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青岛市区多山、多丘陵,也就有着许多山谷、沟壑,有些已在城市建设中填平成了马路,如安徽路、龙江路、龙口路……,有的依谷势修成了马路,苏州路是其中之一,两山夹一谷。在城市中这类马路也很少见。
相传这里曾有一条小溪,沿今苏州路、无棣一路、益都路流入胶州湾,在今苏州路、胶东路口有一个小小的村庄孙家沟依山傍水而居。这不见于文献,仅存于老人口耳相传。
苏州路曾建于20世纪20年代,通往热河路、胶州路口,后这一段改称胶东路。由苏州路通至莱芜一路有两条小巷,叫吴县一路、二路。20世纪40年代的一鸣剧社,曾从伏龙路迁至这里。
从苏州路至江苏路也是长长的石阶小巷相通。
在苏州路曾住着刘芳松。刘芳松,即刘西蒙,笔名风斯、叶绿素,著名诗人,早期在青岛,后去上海,是党中央文委领导下的“左联”成员,又是全国左翼美术家联盟的党团书记,被捕释放后与组织失去联系,重回青岛,在《民报》任副刊编辑。1935年,老舍、洪深、王统照等12人组织同仁性刊物《避暑录话》,随《民报》发行,由他担任具体编务。解放后曾任安徽省文联主席。
他的邻居是孟超,遭遇与他相类。孟超家在胶东路、无棣四路口,他在上海成为著名作家,也是“左联”成员,在组织工人罢工斗争中被捕,释放后回到青岛,初住家中,后迁刘芳松宅旁。他初在文德女中(今青岛八中)任教师,1935年冬刘芳松离开青岛,推荐孟超继任《民报》副刊编辑。他锐意经营,请本市及外地名作家撰稿,是解放前青岛各报文学副刊中水平最高的,在全国有一定影响。
孟超将自己的居室题为“当风室”,曾写有一组“当风室随笔”。他在《民报》以小糊涂的笔名开辟了一个《小糊涂胡扯》的杂文专栏,以鲁迅杂文文风行文,泼辣精干不失幽默,以针砭时事,深受读者欢迎。
他还写有一批诗歌、散文,其中一篇写在“当风室”的散文《秋的情调》一文中写道:“秋来了,打赤膊不行了,‘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的愁苦全漫上心头;加上七夕已过,中秋节到了,平日欠小店铺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积债,又怎去还……。”
苏州路上也有日本人住宅,如一郡商会会长一郡益太郎的“苏州别墅”,还有“青江庄”。青江庄是一座面积很大的和式庭园,从龙吟池流下的溪水贮为小湖,有小桥,大片树林,掩映着一座和式楼房,这是日占时期青岛埠头株式会社(相当于今港务局)社长的住宅。解放后,这个庭院里建了近10幢职工宿舍楼。另外,北支那开发株式会社等也曾在苏州路上。
吴县在清代是苏州州治,与苏州是一个城市,后在民国时期划分为一市一县。青岛苏州路通往莱芜一路修了短的马路相通,叫吴县一路、吴县二路。
1933年,中共青岛地下市委机关设在吴县一路14号。市委书记是高嵩(又写作“崧”),王金玉是组织委员,倪鲁平是宣传委员,兼任反帝大同盟书记。李旭东是倪鲁平妹妹倪青华的丈夫,也是党员。9月27日,叛变投敌的王金玉带敌人侦缉队包围地下市委逮捕了高嵩、倪鲁平、李旭东、傅培基、李东泉、倪青华,地下市委遭到破坏。
高嵩与李旭东等被关在警察局拘留所。在高嵩鼓励下,李旭东创作了中篇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因敌人的掌握的李旭东的材料不足,他被释放,去了上海,以舒群的笔名,出版了《没有祖国的孩子》,以后成为著名作家。高嵩在抗日战争期间任山东第三军区副司令员,1940年牺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