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s Archiver

青岛酒店预订

leon 发表于 2009-10-6 12:22

青岛市志67:崂山志 第三章 文物古迹 第七节 古庙宇

第三章 文物古迹

第七节 古庙宇


  崂山,素有“神仙之宅、灵异之府”的美誉,旧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这些庙宇的建筑风格简朴、古拙,点缀在翠林邃谷的青砖灰瓦庙舍,非常幽雅谧静,充分反映了崂山僻处海隅和多为隐者所居的特点。
  【太清宫】 太清宫,位于宝珠山下,俗称下宫。太清宫是崂山规模最大的一座道院,据元代大学士张起岩《聚仙宫碑》记载,宫建于宋代初年。又据《太清宫志》记载,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张廉夫曾在此处创三官庵。唐昭宗天?元年(公元904年),道士李哲玄又在今三皇殿处建三皇庵。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道人刘若拙被敕封为“华盖真人”,奉敕回崂山修建道院,遂在此处创建了太清宫,其年代约在公元980年前后。
  明代万历十三年至二十八年(1585~1600年)间,太清宫旧道院曾倾圮。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又重新确定太清宫的“四至”:东至张仙塔,西至八水河,南至大海,北至分水河。现在的太清宫大体是这一时期重建的,但分为三院三殿则是在天启二年(1622年)道人赵复会重修时所为。在此次重修中,正式确定了分三官、三清、三皇各殿为三院的格局,这三院都有围墙,各立山门,并有便门相通,共147间殿宇,加上道舍、客房共计240舍间房屋,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
  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太清宫仍有道士13人,行行2人,殿宇房舍150余间,有土地600余亩,分散在李村、王哥庄及即墨县等地出租,另有山场3处。“文化大革命”中太清宫的庙碑、神像、供器、经卷、文物均遭破坏。1979年市园林局接管太清宫,对宫内房舍进行了修缮,并由市文化局负责重塑了神像,又将道士匡常修、孙真淳、李宗廉、王自臻和道姑崔静一接回庙内。1981年农历九月初九,为神像举行了开光仪式。1985年7月青岛市园林局将太清宫移交给青岛市人民Gov宗教事务处,并由道教协会筹委会自行管理,同时划定了太清宫的“四至”范围:东至沟底以内,西至顺墙堤自然弯曲,南至海边,北至康有为诗刻石。1989年,由Gov拨款对三清殿、东华帝君殿和西王母殿进行了修缮,重塑了47尊神像,并于1990年农历三月初三为神像举行了开光仪式。
  太清宫内的殿宇共分三个院落。东面是三官殿,为三进院落,正殿建筑属单檐硬山式砖木结构,殿内中奉天官大帝,左奉地官大帝,右奉水官大帝,左侧奉雷神普化天尊,右侧奉真武大帝,另有卫道护法的四大元帅壁画。在三官殿东侧有一处两进的堂院,是清代翰林尹琳基修建的“翰林院”,现为太清宫的客堂。
  中间是三清殿,为长方形院落,由一个正殿和两个配殿组成,都是砖木结构单檐硬山式建筑。正殿内中奉元始天尊,左奉灵宝天尊,右奉道德天尊,门右面奉王灵官。殿前两厢是两座配殿,东厢是东华殿,中奉东华帝君,左奉南极长生大帝,右奉太阳帝君;西厢是王母殿,中奉西王母天尊,左奉斗母大天尊,右奉太阴妙果素月天尊。三清殿山门以西是关岳祠,左奉汉关壮缪公神位,右奉宋岳武穆公神位。
  西面是三皇殿,亦为长方形院落,并排有两座殿堂,主殿是三皇殿,东配殿是救苦殿,皆为单檐硬山式建筑。主殿内中奉轩辕大帝,左奉神农大帝,右奉伏羲大帝,殿内左右两侧,供奉历代各朝十大名医神位。救苦殿内供奉救苦天尊。与三皇殿相邻的西配殿是耿祖祠,祠内供奉扶教真人耿义兰,另有云川真人张公、双修真人贾公和虚一真人谭公。
  太清宫后奉道教全真道随山派。全真道北七真之一的刘处玄于金明昌六年(1195年)来崂山太清宫讲授经典,太清宫道众从此归宗,并成为道教北七真随山派的祖庭。嗣后,许多著名道士闻名而来,如徐复阳、张三丰、齐本守等都曾在太清宫栖居修道,清代许多有名望的道长如褚守持、王良辉、韩谦让等也都先后任太清宫住持,使太清宫成为崂山最著名道院之一。现今青岛市道教协会设在此处,太清宫现有道士34人。
