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s Archiver

青岛酒店预订

天外飞熊 发表于 2009-11-30 16:32

吕宋漫步(三) DIVING——第一次学习潜水的经历

[attach]37780[/attach]

三天潜了六次,好累。本来想上床了,后来还是想写了吧,不然以后哪能记得这么多。

7月21日

今天真的下水了。新体验,新世界。

说九点钟出发,早上八点半教练便在楼下按门铃。本少爷还在床上呢。呵呵,翻身起床,穿衣,飞速从冰箱里拿出昨晚准备好的早餐 – Bihon, 哈哈,别指望在金山词霸里查到这个词,这是本地话,粉丝的意思。虽然用了一个本地词,制作方法却是老家的传统秘方:

从冰箱里拿出丹丹牌红油豆瓣,用温火油锅炒香,倒入肉绍(本人因健康需要,要少吃肉,因此用蘑姑替代)炒熟,加高汤,下预先水泡好的粉丝,急火快煮开,加一点鸡精下香葱起锅。爽啊,吃到自己做的豆瓣蘑菇粉丝,就像回到了中学时代。

从穿衣,收拾笔记本电脑,吃粉丝到下楼,只用了15分钟,哈,这就是要想潜水前的兴奋。

天外飞熊 发表于 2009-11-30 16:33

[attach]37781[/attach]

潜水的地方离市中心有三小时路程。在两车道的小路上,教练开得飞快,有点吓人。到了,一个很别致的渡假村(Resort),不大,一幢二层小楼。背山朝海。

天外飞熊 发表于 2009-11-30 16:33

[attach]37782[/attach]

我住在二楼,站在楼间的阳台上就面对180度的大海。这才是真正的海景洋房。这种地方唯一的问题如果下大雨的时候,遇上泥石流就麻烦了。呵呵,为了潜水,只能听天由命了。

天外飞熊 发表于 2009-11-30 16:34

[attach]37783[/attach]

出海前要准备什么?如果不是专业的人员,所有的设备都可以租用的。所以只带了这些。

天外飞熊 发表于 2009-11-30 16:34

[attach]37784[/attach]

重温昨天装配潜水设备的情况(assemble diving gear),和十年前在三亚试潜不一样,因为学会了游泳,所以对水恐惧感小了很多。不过,有太多的新东西要学,所以也不轻松。
潜水可以从小船上下去(boat diving),也可以从海滩走下去,教练说在菲90%是从小船下去的。

天外飞熊 发表于 2009-11-30 16:36

第一个要学的就是从船上怎么入水。教练教了两个姿势。第一个动作好比直接让一个冬瓜自由落进大海里。而另一个姿势呢,就是把冬瓜放在船舷上,再后滚翻仰面滚入水中。本来以为两个动作都很痛苦,没想到因为已经配带了diving gear,所以入水时有很大的缓冲,而且还可以在分不清东南西北的时候可以自主呼吸,所以明天我打算尝试更高难的入水动作——前滚翻,哈哈。

入水后,第一次为了减小难度,教练抛锚让我们顺绳而下。才下了二三米,耳朵就痛。我对压力非常敏感,乘飞机时,波音一般就没问题,但原西南航空的A340就很糟糕,下降时我几乎每次很痛苦,有一次痛得几乎要向机师叫停。所以在水中就更敏感了。所以必须做equalizition以平衡内耳的压力。做了几次,疼痛减轻,开始了我海底的轻松旅程。

教练找的是一片沙多的地方,可以随时像民工一样蹲在海底,不过更通常的动作是跪着。接着,教练叫我重复几个基本动作,拿开呼吸器(Regulator)和眼罩(Mask),设法重新带上。呵呵,我真不慌呢,还模仿教练在水下做了个对眼罩吐口水的动作。接下来,教练让我们做一个在岸上没有教的动作,就是把潜水服(BCD)脱掉再重新穿上。有没有搞错,俺才是处女潜呢,就来这么高难的动作。还好,口里狠狠咬着 呼吸器,脱了潜水服也不怕。我和同事都一次成功。

动作学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是四处看看玩玩啦!带沙的海底就像是沙漠。不时会看到“绿洲”,就是那些在水中荡漾的水草和珊瑚。而那些鱼儿往往就藏水草中间,尤其当我们这些可怕的冒着泡泡的八爪鱼接近它们的时候。

行走不远,碰到了NEMO 一家人(就迪士尼几年前推出的动画片里那只小丑鱼)。

[attach]37786[/attach]

[attach]37787[/attach]

天外飞熊 发表于 2009-11-30 16:37

我首先看到它们窝,是一个朝天翻开的贝壳,这一窝NEMO就住在这里,一共有七八只。我原本想鱼的繁衍一般都是产很多卵,然后听天由命,而不像更高级的动物(像哺乳动物)一样有抚养后代的义务。没想到NEMO真的像动画片里演的一样,是几代同堂的。从它们的体型就可以看出来。大的有十多厘米长,而小的只有一丁点儿大。NEMO很漂亮,身型呈橙色(当然,在海底,你看到是它是绿色,因为红色的光被大海吸收了。最大的NEMO快速地游在它们的家的最上面,像对我们这群不速之客既害怕又有警告的意味。虽然它的身型比起我们这些庞然大物是那么微不足道,但我从它们身上看到了抵搞外敌的勇气。而小的NEMO就在离它们的家最近的地方小范围来回游动,受到他们父辈的保护。终于明白迪士尼为什么要在海洋那么多鱼中选NEMO作为故事的主角。我呆呆地看着它们,心怀打扰的歉意,直到教练叫我走。
接下来,经过一组更大的珊瑚礁,谨记教练的教导,对于不懂的,“只准看,不准摸”。

