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近代军事遗址探略
崂山多处山头上有石垒的工事,宛如石城。它围绕着山头,依据山势,或高或低,时断时续,蜿蜒起伏在悬崖陡壁之上。石城有城门、瞭望口、贮水池、灶台、厕所等设施。因年代久远,石城已严重坍塌。这些石城主要分布在崂山外围地区,楼里南山就有一座。这座石城周长1里多,3个城门,其中保存较完好的一个城门有2.5米多高,1米多宽。恶狼齿山上的石城有2里多长,2.5米多高,1米多宽,轮廓清楚,保存基本完整。崂山水库南北两岸还有多处。十梅山、午山、围子山等山头也都有遗迹可寻。这些修建在山脊、断崖上的石城、隐没在密林丛莽中的断壁残垣是谁建造的?有什么用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是古代屯兵的设施;有的说是官军修建的抵抗捻军的围子;有的说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修筑的石城……带者这些疑问,我们走访了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得知修建围子城是防“长毛”用的(也叫“红胡子”),从古代流传下来,大家都叫山顶的石城为“围子”。
什么是“长毛”?什么是“红胡子”?这要从满清的入关说起。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损伤,否则,视为不孝。中国人,主要是汉族,牢记祖先的遗训,只可“拢发束冠”。清兵入关,为了摧毁汉和其他民族的抵抗意志,下令剃发梳辫,并于顺治二年(1645年)发布“剃发令”,并声称“留发不留头”,限十日之内一律剃发,违令者,杀无赦。一时间,大江南北民怨沸腾,有宁愿留发不留头的,真就被砍了脑袋。江阴人先是请愿,继而守城抗命,坚守三月,最后城池被攻破,有十几万人头落地。“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因而发生在满清统治期间的多次农民起义,起义军的所有成员都留发、留胡须。例如,发生在清初的嘉祥满家洞的宫文彩起义,以王俊为首的邹、滕、峄三县起义,兖州蔡乃懋起义,栖霞于七起义,临清王伦领导的白莲教起义,李文成领导的天地教起义,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等。正因为起义军头披长发,留着胡须,老百姓称之为“长毛子”,农民起义被称为“反长毛”(意指长毛子造反)。清Gov的统治者们对农民起义则称“红胡子”,是妖魔,是贼。
进入崂山地区的究竟是哪次农民起义的队伍?经查有关资料得知,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清.同治版《即墨县志》中:
“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贼捻入境焚掠,逼城关厢,邑令李淦,参将凤岗督绅民并力拒守五十余日,贼始去,人多死亡。”
“同治六年(1867年)夏五月,贼捻扰县境,死伤过半。先是,贼由东平之戴家庙窜渡河,旬日突之即。仓促无备,焚掠村疃殆遍。屡扑城,邑令杨鸿烈、参将兴瑞督绅民并力拒守,得无恙。贼盘踞劳山及灵山左右,沽河南北岸月余,始遁去。死亡枕籍,元气大伤。”
青岛《崂山志》载:“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捻军经青州进入崂山地区,十月撤离;同治六年(1867年)五月,捻军再次进入崂山地区,七月撤离。”
通过以上材料得知,在崂山许多山头上的石城是用来防御捻军的。捻军是一支什么样的起义队伍?石城是谁修的?何时修建的?
捻军,中国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源于捻子(一称捻党)。捻为淮北方言,意即一股一伙。捻子是民间的一个秘密组织,主要是安徽、江苏、山东交界一带的地方武装和盐贩子。其成员主要为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经常在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间护送私盐,并经常与清Gov发生武装冲突。咸丰三年(1853年),捻子在太平天国影响下发动大规模起义。起义后的捻子,史学界称捻军。由于捻军的起义具有很强的流寇性质,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严明的纪律,也没有巩固的根据地,军队所需物资都靠抢劫县城仓库和富有人家。后来,由于清廷围剿,处境困难,所到之处无论穷富之家,所有财产抢劫一空,稍有反抗,即行杀死。在攻破县城和村镇时,抢劫财富,把壮年男丁全部杀死,老年者虏获随军听候使用,房屋焚烧,因而被老百姓视为洪水猛兽,深恶痛绝。