  1982年青岛市人民Gov将太清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宫】 太平宫位于崂山东海岸仰口湾西侧上苑山南坡。据元代张起岩《聚仙宫碑》载,宫系宋太祖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敕建之道场,因建成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故名“太平兴国院”,金代明昌年间(1190~1195年)更名为太平宫。金代明昌年间、明代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清代顺治十年(1653年)3次重修。清嘉庆年间(1796~1819年)香火最盛,当时有道士40余人,土地130多亩。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该宫仍有道士8人、杂工7人、土地70亩。1956年,青岛市人民Gov拨款对太平宫进行过修葺。“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市人民Gov再次拨款对太平宫进行全面修整,除恢复其原有规模外,还增建了石阶游路。1992年6月1日,太平宫作为宗教场所正式对外开放。
  宫为“品”字形的二进院落,正殿建于后院,前院为东、西两配殿各3间。太平宫山门之迎面建一影壁,上书阴刻“海上宫殿”4字,传为清末书法家华世奎之手笔,影壁背面记载太平宫的兴衰沿革。前院分东、西两院,各建月洞门。东院建钟亭一座,内置铁钟一口,高1.4米,重343公斤,上镌楷书铭文“光绪十八年谷旦韩同茂号庙捐敬献”。此钟原在金口天后宫,因太平宫之钟已失,故由金口移至此处。西院建道舍客堂,有水井一眼,名“龙涎”。太平宫奉道教全真华山派。正殿祀妈祖,东、西配殿分祀关圣、真武。殿堂共9间,另有道舍、客堂、厨房8间,皆为硬山式建筑,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宫周围多奇峰怪石,古木幽洞,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很丰富,为游览胜地。
  1982年青岛市人民Gov将太平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清宫】 上清宫位于崂山八水河以上的昆仑山之阳。道教中把“上清、太清、玉清”称为神仙所居的最高天境,据《云笈七签》记载:“上清之天,在绝霞之外”,宫以此为名,俗称上宫。据元代张起岩《聚仙宫碑》记载,上清宫创建于宋初,系宋太祖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敕建的道场。1000余年来,上清宫经历了三毁三修。宋代末年倾圮,元代大德元年通玄弘教洞微大师李志明鸠工重修,元延礻右四年(1317年)承务郎朱?撰《重修上清宫碑记》中,对此事记述颇详,此碑原立于宫门东侧,字迹已剥蚀难辨,碑高丈许,是崂山珍贵的古迹,惜毁于“文化大革命”中,现仅存负碑的残破石。到明代中期,上清宫复倾圮败落,隆庆初年(1567年)护国天师府左赞教孙玄清复重修。清代末年,因遭暴雨上清宫殿宇为山洪冲毁,崂山华楼宫道士刘本荣又主持重修,恢复原貌。宫有前后两处殿堂和偏院,呈长方形,殿宇和房舍共28间,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前殿祀三清,后殿祀玉皇,左偏殿祀三官,右偏殿祀七真,殿宇皆为无斗拱硬山式建筑。
  上清宫奉道教全真道华山派,为崂山许多道观中唯一的丛林庙,邱处机、刘处玄、李志明等著名道人来崂山时,曾居上清宫演道说法。宫南500米处,有邱处机衣冠冢。上清宫几经兴衰,到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已成颓垣断墙。1956年青岛市人民Gov曾拨款修缮,殿宇一新,此时建筑面积为390平方米。“文化大革命”中,该宫塑像、石碑被砸,经卷、文物被毁,道士被遣送农村,房屋由崂山林场使用。1991年3月,由青岛市道教协会筹集资金进行修缮,历时9个月竣工,建筑面积仍为390平方米。1991年12月6日,修葺一新的上清宫作为宗教活动的场所重新开放,1992年9月21日,举行了新塑神像的开光仪式。
