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志67:崂山志 第八章 人物 第六节 游山名人
第八章 人物第六节 游山名人
【秦始皇】 秦始皇即嬴政,生于公元前259年,卒于公元前210年,秦王朝的建立者。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数次巡视天下,其中有三次到琅琊台(在今山东省胶南市),而且都与徐福出海求仙药有关。《史记·始皇本记》三十七年中,记有秦始皇以连弩候射大鱼,“自琅琊北至荣成山”。自今胶南市的琅琊湾沿海向东北航行,直抵今荣成市的成山头,崂山是必经之地,故清代《即墨县志》记有:“徐福岛,县东南五十里,相传徐福求仙住此,故名。”
黄宗昌《崂山志》有明清之际学者顾炎武撰写的序言,认为秦始皇确来过崂山。顾炎武在其《日知录〈劳山考〉》中,更进一步认为《史记》中的“荣成山”乃传写之误,应为“劳成山”。
【汉武帝】 名刘彻,西汉皇帝,生于公元前156年,卒于公元前87年。汉武帝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皆有建树。即位后,多次巡行天下,并东至山东一带海上,祀神求仙。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太始四年夏四月,幸不其,祠神人于交门宫。”不其即不其山,西汉初年不其山泛指崂山之名称。
【晏谟】 东晋时南燕青州(今山东省青州市)人,齐相晏婴之后,遍游齐鲁名山大川,熟知山东各地风土民情。东晋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即位的南燕国君慕容德,曾向晏谟问及齐地之山川丘陵、贤哲旧事,晏谟历对详辩,画地成图,了如指掌,慕容德深嘉许之。著有《齐记》。
【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西部)人,唐代大诗人。天宝初年被召入京,供奉翰林,后因得罪权贵,被“赐金还山”,与杜甫相遇于洛阳,共游齐鲁。游崂山时,李白曾写下《寄王屋山人孟大融》古诗,留下了“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的千古绝唱。据考证,此诗当作于天宝三年(744年)至天宝十三年(754年)之间。
【刘迎】 字无党,自号“无净居士”,东莱(今山东省莱州市)人。初以阴试部椽,金大定十三年(1173年),用荐书对策当时第一,明年登进士,授官豳王府记室,又改任太子司经,著有诗文东府集《山林长语》。刘迎曾来崂山游观,并到过崂山东麓狮子峰一带,写有七言古诗《鳆鱼》,鳆鱼即鲍鱼,为崂山著名特产。该诗首句为:“君不见二牢山下狮子峰,海波万里家鱼龙。”
【朱仲明】 金即墨(今山东省即墨市)人。举人,曾任即墨县教谕,游崂山时,留有《玉皇洞》、《华楼崮》等诗。
【赵孟兆页】 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元代诗人、书画家,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人。赵孟癊生于宋宝?二年(1254年),宋亡后,居家,后被荐用,任兵部郎中,历官江浙等处儒学提举,官至翰林学士,元至治二年(1322年)卒,赠魏国公。赵孟癊善书画,精音律,工诗文词曲,书法骨力秀劲,园转流美,世称“赵体”。著有《松雪斋集》10卷,外集1卷。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赵孟癊曾游览崂山,写有七绝《咏劳顶》。另在仰口景区犹龙洞左摩崖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之经文,并镌有“大德十一年赵孟癊书”,系根据赵孟癊书帖投影放大而刻成。
【于钦】 字思容,元代益都(今山东省青州市)人。由助教累官兵部侍郎,曾奉命来山东,周览山川,考水经地纪和历代沿革,著有《齐乘》六卷。
【王思诚】 字致道,元嵫阳(今山东省滋阳县)人。王思诚天资过人,元至治二年(1322年)进士,至正年间(1341~1368年)迁国与司业,拜监察御史,累上疏言时政,多被朝廷采纳。出任河南山西肃政廉访司事时,正值陕西行台言欲凿黄河三门,立水陆站以达于关陕,王思诚度其不可,作诗历叙其险,执政采之,遂罢其议。后又拜通议大夫、国子祭酒。至正十二年(1352年)承命以农事来山东,三月到达即墨县,游遍崂山华楼之诸峰,并将华楼品为14景,对每一景观皆有诗赞之。
【戴良】 字叔能,元代浦江(今浙江省浦江县)人。生于延?四年(1317年),通经史百家及医卜释老之说,元至正中期(约1353年前后),以荐擢儒学提举。后至吴中依张士诚,知士诚不足与谋,挚家浮海至胶州,在此期间曾游过崂山,写有《望大劳山》古诗,后侨居昌乐。元亡后,南还,变姓名隐居四明山,自号九灵山人。明太祖徵入京,欲授官,称老疾辞,不肯为官,固辞忤旨,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自杀于京,年67岁。戴良为诗风骨高秀,多磊落抑塞之音,著有《九灵山房集》30卷。
【杨泽】 明代即墨(今山东省即墨市)人。成化四年岁贡生,曾任武邑知县。游崂山时留有《上苑》、《黄石宫》等诗篇,其《上苑》一诗,镌刻于崂山太平宫门前路南巨石上。
【严嵩】字惟中,又字介溪,明代江西分宜(今江西省吉安县)人。弘治年间进士,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任武英殿大学士,入阁,专国政20年,官至太子太师。嘉靖四十一年罢官,后病死,著有《钤山堂记》。据《太清宫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三年甲子春,严嵩由济南登泰山,复来崂山太清宫,游览山景,数日而去”。
【陈沂】 字宗鲁,后改字鲁南,号石亭,因好苏诗,又号小坡,浙江省鄞县人,后徙家今江苏省南京市。陈沂生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正德十三(1518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嘉靖年间,出为江西参议,又任山东参政和提学使,后以山西行太仆寺卿致仕。陈沂善诗工画,尤擅隶篆,为当时“金陵三俊”之一,著有《维祯录》、《金陵古今图考》、《遂初斋集》、《石亭集》等。陈沂任职山东时,曾遍游崂山,留下了许多诗文,至今在崂山的许多景点仍可见他的勒石题刻。清嘉靖十二年(1533年),陈沂游崂山时曾撰写《鳌山记》(又名《劳山记》),记述了五日之游程,对崂山各处景观介绍颇详。
