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1.jpg
宁阳路街景
     
     在铁路旁的泰安路与巡捕房的泗水路之间有一条小巷,初叫西普林茨叶街,日本人改为椎南町,后叫宁阳路。但老青岛几十年里叫它“赃官巷”,反而忘记它叫宁阳路。
     自古以来,中国人把“官”分做“清官”与“赃官”。说是“巷”,因为街道十分窄,叫“赃官巷”,那么是哪些或哪个赃官在这里呢?
     清末法部侍郎、书法家王垿的女儿王世琴曾说,当年这里近火车站,有些旅馆,当逊清官吏们来青岛之初,这许多人暂住于这里的旅馆,因为是清朝的官,被称为“清官巷”,但清朝的“清”,与历代人们称廉洁的官为“清官”的“清”二者是一个字。有的百姓说:“什么清官巷,是赃官巷”。
     那么到底哪一个或几个赃官,住在这里呢?主要指两个人,一个是杨士骧,一个是徐世光。
     清朝末年,从光绪十七年到宣统二年,这十八年中山东竟然换了13位巡抚。在山东任职期间,张曜被认为是清官(青岛建制也与他有关),为治黄河他吃住在堤上,并死在堤上,百姓称为“张青天”。毓贤被称为“酷吏”,《老残游记》中有描写。而杨士骧被称为“贪官”、“赃官”。他自己喜欢挥霍无度,一味铺张。中枢各官推荐的人都应允升官,送钱照收,送礼笑纳,任意封官,使山东多了许多官员。因而全省吏治腐败,民不聊生。青岛虽被德占,仍多是山东人,对他多有怨恨,民国建立,曾任山东巡抚的13个人中有周馥、张人骏、杨士骧、孙宝琦来到青岛寓居。
     另一个徐世光,是徐世昌的弟弟,曾在山东当官,民愤很大。
     赃官巷叫出来后,王垿等人赶忙从这里搬走。这个路名一直流传了下来。
     早期青岛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马车和人力车,人力车来自日本,日本被称为东洋,青岛人就把人力车叫洋车。
     洋车夫是来自农村的农民,他们个人卫生较差,会影响乘客。除富商们私家洋车的洋车夫以外,德国当局对其他人力车夫采取集中管理的办法,在赃官巷北端建了一处车夫宿舍,对人力车进行监督管理,设了四间大寝室,每室可容纳200人住宿,总共容纳800人。当时青岛全市仅有几十万人口。
     车夫要严格遵守巡捕房的法令,包括卫生、风纪、社会改良等方面的。人力车夫宿舍除供住宿以外,还有食堂、浴室。一个月住宿费(含洗澡费)为银洋5角,吃饭在外,德国当局还严格禁止车夫吃大葱、大蒜和韭菜。
     日占青岛后废止了集体宿舍制度,人力车车轮由铁轮车轮发展到了橡胶车轮,直径小了一些,消耗体力也少了许多。
     1928年的《胶澳志》载,当时青岛有洋车2500多辆,有人力车夫近5000人,因多数洋车是一辆车租给两个车夫,早、晚两班,除极少数人力车夫自己拥有车辆外,大多分属一百多个车行。人力车夫宿舍后成为一处仓库,又成了一家小工厂。
     《大中日报》社30年代在这条赃官巷,当然报纸上印的地址是官方名称宁阳路,这在当时反而使有些市民不知道这家报社是在什么地方。
     《大中日报》日出对开两大张,月定价大洋7角,40万人口的青岛,有十几家日报,竞争之激烈可以想见,它没有先进通信设备,政经新闻无法竞争,便在社会新闻、文娱新闻上下功夫,勉强可以存在。该报青岛沦陷时停刊,抗战胜利后复刊,只出四开一张,但套色印刷,成了是文娱性小报,因一周三期,不能叫“日报”,改叫《大中报》。
     近二三十年来,年轻人已不知道宁阳路曾叫赃官巷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