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蓉城 (二) 寻访失落的巴蜀小食 (下)
这一节,讲讲有趣的林立的川菜馆。首先,四川人很好吃,所以不管是什么好吃的都会有很多家人做。比如汤圆。这么多家汤圆怎么分得清呢?按四川的习惯就是把店家的姓加在招牌上,比如这个戴汤圆。老板一定姓戴。[attach]37367[/attach] [attach]37368[/attach]
这样的例子太多,像钟水饺,林汤圆,龙抄手,韩包子,廖排骨,江烧腊(烧腊基本等同于粤菜中的囟味)等,还有就是这个闻名天下的,被翻译成“满面麻子的老太太做的豆腐”的陈麻婆豆腐(压题图)。这家应该是它位于成都青羊宫附近的总店。
“夫妻肺片”大概是个例外,这个菜大概是两口子卖起来的,就把“夫妻”二字灌在了菜前面。不过,要说明的这个“凉拌夫妻肺片”并不是真的拌的肺片,而是凉拌整个牛杂,包括牛百叶、牛筋、牛舌等等。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某种菜先是在一个地方流行,所以卖出名以后,就把地名灌在菜名上。最典型的可能是“彭县军屯锅魁”(锅魁是四川话中的烧饼)。以及压题图里面的“花溪牛肉米钱”,还有下面这个双流肥肠粉。
[attach]37369[/attach]
一个小店面,门口支起一张大黑锅,烧上热腾腾的汤水,就可以开门迎客了。多少朴素的天府美食文化啊!
说回第一种命名法:在美食前加老板的姓。姓张姓李的太多,所以光在吃的东西前面加个姓还不解决问题,所以就出现了下面的饭馆名:李老四棒棒鸡。不但加进了姓,还加上了排行。
[attach]37370[/attach] 这家位于成都丽都喜来登对面的“张老五凉粉”是家历史悠久的老字号。然而不幸遇到门口这两年修地铁。如果是外地人,一定以为这家店早关门大吉了。
[attach]37371[/attach] 然而绕过重重的施工现场,这家店居然在照常营业,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啊!上一贴里面的不少小吃都在这家店里拍的。
[attach]37372[/attach] 自从“白家方便粉丝”一炮而红后,四川纯朴的饮食老板们发现,东西除了要做得好吃,还得有文化背景作依托——一个美丽的传说。白家粉丝的外包装上,总是印着:“清末年间,连年战乱,许多流浪者涌入天府之国避祸……”一个传说就这样开始了,然后“一名外乡人漂泊到成都外南(双流地段)“白家”小镇,终因饥寒交迫,昏倒在一户人家门前。做粉丝生意的主人好心地救起了这个外乡人,并以当地的红苕粉丝热情款待……” 然后外乡人离开后不认识主人的名字,却把“粉丝救命”的故事传扬,引得更多的人慕名前往。
巴蜀文化绵远流长,要找一个传说附在美食上不是难事。比如上面这个张老五凉粉就在店内就有关于“张老五凉粉”来源的详细介绍。而飞熊在超市买的一瓶叫“饭扫光”的酱菜,居然上面也有一个知青到农家吃饭的故事,由此可见蜀中已把关于美食的故事传说完全给商业化了。
价廉物美的成都小吃。
飞熊走进一家店坐下。 一束洗得干干净净的筷子插在筒中是所有小吃的特点。
[attach]37373[/attach] 看看价格,才知道成都的物价还是比较和蔼可亲的。
[attach]37374[/attach] 这不,墙上在四川长大的春春都看得发笑了。
[attach]37375[/attach]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