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北宅街道北宅科村是很有一番来历的。据说,先人以“宅科”名村的“宅”字,不仅是“上以厚下安宅”(《易经.》)的居住之意,更重要的为顺适、安定,“使宅百揆”,在科举仕宦途中顺畅如意。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隋朝为了打破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 曾开科取士。但因朝代短促,未成气候,到了唐代才开始了有制度成规模的科举考试。唐太宗李世民看到从考棚出来的莘莘学子们,不无得意的宣称:“天下英雄尽入吾毂中矣”,意思是说天下的英雄都进了我的圈套中了。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成了寒门学子的唯一出路,他们皓首穷经,拼命地挤往这座独木桥,也因此出现了《儒林外史》中周进、范进那样大量的悲剧人物。明清两期,即墨一地周、黄、蓝、杨、郭五大姓氏,雅重读书,科甲不断,尤其是蓝章、蓝田父子和郭绣等人影响很大,因此在这里立村的姜氏先祖以“宅科”名村,立志让后代子孙胜过这五大姓氏。后来因为在沙子口地区也有一个宅科村,为了区别,遂冠以南、北之称。
北宅科村在北宅街道办事处驻地,是街道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农历四、九逢集。该村现有耕地500余亩,山岚1700余亩,360户1168人,以姜姓为主,另有王、黄、车、李等姓氏。
相传明永乐年间姜氏先祖从小云南迁来,这里竹木荆柘成林,水渠遍布。姜氏先祖本着背山临流、沟池环绕、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的原则,以天地睥睨之间,逍遥,一世之上的心境立村于此。土地改革时从宗谱的秘匣中找出了这个村的契约,东至青风顶,西至石门山,南至石哈子,北之分水岭,领域是很大的。直到1958年公社化时,才把多余的土地划给周边各村。也因此在历次的招工提干中,这个村所占的比例也多。所以在现今市、区机关场企中,有不少北宅科人。
这个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林果和石材。在大集体的年月中,劳日值可达一元左右。改革开放以来,这里的林果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到处栽植着苹果、桃、樱桃、杏、山楂等。近年来,通过治理整修了3500余米的西山排水沟,整修东山沟渠400米,建塘坝2座,种植了精品石榴、大枣200余亩。而今,特色果园中石榴吐红、枣林竞绿,成了崂山景区北九水沿线一个新的景点。
区工商局投资帮助该村修路,硬化村路3000余平方米。村中建了5000余平方米的五层居民楼,这是北宅街道的第一处,开辟了山沟建高楼的先河。
该村与周哥庄等村联合投资建小学,其硬件设施已达市标。幼儿教育也是村两委抓的重点工作。他们说,这里从一建村,老祖宗们就希望后代子孙多读书,现在条件成熟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定把他们教育好。
为了保持北宅的清山绿水不受污染,他们决不乱上项目,宁可经济受损失,也不能损坏这方乐土。他们因地制宜,从大农业大旅游休闲庄园的格局出发,发展果林、游戏畦苑,濯清水,沐和风,居清畅,1998年达近800万元,几乎紧追崂山区经济发达村。
被白居易、苏东坡等大诗人赞为“叶翦红笺花扑霏”以及“风匀只似调红露”的石榴,现在已成了这个村新发展的主要经济果林。按科学方法栽植和改良的近8000余棵石榴树,而今已枝叶繁茂,生机盎然,大约二、三年后,就会有大批石榴果上市,人们可以“嚼破水晶千万粒”地大块朵颐,一饱口福。这种果品的更大价值是根皮可以制药,其功能涩肠、止血、驱虫、主治旧泻旧痢,下血脱肛,崩漏带下,虫积腹痛等症。据最新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证明,用鲜石榴皮蘸细明矾粉擦牛皮癣,治愈率很高。在世界各国均看重中医中药的当今,北宅科村发展石榴,无疑是慧眼独具、前程灿烂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