【文征明】 初名壁,字行,更字征仲,另号衡山,明代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幼不慧,稍长颖异挺发,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正德末年以岁贡生诣都,授翰林院待诏。明世宗嘉靖登基后,曾参加撰修武宗正德实录,后致仕归,卒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时年90岁。文征明的诗文书画皆工,而画尤胜,世称其画兼有赵孟癊、倪瓒、黄公望之长,著有《甫田集》《文翰诏集》《太史诗集》等。据《太清宫志》记载,文征明游览崂山太清宫时,曾与道士“谈玄论道,精研琴理,逗留十余日,告辞而归”。但该志书所载之时间为崇祯三年庚午(1630年),而文征明系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去世,此事存疑待考。
【马存仁】 明代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举人出身,嘉靖六年(1527年)任即墨知县,清慎明正,离任时,送者遮道垂涕。在任时常游崂山,其《华楼山》一诗情景俱佳。
【王九成】 字舜夫,号石泉,明代即墨鳌山卫(今山东省即墨市鳌山卫镇)人。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举人,任保定府通判,著有《石泉识言》三卷。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正月,时年76岁的王九成撰写了《狮峰重修太平宫碑记》,文中除详记宫殿、道舍之修建外,并阐发了道家要义。
【杨舟】 字尔浮,明代即墨(今山东省即墨市)人。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岁贡生,著有《载轩诗集》。游崂山时留有《太平宫》、《仙宫远眺》等诗,其中有“云开山见骨,潮涨海生花”之佳句。
【赵贤】 字良弼,明代汝阳(今河南省汝南)人。嘉靖年间进士,为户部主事,出监临清仓,治辽东饷,皆清正廉洁。累迁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卓有政绩。万历初年,张居正整饬吏治,赵贤被誉为巡抚之冠,终于南京吏部尚书之任。赵贤曾于万历初年游览崂山之华楼山,书写并镌刻“海上名山第一”碑于清风岭,高度评价了崂山的自然景观。
【邹善】 号颖泉,明江西安福(今江西省安福县)人。嘉靖年间进士,累擢山东提学佥事,时与诸生讲学,万历年间授太常卿致仕。邹善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来游崂山,在太平宫和狮子峰留有《眠龙石》和《明明崖》五言绝句。在华楼山将“接官亭”易名“迎仙岘”。在他撰写的《游劳山记》中对崂山胜景留有“海之奇,尽上苑,山之奇,尽华楼。”之精辟评语。
【周鲁】 明代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县)人。武举,工书善诗,曾遍游崂山,有游山诗文及勒石题记多处。在崂山明霞洞题有《玄真洞》诗一首,在崂山鹤山“一线天”南壁有刻诗一首:“数数频来似有情,青山与我久要盟。战袍脱却浑无事,一曲瑶琴乐太平。”在崂山北九水亦有其“仙古洞”题刻。
【黄嘉善】 字惟尚,号梓山,明代即墨(今山东省即墨市)人。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初任叶县知县,历升大同知府,擢兵备加按察使,寻升宁夏巡抚,抚宁夏十年,休养生息,烽火不惊,后授三边总督,累官至兵部尚书兼京营戎政。著有《抚夏奏议》、《总督奏议》等。黄嘉善游崂山时,留有《溪上》、《和憨山韵送达观禅士西游》等诗,有“坐深凉月满,应似五湖秋”之佳句。
【周如砥】 字季平,号砺斋,明代即墨(今山东省即墨市)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选庶吉士,后任国子监祭酒,以文章名天下,立朝以严重自持,天下士多出其门下,《山东通志》称:“如砥文章名天下”。年老归故里后,深居简出,谢绝官场交往,关心人民疾苦,常评议地方利弊,曾呈请皇帝减免百姓的额外赋税。死后赠礼部侍郎,谥文穆,有《青黎馆集》问世。周如砥于万历四十二年撰写了《重修鹤山遇真庵碑》,对鹤山之景观及遇真庵之历史皆有记述,为研究崂山道教提供了宝贵资料。此外,还写有《黄石草堂》、《法海寺》、《白云庵》等游崂诗篇。
【周王番】 明代沐阳(今江苏省沐阳县)人。明万历年间任即墨县县丞,有文才,善诗,常游览崂山,撰写赞咏崂山诗篇颇丰。有《劈石口》、《康成书院》、《吊五百义士》、《田横岛》、《狮子峰观日出》、《石门》、《夕阳涧》、《松风口》、《白沙河观鱼》、《舞旗埠》、《登巨峰最高处》、《黄石宫》、《迎仙岘》、《石楼》及《仙岩》等。其《劈石口》一诗,镌刻于崂山名石“劈石”之右半。
【范养蒙】 字正甫,号觉我,明代即墨(今山东省即墨市)人。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岁贡生,曾任沾化县训导。敦本睦族,博极群书,教人以主敬存诚为本,文学经济靡所不究,士之颖脱其门者甚众。著有《青来斋文集》。游览崂山时,写有《游飞虹涧》、《法海寺道中》等诗,其中有“衣沾青霭重,人踏白云低”之佳句。
【范炼金】 字大冶,范养蒙之侄,明代即墨(今山东省即墨市)人。诸生,以古文词赋为世所推,而诗名尤著。当明之季,知不可仕,寄情山水间,著述甚富,有《周汉葆光》、《绿个轩集》。游崂时写有《鹤山朝阳洞》、《天井山》、《劳山访王松壑山庄》等,其《鹤山朝阳洞》一诗,多为介绍鹤山之文章所引用。
【孙镇】 字宁之,明代掖县(今山东省莱州市)人。生而聪颖,读书寓目不忘,幼入胶庠为诸生,工吟咏,喜山水。自汉魏三唐乐歌行古风排律,茹精濯髓,著有《大风社集》。孙镇游崂山时,写有《不其山》、《田横岛》和《劳山》等五言古诗,借物咏怀,分别赞扬了侨居崂山的郑玄、田横和逄萌三位高士。
【王泽洽】 字松壑,明代即墨(今山东省即墨市)人。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岁贡生,生有夙慧,年已冠始读书,与莱阳高出同受业于即墨范养蒙,读书一览成诵,工诗善文,未入仕途。曾入御史黄宗昌之别墅,涂诗满墙,宗昌抄阅则大喜,遂成知交。游崂山留有诗篇,其《飞虹涧石洞》中有“岭云独来往,浑是不知贫”之佳句。
