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s Archiver

青岛酒店预订

leon 发表于 2009-11-8 20:33

崂山道乐存三秘

崂山道乐存三秘                  作者:李偲源

  在崂山,红白喜事总有民间乐队在前面吹吹打打,花轿前的喜庆得意、出殡的悲泣沧桑,两种调子虽不同,但却殊路同源,俱来源于崂山道乐。

  道乐,即在道教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崂山道教音乐,简称崂山道乐,是中国道教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崂山道教文化中富有特色、具有珍贵价值的重要成分。崂山道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萌芽于原始巫教中的降神歌舞、傩舞及与摄生、求仙等方士活动相联系的琴瑟吟谣,始于西汉张廉夫,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宋时刘若拙,元朝丘处机、孙不二等全真七子,明朝道士耿义兰,西晋僧人法显,以及唐代诗人李白、宋词人苏轼、元书法家赵孟頫、明末才子蒋青山、清初文学家蒲松龄等,还有南宋谢丽、谢安两太妃,明朝宫妃蔺婉如、养艳姬等,都对崂山道乐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其中,有三大事件因促进了崂山道乐的大发展,从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b]诗仙乐师传廷乐[/b]

  唐朝是全国道乐的大发展时期,这与上层统治者的扶持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宫廷里,唐玄宗亲自教授道乐,燕飨活动中演奏的道曲就有60多首。此时,崂山道观庙宇大兴,道乐也随着获得发展,增加了琴、笙、箫、琵琶等一批器乐伴奏。更为重要的是,与全国其他道教音乐相比,崂山道乐因有李白与吴筠的亲自指点,更具宫廷音乐的庄严典雅之气质。人们对李白游崂山的诗作“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耳闻能详,但对李白等教授崂山道士音乐之事则知之甚少。天宝年间,李白与宫廷梨园教头、浙江道士吴筠遨游崂山,将唐玄宗亲授道士的《步虚声》韵和南派大型经韵曲牌《三涂五苦颂》传授给太清宫的道士,并讲授了《霓裳羽衣曲》及其他宫廷常用的几首道曲,及两人共创的《清平调·咏王母蟠桃峰》。吴筠在《崂山游仙诗》中写到:“碧海广无际,三山高不及。金台罗中天,羽客恣游息。霞液朝可饮,虹芒晚堪食。啸歌自忘心,腾举宁假翼。保寿同三光,安能四千亿。” 《清平调·咏王母蟠桃峰》即为太清宫等崂山道士一直沿用至今的《步虚》殿坛经韵曲牌。

[b]太妃丝竹融道乐[/b]

  南宋灭亡后,卫王昺的两太妃谢丽、谢安姐妹避乱崂山塘子观。两人将宫廷音乐、江南丝竹乐曲融入进崂山道乐,改革经韵曲牌,两人创编的曲牌和经韵被称为《谢谱》,其中的《三清号》起初在初一、十五及年节时通用,后来到元大德年间,被指定为“接大驾”仪式中的专曲。两人还为外山庙的“应风”经韵配曲,主张道士念经可用管弦伴奏,也可采用清念(唱)。至此,崂山道乐分成两个区域,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明道观、太平宫、官地庙、凝真观、聚仙宫、华楼宫、神清宫、大崂观、蔚竹庵、太和观、白云庵、紫英庵、玉清宫等为清念的内山庙观。百福庵、马山、灵山、大妙山、大通宫、通真宫等庙为外山庵,可用管弦伴奏,又称为“应风山门”,主张可以参加民间的应风活动。塘子观同时具备内、外山两派之特点。受两谢的影响,内山庙庵的道士可以弹奏古琴,但吹奏乐器仍被禁用。外山派除了在庙内伴奏经乐外,还参与民间的求雨、祭孔、祭岳、度亡灵等外坛尼俗活动,应风乐兴盛起来,在崂西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百福庵的笛子大妙山的笙,马山的管子万般通。”从而推动了崂山西北部各村镇的民间乐队的建立和发展,带动了崂山民间音乐的大发展。

