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志67:崂山志 第一章 地理位置
第一章 地理环境第一节 地理位置
【位置】 崂山位于山东半岛南部的黄海之滨,距青岛市中心40余公里。地处北纬36°05′~36°19′,东经120°24′~120°42′。山区东南二面濒临大海,西部自南而北与青岛市区的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城阳区接壤,北部与即墨市相邻。绕山区东南的海岸线长87.3公里,形成了13个有名称的海湾,有大小岛屿16个。
【境域】 崂山,东高而悬崖傍海,西缓而丘陵起伏,山区面积446平方公里。山脉以崂顶为中心,向四方延伸,尤以西北、西南两个方向延伸较长,形成了巨峰、三标山、石门山和午山四条支脉,崂山的余脉沿东海岸向北至即墨市的东部,西抵胶州湾畔,西南方向的余脉则延伸到青岛市区,形成了市区的十余个山头和跌宕起伏的丘陵地形。
【主峰】 崂山的最高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地处北纬36°10′,东经120°37′,海拔1132.7米,峰顶面积约1.5平方公里,为崂山的主峰。 第一章 地理环境
第二节 地 质
【山脉成因】 崂山属胶东低山丘陵的一部分,位于中朝古陆胶辽地盾的南部,构造体系属新华夏系第二隆起代的构造部位。
崂山山体从震旦纪吕梁运动时期已成为复背褶皱,而崂山这块巨大的花岗岩体是从白垩纪开始形成的。据今约6800万年至13000千万年的燕山运动晚期,从地壳深处上涌的炽热熔融的岩浆,在地面以下几公里的地方冷凝。岩石有肉红色、白色,矿物结晶成粒状,地质上命名为“崂山花岗岩”,但在它诞生时,并没有露出地面。新生代以来,地壳抬升,上边覆盖着的岩石逐渐被累年的风霜雨雪和经久的流水剥蚀掉,才露出了花岗岩石。到了新生代中期的200万年以来,才开始呈现为现在的轮廓。而今我们看到的崂山面貌是第四纪末期,亦即在近几万年的沧桑变化中,大自然雕凿而成的秀丽景色。
崂山地貌中,最有特色的是剑峰千仞、山峦巍峨和各种奇石怪岩。崂山地貌按高程大致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犬齿交错的山峰,海拔近1000米,它们是1万多年前末次冰期时形成的。当时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第四纪几度进侵的海水已退却到冲绳附近一带,黄渤海成为一片荒原,气候干冷。此时,日夜之间、冬夏之间温差很大,花岗岩在寒冻作用下,机械风化很快,大块大块岩石崩裂,形成参差不齐、面貌峥嵘的山峰。下层的花岗岩地貌,多是1万年来冰后期形成的。此时,大海回归,化学风化占了优势,雨水和地衣植物参与这种风化,将质地均匀的花岗岩由表及里一层层剥离,一些早期崩落的巨大岩块,或原来没动的岩石,遂形成一个球形巨石。若干秀峰奇石,构成了今天崂山的这种雄伟、奇特的地貌形态。
【地层】 零星出露最早的为前震旦纪的变质岩系,主要分布在王哥庄镇的仰口、勤子夯、何家村、青山、太清宫、港东、崂山头及中韩镇的石老人一带,分布范围小,零星出现云母片麻岩、绢云母石英片岩,及少量闪角岩、黑云母岩、变粒岩等。以前金—夏庄—大枣园东北、西南向为界线,其东为崂山花岗岩的侵入体。第四纪地层分布较广,自东部山区向西部平原逐渐加厚,1~2米厚的残积层分布最广。
【构造】 山区地质构造属断块隆起,中生代构造线大致以北北东及北东向的大断裂特别发育,其次为北西向,一般以压性及压扭性断裂为主。山区地质构造分三类:华夏系构造,压扭性断裂多发育在东部山区,控制了崂山花岗岩及其岩脉的分布,多次性活动,规模较大,一般为北东走向,主要有前金—夏庄—大枣园断裂、浦里—北宅—浮山断裂。新华夏系构造,发育在山区东部及南部,多为北东向,局部为北西向,属以扭性为主压扭性断裂,主要有源头—罗圈涧断裂、铁家庄—前埠头断裂、沟崖—枯桃—朱家洼断裂和下河—汉河—南窑断裂。
东西向构造,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山丘,走向近东西,多呈陡坎或负地形,主要有铁骑山—土寨断裂、后金—楼金石断裂等,由于构造的多次性活动,使周围岩石节理裂隙比较发育。 第一章 地理环境
第三节 山 脉
崂山按其山脉的自然走向,可分为4个支脉。巨峰支脉包括巨峰干脊主体和东流水直插黄海诸山,最高峰为巨峰,位于山区东部,海拔1132.7米;三标山支脉包括石人河以西和白沙河以北的诸山,主峰为三标山,位于山区西北部,海拔683米;石门山支脉包括白沙河以南和张村以北的诸山,主峰为石门山,位于山区西部,海拔570米;午山支脉包括张村河以南和黄海北岸的诸山,主峰为午山,位于山区西南部,海拔398.3米。崂山之余脉,北至即墨市,西抵胶州湾畔,西南延伸到青岛市区。
【巨峰支脉】 巨峰为崂山的主体,支脉四出,分东北、东、东南、南、西五个小分支。
东北分支 该分支在晓望河以南,刁龙嘴河以北,系滑溜口北出支脉。此分支正北为槐树洞。东分为楼门峰,在白云洞北,观音岩在白云洞西,大仙山在白云洞东,上苑、狮子峰、峰山在白云洞东北。北出者为香炉峰、二龙山,东分为文笔峰、光光崮、鹰定崮。刁龙嘴河发源于滑溜口,由刁龙嘴南入海。
东分支 该分支在刁龙嘴以南泉心河以北。其脉由滑溜口分出,为那罗延窟、华严洞、钟楼崮、棋盘石、返岭、窑货堤。泉心河发源于巨峰东侧,由返岭前入海。
东南分支 该分支在泉心河以南流清河以东。由巨峰东南分出,为灵旗峰、金刚崮,又分东南、南、西三小支。东南支为会仙山,东分为万年船、天茶山、日起石,南分为昆仑山,又南为玄武峰、笔架山、聚宝峰、清凉甸,由昆仑山东分为黄山、青山,又南为太清宫后宝珠山,东南蜿蜒十余里为八仙墩,即崂山头,由会仙山分为响云峰、云门峰、跃龙峰。南支为鸿官顶(俗称馍头崮),东分为小平岚、大平岚,西分为沙金窝、将军槽。西支为上马场(德人曾在此牧马,下马场在葛场南)、七十二蹬台。
