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志67:崂山志 第八章 人物 第五节 名僧
第八章 人物第五节 名僧
【法显】 东晋高僧,本姓龚,平阳武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人。法显3岁时出家被度为沙弥,20岁受戒,为人志行明敏,仪执肃整,学问精深。他有感于当时藏律残缺不全,为了健全僧伽制度,决心至天竺寻求戒律。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年已65岁的法显,偕同慧景、道整等从长安(今西安)西行求法。
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八月,法显从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循海路回国。在海上遇狂风暴雨,船向北漂泊数十日,于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初秋,在今青岛市附近的崂山南岸栲栳岛一带登陆,看到各种植物和野菜,始知已回到了故土。经询问猎人,才知此处是长广郡不其县之崂山。
当时不其城为长广郡的郡治,笃信佛教的太守李嶷听说法显是到西方求经的名僧,就将法显接到不其城内。法显在这里逗留了一段时期,翻译了部分佛经,并在其靠岸登陆处创建了石佛寺(即栲栳岛之潮海院),从此,佛教在崂山地区声望大振。不久,法显到达东晋京城建康(今南京),致力于翻译他带回的佛经,还根据自己的见闻写成《法显传》,该书又名《佛国记》、《历游天竺记传》。东晋元熙二年(公元420年),法显和尚在荆州辛寺去世,卒年86岁。
【普丰】 唐代僧人,唐初年由四川峨嵋山来崂山,在今王哥庄大桥村东创建大悲阁,祀如来佛,后称峡口庙。普丰还在今铁骑山之东修了桃花庵,在峡口庙东五里的东台村建起了普济寺,这两所寺院皆为峡口庙的下院。
【安定】 元代僧人,俗姓赵,元代胶西(今山东省胶州市)人。元末至正年间(1341~1367年)来崂山,栖居崂山东麓之那罗延窟中,面壁10年,一日忽悟法乘,乃作偈题壁上曰:“口说无挂碍,今朝挂碍无,风光随处好,净土不模糊。”书毕,整衲而坐化。
【憨山】 明代高僧,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又称憨山大师,全(今安徽省全县)人。生于明代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少时宿慧,聪颖过人,经书子史,入目能通,尤喜诗词,虽苦读寒窗,但无意仕途。12岁削发入佛门,19岁受禅法,曾在南京报恩寺为僧,后云游各地。在北台时,爱憨山之秀峰,遂取此为号,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
万历十一年(1583年)四月,憨山因慕崂山之盛名,由五台山来此。先在崂山那罗延窟修禅,又因此处不可住,该年夏季至太清宫附近树下掩片席为居,历7个月,山民张大心结庐使其安居。憨山认为崂山乃一形胜之地,诚为大观,但对“处处琳宫皆为荆棘”的衰落境况,甚为叹息。他本想长揖山灵而去,但又不舍此处之钟灵毓秀,故淹留崂山,徜徉其间,饱览山光水色。
此时,太清宫旧道院倾圮倒塌,由于憨山得到即墨灵山桂峰法师的引见,结识了即墨之士绅,并得到江、黄两乡绅和泰岩、荫谭诸人的助成,遂用太后所助之金尽购太清宫之地,于万历十三年(1585年)始建海印寺,万历十六年建成。该寺气势恢宏,佛宇僧寮之盛,可与五台、普陀之名刹相媲美。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出身的太清宫道士耿义兰控告憨山强占庙产,万历十九年又去京师上告,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憨山以私建寺庙罪,被充军到广东雷州。获释后,结庵庐山五乳峰下,居四年,又到广东曲江县东南25公里的曹溪宝林寺,潜心著述。天启三年(1623年)憨山病逝于曹溪,年78岁。
