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s Archiver

青岛酒店预订

leon 发表于 2009-10-6 12:58

青岛市志67:崂山志 第八章 人物 第二节 记山人物

第八章 人物

第二节 记山人物


  【陆龟蒙】 字鲁望,唐代文学家,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曾任苏、湖二郡从事,后隐居甫里,置园顾渚山下,常乘舟设蓬席,赍束茶灶、笔状钓具,放游江湖间,自称“江湖散人”,或号“天随子”、“甫里先生”。所作散文《野庙碑》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腐朽,作了讽刺和揭露。诗以写景咏物为多。著有《耒耜经》、《小名录》、《笠泽丛书》、《甫里集》等。
  《三齐记》中记有:“郑玄教授不期山,山下生草,大如薤叶,长一尺余,坚刃异常,土人名曰康成书带”。据此传说,陆龟蒙作《书带草赋》为之颂,此赋载《甫里集》卷十五。自此赋之后,历代文人和史籍皆把书带草视为郑玄教授不其山的象征。宋苏轼《书轩》诗曰:“雨昏石砚寒云色,风动牙签乱叫声。庭下已生书带草,使君疑是郑康成。”元代于钦之《齐乘》亦记有书带草。《山东通志》载有:“即墨县,康成书堂不其山,堂前有书带草,经霜常青。”诚如明代高密文士仪良弼《书带草歌》所言:“草木得人名永赖。”
  【赵世延】 字子敬,元代人,家居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喜读书,勤于学,究心儒者之学说。弱冠时元世祖召见,授承事郎,元皇庆年间(1312~1313年)累迁御史中丞,所历有声,严劾丞相帖木迭儿,几乎自身不保。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官至奎章阁大学士、中书平章政事。至顺二年(1331年),因主修之《皇朝(元)经世大典》成书,封鲁国公。赵世延历事元代九朝,数次执掌宰相大权共50余年,凡军国利病,民生休戚,知无不言,而对于名教尤为叙重。赵世延卒于元元统二年(1334年)。
  赵世延与崂山的关系是因为他为崂山名道云岩子刘志坚撰写了道行碑文。刘志坚于元大德九年(1305年)逝世后,葬于崂山凌烟崮。元泰定元年(1324年)秋,天佑道人混成子、崂山华楼宫宗门提点黄道盈不远几千里到京都,恳请赵世延为刘志坚作碑铭,并说:“吾师云岩殁久矣,未有铭,必待知师之道而铭之,敢请。”几番推辞之后,遂按黄道盈所叙述之刘志坚的行状,撰了铭文,在铭文前有1200余字的序文,详细记述了刘志坚的生平事迹及其苦行修真的诸多行状,是研究崂山历史和崂山道教发展的珍贵资料。
  【张起岩】 字梦臣,元禹城(今山东省禹城县)人。博学有文,善篆隶书,元延?年间(1314~1320年)进士,历任侍御史、燕南廉访使,搏击豪强,不容稍怠。入翰林院为承旨,主修辽、金、宋三史,充任总裁官。史修成,年65岁告老归,归后4年病卒,谥文穆,著有《华峰漫稿》、《华峰类稿》、《金陵集》等。元泰定二年(1325年),聚仙宫即将建成时,即墨县尉栾克刚与张起岩旧有交情,遂派道士沈志和请张起岩撰写了《聚仙宫碑铭》,该文对太平宫、上清宫、太清宫、明霞洞的历史皆有所记,涉及的道教人物有刘若拙、李志明、刘志坚和沈志和等。《聚仙宫碑铭》辑存了崂山道教的许多史料,是研究崂山的珍贵资料。
  【黄宗昌】 字长倩,号鹤岭,明即墨(今山东省即墨市)人。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曾任雄县、青苑县知县。崇祯初年,官授御史,曾连上二疏,弹劾逆党和枉法官吏,又奉旨巡按湖广,后因被排挤,于崇祯十年(1637年)罢归故里。
  崇祯十五年(1642年),即墨遭清兵围困,黄宗昌变卖家产充军饷,率众护城,抗击清兵,保全了即墨城,交战中,其次子黄基被清兵射死。两年后,郭尔标、黄大夏等率众起义,围困即墨城,知县仓惶逃走,黄宗昌亦纠合即墨士绅进行抵抗,起义军围城40余日后撤走。
  黄宗昌晚年,在崂山康成书院南的楼上村,筑“玉蕊楼”隐居,并在此交往接纳明亡后隐居崂山之遗臣、文士。他还撰写《崂山志》,未竟去世,由其子黄坦续完。《崂山志》共八卷,详载崂山的古迹、名胜、人物、诗文等,辑存了崂山许多有价值的史料。崂山有那罗延窟,黄宗昌认为此窟为西方哲人演教之所,于是筹资在窟的涧北建华严庵,未建成即毁于兵燹。清初,由其子另建于今址,清顺治九年(1652年)方落成。
  【马志泮】 字毓秀,号龙坡,别号懒仙,清代即墨西龙湾头村(今山东省即墨市七级镇)人。生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马志泮自幼钟情丹青,后跻身仕途,因不满官场黑暗,辞官居家耕种,中年开办学塾,教书育人聊以自娱。马志泮喜爱散文诗赋,著有《葩经辑略》、《红笺记》、《一草杂咏》、《平龋记稿》和《崂山逸笔》等。其中,笔记体小说《崂山逸笔》对崂山的许多山川名胜作了富有神话色彩的描述,篇幅短小,语言优美,可读性很强。马志泮的绘画造诣也很高,晚年作品皆落款为“龙坡老人”,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尤以画虾为最精,有“马虾子”之称。嘉庆七年(1802年)卒,终年97岁,留有《崂山逸笔》传世。