南分支 该分支在流清河以西凉水河以东,由巨峰前比高崮南下,分为两支。北支为风口,又名风岸岭。南支为砖塔岭,折而南为南窑半岛。濒海处为莲花矶,峙立海中之大福岛亦系此支所发露。
西分支 该分支由干脊巨峰西出为小巨峰,海拔1000米,南为龙泉崮,北为虔女峰,又西为五指峰,五指并峙,如一手向天,西延为麦石屋、茶涧。以茶涧为界,分出南北两支,南向脉为茶涧南支,北向脉为茶涧北支。茶涧南支在凉水河与南九水之间,最高峰为狼山(一名席山),海拔779米。还有观台峰、万卷书、纱帽峰、元帅崮、大圈子。北支东起自流清河以南,西支由茶涧后西流水与柳树台北之间水合流以东处为黄花顶、鱼鳞口、升仙阁、云风顶、风石屋诸崂山巨峰支脉著名山涧山。茶涧北支由观崂石屋再分出两支脉,南支在南九水河以西,张村河以东与南,即午山支脉。此支东起柳树台北涧以西至峪夼西向出三小支,统为石门山支脉。
【三标山支脉】 三标山俗称标山,为崂山向西北延伸的一大支脉,分干脊、东北、西南三个分支。
干脊分支 自三标山起,南行为肥儿崮、中华崮,东过劈石口,南为锥儿崮、大劳崮,转南为土堑岭,又南为柱后高、滑溜口,再南则为巨峰。白沙河北岸,0峪河以东,外九水以北,均属三标山支脉干脊。
东北分支 北起土寨河,南至晓望河,由三标山向东北分出,有塔儿崮(又名二标山)、对儿崮(又名大标山)。由锥儿崮分出之支脉东止于海,其尽处为小蓬莱。
西南分支 自白沙河以北、山色峪河以西,惜福镇河以北及西,分有南北两支。北支为石城山,余脉向西北入即墨市南境。南支为红石壁、王乔崮,迤南为老君山、黄石山,其东为瓦屋山,西为凤凰峰、慧虎山、黄连涧,又西转为神堂口,南与石门北支之张浦山对峙。
【石门山支脉】 石门山支脉以巨峰西支的茶涧为界,分南北两支。茶涧北支,北行至观崂石屋又分南、北两支。南支在南九河以西、张村河以东与南,即午山支脉;北支东起北九水,西至柳树台北流水,至峪夼约10公里,其间以钜山为最高,海拔600米以上的有芙蓉峰、花花浪子诸峰。以峪夼为界,向西分出南、中、北三条支脉,统称石门山支脉。
南分支脉 该分支脉为张村河以西及北,李村河以东及南之间的诸山。有青台山、五里岗、大水源等岗埠,无甚高山。
中分支脉 该分支脉自李村河以东,白沙河以南的诸山,有卧狼齿、老虎山、丹山,西尽于沧口之烟墩山及西北的女姑口。
北分支脉 该分支脉西起赵哥庄河,东至五龙河,北至白沙河,有珑山、石门山、华楼山、华阴山、华岩山,至福泰庵止。石门以北有莲台山、鹁鸽峪、张浦山及夏庄、马家台一带诸山。
【午山支脉】 午山支脉在崂山区的西南部。由观崂石屋向南西下,有磨石屋、松山、小崂顶、烟台顶,南九水河以西和张村河东南,有鲁度山、莲花山、平顶山等,迤西为午山、石老人,又西断而复起为浮山,北去为错埠岭、大山、孤山、四方岭,西南去为湛山、太平山、信号山,尽处为团岛。 第一章 地理环境
第四节 河 流
崂山山区共有23条主要河流,由山区中部呈放射状扩展分布。其中,向西流入胶州湾的有白沙河、五龙河、石门河、惜福镇河、小水河、李村河、张村河、王埠河等8条;向东流入黄海的有土寨河、石人河、王哥庄西山河、王哥庄河、晓望河、刁龙嘴河、泉心河、石头河等8条;向南流入黄海的有南九水河、西登瀛河、小河东河、凉水河、流清河、八水河等6条;向北流入即墨市的只有葛家河1条。这些河的特点是源短、流急、属季节性河、多直流入海。
【白沙河】 白沙河是崂山山区最长的河,发源于崂山巨峰之阴的天乙泉。流向为南北折而东西,流经北宅镇的北九水、卧龙、孙家、大崂、乌衣巷、凉泉等村,夏庄镇的夏庄、营里、黄埠等村,流亭镇的洼里、流亭、赵村、港东、西后楼等村,然后流入胶州湾。全长33公里,河床宽度上游为50~100米,中游为200米,下游为300米左右,流域面积215平方公里。
白沙河上游常年流水,中、下游冬春无水,结冰期约60天。1958年,在夏庄村以东的张浦山和北岸的小风口山之间筑坝腰截白沙河,建成崂山水库,蓄水量达5601万立方米,供青岛市区用水,1967年又在此河发源地以下6公里处的河床上建三水水库。
在崂山山区内汇入白沙河的河流有五龙河、石门河、0峪河、傅家埠河、惜福镇河及小水河。白沙河自巨峰发源地至潮音瀑称凉清河。自潮音瀑以下至我乐村的菊湾为内、外九水,亦称白沙涧。白沙河名称来历说法有二:一是该河床沙粒系花岗岩风化而成,含石英石,色白,故名白沙河;二是以该河下游流亭附近的白沙村命名(该村在修建流亭机场时迁移)。
【石门河】 位于北宅科村西2.2公里,系季节性河流。发源于石门山之阳,东北流向,经七口峪村西至五龙涧村东,与五龙河相汇,流入崂山水库。流程3公里,河床平均宽为10米,流域面积4平方公里,河上游的七口峪村西南建有石门水库,水质甘冽。因该河发源于石门山,故名。
【五龙河】 位于北宅科村南,发源于青峰顶,西北流向,经上、下葛场和周哥庄至五龙涧村东,与石门河相汇,流入崂山水库。流程6公里,河床平均宽约25米,流域面积9.5平方公里,系季节性河流。因该河下游汇五龙涧水,故名。
【惜福镇河】 位于惜福镇村南0.1公里。发源于上套、黑涧以南诸山之间,西南流向,经抱虎山、前金沟水库、惜福镇,西流至纸房村东,在夏庄镇刘家营村西注入白沙河。流程约11公里,流域面积约35平方公里,系季节性河流。该河原名聚仙河,1982年地名普查时,因其流经惜福镇,遂更名为惜福镇河。
【小水河】 位于夏庄村西南3公里。发源于石门山之阴,西北流向,经南圈、源头、丹山、小水、赵哥庄等村汇入白沙河。流程约9公里,河床宽约20米,流域面积约25平方公里。在上游支流建有云头崮水库,下游建有赵哥庄水库,系季节性河流。中游两岸各村原统称小水,故名。
