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五篇 植 被
第二章 植被类型
第一节 林业植被
针叶林植被型
针叶林是区域内主要森林植被之一,从低山丘陵,海滨砂地到平原“四旁”及轻度盐碱地都有分布,是分布最广、面积最大、适应性最强的植被类型之一。针叶林所属各种植被类型的群体结构,因建群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要求差异而有明显的区别。80年代末有针叶林面积61 800公顷,占区域内用材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护林等总面积的68.9%。
构成森林植物群落的针叶树种建群种,除赤松为自然次生植被外,均为人工造林。主要针叶林建群种为黑松,约占针叶树种面积的80%,其次是赤松、日本落叶松。日本花柏、油松、火炬松、金钱松、红松、华山松、樟子松、水杉、柳杉、池杉、落羽杉等,均有小面积栽培。原针叶树种种类比较贫乏,有2科4属10种与变种,形成建群种只有1科1属2种。后经人工引种造林,针叶树种发展到5科22属66种与变种,形成建群种的有3科7属15种,有温性、暖温性、寒温性三种针叶林。
松林群系组
赤松林(Form. Pinus densiflora) 赤松林是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温性松林。属地带性松林,从海拔几十米至山顶(1 000米)都有自然分布,是唯一松属自然分布种,胶东丘陵区为天然分布中心。建国前天然次生赤松林已基本破坏殆尽。50年代初,赤松次生林面积恢复到10万公顷。50年代后期,大部分形成疏残林或呈散生状分布或被人工黑松(Pinus thuunbergii)、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等其他树种所更替。至80年代末,仅崂山王哥庄镇、崂山林场、华岩寺、胶南大珠山、小珠山、铁橛山、平度市大泽山等尚有残林面积2.5万公顷,且大部生长不良,很难成林,郁闭度0.3~0.4,仅有蓄积2.13万立方米。胶南县墨得水三村500年生,树高10米,胸径50厘米;藏马三村74年生,树高11.4米,胸径73.2厘米;崂山太平宫200年生,树高20米,胸径74.2厘米。华岩寺原有古赤松,称为“抱塔松”,树高15米,胸径110厘米,材积4.6立方米;白云洞“花盖松”300年,树高12米,胸径90厘米,材积3.8立方米,“云洞蟠松”即指该树(50年代被松干介壳虫为害致死)。另有薄皮型、粗皮型两个新的赤松类型,崂山关帝庙至太平宫发现抗松干介壳虫优良单株5株。伴生乔木树种有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栓皮栎(Q. ariabilis)、袍树(Q. glendulifera)、山合欢(Albizzia kalkora)、刺槐、山樱(Prunus serrulata)、水榆花楸(Sorbus alnifolia),上部有湖北海棠(Malus hupehensis)、糠椴、色木。南部阳坡下部有黄檀(Dalbergia hupeana)、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柘等。
灌木有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吉氏木兰(Indigofera kirinowi)、荆条(Vitex negundo var.heterophy?lla)、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崖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酸枣(Ziziyphus jujuba var.spinosa),海拔600米以上有迎红杜鹃(Rhododendron mucronulatum)、华北绣线菊(Spiraea fritachiana)等,频度分别为63.3%、30.6%、30.6%、6.1%、4.1%、12.0%、30.3%和10.2%。南部有算盘子(Glochidion puberum)、锦织木(Symplocos paniculata)等。
草本植物主要有丝石竹(Gypsophila oldhamiana)、野古草、结缕草、黄背草(Themeda triandra var.japonica)、苔草属(Carex)、野青茅等,频度分别为63.3%、57.1%、44.9%、38.8%、36.7%。干脊阳坡尚有荻(Miscanthus sacchari florus)、蒙古蒿(Artemisia mongolica)、白羊草等旱中生草类;700米以上阴湿厚层土壤山坡:突脉苔草(Carex lanceolata)、铃兰(Convallatia keiskei)、玉竹(Polygonatum doratum)、地瑜(Sanguisorba officinalis)常形成建群种,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呈间断分布。
