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1.jpg

     当前,许多已经消失了的叫卖声被人们当作一种民俗文化来记录、研究。笔者曾在电视上看到播放回忆老北京的叫卖声的节目,一些老演员惟妙惟肖地模仿一些过去的叫卖声,悠扬、风趣,耐人寻味。回想起上世纪六十年代前的老青岛,人们的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声音。
     
     
     一个“赊”字一段历史
     
     小时候,我最喜欢听的、印象最深的就是“赊小鸡儿”的叫卖声。这种叫卖声,大概老青岛人都曾听过。赊是卖的一种方式,赊小鸡的人大多来自寿光、益都一带,一根扁担挑着两个特大的双层箩筐,里面装满了鸡雏,沿街叫卖。
     “赊小鸡”现金交易所占的比例很小,为了促销和表示诚信,卖方大多会让买方赊账。赊给谁家几只小鸡,连家门都不必认,听买鸡者一指一说即可,很少碰到骗人的。待到秋后,赊小鸡的贩子们会拿着小本子进城收账,大多能收上来,极少有赖账的。即使赊来的小鸡养个三五天就死了,也照样付账。那时候,欠账、赖账是非常不光彩、非常丢脸的事,一旦被发现,便会被邻里们议论指点,甚至断了往来,由此可见当时民风的淳朴、厚道。山东人的叫卖声简单、率直、高亢有力,如实地反映了山东汉子的豪爽。一声“赊——小鸡儿口来!”,用简单的音符即可标出。 一个“赊”字也可以反映出一段历史。
     大致在1960年以前,小贩们为了促销和处理积压,经常会喊出诸如“赊鱼口来!”、“赊白菜口来!”之类的叫卖声。顾客拿走货物时定下日子,有了钱再结账,一分钱也瞎不了。这也是老青岛的一个特色。随着时间的推移,“赊”字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被时代淘汰的手艺人
     
     以前青岛的叫卖声很多,其中不乏揽活的叫卖,卖的手艺和技术。“磨剪子口来戗菜刀”,跟京剧《红灯记》中喊得一模一样,现在的居民小区中偶尔还能听到。类似的还有“锯盆子口来锯大缸”的叫声。“锯盆子锯碗锯大缸”的叫卖声一度被引入到孩子们的游戏当中。两个孩子面对面手拉手,你推我拉来来回回,嘴里唱着:“锯盆子锯碗锯大缸,一锯锯到沙岭庄,沙岭庄里王大娘,给一人一碗菠菜汤。”这大概是大人给孩子们胡编的,既算不上童谣,也算不上顺口溜,用青岛话来说,这叫“瞎柳道”。
     消失的叫卖声从侧面反映了一个行当的消亡。“打铅壶、锡壶”应该算是有代表性的一例。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打(新制)铅壶、锡壶及修补铅壶、锡壶是很普遍的事,常听到街上有鲁西人的揽活声,声音低沉,没有一点油腔滑调,使人感到很实在。这些人的手艺精,活干得麻利,大约一小时左右即可当街打制出一把新水壶。随着时代的发展,笨重的铅壶、锡壶被证明对人体有害,逐渐被铝制品和不锈钢制品取代,这种叫卖声再也听不到了。
     过去还有一种揽活声,即“勒风掀(口来)!”青岛人口中的“风掀”其实就是风箱,这种叫法很形象,因为风箱拉起来时,两头的风口板一掀一掀的。也有人认为应写作“风仙”。不管如何,听到这叫声就知道是修理风箱的来了。风箱用久了大多会鸡毛磨损严重,需要勒上一些新鸡毛,兼而修理一些其他的毛病,故修风箱的人把“勒”字用在喊声里,重点点出。
     
     
     喊出“尾数”专让人“砍”
     
     我记得卖玩具泥老虎的叫卖声很有意思。小贩们拿着小泥老虎的头尾一拉一合,中间的哨子有节奏地响着,卖者嘴里同时念叨着:“小孩小孩你别哭,过来买个小老虎。小老虎,小老虎,咕嘎咕嘎两毛五。”喊喊而已,不一定就卖两毛五。
     老青岛的叫卖声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把价钱一并喊出来,例如“鲜刀鱼两毛三分一斤!”,喊价中的尾数是留着让人“砍”的,略一讲价就没了。这也反映了青岛人的实在、质朴,人们对此也习以为常了。待到改革开放后,一些小商品市场上的物价能“砍”去一半甚至“砍”到“脚脖子”,就让人有“踩不到底”的感觉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走街串巷的小买卖都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叫卖声也就戛然而止,被粗暴地画上了句号。本文作者根据记忆,简单地谱出了他童年时听到的叫卖声,让这些淳朴的声音能穿越历史,来到我们的耳畔。


1093039979 (QQ)   15615423699 这个人是骗子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