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二篇 地 貌
第四章 海岸带与海岛
第四节 海 岛
女儿岛
位于北纬36°12′46.8″,东经120°44′24.8″,面积0.001767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33.3米,距陆最近点4.5公里。岛上无树木、无耕地、无淡水源。周围水域内有鲍鱼、海参、海螺、石花菜等分布。
南屿
南屿与女儿岛统称为女儿岛,位于北纬36°12′39.9″,东经120°44′28.0″,面积0.0062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6.0米,距陆最近点4.5公里,岛上无植被,无淡水源,岛周围水域海珍品资源较丰富,有鲍鱼、海螺、石花菜等分布。
长门岩北岛
长门岩北岛又名嘉宝岛,是长门岩岛群中的主岛。位于北纬36°16′47″,东经120°56′48″,面积0.11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85.2米。岛上鸟类繁多,植被繁茂,盖度达60%,有树龄较长的耐冬549株,周围水域鱼类和海珍品比较丰富。
七星岩
是长门岩四岛之一,位于北纬36°10′39.1″,东经120°56′56.7″,面积0.00487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36.1米,距陆最近点22.5公里。岛上鸟类繁多,每年3~10月是鸟的世界。常有鹤群栖息。周围水域鱼类和海珍品资源丰富。
长门岩南岛
位于北纬36°10′23.9″,东经120°56′42.5″,面积0.0311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53.1米,是长门岩四岛之一。南岛与西砣子之间隔一条28米宽的潮沟,低潮时可徒步往返两岛之间。该岛地处长门岩主岛以南,对南向风浪起着抑制作用,成为长门岩主岛的天然屏障。
西砣子
是长门岩四岛之一。位于北纬36°10′23.5″,东经120°56′33.3″,面积0.0172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28.2米。与长门岩南岛之间有一条28米宽的潮沟,低潮可徒步通过。海鸥、燕子等鸟类资源丰富。
潮连岛
潮连岛又称“褡连岛”、“沧舟岛”,位于北纬35°53′33.7″,东经120°52′32.3″,面积0.245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68.8米,距陆最近点31.4公里,是离大陆较远的海岛。岛上生长有山菊花、金银花、黄花菜、黄蒿、爬山虎、刺槐等。岛周围水域鱼类资源丰富,有鲈鱼、黑鲷、鳗鱼、鲅鱼、牙鲆等,鲍鱼、海参及贝类也甚丰富。
太平角岛
位于北纬35°53′42.6″,东经120°52′54.2″,面积0.01024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26.1米。该岛紧邻潮连岛,对着潮连岛的一面是高约20米的断崖,岛西侧与潮连岛相夹形成太平湾。岛东南方向有干出礁。岛上无土层,无植被,无淡水源。岛周围海域水深流急,鱼类和海珍品资源均甚丰富。
西山头岛
位于北纬35°53′20.7″,东经120°52′08.3″,面积0.00227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3.5米。该岛临近潮连岛西南端,两岛间隔一条宽约10米的潮沟,沟底是一些粗砾石,低潮时人可以从上面跳跃通过,涨潮时两岛分开。无土层,无植被,无淡水。岛周围海域水深流急,鱼类和海珍品资源均丰富。
老公岛
又名“劳公岛”;又因其岛顶呈蘑菇状,远看形似鲍鱼,也称“鲍鱼岛”。位于北纬36°05′56.2″,东经120°37′00.1″,面积0.03007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49.5米,距大陆最近点1.3公里。岛周围水较深,密布礁石、砾石,多藻类,鱼类丰富,鳗鱼多,岛东南方产鲈鱼,四周还有海参、鲍鱼等海珍品分布。
大福岛
原名徐福岛,位于北纬36°05′41.3″,东经120°34′51.3″,面积0.584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87.5米,距陆最近点0.3公里。岛周围水域鱼类资源丰富,鲍鱼、海参等海珍品也很丰富。尤以北面为多,系自然生长。
驼篓岛
