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志67:崂山志 第八章 人物 第四节 名道
大事记第八章 人物
第四节 名道
【姜抚】 唐代术士,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市)人。自言通仙人不死术,隐居不出。开元末年(公元741年),太常卿韦绦祭名山,兼访民间隐逸之士,闻听姜抚已满百岁,特向皇帝推荐。后将姜抚召至洛阳,安置在集贤院,授银青光禄大夫,号“冲和先生”。姜抚向皇帝献长青藤、终南山旱藕,并言食之可延年益寿,此事被右饶卫将军甘守诚识破,因民间饮用以酒渍长青藤者,很多人暴死。姜抚惭悸,请求到崂山采炼仙药,遂逃出洛阳。
【孙昙】 唐代道士,生平不详,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奉唐玄宗之命到崂山采炼仙药。孙昙之事史无记载,惟在崂山摩崖刻石记有。一处刻石在招风岭前明道观之南石壁上,有线刻菩萨像,其旁镌“敕孙昙采药山房”,此处旧名“柴房”,孙昙曾在此筑庐居住。另一处是刻有69个字的成篇刻石,可惜经过1000余年的风雨剥蚀已漫漶不清,据清代记载尚可辨认37字,其大意是:唐天宝二年三月六日,奉命采仙药的孙昙在崂山发现了仙药,遣人报告,等待回音。
【李哲玄】 字静修,号守中子,唐河南道陈留县(今河南省兰考县)人。李哲玄生于唐代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二月二十七日,幼年聪敏异常,诵读不忘,15岁场试中选,旋登进士第。惟性好清淡,无意仕途,喜阅道书,厌世弃俗,遂云游四方,访求至道,多年未遇,不懈初志,迨遇罗浮道士,随其入罗浮山,潜修多年,得其玄妙。
唐天礻右元年(公元904年),李哲玄东游海岛至崂山,与张道冲、郑道坤、李志云、王志诚诸公相投契,遂留居崂山,在今太清宫处筑茅庐,名“三皇庵”,供奉三皇神像,居此养真修道。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道人刘若拙自四川来崂山,李哲玄与之相谈甚契,极为投合。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李哲玄赴京城被敕封为“道化普济真人”,回归崂山后,自居山庵,日阅《黄庭经》以为常。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八月十二日,李哲玄卒于崂山,年115岁,葬于太清宫东山之阳。
【刘若拙】 号华盖真人,宋代人,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他自四川来崂山,与李哲玄相谈甚契,遂留居山中。他在太清宫东南山前建一草庵,内供老子像,在此潜心修行,因此时崂山有虎为患,故在草庵门额上书写“驱虎”二字,以冀辟除。
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闻其有道,加之在其未发迹时曾与刘若拙有故交,遂召刘入京觐见,并敕封“华盖真人”,留京布教,后又准奏允其回崂山。宋太宗改元太平兴国后,秉承太祖遗命,敕建太平兴国院(今崂山太平宫),令刘若拙居之,另建上清宫与太清宫亦作为其修真之所。
刘若拙在崂山修行期间,闻名求道者踵至,他挑选弟子十余人传授道要,后来他又出游多年。据传,刘若拙庞眉皓发,面如渥丹,体魄雄浑,步履矫健。冬不戴帽、不烤火,夏不穿鞋、不用扇。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卒于即墨,葬于即墨县东关高真宫前(今即墨市东关小学院内),其墓为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
