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崂山脚下登瀛村,环山面海隐丘林”。这是原山东省副省长余修于1958年视察登瀛学校时所题常诗中的开篇句,凝炼形象地写出了登瀛村的地理环境和环境特点。
登瀛村距沙子口镇Gov驻地仅4.2公里,周边环山,南临大海,是崂山西簏的一块肥沃的盆地。登瀛村西邻西岭村,东靠小河东村和大河东村。村子在密密的果树林木的掩映下,露出点点红瓦白墙,非常好看。每当春季,果花盛开,桃花似片片白云,梨花银簇玉装,似白雪铺地,空气中弥漫着馥郁的清香,再加上氤氲的烟岚雾嶂,使人有身临仙境之感。这里自古就有“登瀛梨雪李的美誉,是崂山的十大胜景之一。
登瀛村的王姓,聚族而居。相传明朝用乐二年(公元1404年),王氏始祖从河南淮安府迁居次地。该村另一聚族而居的李姓则是来自云南大槐树里头。李氏的另一支去了山东的海阳县。为了不忘本家,两地李氏族两地走动频繁,亲密至极,后来登瀛李氏考虑到路程遥远,来往不易,遂决定将族谱公开,使海阳李氏建立祠堂。随后来往渐稀,到文化大革命时就完全断绝了来往。登瀛村地处崂山脚下,早先遍布檀、柞、楸、枫等林木,先民们曾在这里伐树烧炭。后来因檀木伐净,其它木材烧制的炭在质量上无法与之媲美,遂弃置炭窑迁居别地。王、李的先祖迁来时,见这里遍布炭窑,而跋山涉水来此不易,遂将居处定为“登窑”。1934年沈鸿烈当青岛市市长时,为了兴办学校和开发崂山建梯子石,考证出这里曾是当年为秦皇求不死药的徐福伐木造船的地方,故改名“登瀛”。意思是从这里出发,登上了传说中海上三神山之一的瀛洲。抗日军兴时,登瀛曾是抗日军的主要基地。登瀛村前的石屋岩,是日本侵略军黑须小队的葬身之处。
登瀛村于1962年10月分成前后两个行政村,即前登瀛村和后登瀛村。前登瀛村现有村民760户,2300人;后登瀛村现有村民650户,1980人。两个村的经济发展格局大体相同,即除了原有的果林业、石材加工业、农业和水上养殖外,还发展海上扇贝养殖,建起了冷库、冰糕厂等企业。现在除了村民自己盖的双层楼外,还有集团筹资建的高层居民楼,充分显示了两个村开发建设的成就和经济实力。
为群众办实事某福利一直是两个村领导们所遵循追求的工作目标。1985年,在沙子口镇中两个村最先安装了自来水。他们硬化了进村道、安装了闭路电视和程控电话。
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使这两个村的经济实现了腾飞。前登瀛村是沙子口镇的经济强村之一,是镇级红旗村,而今,两个村都有一个团结向上、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在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的指导鼓舞下,登瀛村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