黑松林(Form.pinus thunbergii) 黑松原产日本及朝鲜南部沿海,是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温性松林,是区域内主要森林植被类型之一。1894年,德国传教士由日本首次引入崂山林场。1949年,仅有老鸦岭20公顷片林(1948年造),青岛市区尚有部分散生树。海拔600米以下低山丘陵、荒滩、滨海砂地及轻度盐碱地均形成建群种,成为立地类型的先锋植被类型。现有林一般郁闭度0.5~0.8,林龄15~21年,密度1 200~2 250株/公顷,立木蓄积30~75立方米/公顷。(一)滨海砂滩黑松林:轻度盐碱地面积0.3万公顷左右,伴生乔木树种只有刺槐,频度为18%,近于单层纯林。灌木主要有棉槐(Amorpha fruticosa)、胡枝子、达呼里胡枝子(Lespadeza devurica),频度为72.7%和59%;多度分别为Cop?2和Cop?1,另有少量酸枣生长。草本植物主要有结缕草、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白茅(Imperata cylindri a var.maror)、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a)、黄背草、野谷子,其次有莎草、狗尾草(Setaria viridis)、苔草(Carex sp)、藜(Chenopodium album)、猪毛菜(Salsola collina)、茵陈蒿等,均是耐盐性中生草类。(二)低山丘陵黑松林:面积4万公顷。伴生乔木树种主要有刺槐、麻栎、山合欢;灌木层主要有胡枝子、吉氏木兰、百里香、荆条、棉槐等,另有酸枣、迎红杜鹃、柘、扁担杆子(Grewia biloba var. parvifaora)、算盘子等生长;草本植物以黄背草、野古草、隐子草、结缕草、白茅、苔草等为主,另有地瑜、荻、唐松草(Thalictrum aquilegifolium)、香茅等35种草类生长。
红松林(Form.Pinus koraiensis) 属温性常绿针叶树种和珍贵用材树种,叶五针一束,不受松干介壳虫为害。原自然分布于长白山、小兴安岭。崂山林场1965年引种,海拔750米,艽蒜涧阴坡、半阴坡形成建群种,19年生林分平均树高6.6米,胸径10.2厘米,郁闭度0.7。
该植被类型是稳定的。其伴生乔木树种有日本落叶松、紫椴、色木、盐肤木等;灌木有胡枝子、迎红杜鹃、三桠鸟药(Lindera obtusiloba)、钝叶水蜡(Ligustum obtusifolium)、牛迭肚(Rubus crataegifolius)、黄芦木(Berberisamurensis)华北绣线菊、锦带花(Weigela florida)、鼠李(Rhamnus davurica)、卫矛(Eronymus alatus)等;木质藤本有山葡萄(Vitis amurensis)、地锦(Parthenocissustricuspidata)等;草本植物有大披针苔草(Carex lanceo?lata)、地瑜、野菊、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等,莎草科为优势种。
樟子松林(Form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凉清河海拔600米阳坡中薄土形成群落建群种,15年生林分平均高4.4米,胸径7.4厘米,郁闭度0.7,最大树高6.9米,胸径14.4厘米。伴生乔木树种有山合欢、盐肤木;灌木有辽东枞木、牛迭肚、崖椒(Zantnoxylum achinifolium)、郁李(Prunus japonica)、胡枝子等;草本植物有丝石竹、黄背草、结缕草、隐子草、野古草、羊胡子草等,群落总盖度80%。
油松林(Form, Poinus tabulaeformis) 大泽山有自然分布。崂山于1958年引种栽培,主要在海拔700米以上山坡形成建群种,平均树高7.2米,郁闭度0.7,生长一般。伴生乔木树种有麻栎、山合欢、日本花柏(Chamaecyparis pisifera)、短柄;(Quercus glandulifera var. brevi?petiolata)等;灌木主要有迎红杜鹃、胡枝子、圆叶鼠李(Rhamnus globosa)、南蛇藤等;草本植物主要有苔草、获、唐松草、隐子草、鸭趾草等,群落总盖度80%。
