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实业家陈孟元
爱国实业家陈孟元 作者:郑友成陈孟元,1894生,山东掖县(今莱州市)小朱石村人,世代为农,家境贫寒。父母靠为人帮工、手工编织等办法积攒学费,供他读了8个冬季的私塾。
1911年,陈孟元经人介绍,长途跋涉,去黑龙江省黑河双合盛货栈当学徒。学徒期间,由于他少年老成持重,勤奋好学,善于揣度顾客的心理,为货栈扩大了盈利,得到店主的赏识。1915年,他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家乡农村姑娘相修青(陈孟元为其取名)成婚。婚后,黑河全兴瑞商号掌柜见他有经商才能,聘其为“拦柜头”(负管理门市部之责)并许以“干股”(年底按比例分红,不持真正股权),旋被派往俄国伊尔库茨克开分号,任分号掌柜,经营批发日本花布及杂货等。1922年冬天,黑河发生了一场火灾,全兴瑞商号倒闭。面对黑河的萧条,他自谋生路,经营酒业,专供零售商渡江与俄国人交易。1926年,在哈尔滨闹市区开设了聚丰祥货栈,经营布匹、绸缎、粮油、水果、水产等。聚丰祥货栈销量最大的是当地人爱玩的一种纸牌,这种纸牌类似于麻将,但价格低、玩起来方便,而纸牌印刷成本低,运输方便,于是他决定自己印刷纸牌,定名为“寿星牌”。寿星牌纸牌上市后,薄利多销,很快占领了全东北的纸牌市场。
1928年的一天,陈孟元在哈尔滨街道上散步,无意之中,看到一家卖纸烟的店铺透出昏暗的灯光,便走了进去。经交谈,知道此人是经营“品海牌”纸烟的俄裔美国人,因经营无方,穷困潦倒,纸烟卖不出去,店铺租金交不上,产生自杀念头。陈孟元买了一盒,当场吸试,觉得烟味浓郁,劲头适中,应该好销。于是当机立断,全部收购这批纸烟。此人十分感激,一再表示降价。陈孟元认为不能乘人之危,坚持按原价付款,并与之达成长期供货协议。经过陈孟元苦心经营,“品海牌”纸烟在东北打开了销路,天津、上海也占有一定份额。
1929年,陈孟元经办商业已有17个年头。17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中国国力孱弱在于工业落后;欲增强国力,必走工业兴国之路。在东三省,沈阳工业比较发达,要兴办工业,就要进军沈阳。他来到沈阳,看到东北流行橡胶鞋,而橡胶鞋都是日本生产的,初步打算办中国人自己的橡胶鞋厂。为此,他找到了有关方面的负责人。负责人口头上答应他办厂,但是提出两个条件:一是要持干股;二是要按插自己的亲属进厂。面对明目张胆的敲诈,陈孟元只好放弃了原来的计划,另辟新径。他看到沈阳印刷业全由日本、英国人经营,又想到自己在哈尔滨时曾印刷、营销过纸牌,有一定印刷经验,决定在沈阳开办聚丰福印刷厂,印刷纸牌。当时,沈阳的印刷工艺多为凸版印刷。这种工艺投资少,易于掌握,但效率低、质量差。陈孟元意识到,要在竞争中取胜,设备一定要先进。这时,世界上先进的印刷工艺技术是平板印刷,平版印刷也称胶版印刷。这种印刷,工艺技术比较复杂,但制版效率快,质量好,适用范围广。陈孟元选用了平板印刷工艺技术。果然,采用这种工艺技术后,印刷出了质地坚固、精美耐用的纸牌。不逾几年,赚得大利,工厂进一步扩建,建了分厂。工厂的业务除了印刷纸牌外,还承印纸烟、食品、纺织等行业的彩色商标,在当地具有相当高的声誉。
1931年,正当聚丰福印刷厂越办越兴旺之时,陈孟元又把注意力转移到纸烟市场。他发现东北纸烟很畅销,便从英、美烟草公司印制的烟盒上的信息,推算出其日产量、月产量、年产量,计算出其获得的利润。纸烟市场是一个获利颇丰的大市场,但在东三省,这个市场却被帝国主义国家所垄断,无一家国人开办的卷烟厂。在这种形势下,他决心停办聚丰祥货栈,将聚丰祥的全部资金和聚丰福的利润,投资建了东三省第一家中国人办的卷烟厂,工厂命名为“太阳烟草公司”。在这以前,中国商号命名多采用“聚”、“祥”、“福”、“丰”、“裕”等吉祥词,他把工厂命名为“太阳”,是希望中国人办的工厂,像“太阳”一样蒸蒸日上。
