,保存面积51公顷,年产商品茶2万公斤,接近产茶区水平,主要栽培区分布于南部、东南部崂山及胶南滨海阳坡。填补本区域特用经济树种一项空白。
  (二)桑(Form. Morus alba):重点栽培区分布于莱西县、平度市,面积2 550公顷,年产桑叶2 150万公斤。
  果园群系组 全部为温性落叶果树型,总面积71 610公顷,年总产37 240万公斤。年产量1 000万公斤以上的有苹果、山楂、葡萄、梨、桃等,其次是板栗,另有杂果,杏、柿、枣、樱桃等。
  (一)苹果园(Form. Malus Pumila):苹果园总面积41 100公顷,年产21 280万公斤,组成苹果园主要栽培品种有国光、金帅、红星、红香蕉、红富士、青香蕉等。
  (二)山楂园(Form. Crataegus Pinnatifida):山楂主要产区莱西县,果园总面积11 360公顷,年总产4 450万公斤。
  (三)葡萄园(Form. Vitis Vinifera):全市面积3 470公顷,年产4 500万公斤,低山丘陵、平原四旁都有栽培。组成葡萄园主要栽培品种有玫瑰香、龙眼和80年代培育的新品种“巨峰”,平度大泽山葡萄驰名全省。
  (四)梨园(Form. Pyrus bretschneider):梨,崂山是重点产区,总面积1 090公顷,年产1 130万公斤。
  (五)桃(Form. Prunus Persica):全市4 550公顷,年产2 370万公斤。
  (六)板栗(Form. Castanea mollisima):全市板栗面积2082公顷,年产140万公斤。板栗主要栽培品种有金平、处暑红、青毛软刺、红光等。
  (七)其他:枣(Ziziphus jujuba)、柿(Diospyros kaki)等,面积1 000公顷,年产400万公斤。



草本、木本间作类型


  又称农林间作型,是一种立体种植型,主要由农作物与用材树种组成。
  枣粮间作组合型 枣树具有适应性强,是农果间作的优良果树和木本粮食树。枣粮组合型首先在平度市推广,80年代种植面积发展到22.7公顷,年产鲜枣26万公斤,主要品种有乐陵小枣,作物以冬小麦、甘薯、花生为主,棉花、西瓜次之。
  椿粮间作组合型 已发展2.2公顷,年产椿头15.8万公斤。
  杜仲(Eucommia ulmoides)粮食间作组合型 杜仲为特用经济树种,树皮药用,平度市形成群落建群种。
  艮杏(Ginkgo biloba)粮食间作组合型 艮杏主干高大,寿命长,材质优良,抗病虫害,耐污染,适应性强,种子可食,又为重要药用树种,通过人工嫁接,解决了早实问题,平度市已形成群落建群种。

