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志67:崂山志 第三章 文物古迹 第一节 古文化遗址
第三章 文物古迹第一节 古文化遗址
【城子遗址】 位于城阳区城阳镇城子村东北约100米处的高台地上。遗址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100米,西、北两面为断崖,最高处2.5米,并暴露有1米多厚的灰褐色文化层。内含文化遗物较为丰富,遗址上现为外贸储运货场。遗址发现于1963年,因当时遗址上为菜地,文化层受扰乱严重,许多遗物暴露出来,采集到许多石器、骨器、陶器、蚌器等文化遗物。根据这些遗物考察,确认其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1977年,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家宅头遗址】 位于城阳区夏庄镇宅子头村西,遗址南有白沙河。1952年苗圃工人打井时,于地下4米深处发现一件泥质黑陶罐、一件夹砂黑陶及一些陶片等,经鉴定为龙山文化遗物,因遗物发现于地下4米处,地表无遗物和遗迹暴露,故遗址面积不详。1982年青岛市人民Gov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半阡子遗址】 位于城阳区惜福镇傅家埠村东北约200米处。相传以前此处原有500户居民,故名“半千子”地片。遗址地势较高,东临铁骑山,南有河,北有沟,自东而西,常年流水。遗址东西长300米,南北宽约200米。黄粘土,上层多沙较松,含较多鹅卵石,因无断崖,文化层情况不详。1958年春首次发现,1982年再次考查,发现许多石器和陶鼎足、口沿等,从部分遗物的观察,认定为龙山文化遗址。1984年崂山县人民Gov将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冷家沙沟遗址】 位于城阳区夏庄镇冷家沙沟村西,遗址东端压在冷家沙沟村下,西至贾家营村,南临白沙河,中有公路通过。地势东高西低,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遗址长约250米,南北宽200米。1981年12月文物普查时发现, 1982年再次调查,发现一批石器和残陶器,其中一件黑陶片厚仅1.5毫米。从发现遗物分析,时代为龙山文化晚期至岳石文化时期,现保存完好。1984年崂山县人民Gov将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霸王台遗址】 位于城阳区夏庄镇云头崮水库中心。原遗址三面临水,且高出地面约8米,东西长300米,南北宽约200米,由于河水常年冲刷,现仅存1/10。原有的小河已于1958年截为云头崮水库,使遗址成为孤岛。1953年发现后多次调查,发现一批石器、铜镞和陶器,并有许多灶址等遗迹。根据器物分析,确定其为一处重要的商代遗址。霸王台名称之由来,系当地村民在此处发现文物和红烧土,认为此处曾有人居住,就附会为楚霸王的点将台。1984年崂山县人民Gov将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窑顶遗址】 位于城阳区夏庄镇东古镇村西,白沙河支流西岸。遗址为东西宽100米,南北长300米,高约3米的黄土台地。自清代末年起,就在此处建有窑场,因就地取土烧窑对遗址破坏严重。解放后曾有铜鼎、石器和陶片等物出土。1956年7月,考古学家王献唐率山东考古队来此发掘,出土许多骨器、石器、青铜器等,经考证为东周遗址。1984年崂山县人民Gov将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