【李村河】 发源于石门山南坡诸涧,东西流向,流经毕家上流、李家上流,至姜家下河转弯西下,经王家下河纳臧河南流之水,又经郑庄、东李村,再纳枣儿山北流之水,经李村至阎家山与张村河汇流,至胜利桥又纳王埠河之水,注入胶州湾。
【张村河】 该河源头有二:一支源于北宅镇峪夼村东北蛤蟆石和东南的莲花山诸涧之水;一支源于鸿园村北之雾露顶和茶花顶诸山涧之水。上述两支涧水在北宅镇的鸿园以北汇流,东西流向,经北龙口、南龙口入中韩镇,经牟家、枯桃、张村,汇大水源山和老鸹岭南流之水及午山北流之水,由东向西,再与枣儿山南流之水和浮山北流之水汇合,经西韩入李沧区河东村,向西北至阎家山汇入李村河,至胜利桥纳王埠河之水后流入胶州湾。该河上游为山岭地带,下游为冲积平原,干流全长19公里,河床宽约60米,流域面积约69平方公里,除汛期外,冬春季基本无水,系季节性河。因该河中游流经张村,故名。
【王埠河】 该河发源于卧狼齿山西坡,东西流向,流经上王埠、下王埠、东大村至胜利桥汇入李村河,注入胶州湾。流程9公里,河床宽30米,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因该河的上游流经上、下王埠,故名。
【土寨河】 位于王哥庄村北5.5公里。发源于三标山东北涧和烟台顶南坡,西南至东北流向。该河向东北入即墨市境,东流折而南,至秦家土寨重入崂山区境内,经王家土寨在小蓬莱处汇合石人河,东流入黄海,全长6公里,流域面积约15平方公里。土寨河河床含沙量多,又名沙河,水质好,系季节性河。因该河下游流经土寨村前,故名。
【石人河】 位于王哥庄西北3公里。发源地有二:一是马鞍石、石屋涧的东侧诸山涧;一是劈石口、大五岔附近诸山涧。两水于解家河村东汇流,呈西南至东北流向,经囤山前、何家,至浦里东北流入黄海。流程9公里,流域面积24.8平方公里。石人河是季节性河,水质好,沿河建有3座塘坝。因该河发源地有一形状似人的巨石,故名。
【王哥庄西山河】 发源于大台崮北,东北流向,注入黄海。流程4.8公里,流域面积5.5平方公里,系季节性河,水质好。因该河流经王哥庄西山,故名。
【王哥庄河】 位于王哥庄村南。发源地有二:一是口子前东坡;一是锥子崮东坡。两水于姜家村汇流,呈东西流向,经王哥庄注入黄海。流程7公里,流域面积8.9平方公里。王哥庄河是季节性河,水质好,沿河建有5座小塘坝。因该河主段流经王哥庄,故名。
【晓望河】 位于王哥庄村东南2公里。发源于三人崮子西侧,东西流向,经南窑、晓望至港西村东流入黄海,流程8公里,流域面积10.9平方公里。晓望河为季节性河流,水质好,沿河建有塘子观塘坝1座。因该河主段流经晓望村,故名。
【刁龙嘴河】 发源于滑溜口东,东西流向,注入黄海,流程4.8公里,流域面积5.3平方公里。刁龙嘴河为季节性河流,水质甘冽。因该河流经刁龙嘴入海,故名。
【泉心河】 又名旋心河,位于王哥庄村南8.5公里。发源于巨峰的东麓和棋盘石山南和北坡,东流注入黄海,流程5.4公里,流域面积12.5平方公里。泉心河是季节性河流,水质甘冽,在河的中下游建有泉心河水库。因该河由三股泉水汇成一个中心水流,故名。
【石头河】 位于王哥庄村东南10公里。发源于高石屋南山坡,西南至东北流向,经北长岭、下长岭,东流入黄海,流程3.8公里,流域面积3平方公里。石头河是季节性河流,水质甘冽。因该河河床及两岸多花岗岩卵石,故名。
【南九水河】 位于沙子口镇境域西部,原名汉河,俗称旱河、猪窝河。发源于柳树台寨上村青峰顶之阳,东西折而北南流向,经竹窝、大石村、东西九水、汉河诸村,至松山后村东转西北东南流向,在沙子口村东,南流入黄海,流程14.5公里,流域面积36平方公里。南九水河为季节性河,水质甘冽,沿河风光明媚,为游览胜地。该河由许多涧水汇流而回转九次,位置又遥对北九水,故在1980年地名普查时定名为南九水河。
【西登瀛河】 发源于阴凉崮,东南流向,至西崖坡海口南流入黄海,流程4.4公里,流域面积5.7平方公里。西登瀛河为季节性河流,水质甘冽。因该河流经西登瀛村,故名。
【小河东河】 发源于团崮顶,东南流向,至近海处汇入凉水河,南流入黄海,流程5.4公里,流域面积6.7平方公里。小河东河为季节性河,水质甘冽。因该河流经小河东村,故名。
【凉水河】 位于沙子口镇境域东南部。发源于巨峰西侧,上游名为石门涧,东西流向,长约1.5公里,下转西南流向,名为石屋涧,长约2公里,至大庵子处转北南流向,长约7.5公里。原河在前登瀛村前流入登瀛湾,1961年改河道在松顶和南庵子中间流入流清河湾。该河河道大都在深山陡涧之中,流程11公里,流域面积18平方公里。凉水河系季节性河,水质甘冽。因河水清凉,故名。
【流清河】 位于沙子口镇境域东部。发源于巨峰南坡,上游为黑冲涧和公司涧两支水流,中游为夹连河,北南流向。流程5.8公里,流域面积10.88平方公里。流清河为长流河,水质甘冽,中游名夹连河,并在将军槽西侧建流清河水库,下游称流清河,流程5.8公里。因该河流水清澈,故名。
【八水河】 该河发源于上清宫后的天门后、洞西岐和上清宫东山,3支南流之水至龙潭瀑汇流跌而南下,经八水河村东侧流入黄海。北南流向,流程4.5公里,流域面积8.6平方公里。八水河是季节性河流,水质甘冽。因该河汇流8条涧水,故名。
【葛家河】 位于惜福镇村东5公里。发源于三标山北坡,东西折而南北流向。流程8.2公里,流域面积16平方公里。葛家河是崂山山区唯一的北流河,也是即墨市墨水河的源头之一,上段为长流河,中部建书院水库,溢洪后北流入即墨市的墨水河,水质甘冽。因该河流经东、西葛家村之间,故名。 第一章 地理环境
第五节 海 域
崂山东南两面临海,绕山海岸线长87.3公里。蜿蜒曲折的海岸形成无数海湾、岬角和半岛,海面上还散布着许多岛屿。
【海岸】 崂山海岸线漫长,北起江家土寨后小北河口,南至崂山头又折而西,直到麦岛西山根,绕山区海岸线长达87.3公里。由于受燕山运动晚期花岗岩侵入影响,崂山山区的山体延伸入海,构成了沿海的陡壁、岬角、岛礁、海湾和潮滩。