火炬松林(Form.Pinus taeda) 崂山林区1974年始引种试验,向海海拔50~500米阳坡、半阳坡,中厚层土壤多处形成建群优势种,面积150公顷,均生长发育正常,能安全越冬,13年生林分平均高7.9米(最大高9米),胸径15.5厘米(最大胸径19.1厘米),单株材积0.076立方米,每公顷1905株,立木蓄积144.75立方米。
火炬松经常与同属的湿地松(Pinus ellittii)混生一起。19年生湿地松平均树高10.0米(最大11.5米),胸径19.8厘米(最大24厘米)。
不同年龄火炬松生长量测定情况表 地 点 树龄(年) 平均树高(米) 年均高生产量(米) 平均胸径(厘米) 年均胸径生产量(厘米) 备 注
张坡(海拔100米厚层土 19 11.5 0.61 19.8 1.04 最大高12.5米
最大胸径24厘米
马节子(海拔100米中厚层土) 14 5.5 0.39 10.3 0.78 最大高6.5米
是大胸径15.8厘米
下宫南坡(海拔50米中层土) 14 4.8 0.34 13.8 0.99 最大高7.5米
最大胸径15.8厘米
崂山森林公司旧址(海拔500米中厚层土) 8 4.7 0.59 6.6 0.83 最大高5.7米
最大胸径8.4厘米
崂山森林公司旧址(海拔600米中厚层土) 7 5.5 0.79 9.7 1.39 最大高6.2米
最大胸径13.8厘米
大地(海拔50米中厚层土) 6 2.6 0.47 4.1 0.68 最大高3.1米
最大胸径5.4厘米
落叶松林群系组
崂山引种落叶松有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落叶松、华北落叶松和欧洲落叶松等5种。前三种均已成林并形成建群种。
日本落叶松林(Form. Larix. kaempferi) 1884年始引入崂山林区前、后泥洼、四方石、大车子一带,海拔700~900米山坡作为奖励树种造林。崂山蔚竹庵院内尚有一株,年龄60余年,树高17.0米,胸径60厘米,单株材积1.7立方米。
崂山林场,1959年大面积造林,有成林面积0.27万公顷,立木蓄积12万立方米,天落汪23年生林分平均树高14米,胸径17厘米,每公顷1 050~1 200株,蓄积195立方米,郁闭度0.8;青草谷淄25年生,平均树高17.2米,胸径27.1厘米,单株材积0.38立方米;水石屋25年生林分,平均树高21米,胸径28.3厘米,单株材积0.52立方米。以日本落叶松生长最好,面积最大,约占落叶松总面积的90%以上,省内首次在崂山发现红果日本落叶松(变种)(L. k. var. rubescens inokuma)、杂色果日本落叶松(栽培变种)(L. k. var. f. variegata)、大果日本落叶松(栽培变种)(L. k. f. macrocarpa)。
日本落叶松在崂山已成为用材林、水源涵养林、风景林主要树种。海拔400~900米中厚层土壤山坡都有栽培。据31块样地材料,造林前保留阔叶树种有山樱、水榆花楸、榆(Uimus)、色木、椴(Tilia)、盐肤木、刺楸(Kalopanax seplemlobus)、羽叶花楸(Sorbus pohu ashanensis)等,每公顷150~300株,均受压被清理或枯死,形成纯林。只有林缘或林间隙地有赤杨(Alnus japonica)、辽东桤(Alnus sibirica)等生长,频度分别为9.3%和3.2%,林下灌木有胡枝子、华北绣线菊、野珠兰(Stephanad a incisa)、迎红杜鹃、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等,频度分别为41.9%、38.7%、35.5%、19.2%和3.2%,另有锦带花、卫矛、三桠鸟药、鸡树条荚蘼(Viburnum sargentii)、吉氏木兰、钝叶水蜡、黄芦木、华山矾(Symplocos chinensis)、牛迭肚、华北忍冬(Lonicera tatarafinovii)、散花胡颓子(Elaeagnus umbellata)、坚桦(Betua chinensis)、鼠李等;木质藤有山葡萄、猕猴桃(Actinidia)等,灌木高0.4~1.4米;草本主要有耐荫湿的地瑜、委陵菜(Potentilla)等,频度为22.6%和19.2%,另有桔梗、多被艮莲花(Anemone reddeana)、野芹菜(Apium graveolens)、铃兰、拳蓼(Polygonum bistorta)、异叶假繁缕(Pseudostellaris heterophylla)、东北天南星(Arisaema amurense)、四叶Q(Calium bungei)等,疏林地及郁闭度0.6以下成林地及尚未郁闭的幼林,有荻、野古草、白茅、丝石竹、野菊花、大叶萱草(Hemerocallia fulva)等。