【曹臣】 字荩之,明代歙县(今安徽省歙县)人。尝取前人问答隽语,分类编辑,名《舌华录》,类似《世说新语》。曹臣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游崂山,在即墨进士黄宗昌之子黄朗生、黄隆生的陪同下,游览了崂山玉蕊楼、康成书院、百福庵、石佛寺、烟云涧、巨峰、上清宫、太清宫、八仙墩、那罗延窟、狮子峰及鹤山等景点,撰写了《劳山周游记》,其中有一段文字,对游览崂山作了高度概括,其文为:“游劳唯两户,非南始华楼,即东始上苑。南入者,则自山及海,入眼小出眼大,如禅子蒲团观寂转入无遮道场。东入者,则自海及山,初境旷终境寂,如圣功之返博从约退藏于密。”
【黄宗臣】 字我臣,号邻庭,明代即墨(今山东省即墨市)人。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人,善诗工画,与兄宗庠齐名,为人重廉直,寡言笑,喜施予,曾纂古今嘉言,名《四警编》,朝夕体行,老而弥笃。著有《淡心斋诗集》。撰有《宿狮子峰》、《华严庵》、《望海》、《白云庵》等游崂诗篇,其《宿狮子峰》一诗中有“寒声时到秋山寺,半是松声半是涛”之句,为人所称道。
【王亻间】 字无竟,明代胶州大珠山东(今山东省胶南市)人。诸生,幼能诗,文才卓荦一时,其诗清远闲旷。著有《太古园诗集》。游崂山时留有《云岩子蜕》、《黄石宫微晴》。《云岩子蜕》文为“人求尔以生,尔示人已死。片石与孤烟,孰是云岩子?”云岩子即崂山名道刘志坚,该诗意味隽永,耐人寻味。
【左懋第】 字仲及,父死葬萝石山,因号萝石,明代莱阳人(今山东省莱西市)人。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授韩城知县,历官户科给事中。南明福王弘光时任右佥都御史,被派北上与清议和,临行时他力主加强备战。在北京遭扣留,南京失守后,因拒降被杀,人称“明末文天祥”。著有《萝石山房集》、《奏疏》等。左懋第于天启中期(约1624年前后)游览崂山,留有《崂山道中》、《巨峰》等诗篇。
【左灿】 字楚卿,女,明代莱阳(今山东省莱西市)人。为名门闺媛,系左懋第侄女,有文才,适夫吴旦。明末因避乱随族人逃至鹤山,留有《题鹤山》、《鹤山避乱》、《送表弟东归》及《鹤山早行》等诗和《鳌山观海》词。其中不乏妙言佳句,如“晨风未荡千山雾,斜日先开一道迷”,“阴崖雪桂园边树,晴日霞飞海上山”。
【顾炎武】 本名绛,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佣,学者称他亭林先生,江南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县)人,为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顾炎武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14岁为诸生,耿介绝俗,见明朝多故,弃举业,讲求经世之学。明亡后,顾炎武怀着匡复故国的目的,遨游北方大地,历时25年,行程达数万里,后来他又身入西北和中原。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顾炎武客死异乡,年70岁。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等。
顾炎武漫游北方时,最先来到爆发抗清农民起义的山东省胶东一带。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他从莱州到达即墨县,受到即墨名门黄氏家族中黄坦的接待。他游览了崂山胜景,凭吊了郑康成书院故址,还会见了避居崂山的许多明代遗臣和文士。正因为顾炎武此次崂山之行,后来在康熙五年(1666年)发生的“即墨黄培文字狱”中,使他受到了牵连,在狱中囚禁了7个月,顾炎武在狱中正义凛然,无所畏惧,幸有友人竭力营救才幸免于难。
顾炎武崂山之行中,写下了《劳山歌》、《不其山》、《张饶州允抡山中弹琴》、《安平君祠》等诗篇,还为黄宗昌撰写黄坦续写的《崂山志》写了《崂山志序》。《劳山歌》把崂山的宏伟壮丽和变幻奇异写的淋漓尽致,其文飞腾游走,笔力遒劲,颇具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特色。对崂山之山名作全面之探求,也是始于顾炎武,他最精辟的见解是,《史记》中之“荣成山”应写为“劳成山”,因此他要为崂山之名而正《史记》2000年之误。另外,崂山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的美誉,也出自他的手笔。崂山名声之所以张扬远播,顾炎武功不可没。
【法若真】 字汉儒,号黄山,又号黄石,清代胶州(今山东省胶南市)人。顺治三年(1646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累任福建布政使参议、浙江按察使、江南安徽布政使等。法若真善画山水,精书法,工诗文,惟其意所为而自成一格。卒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葬于今胶南市隐珠镇镜台山。著有《黄山文留》、《黄山诗留》。在法若真的许多游崂山诗中,言及巨峰、邋遢石、华阴、童恢驱虎等诸多景和事,对崂山所知甚详。
【王士礻真】 死后因避雍正讳改称士正,乾隆时诏命改称士祯,字子真,又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阳山人,清代新城(今山东省桓台县)人。顺治年间进士,累官至刑部尚书。其诗清秀淡远,蕴藉委婉,为清初数十年诗坛之正宗,负有盛名。卒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著有《带经堂全集》、《渔阳山人精华录》、《居易录》、《池北偶谈》等。其游崂诗有《赠劳山隐者》,另在《池北偶谈》中,有涉及崂山的《劳山道士》、《啖石》、《张道人》等笔记小说。
【施闰章】 字尚白,号愚山,清代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县)人。顺治年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任湖西道参议,以裁缺归。康熙中期召试鸿博,授侍讲,纂修明史,进为侍读。施闰章为人孝友纯笃,以文学饰吏治,所至有惠绩,晚年好延誉后进,四方士多归之。其学主于体仁,文章醇雅,尤工于诗。著有《学余堂诗文集》、《试院冰渊》、《青原志略补辑》、《矩斋杂记》、《蠖斋诗话》等。施闰章于清代康熙中期来游崂山,曾写有《游崂山》五言律诗一首。