  【周铭旗】 清即墨鳌山卫(今山东省即墨市鳌山卫镇)人。少年时好学,尤对当地历史、风土、人情悉心搜集。清道光五年(1825年)贡生,咸丰九年(1859年)考中举人,同治四年(1865年)进士,曾任大荔知县。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周铭旗编修了《即墨乡土志》,分上下两卷,设历史、人文、地理三门,对崂山的山川风物亦有所记载。《即墨乡土志》一书未能刊印,现存有手抄本。此外,周铭旗在外地为官时,曾写有五言古诗《梦故乡崂山》,历数崂山景观和古迹,寄托魂牵梦萦之情。
  【黄肇颚】 字仪山,清即墨(山东省即墨市)人,光绪年间贡生,工书,尤工大字,求书碑版日盈门。他为编写《崂山艺文志》,曾十次游崂,头戴席笠,脚著布履,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对崂山的一山一峰,一洞一涧,皆探其幽奇,记其形状,对古迹兴废,历询山间居民。晚年栖居华严庵潜心著述《崂山艺文志》,于光绪八年(1882年)写成此书,共10卷,约30万字。
  《崂山艺文志》除卷首之外,卷一、卷二、卷三为总志,通过辑存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游记、诗、赋,形象地反映了崂山总面貌。卷四、卷五、卷六、卷七为分志,在这四卷中,作者采取游山的三条路线,即西北路、西南路、东山路,将众多的名胜景点贯穿起来,逐一介绍并后缀以古人的游山诗文。卷八为补遗。卷九为“附载”。卷十为“丛谈”,此卷广辑历代著作中有关崂山的记载、轶闻、传说等。最后以“剩言”结束全书。
  《崂山艺文志》中搜集了大量历代名人以崂山为题材的诗文,对崂山的名胜古迹、宗教源流作了较详尽的介绍。现流传有手抄本。
  【王葆崇】 字小姚,号次山,清胶州(今山东省胶州市)人。约生于咸丰年间,卒于清末民初。其人性敏慧,青少年时即对民俗及地方掌故发生兴趣,博闻强记,学识过人,工文词,光绪年间贡生,在京供六品职,著有《助息园遗书》,列入《山东通志·艺文志》。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秋,因重修《山东通志》被聘为采访员,著有《山左人物考略》、《桑梓征微录》、《胶志补正》、《墨志补正》等。
  王葆崇在任《山东通志》采访员期间,曾数次入崂山采访调查,先后撰写有《劳山纪胜集》、《鳌山采访录》、《崂山金石目录》等书,后因积劳成疾,在山中得病不起,归家休养。《崂山金石目录》辑存了崂山石刻、碑石和铜器、铁器文物共42条目录,大多今已有录,个别条目尚未所闻,对研究崂山的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周宗颐】 字养山,崂山太清宫监院。他用两年多的时间整理了太清宫历届住持和名道的回忆与笔记,经广征博采地搜集资料,潜心考证求索,于1941年编纂成崂山《太清宫志》。全书约5万字,共分10卷,分别记载了太清宫历史沿革、名道、景观、碑记、执事、神祗、下院、诗文及游山名人,是考察崂山道教发展变化的重要资料。《太清宫志》于1944年正式刊印,该书由道人赵泰昌、黄友琴、孟宗绍和于惟东校正,孟宗绍于卷末还撰写了“跋文”,记述了编纂过程,并评曰:“其文笔朴厚,弗尚彩饰,其叙事也,直书巅末,全不见雕琢之痕。”
  【周至元】 原名式址,又名式坤,号懒云,自称“伴鹤头陀”,山东省即墨人。周至元生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书香世家,自幼好学,嗜书成癖,就读私塾、学堂共10余年,后习中医,以行医为生。
  周至元一生酷爱山水,尤喜游览崂山。他一生中,无数次游崂,攀危崖、历幽洞,探奇索隐,往往数月不归,凡崂山的峰岩涧峡、名洞奇石、泉池潭瀑、文物古迹无不游览殆遍。每次入山归家,往往遍体鳞伤,对所见所闻则分门别类详加记述,写了大量手稿和诗文。1959年被聘为山东省历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60年为中国历史学会山东分会会员,1962年2月6日病逝于济南。
  周至元于1934年写成《崂山小乘》和《游崂指南》,1952年著有《崂山名胜介绍》,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1959年后著有《即墨黄培文字狱资料》、《辛亥革命即墨光复始末》、《于七抗清史略》、《郑康成生平简介》等。1993年,其遗作《崂山志》由齐鲁书社出版。
  【蓝水】 今即墨市即墨镇西障村人,1911年生,为明御史蓝田十二世孙。蓝水幼年曾读私塾7年,成年后,又教私塾3年,后务农,然一生酷爱崂山,自谓有“山水癖”,曾七游崂山,无所不至,所到之处,考核甚详。
  蓝水24岁时,即萌志撰写《劳乘》,久经沧桑,笔耕不辍,潜心著述,执著追求,积50年之心血,终于1984年脱稿了《崂山古今谈》一书。该书由崂山县县志办公室审定出版,全书共约14万字,分崂山古今、崂山百咏和崂山琐谈三部分,对崂山的山脉、风景、物产、诗文和轶闻传说等进行了记述。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