崂山海岸基本为海蚀地貌。主要有花岗岩组成的海蚀崖、海蚀洞穴、海蚀柱等地貌现象,抗蚀性强,海蚀后退速度缓慢。特别是以崂山头为中心,北至黄山、西至鲍鱼岛一段海岸,陡峭险峻,有些悬崖峭壁离岸仅几米,水深即达10~20米,尽管岩质坚硬,但仍可见海蚀洞穴、海蚀裂隙等。
崂山沿海属基岩海岸类型。岬湾相间,岸线曲折。构成岩石海岸的岩层,主要是花岗岩,其次为前震旦纪变质岩系的云母片麻岩、角闪岩,还有少量火山碎屑岩。由于岩石性质及海岸动力的差异,海岸地貌特征不同。崂山东部的坚硬花岗岩海岸,面对开阔海域,风浪侵蚀作用强烈,海岸侵蚀地貌发育,岸壁直立陡峭,连同断崖山体高度达10~100米以上。海蚀崖底部海蚀洞比比皆是,崖脚处岩块巨砾堆积于狭窄的砾石海滩上,不同大小的砾石遭受波浪冲蚀,形成浑圆状和扁圆状,在岬湾连接处又有砾石堤堆积。在崂山西南岸,由火山碎屑岩组成的石老人岩石岸,因岩层破碎质地软弱,海蚀崖一直处于侵蚀后退状态。在潮间带形成较宽的浪蚀平台,宽度达50~100米以上。平台上岩礁突起,海蚀柱屹立其上,以“石老人”最为典型,成为崂山海岸胜景。这里的海滩为沙质及沙砾质滩,滩面比较狭窄。
【海滩】 崂山属基岩型海岸,故其海滩甚不发育,即有海滩之处,也多为岩滩、散礁、碎石和粗砂砾石。潮间带之物质组成,主要为砾沙、细沙,或亚细沙、亚沙土、泥沙、沙泥或泥。
王哥庄滩 位于王哥庄东北部,从小蓬莱角至野鸡山角一线,从海图0米线至岸边距离为2公里,口门宽约2~2.5公里,面积约4.5平方公里。有王哥庄河、晓望河流入,沙底。
仰口滩 位于仰口村东北部,从车家岭嘴至仰口为一湾顶沙滩,底质为粗砂、砾石,磨圆度较好,海滩长1.5公里、宽250米左右。
八水河滩 位于八水河南,是八水河口,堆积有不到100米的沙砾滩。
流清河滩 位于流清河口,东起鲍鱼岛,西南至大顶山,海滩岸线长约2.5公里,海滩宽度为160米左右,底质为粗沙,后有沿岸沙堤,是天然的海水浴场。
东松口滩 位于沙子口东,为登瀛北涧河口,面积约2平方公里,东、北、西三面都有人工围堤,底质为泥沙。
沙子口滩 位于沙子口村南,有南九水河流入,岸滩长约1.8公里、宽150米,后有沙堤,在沙子口后湾口顶河口堆积。
大江口滩 位于石老人之西,从石老人西39.2米的高地角至浮山角,海滩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全长约2.5公里,面积约0.55平方公里。自山东头向东北方的滩面较宽,一般为200米,在大江口一带发育更宽些,现已开辟海水浴场。山东头西南的滩面宽度只有100~150米,底质为粗砂、砾石。
【海湾】 崂山海岸线长且多曲折,山崖岬角之间构成许多海湾,较大者有12个。
小岛湾 位于北纬30°19′,东经120°39′,在王哥庄村北6公里,石人河与土寨河入海处。自即墨市鳌山头起,西南至崂山区野鸡山构成湾口,形成海域面积约40平方公里,大多为岩岸和沙岸。小岛湾在崂山区境内的海湾长、宽各约3公里,面积8.5平方公里,水深2.2~7米,泥沙底。1976年在湾内围海造田1000亩,种植水稻。1981年9月11号台风冲毁大坝,修复后改为人工养虾场。因该湾口东南方5.3公里处是小管岛,故名。
王哥庄湾 位于北纬36°17′,东经120°39′,在王哥庄村东北1.5公里,晓望河及王哥庄河入海处。由大台子西北至小蓬莱构成海湾,朝向东北,海湾南北长3.1公里,宽2.3公里,面积约5平方公里,水深1~2米,泥沙底。1975年围海筑坝,造田700余亩,其中300亩可种水稻。因该湾靠近王哥庄,故名。
文武港 位于北纬36°16′,东经120°40′,在王哥庄村东3公里,港东村北。浪平水静,为一天然港湾,东西长1.5公里、宽1公里,面积约1平方公里,水深约4米,可停泊一般渔船,主要水产品是杂鱼等类。
仰口湾 位于北纬36°16′,东经120°40′,在王哥庄村南4.5公里,鹰定崮东麓。南起泉岭角,北至峰山角,形成一弯月形海湾,南北长2.2公里,面积为2.5平方公里,水深2~6米,泥沙底,湾内有防波堤式码头一座,长319.5米、宽11米。因该湾靠近仰口村,故名。
青山湾 位于北纬36°09′,东经120°41′,在王哥庄村东南13.5公里,青山村东侧。北依黄山头,南临三亩顶,两山之间形成了一个天然海湾,面积约1平方公里,水深4~6米,最大水深为11米,泥及细沙底。湾内建有简易码头,泊位长190米、宽10米,码头顶面高出水面约2米,湾西南设有渔船上坞的船台,水产品有小丁鱼、海参、鲍鱼等。因该湾位于青山村东,故名。
试金石湾 位于北纬39°08′,东经120°42′,在王哥庄村东南15公里,崂山头北侧的晒钱石至三亩顶之间。海湾南北长约1.5公里、宽0.5公里,面积约0.75平方公里,水深8米,可停泊渔船。近海建有海带养殖场,主要水产品有海参、鲍鱼等,岸边卵石可用于球磨和建筑。湾内有岩石色黑而质硬,试金能辨真假,俗称“试金石”,湾由此得名。
太清宫口 位于北纬36°08′,东经120°40′,在太清宫南侧。海湾东起钓鱼台,西至大平岚,东西长3公里、宽1.1公里,面积约4平方公里,水深6~10米,最深处12米。建有简易小码头,长40米、宽5米,顶面高出水面1.5米,可停泊小型旅游船只,湾内为海带养殖区,主要水产品有海参、鲍鱼等,岸边有少量绿石。因位于太清宫南侧,故名,习称太清宫湾或太清湾。
流清河湾 位于北纬36°07′,东经120°37′,在沙子口村东7公里,南窑半岛与小平岚之间。海湾东西长3公里、宽1.5公里,面积约4.5平方公里,水深12.6米。可停泊一般机帆船,主要水产品有海参、鲍鱼、小丁鱼、石花菜等。因该湾在流清河入海处,故名。
登瀛湾 位于北纬36°07′,东经120°34′,在沙子口村东3.5公里,南窑半岛与栲栳岛之间。海湾东西长1.5公里、宽1.3公里,面积约1.95平方公里,水深4米。因该湾位于登瀛村前,故名。清代以前,登瀛湾与沙子口湾统称董家湾。