[attach]37788[/attach]

天外飞熊 发表于 2009-11-30 16:38

[attach]37789[/attach]

[attach]37790[/attach]

忽然感觉自己身处一个水族箱里。漂亮的蓝色的鱼,黄的鱼都在身边游过。只是它们的体型比水族箱里的大。喜欢啊。
今天下午潜了两次。教练说,我们去到了42 feet,约13米的位置。教练教的equalization的方法对我不适用,最后我用吞咽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海里跟空气里的区别在乎海里是一个三维世界。从了前后左右,还有上下。人们喜欢 scuba diving,除了那些鱼儿,就要数所经历的这种自由。

做一支水中游的熊也是不错的。

开心ING

天外飞熊 发表于 2009-11-30 16:39

7月22日

今天去了一个较远的地方,教练说适合新人学习。

一下去,先是学控制浮力。有三个东西,一是身上缠的铅块(或是铁,不太懂),二是BCD(身上穿的潜水设备),三是自己的肺。我都学会了,不过还是不太稳,常忽上忽下的,搞得耳朵很难受。过了一会儿,适应了,往四周一看:哇,起群结队的全是鱼。如果说昨天看到的鱼还像是在水族缸里的,今天的就更像是这边菜市里的(汗一个),看到这些鱼我心里就在念叨:“这条我清蒸过,这条是用豉汗蒸过,哦,这条跟豆腐一起做过汤……想完了自己在那里发虚。人啊人,真不是个东西,这么漂漂的鱼生给捞了宰了,真可恶。

在这里,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是这个地球不河蟹的首要因素。因为人的智力发展太快,首先让其超越其它一切动植物而争雄于地球,成为世界上几乎失去约束的物种。更进一步,人类的发明创造速度太快,使用自己没有能够完全了解使用这张新成果对地球的影响,如汽油,氟里昂,塑料袋等等,这些东西对世界的影响已达到不可自然逆转的地步。

鱼儿是有表情的。一些大点的鱼并不怕我们,你可以从它们的脸上看到不屑。意思是:“怎么又来了,烦不烦啊,人家一大清早起来牙都还没有刷呢。”

[attach]37791[/attach]

天外飞熊 发表于 2009-11-30 16:40

小鱼儿就很紧张,快快地看我们一眼就闪开了。

一路看一路走,不觉中去到了90英尺的地方,(约30米),对于我们才第3次下潜的初学者,有点超了。教练说我们悟性高,该教的都教完了才带我们去那么深。不过想起来挺危险的。教练说我们这些初学者按规定只能去到60英尺。每33英尺就会多一个大气压,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在80英尺的深处,我们看到一尊美人鱼的像,不知是谁放那么的。在60英尺和50英尺的地方,分别看到两个十字架。我当时就想如果是中国沿海,就应该放南海观音菩萨了吧。

后来,我们拿到带的面包来喂食,几秒种时间引来一大群鱼,这些鱼把我和教练隔开,一时间,自己被鱼包围,看不到水,看不到人,只看到鱼……一些鱼在吃面包,一些鱼在吻我的手……心里想,里面没有食人鱼就好了……



回到住处,吃了一个晚午饭,然后在这家小酒店一阵胡拍。

先是在阳台上看到的这棵椰树,两天内不同的时间拍摄有不同的效果。

[attach]37792[/attach]

天外飞熊 发表于 2009-11-30 16:41

[attach]37793[/attach]

接下来看看这个小酒店的风格,很有当地的民族特色。屋顶是用鱼网包住的植物做成的。让我想起中国过去的茅草棚。而门口都会挂这种用贝壳串起的风铃。有意思的是我还拍到一个中国节。

天外飞熊 发表于 2009-11-30 16:42

[attach]37794[/attach]

而屋内的家俱更是清一色的菲式木制家俱。

天外飞熊 发表于 2009-11-30 16:42

[attach]37795[/attach]

连墙上的画都很有意思。统统拍下。

天外飞熊 发表于 2009-11-30 16:43

[attach]37796[/attach]

还有阳光下这对椅子,像恩爱的老夫老妻在晒太阳。

天外飞熊 发表于 2009-11-30 16:44

[attach]37797[/attach]

客房走廊的灯也很别致。

天外飞熊 发表于 2009-11-30 16:44

[attach]37798[/attach]

酒店旁边的小路。

天外飞熊 发表于 2009-11-30 16:45

[attach]37799[/attach]

夕阳

天外飞熊 发表于 2009-11-30 16:45

晚上,教练给我们做了些理论知识的传授。听完之后,我的感觉如下:

DIVE = DIE OR LIVE

这是我对潜水的领悟。潜水真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SCUBA潜水有什么风险呢?