TOP

第五篇 植  被  
第三章 植被群落

第一节 植被分布


  崂山在森林植被范围内,由于自然演替,人为经济活动,病虫为害及其他自然灾害,原有自然森林植被垂直带谱的自然更替规律已全部被破坏,除次生灌草层山坡按自然演替规律进行外,均为栽培植被。人工植树造林时,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林学特性要求,摹拟自然更替规律,创造了栽培植被带谱。
  人工组成崂山森林植被建群种比较丰富。其植被区系有国内亚热带、温带及寒温带成分,亦有日本、中亚、欧美等国外成分。其建群优势种有赤松、栎类、杨类、日本黑松、日本落叶松、日本花柏、刺槐、火炬松、辽东桤、赤杨、红松、樟子松、椴等十几个树种。有些是热带、亚热带成分树种,处于自然分布区最北界,有山茶、红楠等;有些是东北成分树种,处于自然分布区最南端,有糠椴、紫椴、蒙古栎、辽东栎等。其植被形成为,崂山北坡海拔800米以下森林植被面积中栽培植被具绝对优势,800米以上自然植被面积最大,东北区系成分的阔叶乔木树种与栽培植被形成山地带有东北成分的针阔混交林。上部冬季受蒙古冷高压控制,气温低,常年风大,植物生长季节雾天多,昼夜温差大,缺少高温等“山顶效应”,一些乔木树种形成亚乔木状,主干低矮,尖削度大,树干被苔藓层,树皮灰黑色,特别是近山脊处,一些乔木树种,赤松、水榆、花楸等,呈灌木状,多偏冠形成“旗形”树冠。另有毛榛、北五味子、黄芦木、华北绣线菊、杜鹃、褐紫铁线莲、锦带花等灌木;草本植物有银莲花、苔草、岩茴香、萱草等。
  乔木树种,如日本落叶松,在海拔500~900米,生长良好,以上则由于“高山效应”,树干尖削度大,主干低矮,由于大气湿度大,树皮呈灰黑色;日本黑松,阳坡600米以下,阴坡、半阴坡500米以下,生长正常,以上则有冻害(枯梢,顶端流脂)或生长不良;刺槐,阳坡700米以下,阴坡、半阴坡500米以下,生长正常,以上则有冻害,冲风地带常形成风倒;日本花柏,在海拔500~700米阳坡,头1~2年地上部分有冻害,经自然抗寒锻炼,第三年接干或平茬抚育后,则生长正常;引种的樟子松、红松,在海拔700~900米,金钱松、火炬松等,面海阳坡海拔500米以下,其速生性均接近原产地;落叶松是在长日照条件下形成的寒温性树种,引种到崂山,由于生长季节得不到长日照,在高温季节苗期会出现2~3次“越夏”现象,幼林阶段出现1~2次早期“封顶”,并提前停止生长,年生长期140~150天。日本落叶松属温性树种,同样条件下,年生长期150~180天;相反,有些热带、亚热带常绿针、阔叶树种,秋季得不到应有的短日照,尚未停止生长,即出现低温,造成冻害。
  组成植物建群种灌丛、灌草丛亦十分丰富,多数为原次生植被破坏之后,自然更替形成的,从山麓到山顶均有分布,多出现在林间隙地呈镶嵌分布或山脊附近呈带状分布,另有较大面积的灌木坡,有胡枝子属、山茶属、红楠、绣线菊属、杜鹃属、胡颓子属、牡荆属、锦带花属、山矾属、榛属、刺榆等;竹类和特用经济林,有茶、油桐等,随着人为经济活动影响,也丰富和改变了崂山植物区系成分,有些种经过风土驯化之后,逸为野生种,有金鸡菊、月见草等。金鸡菊原产北美,月见草原产南美洲,适应生态幅度广,种子繁殖力强,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从平原、山麓至山顶,各个坡向地形都有分布,花期5~8月,到处一片金黄。
  区域“三向地带性”差别均不显著,但有一定差异。(一)在纬向上,一些热带、亚热带成分树种,由北向南递增或只在南部形成建群种。(二)在经向上,最明显的原生针叶林代表树种有变化,南部为赤松,北部为油松。(三)海拔高度在森林植被范围内,由于原有自然森林植被垂直带谱和自然更替规律已全部破坏,代之以栽培植被为主要建群种。崂山北坡形成山地温性落叶阔叶林—山地温性针阔叶混交林,上部为带有东北成分的温性针阔混交林和山地草甸。