太阳烟草公司,选址在沈阳市铁西区(即沈阳市铁路西面工厂区),购置的设备是上海造的仿英式的标准式卷烟机,上了两条生产线。建厂之初,曾高薪聘请过留英、德、日等国的专家,在专家指导下卷烟生产并不成功,因为这些所谓的专家,多是富家子弟,他们出国留学只是为了镀金,并无真才实学。于是,陈孟元亲自下生产线,钻研技术。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生产出“白马牌”、“足球牌”纸烟,投入市场后,与大英烟草公司的品牌形成竞争。在此期间,大英烟草公司曾多次控制原料、降低纸烟价格,企图将其挤垮,但终因太阳烟草公司产品物美价廉,无功而罢。太阳烟草公司在东北纸烟市场上牢牢扎下了根,声誉大振。此后,陈孟元又把生产线由两条扩大为15条,成为当时沈阳的大型企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在日伪的统治下,逐步加紧对民族工商业的限制,陈孟元遂产生了到关内开办工厂的念头。1933年,陈孟元由沈阳回掖县时路过青岛,看到青岛虽然轻纺工业发达,铁路沿线排列着七八家纺织厂,但竟无一家印染厂。他回忆起家乡有两家染坊,工艺不是很复杂,心想何不在青岛开一家印染厂。主意一定,立即从太阳烟草公司抽调20万元资金,筹建青岛印染厂,工厂定名为“阳本印染厂”。“阳本”,意为建厂资本来自太阳烟草公司。印染厂需要大量用水,不能仅靠自来水,厂址必须选在地势低洼、地下水源丰富、凿井方便的地方。后来,厂址选在海泊河旁、沈阳路北端。厂房开工之后,陈孟元整日泡在工地上,与建筑工人同吃一桌饭,及时调整研究施工方案,工程进度很快。与此同时,亲赴日本采购印染设备,聘请日本技术人员。采购的主要机器设备有:柳色印染机1台,精元染色机1台,染缸18个,织布机40台等。在试车时,染色工艺出现事故,600多匹布全部报废。试验失败后,陈孟元辞退日本技术人员,聘请上海刘申悌技师,抽调沈阳印刷厂和卷烟厂技术人员,查阅资料,学习外地经验,终于试验成功,1934年10月正式投产。
陈孟元建印染厂,引起了在华日商的警觉。日商也感到印染也是一块“肥肉”,不能让中国人独自抢去。于是,与阳本印染厂同时建了瑞丰染厂(即青岛第一印染厂的前身)。日商凭借设备和技术上的优势,在城市花布市场一度领先。在这种情况下,陈孟元决定生产农村人喜欢的花布,占领农村市场。尽管日商也意识到这一点,但由于日商不熟悉农村人的喜好,无法与阳本印染厂竞争。阳本印染厂在农村站稳了脚跟,进一步生产城市花布,并不断改进营销策略,产品远销全国各地。相反日商印染厂的印花机却只能开开停停,产品库存增加,有时不得降价出售。阳本印染厂的主要产品有,印花类:花哔叽、大花标、浅花布;色布类:各色士林布、纳富妥红布、各色华达呢、素哔叽、硫化青布、硫化蓝布、安尼林青布以及直接色的爱国兰布等。注册的有“家庭”、“兄妹”、“耕种”、“哪咤”等品牌。
1938年1月,日军占领青岛。陈孟元携眷回掖县,工厂停办。日军强占阳本印染厂,更名为“兴亚染织株式会社”,后又提出“合作”。为了避免日军纠缠,陈孟元举家去沈阳躲避。日军仍不放过,由沈阳关东军逼其“合作”,扬言“如不答应合作,沈阳的太阳烟草公司要没收”,并对着其妻子及五个子女吼叫 “他们统统地死啦,死啦!”。陈孟元断然拒绝,不为所憾。日军因得不到陈孟元的合作,将留在青岛的陈孟元的四弟陈子万名字列入“兴亚染织株式会社”股东名册,但陈子万从未出席过他们召开的董事会。日军开工以后,为了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扩建了部分厂房,增添了一台印花机器与附属设备及100台织布机等,产品改用兴亚厂名义,并用“栈桥”、“美人”为商标。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国民党Gov接收青岛,认为“兴亚染织株式会社”是敌产,把整个工厂封闭,并以陈子万与日本合作、构成汉奸罪为由,将陈子万投入监狱。陈孟元由沈阳返回青岛,一面和国民党敌伪产业处理局据理力争,一面又向法院申诉,说明工厂被敌强占的详情。经过一年多的反复交涉,真相大白,陈子万无罪释放,国民党Gov把阳本印染厂原有的机器以及不动产全部发还陈孟元。至于日军增建的厂房,增设的机器、原材物料,则估价准予承购。1946年底,陈孟元收回阳本印染厂。由于工厂被封闭时间过久,机器设备锈蚀,染料也多变质,工厂蒙受很大损失。工厂启封以后,陈孟元立即召集原在阳本厂工作过的老技术工人,将机器设备逐一进行维修。1947年8月,工厂恢复了生产。由于当时政局混乱,原材物料缺乏,产品滞销,通货膨胀,资金周转困难,生产极为艰难。