【蒲松龄】 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生,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年76岁。著有《聊斋志异》。康熙十一年(1672年)游崂山,适逢海市出现,写下了《劳山观海市歌》。他还以崂山上清宫白牡丹的传说和太清宫的耐冬为题材,写了脍炙人口的《香玉》故事,在《聊斋志异》中,还有《劳山道士》、《成仙》、《?斋志异》、《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海公子》等故事都涉及到崂山。
在路大荒编订的《蒲松龄集》中,《劳山观海市歌》同其他57首诗,皆被暂附于癸丑年(康熙十二年)下,因而蒲松龄于康熙十二年游崂山之说,得以夤缘附会而流传于世,据清代文人蒲松龄好友唐梦赉之《劳山看海市》一诗的记述,与蒲松龄所见之景相同,是当时一同来崂山之所见。据此考证,蒲松龄来崂山是在康熙十一年(1672年)的夏天,唐梦赉、张钹都是同行者,蒲松龄一行到崂山后,先在王哥庄的修真庵止宿,然后游历了崂山上清宫、下清宫和八仙墩,因遇雨而住宿在青石涧,在他们返至番辕岭(今称返岭)时,雨后新霁,海上出现了海市蜃楼,蒲松龄和唐梦赉各自以诗记下了自己的观感。
【唐梦赉】 字济武,别字豹岩,清代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人。清顺治年间进士,授检讨官职,后因言事忤当道罢归。有《铜钞疏》、《备边策》、《志壑堂文集》、《志壑堂诗集》等著作。据《志壑堂文集》卷十二《杂记》载:“壬子之夏,游劳山,见海市。时同行者八人。初宿修真观,历上清、下清庵,登八仙墩,水尽山穷,连天一碧。再宿青石涧,观日出。回至番辕岭,微雨初晴,东望海际,一城在白云中,堞数十仞,炮台敌楼,历历可数。”按壬子夏为康熙十一年(1672年),该年唐梦赉与蒲松龄等8人一起,同游崂山,并在崂山番辕岭(今返岭)看到海市。唐梦赉在《志壑堂诗集》中有《劳山看海市》诗及词,其中有“番辕岭下化城开”之句。
【刘源渌】 字昆石,安丘之诸生,学者称其为直斋先生,清代安丘(今山东省安丘市)人。生而卓然不群,尤好程朱之学,明末清初时已学有所成,亦工诗文词曲,卒后刻《读书日记》八卷,另有《续近思录》、《周易解》、《四书讣注》、《仪礼经传解》等藏于家。其《续近思录》、《读书日记》等入《四库全书》。嘉庆十六年学使倡议为刘源渌立传儒林。清史稿有其传记。刘源渌70岁时游崂山,其《登劳山绝顶望海》七言绝句,清新洒脱,意味隽永,文为:“小驻人间七十秋,沧桑几度不关愁。到来咫尺蓬瀛路,万里沧波一叶舟。”另有《华楼》一诗,亦意境深邃,不落窠臼。
【黄宗崇】 字岳宗,清代即墨(今山东省即墨市)人。康熙十一年(1672年)岁贡生,能诗善古文,字仿松雪,画摹思白,文章一变以古意作新声。曾两中乡试副榜,知有命而罢,以春秋教授,著有文稿。游崂山九水时留有《九日同游九水二首》,又有《夜游九水记》和《那罗延窟记》两篇游记。《夜游九水记》记述了康熙四年(1665年)黄宗崇与隐居崂山的莱阳名士张允抡夜游崂山北九水的情景,苍茫幽远,山岭隐现,遥闻犬吠,月横山曲,别有一番情趣。
【赵执信】 字伸符,号秋谷,晚年号“饴山老人”,清代益都(今山东省青州市)人。幼从祖父赵进美继承家学,少年即工诗善文。康熙十八年(1679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迁右春坊右赞善,性狂放,因在“国丧”期间观演《长生殿》被革职,归乡后放情诗酒。著有《饴山堂集》12卷、《声调谱》等。游崂山时,写有《田横岛咏古》七言律诗,构思清奇,发人深思。
【周正】 字公端,号方山,清代莱阳(今山东省莱阳市)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进士,授蒲城县知县,著有《取此居文集》、《偶成轩集草》等。周正曾来崂山游览太平宫等处,留有五言古诗《太平宫》。
【杨还吉】 字启旋,号充庵,清代即墨(今山东省即墨市)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岁贡生,博综能文,著有《云门集》、《燕台集》。有游崂山诗《过童府君墓》、《宿仙古洞》等。仙古洞在外九水西山半坡,俗称仙姑洞,为丛林所蔽,游人多不知。
【张道浚】 字延光,又字庭仙,清代新安(今河南省新安县)人。寓居江苏省常熟县,擅画山水,工诗善琴,著有《鹤还堂集》。张道浚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来游崂山,出峡口,过小蓬莱,至修真庵,经上苑,直抵华严庵,游后撰写了《游劳山记》一文,辑于《天下名山周游记》一书中。
【周缃】 字蕴青,清代即墨(今山东省即墨市)人。幼孤,事母尽孝,克恭于兄,笃于学,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贡生,工诗善文,有《中溪诗集》。游览崂山时,留有《九水》、《华严庵》、《夜游下宫海上》、《华楼》等诗篇。
【张谦宜】 字稚松,一字山农,清代胶州(今山东省胶州市)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进士。张谦宜少年落拓,以诗名,中年折节读程、朱书,习举业,旋中举人,暮年方成进士,居家不仕,致志著述,是胶州三大文人之一。其文章被誉为:“吐前人之糟粕,发自心之明理。”他一生著述分诗文、评论、地理、方志、谱牒诸类,著有《四书广注》、《尚书说略》、《古文丛话》、《蜀道难集》、《字学堂诗抄》等。张谦宜游崂山时写有《劳山赋》,另撰有《华楼仙迹记》,该文对崂山华楼山之奇闻传说详为记述。
【周毓正】 字衷恺,号心雪,清代即墨(今山东省即墨市)人。少聪颖,于书无所不读,才名冠一时,康熙六十年(1721年)成进士,授山西浮山县知县。罢归故里后,建先祠,置义田,睦姻任恤,尤喜陶冶后进,执经问学者盈门,远近师尊之。著有《中溪集》、《心雪斋集》。周毓正游崂山时,有《山居》一诗,还写有《书带草赋》,追念郑玄在崂山讲学授徒之事。乾隆年间他还为崂山撰写了《重修童府君庙碑记》和《重修华楼庙碑记》,该两碑记尚存有全文,是研究崂山的重要资料。
【张侗】 字同人,号石民,清代安丘(今山东省安丘县)人。少年时,适逢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兵入侵,财产荡尽,无钱买笔墨,常以炭习字。及长,才华超众,诗、书、画冠绝一邑,所做之词,喜用奇语,淡薄仕禄,爱好游历,以山水友朋为乐。常聚四方文士,酬唱于“放鹤园”,并在卧象山与诸名流隐居不仕。卒年80岁,著有《放鹤村文集》五卷、《其楼诗集》一卷、《卧象山志》一卷。《华阳书院》是张侗游览崂山时所写,其诗为:“千岩飞雨洗虹桥,桥上仙人吹洞箫。梦与弄珠游九水,一时落尽海门潮。”