位于北纬36°04′43.9″,东经120°35′02.6″,面积0.0094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7.0米,距陆最近点2.5公里。岛形中间凹、两头凸,似驼篓,故称驼篓岛。全岛为岩礁,北坡陡,南坡缓,基本无土层,无植被。岛上凹处有一小水湾,长些小芦苇。岛周围水域有鲍鱼等海珍品,还有白鳗、鲈鱼、黑鲷等。
小福岛
位于北纬36°05′46.4″,东经120°34′29.7″,面积0.0136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0.6米,距大陆最近点0.5公里。该岛东临大福岛,故称小福岛。岛岸多礁石,岛顶平缓。石质凝灰岩,表层黄沙土。岛上植被面积约60%,主要有山草和黄花菜生长,无树木,无淡水。岛周围水域内藻类资源丰富,自然生长的海参、鲍鱼密度较大。
小公岛
位于北纬35°59′45.1″,东经120°35′03.6″,面积0.01208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34.0米,距陆最近点11.5公里。该岛小于大公岛,故称小公岛。又因其岛顶圆如车轮,也称车轱岛。岛上植物生长茂密,有山枣、黄花菜、野山参、山茅草、鹅观草等,覆盖面积约80%。
小屿
位于北纬35°57′46.7″,东经120°28′46.4″,面积0.01129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41.9米,距陆最近点14公里。该岛为基岩岛,岛西侧有干出礁。岛上无淡水,基本无土层,石缝中长有小山草。各种海鸟、候鸟在岛上生长繁殖,鸟粪很多。该岛与大公岛相距1.2公里,是个“鸟岛”。
赤岛
赤岛因岛上岩石呈赤色而得名,位于北纬36°03′55.2″,东经120°27′41.1″,面积0.016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8.1米,临近石老人旅游开发区。该岛为裸露岩礁,周围多礁石,花岗岩基质,基本无土层。岛上无淡水,无植被。岛周围水域有鲍鱼、海参,有小黄鱼、鳗鱼、黑鲷等。
麦岛
位于北纬36°03′13.3″,东经120°25′31.5″,面积0.1598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30.7米。
汇泉角尖
位于北纬36°02′34.8″,东经120°20′19.1″,面积0.01018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8米,距陆最近点0.07公里。该岛为裸露岩礁,呈东北—西南走向,其东北端有礁石向外延伸,低潮时露出水面。岛上石质为花岗岩,无淡水,无土层,无植被。
小青岛
又名琴岛,位于北纬36°03′10.9″,东经120°19′03.7″,面积0.02473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7.2米。小青岛的形状象一把飘在海面上的琴,故又称琴岛。岛的北部高,南部较平缓,岛四周岩石裸露,潮间带礁石向外伸展较远,周围海域水深1~5米。地质属胶州湾周边地质的组成部分,岛上生长的植物有黑松、刺槐、棉槐、糖豆树、大叶黄杨、泡桐、樱桃、白杨、中国槐等及十几种草类。
团岛鼻
团岛鼻又名“下安山”、“南山”,位于北纬36°02′39.8″,东经120°17′23.2″,面积0.016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0.0米。1962年成为人工陆连岛。
团岛
位于北纬36°02′55.4″,东经120°17′13.0″,面积0.182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24米。岛上植物主要有黑松、泡桐、中国槐、大叶黄杨、樱桃、白杨、天门冬、艾蒿、牵牛花、草莓、苦菜、灰菜等。
冒岛
位于北纬36°11′08.4″,东经120°18′47.2″,面积0.0196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1米,距陆最近点0.8公里。该岛西南部岸边为岩礁,呈圆形,东北部岸边则为砂质,岸线较直。岛上地势较平,东高西低。植物以杂草为主,无树木。岛周围水域适宜养殖扇贝、花蛤等,并产鱼虾。
黄岛
位于北纬36°02′36″,东经120°12′54″,胶州湾西岸,与青岛市区隔海相望,西距大陆最近点小石头村2公里。岛长4.3公里,最大宽2.1公里,最小宽度0.8公里,面积6.97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3.5公里,东北—西南走向。岛势西北高东南低,由南至北有黑山、乳山、黄山。制高点为乳山,海拔53.5米。该岛土石赭黄,故名黄岛,战国时期属齐地,又称齐伯山或齐伯岛。
象里岛
