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在胶州湾主航道旁有一处礁石群,样子像马蹄,所以就叫它马蹄礁。在马蹄礁的岸边,早期是一片荒滩,1916年沿海岸修了一条马路叫做鸣海町。中国Gov收回青岛以后,因为这里是市区西部边缘,遂以中国西部省份四川命名叫四川路,以西南的云南、西藏、贵州几省、区命名的路均在这一带。四川号称天府之国,而青岛四川路却是贫民聚居的地方。
     青岛话中把狼叫“马虎”,这一带古代叫“马虎窝”即“狼窝”,是野狼出没的地方,自古荒凉,建市以后也是贫民窟。
     自20世纪30年代初Gov为城市低收入者建居民院,解放住宿,叫作“平民院”。平民院全为平房,“租赁规定,专限平民,凡教员、机关职员、海陆军官、警士、公役,以及营业资本在五百元以上之商人等,一律不得赁居此项住屋。平民赁民者,亦限丁口成年者,以2人或3人合住一间,未成年者4人合住一间。”“每月每间租价,仅收修缮费1元而已。”我们知道,“里”院的间月租费最低2元,高者10元。所以“平民大院”是民居的第三等。而一等住宅区每平方丈月租金即达5元,相差十分悬殊,所以百姓们将“平民院”叫“贫民院”。青岛先后建了10处平民大院,百姓们自嘲地称之为“十大公馆”。其中有4个平民院在四川路上,初建时共住900余家。其中第二平民院面积最大,房屋最多,在四川路、嘉祥路等都有院门,院内有条条小巷,如同一个小城。
     抗日战争爆发,日本鬼子在农村烧杀劫掠,民不聊生,青岛相对稳定一些,于是大批农村人口流入青岛。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是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地区,农村人口又一次大规模流入青岛,十几年间,青岛人口增加一倍,而房屋新建很少。初期的平民院管理严格,房屋街道整齐,随着户、人的增多,平民院内乱搭乱建小房。房内普遍搭建“吊铺”,平房本来不高,吊铺之上很矮,有人于是又开“天窗”。在平民大院中,大部分已不是2—3人住一间。有的三代一家7—8口人居于斗室,这时确实成了“贫民院”。
     大批平民聚居的地方,也得有为之服务的商业区,就在东北一段填海建了一处市场叫西广场,并非今天意义上的广场,而是摊贩的市场,有三排简易平房为各色小店,又在其旁边建了新广场。西广场与新广场实际上是青岛最大的一处旧货市场,领有营业执照、有固定房屋的店家,西广场有500多家,新广场有300多家,共有800多家,实际上还有一些无照摊贩,总数在千家之上。
     1941年西广场发生了一次火灾,整个化为灰烬,但从1942年起又一次恢复。这里的商店经营十分全面,但全是低档大众化用品,许多是从工厂批来的残次产品,一半是“旧货”。收废品的人把废品分门别类之后,卖到这里的各种商品商店。贫苦市民主要来这里购物,所以两个市场每天人流不少,也有了小酒馆、小饭店、流动艺人。解放后,为消除贫民窟,首先将西广场棚户拆除建了楼房,当时称为“幸福楼”。
     “栈桥”一词本来是装卸货物的水上桥梁,青岛有多处栈桥,太平路上的一座称前海栈桥,是著名的景点。四川路上也有一座,叫后海栈桥,主要供海军军人上下船和装卸货物,没有游人。以后拆除建了轮渡码头,目前是交通要冲。
     四川路南端曾是青岛一处污水管道出口,叫“大粪场”,许多年里农民到此收集肥料,这一带臭气冲天。现在已建为污水处理厂。
     四川路上的“贫民院”已全部消逝,在“不把棚户区带到21世纪”的方针下,全部建为宽敞明亮的住宅楼,一步跨越了几十年。
     在四川路上寻一座老房子已很困难了,在发展海西的同时,四川路轮渡码头日益繁忙,四川路也从城市一隅变成了交通要道。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