[b]宫妃离恨铸大乐[/b]

  明灭亡后,宫妃蔺婉如、养艳姬躲避到崂山遇真庵,当时百福庵道长蒋清山原为江南明末进士,当他听说此事后,前往拜访,知双方皆为大明遗民,都爱好音乐。蒋清山考虑到作为内山派庙宇的遇真庵不准响动吹奏乐器,就请二人到百福庵静修,研究道乐。蔺婉如、养艳姬居住在百福庵萃园洞中,她俩在宫廷时即为御用乐女,在百福庵又得主持之助,可以全身心研究道乐曲牌。她们主要研究琴法,改编民歌,充实道乐曲牌,训练道士乐队,并辅导附近一些村镇民间乐队;同时把宫廷中演奏的一些古典乐曲,如明代郭勋的《赏春》,张禄的《山丹花》,以及传统曲子《青扬》《游湖》《泰山景》《将军令》《昭君》《归去来辞》《梅花三弄》等,传授给道士乐手和民间艺人。因为两人眷顾明崇祯帝,心中常悲切,音乐也带上这种大悲的印痕,尤其是她们创编的大型祭悼曲牌《离恨天》《六问青天》《山丹花》等,悲音催肠断,这三首是她们平日里常演奏的和传授给道士的。在民间,这种悲乐非常适合民间祭祀、度亡灵的仪式,所以成为了祭祀专用曲,并一直沿传至今。所以说,在应风道乐的发展中,蔺婉如、养艳姬功不可没。灵山、马山、天后宫、童真宫等庙宇的应风乐开展得也很活跃,每年的庙会、求雨、祭孔、祭岳、庆寿、度亡灵等大型活动,均有庞大的道士乐队进行演奏,百福庵一度成为崂山,乃至中国北方的应风乐中心。江南、川、陕、晋、豫及东北等地道士纷纷来崂山百福庵挂旃学习应风乐曲牌及演奏技巧。顺治十七年(1661)三月十九日,百福庵举行了一次大型祭悼演奏会,悼念崇祯帝死难十七周年,这是崂山道家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演奏活动。演奏结束后的当晚,蔺婉如、养艳姬一卸伤悲,从容自尽。蔺婉如、养艳姬,与谢丽、谢安,虽然同为妃子,但由于心境不同,南北有易,江南丝竹使得崂山道乐充盈着轻快明朗的节奏,而蔺婉如、养艳姬的悲情却也成就了崂山道乐哀婉悲怆的绝唱。
  1935年,蔚竹庵道长唐宗煜就利用崂山道乐的这种凄凉悲怆曲调激励了中国军队和人民的抗日决心。那年12月是岳飞忌辰,杨虎城将军为唤起将士和民众枪口对外共同抗日救国的决心,筹备了大型祭岳活动,唐宗煜协助杨虎城从武当山、龙虎山、北京白云观、辽宁千山、济宁长情观、崂山百福庵等各大庙宇请来能吹奏道乐和会唱祭岳歌的道士,在西安大雁塔前搭仪式,摆祭坛,组成了70多人的道士乐队、100多人的祭岳队伍。杨虎城为主祭官,唐担任道士主持,道乐队演奏演唱了《满江红》及另外几支祭岳曲牌,曲调激昂、悲愤,中华民族苦难的声音在空中回荡不已,使得在场者无不热泪盈眶、心情澎湃,“团结一致!枪口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震撼云霄。这次的道乐表演,在中国道乐史、乃至全民族抗战史上留下了最为浓重的一笔。

                                    (作者单位:青岛市崂山区史志办公室)

964769157 发表于 2012-4-15 10:07

^_^79

东方亿家2012 发表于 2012-9-7 14:58

我坐板凳 。。。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