长白落叶松林(Form Larix olgensis) 海拔700米前泥洼形成群落,36年生,平均树高11.6~15.5米,年平均高生长量0.33~0.37米,平均胸径23.0~23.4厘米,年平均胸径生长量0.65~0.70厘米,与原产地相似。
日本花柏林群系组
日本花柏林(Form. Chamaecyparis pisifera)1914~1921年,国内首先引入青岛与同属的日本扁柏(C.obtusa)做园林绿化树种,形成日本花柏、日本扁柏两个共优势树种。线柏(Cv.ˋFiliferaˊ)、羽叶花柏(Cv.ˋPlumosaˊ)、绒柏(Cv ˋSquorrosaˊ)等栽培变种亦相继做园林绿化树种。中山公园,40年生日本花柏,平均树高16.0米,胸径26厘米。
崂山林区,80年代有成幼林面积40.5顷。
海拔100~800米,阳坡、半阳坡,27~39年生,树高年平均生长量0.29~0.35米,胸径年平均生长量0.45~0.59厘米。
海拔300~500米,日本花柏与日本黑松混交林,海拔700~800米,日本花柏与日本落叶松混交林、黑松、落叶松居第一层林冠,日本花柏居第二层林冠,形成了复层林,生长发育正常,叶色浓绿,未发现病虫害,林分稳定。
日本花柏不同年龄、不同立地条件生长情况表
表19 地 点 年龄(年) 平均高(米) 平均树高生产量(米) 平均胸径(厘米) 平均胸径生产量(厘米)
前泥洼(海拔800米中厚土 39 13.5 0.35 22.9 0.59
老彭石屋(海拔750米中厚土) 39 13.5 0.35 19.7 0.51
大青草谷溜(海拔650米中厚土) 39 11.5 0.30 22.0 0.56
猪窝栏(海拔350米中薄土) 39 11.2 0.29 12.0 0.45
大梁沟(海拔100米中薄土) 27 8.9 0.33 14.3 0.53
金钱松林群系组
金钱松林(Form Pseudolarix amabilis):1965年,崂山林场由浙江引苗造林面积1.5公顷,14~15年始结实,子代林亦郁闭成林,海拔50~600米多处形成建群种,80年代有片林近4公顷。太清宫西坡,27年生林分,郁闭度0.6~0.7,林平均高14.64米,胸径20.6厘米,单株材积0.231 8立方米,每公顷材积153立方米,胸高形数0.46。林内伴生乔木树种有:刺楸、山合欢、黄连木、胡桃(Juglans regia)、梧桐(Firmiana platanifolia)、黄连木、麻栎等;灌木有扁担杆子、野茉莉等;草本植物有荻、苔草、地瑜、桔梗、太子参、白茅、野菊(Dendranthma indicum)、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等,群落总盖度70%~80%。
水杉林群系组
水杉林(Form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1947年,青岛市中山公园由南京引进种子10粒,得苗4株,1979年存2株,一株树高18.9米,胸径38.9厘米,材积1.0124立方米,一株树高20.1米,胸径42.0厘米,材积1.211 4立方米,已成为各县市(区)重要绿化树种之一。有建群成片面积近百公顷,散生树十余万株,崂山北九水1953年始栽于四旁,1970年后,做行道树的同时做为荒山造林树种。北九水疗养院35年生,树高23米,胸径65.6厘米,材积3.87立方米,是本区域水杉之冠;海拔400~500米的柳树台、长间山麓形成群落建群种,18年生林分(2公顷),平均树高11.68米,胸径15.9厘米,最大树高13.5米,最大胸径23.2厘米,郁闭度0.66~0.7,每公顷蓄积60立方米。林内灌木较少,草本植物有:白茅、野艾(Artemasis lavandu)、蛇含委陵菜(Potentilla kleiniana)等。北九水风景区公路两侧已形成风景林带,16年生林分,平均树高13.7米,胸径37.9厘米。
池杉林群系组
池杉林(Form. Taxodium ascendens):1976年引种,已形成建群种,15~17年生,平均树高11~12.9米(年生长量0.73~0.76米),平均胸径19.2~23.3厘米(年生长量1.28~1.37厘米),常与同属的落羽杉(T. distichum)混生,落叶性针叶树种,耐水湿,树姿优美,可做为平原“四旁”绿化树种及风景林树种,种子、扦插繁殖均可。
柳杉林群系组
柳杉林(Form. Cryptomeria fortunei):暖性常绿针叶乔木树种,中国特产。除崂山张坡及薛家岛有片林外,另有大量零星栽植。崂山张坡,19年生平均树高9.14米,胸径16.5厘米,单株材积0.104 3立方米。海拔600米阳坡改建形成的日本落叶松、柳杉混交林无冻害,亦未发现危险性病虫害。抗寒变异型柳杉,7年生,树高3.7米,胸径6.1厘米。
其他针叶林群系组
