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1914年日占青岛,一开始便企图长期霸占。在胶州路以北、吴淞路以南、上海路以西、铁路以东建了一个供日本人居住、生活的“新町”,即新市区,建了新町一丁目(武城路),二丁目(夏津路),三丁目(高唐路),四丁目(博平路),五丁目(茌平路),东通(清平路),西通(临清路),市场一、二、三丁目,辰町(阳谷路),祝町(旅顺路),惠必须町(东阿路)等13条马路。原维礼街被改为中野町,作为新区的中央商业街、日本区的大马路(见照片),中国收回青岛改名聊城路,但仍是日本商业街,一直到日本二次占领青岛。20世纪30年代末期是聊城路最繁荣的时期,各家商店入夜之后霓虹灯闪烁,每距25米还有一道横跨马路的过街霓虹灯广告(近些年来,有些城市又有了这种过街霓虹灯),引得许多市民入夜后到这里看灯彩。
很长一段时期,聊城路从胶州路至吴淞路一段,几乎没有中国人居住,也没有中国商店、机构,满街全是日文广告、市招,街上到处是穿和服、着木履的日本人,到了这里恍若置身日本。
这条路上有各种日本商店,百货店有江户洋行、扇屋、本田善等;文具店有明洋行、冢本印房等;钟表眼镜店有德田时计店、西南堂、武田商店等;食品店有大昌公司、一六支店、金原商店等;药店有石井公济堂、山青药房等;服装店有大和屋、菊池吴服店、东京洋裁店、村洋服店等;鞋帽店有四目屋等;还有红屋乐器店、昭和号玻璃店、羽太写真馆等。另有富士屋、紫烟庄等西餐店,清中、和屋等日本料理。可以说一应俱全。这条路上还有大和理发店、白百合、下村等美容店,丸五、南海等质店(当铺)。这条街还有舞厅,有规模较大的博爱医院及安积助产士……。
在茌平路口有青岛最大的一家日本妓院,叫大辰,中间为曲尺型楼房,周围是一个很大的和式园林,小径曲折,植有名贵花树,径旁是花岗岩的和式灯柱。解放后,曾作为青岛市图书馆。1956年文化部从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分出一部分演职员来青岛成立了青岛市话剧团,初期曾在这里办公。以后旧楼拆除,包括原花园新建了一座含排演厅、实验剧场、办公室、宿舍的大楼。
聊城路、胶州路口曾是青岛最大的一家和式饭店,房间豪华,侍女靓丽,厨艺高超,四周也环以花园,是当时的高档饭店,叫“第一楼”,到这里来吃喝的均是上层人士。1925年青岛日本纱厂工人大罢工,大军阀张宗昌来青岛处理,日本财团在这里设豪宴请张宗昌,并送上厚礼。4月29日张宗昌下令向罢工的中国工人开枪,导致了“青岛惨案”。解放后,“第一楼”被拆除建了市交通局大楼,是聊城路第一座新楼。
抗战胜利后,中统特务姚公凯抢占聊城路116号开设了《青报》社。抗战前,姚公凯曾在河南路出版《青岛新报》,这时以复刊名义占了房屋,出版了《青报》和《青报晚刊》。当时纸张价高,出版报纸可以分配给平价纸张,于是以办报为名,虚报销售量,领取平价纸,在市场上高价出售,借此牟取暴利。
青岛原有《民报》,另一中统特务何风池以恢复《民报》名义抢占聊城路西南堂印刷厂,新出版了《民报》,是一份四开报纸,人们叫它小《民报》。市Gov官员王子美也抢占敌产,出版《公言报》。另一市Gov官员葛焕斗占了三泰印刷所,出版《狂澜画报》。另外《军民日报》、《青岛晚报》、《民言报》均在附近,这里被称为青岛的望平街(上海报业集中的一条街)。
解放后,这些本来就没有什么销路的报纸全部停刊,聊城路上大部分成了居民,由于日本房屋结构为砖木,后陆续被拆除。新时期以来全面改造聊城路,全国闻名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场,退路进市,在聊城路上建了室内市场,全面迁至了聊城路,同时又有几处市场建成,聊城路沉寂多年,又成为一条商业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