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74166
- 名望
- 3110 点
- 铜币
- 40586 枚
- 优惠券
- 124 张


|
辅助裁判技术的发展与演变
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网球运动员们将可以用“鹰眼”挑战裁判员的判罚。这是辅助裁判系统在奥运史上运用的一大突破。在拥有了电视直播技术的今天,每个观众都可以成为裁判,这是技术对于体育的一大改变。本文将介绍辅助判罚系统在奥运史上的发展运用。
网球比赛中应用鹰眼技术
在奥运会刚开始的时候,对于距离和时间的计算还远不够精确。当时的游泳项目不计算距离,只看谁第一个到达岸边。在最初的几届奥运会上,裁判甚至连如何测量运动员的成绩都有争议,因此,保证裁判公正的最好办法是多派几名裁判,然后取裁判结果中的多数为正确。于是在奥运史上,出现过许多有争议的判决。
辅助裁判系统是在现代奥运史的发展中,随着技术的发展而逐步演变而来。其中与之相关的几项重要技术,比如照相技术、电子计时技术的成熟运用,几乎与现代奥运会的复兴同步。1912年第5届奥运会上,在科技应用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就是在场内试验性地安装了电动计时器和终点摄影设备,使计量时间精确到1/10秒。
1932年,一个著名的判罚显示了辅助裁判系统的重要性。在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的100米决赛上,数十名裁判彼此相争不下。两名选手托兰(Tolan)和麦特尔夫(Metcalfe)几乎同时撞线,为托兰计时的3块表,有两块是10"3,一块是10"4;而为麦特尔夫计时的5块表都显示10"3。按照传统的裁判方法,麦特尔夫应该是这场比赛的获胜者。然而,另外一种刚刚在这一届奥运会采用的新技术终点拍照技术显示,托兰比麦特尔夫先撞线。最后,一名裁判提出,判定托兰比麦特尔夫领先2.5厘米,这个著名的判罚,第一次显示了辅助裁判系统的重要意义,当然,谁也不知道2.5厘米的依据从何而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