【甄栖真】 字道渊,号神光子,宋单州单父(今山东省单县)人。博涉经传,长于诗文,数次应科举考试而不中,自叹曰:“劳神敝精,以追虚名,无益也。”后出家为道士,访道崂山,以华盖真人刘若拙为师。久之出游京都开封,到建隆观为道士。大中祥符中(1012年前后),居晋州(今山西省临汾市)紫极宫,性和静,无所好恶,晋人爱之。年75卒。《宋史》中有“甄栖真传”。
【邱处机】 又作丘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元栖霞(今山东省栖霞县)滨都里人。他生于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的农历正月十九日,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赴宁海州昆仑山烟霞洞学道。翌年9月,拜王重阳为师,与马丹阳、谭处端、赫大通、王玉阳、刘处玄、孙不二同称全真道北七真人。金大定九年(1169年)冬,邱处机入今陕西餯溪及龙门山潜修十三载,创立全真道龙门派。金明昌二年(1191年)秋,邱处机回归故里,在登、莱、青各州传道,时宋、金、蒙古三方纷争,战乱不止,乃倡导“摒恶行善”、“恤苦救民”,深受民间拥戴,声望与日俱增。
邱处机曾三次到崂山游观布道。南宋庆元元年亦即金明昌六年(1195年),邱处机同刘处玄等首次由昆嵛山来崂山太清宫等处传道谈玄,道众大悦,各受戒律,旋离去,并在太清宫三皇殿后之巨石上留有诗刻10首。金泰和八年(1208年),邱处机自昌阳(今山东省莱阳市)醮罢,抵于望城(今山东省莱西市望城镇)永真观,又转道来崂山,吟诗20首,并将崂山改名“鳌山”,这20首诗于同年3月镌于白龙洞额之上。金大安元年(1209年),邱处机又自胶西(今山东省胶州市)醮罢,应崂山道众之邀再次来游崂山,上至南天门,命黄冠士奏空洞步虚毕,乃作词一首,名曰“青玉案”,镌于上清宫石上,又作诗10首,镌于上清宫玉皇殿西墙外之浑元石上。此外,还在崂山的多处道观名胜,留有许多诗词题刻。
蒙古成吉思汗十四年(1219年),邱处机应成吉思汗之诏,自莱州起程西行,1222年农历四月会成吉思汗于雪山(今阿富汗境),时成吉思汗日事攻战,邱处机乃进言:“欲一天下者,必不嗜杀人”,治天下以“敬天爱民为本”,长生以“清心寡欲为要”。成吉思汗大悦,录其言,以为《玄风庆会录》,赠虎符、玺书,封为“神仙”,令其掌管天下道教,全真道遂盛极一时。蒙古成吉思汗十九年(1224)年)春,邱处机到达燕京天长观,因邱处机主持于此,遂改名长春宫(今北京白云观)。南宋宝庆三年、金正大四年、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农历七月九日,邱处机逝世,遗骸葬于白云观处顺堂。元世祖时加封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在崂山上清宫前也筑有他的衣冠冢。邱处机著述颇丰,主要有《大丹直指》、《撮生消息论》、《餯溪集》、《鸣道集》及《西游原旨》等传世。
【刘处玄】 字通妙,号长生子,莱州(今山东省莱州市)武官庄人,生于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七月十二日。侍母至孝,夙愿修道,因母在不敢违,清静固守。金大定九年(1169年),其母去世后,遂拜王重阳为师入道,为全真道北七真之一。
金明昌六年(1195年),他与邱处机及其他道侣7人,由宁海昆嵛山来崂山。邱处机等人离去后,刘处玄独留崂山太清宫,讲授道家经典年余,于是太清宫道众由此归宗,从属刘处玄所创立的随山派。金承安三年(1198年),刘处玄奉诏赴金之京都,遂离开崂山。金泰和三年(1203年)二月初六,刘处玄逝于武官庄灵虚观,年56岁。元至元六年(1269年),敕封“长生辅化明德真人”,世称“长生真人”。全真道北七真中,刘处玄居崂山时间最长,著述、阐教、讲道最多,著有《仙乐集》、《太虚集》、《盘阳集》、《同尘集》、《安闲集》、《修真文》等,又有《道德经注》、《演述黄庭》、《阴符经解》等传世。