早在捻军初期活动的范围内,当地乡绅成立团练(地方武装,以村、社、乡为单位)、组织训练团丁(团丁主要是当地老百姓),在村镇和山中构筑圩子(圩,音wei,意为“低洼地区防水的堤”。清末在村镇和山中筑的圩子是寨墙,是城堡,不是用来防水而是用来“防匪”的),用它来保卫本地村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它在捻军的烧杀抢掠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捻军主要进行流动作战,其特点是长途奔袭,分合不定,攻城掠地,清Gov根据捻军活动特点,要求民间配合在各地大肆筑圩,坚壁清野,断绝捻军的物资来源。
根据有关资料得知,山东的日照、即墨、荣成、文登、烟台一带,大约是在咸丰九年(1859年),由当地县令督促各地的乡绅办团练,筑圩,用来对抗捻军和保护当地村民。从现在崂山外围山头发现的石城遗址来看,当时筑圩的范围和规模是很大的。
根据现有资料得知,在捻军和清军作战的16年当中,有两次来到即墨崂山地区。第一次是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捻军首领李成率领一支捻军,从安徽进入山东,途经莒县、日照、进入胶东地区的胶县、即墨、平度、莱阳、掖县、黄县、栖霞、牟平、文登、荣成、福山、登州(烟台)等地。他们和清廷的军队、乡间地方武装进行了多次战斗。进入胶东地区的目的:一是避免和清廷的军队正面交战;二是胶东地区防备不严,连年丰收,粮草充足。因此进入胶东后就大肆抢掠,攻城掠地、焚烧房屋,在两个多月的流动作战中,杀人无数,随后离开胶东。
由于当时进入山东的捻军不是主力部队,人数不多,崂山地区的老百姓都躲到石城中和跑到深山中去了,故捻军在崂山一带没有过多的停留,在外围烧杀抢掠一阵就走了。因此,崂山地区在捻军第一次进入山东期间老百姓损失不大,这和修建石城有一定的关系。
同治六年(1867年)四月下旬,东捻军进入河南新野、邓州、镇平、内乡一带,还来不及休整补充,淮军刘铭传等部就从枣阳、襄阳跟踪追来,豫军宋庆的部队、淮军周盛波的部队也分别由南阳、唐县前来堵截。而当时捻军内部对于行动方向问题意见不一。赖文光、任化邦等本主张进军西北,但从山东郓城、梁山地区参军的将士认为山东连年丰收,粮食充裕,而陕西连年战乱,粮食缺乏,极力主张东进山东。赖文光、任化邦等为了尽快摆脱敌人的包围,同时,“恐西路山多,难于翻越”,也就改变主意,采纳了东进山东半岛的意见。
五月上旬,东捻军由河南进入山东曹县,疾趋郓城,甩掉尾追之敌,直逼运河,以一部强攻沈口,吸引附近各段守河清军驰援;以另一部袭击由山东军防守的比较薄弱的戴家庙一带防线,于次日黎明突破。当时天旱水浅,捻军全部三四万人涉水过河,进入运河东部地区。东捻军进入山东腹地后,日行百余里,忽东忽西。新任山东巡抚丁宝桢虽督军尾追,只能望尘兴叹。五月中旬,东捻军东走章丘,后经邹平、寿光等地进入胶东半岛,第二次来到即墨崂山。
捻军第二次来到胶东半岛,共有三、四万人马,几乎清一色的骑兵,他们以主要兵力,经莱阳、海阳、乳山、牟平、文登,直逼烟台;以部分人马驻扎在即墨的灵山、沽河两岸和崂山一带,不分日夜的攻打即墨县城,并对附近村庄大肆抢夺,筹集粮草供应军队使用。在崂山,他们主要活动在惜福镇、仰口、华阴集(今崂山水库一带)、李村、沙子口一带。当时许多乡绅富户都把粮食财产转移到山上的石城中,组织乡勇团丁坚守,另有少数老百姓都跑到深山中去了。由于第二次来崂山的捻军大部分是骑兵,他们面对高山之上石城中的老百姓无可奈何,只能驻扎在山下的村庄中。
六月底,东捻军大部队在福山、宁海(今牟平县)一带驻扎,得知清军在胶莱河西岸修墙筑垒,分段扼守,才急忙回军西向。七月初,赖文光、任化邦等率军自即墨向胶莱河南部的麻湾口发起攻击,但未能突破,只得转兵北上,此时进驻崂山的捻军全部撤离。
根据有关材料推测,捻军在1861年和1867年两次东征胶东,即墨县男女死亡人数最少有 1万多人。崂山地区由于凭借山中的石城(围子)和老百姓协防有力,人员和主要财产基本没有受到大的损失。
1867年进军山东半岛的捻军主要进行流动作战,“分党出掠,佹出佹入”。清军重兵剿杀是捻军失败的重要原因。另外,官府和民间大规模筑圩也是导致捻军失败的重要因素。依托大山大河构筑的防线使捻军失去了战略回旋余地,而遍布各地的城寨和石城则迟滞了捻军的军事行动,阻断了捻军和百姓的联系,断绝了捻军的物资来源。这样,捻军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失败是必然的。
崂山许多山头上的石城离现在近150年了,规模非常巨大。它是崂山地区珍贵的军事文化遗址,是近代崂山人民保卫家园的最好见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