憨山多才多艺,晓通史书,熟谙佛经,工于书法,擅长诗词。一生中佛学和其他著作颇丰,著有《法华经通义》、《圆觉经直解》、《大乘起信论直解》、《观楞伽经记》、《金刚决疑》、《肇论略注》、《八十八祖真影传赞》以及《庄子内篇注》、《老子道德经注》、《中庸直指》等。还有门徒汇编的《憨山梦游集》和《憨山语录》。其诗作洒脱超然,暗藏禅机,许多深奥禅理,却似信手拈来,读罢意味隽永。
【达观】 明代名僧,名真可,字达观,与憨山和尚同参曹溪并相善,后隐居天台山,又去五台山修行,行高洁,为一时名僧。憨山和尚自五台山来崂山居那罗延窟时,达观亦追迹至崂山,相见窟中,留十余日,离别时对憨山曰:“崂山非佛界,不可居。”憨山不听,在崂山建海印寺,后因道士耿义兰至京上控,憨山和尚以私建佛寺罪被逮入狱。达观禅士在庐山闻知,拟赴京营救,旋闻已被流放雷州,且已起程南下,乃待于长江渡口。及见憨山后,叹曰:“公负荷大法,公不生还,吾不有生。”其言切切,达观与憨山之交情由此可见。
【桂峰】 明代僧人,俗姓王,名性香。年少时,遇异僧奇之曰:“此他日莱、牟间第一祖师也。”及年长,留心禅理,因多病,遂出家于即墨城东郭崇宁院,掩关面壁六载,即念即修。既而游京华,遍探讲席,五载而归崂,转入即墨之北灵山,卓锡大兴禅林。当时正值憨山在崂山兴建海印寺,桂峰闻知后,对人评说:“吾将投足于无畏之途,浴身于不波之沼,彼憨师筑室路旁,岂能久乎?”既而憨山和尚以讼败,谪配雷州,桂峰大师竭力为受牵连之众僧辩解、奔走,使他们无罪得释。万历三十年(1602年),桂峰和尚无疾而终。
【自华】 明代僧人,俗姓谭(一说姓谈),名海近,四川夔州府奉节(今四川省奉节县)人。自华七岁出家妙莲寺,师事青山上人,年12岁时,以闻见少,时思远游,后随船去金陵,寄居古林庵,夜闻人诵《华严》、《弥陀》等经,恍如旧知。居15年,乃遍历名山,参证宗旨,益有获。又东渡海,至普陀山,参法华洞中。明代末年至即墨,欲将崂山作为其归宿。因他与慈沾和尚相识,故居于御史黄宗昌家,后得即墨周氏施地,在崂山华岩山西北麓建寺庙,名洪门寺,又名西莲台。殿宇恢宏,庭院修洁,内有木佛像高一丈八尺。自华和尚在崂山西莲台传戒6年,一日忽端坐说偈曰:“叵耐这个皮袋,终身惟作患害,撒手抛向尘沙,一轮明月西迈。”说罢遂逝去。葬于西莲台,墓上有石塔一座。
【慈沾】 僧人,俗姓李,观阳(今山东省海阳市)人。生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少孤,事母孝,性善悟,喜谈空门静理。江南临济派僧人一生和尚来观阳说法,二人相谈颇为投契。其母死后,遂削发师之,一生和尚南返后,慈沾之德誉日隆,度弟子甚多。黄宗昌闻其名,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迎慈沾至即墨,居即墨之准提庵,时慈沾年已54岁。
清顺治九年(1652年),黄宗昌之子黄坦建成崂山华严庵后,慈沾遂任第一代方丈,为临济派第四代传人。慈沾居崂山20年,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去世,年84岁。慈沾生平“不为苟得,不募缘,不蓄幼童,以非礼来者若罔闻见,居即墨共30余年,未尝见有忌色嗔语”。华严寺前路西有一塔院,院中的一座砖塔下埋葬着慈沾大师。