  1982年青岛市人民Gov将上清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百福庵】 百福庵位于城阳区惜福镇铁骑山之阳,在院后村东,背山面涧,松竹环绕,环境清幽。该庵创于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据传,二尼姑于初创时,居于萃元洞中,后建简陋房屋,内祀菩萨,奉佛教,取名百佛庵。清代初年,道士蒋清山由即墨马山平安殿迁来,将百佛庵扩建后,改奉道教,以祈迎百福而易名为百福庵,属马山龙门派,在崂山当地属外山派道观。此时庙已初具规模,山门东向,前后二院,前院建倒座殿,祀菩萨,中殿穿堂,祀三官,后院玉皇殿。二院各建两厢。殿堂、道舍皆木砖结构,殿堂均为硬山式建筑。玉皇殿高6米,重梁起架,前出檐,四棱石柱挺立,朱漆雀替。灰砖雕甍,高50厘米,镂空云龙戏珠,两端饰“螭吻”,檐角装饰“嘲风”,顶披小瓦,殿内梁架朱漆,颇为古雅。1933年曾重修,1942年侵华日军轰炸该庙,炸毁房舍9间,遂修复,共有房屋48间,占地面积3390平方米,建筑面积593平方米。1949年前有道士6人,土地300多亩。“文化大革命”中,庵内神像、供器、殿堂装饰被砸坏,门窗拆除,现仅剩断墙残垣。庵内有“萃元”、“娘娘”两洞,萃元洞顶筑小石塔一座,洞旁石罅中长有松树1株,虬枝四出,粗逾合抱,为数百年之物。
  1984年崂山县人民Gov将百福庵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霞洞】 明霞洞位于上清宫北玄武峰下,系一天然石洞,内高于人立,面积约10平方米。金大定年间,将此洞修建成庙宇,故《胶澳志》载:“明霞洞建于金大定二年(1162年)。”清康熙年间该洞遭雷雨,大半塌陷土中,仅见邱处机于大安三年(1211年)题刻之“明霞洞”三字。
  明霞洞现存之庙观,原名为斗母宫,位于洞口之右侧,始建于元代,是全真道金山派之祖庭。自明代起,观名由斗母宫更名为明霞洞。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道士孙紫阳重修时建三清殿,清代末年又建观音殿,皆为砖木结构之黑筒瓦硬山式建筑。此时之明霞洞道观占地2000平方米,有殿宇房舍共32间,建筑面积为200平方米。后因暴雨山洪坍石,观音殿被砸毁,未修复。山门之横匾为清末翰林王>书“明霞洞”三字。
  明霞洞元代称斗母宫,为道家之庙观,据张起岩《聚仙宫碑》记载,元代道士李志明始居于此。明、清两代,明霞洞为僧、道交替住持,明嘉靖十二年陈沂《鳌山记》中有“僧垂木阶下”和“左有佛宇僧庐”之句。明代永乐年间,道士张三丰又居此,明霞洞后其修真处名玄真洞。又据高弘图《劳山九游记》载,道姑刘贞洁亦居明霞洞修真,后离去。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明霞洞之殿堂、房舍逐渐败落。1956年,青岛市人民Gov曾拨款进行过维修。“文化大革命”中,房屋由青岛药材公司使用。1991年3月,青岛市道教协会筹集资金对该庙进行修缮,历时9个月竣工,现有殿宇、房舍共30间,建筑面积344平方米。
  1982年青岛市人民Gov将明霞洞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通真宫】 通真宫位于城阳区惜福镇傅家埠村南,传为东汉末年始建,初名为童公祠,祀古不其县令童恢。元皇庆二年(1313年)全真道华山派道士将其改为道观,遂更名为通真宫,并在祠东建道院。
  祠分前后两院。前院祠堂3间,高4米多,重梁起架,彩绘云龙,前出檐,4柱,雀替撑顶,青砖小瓦,硬山式建筑,内祀童恢彩塑坐像,墙上彩绘壁画,记童恢生平及训虎故事。堂前置清乾隆、道光年间童公碑2通,柏树6棵,左右耳房内彩塑高1.5米的红、白马各一匹。后院建寝室3间,设床、帐、被褥。祠后为童恢衣冠冢。祠东为道院,建镇武殿、娘娘殿。共有殿堂、道舍36间,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院内植各种花木。通真宫于元延?年间和清康熙年间皆重修过。旧时农历十一月二十一日为庙会,据传该日为童恢生辰。“文化大革命”中,塑像、供器均毁,仅存房舍。
  1982年青岛市人民Gov将通真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凝真观】 凝真观位于崂山区王哥庄镇庙石村东,在石人河北岸。元元统年间(1333~1335年)由全真道金山派道士创建,当时名为迎真观或迎真宫。清康熙初年,道士刘信常重建,更今名,奉全真道金山派。