1 - 在水中不慎摸到有害生物,被螫,这是最轻的,听说擦点醋就好。

2 - 潜入时耳朵的气压没有平衡引起耳疼,当然,如果继续下潜耳膜破了也有可能。长期潜水引起听力下降是常事。

3 - 潜入过深时,由于气压的增加,血液中会吸收人体不需要的氮气,会引起人酒醉般的感觉。会让人错误判断。—— 说到这,教练开始模仿身体吸收氮气过多时的情景:对着一条鱼傻笑,然后把呼吸器取下来给鱼带上。昏到。

4 - 攻击人的鱼,如鲨鱼。教练一直说鲨鱼不喜欢吃人,因为人是陆生生物,不好吃。鲨鱼咬人都是因为人在水里像水生生物,所以咬一口试试。然后会觉得不好吃,很恶心地离开。所以教练强调说,看到鲨鱼是很幸运的。但我始终有点害怕。

5 - 上浮过快引起潜水病。轻则身体有针扎的感觉(虽然我严格按照教练讲的操作流程,但还是感觉到了) 如果血液里冒出10CC的气泡就会夺人命。

6 - 在水中迷路。有人探水中的洞穴,进去了就没出来。

7 - 呼吸器出故障。我觉得是有可能的。教练没有讲这个,哈。

天外飞熊 发表于 2009-11-30 16:46

7月23日
这一天叫做 Check out dive。就是新手学习成功,教练教完动作。纯粹下去玩两次。今天有了一个小朋友一起去,是我们住的酒店的老板的儿子,才13岁就被妈妈送来学潜水了。美国长大的他话多得要命。这是他跟我的教练的合照。教练是一个风趣得紧的人。三天来笑话不断,笑声不断。

[attach]37800[/attach]

天外飞熊 发表于 2009-11-30 16:47

[attach]37801[/attach]

小小潜水家

天外飞熊 发表于 2009-11-30 16:47

[attach]37802[/attach]

虽然我不明白他用鞋从海里把水勾起来干什么,但我知道那是童趣。

天外飞熊 发表于 2009-11-30 16:48

这家酒店是专门接待潜水爱好者的。吃饭的时候跟孩子的妈妈,也就是这家酒店的老板聊了聊。才知道她还有一个大儿子已经18岁,虽然看她40不到的年纪,和丈夫定居美国。而且,两个儿子都是美国出生的。所以人生观很完美,话多,态度积极。这次她带两个儿子回菲律宾过暑假。大儿子18岁已经参加我们成人的各种话题,谈吐自如。这就是美国培养出来的人的特点。更令我惊奇的是,这家酒店只是她的一个副业,她在美国还有好多种不同的生意。真是厉害的女人。从这家酒店的装饰,服务和干净程度就可以看出她的文化修养和品位,真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有了前两天的经验,今天有点累,我一直在想要不要跟教练请假。不过还是坚持去了(这是错误的。潜水定律第一条:只有在身体完全健康的时候才下水)。

乘小艇去目的地的过程中,信手拈了两张沿岸的风景。

[attach]37803[/attach]

[attach]37804[/attach]

天外飞熊 发表于 2009-11-30 16:49

[attach]37807[/attach]

又是两次兴奋的旅程。第一次看到鱼儿组队的样子。一群小黄鱼还真组成了一条鲨鱼的样子。哈。

天外飞熊 发表于 2009-11-30 16:50

[attach]37808[/attach]

潜多几次,问题就多了,问教练最深可以去多深,可以不可以晚上下水。教练说,你现在是初级阶段,学了高级潜水后,就可以体验海里的暗流(currency),晚上潜水,以及超过60英尺的深潜了(我们已经超过了)。

暗流是很有意思的。记得在动画片NEMO里就有讲他们骑着洋流去很远的地方的事。教练告诉我,人也可以骑暗流,让我感觉害怕,会不会把人冲来不见了啊?

而晚上潜水呢,一方面鱼儿都睡了,你可以离他们很近而他们还不动,另一方面可以看到白天不出来的一些生物。
好了,终于完成三天恋恋不舍的SCUBA DIVE,该打道回府了!

天外飞熊 发表于 2009-11-30 16:50

顺便说一句,这几天躺在床上,感觉还是像在水里,一浪一浪的。大脑好像还没有换回岸上这种风平浪静的生活。

价格: 在菲的学费比三亚低一些, 低1千元,差不多够从香港到马尼拉的廉价航空往返。不过考虑到这边的水质,还是可以考虑来的这里学的。呵呵。不是打广告哦。

版权声明:所有水下照片,除了NEMO和压题图片来自网上,其余由本次教练提供。是他带专业摄影师去水下拍的。水面上的照片,除了有本人的,均为本人的作品。由于照片的颜色是在本本上调的,显示不准,有点过了。不好意思哈。如果想自己下水用自己的相机照,那就需要为相机买一个HOUSE(防水壳),这边没有租的。这玩意多贵呢,一般是相机价格的3到5倍。看来潜水也是很奢侈的活动啊。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