【刘志坚】 号云岩子,博州(今山东省聊城市)人,生于宋嘉熙四年(1240年)五月二十日。刘志坚自幼不通文墨,但为人倜傥,办事干练,曾在元永昌王(即英王)府掌管鹰房,兼办外务,故有刘使臣之称。他于33岁时弃家入道,初以东平县仙天观道士郭至空为师,郭曾对其教诲曰:“闻汝善养鹰,学道亦不异是,锻去生犷野性,屏去一切尘念,久之调服,自然入道。”刘志坚心领神会,遂历经邹、滕、沂、莒各县,寻访云明,讲明心要。后赴崂山,见景色殊异,云光变幻,喜曰:“我与此山有缘”,遂居于崂山西麓之华楼山一带,潜心苦修,在此成道。
刘志坚初栖崂山清虚庵,后在华楼山碧落岩下结茅庐居此修行,洞祁真人闻之,特赐“云岩”为号。元大德八年,敕封“崇真利物明道真人”。大德九年(1305年)四月十七日,端坐而逝,年65岁,葬于崂山凌烟崮,当地吏民不期而来会葬者甚众。刘志坚去世20年后,其门人拟在其结茅庐处建华楼宫。元泰定元年(1324年)秋,刘志坚的门人黄道盈亲诣京都,恳请大学士、光禄大夫赵世延为刘志坚撰写碑文,记述其苦修的一生。碑文中引用了刘志坚的一首自述诗:“三十二上抛家计,纵横自在无拘系。来到劳山下死功,十年得个真力气。”是他艰苦修行的真实写照。元泰定二年(1325年)创建华楼宫时,遂将这座《云岩子道行碑》立于宫内院中,碑文今仍存,其中记述刘志坚之事迹甚详。
【李志明】 号隐真子,全真道王重阳之徒孙。元大德元年(1297年)应云岩子刘志坚之邀请来崂山,见上清宫院宇颓圮,荒草没径,喟然叹曰:“东海名山,祖师遗迹,清虚境界,岂容泯灭,非天不卑人,人自弃耳。”于是与其徒斩除荆榛,采木陶土,鸠工命梓,重修殿宇,塑造神像,使庙庑斋堂焕然一新,《重修上清宫碑记》中,对此事有详细记述。元泰定三年(1326年),他又创建聚仙宫。嗣后,李志明独居崂山明霞洞25年,问道者络绎不绝,年80岁时仍步履轻健,在崂山度弟子几百人,被敕封为“通玄弘教洞微大师。”
【徐复阳】 字光明,号太和子,又号通灵子,明代莱州府掖县(今山东省莱州市)人。明代成化十二年(1476年)二月十四日生,幼年双目失明,精于医卜,游食多方,后流落到即墨鹤山,被鹤山遇真庵道士李灵山收养为徒。李灵山系邱处机所创龙门派的传人,莱州府昌邑县(今山东省昌邑市)人,本名李来先,灵山乃其字,号疑真子。徐复阳得李灵山秘方治疗,后双目复明,遂在鹤山遇真庵的鹤山洞中面壁9年,又至明霞洞和太清宫潜修。功成后,仍入主遇真庵,创法派为“鹤山派”,亦称“崂山派”。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五月二十日逝世,年80岁,敕封为“中元永寿太和真君”。著有《近仙客词》。
【张三丰】 其名与字众说纷纭,一名通,一名金,一名思廉,一名玄素,一名玄化,字为玄玄、山峰、三峰、三丰、君宝,《汇记》中又称其字君实、铉一、全一,号昆阳。因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其籍贯也说法不一,大多皆记其为辽阳懿州(今辽宁省黑山县)人。张三丰龟背鹤形,大耳圆睛,身长七尺,须髯如戟,丰神奇异,仪表不俗。他行游四方,无固定居住,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初寓宝鸡县,后入武当山。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遣使求之,明成祖于永乐年间(1402~1424年)复遣使求之,皆不遇。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敕封“通微显化真人”,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特封为“韬光尚志真仙”,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又封为“清虚元妙真君”。