  凝真观为阶梯式二进院落,建山门、大殿、道舍、钟鼓亭等房舍100多间,占地面积13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殿堂为硬山式建筑,祀三清塑像及木雕神像21座。有3米高的建庙碑。凝真观建庙年代早而且规模大,在崂山诸庙宇中享有盛誉,其木雕神像之多、精、雅,在崂山诸庙宇中亦为罕见。
  【华楼宫】 华楼宫位于华楼山巅,宫以山命名,属全真道华山派。元泰定二年(1325年)创建,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重修,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再次重修。
  宫前院之南为一大涧,既深且陡,院基起自山壑,高8米多,用块石砌成,东西侧为墙,东为院门,西开偏门。庙宇为东西长方形,殿堂向南,一字排列,东为老君殿,中为玉皇殿,西为关帝殿,各3间共为9间,都是木砖结构之单檐硬山式建筑。客堂、道舍皆为一般砖木结构,神像为泥塑。华楼宫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8平方米。宫内置元大学士、光禄大夫赵世延撰写《云岩子道行碑》,藏有《清真经》一部。关帝殿后有邱处机题诗及“金液”手迹。院内有银杏、木瓜等古树,庙前植有黄竿绿槽的金怀玉竹。华楼宫创建600多年来,几经兴衰,历尽变迁。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遭日军洗劫,道士四散。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庙已败落不堪,成为蓝家庄、杨家村、响石3个村共管的会首庙。1956年,青岛市人民Gov曾拨款修缮。“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房屋由崂山林场使用。
  1982年青岛市人民Gov将华楼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蔚竹庵】 蔚竹庵位于北宅镇双石屋村东北的凤凰崮下,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道士宋冲儒创建,因所处之地名为蔚儿铺,故此庵亦俗称蔚儿铺。清道光年间重修。据传,重修后一度为尼姑庵。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尼姑无继,始由全真道华山派道士主持。
  蔚竹庵建正殿3间、客堂3间、道舍3间及其他用房共20余间,形成一处精巧玲珑的小院落,占地面积173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平方米。正殿,内祀檀木精雕真武、观音和铜铸三官神像。庙内有碑三通: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三月立《蔚竹庵碑记》;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刻石,记载庵竹庵始建年代;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四月立《重修蔚竹庵庙记》。崂山各庙宇之石碑达100余通,但如蔚竹庵之全都得以完好保存,却极为少见。蔚竹庵外有座五级石塔,系1930年为纪念于西淑真人而建。“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房屋由崂山林场使用。
  1982年青岛市人民Gov将蔚竹庵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云洞】 白云洞位于崂山东麓刁龙嘴村西冒岭山南。洞额镌“白云洞”,为清代翰林日照人尹琳基所书,洞因常年白云缭绕而得名。洞右是庙宇,亦名白云洞,奉全真道金山派。该庙建于明末清初,据传为道士田白云所创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道士赵体顺主持重修后,才初具规模。
