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s Archiver

青岛酒店预订

blues30 发表于 2010-3-20 15:49

青岛颁发最高科技奖 100万奖给两名科研功臣

[attach]42771[/attach]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阎启俊为获得2009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的刘瑞玉(左)和张洪(右)颁奖。


  3月19日上午,本市召开全市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动员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公布了获得2009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奖的科研项目和个人名单 。来自中科院海洋所的著名海洋生物学家刘瑞玉院士 、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张洪博士获得2009年度青岛市科技最高奖,两人各获奖金50万元。

  [b]两名功臣各获50万大奖[/b]

  在19日召开的全市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动员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阎启俊为获得2009年度青岛市科技最高奖的中科院海洋所的著名海洋生物学家刘瑞玉院士和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张洪博士颁发了获奖证书,两人各获奖金50万元。市委副书记、市长夏耕代表市委、市Gov向所有获奖人员表示祝贺。

  记者了解到,根据从2007年2月1日开始实施的《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市Gov设立市科学技术奖,每年度评审一次。

  [b]最年轻获奖者仅44岁[/b]

  “下一步在评奖上有一个方向,就是在科研一线进行创新工作的人才中,更多关注中青年科研工作者。”市科技局科技成果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和以往获奖工程多为高龄科研工作者为主不同,在今年获最高奖的两名功臣里,获奖的张洪博士今年只有44岁。据悉,从2007年制定奖励办法以来,张洪是岛城科技最高奖获得者中最年轻的科研人员。“此外,下一步还将更多关注企业技术创新一线的科技工作者。”该负责人表示。

  记者采访了解到,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每年最多可以奖励2人,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促进科学技术发展中有重大贡献”和“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取得重大技术发明、技术创新,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技工作者。

  [b]高新技术产值将超万亿[/b]

  会上,科技部领导宣读了《科技部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青岛市试点工作方案的复函》,对本市大力实施“四个十”科技创新工程、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型城市所做的工作,尤其是本市在贯彻落实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中、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并对本市进一步加快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市委副书记 、市长夏耕表示,根据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市委、市Gov已制定下发了相应发展意见和规划,并提出2010~2015年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主要目标任务: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科技活动人员总量、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均比2009年翻一番。专利年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2万件和1万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年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5000件和1000件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1万亿元。 本版文/本报记者 孟琳达 图/本报记者 孟达(署名除外)

blues30 发表于 2010-3-20 15:49

  [b]人物访谈 ■刘瑞玉院士 把南美白对虾搬上市民餐桌[/b]

  刘瑞玉,1922年11月出生,河北乐亭人,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海洋生物学家和甲壳动物学家,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的奠基人之一。60年来,他献身海洋生物学、甲壳动物学和水产科学有关科研、学术活动及专业刊物的编辑出版工作,推动了学术交流和有关学科及产业的发展,在国内外拥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

  虽然已经是87岁高龄,但刘老看起来却精神头十足。颁奖结束后,他饶有兴致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还耐心地面带微笑与众人打招呼。

  “很高兴得到市里的表彰,但荣誉不是我自己的,是集体的。”谈到获奖感受,刘院士谦虚地把成绩推给了身边的工作人员。虽然刘老已获得过无数次的国际 、国内大奖,但他还是一再表示“自己平时很少拿奖”,对他来讲,拿不拿奖都一样,他只关心第二天上班研究的那个课题进展程度如何。谈到下一步的计划,刘老笑着对记者说:“我身体还可以,所以每天还是上班,周末没什么事的时候也会过去。这个奖给了我很大的鞭策,下一步我还要和我的团队一起协作,在有生之年再多做一些工作、多研究点东西。”

  在刘老的科研成果中,有一项是和岛城的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就是他意外培育出的对虾。由刘院士引进并培育的南美白对虾,目前已成了普通市民餐桌上的美食。

  说到自己培育出的这种对虾,刘老深有感触地说,1988年,他的同事张伟权先生到美国开会,出于研究需要,他便托张先生从美国带回了南美白对虾的虾苗。一开始只是想做实验,没想到引进后,发现这种对虾非常“泼辣”,适应力很强,即便是在淡水中,只要有适当的盐度也可以生长。

