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志67:崂山志 第五章 山区居民 第二节 民间习俗
大事记第五章 山区居民
第二节 民间习俗
崂山僻处海隅,民风古朴淳厚,据旧志记载,“其俗尚礼仪”。崂山山区风俗的流行、革除与社会变革、科学发展以及人民的文化素质提高密切相关。
【衣食住行】
衣服 清末民初,富家多着绸缎右襟长袍、马褂、短褂、肥便裤,农家男女穿机织土布的对襟短装和肥大过膝上衣,喜庆节日,男穿长袍,女穿镶边上衣。30年代以后,学生多穿学生制服,个别中青年男性着中山装,女性亦有穿旗袍者。建国后,山区部分老人衣着无大变化,男性普遍穿学生服、中山服、军便服,女性普遍穿中便服、中西服、列宁服。80年代后,穿化纤、毛质地的西装、羽绒服、呢大衣、毛衣者日增,男装喜素洁挺括,女装讲花色款式。
帽 清末民初,富家男戴毡帽头、红缨帽、礼帽等,女戴缎质大耳朵箍;农家男戴毡帽头、布半帽、苇笠,女戴布质大耳朵箍。30年代,红缨帽逐渐淘汰,增加三开帽、满头露帽。建国后,半帽淘汰,增加八角帽、有檐平顶帽、鸭舌帽,女戴针织毛线帽或用方巾,男女均围长条毛线围巾。
鞋 清末民初,农民男穿麻绳纳底布鞋,居山区者穿猪皮“绑”,女穿麻绳纳底包木底、竹板夹帮的尖头绣花鞋;富家男穿圆口两道眉鞋和毡靴,女穿缎面绣花鞋。30年代,男少数人穿橡胶底鞋,女穿皮底绣花鞋或割花鞋;富人穿三色皮底毛呢鞋、皮鞋。建国后,人们穿胶鞋、布鞋、皮鞋、塑料皮革凉鞋、拖鞋、橡胶水鞋。80年代后,随季节变化,青年男女穿质地较好的皮鞋和凉鞋。
袜 清末民初,男女均穿纳底布袜。30年代后,相继穿粗、细线袜。70年代后穿化纤袜。
饰物 贫富佩戴有别,簪子、头钗、镯子、戒指、耳环等为妇女所用;脖锁、长命锁、小手镯、手耍(小锁、银花生果、银铃、银鼓、银莲蓬)等多为幼儿佩戴。建国后,此俗渐泯。80年代后,妇女又开始戴耳环、戒指、项链等。
发型 清末,男蓄发辫,未婚女子蓄单辫或扎双抓髻,已婚女子盘纂于脑后。民国后,男子去辫剃光头,女子未更。30年代,男学生中有留分头、平头的,青年女子有剪短发的。建国后,除许多老人仍推光头外,一般中青年留分头、平头、圆头;女性中部分老人仍盘纂,一般扎双辫或剪短发。80年代后,男青年中少数喜留长发蓄小胡,女青年时兴烫发。
饮食 解放前,崂山境内习惯全家人同炕共桌用饭,春、夏、秋一日三餐,冬日两餐。山区因土地稀少贫瘠,故多种产量较高的地瓜,山中有“收了地瓜,吃的不怕”之说。秋收后,用搁棚、窑子贮藏部分鲜地瓜,大部切晒成干,为长年主食。年景稍歉,就以地瓜干、菜团度日,改善生活时吃用碾压碎的瓜干面和豆浆做成的“汽馏”。米和面很少吃,缺油少料的蔬菜一天难得一顿,长年以虾酱、咸菜下饭。仅个别富有之家,以米、面为主食。建国后,人民生活逐步提高,粗粮代替了地瓜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以大米、白面为主食,小米、玉米、地瓜已较少食用。蔬菜、鱼、肉求鲜,糕点、茶、酒求质,整个山区基本上已达温饱型生活,不少地区已迈向小康水平。