明代永乐初年,张三丰自青州云门山来崂山,住山民苏现家中,当时崂山山区无耐冬花,张三丰自海岛移来一株,植苏现家中,后渐繁殖,今崂山各处皆有这种名为山茶的耐冬花。张三丰在崂山时,曾居于太清宫东南的驱虎庵,《太清宫志》中称他为崂山道教祖师之一,据传,他也是崂山拳术武当派之祖。崂山明霞洞北上有一洞,名玄真洞,为张三丰修真处,洞口镌“重建玄妙真吸将乌兔口中吞”数字,传为张三丰手笔。此外,崂山还有张仙塔、邋遢石等与张三丰有关的名胜。
【孙玄清】 号紫阳,又号金山子、海岳山人,明代寿光(今山东省寿光市)人。生于明代弘治九年(1496年)八月二十二日(一说为弘治十七年),幼年双目失明,出家为僧。嘉靖初年,孙玄清辗转来到崂山明霞洞,弃释修道,20多年后,目疾不治而愈,名声大噪。当时,正值朝廷差官诏取天下玄文秘录,同洽并参。孙玄清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应诏到京师,功事完毕,赴白云观坐钵堂一年,注《灵宝秘诀玉皇心印经》、《太上清净经》、《皇经始末元奥》等,又造释门宗卷八部六册,由阁老翟銮和少卿龚中佩为主进呈御览,敕封为“护国天师府左赞教”,掌管真人府事。明代隆庆三年(1569年)六月二十六日,孙玄清逝于崂山上清宫,年73岁(一说为65岁,待考)。文渊阁大学士、太傅翟銮曾为之题诗吊唁,诗刻于明霞洞处。
孙玄清在上清宫和明霞洞共修行50余年,“大悟千百遍,小悟不可以计数”。他创立了道教全真金山派,并以明霞洞为金山派的祖庭。明霞洞左侧镌刻有《孙真人紫阳疏》成篇石刻,又称《海岳修真记》,该刻石占明霞洞巨石之大半,字尚可扪读,疏中述孙玄清事迹甚详。又据记载,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崂山道士王生本在白云洞立有白云洞历代碑,内述其金山派祖师海岳山人之功果,惜碑文已佚。
【李阳兴】 明成山卫(今山东荣城市)人,道力精坚,气宇潇洒。明嘉靖年间入崂山,师事朴一向道士。是时巨峰白云庵已圮,李阳兴在其师初修的基础上,继续修复该庵。他募资鸠工,大兴土木,盖起玉皇殿三间,宏丽壮观,房顶尽覆铁瓦,称铁瓦殿,香火盛极一时。生徒从归者,不下千余,道风之畅,为崂山一时之最。
【耿义兰】 字芝山,号飞霞,又号灵应子,明代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市)人,生于正德四年(1509年)九月十八日。嘉靖年间进士,后弃家入道,从师太清宫道士高礼岩,偕师同去华山北斗坪挂单10余年,拜赵景虚学道说法,后辞师入京都白云观丛林挂单,参访道理玄学。未几即归崂山,隐居慈光洞、黄石宫等处静修。
万历十七年,耿义兰与贾性全、刘真湖、张复仁、谭虚一等道人上书县、府,控告憨山和尚在道院建佛寺。万历十九年(1591年)秋,耿义兰赴京城上控,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朝廷降旨毁海印寺重建太清宫,敕封耿义兰为“扶教真人”,应耿义兰之奏请,皇帝又赐《道藏》共480函,并钦赐御伞御棍,金冠紫袍,永镇太清宫道场。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十月十五日耿义兰去世,年97岁,葬于三皇殿前,今太清宫三皇殿西厢为“耿真人祠”,内祀扶教真人耿义兰之神位。
【齐本守】 齐本守,字养真,号金辉,又号逍遥子,明代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县)人。性静默,厌世俗。明万历年间,随同其师白不夜由寿春(今安徽省寿县)来崂山。尽览崂山之胜景,至太清宫西北天门后,爱其两峰峙立,并有邱长春真人之题刻,更见该处之先天庵幽静绝尘,遂留居于此。齐本守在先天庵修行期间,多事劳苦,广行方便,自食糠秕,供人米粮,同居道众,皆为钦感。他以21年之艰辛,亲手为先天庵增建殿宇三间及两廊配房,意志之坚,令人敬佩。齐本守晚年居太清宫,故太清宫一度称金辉派道观。万历三十年(1602年)齐本守去世,敕封“上元普济道化真君”。其遗留之法派称金辉派。