第二节 植被区划


  青岛地区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暖温带南部落叶栎林亚地带——胶东丘陵栽培植被、赤松麻栎林区。
  大地构造属华北台地一部分,地势东高西低,南北隆起,中间凹陷,东南及北部为低山丘陵,中、西部为平原洼地,形成低山、丘陵、平原洼地、滨海低地和海岛等五大地貌类型。
  由于地史、水热条件,人为经济活动等综合影响,组成境内的植物区系成分和植被类型都比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其他各处丰富繁茂,植物区系成分特点仍以华北种类占有优势,南部含有北热带常绿阔叶乔灌木的落叶阔叶林成分,同时也反映南北过渡性质。组成境内低山丘陵植物主要是赤松、栎类、黑松、刺槐等,平原区主要是杨属、柳属、榆属、泡桐、臭椿、楸、枫杨、棉槐等,农业植被主要集中平原区,果树多栽培平原及山麓。滨海有盐生植被、砂生植被,沼生植被和水生植被多集中平原洼地,另有海岛植被类型。崂山是胶东丘陵区第一高峰,也是境内植物种类,植被类型最丰富地区,崂山北坡有较多东北成分及耐寒喜湿树种,太清宫附近是一些热带、亚热带成分植物主要分布区,另有些树种只见于大泽山、海岛植被,除灵山岛等几个早已开发岛(岩)外,大部还是自然植被。根据地形地貌,水热条件和植被类型特点,将本区域内划分为6个植被小区。


阴湿高寒具有较多东北成分及喜湿树种森林植被小区


  崂山北及西北坡,是山地类型,冬季受蒙古冷高压直接影响,气温低,植物生长期短,地形雨多,大气相对湿度高,人为活动少,土壤深厚肥沃,植被茂密,平均盖度80%以上,阴湿高寒,素有崂山“小关东”之称,除赤松自然分布至崂顶,余均为落叶植被。
  乔木树种,有糠椴、紫椴、蒙古椴、蒙古栎、辽东栎、色木、辽东0木、春榆(Ulmus devidiana var.japonica)、硕桦、山杨、核桃楸、花曲柳(Fraximus thynchophylla)、朝鲜槐(Maackia amurensis)等;灌木有东北及喜阴湿种,有坚桦、北五味子、黄芦木、荚蘼属、华北绣线菊、腺齿越桔、榛、毛榛、兴安杜鹃、华北忍冬等;木质藤本植物,有地锦、山葡萄、猕猴桃属,多腺悬钩子(Rubus phoenicolasius)等;草本植物主要有二歧艮莲花,多被艮莲花、山东艮莲花(Anemone schantungensis)、华北楼斗菜(Aquilegia yabeana)、华鸟头(Aconitum chinensis)、拳蓼、异叶假繁缕、地瑜、毛茛(Ranunculus chinensis)、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var.mandshuricum)、东北天南星(Arisaema amurense)、朝鲜苍秫(Atractylodes chinensis)、千叶萱草(Hemerocallia fulva var.kwanso)、大披针苔草、异穗苔草(Carex heterostachya)、岩茴香(Cnidium fackivoei)、景天科的瓦松(Orostachys fimbriatus)、分枝瓦松(O. f. var. vamosissama)、垂盆草(Sedum sarmentosum)、蝎子草(S. spectabile)等,另有中生,旱中生禾草类及草甸。


温暖向阳具有较多热带、亚热带区系成分森林植被小区


  崂山流清河以东,经八水河、上清宫至长岭海拔500米以下山坡,地处崂山东南至南部,三面环山,南面临海,受信风影响,温暖向阳湿润,特别是太清宫一带“负山而襟海,峰抱三方列,潮迎一面来”的特殊小地形、小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知名的崂山“小江南”,是一些具有热带亲缘及亚热带区系成分的落叶阔叶及部分常绿阔叶乔灌木集中分布区,多形成建群种或建群优势种。
  常绿阔叶树种有山茶、红楠、竹叶椒、爬行卫矛、大叶胡颓子及附生兰科草本植物蜈蚣兰等;落叶阔叶树种有糙叶树、刺楸、乌桕、化香、榔榆(Ulmus parvifolia)、流苏(Chionanthus retusa)、梧桐、野茉莉、玉铃花(Styrax obassia)、多花泡花树、红枝紫、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num)、0木(Aralia chinensis)、黄檀、锦织木等;灌木有白木乌桕、红果山胡椒(Lindera erythrocarpa)、山胡椒(L. glauca)、八角枫、瓜木、臭牡丹(Clerodendron bungei)、海州常山、野花椒(Zanthoxylum simulans)、四照花(Dendrobenthamia japonica)、刺榆(Hemiptelea davidii)、苦糖果(Lonicera standishii)等;木质藤本有五叶木通、鸟蔹莓(Cayratia japonica)、鸡血藤(Paederia scandens)、华茶?子(Ribes fasciculatum var. chinensis)等;栽培植物有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金钱松、茶、油桐、火炬松、欧洲黑松、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日本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淡竹、水竹等,均形成森林植被或群落建群种。荷花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女贞(Ligustrum lucidum)、石楠(Photinia serrulata)、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庐山野桐(Mallotus tenuifolius)、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等亚热带树种,露天栽培,均能安全越冬,开花结实,并繁衍后代。