沙子口湾 位于北纬36°06′,东经120°33′,在沙子口村南,栲栳岛和小风台环抱成湾。海湾长1.7公里、宽1.7公里,面积为2.98平方公里,分东、西两港。西港水深2~5米,为沙与细沙底,东港水深9~10米,泥底,筑有石砌码头,长80米、宽40米,可停泊一般机帆船,主要水产品有鱼、螺、海参、鲍鱼、海带等。因该湾位于沙子口村前,故名。
大江口 又名大沙口。位于北纬36°05′,东经120°28′,在中韩哥庄村南5.5公里,石老人角与山东头无名岬角之间。海湾东西长3公里、宽1公里,面积为3平方公里,水深3~8米。其海底地形近岸较陡,离岸越远越缓,湾内有长1800米、宽600米的海滩,沙细坡缓,低潮时,沙滩可向内伸延200米。湾东北部近岸处多散礁,海蚀地貌发育,海蚀洞、海蚀柱较多,最东端有明礁“石老人”和石老人渔港,主要水产品有面条鱼、小立虾、海带、石花菜等。因该湾底平沙细,俗称“大沙圈”,又因午山南侧许多条涧水汇成大沙河,南流至此入海,故名“大沙口”,后演化为大江口。
港口湾 位于北纬36°03′,东经120°26′,在王家麦岛村南。海湾很小,长0.45公里、宽0.25公里,面积约0.08平方公里。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舆图中记此处为“大港口”,该名沿用至今。
【半岛】
崂山头 位于王哥庄村东南15.5公里,崂山之最东南端,面积约5.5平方公里,主峰为土峰顶,海拔372.8米,林木覆盖率约占35%。半岛尖端即为崂山头,海拔242.1米,陡峭耸峙,嵯峨险峻,峰头直插入海,顶部遍植黑松,东坡临海的峭岩上,生有两株耐冬,传为张三丰道士所植。因此处是崂山最东的山头,故名。
鲍鱼岛 位于沙子口村东7.5公里,流清河湾北岸,北连陆地,东、南、西三面临海,面积约0.05平方公里,海拔16米。岛上遍植黑松,茂密蓊郁,景色十分幽雅。因附近盛产鲍鱼,加之岛形如覆盖之鲍鱼壳,故名。
南窑半岛 位于沙子口村东4.7公里,流清河湾与登瀛湾之间。半岛的东、西两侧多为海滩,南端近海处为大顶山,主峰海拔135.4米。因岛北侧有南窑村,故名。
栲栳岛 位于沙子口村东1.5公里,在登瀛湾与沙子口湾之间,是自陡阡山向南伸入海中的半岛,面积约3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75米。岛上有沙子口东山、烟台顶、南岛诸山和栲栳岛村。因该半岛早年有栲栳树,故名。
【岬角】 崂山东、南海岸线,蜿蜒曲折,岗岭起伏,形成了许多突向海中的岬角。
小蓬莱嘴 小蓬莱山位于王哥庄村东北4.5公里,黄海西岸,主峰海拔79米。该山东侧向海内突出,形成的小蓬莱嘴岬角,将北面的小岛湾和南面的王哥庄湾分开。小蓬莱山之名始自明代万历年间,该岬角因以为名。
野鸡山嘴 野鸡山位于王哥庄村东3公里,文武港东南侧,三面临海,南部与陆地相连,主峰海拔44.2米。该山之东北角向海中延伸,形成野鸡山嘴岬角,隔海与小管岛遥遥相对。野鸡山之名始于明代万历年间,该岬角因以为名。
峰山角 峰山位于王哥庄村东南3公里,黄海西岸,主峰海拔129.5米。该山东南角20米台地直临海边,北、东、南三面均为10余米海蚀崖所环绕。峰山在明、清两代称丰山,后改称峰山,该岬角因以为名。
泉岭角 泉岭村位于王哥庄村东南4.5公里,白云洞东北山下的黄海西岸,村南有泉岭。泉岭角西连116.1米高地,东临大海,形势险陡。泉岭之名始于清代道光年间,该岬角因以为名。
刁龙嘴 刁龙嘴村位于王哥庄村东南6.5公里,白云洞东侧山下,东临黄海。该处之山嘴形似龙头,古称“雕龙嘴”,悬崖削立,下插大海,惊涛激石,险峻异常,故名。
东嘴 位于王哥庄村东南8.5公里,返岭前村东。海拔159.6米之尖顶山,其东南伸入海中,形成面积约0.15平方公里的岬角。因其位置在返岭前村以东,故名。
黄石 位于王哥庄村东南11.7公里,黄山村东。山嘴突入海中,因石呈黄色,故名。
八仙墩 位于王哥庄村东南16.2公里,崂山头东南端,系海浪冲击形成的悬崖峭壁,海拔高度105.1米,是崂山东部海岸和南部海岸的分界处。海角根部岩石花纹绚丽多彩,并有数块大小不一高约三四米的巨石,传为神话中八仙渡海处,故名。
莲花尖 位于沙子口村东8.5公里,鲍鱼岛村和小平岚村之间,黄海北岸。海拔296米的莲花尖山自北向南突入海中,将太清宫口和流清河湾分隔,岬角因山得名。
平顶汪 位于沙子口村东南4.2公里,在南窑半岛的西南端,隔海与大福岛对峙。该岬角与大福岛形成长约?1000?米、宽约300米、深约15米的海口,名为“东乘口”,又因海流湍急,俗称“沸腾流”。该岬角因此处之海流而得名。
大风台 位于沙子口村南2公里,沙子口湾西侧,面积0.2平方公里,海拔62.8米,东、南、西三面临海。古代,渔民出海前皆登此山观察海风,故名。其东北方亦有一岬角,北、东、南三面临海,名为小风台。
石老人角 位于中韩哥庄村东南6.8公里,石老人村东南,隔海与石老人海蚀柱对峙。此处为20余米高的峭崖陡壁,面向西南,根部有海蚀洞。该岬角因石老人而得名。
【海岛】 崂山东、南沿海分布着许多岛屿,它们大多距陆地较近,由于这些岛屿的地貌各具姿态,其自然景观也异彩纷呈。
千里岩 又名千里岛、千里山、厦门岛。位于北纬36°15′56",东经121°23′10",在黄海中部西岸大陆架上,距陆地最近点45公里,不仅是崂山海域也是青岛市海域中最远的岛屿。岛形似哑铃状,南北长0.82公里,东西平均宽0.17公里,最宽处为0.24公里,面积0.135平方公里。该岛是一块四周陡峭的孤立岩石,分南北两屿,南屿海拔90.9米,北屿海拔70.9米,两屿间有一条宽10米的海蚀拱衔接。