【纪润】 清代即墨(今山东省即墨市)人。康熙年间诸生,画入逸品,诗亦清雅。游览崂山,多有著述,写有《八仙墩》、《劳山头》、《山游同沈仲知、黄介眉》等诗篇。另撰有《劳山记》游记一篇,记述了自华楼历经九水、登窑、巨峰、上清宫、太清宫、华严寺、太平宫、王哥庄、小蓬莱、鹤山、铁骑山等景点之游程,是一篇周游崂山的游记,其中摘录了崂山大量楹联,是该文尤为可取之处。纪润之《劳山记》曾于1919年由青岛墨林印书馆正式印刷发行,书名为《最新崂山记》。
【冯文火介】 字伯章,号素斋,清代即墨(今山东省即墨市)人。少孤,事母至孝,力学自奋,博览群书,性旷达嗜饮,每酒罢盏残,索纸疾书,千言立就。雍正元年(1723年)拔贡,雍正七年副贡,游历辽、蓟、秦、楚,足迹遍天下。晚年选任乐安县教谕,未就任卒于家。著有《柏荫堂集》。游崂山留有《城阳道中》、《宿华阳书院》、《送方我素入大劳》等。
【杨士钥】 字庭可,号丹峰,清代即墨(今山东省即墨市)人。雍正四年(1726年)举人,曾任建平县知县,工诗,著有《山人瓢》、《浙游草》等。杨士钥游崂山诗有《华阳书院》、《黄山观海》等。黄山东临海处为黄山口,由高处望海尤为奇观,故诗中有“月沉波漾壁,日上水抛球”之句。
【高凤翰】 字西园,号南村、南阜、南阜山人,丁巳残人等,清胶州(今山东省胶州市)人。高凤翰生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19岁为生员,雍正五年(1727年)荐孝廉方正,任安徽歙县县丞、知县,又任扬州仪征知县。乾隆二年(1737年),因患风痹,右肢落残,遂以左手作画,因更号“后尚左生”,又称“归云老人”。卒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著有《砚史》、《击林集》、《湖海集》、《岫云集》、《鸿爪集》、《归云集》、《青莲集》等。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秋,高凤翰曾遍游崂山巨峰、白云洞、华严寺、北九水等处,写下了《游劳山至二水小憩》、《三水题定僧峰》、《鹰窠河》、《鱼鳞口看瀑布》、《赠劳山何老》、《白云洞望海》和《华严庵》等诗篇。《鱼鳞口看瀑布》一诗,镌刻于崂山北九水靛缸湾西壁,与潮音瀑相对,该诗原为高凤翰呈广渊道兄者,手稿藏于青岛市博物馆。
【范九皋】 字莘田,清代即墨(今山东省即墨市)人。雍正年间诸生,少负异才,于书无所不读,暮年尤耽心古礼,清代《即墨县志》称:“一邑文献所徵悉推九皋。”著有《唾余集》及《劳山十咏》一卷。游崂山诗有《烟云洞》、《三水》、《八仙墩》等。
【徐绩】 字树峰,清代汉军正蓝旗人。举人出身,乾隆初年捐纳通判,累官至山东巡抚,后又在河南、京师、新疆等地为官。嘉庆十年(1805年)辞官,享年80余。徐绩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任山东巡抚时,因兵事来即墨县,曾游览崂山,撰写了《崂山观日出记》和《崂山道中观海市记》。《崂山观日出记》一文原在崂山华严寺有刻石,今已不存。
【郭廷翕】 字虞受,号冷亭,清代即墨(今山东省即墨市)人。乾隆六年(1741年)举人,工诗善书,精篆刻,授宜春知县,廉洁有政绩。告归故里后,与诸名士结社,赋诗论文,考书画古帖,一时雅集为东莱之胜。胶州高凤翰集山左先辈墨迹3册,题签为《桑梓之遗》授之,遂搜辑宋元以来共成83册。著有《木良庵诗集》两卷。郭廷翕又将游崂山之诗文,辑为《二劳遗文》12卷,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载有《磐石犹存碑记》。
【李中简】 字廉衣,号文园,清直隶任邱(今河北省任邱县)人。乾隆十三年(1748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提督学政,以罢吏议罢官。李中简博学工诗文,与朱筠兄弟及纪昀齐名,但杜门谢客,不标榜声气,著有《嘉树山房集》17卷。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提督山东学政时,曾来崂山,撰有《崂山华严庵游记》,该游记辑入《续天下名山周游记》一书中。又有《雨登华严庵》七律两首,曾镌刻于华严寺,现已不存。
【江如瑛】 字渭仁,号梅岭,清代即墨(今山东省即墨市)人。乾隆十五年(1750年)举人,任冠县教谕,著有《梅岭诗集》。游崂山有《吊憨山海印寺废址》、《青山道中》、《登那罗延窟》、《吊海印寺故址》、《九水》等诗。
【赵佑】 字启人,号鹿泉,清代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生于雍正五年(1727年),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充主考官及诸道监察御史,督江西、安徽、福建、顺天学政,累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卒于嘉庆五年,终年74岁。著有《清献堂集》。赵佑曾游崂山,撰有《鳌山记》一卷,辑入清末南清河王氏铅印《小方壶舆地丛抄》。
【尤淑孝】 字孟仁,清代顺天大兴县(今北京市大兴县)人。贡生,举孝廉方正,初任教谕,乾隆十九年(1754年)任即墨县知县,在任十余年,洁己爱人,兴利除弊。他主持重修《即墨县志》,共12卷。曾多次游览崂山,留有《劳山》、《中秋宿瀚河庵》、《上清宫》等诗篇。
【韩梦周】 字公复,号理堂,清潍县(今山东省潍坊市)人。幼时家贫好学,适郑板桥为潍县知县,夜出,闻其读书声出茅屋,心许之,时给薪水资助。乾隆二十三年(1757年)中进士,曾任安徽来安县知县。韩梦周游崂山太平宫时,留有《崂山杂咏》七绝6首,其中一首以《太平晓钟》为名,镌刻于崂山太平宫东院钟亭旁石碑之阴面。
【崔应阶】 字吉升,清代湖北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人。以荫迁山东布政使,继擢升山东巡抚,乾隆年间曾来游崂山,留有《狮子峰观日出》、《华楼》、《玉鳞口》、《美人峰》等诗篇。其《狮子峰观日出》一诗,镌于崂山太平宫后石崮上,字径约6.7厘米,难于辨认,1982年复修。其《玉鳞口》一诗刻嵌崂山北九水,太和观之东壁,“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人封砖护之,得以保存,刻石长可1米,此为其真迹,与太平宫之崔应阶诗同时镌刻。
【黄玉衡】 字音素,清代即墨(今山东省即墨市)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贡生,以病弃举子业,善医,常治病以活人,亦精音律之学,工诗善文,著有《二水山房诗稿》。黄玉衡游崂山时所写七言古诗《九水》,全诗以322字描绘了北九水一至九水的奇景,为文汪洋恣肆,洒脱流畅。