位于北纬35°56′48.2″,东经120°14′23.0″,面积0.0041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9.7米。象里岛形如大象,与象外岛之间有一条长约70米、宽约10米的沙脊,沙脊上高潮时水深1.5米。象里岛低潮时与陆地相连,形如岬角,习惯上称为“象脖子”。岛上无土层,无植被,无淡水源。该岛周围礁石密布,砾滩广阔,藻类资源丰富,适合海珍品生长,且鱼类较多,有鲈鱼、鳗鱼等。
象外岛
位于北纬35°56′50.4″,东经120°14′21.4″,面积0.0013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8.6米。该岛与大陆间仅隔一潮沟,高潮时水深1.5米,低潮时干出。岛东北约150米范围内有九处圆形干出礁,象九头大象出没于波涛之中。岛上无土层,无水源,无植被。
象垠子
位于北纬35°56′46.1″,东经120°14′22.2″,面积0.0011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8.7米。该岛与象里岛之间有一条宽约10~50米的海沟,水深约2米。高潮时该岛象一头大象偎依在“巨象”象里岛旁边。外水深流急。岛上无土层,无植被,无淡水源。岛东北至岛西南水域各种藻类、贝类和渔业资源十分丰富,鱼类多鲈鱼、鳗鱼。
小石岛
位于北纬35°56′32.2″,东经120°19′37.2″,面积0.0071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7.8米。小石岛与大石岛原是一个岛,后经风浪长期侵蚀一分为二,形成两个岛。岛上无土层,无淡水源,岛周围水域鱼类资源和海珍品资源都很丰富,岛东500米外是对虾洄游路线。
大石岛
位于北纬35°56′32.9″,东经120°19′29.7″,面积0.017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9米。该岛与脱岛东西为邻,中隔水道,水深15米。海蚀地貌特征明显,岛上地层为胶南群于家岭组,主要岩性为浅粒岩和斜长角闪岩组成。岛上基本无土层,长有少量草类,无淡水源。大石岛周围水域渔业资源丰富,有牙鲆等20多种,鱼类、海参、鲍鱼分布面积也比较大。
脱岛
位于北纬35°56′26.1″,东经120°19′08.5″,面积0.0948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53米。该岛与竹岔岛之间隔有水道,低潮有“马道”将两岛连通,可徒步往返。该岛在高潮时与竹岔岛脱离,故名脱岛。因岛顶呈圆形,形似槟榔,又名槟榔岛。该岛海蚀地貌特征明显。岛上杂草丛生,有松树500多棵。鸟类较多,有200余种。岛周围海域鱼类资源丰富,有牙鲆等20多种,海参、鲍鱼等海珍品分布面积较大。
竹岔岛
位于北纬35°56′33″,东经120°18′35″,东西宽0.35公里,南北长0.9公里,总面积0.32平方公里,岛岸线长2.5公里,海拔高度34.4米。距大陆最近点薛家岛3公里,有竹岔水道相隔,东南与脱岛相距0.3公里,之间有10米宽的“马道”,退潮时可徒步往返。该岛浅海水域较广,饵料充足,海产生物资源丰富,可捕鱼类20余种,适宜生长海参、鲍鱼、对虾、石花菜等。
外连岛
位于北纬35°53′46.0″,东经120°11′35.6″,面积0.0042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5.8米,距离陆地0.15公里。该岛形如低丘,与大陆及中连岛之间是潮沟,低潮时干出,相互连通。岛上无土层,无植被,无淡水。
中连岛
位于北纬35°53′41.6″,东经120°11′35.2″,面积0.017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0.6米。中连岛为中连岛群的主岛,中连岛群由外连、中连、里连、连子四岛组成,四个岛低潮时互相连通,且与陆地相连,高潮时成为四个独立的海岛。该岛土层较厚,岛上长有黑松400余棵,其余是刺槐等,各种山草生长繁茂,植被覆盖面积约60%。岛上有一条环岛小路,无淡水源。
连子岛
位于北纬35°53′42.6″,东经120°11′28.4″,面积0.0021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7.1米。该岛为一片隆起的岩礁,退潮时与中连岛相连,高潮时则被一条3米宽的潮沟分开,形成独立海岛。岛上无土层,无植被,无淡水源。周围有礁石、砾滩和小海湾。
连子岛
位于北纬35°53′42.6″,东经120°11′28.4″,面积0.0021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7.1米。该岛为一片隆起的岩礁,退潮时与中连岛相连,高潮时则被一条3米宽的潮沟分开,形成独立海岛。岛上无土层,无植被,无淡水源。周围有礁石、砾滩和小海湾。