岛上曾遍生耐冬,至今仍有十余株,还有忍冬、野菊花、百合、防风等中药材。有十余种鸟类在此栖息繁殖,夏秋间鸟群遮天蔽日,成为鸟的世界。沿海盛产海参、鲍鱼、贻贝等。岛上有“天桥吞舟”等12景,被誉为“海上仙岛”。因该岛地处大海之中而又岩石嵯峨,故名。又因岛上有一石洞,深广俨如堂厦,可避风雨,故沿海渔民称此岛为“厦门岛”。
小管岛 位于北纬36°17′00",东经120°43′01",在小岛湾口东北方,距陆地最近约3公里。岛南北长0.95公里,东西宽0.3公里,面积0.28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13公里,海拔69.8米。岛上草木茂盛,常有候鸟栖息,并生长有耐冬和多种药材。因该岛管竹丛生,又距大管岛不远,故名小管岛,俗称“小岛”,岛西北侧海湾亦因之名为小岛湾。明代末年,即有人来岛上耕种,清代光绪年间始有居民。现岛上有一行政村,耕地50亩,浅海滩涂3000亩,有码头1座、小学1所,粮菜水均可自给。
兔子岛 位于北纬36°16′27",东经120°42′49",在王哥庄村东6.7公里,距陆地最近点野鸡山东角3公里。岛南北长0.36公里,东西宽0.13公里,面积0.05平方公里,海拔29.7米,海岸线长0.8公里。岛呈椭圆形,四周礁石环绕,西坡平缓,土地肥沃,遍生野草,无人居住。此岛较小,似人工堆积土石而成,故俗名“坨子”,又因此岛双峰突起,形似驼背,又名“驼子”。纵观全岛,恰如头南身北的卧兔,故名。
马儿岛 位于北纬36°14′00",东经120°48′58",在王哥庄东16.5公里海中,距陆地最近点刁龙嘴12.3公里。岛呈狭长形,南北长1.06公里,平均宽约200米,面积0.2平方公里,海拔59.4米,海岸线长2.3公里。礁石环绕,嶙峋突兀,东侧有一陡峭绝壁,高18米,颇为壮观。岛西北300米海中有一暗礁,低潮时虽不露出水面,但浪花四溅,如珠如链,故称“珠岩”。
岛上树林稀少,有水井4眼,但不可饮用,无居民,周围海产品丰富,常有候鸟栖息。因该岛远望似马,故名。清代称此岛为“糁岛”,渔民则称此岛为“参岛”或“龟岛”。40年代曾有一户居民在此岛定居,1955年迁出。现岛西岸筑有水泥码头和通讯设施。
大管岛 位于北纬36°13′44",东经120°46′00",在小管岛东南6公里海中,距陆地最近点返岭村和仰口村皆为7.5公里。岛南北长1.65公里、宽0.31公里,面积0.51平方公里,最高点在岛的中部偏西,海拔100米,环岛海岸线长4.45公里。沿岸岩石裸露,呈海蚀地貌,并有许多玲珑剔透的海蚀石。岛上草木繁茂,管竹丛生,有耐冬数十株,树龄皆有100余年,还有前胡、柴胡、天门冬等数十种中药材。
明代万历年间,即有此岛居人的记载。清代雍正年间,廉姓人家从即墨城黄氏手中购得此岛,始有人迁此岛居住,一度称为“廉管岛”。现岛西北部为大管村,有居民20户、98人,耕地55亩,浅海滩涂4000亩,设有码头和小学。因该岛生长翠竹,古代竹的别称为管,故名“管岛”,又为了区别小管岛,故称大管岛,简称“大岛”。
狮子岛 位于北纬36°13′43",东经120°43′57",在王哥庄村东南9.2公里海中,距陆地最近点刁龙嘴4.5公里。该岛总面积0.045平方公里,由东、西两屿组成。东屿即狮子岛,东西长0.4公里、南北宽0.13公里,面积0.036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37.7米。沿岸峭壁陡立,礁石环绕,北、西、南三侧多暗礁,树木甚少,仅有一泉,水可饮,无居民,周围水域有鲍鱼、海参分布。从大、小管岛上遥望此岛,酷似昂首怒吼的狮子,故名。
西屿因低潮时与狮子岛相连,故统称为狮子岛。位于北纬36°13′41",东经120°43′43",面积0.0087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25.1米,距陆地最近点4.4公里,岛上荒草杂芜,无淡水、无树木,周围海中亦产海参、鲍鱼等。
女儿岛 位于北纬36°12′46",东经120°44′24",在王哥庄村东南11公里,大管岛西南2.3公里,距陆地最近点返岭后村东4.5公里。此岛由南北两屿组成,高潮时分为两岛,南北共长0.25公里,平均宽约0.16公里,总面积约0.04平方公里。北屿即女儿岛,面积0.034平方公里,海拔33.3米,为花岗岩基质,沿岸礁石环绕,无树木,无淡水源,无居民,岛周围水域分布有鲍鱼、海参、海螺、石花菜等。据传自大管岛来此岛采集海产者多系妇女,故名,亦相传古时有一女子在此岛生一女孩,因此为名。
南屿与女儿岛统称女儿岛,低潮时连为一体,位于北纬36°12′39",东经120°44′28",面积仅0.0062平方公里,海拔16米,距陆地最近点4.5公里。岛上无植被、无淡水源,周围水域海珍品资源丰富,有鲍鱼、海参、海螺、贝类等。
长门岩 位于王哥庄村东南29.5公里的黄海中,在大管岛东南16公里,距陆地最近点崂山头22.5公里,是由4个小岛组成的群岛,总面积为0.16827平方公里。长门岩是由南北两组岛屿组成的,两组岛屿之间宽约500米,最狭处仅400米,水深约20米。由于南北两组岛屿拱卫航道两侧,中部宽敞如行车之门,故称“车门岛”,后演变为“长门岛”、“长门岩”。又因岛上花岗岩中含云母成分较大,到处散发着宝石般的光泽,故称“嘉宝岛”。但在清代之前,此岛称“古迹岛”或“谷积岛”。
北岛由一大岛和一小岛组成。大岛又名嘉宝岛,是长门岩群岛的主岛,位于北纬36°16′47",东经120°56′48",面积0.115平方公里,海拔85.2米。岛为花岗岩基质,上覆棕壤,井水水质较差,沿岸多陡崖峭壁,筑有码头2座。岛上鸟类繁多,植被繁茂,覆盖率达60%,有树龄较长的耐冬549株,周围水域中鱼类和海珍品较为丰富。
七星岩是北岛中的一小屿,在嘉宝岛东侧,是长门岩四岛之一。位于北纬36°10′39",东经120°56′56",面积0.00487平方公里,海拔36.1米。岛上鸟类繁多,每年3~10月是鸟的世界,夏秋间有丹顶鹤栖息繁殖,周围浪激岩礁,波涛轰鸣,景色壮观。