  白云洞右侧的白云洞庙观,占地约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有客房、道舍24间。据传,在乾隆三十五年重修时,建筑材料于一夜之间由海上运来,故有“神工白云洞,人工华严寺”之说。1934年道人邹全阳于洞左青龙石前建青龙阁,阁为砖木结构,建在发券的拱形门上,斗拱出檐,风格古雅,内祀三清铜像,现该阁仅存残垣。白云洞左侧青龙石下是卧云窟,窟旁有菩萨洞,内供一铁佛,传说是乾隆年间道士赵体顺从海岛上得来的。1935年前后是白云洞庙鼎盛时期,有道士40余人,房屋70间,土地700多亩,山岚2000余亩。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青岛保安队常驻于此,并在洞内设有修械所。1939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日军入侵白云洞,杀道士4人及雇工2人(内有1名年仅14岁的道童),纵火焚烧所有房屋,将陆润庠楷书的尹琳基《白云洞观海市记》八幅条屏焚毁,掠去明宣德年间铜铸香炉4只,6寸金神像一尊,一名幸免于难的道士悲愤之极,亦投海自杀。1940年修复房屋14间,1946年建2层楼房10间,名迎宾楼。庙内祀明、清时铜铸三清、玉皇等神像10尊,院内有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碑1通,还有清代木板刊本《道德经》、《南华经》等15部,清代字画6轴。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该庙尚有道士10人,土地700多亩,房屋24间。1956年青岛市人民Gov曾拨款修缮。“文化大革命”中,该庙的房屋及神像皆遭破坏,石洞犹存。
  1982年青岛市人民Gov将白云洞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道观】 明道观位于崂山东麓招风岭前,在华严寺西2.5公里,海拔600多米,为崂山庙宇居地最高者。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由道士宋天成创建。观南有3处摩崖,皆与唐代天宝二年孙昙采药崂山有关。孙昙其人,史无记载,据刻石证明,他奉唐玄宗之命,曾在明道观附近结庐居住。
  明道观奉全真道金山派,庙分两院,东院建玉皇殿,西院建三清殿,共有房舍32间,院庭宽阔,竹松清深,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80平方米。山门外的峭壁上有清宣统二年(1910年)题刻“明道观”3字,山门外有道光年间(1821~1850年)立庙产碑一通。观内藏有木板《金刚经》、《道德经》、《功课经》各1部,明宣德年间铸造的香炉2只,道光年间即墨文人题写的六扇屏。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是该观鼎盛时期,有道士18人,房屋32间,土地160亩。1939年该观被日军烧毁,后逐步修复。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仅有道士5人。1956年,青岛市人民Gov曾拨款修缮。“文化大革命”中,该观之塑像、经卷、字画等全被破坏无遗,房屋由崂山林场使用。
  1982年青岛市人民Gov将明道观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庙】 关帝庙位于仰口湾西南,在上苑山东南猪头峰下,是一处景色清丽的道院。崂山地区自清初就习惯把关帝庙与土地庙并排而建,至清末遍及山区各村,而主祀关羽的道院,在崂山仅此一处。
  关帝庙奉全真道华山派。据明嘉靖年间重修碑载,关帝庙本系太平宫之下院(另一下院为东华宫),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从太平宫分出,1929年由道士刘太清、贾太成主持重修,始具规模。重修后有大殿3间、道舍26间,为二进式院落。进山门为前院,有中殿3间,穿堂,两旁彩塑关平、周仓立像,高2米多,殿两旁各建倒房4间。后院为四合院,绕过照壁有大殿3间,内祀2米多高的彩塑关羽坐像,四周绘关羽生平壁画,如“桃园结义”,“刀挑红袍”、“华容挡曹”、“单刀赴会”等,画工细腻工整,比例匀称,是崂山壁画之上品。大殿两旁各有配房3间,东西厢房各4间,皆为砖木结构之硬山式建筑,该庙占地9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多平方米。庙内藏有《道德经》等经书4部、字画4轴,院内植芍药、耐冬、黄杨,皆百年之物。1948年是该庙鼎盛时期,有庙产600亩。“文化大革命”中,该庙之塑像、供器均遭破坏,壁画用泥浆覆盖,房屋由崂山林场使用。
