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1900年青岛有了第一个城市规划,以观海山前总督府为市区行政中心,总督府前有一广场,广场西侧为法院,东侧规划为博物馆(未建)。中轴线南端为海滨德叶施克纪念碑,这与北京天安门广场的规划有些相似。
中轴线两侧是两条对称、呈“八”字的斜路,通往广西路。东边一条叫碧楼街,西边一条叫Tierpitz街,中文写作题壁街,也写作梯尔匹茨街,就是现莒县路。
中国自古以来就认为银杏树树龄长,有在衙门、寺庙前种植银杏树的传统。德占青岛后借鉴了中国这一习俗,将碧楼街和题壁街德行道树全植为银杏,这在现代城市中极为罕见。
题壁街最南端是得意志帝国邮局胶澳邮局的电报营业厅。这条街的第一座建筑是兹尔.爱赫旅馆酒店,有9间客房,另设食堂、台球室、俱乐部。住宿费时价每日4元,双人居于一室者6元,月租金为90元,双人居住者120元,长期居住另有优待。它的对面是修尔斯梯霍夫旅馆(日占后改叫青岛旅馆),旅馆的正门在亨利王子街,侧门在题壁街,这家旅馆客房很多,达40间,但设施条件一般,在德占时期次于亨利王子饭店、中心旅馆、海滨饭店。但它同样是接待欧洲人的旅馆,极个别中国的洋买办曾入住过。
日占青岛时期,题壁街改称曙町,当时全街只有4座建筑,碧楼街改叫熊本通,当时街上一座建筑也没有。中国收回青岛后,熊本通改叫日照路,曙町改叫莒县路,路名都是山东的县名。
中华民国成立之初,蔡元培任教育部长,鲁迅任分管社会教育的{}事“(科长)。他们改变中国古代图书馆以收藏为主的模式,以对外开放借阅的形式在各地建立“通俗图书馆”。当时青岛处于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Gov收回青岛后,1923年高恩洪(定庵)任胶澳督办,公布胶澳商埠公立图书馆募集图书公启》,筹建图书馆。1924年8月,胶澳商埠公立通俗图书馆开馆,地址在莒县路2号,创办经费5580元,设藏书室2间、阅览室1间,有管理人员2人、杂役1人。1925年又开设讲演所。
在这之前,德国总督府于1899年开办了胶州图书馆,是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比京师图书馆早10年。初设在原清总兵衙门,又迁往胶澳法院,1909年在湖南路建馆,藏书达7650册,以德文为主,兼有英、法、中文书报,全年外借1700册次,日占青岛后停办。
国民党Gov接管青岛后,莒县路2号为国民党青岛市党部图书馆,青岛市立图书馆建于河南路,两家图书馆合并后称青岛市立图书馆,仍设在莒县路2号。日伪时期许多爱国图书被销毁,图书馆作为伪馆仍对外开放。抗战胜利后,1945年12月20日在原址复馆。莒县路2号为三层3间阅览室,分别是报纸、期刊、儿童阅览室;二楼为书库、借书处、图书阅览室;三楼为采编室、办公室、馆长室。1947年统计全馆仅有藏书14000余册,杂志4000余册。
青岛解放后,青岛市图书馆改称青岛市人民图书馆,初仍在莒县路2号,1950年迁至茬平路、鱼山路。1992年迁至延吉路新建馆舌,2002年7月二期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建筑面积达25000平方米,藏书逾百万册,成为现代大型公共图书馆。
莒县路6号曾是一家日本人开德志波医院。国民党青岛市Gov在莒县路4号设置卫生局。在这之前,市属各局初警察局外均在市府大楼内办公,抗战胜利后又曾占用一批敌伪房屋设局。卫生局局长郭致文,曾是市立医院院长。卫生局的对面曾是中国留日同学会会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