南岛亦由一大岛和一小岛组成。大岛位于北纬36°10′23",东经120°56′42",面积0.03115平方公里,海拔53.1米,是长门岩四岛之一。岛呈长方形,土层较厚,为沙壤土,水不能饮用,北侧筑有码头1座。该岛地处长门岩主岛以南,对南向风浪起着抑制作用,成为长门岩主岛的天然屏障。
西砣子在南大岛西侧,是长门岩四岛之一。位于北纬36°10′23",东经120°56′33",面积0.01725平方公里,海拔28.2米。它与南大岛之间有一条28米宽的潮沟,低潮时可徒步通过。
潮连岛 又名褡连岛、沧舟岛、沧州岛、窄连岛。在沙子口村东南39公里黄海中,距陆地最近点崂山头31.4公里,是由一个大岛和两个小屿组成,总面积0.2580平方公里。大岛即潮连岛,位于北纬35°53′33",东经120°52′32",面积0.2455平方公里,海拔68.8米。岛上土层较薄,长有杂花野草,无地下水,周围水域鱼类和海珍品资源丰富。岛东侧与太平角岛相夹形成“太平湾”,海湾长0.27公里、宽0.23公里,面积0.06平方公里,水深16米,泥沙底,可停泊100余只船避风,湾北部建有码头1座。该岛西南端有一小屿,与主岛被海水间隔,低潮时则与主岛相连,故名。
太平角岛为潮连岛三岛之一,在主岛的东北端。位于北纬35°53′42",东经120°52′54",面积0.01024平方公里,海拔26.1米,岛西侧与潮连岛中南部绝壁构成一个半圆形的海湾,湾口向南。岛东南方有干出礁,岛上无土层,无植被,无淡水源,周围海域水深流急,鱼类和海珍品均甚丰富。
西山头岛在主岛的西南侧,亦为潮连岛三岛之一。位于北纬35°53′20",东经120°52′08",面积0.00227平方公里,海拔13.5米。该岛与潮连岛间隔一条宽约10米的潮沟,低潮时人可从此处跳跃通过,涨潮时则两岛分开。岛上无土层,无植被,无淡水源,周围海域波腾浪急,鱼类和海珍品资源均甚丰富。
老公岛 又名“劳公岛”,又因其岛顶呈蘑菇状,远看形似鲍鱼,亦称“鲍鱼岛”。位于北纬36°05′56",东经120°37′00",在沙子口村东南7.2公里,距陆地最近点南窑半岛东南角1.3公里,面积0.03007平方公里,海拔49.5米。该岛系孤立岩石,东部为断崖,西北之暗礁在海中延续450余米,顶部平坦,无树木,无淡水,无居民。岛周围水较深,两端礁石密布,多藻类,鱼类亦很丰富,产鳗鱼和鲈鱼,四周还有海参、鲍鱼等海珍品分布。该岛迄立在崂山南部海岸中间,是往来驾船老艄公的航行标志,因以为名;另一说是此岛无人居住乃“公共”之岛,故名。?
大福岛?原名“徐福岛”。位于北纬36°05′41",东经120°34′51",在沙子口村东南4.5公里海中,距陆地最近点南窑半岛的平顶汪仅300米,面积0.584平方公里,海拔87.5米。岛为花岗岩基质,黄沙土壤,南部平坦处土层较厚,有耕地10余亩,解放前曾有两户居民。岛上有可饮用地下水,植物有松、柞、刺槐、石竹子等,植被面积约占70%。岛周围鱼类资源丰富,并有海参、鲍鱼等海珍品。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有:“徐福岛,县东南五十里,相传徐福求仙住此,故名。”元代以来,海运肇兴,此岛遂改名为大福岛。
驼篓岛 位于北纬36°04′43",东经120°35′02",在沙子口村东南5.5公里海中,距陆地最近点南窑半岛2.5公里,面积0.0094平方公里,海拔17米。全岛为岩礁,故早年间有“石岛”之名,北坡陡,南坡缓,无土壤,无植被,无水,无居民,岛上凹处有一小湾,长有芦苇等。周围水域有鲍鱼等海珍品,还有白鳗、鲈鱼、黑鲷等。因岛形中间凹、两头凸,似驼篓,故名。
小福岛 又名“小香岛”。位于北纬36°05′46",东经120°34′29",在沙子口东南4公里海中,大福岛西侧300余米,距陆地最近点南窑半岛800米。岛呈椭圆形,面积0.0136平方公里,海拔10.6米。岛之石质为凝灰岩,表层黄沙土,杂草丛生,野花遍地,植被面积约60%,无淡水,无树木。岸壁乱石叠起,周围水域内藻类资源丰富,自然生长的海参、鲍鱼密度较大。因该岛毗邻大福岛,面积较小,故名。
处处乱 位于北纬36°05′,东经120°32′,在沙子口村南2.5公里海中,距陆地最近点大风台300米。岛呈椭圆形,面积0.05平方公里,海拔7.2米。此岛无主峰,岩石犬牙交错、嶙峋突兀如鬼斧神工。因岛似堆放的乱礁,故名。
小公岛 在沙子口村东南13.8公里海中,大公岛东北方,距陆地最近点大风台11.5公里。该岛由南北两个岛组成,总面积0.0228平方公里。北岛即小公岛,为其主岛,位于北纬35°59′45",东经120°35′03",面积0.01208平方公里,海拔34米。岛为花岗岩基质,植物生长茂密,有山枣、黄花菜、野山参、山茅草、鹅观草等,覆盖率约80%。因此岛靠近大公岛而其面积又小,故称小公岛。又因此岛顶部圆如车轮,也称“车轱岛”,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为“车公岛”。
小公岛南岛在小公岛南侧,位于北纬35°59′41",东经120°35′05",面积0.01072平方公里,海拔23.1米。该岛与小公岛之间仅隔一条断裂形成的潮沟,宽约3~10米,低潮时水深3~5米。岛北侧、西侧和南侧西部都是悬崖峭壁,东部是斜坡,岛顶西部呈馒头形隆起,有较薄土层,生长野山参、山茅草等,覆盖率约40%。