  1984年,曾由崂山县人民Gov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青岛市人民Gov将关帝庙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法海寺】 法海寺位于石门山西麓夏庄镇源头村东,是青岛地区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因纪念创建该寺的第一代方丈法海大师而得名。寺始建于北魏,宋嘉礻右二年(1057年)、元延礻右二年(1315年)、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皆重修过。最后一次重修是1934年。法海寺创建时的规模及供佛殿堂已无可稽考。元延?二年重修后大体格局是:“首创法堂五间,前后六楹七柱,既塑释迦如来,兼饰观音一堂,金碧灿然,功勋备矣。然后创建云堂、耳室、僧寮四十间,为当代之宏观。”清康熙五十二年重修后,建有八蜡殿祀三皇玉帝,娘娘殿祀三肖女,后殿祀释迦牟尼。
  现在的法海寺,是1934年重修后的规模,重修时拆除八蜡殿、娘娘殿,并将该寺分为前后两院。前院建大雄宝殿5间,殿前两侧各有高大银杏一株,有碑亭两座,西为元泰定三年(1326年)重修碑,东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重修碑。大雄宝殿建在1米多高的夯土台上,殿高6米,重梁起架,前出檐,朱漆4柱,雀替撑顶,花岗岩柱座,鼓形,黄绿色琉璃砖雕甍,高40厘米,镂空云龙,两端饰“螭吻”,檐角装饰“嘲风”,顶披黄绿色琉璃瓦,砖木结构,为单檐无斗拱歇山式建筑,内供释迦牟尼,旁供阿弥陀佛、药师佛。后殿5间,是单檐硬山式建筑,中供释迦牟尼,东为观音菩萨,西为地藏王菩萨,墙上绘有释迦牟尼苦难经历的壁画,殿堂外檐下,有“清”、“规”二字的大石碑并列左右,殿门东墙上镶有一块汉白玉的庙规碑,庙规共有六条。僧寮共20间,前院16间,后院4间。山门外南院墙的东端建殿堂3间,内祀龙王,西面建殿堂3间,内祀关帝。这两处殿堂属地方庙,委托法海寺代管。整个寺院围墙周长293米,全寺占地面积6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
  法海寺西侧,有三座墓塔鼎立,有元代泰定年间的圆通和尚寿塔、明代永乐年间的广进和尚寿塔、玉柱和尚寿塔。此外,还有明代永乐六年(1408年)的广进和尚塔铭,今已无存。
  法海寺为佛教临济派,寺庙坐禅、挂单、收徒,是崂山境内唯一传戒的丛林寺。寺僧早晚诵经,有木鱼、磬、小钹、碰钟、吊钟伴诵。乡民办丧事,只要送香火钱,便在庙内诵经祈祷,寺僧不去民家作法事。1980年春,寺前出土一批残缺不全的石造像,头、肢体共120余件,有一佛像的长方形底座上镌有“大齐武平二年岁次辛卯”,得知这些佛像是造于北齐后主高纬武平二年,即公元571年。这批石造像埋于1.5米深的地下,均为项东、胸南向有顺序地排列,发现后未全部挖掘出来,尚有部分埋于地下。出土的石造像应是寺庙原来的供神,关于被毁原因,目前认为是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会昌灭法”时被毁。法海寺原住持之和尚于1949年青岛解放前去世,其弟子方真亦于青岛解放后还俗,该寺一度荒废。1955年2月,青岛湛山寺和尚纯智来该寺任住持,直至1965年。1956年,青岛市人民Gov曾拨专款对该寺进行修葺,直到1966年该寺仍十分完好。“文化大革命”中,法海寺遭到破坏,仅存大殿1座、门楼1个,且已破损不堪,其余房屋大多倒塌拆除。1994年6月,青岛市人民Gov拨专款对法海寺进行修复,历时半年,于1994年底完工,重修后的法海寺于1995年对外开放。