一般低山丘陵植被小区


  北部的大泽山,南部的小珠山、大珠山、铁橛山,海拔均在750米以下,由于长期垦殖,过度放牧及人类经济活动综合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干旱贫瘠,岩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坏殆尽,只有赤松、栎类稀疏分布,河流及山沟两侧有零星枫杨、毛白杨、臭椿、旱柳、楸等。刺槐、黑松林等均为人工造林。油松、连翘仅大泽山有自然分布,是自然分布区最南界。森林植被主要特点是:树木种类少,灌草层不及前两小区丰富繁茂。常见灌木、草类主要有荆条、胡枝子、百里香、酸枣、鼠李、悬钩子、木防己、吉氏木兰、郁李、多花蔷薇、棉槐及野古草、白羊草、黄背草、狗尾草、荻、结缕草等中生、中旱生草本植物。


平原洼地植被小区


  农垦历史悠久,主要为农业植被,自然植被已不多见,木本植物种类贫乏,常见种有毛白杨、榆、刺槐、旱柳、棉槐、楸、泡桐、加拿大杨及杂交类型等用材树种和苹果、山楂、葡萄、桑、板栗等经济树种。80年代普遍重视了用材丰产林及农田林网建设,加拿大杨的优良杂交类型,并收到了“二年成林、三年成檩、五年成2”的经济效益,农业植被为冬小麦、花生、玉米、棉花等为主的“二年三作”、“三年五收”作物。



滨海植被小区


  该区域有海岸线730.64公里,根据形成原因有基岩岸、泥质粉砂岸、砂岸三种基本类型,相应形成盐生植被、砂生植被两种主要植被类型。
  滨海盐生植被 主要分布泥质粉砂岸段和基岩岸段具有盐渍土地段,由耐盐植物组成,主要有盐地碱蓬、盐角草、二色补血草、罗布麻、柽柳及禾草类的结缕草、白茅、芦苇、獐毛等。
  滨海砂生植被 主要分布基岩砂岸段,由深根性或旱中生禾草类或杂类草组成,分布于滨海沙滩,主要有筛草、砂引草、矮生苔草、珊瑚菜、滨旋花、软毛虫实、莴食、单叶蔓荆等。



海岛植被小区


  近海大、小岛(岩)69个。其中,28个岛(岩)50年代营造过黑松、刺槐、棉槐,近15个岛为裸岩岛,余均为自然次生植被。由于海拔低,土壤干燥贫瘠、海风及海雾影响,乔木树种主干低矮,多呈“旗形”树冠,植被覆盖率一般在40%以下,海岛共有高等植物337种(含变种、类型)分属93科、263属,自然分布300种,栽培37种,分别占89.02%和10.98%。
  长门岩岛是含有亚热带区系成分最多,覆盖率最高,植被类型最复杂的岛,有自然分布的山茶、红楠、竹叶椒、大叶胡颓子、野茉莉、苦木、朴、柄果花椒、杠柳、水竹等热带、 亚热带成分的常绿或落叶阔叶树种;有人工栽植的黑松、刺槐、 泡桐、大叶黄杨、无花果、棉槐等;草木植被有荻、黄背草、黄花菜、野艾、画眉草、野菊、Q草等,逸为野生的金鸡菊、月见草等。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