华山松林(Form. Pinus armandi) 温性常绿针叶树种,崂山海拔550米茶涧厚层土形成群落建群种。11年生林分,平均树高5.7米(年均0.52米),胸径9.4厘米(年均0.86厘米),最大树高6.5米,最大胸径10.5厘米,均快于原产地,亦高于赤松和黑松,生长旺盛,不受松干介壳虫为害。
欧洲黑松(Form. Pinus nigra) 崂山林场1975年由阿尔巴尼亚引种育苗,大梁沟海拔100~200米中厚层沙壤土形成群落建群种。18年生林分,平均树高5.6米(最大6.4米),胸径12厘米(最大14厘米)。
阔叶林植被型
阔叶树种是区域内主要森林植被类型之一。由暖温带温性阔叶树种组成,构成群落优势种(含部分变种、无性系和栽培类型)有20余种,分属11科、14属,区域冬季较寒冷,主要是以落叶阔叶树种组成的森林群落,群落的全部乔灌木植物冬季完全落叶,草本植物地上部分全部枯萎或以种子越冬,而在夏季则生长旺盛。随着季节变化,群落更替极为显著,冬季整个群落中的植物都处于休眠状态,东南部低山丘陵阳坡山麓和海岛则保留一些常绿木本植物,开始向常绿、落叶阔叶树混交林类型过渡。群落主要阔叶树种为壳斗科麻栎属的麻栎、栓皮栎、;树、c等;其次是杨柳科的杨属,榆科的榆属、朴属,桦木科的桦属、鹅耳枥属、桤木属,槭树科、胡桃科等组成上层林冠。
落叶阔叶树种群落结构由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所组成,林内土壤一般较干燥,林下地表苔藓层很少见到。大部分布低山丘陵阳坡,平原土壤肥沃部位,上部仅保留部分耐低温,喜长日照的东北成分树种。天然落叶阔叶森林植被很少保留,较大面积阔叶林更难见到。从国外引入的刺槐、加拿大杨及其优良栽培类型等,已成为本区域落叶阔叶林群落的主体。
落叶阔叶树种成分较山东省内其他各区复杂,除典型华北成分外,有东北成分的蒙古栎、辽东栎、糠椴、紫椴、色木、山杨、核桃楸、榛等,也有亚热带种类,如:黄檀、榔榆、野茉莉、泡花树、柘和常绿树种山茶、红楠、竹叶椒、大叶胡颓子、络石、爬行卫矛等。
落叶阔叶林总面积44.5万公顷,总蓄积245万立方米,占林地总面积的49.0%,总蓄积的68.8%,主要植被类型有:
栎林群系组 30年生林分,平均高13~15米,胸径18~20厘米,郁闭度0.6~0.8,是华北地区地带性森林植被,低山丘陵海拔800米以下阳坡均有自然分布。大部是萌芽更新形成的次生林,部分为实生林。有的作为用材林或薪炭林经营,有的作为经济林,放养柞蚕。由于生态条件,人为经济活动影响,大部呈小片状或散生分布,麻栎常与同属的栓皮栎、短柄;、c等混生,前三种分别形成建群优势种。
(一)麻栎林(Form. Quercus acutissima):常形成片状纯林,多数情况下,麻栎为群落的建群种或优势种,同属的栓皮栎、c树(Quercus dentata)为次优势树种,同居第一层林冠,同属;树,居第二层林冠,形成复层林。海拔700米以上,偶而有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与其他科的赤松、山合欢、白檀、山樱、刺楸、色木、糠椴、水榆花楸等形成第二层林冠;面海坡,另有野茉莉、梧桐、锦织木、小叶朴(Celtis bungeana)。黄连木等多居第二层林冠。林内灌木主要有:多种胡枝子、吉氏木兰、百里香、野珠兰、郁李、华北绣线菊、黄荆(Vifex negundo)、娃娃拳、酸枣等,海拔600米以上。另有黄芦木、迎红杜鹃、华北忍冬、鸡树条荚蘼、荚蘼(Viburnum)、锦带花、崂山溲疏(Deutzia glabrata)等;低山阳坡另有:芫花、达呼里胡枝子、柘等;崂山太清宫周围有:瓜木(Alangium platanifolium)、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is)、多花泡花树(Meliosma myrian?tha)、红枝柴(Meliosma oldhamii)、野茉莉等。草本植物禾本科、菊科、蔷薇科、豆科植物居多,主要有:丝石竹、地瑜、野古草、山丹(Lilium punilum)、挂鞘香茅(Cymbopogon tortilis)、歪头菜(V. cia unijuga)、野藿香(Agastache rugosa)、绶草(Spiranthes sinensis)、威灵仙(Clematis chinelnsis)、苔草、唐松草、荻、委陵菜等;脊薄山坡另有:结缕草、黄背草、锦枣儿(Scilla scilloides ),常构成草本植物优势种群。
