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仙胎鱼
[attach]35419[/attach]崂山仙胎鱼早在清同治癸酉版《即墨县志》中就有非常详尽的记载。鉴于仙胎鱼珍稀和单一的地域性,被专家们誉为“崂山的中华鲟”。仙胎鱼曾经是崂山人的骄傲,是当地百姓餐桌上的美食。后来,由于崂山上一些河流被截断,破坏了仙胎鱼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导致仙胎鱼数量急剧减少,近几年更是达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
崂山仙胎鱼是崂山特产中的名角。它名在哪里?肉质脆嫩、细腻、不腥,有春天大田里的头茬嫩黄瓜的清香,所以它也是曾经的贡品。实际上,这身形似棱长不过尺,最大者重仅200克,脊背淡青,鳞细,嘴大,唇如豆瓣,一年生溯河生长的鱼,不是崂山独有。在我国,自北疆的图门至南部的台湾海峡均有分布。它学名“香鱼”,各地的称谓有崂胎鱼,油香鱼,秋生子,丁香鱼等,属鱼纲香鱼科。称之为香鱼的因由,是因它脊背上有一道充满香脂的腔道。
关于崂山仙胎鱼来历的传说有三,一说荷芙蓉的精灵变成;二说仙人送人参种子给柳翠,柳翠有将其撒在白沙河中;三说当年过海的八仙之一何仙姑在崂山梳洗楼顶梳洗打扮时,见身后的白沙河虽清澈但缺少生灵,于是随手在身边一棵千年人参上撸了一把种子撒向白沙河,河里从此有了仙胎鱼。
这些传说是真是假不必深究,不管怎么说,总是一种可贵的物产。仙胎鱼属于崂山,是“仙山”中的一分子,没有它,崂山会少些趣味。这种可爱的小鱼生活在崂山弯弯曲曲的大小河流中,尤以白沙河见多。阳光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河底是沙砾,是长满苔腻的卵石以及周边山石草木好看的倒影。置身如此仙境,鱼儿怎能不惬意。
每年初春时节,当河水温度接近海水的水温,仙胎鱼便欢天喜地成群结队地带着童年的梦由海中游入河道,在河里茁壮成长。秋天,爱情的季节到来的时候,为了爱和延续血脉的使命,它们开始了爱的绝唱,大部分成鱼都因力竭体衰而死,只有极少数能成为后来的小鱼的守护者,并在初冬乍现之机带领小鱼们游向大海。
崂山仙胎鱼因了崂山山水的浸染,所以有仙风道骨,有上好的肉质。这一切都包含在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等等的物质中。其鱼鳔补气活血,鱼肉解毒祛暑,清浊养人,我们怎能不爱之有加。依我看,青岛人炸与煎的烹法最佳,煎炸至酥后,包括鳞脏在内的“全鱼”酥香无比。内脏略有点苦,但苦到了极处是甘醇,油脂与香脂的溶和使香味发挥到极致。清炖也是好方法,能保持仙胎鱼的原汁原味。至于有人拿崂山仙胎鱼制馅,制丸或做成甜品,仔细揣摩,还是做了一桩煮鹤焚琴的蠢事。
“夕钓仙胎鱼,蓑笠依修竹”,这是清代诗人王大来《咏北九水》一诗中的诗句。钓得仙胎鱼,鱼能咬钩?又是何种方法与诱饵?仙胎鱼可是喜爱清净,连横木都不过的“仙子”。所以,山里人利用了它们这一弱点,不时用两根木棍由水深处驱赶它们到岸边,再由两人各划系着粗绳的木筏逐它们到近岸,而后用网一网打尽。由于主要栖息地白沙河环境的改变,崂山仙胎鱼已临濒危的境地。不过,崂山仙胎鱼的人工育苗已获成功,并在崂山建有繁育基地。仙胎鱼成为我们的家常菜肴有了可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