【刘贞洁】 字恒清,俗称刘仙姑,即墨马山东农家女。刘贞洁9岁始能言,年15目不知书,但能领略道经要义。明万历年间,慈宁太后传旨派车马将其接至京城,听她详述了《体原》、《豁悟》等八部经,赐号慧觉禅师。平日巾袍道装,人以仙姑称之。后入崂山,居明霞洞之东铁佛涧,又居明霞洞与慈光洞,后由其侄迎归故里,于其村东筑白云庵居之,死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年71岁。
【丁本无】 字太乙,明代浙江举人。因不满魏忠贤擅权结党,残杀忠良,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弃家入崂山为道。其家中人曾追随不舍,丁本无乃攀上白云庵旁的白云楼石崮,告诉家人,若不速返他将跳崖而死,并令其妾改嫁,家人无奈泣去,他遂入白云庵为道士。丁本无居崂山30余年,经常潜居庵北葫芦洞中诵经著述,著有《金辉录》、《戒杀文》、《群仙要语》等书。死后葬于姑余山下。
【边永清】 字震圉,号玄隐道人,明保定府满城(今河北省满城县)人。明熹宗天启年间任乾清宫管事西协兼视忠勇营提督太监。
明亡后,边永清来崂山弃家入道,改称边静宁,为崂山王哥庄修真庵住持,其为人然诺不欺,当地绅士多礼敬之。边永清来崂山时,曾携四宫娥,后皆为道姑。据崂山碑记载,边永清约在康熙十年(1671年)前去世。海阳县进士赵似祖写有《边道人歌》古诗,详述了边永清的一生,其中有诗句为:“我闻边道人,明季之内使。龙髯飞上天,侧身莽无地。爰偕四宫女,黄尘苦巅踬。”
【杨绍慎】 字我修,号玄默道人,明天启年间任乾清宫管事提督上林苑监四署太监。明亡后,与太监边永清一同到崂山修真庵出家为道士,改称杨静悟。兄事边永清,尤朴诚和煦,与世无争,为人所称道。边永清去世后,他继任崂山修真庵住持。崂山王哥庄村东有土山,名为“双台”,边永清与杨绍慎二人之墓皆在其下。
【于一泰】 号守元子,清东昌(今山东省聊城市)人。顺治年间居崂山明霞洞,精通经义。后迁大庙,聚徒讲学,远近从之者甚多,是清初崂山道行较高的道士,年84,犹如童颜。一日对其徒曰:“吾死后,勿建塔,筑一墓足矣!”言毕端坐而逝。
【蒋清山】 字云石,又名迪南,号烟霞散人,江南人,18岁出家于崂山百福庵。蒋清山好读书,工书能文,修真养性,行谊高洁,士大夫皆雅重之,与流亭人胡峄阳是契友,并与隐居崂山的莱阳名士孙笃先为至交。
蒋清山一生致力于重建百福庵,据其自述谓:“余幼住此山,古迹仅存,余荒地耳,因发愿力修整殿庵……。”明亡后,养艳姬、蔺婉玉等四名宫女随边永清逃至崂山,得蒋清山之助,得以到百福庵出家静修,精心研究道乐。蒋清山酷爱书籍,于百福庵中藏有大量经典书籍,时称“蒋迪南书院”。蒋清山于年84岁时无病而终。
另据记载,蒋清山为江南进士,曾任河南祥符县知县,明亡后不愿继续为官,于顺治二年(1645年)来崂山百福庵隐居,遂改百佛庵为道家之百福庵,着黄冠道袍以终。但此说无根据,故存疑待考。而蒋清山自幼出家崂山之事,见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即墨进士黄鸿中撰《重修百福庵记》,清代《即墨县志》亦记蒋清山为自幼出家。
【刘信常】 原名刘显长,字调元,号熟阳,清高密县(今山东省高密市)武兰庄人,幼敏悟好学,虽业学孔孟,但志好老庄,后入崂山出家为道,拜师刘长眉。其师去世后,刘信常遂迁身于三标山北一石洞。该洞原名消息石洞,刘改其名为熟阳洞,一作>阳洞或朝阳洞。初刘信阳结草庵而居,后募捐修建玉虚殿,康熙元年(1662年)创基,康熙四十年(1701年)起大殿,庙名亦为熟阳洞。刘信常苦心经营近50年,方修成此宏伟殿宇于寒崖僻坞之中。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百福庵道士蒋清山,根据刘信常的自述,撰写《熟阳洞刘道人自叙碑》,植于玉虚殿中。