【蓝中王圭】 清代即墨(今山东省即墨市)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贡生,任高宛县教谕。著有《紫云阁诗稿》等。蓝中王圭游崂期间,撰写了《九水瀑布》、《西莲台》等诗篇。
【惠龄】 姓萨尔图克氏,清代蒙古正白旗人。乾隆时历任工部和户部侍郎、湖北和山东巡抚、四川总督等职,还曾会同福康安远征廓尔喀及西藏,因有功作为十五功臣之一绘像于紫光阁。乾隆与嘉庆年间,曾三度任山东巡抚。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惠龄因阅兵海上而游览崂山,曾在那罗延山下路旁之巨石上题刻“山海奇观”四个大字,为古代崂山最大的刻石。清末翰林傅增湘《游劳山记》中载:“……大书有山海奇观四字,字大逾丈,最为雄伟,乾隆巡抚惠龄所书。僧言,竟以此被劾去职,可谓风流罪过也。”
【周思璇】 字宫玉,号松壑,清代即墨(今山东省即墨市)人。嘉庆年间诸生,绩学工诗,沈潜笃实,著有《松壑诗集》。游览崂山时留有《太清宫》、《观海》、《华楼》、《海边石子》、《山家》等诗篇,其中《太清宫》五言律诗尤佳。
【黄念昀】 清代即墨(今山东省即墨市)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举人,经书举业,无不通晓。道光年间,曾任安州知州的即墨举人江恭先在崂山青峪村设“青峪书院”,黄念昀在此执教。同治十一年(1872年)又在“劳山书院”任山长(即院长)。游崂山写有《八仙墩》、《童公祠》等诗。《八仙墩》为七言古诗,笔力遒劲,尽现八仙墩海涛汹涌、山呼海啸之情景。
【匡源】 字本玉,号鹤泉,清胶州(今山东省胶州市)人。匡源自幼勤学,13岁入邑庠,道光十九年(1839年)举人,翌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累官至礼部尚书,军机大臣,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皇帝病危时,为顾命八大臣之一。同治皇帝即位后,慈禧罢匡源官,匡源移居济南,被聘为泺源书院山长,以治学严谨著称。
匡源于咸丰元年(1851年)三月来游崂山,下榻太清宫,留有许多游山诗文。《劳山赋》(又名《答人问劳山》)中,以高超的见地和婉约的笔调,将崂山与五岳之首的泰山作了比较,同时又以文、诗、字画为比喻,给予崂山以恰当的评价。在《忆劳十二首》中,对崂山的12处景点一一赞美与评说。此外,他还为出家崂山的胶州王氏女大方(即广住)禅士撰写了《大方禅士碑文》。
【王菘翰】 字子良,清代平度(今山东省平度市)人。咸丰八年(1858年)举人,曾任直隶大兴县知县。游崂山九水时,写有《蔚竹庵墨竹石》七言古诗,游崂山华严庵时,在庵西鱼鼓石上题刻“云穴”二字,末署“光绪四年,平度王菘翰与贞明和尚游此”。
【丁宝祯】 字稚璜,清代贵州平远(今贵州省织金县)人。咸丰年间进士,咸丰十年(1860年)授岳州知府,后调任长沙知府。同治二年(1863年)授山东按察使,次年迁布政使,同治六年(1867年)升任山东巡抚,以诛慈禧太后之宠信安得海而有名于时。光绪二年(1876年)升任四川总督。清同治九年(1870年)丁宝祯任山东巡抚时,由济南来游崂山,宿于太清宫,回济南后,手书“别有天地”匾额一方,送至太清宫。
【赵似祖】 字小晋,号秋谷,清代海阳(今山东省海阳市)人。进士,官知府,清同治年间曾栖居崂山华严寺多年,对崂山题咏尤多。有《望二劳》、《寄居华严寺庵即事》、《一壶道人歌》、《边道人歌》、《劳山导引法曲》等,其中《寄居华严庵即事》为赵似祖寄居华严寺时之游山诗,共24首七律诗,诗格苍劲,情景双绝。
【杨士骧】 字莲府,清代安徽泗州(今安徽省泗县)人。光绪十二年(1886年)进士,选庶吉士,翰林院编修,曾任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在任山东巡抚任内,重建山东省修志局,主持完成了宣统版《山东通志》的编纂。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任山东巡抚的杨士骧巡视青、胶,同随员多人来游崂山,先令即墨县陈知县预备山轿50乘及差役人员共300余人,齐至崂山太清宫专候迎接,因杨士骧行由北路,故先到华严庵,忽大风飞扬,行路不便,着人至太清宫,请太清宫长老韩太初携琴到华严寺。弹数曲,杨留韩道长住一昼夜,杨士骧当即写了《崂山听韩太初琴》五言古诗一首,韩道长亦和韵答一首。在华严寺门内墙上,还留有题刻:“杨士骧题记”,石方1米左右,文为:“清光绪龙飞三十三年三月二十四日山东巡抚杨士骧巡视青胶,道经即墨,登崂山宿华严寺。”
【孙风云】 字瑞亭,号半楼,清代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市)人。诸生,工诗善文,喜游山水。游崂山时留有《狮峰观日出》、《八仙墩》、《明霞洞》、《劳山观日出》等诗篇。其《狮峰观日出》七言律诗,镌刻于崂山上苑狮子峰顶西侧。
【孙宝琦】 字慕韩,浙江省杭州人。清代翰林,历任直隶道台、驻法公使、顺天府尹、驻德公使等,宣统元年(1909年)任津浦铁路会办,宣统三年(1911年)升任山东巡抚。1913年后,任北洋Gov外交总长,1914年起先后任北洋Gov税务处督办、审计院院长、财政总长等, 1924年任北洋Gov国务总理兼外交委员会委员长。孙宝琦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秋来游崂山,宿于崂山太清宫,游览各处山景,极赞赏八仙墩、崂山头之风致。
【孔令贻】 孔子76世孙,光绪年间位居衍圣公之职,清代曲阜(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孔令贻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偕友及侍卫100余人游览崂山。即墨知县在崂山太清宫同道众迎接,衍圣公孔令贻与太清宫住持韩谦让谈玄论道甚为投契,并赠以联屏,住一日离去。
【岑春煊】 原名春泽,字云阶,广西人。生于清代咸丰十一年(1861年),光绪年间举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任广东布政使。后任陕西巡抚及四川、两广、云贵总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调任邮传部尚书。辛亥革命后,1912年被袁世凯任为福建宣慰使,1916年护国运动期间,与梁启超在广东肇庆成立军务院,任抚军副长,1917年参加护国运动,1920年遭粤军驱逐,退居上海。清宣统元年(1909年)四月,岑春煊游览崂山,盛赞太清宫周围之景色,题写了“山海凌云”四字镌刻于青山口路西大石壁上。
