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原东太平村位于现在的鞍山路以北、人民路以东、鞍山一路以西的一片坡地上。村子的西南角与海泊桥相邻,地势较为平坦,又地处鞍山路、人民路与海泊桥的交汇处,商店林立,是这一带较为繁华的地方。村子地势由西南向东北渐高,顺坡整齐地布满了居民宅院。
     
    东太平村所处的地方,很早以前是一片树林和庄稼地,并没有村庄。自1897德国强迫清Gov签订《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后,遂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青岛的工商业也逐渐发展了起来。当时海泊河被辟为青岛的“水源地”,海泊桥就是市区与市郊的分界和通道。随着市区的发展,周围县城的农民便相继来到了青岛谋生。他们看好了这块既紧靠市区、地价较低,又可过半工半农生活的地方,开始在这里买地盖房,一边居住,一边做工或从事一些为市区居民服务的行当。最早在这居住的大多是平度、高密、胶州一带的人,后来一些潍坊、昌邑一带的人到村里建房开了织布的作坊,河北人开了一些翻砂铸造等作坊,使落户村里的各地居民逐渐多了起来,逐步形成了一个移民新村。
     
    因村里的居民来自各地,大家相邻而居,和睦相处,都祈盼过上太太平平的日子,便把村子起名为“太平村”。后因小阳路(现人民路)的扩建,把村子分成了东西两部分,小阳路以东部分便定名“东太平村”。这段建村的历史,曾有一块立在村中大街与小阳路交汇处的石碑作了记述。后来,因石碑上刻有解放前逃往台湾地区和解放后被押的几位村长的名字,该碑便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被拆除了。
    东太平村并没有自己的村地,村民们也不以种地为生。村里除了有几处织布和铁工小作坊外,大多数居民都以到工厂或商店里做工为生,还有一些居民做一些小买卖或从事一些为市区居民服务的活。
     
    解放前,村里曾有两处牲畜屠宰加工点较为有名,他们加工的肉制品是市区饭店或肉铺的常年定货。两个加工点都在靠近村中大街的地方,东边的一处以屠宰加工猪羊肉为主,村里人都叫它“东锅”;西边的一处以屠宰加工牛肉为主,大家都叫它“西锅”。两个屠宰加工点每天一大早便要把加工好的肉制品由伙计们用自行车送到市区的客户那里。村民们也经常到他们那里买点便宜的下货、脂渣一类的吃。那时村里还有几户人家养着奶牛,每天把挤出的鲜奶送往市里。
    由于村里的居民来自不同的地方,富裕程度、盖房时间和用途不同,使村里房子的式样也有些不同。大街以北的大多数房子是胶东农村的样式,每户以正房加厢房构成一个院子,院子和院子前后相接,形成整齐的一排排宅院,宅院间有一条南北向的又窄又长的胡同。村里的那条东西大街,把胡同贯穿起来,使宅院显得纵横有序。大街南边因作坊较多,房屋建得就不那么整齐了。进了村子,从房子盖得好坏,院落的大小就可以看出主人的家境好坏,村里散落的几座小楼和高墙大院,那便是几户有钱人家的宅院。
     
    正因为村子里的居民来自不同的地区,也带来了不同的民俗民风。特别是到了春节,一些居民迎送年的时间和规矩都略有不同,各家摆供的情景也有所不同。有的在家里正间房靠北面南地摆上供桌,桌上摆着桃枝烛台和供品,墙上挂着“祝子”或财神,桌前地上放一个用来磕头用的蒲团,完全是胶东农村过年的样子。有的家里则不那么讲究,很随意地在桌子上摆上老一辈的牌位,简单摆点糖果点心,在一个用茶碗做成的临时“香炉”里焚上几缕香也就算是摆供祭祖了。上世纪50年代,村里在春节期间还组织一些娱乐活动,如跑旱船、跑驴、踩高跷等,村里的许多青壮年都踊跃参加,到处一片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那时每当正月初七、初八的时候,村里的演出队便整装出发,从村头开始一路表演着向市Gov进发。走在演出队最前面的是锣鼓队,后面跟着是跑旱船的、跑驴的,最后是踩高跷的。跑旱船的是京剧《打渔杀家》里一对父女的扮相,父亲摇橹、女儿驾船在马路上“S”形地穿来穿去;跑驴的则是由一装扮很丑的老太太“骑着”黑毛驴,与一赶脚老头打情骂俏地跑来跑去,诙谐滑稽的表演,往往引得路边观看的人哈哈大笑。最引人的还是高跷表演了,高跷队里有扮演《白蛇传》里的青蛇、白蛇的,有扮演《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还有扮演工人、农民、解放军的等等。这些人站在一米多高的高跷腿子上,一面走一面演,很是吸引沿路群众的目光。当时东太平村高跷表演的拿手戏是孙悟空扑蝴蝶,表演时青蛇和白蛇各用手抖着用长钢丝挑着的纸蝴蝶上下翻飞,孙悟空和猪八戒则踩着高跷,伴着鼓点跳来扑去地捉蝴蝶,动作难度很大。最难的动作是孙悟空踩着高跷一下下地向下劈叉,劈到地后又一下下地把脚收起站直,堪称踩高跷的一绝,围观的群众无不鼓掌喝彩。有一年在当时市Gov门前的沂水路上表演时,当表演到这一段时,连坐在门前观看的市级领导都情不自禁地站起鼓掌,使参加表演的人很自豪,村里的人也到处宣扬了好长一段时间。
     