(二)栓皮栎林(Form. Quercus ariabilis):域内南多于北部,其垂直分布,一般在海拔500米以下。栓皮栎群落与麻栎林相似,但群落结构比较简单,崂山华严寺、太清宫,50年生林分,平均树高13~13.5米,胸径30~?31.5?厘米,郁闭度0.7~0.8。有的群落形成单优势种,有的群落与麻栎形成共优势种。混生的树种,除同属的c树、c、短柄;外,其他乔木树种有:赤松、山合欢、黄连木、盐肤木、黑松、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var. henonis)等;灌木有黄荆、胡枝子(Lespedeza)、吉氏木兰、芫花等;常见的草本植物有柴胡(Buplenrum chinense)、野古草、羊胡子草、黄背草、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等,群落总盖度70%~75%。
杨树群系组 全市原仅有白杨组的毛白杨等3种,引种栽培主要有黑杨组的加拿大杨等8种。近10个栽培类型,形成建群种的主要有毛白杨,加拿大杨及5个栽培类型,垂直自然分布最高的是山杨(Populus davidiana),多在海拔700米以上。
(一)毛白杨林(Form. Populus tomentosa):多零星栽培平原四旁、农田林网、道路两侧、土壤湿润深厚的山麓和沟谷,垂直自然分布可达海拔600米。仅胶南县红石崖10余株,平度市高戈庄有零星生长,均集中分布。
毛白杨片林较少,且多为纯林。15年林,平均高12米,胸径26厘米,每公顷675~750株,立木蓄积172.5~195立方米,郁闭度0.7~0.8。林内透光少,灌草稀疏,且比较纤弱。灌木有紫穗槐。草本植物有狗尾草、马唐、早熟禾(Poa annua)、苦买菜(Ixeris denticulata)、扁蓄(Polygonum aviculare)等,平均高度10~30厘米,盖度10%~20%。
城阳镇皂户有抱头毛白杨(栽培变种)(P. t. var. fastigiata),树干通直圆满,顶端优势强,树冠窄,分枝角度小,枝条紧贴树干,速生性优于毛白杨,适于密植。
(二)加拿大杨林(Form. Populus canadensis):普遍栽植,平原“四旁”或做行道树,胶南县王台镇行道树,平均树高18米,胸径90厘米。生长较好并形成建群种的有沙兰杨(Cv.sacrau 79)、意大利214杨(Cv.1—214)、健杨(Cv. robusta)、意大利72杨(Cv.1-72/58)、意大利69杨(Cv. Lux1-69155)等品系,统称为欧美杨。
有林面积0.52万公顷,蓄积66.6万立方米。胶南大朱阳,6年生1—72杨,1—69杨速生丰产林,平均树高20.4米,胸径23.6厘米,每公顷1350株,立木蓄积227.9立方米,郁闭度0.8~0.9。林内草本层不发达,主要有:加蓬、野艾、荻、蛇莓、芦苇等,群落高30~50厘米,盖度10%。
桤木林群系组 辽东桤、赤杨两种,多生于土壤肥沃潮湿的山沟、河谷。
(一)辽东桤林(Form. Alnus sibirica):崂顶北坡,海拔900米以下沿山沟至第一水形成几十公里的沟谷林带。崂山凉清河,海拔600米沟谷辽东桤林带平均树高13.0米,胸径15厘米,每公顷蓄积105.2立方米,郁闭度0.8,林内阴湿,透光度差,林下灌木及草本层不发达,灌木主要有耐阴湿的钝叶水蜡树、华北绣线菊、牛迭肚,林缘处有盐肤木、胡枝子、山樱等,草本植物以羊胡子草为优势种,委陵菜、酸模、败酱草、辣蓼等散生,高度10~30厘米,盖度20%~30%,群落总盖度80%。崂山华楼宫18年生辽东桤树高18米,胸径32厘米。
(二)赤杨林(Form. Alnus japonica):赤杨属暖性落叶阔叶树,崂山低山丘陵沟谷流水线两侧,土壤湿润肥沃,地下水位较高的平原,地表有季节性积水的河岸均生长良好,但在沼泽化土壤生长不良,崂山北九水8年生赤杨,林分平均高12米,平均胸径18厘米,郁闭度0.8,林下灌木种类,数量均少,灌木只有稀疏生长的华北绣线菊、钝叶水蜡、悬钩子、多花蔷薇等;林缘处有山椒、李、溲疏(Deutzia scabra)郁李、胡枝子等,草本植物有羊胡子草、败酱草、沿阶草(Ophiopogon bodinieri)、桔梗、唐松草、委陵菜等,盖度40%。群落总盖度70%~80%。
崂山社会福利院,27年生赤杨单株,树高17米,胸径39厘米。
竹林植被型
竹林是一类木本状多年生常绿植物群落类型,其群落结构,植物种类组成,群落生态外貌都比较特异,多为单优势群落。青岛全市有3属8种(含类型),有丛生、散生和混合生3种类型,总面积200公顷,年产各种竹材25万公斤。青岛有悠久的竹子栽培和利用历史,多集中栽培村旁、庙宇周围或阳坡中下部,主要建群种为淡竹、毛竹和水竹等。
淡竹林(Form. phyllostachys nigra) 海拔700米以下庙宇周围都有栽培,形成庙宇的标志,不少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村庄周围亦有片林。崂山太清宫淡竹林,有1 000年的栽培历史,崂山迎真观10公顷面积连片,平均高5~6米,地径3~5厘米,每公顷1 200~1 500株,年产鲜竹0.5万公斤;北九水片林,平均高7~8米,直径5~8厘米,最大株高10.5米,直径9厘米,单株重7.5公斤,郁闭度0.7~0.8,是目前生长最好的行林分。