【周学熙】 字缉之,又字止庵,安徽建德(今安徽省东至县)人。清代光绪年间举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筹办直隶银元局,次年创办工艺局,督办官银号。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任天津道道台,次年任长芦盐运使。辛亥革命后,任财务总长,还在天津、青岛、唐山、安阳开办华新纱厂等企业,是民国初期北方实业界的著名代表。清宣统三年(1911年)六月,周学熙由青岛到崂山太清宫,每日焚香顶礼,斋戒沐浴,检阅《道藏》,3个月后返回青岛。
【孙中山】 名文,字逸仙,广东省香山(今中山)人。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卒于1925年,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曾于1912年9月28日到青岛,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在青岛逗留期间,孙中山游览崂山,观赏了奇秀壮美的山海景色,孙中山游崂山照片现存青岛档案馆。
【康有为】 原名祖贻,字广厦,号长素,戊戌变法后易号更生,人称“南海先生”,清广东南海(今广东省南海县)人。清咸丰八年(1858年)生,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在京组织强学会、保国会等,促成“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后,流亡国外,晚年居青岛。
康有为曾两次游崂山,都在太清宫附近留有诗文刻石,一为摩崖,一为诗碑。1923年5月,康有为偕友人同游崂山,游后康有为写了一首330字的五言古诗《劳山》,并附以长跋,诗和跋一并刻在太清宫后的一块巨石上,至今犹存。1926年8月29日,康有为再次游太清宫,写下了《重游太清宫》诗一首,该诗的刻石碑原立于太清宫前,现已不存,其阳面为诗文,阴面镌有360字的“自注”,文中提及同游者吕振文、吕敬靖等12人的名字。
【徐世昌】 字卜五,号菊人,天津市人。生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光绪年间进士,清末协助袁世凯创办北洋军,曾任东三省总督、邮传部尚书、内阁协理大臣等。1914年任袁世凯Gov的国务卿,1918年由段祺瑞的“安福国会”选为大总统,1939年病死天津。1913年四月,徐世昌与吴郁生、李家驹、于式敉、李经迈、张士珩等同游崂山,宿于华严寺,遍游太清宫、龙潭瀑、烟云涧、北九水等地共3日。在太清宫盘石路下端之北侧,镌刻《徐世昌题记》记述其游山之事,字径半尺,刻工亦佳,字为徐世昌之真迹。
【溥伟】 爱新觉罗氏,清代皇族,为第三代恭亲王。辛亥革命后移居青岛,在会前街(今莱阳路)上筑有住宅,曾被称为“恭邸”或“恭王府”。1922年中国Gov收回青岛,溥伟全家迁居到日本统治下的大连,1937年病逝。1921年6月,溥伟由青岛偕10余人,乘小火轮船至崂山太清宫,游览各处山景,并到宫内各殿礼拜,题太清宫三官殿匾额:“博施济众”。
【赵尔巽】 字公镶,号次珊,又号无补,汉军正蓝旗人。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安徽、陕西各省按察使,又任甘肃、新疆、山西布政使,后又调任湖南巡抚、户部尚书、盛京将军、湖广总督、四川总督等职,宣统三年(1911年)任东三省总督。1912年任中华民国奉天都督,旋即辞职,寓居青岛,后任清史馆总裁,主编《清史稿》。1914年春,赵尔巽与举人萧应春由青岛来崂山太清宫游览山景,至崂山头、八仙墩、晒钱石等处,又在太清宫听韩谦让道长弹琴,并书幅以赠,上书:“欲逃庄叟人间世,来听成连海上琴。”
【劳乃宣】 字玉初,号榘斋,晚年号韧叟,浙江桐乡(今浙江省桐乡县)人。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年)进士,历任南皮、完县、吴桥、临榆、清宛、蠡县等县的知县,又任杭州求是书院监院、浙江大学堂监督、江宁提学使,清宣统二年(1910年)任京师大学堂总监、学部副大臣及代理大臣。辛亥革命后寓居青岛,曾主持德人尉礼贤创立的“尊孔文社”。1917年张勋复辟时,被任为法部尚书、学部尚书,失败后,隐匿上海。著有《各国约章汇录》、《义和拳教门源流考》、《简字丛录》、《筹算浅释》及自订年谱等。劳乃宣寓居青岛时,曾游览劳山,写有诗文。
【吴郁生】 字蔚若,又号纯斋,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人。清代进士,光绪三年(1877年)授翰林,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外放四川主考,累官至邮传部尚书、军机大臣。辛亥革命后,寓居青岛,在湖北路31号宁阳路口建房居住。吴郁生居青时极爱游览崂山,几乎遍历其胜,凡所游之崂山名胜古迹,不仅摄影留念,而且将每一处风景及名胜传说皆用文字作扼要记述,编列了《崂山名胜目次及旅行须知》,从崂山狮子峰至崂东之马山共32处,每处都有照片和详细介绍。该影册经吴郁生次子吴曾勤编纂,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书名为《中国名胜第二十二种崂山》,吴郁生在该书册之扉页题写“崂山胜景”四字,并撰写序言。
【王土序】 字爵生,号杏村,晚年号昌阳寄叟,莱阳(今山东省莱阳市)人。自幼资秉绝伦,及长文辞壮丽,清代光绪五年(1879年)举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后升任国子监祭酒,累官至法部侍郎。工诗善文,尤长于书法。清亡后,寓居青岛,尝游于崂山,其《游崂山》一诗中有“登高拟借天为笠”之佳句。
【张人骏】 字千里,又字安圃,直隶丰润(今河北省丰润县)人。进士出身,授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出任山东布政使,次年任山东巡抚,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后,先后任山西巡抚、河南巡抚、两广总督和两江总督等职。张人骏与袁世凯为儿女姻亲,辛亥革命后,袁屡征之不应,移居青岛。他曾数次游崂山,据《胶澳志》记,由崂山柳树台赴北九水道中,有张人骏的游山题刻。
【杨渭】 字竹山,潍县(今山东省潍坊市)人。清代进士,授翰林。1914年5月,与其胞弟来游崂山,在崂山太清宫居十余日,好着棋观海,游山看景,临行时,书写对联屏幅:“自是君身有仙骨,富贵于我如浮云”,赠太清宫留作纪念。