里连岛
位于北纬35°53′33.8″,东经120°11′36.8″,面积0.019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0.8米。该岛与中连岛之间有一条宽约50米的潮沟,高潮时水深约4米,低潮时干出,两岛连通。岛上生长有黑松300余棵,山草茂密,植被覆盖面积约60%。岛上无淡水源。岛周围水域中鲍鱼、海参及鱼类资源丰富。
牛岛(南)
青岛市有两个同名牛岛的海岛,南部的一个在唐岛湾内,位于北纬35°55′55.8″,东经120°10′33.3″,面积0.111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7.1米。该岛地势平坦,岛上土层较厚,呈南北走向,南北两侧水浅,低潮时均可步行进岛。岛上植被覆盖面积超过90%,生长有黑松、刺槐和各种草类。
吉岛
位于北纬35°55′21.8″,东经120°09′46.5″,面积0.05319平方公里,原岛最高点海拔7.4米。吉岛在唐岛湾内,靠近陆地,1976年与陆地人工连接。
唐岛
位于北纬35°54′31.4″,东经120°09′19.7″,面积0.0898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9.5米,距陆最近处0.4公里。岛上多肥沃黑土,有野生杂草和刺槐、松树生长。上有水坑两处,常年有水,古称饮马池。
牙岛子
是灵山岛的子岛之一,位于北纬35°47′25.0″,东经120°10′35.9″,面积0.0167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20.3米,距陆最近点大珠山东大黑石栏12.2公里。岛上无土层,无植被,无淡水源,水域内有海参、鲍鱼分布。
灵山岛
位于北纬30°45′48″,东经120°10′00″,面积7.66平方公里,是全国第三高岛。最高点歪头山顶海拔高度513.6米,距陆最近点10.5公里。该岛南高北低,东陡西缓,有大小山峰56个。海底底质为砾石和泥,适于海参和鲍鱼等海珍品生长。周围海域盛产鲅鱼、鲐鱼、海参、鲍鱼等。
洋礁岛
是灵山岛的子岛之一,又名“小岛”,位于北纬35°45′21.2″,东经120°11′15.3″,面积0.0338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0.9米。岛上岩石裸露,无土,无植被,无淡水源。
小冲里岛
该岛的传统名称是“里岛子”,因靠近小冲,又称为“小冲里岛子”,位于北纬35°43′19.7″,东经120°00′36.7″,面积0.00113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5.3米,距陆最近点40米。岛上皆裸石,无草,无淡水源。基部有牡蛎生长,落潮时可与陆地相连。岛的北端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小湾,称为大冲、小冲。里外岛子之间海珍品和鱼类资源较丰富。
斋堂岛
位于北纬35°37′48″,东经119°55′24″,面积0.46平方公里,斋堂岛分南岛和北岛,南岛高69.6米,北岛高27米,两岛之间有一狭长堤坝连接,距陆最近点处约0.7公里。周围面积1平方公里的浅海域适于海参、鲍鱼、石花菜生长。
斋堂岛
位于北纬35°37′48″,东经119°55′24″,面积0.46平方公里,斋堂岛分南岛和北岛,南岛高69.6米,北岛高27米,两岛之间有一狭长堤坝连接,距陆最近点处约0.7公里。周围面积1平方公里的浅海域适于海参、鲍鱼、石花菜生长。
鸭岛
位于北纬35°36′50″,东经119°50′14″,面积0.02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4.6米,距陆最近点0.5公里。环岛周围的礁盘非常宽广。植物稀少,无淡水源。盛产海参、鲍鱼和石花菜。在周围较大范围的海区内栖息着密度较高的青岛文昌鱼,是鸭岛海域的重要资源之一。鸭岛以北海域还栖息有个体较大的红螺和黄口荔枝螺。
沐官岛
位于北纬35°35′36″,东经119°44′00″,面积0.26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2.1米,距陆最近点董家口灯塔1.4公里,退大潮时沿该岛北部海滩沙坝向北可徒步登陆。岛周围0~10米浅水面积有1500亩,有滩涂500亩,适于贝类生长,海滩自然生长的贝类主要是大石蛤和寻氏肌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