    东太平村的村南原来有一个大水湾和一些散落的房子,解放后Gov为了改善市区到李村一带的交通,规划修建了据说是当时“青岛第一路”的鞍山路。被村民们称为“南马路”的鞍山路路面宽阔平直,站在路上向东望去,可以清晰地看到白云缭绕的浮山山头;向西望去,海泊河公园的树林郁郁葱葱。因此,村民们都愿到马路边上玩,这条路已成为村民们业余活动的小“广场”了,每到傍晚,总有许多大人和孩子们来到路边聚堆玩耍。特别是到了夏天,“南马路”是周围最凉快的地方,晚饭后邻居们互相叫着,拿着板凳,卷着凉席,陆续来到路边。大人们有的围在一起打扑克、下象棋,有的铺好凉席,或坐或躺,一边乘凉一边谈天说地。
    孩子们在马路边上追逐嬉戏,尽兴玩着“藏猫猫”、“打游击”之类的游戏,路边处处热热闹闹。直到夜深了,凉快够了,人们这才陆续收拾东西回家。有的孩子玩过了点,家里人便站在胡同口吆喝着孩子的名字,喝斥着叫他们赶快回家。
    村子的西边是进出青岛的另一条要道,那就是从海泊桥直通北岭的小阳路了。上个世纪50年代小阳路的西边还是公园的一片苗圃,村子里的人经常钻过棘子树到海泊河公园里去玩。小阳路的东边便是村里的沿街商业区了。这里有小百货店、饭店、粮店、照相馆等,还有阳本子弟小学和当时的四方区医院,可算是周围最繁华的地段。文化大革命中,区里发动沿路居民群众全民动手,又把小阳路进行了拓宽。修路时,居民们热情很高,几乎家家户户都参加了义务劳动。当时,人们下班或放学后,都到胡同里或院子里打石子,再把各户打好的石子收集起来送到修路工地。为了纪念当时群众参与修路的精神,后来便将小阳路改名为 “人民路”了。
     
    村里那条路有弯曲的大街是一条贯穿全村东西的惟一大道,全村的自来水管道就埋在这条大街上。每到傍晚开水龙的时候,几个公用自来水龙头前都排起了长队,挑水的人们一边聊天,一边一个挨一个地接水。大街中部一户大院门口有一个用水泥打成的一百多平方米的平台,居民们习惯地叫它“滑溜台”,这里是老人们聚在一起晒太阳、聊天和孩子们打“懒老婆”、“跳房”游戏的地方。“滑溜台”因是村中比较宽敞干净的地方,村里常在这里开群众大会。每当开会时,居委会干部往往借来一张桌子和凳子摆在平台上,围着桌子,在平台和大街上密密麻麻地坐满了来开会的各家代表,大家仔细地听着干部们的演讲。为了活跃会议气氛,有时街道干部们还叫一些会点曲艺和戏曲的“文艺人才”即兴为大家说唱上一段。那时村里有一个姓周的盲人会一套脚踏锣鼓、手拉胡琴唱曲的功夫,就曾在这里为大家表演过,博得了热烈的掌声。
     
     全村最宽敞的地方要数村后那片空地了,这里是村里早期住户用来晒粪干的地方,村里人都叫它“大粪场”。后来城市发展了,东太平村也变成了市区,晒粪干的活也就没有人干了,但地还是空着的。在这片空地的西边,阳本子弟小学开辟了一个没有围墙的小操场,这个小操场,也成了村里孩子们踢球的球场。那时候大多数家庭贫穷,谁家的孩子能买个小足球就能成为孩子们眼里的明星,大家簇拥着他来到操场,先听他让谁踢不让谁踢的一顿训斥后,便用书包或砖头摆好家门分帮踢了起来。有的孩子怕把鞋踢坏,干脆把鞋脱掉,赤着脚在操场上跑来跑去。
     
     岁月荏苒,时代变迁,解放后的东太平村在不断地变化着,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旧城改造中,村子已被全部拆除,老东太平村已成为了历史。现在已在原址上盖起了花园式的居民小区,村里的老居民们也大都搬进了新居。虽然老东太平村已不复存在,但老村庄的往事,还依稀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