【褚守持】 字振远,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在崂山太清宫出家,素勤俭,善理财,日用节约,历40余载,添买庙产香火地并山场多处,年98岁终。
【刘精一】 字知微,清代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神凝洁而貌清癯,乾隆年间住崂山太平宫静修苦参,玄道悟解,年70不火食。忽一日端坐而逝,面目如生。
【王生本】 号得一子,清即墨(今山东省即墨市)人。曾入太清宫为道士,乾隆三十四年(一说康熙年间),寻得崂山白云洞,筑室其旁居之,工医术,食五谷不去皮,年113岁时,须发皆返黑。一日,端坐而逝。
【王良辉】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崂山太清宫监院。王良辉赋性果断,好习武术,是继张三丰之后在崂山的又一名武当名师。每日登山开地,修路栽竹植树,治宫井井有条,任监院多年,深得道众称赞。
【张然江】 清代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市)人。家富于产,而生性恬静,不喜浮靡,工诗善画,与其兄皆为本邑知名之士。清嘉庆年间弃家来崂山,至崂山明霞洞,喜曰:“山青海碧,是足以栖吾矣。”因以著黄冠入道。其兄寻踪至,劝其返故里,终不肯,兄叹息而去。其所画之山水,清淡中有深远之意境,见者知为逸品。
【陈合清】 清代胶州(今山东省胶州市)人。七岁出家于崂山修真庵,后入京白云观受戒,继复访道辽东千山,晚年始归崂山。陈合清鹤貌松姿,矫然绝尘,年88岁,犹强健如少壮。一日谓其弟子曰:“尔等好自修,莫蹉跎自误,道在至诚,无他嘱也。”言毕更衣危坐,溘然而逝。
【王裕恒】 清咸丰元年(1851年)为崂山太清宫道长,性情谦和,品学兼优,参考各种道教经典要旨,用以谈道说法,在崂山太清宫之拜斗石上,朝拜星斗40载不懈,仙骨道风,童颜鹤发,据《太清宫志》载,其世寿136岁。
【韩谦让】 字太初,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来崂山太清宫。韩谦让性淑和,尚俭朴,薄己厚人,视险如夷,深悟琴理,静参道玄,四方人士闻名跋涉相访,日不暇计。曾任太清宫长老兼监院,友人题其堂曰:“道洽琴心”。据传,其徒犯有过错时,他并不直言责怪,而是将道徒唤到身边,他从容鼓琴,直到对方被音乐打动,自己跪下承认错误。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任山东巡抚的翰林杨士骧来崂山,聆听了韩谦让弹奏的古琴后,留下了“我闻太清宫,道士善弹琴。访得韩道长,琴床眠龙吟”的诗句。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衍圣公孔令贻带随从100余人来崂山,与韩谦让谈玄论道,甚为投契。韩谦让93岁去世。
【周旅学】 字觉悟,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携带巨资来崂山太清宫出家。周旅学自奉俭,热心公益,为太清宫添买地亩庙产,又常周济附近贫民,修筑桥梁道路,捐劝义学公费,地方村民为之立碑颂其德,年98岁而终。
【刘永福】 清胶州(今山东省胶州市)人。儒生,善医精卜筮,生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中年(约光绪初年)来崂山,在崂山修真庵出家为道。他独辟一室,塞其户,趺坐其中,人有乞其医者,辄慨然无难色。年92年岁跌坐而逝。1930年,王哥庄村民集资在庵北三里处为之立塔。