【善和】 僧人,俗姓于,行七,名乐吾,字孟熹,明栖霞(今山东省栖霞县)唐家泊人。于七生于明代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23岁考中武举,魁梧矫捷,任侠仗义。清顺治五年(1648年)起兵反清,后一度受招安,任栖霞把总。顺治十八年(1661年)复率旧部反清,义军势力遍及胶东半岛,并一度攻破宁海州,杀死知州刘文淇,震动清廷。清Gov调动三路军马,围攻义军根据地锯齿山。激战至次年春,义军全军覆没,于七 “不知所终”。
据即墨和崂山地区的地方著述介绍,于七突围后,于康熙元年(1662年)辗转至崂山,遂出家于崂山华严庵。慈沾和尚为之削发更换僧服,用开水泼其面,立起燎泡,继之脓血淋漓,使久不愈,免被辨识。从此于七皈依佛门,法号寂澈,法名善和,隐居佛寺,晚年得成正果,慈沾死后,善和继任华严庵住持。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善和和尚去世,年113岁。华严庵的僧徒们为他建立了一座石塔,上书“庄严示寂弘戒大师澈公上善下和塔”,该塔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倒塌之石柱、石碑至今犹存。善和之遗像今存于青岛市博物馆。
【广住】 尼姑,字大方,清代胶州王氏女,父名王纪新,母法氏,生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农历二月初七。幼时因多病舍身出家为尼,嘉庆四年(1799年)诣京受戒后,去浙江普陀山参拜南海观音的现灵说法道场。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入崂山,暂居于白云洞西之没日岭,后受胶州邓夫人与白云洞道人的资助,在崂山黄山村西北日起石之清风洞居住。清风洞又名高石屋,洞前为弥罗庵故墟。广住在此苦修18年,死后葬于洞下,白云洞道人为之筑石塔。曾任军机大臣的胶州人匡源为其立碑于刁龙嘴。碑文亦匡源撰写,文末赞曰:“海山苍苍,宇宙茫茫,一片真如,无显无藏。倏尔厌世,舍此皮囊。来也何自,去也何乡。广住不住,是名大方。大方大方,山高水长。”
【昌仁】 僧人,字义安,俗姓矫。幼聪慧而性沉静,父母死后遂削发出家于崂山华严庵。年长后到京受戒,因通书翰,一时名流争相延接,四处云游多年,后于光绪年间归崂山华严庵久住。昌仁和尚面貌清癯,仪态潇洒,恂恂雅静,有儒者风度。闲居除禅定外,以诗自娱,著有《山居诗稿》。当坐逝之夕,犹从容作诗数联。
【莲桥】 僧人,法名仁栋,原为华严庵住持能义之门徒,自20年代起,任华严庵住持,能说善辩,好结交官府。1927年沈鸿烈的东北海防舰队一连水兵驻在崂山华严庵,莲桥即与当时任舰队司令的沈鸿烈和连长朱子明过从甚密。1930年莲桥凭其社会关系,募捐修筑了一条从华严庵门前直抵海边的石砌盘道,名华严路。1931年12月沈鸿烈任青岛市市长后,莲桥与沈更结为“金兰”之好,沈母病故,莲桥曾专程去沈阳诵经超度。1935年由青岛市长沈鸿烈倡议,组成“崂山释道联合会”,该会由华严寺、太清宫、明道观、白云洞等11个寺观的道长、住持组成,莲桥任会长。
【仁济】 僧人,东牟(今山东省烟台市牟平)人,自号“九巅和尚”。幼习科举之业,品学卓越。年40余,偶读《华严经》,如有所悟,叹曰:“匆匆浮世,半属空花,若不早修,负却此生矣。”遂弃家至即墨,削发出家于准提庵,苦行十余载。抗日战争时,仁济和尚避居华严寺,住持法舟和尚对他雅敬重之,特辟一室于祖师堂,以供禅栖。仁济和尚平日掩关简出,深自韬晦,游客罕得识其面。
【君页衡】 僧人,俗姓林,崂山黄山村人。1923年其年方11岁时,在崂山华严庵出家,法名癉衡,在该寺住持莲桥的教导下,精心学习经典及诗文,成为一时名僧。1931年后,癉衡南游镇江金山寺、宁波天童寺等名刹,学习南派经韵乐法,回崂山后积极推广江南梵呗韵牌,并结合北派的经韵,创出独树一帜的崂山梵呗赞偈。1950年癉衡将他珍藏多年的于七(即善和大师)画像,献给了文物管理部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