住房 解放前,多数人家的住房是南向,一明二暗的狭窄小屋,前窗7~9棂,后窗5~7棂,前窗内下砌土炕。山区多为黄泥砌乱石墙,山草顶,卵石围墙。平原或丘陵区,用乱石基,土打墙,麦秸草房顶,土围墙,独成院落,小门楼,简易木板双扇门或安装柴门。富家惯于南向一明四暗5间房,石基砖墙,瓦顶,花窗棂,到底后门,配厢房,砖石院墙,临街巷处筑大门楼,厚木板双扇门,有的还建有街屋、耳房、书房、客屋、粮仓等。建国后,人们不断进行旧房翻新或盖新房,规格一般为4间,砖石墙,瓦顶,玻璃门窗。80年代,建房日益讲究,厨房单设,两套间中无隔壁,前后门窗内外两开,外镶玻璃,内嵌纱网,室内温暖、凉爽、明亮,水泥地面。院墙用砖石砌,外抹水泥拉毛或水刷,门楼大,有的装铁门。现今较富庶的村庄,由集体统一规划施工或自建两层、三层楼房居住。
【生活用具】
家具 解放前一般农家有橱、小桌、凳、箱等,富家还有八仙桌、炕桌、太师椅、条几、钱柜等。建国后,这些家具渐被淘汰,初兴梳妆台、写字台。70年代始增新式大衣橱、圆桌等。80年代又增加折叠椅、食品橱、高低橱、沙发等。
炊具 解放前用土坯砌柴草灶或煤灶,配风箱、铁锅、铁铲、木质锅盖或高粱秆锅盖,使用木勺、铜勺、陶碗、陶盘、陶盆及粗瓷碗、瓷盘、瓷盆。建国后,多以砖砌灶台水泥抹面。80年代开始镶瓷瓦,少数人家使用柴油炉、液化气,普遍使用铝锅和各种铝制炊具,个别农户使用不锈钢炊具。电冰箱也进入了山区农民的家庭。
取暖用具 解放前一般农家用火盆烧木炭烤火,后用通炕煤炉。建国后,群众多用质地较好的铁炕炉或烟筒煤炉,有的用带有烘箱的炉子,少数安装有土暖气。
照明用具 解放前民间照明用豆油灯,富家用蜡烛。20年代始用煤油灯。50年代末民间始用电灯,1981年村村通电。
娱乐用具 清末民初山区较大村庄有鼓、锣、钹、铙等打击乐器,民间艺人有唢呐、笙、管、长号等吹奏乐器,个别农民有竹笛、箫、胡琴等乐器。30年代,个别富家购置留声机。建国后,电子管收音机、半导体收音机、收录机等相继更替。80年代初,有的农家开始有黑白电视机,后来电视机的普及率迅速扩大,并更换为彩色电视。现今,90%的农户有电视机。
代步用具 清末至民国间,山民多为步行,富家可骑驴、马、骡。30年代出现少量自行车。建国后,自行车日增,70年代已普及自行车。80年代,摩托车日增,有的村庄自购面包车乃至小轿车。
【婚丧嫁娶】
嫁娶 解放前,山区居民嫁娶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习,联姻过程是:一说亲,媒人提亲,双方父母相互了解,如中意则请人“合八字”,按12属相和“五行”推算,若不相克,便选定吉日“下聘传柬”。二订亲,双方确定联姻后,男方备好“定亲礼”(饽饽、现金、首饰、衣料等),馈赠女方,俗称“撒媒柬”,并具“媒柬”,写明男女年庚、家长和媒人姓名,双方交换,作为联姻依据。