淡竹林,群落结构单一,多呈单层纯林,林下灌木亦不成层,偶有散生枸杞(Lycium chinensis)、朴树(Celtis sinensis),林缘处有迎春花(Jasminum nudiflorum)等;草本植物亦很稀疏,有鬼针草、牛膝、鸭趾草等,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软毛虫实(Corispermum puberulum)、蛇莓、玉竹、蝙蝠葛等,灌草层盖度10%~20%。
毛竹林(Form.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1958年,崂山、胶南等地相继引种,生长良好。崂山区王哥庄镇姜家村,平均高9.5米,根径12厘米,最大株高13米,根径15.2厘米,郁闭度0.7,生长量接近原产地。林下灌草层稀疏,主要有地丁类(Viola)、蛇莓丛枝蓼(Polygonum caespitosum)、酢酱草(Oxalis corniculata)、委陵菜等,灌草层厚度5%~10%。
水竹林(Form. phyllostachys beterclada) 崂山海拔600米以下阳坡、明霞洞、白云洞、华严寺、上清宫、华楼宫、北九水、第一水山坡及部分海岛都有分布,郁闭度0.1~0.2,高0.5~1.5米,呈散生状,常与山合欢、辽东枞木、多花蔷薇、卫矛、忍冬、葛、野菊、 禾草类混生。
其他竹类 紫竹(Phyllostachys nigra)、矢竹(茶杆竹)(Pseudosasa japonica)、箬竹(Indocalamus tessella?tus)、黄槽竹(Phyllostachys aureosulcata)、金镶玉竹(P. a. f. spectabilis)等,多栽培庭院,供观赏。
刺槐林群系组
刺槐林(Form. Robinia pseudoacacia) 1898年后,德人首次从欧洲引入青岛,最初称洋槐。刺槐是青岛阔叶树种中造林面积最大、木材蓄积最多的一个树种。有林地面积2.05万公顷,蓄积138.08万立方米,其中,防护林面积1.32万公顷,蓄积36.75万立方米,水源涵养林1.06万公顷,蓄积25.04万立方米,水土保持林1.10万公顷,蓄积25.04万立方米。
刺槐已“乡土化”,成为阔叶树种的优势树种。除四旁树外,面积较大的刺槐林主要集中山坡中、下部,山麓平原,河漫滩,胶南县尚有较大面积速生丰产林,由于栽培历史较久,面积较大,人工选择结果,形成多种优良地方类型,如胶南县的箭杆刺槐、薄皮刺槐、窄冠刺槐、小刺刺槐等。与引种同时,还从北美引入无刺槐(变种)(R. p. var. inermis),青岛市广西路原行道树即是。80年代,由北美引入本区域伞形刺槐(f. umbraculifera)、红花刺槐(f.decaisneana)、毛刺槐(R. hispida)等,大大丰富了刺槐的家族。
(一)山坡刺槐林:伴生乔木树种有:赤松、山合欢、黑松、枫杨、栎类等,但仅在空隙地或刺槐幼令林中出现;林内灌木和草本层不发达,灌木有胡枝子(频度27%,多度Sp)、棉槐(频度19.4%,多度Sp),其次有悬钩子、吉氏木兰、荆条、百里香、酸枣等;草本植物有羊胡子草、结缕草、丝石竹、野古草、鹅冠草(Roegneria kamoji)等。群落总盖度70%~80%,除林间隙地外,灌草层普遍生长不良。
(二)滨海砂地刺槐林:野生灌木只有达呼里胡枝子,草本植物主要有狗尾草、鸡眼草(Eupherbia esula)、蒺藜(Tribulus terrestvis)、球柱草(Bulbostylis barbata)、节节草(Hippochaete ramosissima)等,高10~20厘米,盖度5%~10%。
(三)轻度盐碱地刺槐林:草本植物随土壤含盐量高低变化较大,含盐量轻微的林内,白茅、结缕草、狗尾草、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芦苇等为优势种,土壤含盐量较重的低洼林地内,肾叶打碗花(Calystegia soldanella)、碱蓬(Suaeda glauca)、马绊草(Cynodon dactylon)、蒿等较多。
刺槐早期速生,山坡中下部,10年生林分平均高14.2米,胸径14.0厘米,郁闭度0.7,每公顷立木蓄积280立方米;河漫滩15年生人工林,平均树高18.0米,胸径17.2厘米,每公顷立木蓄积245.8立方米。
杂木林群系组