  1982年青岛市人民Gov将法海寺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华严寺】 华严寺位于崂山东麓返岭后村西那罗延山半腰,是崂山现存规模最大的寺院。华严寺原名华严庵,为即墨城准提庵的下院。准提庵是明代万历年间即墨黄氏将花园改建为庙宇的,因古代“寺”、“观”不允许私建,故取“庵”为名。华严庵是明代监察御史、即墨人黄宗昌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创建的,未成而毁于兵燹。清初,其子黄坦继父志施捐出资,准提庵和尚慈沾鸠工施建,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落成,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又增建了藏书楼,前后共历30余年,方全部竣工。始名华严庵,又名华严禅院,1931年改称华严寺。
  华严寺宏伟典雅,集中体现了明代的建筑艺术风格,为崂山古建筑艺术之最。华严寺共有四进阶梯式院落,依山而筑,每进益高,布局严谨。第一进原有僧舍12间。第二进为藏经阁,建置在4米高的寺门上,呈方形,面阔13.8米,深8米,阁高8.2米,阁中央大厅立四棱形石柱,木结构架为舌梁式屋顶,是重檐雕甍歇山式建筑。四周游廊贯通,环以雕栏,外檐有20根木柱撑顶,檐角饰“嘲风”,两端饰“螭吻”。前为幕式墙,门窗结合在一起,穿堂门,无后窗,顶披黄绿琉璃瓦,雕甍高约40厘米,镂空云龙。整个建筑古朴典雅,登阁凭眺,山海胜境一览无余。阁中原藏有清雍正十三年刊本的《大藏经》一部、元人手抄本和明代刊本《册府元龟》各一部。
  第三进院落为正殿,即大雄宝殿。殿建于清顺治九年,高7米,重梁起架,斗拱飞檐,为砖木结构之斗拱单檐雕甍歇山式建筑。檐角饰“嘲风”,檐下悬警钟,顶披黄绿色琉璃瓦,琉璃砖雕甍高50厘米,饰有龙、凤、虎、狮等造型之蹲兽。檐下朱漆木柱挺立,基座为鼓形花岗岩,殿堂内四楹竖立,梁、棼、鐳均低浮雕云龙图,金银粉饰龙,朱蓝漆绘云,富丽堂煌,极为壮观。正殿内供高3米之释迦牟尼塑像,正殿两厢为禅堂,是寺僧做功课的地方。第四进院落为后殿,即大悲殿。殿原建于清顺治九年,内供高3米之观音塑像,故又名观音殿。殿西侧为祖师堂,内供高3米之慈沾法师塑像,其余皆为客房。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观音殿、祖师堂及客房遭火灾焚毁殆尽,和尚洽源乃赴江南各处募化重修,重建后的观音殿和祖师堂皆为无斗拱单檐歇山式建筑,较原建筑更为壮观,故崂山当地有“人工华严寺,神工白云洞”之说。后院东北角曾有西洋式小楼房5间,系1932年长春窦氏出资所建,抗日战争时,国民党青岛市Gov就设在这里。华严寺依山而筑,如拟增加新建筑时必须开山夷地,故历年只有修葺,未能扩建。
  华严寺山门外通向海滨有一条石条砌成的盘道,名华严路,为寺僧仁栋于1930年所修筑。路西有一塔院,四周环筑围墙,是寺中历代住持的藏骨处,院内砖塔内埋葬着第一代住持慈沾大师,与砖塔相对为一石塔,为善和和尚的藏骨处。
  华严寺属佛教临济派,不挂单,不坐禅,不收外地僧侣,寺僧唱“梵呗”,四声铿锵,乐器伴奏,悠然悦耳。第一代住持慈沾是临济派的第四代传人,到1949年时共传20代。20年代是华严寺鼎盛时期,共有殿宇、僧寮、客房130余间,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整个寺院共占地4000余平方米,当时之寺僧达80余人,庙田有2000多亩。华严寺内藏有许多珍贵文物,如万历年间之描金三大佛像,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和尚手写之中堂字幅,清代胶东农民起义英雄于七的画像,明清两代铜铸的33尊铜罗汉,元人手抄本《册府元龟》等。1939年时,华严寺仍有寺僧40人。
  1949年青岛解放后,华严寺仍十分完好,由知客僧人圣鏟当家,1951年该僧因反革命罪被捕判刑,遂由仁义和尚当家。在此期间,青岛市人民Gov多次拨款对华严寺进行维修。1958年,华严寺改由仁祯和尚当家。至1959年时,该寺仍完好,有寺僧6人。“文化大革命”中,华严寺遭到严重破坏,殿宇、佛像、经书、文物全部被毁。1984年,青岛市人民Gov拨款对华严寺进行全面修复,完成了塔院、藏经楼、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共计1380平方米,新修复的华严寺基本保持了原来的古朴典雅风貌,1989年10月26日该寺正式对外开放。
  1982年青岛市人民Gov将华严寺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