三送日子,男方根据女方的命相,查定喜期,通知女方,俗称“送日子”,再备饽饽、肉、鱼等礼品馈赠女方,并附“迎婚帖”,上书新娘冠笄、坐帐、开面、梳妆、上下轿的面向,还书“嫁女客”所忌属相等事宜,女方即备嫁妆嫁女,较好的嫁妆为1橱、1桌、2箱、2凳、2盒、2匣,内装被褥、衣服、化妆品、栗、枣等。双方各自通知亲友,亲友以钱物为礼品相赠,男方称“看喜”,女方谓“添箱”。四娶亲,吉日前日下午,男方去女家抬嫁妆,晚上吹鼓手奏乐祝贺。翌日,亲朋登门祝贺,布置新房,张贴对联、喜字,备亮轿、花轿各一乘,新郎着长袍,戴礼帽,披红戴花,吹鼓手奏乐前行至女家迎娶,女家宴请新郎。宴后,新娘穿嫁衣,戴花冠,蒙“覆脸”,由“嫁女客”扶上轿,与新郎分乘各轿回男家,女方有4名“送客”相随。到家后,“嫁女客”扶新娘下轿,男前女后踏红毡入门庭,设香案拜天地,入洞房,并设宴招待“送客”。晚间吃宽心面,行“合卺”礼(俗称喝合婚酒)。次日,女家送食盒看女。三日,新娘拜公婆及诸姑伯叔并祭祖,长辈赠给磕头礼,三日之内繁冗礼俗极多,不胜赘述。四日,新郎偕新娘与弟(俗称跟牲口的)回女家拜岳父母。新娘回婆家,要带“上炕礼”,如花生、点心、鸡蛋、包子等,赠送公婆、姑嫂、伯叔。建国后,婚姻自主,订婚不讲彩礼,结婚不坐花轿。解放初期结婚时有秧歌队,后多用自行车迎亲,提倡喜事新办,不搞铺张浪费。80年代,逐渐有用汽车迎亲,张贴喜字,亲朋登门祝贺。新房摆设多由男方购置,一般有大衣橱、写字台、双人床,90年代还增加录音机、电视机、电冰箱等。
丧葬 解放前,婴儿死亡,用“胡秸箔子”裹弃沟壑,幼年、少年夭亡,盛入小棺,埋入地头,不入祖茔。青年死亡,入棺,二日后埋入祖茔。成人死葬,一般是弥留之际即穿寿衣,亡后讣告亲友,儿女扎白巾、穿白衣举哀守灵。当日起,儿子拄哀杖,媳妇、儿女、侄孙等人穿白衣孝服,一天三次到土地庙“报庙”,“送浆水”。二日傍晚,抬“纸草”(纸人、纸马、纸柜,若女性有纸轿、纸牛)到土地庙前焚烧,称为“送盘缠”。烧完“纸草”后,儿女晚辈向西南叩头,哭喊对死者称谓,并祈以:“向西南走,上金轿,走明路,苦处施钱,甜处安身”等语。三日(或五日、七日)发葬,死者先受亲友吊唁,对吊唁者宴以酒饭,然后由吹打乐伴送抬棺入茔,埋葬成坟。四日,儿女们挑供品拿铁锨到坟前祭奠,并整理坟堆,称“圆坟”。次日凌晨,死者主要继承人,于街巷高喊:“谢孝!”感谢邻里帮忙,逢人即跪拜,然后再到主要亲戚去“谢孝”。嗣后以7天为计,按“二七”、“三七”、“五七”、“七七”和“百日”到坟前祭奠。儿女服丧三年,侄、孙服丧一年。建国后,旧俗渐改。自1960年始推行火葬,木棺土葬逐步革除,但报丧、吊唁、送奠仪、儿女服丧及烧纸等习俗仍存,另外,扎花圈、裹臂纱、追悼会等形式也逐渐兴起。
【喜庆活动】
生子养子 旧时,妇女产后,丈夫先到岳父家报喜,生男孩称“大喜”,生女孩称“小喜”,然后再告知其他亲友,亲友邻居随即来“送汤米”,即送鸡蛋、猪蹄、点心、红糖等。三日,设宴请亲友“吃面汤”。到100天,亲友再次赠送礼品祝贺,礼品有糕点、小儿衣服、长命锁、首饰等,称为“过百岁”。此俗沿袭至今。
祝寿 人们对生日很重视,一般吃面条以示祝贺,以求福寿绵长。解放前,富有人家60岁生日称“寿辰”,亲友送寿礼祝寿,主人宴请亲友吃长寿面。建国后,生活逐步提高,过生日已较为普遍,老人之寿辰,多由儿孙晚辈欢宴祝贺。