  “由于南美白对虾比较原始,不像中国对虾那么容易交配,所以在育苗上就下了一番苦功夫。”据刘老介绍,这种南美白对虾的产卵、育苗过程统统需要在实验室里进行,后来又经过了抗病品种的培育,终于繁殖出了适合在中国养殖的新品种。

blues30 发表于 2010-3-20 15:49

  [b]■张洪博士 给高速动车装上最先进的转向架[/b]

  张洪,1965年7月出生,四川人。张洪博士是本市科学技术最高奖得主中最年轻的,年仅44岁的他目前已是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首席工程师,中国铁道车辆委员会转向架学组副组长。作为国内知名的转向架专家,张洪为铁路机车车辆装备现代化和中国铁路大提速做出了卓越贡献。

  “年纪轻轻的他已经在科研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市科技局科技成果处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国内知名的转向架专家,张洪为铁路机车车辆装备现代化和中国铁路大提速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张洪的主持下,中国铁路客车转向架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化产品体系。他的一系列研究和技术的突破,推动了我国高速铁路车辆技术的不断创新。张洪2009年主持完成的“时速250公里动车组高速转向架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3月19日,张洪在会后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谈到获奖感受,他第一句话就是“很高兴,但同时压力也很大。”下一步,他将和自己的团队一起安静下来继续做手头上的“重要工作”。

  记者采访了解到,张博士口中的“重要工作”指的是已进入国家新一步计划的“新一代高速动车组”的实验,预计将在今年7月下线,并完成综合性能试验。明年底有望跑上京沪高速铁路。

  “目前正在研究的是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动车组,一旦正式下线,将达到我国乃至世界商业运营最高速度。我们团队研究的方向为‘转向架’,这也是动车组最重要的核心技术。”谈到这,张博士打了个比喻,转向架就相当于人的两只脚,是保证人类安全、舒适行走奔跑的关键所在。而他的500人团队,就是通过不同的实验对这一核心技术进行攻关、改进。

  谈到自己年纪轻轻就取得这么多的骄人成绩,张洪笑着告诉记者,自己肩头的压力大着呢,一定要向老科学家看齐,在今后几十年的工作中争取多为国家、老百姓做一点贡献。

  [b]■名词解释 市科学技术奖[/b]

  根据从2007年2月1日开始实施的《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市Gov设立市科学技术奖,每年度评审一次。分为市科学技术最高奖、市自然科学奖、市技术发明奖、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和青岛市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其中,市科学技术最高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根据规定 ,市科学技术最高奖奖金为50万元人民币 ;市自然科学奖、市技术发明奖和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奖金分别为8万元、4万元和2万元人民币。

  [b]■新闻链接 部分奖项及名单[/b]

  在3月19日的大会上,除颁发了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外,还颁发了2009年青岛市自然科学奖、市技术发明奖、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和5项青岛市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b]●青岛市自然科学奖[/b]

  由张炳根领衔完成的“时滞偏差分方程和时标上的时滞方程的定性分析”获得青岛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b]●青岛市科技发明奖[/b]

  由王吉万等合作完成的“皮革无缝粘接技术”等发明获得青岛市科技发明奖二等奖。

  [b]●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奖[/b]

  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完成的“水产动物多性状符合育种技术”等14个项目获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b]●青岛市国际科技合作奖[/b]

  2009年度青岛市国际科技合作奖授予肯尼斯·谢尔曼等5名个人和韩国生产技术研究院1个组织。

  [b]2010年工作目标[/b]

  记者采访了解到,2010年本市科技工作锁定在了12个方面。在大力发展民生科技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技术:

  [b]●食品安全[/b]

  加强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围绕蔬菜及鲜活产品开展绿色供应链技术创新与集成,构建产品绿色供应链,为本市创建食品安全城市提供技术保障。

  [b]●节能降耗[/b]

  进行节能降耗等清洁生产技术研究。重点围绕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治理、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生态环境治理,加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

  [b]●医药卫生[/b]

  组织开展常见、重大疾病诊治技术研究、肿瘤和老年性疾病综合诊治技术研究、眼耳鼻喉口腔重大疾病诊治技术研究、妇幼疾病诊治技术和优生优育新技术研究、精神心理疾病干预与康复技术研究和中医药适用技术研究等。

  [b]●公共安全[/b]

  开展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等重大活动和城市公共安全保障技术领域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开展青岛市公共安全食品互连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现场勘察、物证信息采集与检验鉴定等技术研究,提高本市重特大事故预防控制及应急救援技术水平。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郭新举]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