青岛解放前夕,有人劝陈孟元出国或去香港,把机器运走。他决定哪里也不去,资金、设备全部留在青岛,支持职工组织的护厂队护厂。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陈孟元率先开工营业。受他的影响,其他工厂、商号也相继开工、开市了。在党的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指引下,阳本印染厂经过了民主改革,建立了规章制度,成立公厂工会组织,实行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走上了建厂以来的兴旺时期。这时,陈孟元决定重点生产农村人民喜爱的印花被面、衣料。因在花样设计方面,阳本印染厂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如设计的动物、花卉图案,新颖别致。为了扩大销路,吸收群众对产品的意见,还在河南路设立了销售营业部。阳本厂的产品不仅在本省、京津一带受到欢迎,而且还远销到南方及东北各省。
1950年,陈孟元为了响应Gov发展生产的号召,承租了工厂以东至威海路约5公顷地,建了约1万平方米的厂房,还扩建了职工宿舍。工厂分为印染和织布两个车间,并正式设立了总务、财务、营业等职能部门,改变了过去一揽子的经营管理方式。
1951年,青岛成立国营花纱布公司,与印染厂形成加工关系,即花纱布公司从棉纺织厂购入坯布委托印染厂加工。为了协助Gov解决物资缺乏,扭转商店惜售的局面,维护北海币的流通,安定民心,陈孟元一次就出售给花纱布公司数千匹花布,起到了稳定市场的作用。后来产品由花纱布公司包销,阳本印染厂原有的营业部,除上海仍然保留以外,其他各地办事处全部撤销。
1951年6月5日,青岛市各民主党派、各群众团体发表联合声明,响应抗美援朝总会“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的号召,掀起了捐献飞机大炮的热潮。陈孟元独家捐献一架飞机的价款,这在私营企业中是第一家。在他的带动下,青岛工商界人士踊跃捐献。在“三五反”运动中,陈孟元以不偷工减料,不投机取巧,支持职员“归队”(即高级职员或选择原职原薪,成为资方代理人,成分属资产阶级;或选择归回工人队伍,工资由Gov定),动员职员大胆揭发存在的问题,被Gov评为守法户。
1953年,党和Gov提出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初级阶段改造的号召,陈孟元参加了在上海由陈毅副总理主持的华东地区座谈会。他在会上发言说:“我申请公私合营,不是全国第一家,我要争取是山东第一家,不是山东第一家,我也要当青岛第一家,总之,要带头公私合营”。1954年6月1日,Gov批准阳本印染厂为青岛市第一批公私合营企业,陈孟元任青岛市公私合营阳本印染厂董事长。为了扩大生产,他还用自己所存黄金3200两、美钞8000元,购买织布机200台,在青岛工商界引起轰动。
1956年4月,陈孟元当选为青岛市副市长。在任副市长期间,他一方面做好工厂管理,一方面积极参加Gov会议、参与决策、会见外宾、处理信访,工作极为繁忙。工作之余,挤时间在家中进行科学实验。1957年,他的人造纤维实验成功,提出了在青岛建人造丝厂的建议。1959年因感冒引发肺炎,继引起原发性心脏病、大面积心肌梗赛而长期住院治疗。1963年12月22日在青岛病逝。
陈孟元曾当选第三至五届青岛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政协青岛市第二、三届委员会副主席,全国第一、二届人大代表,山东省第一、二届人大代表,青岛市第一至五届人大代表,青岛市第三至五届人民Gov委员,山东省第一、二届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执委,民建青岛市委员会主委,民建山东省第二、三届工作委员会副主委。
(作者单位:青岛市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室) 这一位我认识 ^_^9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