盖新房 解放前即有邻帮友助之风。现在此俗更兴,新房落成后,在新房内设宴答谢亲友邻里。
乔迁 乔迁新居后放鞭炮以示庆贺,亲友带礼品送往新居祝贺,名为“烧炕”。现此俗仍存。
【时令节日】
过年 这是最隆重的古老传统节日,“腊八”过后,家家扫灰,粉饰墙壁,做新衣,买新帽,做馒头,蒸豆包(谐都饱音),做豆腐(谐都福音),蒸年糕(取意年年高),蒸米面发糕(含意发家),割肉买鱼(象征年年有余),购买筷子(寓增添人口)。除夕挂宗谱,摆供品,贴门对,把水缸挑满水,中午全家吃“隔年饭”。太阳落山后,男人们提灯笼,端供品,到祖茔请先辈亡灵回家过年,然后在大门外放鞭炮,点香烧纸“接灶”,回家后大门内撒谷草(喂祖先之马),放拦门棍(防马跑失或强神恶鬼进入),通宵不眠,称“守岁”。午夜,家家焚香燃烛,祭祖先,放鞭炮,吃饺子,有的将饺子内包入铜钱或枣,吃着钱意为发财,吃着枣意为日子甜美。饭后即意味辞去旧岁,迎来新的一年,然后晚辈给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分“压岁钱”。次日凌晨,街坊进行互拜,先近族,后邻居,互问过年好、恭喜发财等,不扫地、不泼水。初二走姑家、姨家拜年,傍晚吃饺子,供祖先,焚烧天地牌位,撤去谷草及拦门棍,谓之“送年”,即可以扫地、泼水。初三、初五到岳父家拜年,其他日子亲友互访,直到正月十五日。
正月十五 亦称元宵节,解放前一般农家吃不上元宵,多数吃饺子。家家做象征12属相的面灯,不做面灯则代以小腊烛。傍晚,先到祖茔送灯,一坟一盏,回家后将面灯点燃,照射各处,灯光所及,预兆洁净。是夕,小孩手提彩灯,燃放着“滴滴金”。正月十五前后,村村组织高跷、龙灯等民间舞蹈,锣鼓响,鞭炮鸣,热闹气氛甚浓。
二月二 解放前此日为富人家雇工上工日,一般农家在黎明时用草木灰在院内、胡同、场院撒些圆圈,名曰“打囤”,囤内划十字,放少许豆、谷、麦粒,寓意粮食满囤之意。吃高粱煎饼、小豆腐、炒豆。建国后,再无雇工,也不再打囤,但仍吃炒豆、煎饼。
清明节 清明前一日是“寒食”节,旧时,多冷食不动炊。寒食的前一日,家家到祖坟祭祀,给坟添土。清明节早饭吃鸡蛋,吃大葱(使人聪明),穿新衣,头上插柏树、杨柳等枝条,青年妇女盛妆于凌晨到村外踏青,男女老幼汇聚街头整日嬉乐并“打秋千”。1958年平除坟墓,实行火葬后,不再祭扫坟墓,而到存放先辈骨灰处进行祭祀,嬉乐“秋千”之风仍盛。
谷雨节 谷雨民间无什活动,仅倡“贬蝎”。晨3时许,将用黄表纸印就的太上老君“贬蝎敕令”贴于门后,令曰“谷雨三月中,贬蝎永无踪”。现此俗已绝。
端午节 家家门窗上屋檐下插艾枝,意为辟邪,小孩戴“五索线”,用五色线配成,意是驱蝎、蛇、蜈蚣、壁虎、蟾蜍这五毒,还吃粽子。建国后,戴“五索线”者渐少,吃粽子之风益盛。
半年 农历六月初一“过半年”,是日吃饺子。此俗至今沿袭。