【李旅震】 清光绪元年(1875年)来崂山太清宫出家为道,性情圆通,忠诚纯厚,因喜栽菊,别号菊农。李旅震常与道众讲解《道德》、《南华》、《清静》、《阴符》、《黄庭》诸经,后居南阳玄妙观,任督讲20余年,回崂山太清宫后又任监院数年,年83岁而终。
【赵善初】 道名泰昌,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来崂山太清宫出家。赵善初参悟道学,志坚修真,常与人诵经拜忏,将所得经资积蓄30余年,全部施于太清宫,添置庙产,永为香火之资。1939年太清宫道众为之立碑,以志功行。赵善初任太清宫监院兼长老多年,后经青岛商会各董事推举为青岛天后宫住持。
【邹全阳】 清荣成(今山东省荣成市)人。民国初年,入崂山白云洞入道,继复访道名山,云屐所至,遍于五岳。历十年,始归就即墨县武庙而居,时庙已荒废,邹全阳募化重新建之,并于殿前建吕祖阁,功既成,命其徒王真朴守之,复入崂山白云洞修真。1934年,邹全阳于白云洞建青龙阁,阁为砖木结构,斗拱出檐,风格古雅,蔚然壮观。1939年5月4日(农历三月十五日),日本侵略军入侵白云洞,残杀邹全阳等道士4名和巡山乡民2名。
【王真吾】 山东安丘县人。落落有节气,厌世务冗嚣,来崂山白云洞出家为道,拜道人邹全阳为师。既而,闻亲殁,奔丧如礼,葬毕复还山。1939年,日本侵略军在崂山白云洞残杀道士及山民6人,其师邹全阳亦蒙难。时王真吾适外出,未罹祸事。后归洞,尽收遗骨掩葬之,叹曰:“人生所重义耳,今国亡、亲殁、师死,吾安能偷生!”众道请为洞主,辞不就。越数日,至崂山雕龙嘴,脱衣冠向北再拜,蹈海死。三日后,尸潮至崂东文武港,面目如生,当地民众葬之,立碣永志。
【匡常修】 字和阳,别号“一道人”,山东省胶县人。生于清代光绪三十年(1904年)农历二月初四,原名匡桂林,字华泉,号山原,别号“卧云居士”。匡常修生于贫苦农家,曾读私塾4年,15岁在胶县的店铺中学徒,业余读书习武,18岁时来青岛市四方区兴华鞋店学徒,19岁又回胶县改学中医,并习武授徒。
1930年,匡常修27岁时其妻病故,早有出家为道之心的匡常修遂离家出走,只身来到了崂山白云洞,拜其叔父匡真觉道人为师。匡真觉是武当派传人李是卿的徒弟,道术与武功俱有根底,匡常修在其教诲传授下,日益道深业精。30余年来,先后在白云洞、明霞洞、凝真观、太清宫修行过,为全真道金山派道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匡常修积极参加各项反帝爱国活动,1952年被推选为青岛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农业合作化高潮时,匡常修参加了崂山的道观和寺院组成的佛道教生产合作社,为医药组负责人,在沧口明真观内行医治病。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崂山的庙宇遭到破坏,匡常修亦被遣回原籍胶县,在城关公社中云生产大队当了14年医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遣回籍的僧、道人员落实了政策。1980年春,匡常修回到崂山太清宫任监院,同年5月,被选为中国道教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1982年被推选为山东省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并为青岛市政协委员。1985年被选为山东省道教协会筹委会副会长,1989年被选为青岛市道教协会会长。1993年病逝,终年89岁。匡常修道长除精于道法玄学外,还擅长气功、医学、武术,并皆有一定造诣。此外,他对道教音乐、绘画及诗词歌赋,都有广泛地爱好。他还著有《玄真篇注解》、《乾元丹指》、《先天气功基础要诀》、《吕祖万字碑》、《武当别传》和《本草诗编》等书稿,可惜皆在“文化大革命”中遗失殆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