(一)糠椴、紫椴林(Form. Tilia mandsharica T.amurensis):有糠椴、紫椴、蒙椴(Tilia mongolica)、南京椴(Tilia miqueliana)、欧椴(Tilia platyphyllus)5种。前3种为乡土树种,后2种为引进栽培种。崂山、大珠山、铁橛山等,海拔300~900米山坡,常呈纯林或混交林分布,崂山北杆石,糠椴纯林,20年生,每公顷145株,平均树高12.7米,胸径13.9厘米,最大树高14.2米,最大胸径21.3厘米。崂山庙岭,100年生,树高13米,胸径41.5厘米。梁家80年生,树高10米,胸径32厘米。胶南县小珠山,40年生林分,平均树高11米,胸径32.5厘米。崂山凉清河小艽蒜涧,紫椴纯林,25年生林分,平均树高14.5米,胸径14.8厘米。梭罗石屋,80年生,树高9.3米,胸径31.2厘米。椴木窝子二种椴树混交林,形成同一林冠共优势树种。郁闭度0.4~0.6,树高7~8米,另有同属的蒙椴散生。伴生乔木树种另有色木、辽东枞木、山樱、盐肤木、栎类,总郁闭度0.6~0.7;灌草层发达,灌木有荚蘼(Viburnum dilatatum)、宜昌荚蘼、鸡树条荚蘼、胡枝子、华北绣线菊、三桠绣线菊(Spiraea trilobata)、牛迭肚、郁李、山椒、迎红杜鹃、溲疏等;木质藤本有葛枣、猕猴桃(Actinidia polygama)、山葡萄、蝙蝠葛(Menispermum dauricum)、葛藤(Pueraria lobata )等,盖度1%;草本植物有羊胡子草、野古草、荻、野菊、丝石竹、金鸡菊(Coreopsis basalis)、多被艮莲花等。
(二)化香树林(Form. Platycarya strobilacea):黄岛区木场口,海拔200~250米山坡形成群落建群种,林分树高6~9米,胸径20~29厘米,与其他树种混交,形成混交林,郁闭度0.5。伴生乔木树种有君迁子(Diospyros lotus)、黑松、山合欢、海州常山(Clerodendrontrichotomum)、散花胡颓子等;灌木有小米空木、小叶锦鸡儿、扁担杆子、小叶鼠李(Rhamnus parvifolia)、欧李(Prunus humilis)等;草本植物主要有羊胡子草、地瑜、野菊、扭鞘香茅、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等。
(三)檫木林(Form. Sassafras tzumu):崂山林场1965年由浙江省引种育苗,并已自繁二代造林,27年生林分,平均树高10.45米(年均0.39米),平均胸径18厘米(年均0.67厘米),单株材积0.155立方米,每公顷600株。蓄积92.85立方米(平均3.44立方米);13年子代林,平均高9.8米(年均0.75米),胸径13.1厘米(年均1厘米),分别大于亲代同龄林的25.6%和27.2%;24年生林分,平均木树干解析材料,全高11米,胸径17.4厘米,树高连年及平均生长量最大值分别为8年(0.77米)和10年(0.69米),胸径连年及平均生长量最大值分别为8年(1.1厘米)和10年(0.84厘米),胸高形数0.58,单株材积?0.144 7?立方米。林下灌木有柘、构(Broussonetia papyrifera)、细梗胡枝子(Laspedeza virgata)等;木质藤本有五叶木通、爬行卫矛、葛、木防已(Cocculus trilobus)等;草本植物有:野古草、狗尾草、沿阶草、戟叶蓼(Polygonum thunbergii)等。
(四)枫杨林(Form pterocarya stenoptera):小面积纯林或与其他树种混交形成混交林,“四旁”有零星栽植。
海拔700米以下沟谷两坡常形成混交林,乔木树种有赤杨、辽东桤等,枫杨林群落结构比较单一,林下灌木较少,主要有:细梗胡枝子、孩儿拳头、茅莓(Rubus parvifolius)等,稀疏分布,高度20~30厘米,盖度10%~15%;草本植物有:鹅冠草、鸭趾草、羊胡子草、歪头菜、杠板归(Polygonum perfoliatum)、龙牙草(Agrimonia pilosa)等,高度30~40厘米,盖度10%。即墨丰城龙湾头110年生枫杨树高15米,胸径62厘米;崂山燕几石,65年生,树高27米,胸径80厘米。
(五)枫香林(Form. Liquidambar formosana):在海拔100米的崂山阳坡形成建群种,19年生林分,平均树高8.5米(最大株9.5米),胸径18.2厘米(最大株20厘米)。
(六)光叶榉林(Form. Zelkova serrata):崂山北九水、李村代家北山、中山公园形成群落建群种。崂山仙家寨第二送水厂,簇状分布15株,45年生林,最大株高15.7米,胸径71.9厘米。崂山林场铁瓦殿,海拔600米,27年生,树高15.6米,胸径32.2厘米,崂山蔚竹庵南坡,海拔560米,滑溜口下700米均形成群落建群种。其他植被类型,有火炬树(Rnus typhina)、线毛白蜡(Fraxinus velulina)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