七月七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织女”会“牛郎”。普遍吃“磕花”,即花样奇巧的小面饼,妇女各拿自己的精工针线活凑一起过“七巧会”。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节前亲友相互馈赠月饼。晚月升起,全家团聚吃月饼,以庆团圆,是仅次于过年的节日。
十月一 农历十月初一,旧时农家秋收完毕,上坟祭祖。富家之雇工该日下工回家。建国后,不再上坟,普遍于该日改善生活。
冬至 旧俗此节分两天过,第一天谓“鬼冬”,摆供祭祖,吃饺子;第二天谓“入冬”,吃包子,现仍之。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早饭用多种粮食(一般凑足八种)熬粥,意在检查粮食存放情况,称为腊八粥。俗云:“吃了腊八粥,便把年来盼。”预示年节已近,应着手准备过年。
辞灶 旧俗中该节是送“灶君”上天,天刚黑时辞灶,于锅灶上方张贴“灶码”以代“灶王爷”,并特意供“糖瓜”(麦芽糖),粘住其嘴,使之“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建国后,此俗渐泯。
【禁忌】
年龄忌 老人活到百岁而忌说百岁,仅谓99岁,讳于“人活百岁终须死”之俗语。中年人忌说41岁,而说40或42岁,俗语谓41是“王八”(乌龟或鳖的俗称)。
门向忌 大门忌正向屋山,谓出门碰山,日子过不好。
出嫁闺女忌 出嫁闺女忌在娘家分娩,“辞灶”后忌在娘家住宿,否则娘家人丁不旺。
患病忌 家中有生麻疹的幼儿,门口挂红布条,忌生人进门,否则麻疹出不好。忌在下午探视病人,认为会使病情加重。
饮食忌 倒茶斟酒忌卡壶脖,意为卡脖颈。盛饭添汤时忌瓢勺外翻,意为对人不敬。忌从窗户递食物,意为囚饭。
春节忌 过春节忌说“穷”、“破”、“断”、“完”等不吉利字眼,认为会使来年不顺。
身死外地忌 身死外地忌“冷骨进门”,入门妨后代。
渔民忌 渔民忌说“翻”及其谐音字,怕行船遇险。
出家人忌 僧不问姓氏,道不问年龄。
【亲友称呼】
家族长辈称呼 曾祖父、曾祖母,称老爷爷、老妈妈;祖父、祖母称爷爷、妈妈;父亲、母亲称爹、娘;父亲的兄弟或堂兄弟称大爹、二爹、三爹......;父亲之远房兄弟称大爷、叔叔;父之姊妹称姑;母亲之亲妯娌和堂妯娌称大娘、二娘、三娘......;母亲之远房妯娌称大妈、婶子。
亲戚长辈称呼 外祖父、外祖母称姥爷、姥娘;舅父、舅母称舅、妗子;母亲之姊妹称姨;姨的丈夫称姨夫;姑的丈夫称姑夫。
夫妻间对其家庭成员的称呼 对公婆及其家庭成员的称呼,妻随夫称;对岳父母及其家庭成员的称呼,夫随妻称。
平辈称呼 兄称哥哥;弟称弟弟;兄妻称嫂子;弟妻称弟妹;姐称姐姐;姐丈称姐夫或哥哥;妹称妹妹,妹丈称妹夫或弟弟;妯娌间称嫂子、妹妹。
社会称呼 旧社会对官府人员称长官,对士兵称老总。解放后皆称同志。对长者称大爷、大娘;年龄相近的称大哥兄弟;青壮年之间互称师傅;农民之间多称伙计。称僧人为上人,称道士为仙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