【庄陔兰】 字心如,号春苔,山东莒南县人。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官费去日本东京大学学法政,秘密加入中国同盟会,后参加辛亥革命。民国初年,曾任山东省议会会长、国会参议院议员。1936年纂修《莒志》共78卷,又为《临沂县志》作序。庄陔兰于1928年7月,同沂州府举人尹月林、平度名士赵德三同游崂山太清宫,盘桓多日,为太清宫留墨翰数幅,后自太清宫码头乘船回青岛。其《明霞洞》一诗中,有“有石皆含水,无峰不住云”之佳句。
【叶恭绰】 字誉虎,广东省番禺(今广州)人。清光绪六年(1880年)生,卒于1965年,京师大学堂仕学馆毕业,清代曾任芦汉铁路(即京汉铁路)督办,民国成立后,任北洋Gov交通总长,1927年后任南京Gov国学馆馆长等职,著有《遐庵汇稿》、《交通救国论》、《历代藏经考略》等。叶恭绰于1931年来游崂山,曾题写“潮音瀑”三字,镌刻于靛缸湾之北,字径30厘米,并刻有“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年)八月番禺叶恭绰”一行字。该瀑布原称“鱼鳞瀑”或“玉鳞瀑”,自叶恭绰题刻后,遂称之为“潮音瀑”。
【傅增湘】 字沅叔,号“藏园居士”,四川省江安县人。清代末年翰林,曾任北洋女子学堂总办,1917年起任北洋Gov教育总长,后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1932年农历8月,傅增湘与绍兴名士周肇祥同游崂山,住三日,遍游南九水、北九水、潮音瀑、蔚竹庵、白云洞、上清宫、明霞洞、太清宫、华严寺、仰口、晓望、劈石口和大劳观等处。在太清宫纪念册上曾留言:“以中秋宿此,海天月色,万里空明,使人有遗世之想,良辰佳会,毕世难逢。”
【沈鸿烈】 字成章,湖北省天门县人。生于1883年,日本海军学校毕业。1912年任上海海军总司令部参谋,1913年任参谋本部科长,1919年任陆军大学军事教官。1922年任吉黑江防司令部参谋长,次年任东三省保安司令部航警处长,1924年兼任东三省海防总指挥,1925年任东北海军舰队司令兼东北水道局董事长,属张作霖部。1927年任东北与渤海联合舰队海军司令部总指挥兼第一舰队司令,该年11月又任海军副司令,1928年6月该舰队正式定名为东北海军,张学良兼任东北海军司令,沈鸿烈为东北海军副司令。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沈鸿烈任东北海军司令。1931年12月沈鸿烈任青岛市市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省Gov主席,后任国民Gov农林部长等,1969年病逝于台湾。
沈鸿烈任青岛市市长时,不仅对崂山山区的道路、学校多有修建,而且也经常游览此山。在北九水潮音瀑的观瀑亭内,悬有“观澄”二字之石匾,这是在1933年建此亭时,由沈鸿烈题刻,附有小字为:“鱼鳞口为崂山泉水之瀑布,游人玩赏,每作勾留,特辟此亭,藉供休憩。沈鸿烈。”1932年,上海人士集资在崂山返岭村东南海滨建“斐然亭”,因沈鸿烈字成章,故取《论语》中“斐然成章”之句为亭名。次年又立斐然亭碑,由奉化王正廷撰写碑文,文中对沈鸿烈于崂山之开发多有赞誉之言。
【蔡元培】 近代教育家,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省绍兴人。生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光绪年间进士,光绪二十年(1894年)授翰林院编修。1905年在上海参加同盟会,1912年1月任南京临时Gov教育总长,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被迫辞职,1927年任国民Gov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1932年与宋庆龄、鲁迅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40年在香港病逝。1934年4月,蔡元培在山东省主席韩复榘、青岛市市长沈鸿烈的陪同下游览崂山,参观了各处景点,并到太清宫阅览了珍藏的《道藏》。
【王献唐】 现代考古学家、金石学家、版本学家和货币学家,初名家骥,号凤笙,山东省日照市人。王献唐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书香门第,幼承家学,才智隽秀,就读于青岛礼贤书院和青岛德华大学预科班,后任山东时报和商务日报驻青岛记者,潜心研究哲学、文学、音韵文字学。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后,他任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秘书。1929年起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抗战时,他移居四川,为抒发坚定的抗敌之志和对故居青岛的眷恋之情,取崂山有著名的那罗延窟之名,将他的书斋名为那罗延室。解放后,任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博物馆副馆长,1960年逝世。著有《炎黄氏族文化考》、《中国古代货币通考》、《山东古国考》等。
王献唐生前对崂山地区考古工作多有贡献,1956年7月曾率山东考古队来崂山西窑顶东周遗址考察发掘,总计出土文物1000余件。王献唐逝世后,原葬于济南万灵山下,1994年3月迁葬于崂山山脉之浮山,位于康有为墓的东侧。与王献唐生前有深交的孔德成闻讯后,为王献唐新墓碑书写了碑文。
【柳亚子】 现代诗人,原名慰高,字安如,更名Renquan,字亚卢,再更名弃疾,字亚子,江苏省吴江县人。清代末年秀才,1903年加入上海爱国学社,1906年加入同盟会,1909年创立文学团体“南社”,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上海通志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央人民Gov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著有《磨剑石诗集、词集、文集》、《柳亚子诗词选》等。柳亚子于1934年来青岛时,曾游崂山北九水及华严寺等处,写有《游崂山》、《华严寺观花》等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