大公岛 位于北纬35°57′36",东经120°29′31",在小公岛西南方海中,距陆地最近点大麦岛村11.5公里。岛为东西走向,呈椭圆多边形,面积0.1555平方公里,海拔120.6米。岛上水可饮,西侧筑有水泥码头。该岛草木茂盛,周围悬崖高耸、岩缝洞穴密布,海中又有鱼、贝、藻类食物,因而鸟类繁多,有100多种,使大公岛成为“鸟岛”。周围水域鱼类资源极为丰富,是青岛近海渔场,主要鱼类有鲈鱼、鲅鱼、比目鱼、黑鱼君、真鲷等。海珍品有海参、鲍鱼等,还有多种贝类生长。从北面远望此岛,状似伏在万顷碧波上的大龟,故俗称“大龟岛”,后演化为此名。又因位于出进胶州湾航道之要冲,早年间各处船只来岛避风者颇多,故称大公岛。
小屿 位于北纬35°57′46",东经120°28′46",在大公岛北侧1.2公里海中,距陆地最近点大麦岛村10.8公里。岛呈椭圆形,面积0.01129平方公里,海拔41.9米。此岛为基岩岛,岛西侧有干出礁,岛上无淡水,基本上无土层,石缝中长有小山草,各种海鸟、候鸟在岛上生长繁殖,鸟类很多,是个“鸟岛”。因该岛面积很小,故名。
赤岛 位于北纬36°03′55",东经120°27′41",在山东头正南2.7公里海中,距陆地最近点亦为山东头。岛呈三角形,面积0.0165平方公里,海拔8.1米。该岛为裸露岩礁,周围多礁石,花岗岩基质,无土层,无淡水,无植被。岛周围水域有鲍鱼、海参、小黄鱼、鳗鱼、黑鲷等水产。因岛上岩石呈赤色,故名。
麦岛 位于北纬36°03′13",东经120°25′31",在大麦岛村近海,1960年修筑道路可直通岛上。岛南宽北窄,面积0.1598平方公里,海拔30.7米。古代,岛上绿草如茵,远望如葱茏麦苗,故名。另有一说为:大麦岛村前曾有一河,因水呈黑色名为墨水河,故称此岛为“墨岛”,后演化为麦岛。
【岩礁】 崂山东、南沿海岩礁散落,较著名的有7处。
莹子 又名“内岩”。位于北纬36°17′,东经120°42′,在王哥庄村东北6.1公里海中,小管岛西北2.1公里,距陆地最近点大台子2.9公里。系干出礁,低潮时露出水面2.3米。因位于小管岛内侧,亦名“内岩”,又因礁石光洁明亮,体小似玉,故名。
基准岩 位于北纬36°15′,东经120°42′,在王哥庄村东6.3公里海中,距陆地最近点峰山角2.4公里。礁为花岗岩基质,高潮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3.5米,岩之西、北1公里范围内,有浅水点5个。因该岩地处文武港航道要冲,船只过往必须以此岩为“基准”航标,故名。
孤岩 又名“狮子眼”。位于北纬36°14′,东经120°44′,在王哥庄村东南9.5公里海中,狮子岛东北约0.7公里,距陆地最近点泉岭角5.6公里。该礁高潮时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2.4米。因礁石在狮子岛头部,像狮子的眼睛而得名;又因孤立海中,故名。
大岛岩 位于北纬36°13′,东经120°46′,在王哥庄村东南13.7公里海中,大管岛南0.6公里,距陆地最近点返岭后7.5公里。此岩高潮时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2.8米。因靠近大管岛,取“大岛”二字命名。
珠岩 位于北纬36°11′,东经120°48′,在王哥庄村东南15.2公里海中,马儿岛西南1.1公里,距陆地最近点返岭后10.5公里。此岩系暗礁,东西长1300米,宽200米,低潮时虽不露出水面,但有3处暗礁呈现浪花,点点似珠,光彩夺目,故雅称“珠岩”,是著名的景观。
常埋岩 位于北纬36°11′,东经120°57′,在王哥庄村东南29.4公里海中,长门岩北300米,距陆地最近点崂山头22公里。此岩系暗礁,低潮时水面只见浪花。因该礁常年埋在海水中,故名。
五顶礁 位于北纬36°57′,东经120°27′,在中韩哥庄村南20.3公里海中,大公岛西2.5公里,距陆地最近点大麦岛10.7公里。此礁高潮时露出水面1米,低潮时露出水面5米。因该礁有5个顶,故名。
【潮汐】 崂山海域属正规半日潮类型,每个太阳日(24时48分)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高潮出现在月亮中天后4小时50分,低潮出现在月亮中天后11小时零2分。形成时间的粗略计算公式为:
高潮时间(时)=×0.8+5
低潮时间=高潮时间的前后6小时
在一个月当中,每日涨落的高低也不尽相同。按农历计算,一般规律是:初五日小,十三日大,二十日小,二十七日大,谓之“四信”,每信7天,每月4信。二十七日起信,大潮开始,到初三日、十八日最大,初七日、二十三日最小。大潮涨落俱大,小潮涨落俱中。大潮后3日续大,小潮后3日续小。崂山沿海居民积多年之经验,有各种关于潮汐的谚语,如“初一、十五正晌干,初八、二十三正晌干”,“初一、十五两头圆,初八、二十三两头圆”,“初三潮、十八水”,“十月一日晒干底”等说法。
【潮流】 崂山周围海域面积大,地质地貌复杂,又受季风影响,虽属正规半日潮类型,但潮汐现象所致之潮流,都因区域地貌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崂山东部的海湾,涨潮时为北北西流向,落潮则变为东南东流向,流速均为0.5海里,北部有随强风而起的险恶波浪,南部则无此现象。
崂山南部海湾以沙子口为例,涨潮流西向,流速1.5海里,落潮流东向,流速2.5海里。
崂山周围海岛以潮连岛为例,海流为沿岸流,最大流速3海里。
靠近青岛市区的麦岛附近海面,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涨潮时间间隔短,落潮1~2小时。
【海水】 崂山近海面海水表层年平均水温为13.5℃。最低水温在1月,平均1.77℃,严寒年代,沙子口湾浅滩海水结薄冰。最高水温在8月,平均24.5℃。
崂山东部有土寨河、石人河、王哥庄河、晓望河、泉水河等流入,南部有八水河、流清河、凉水河、南九水河流入,因河口附近淡水流入过多,盐度多在26~28%之间,雨季可降至25%。据70年代统计,崂山沿海水表层盐度历年一般保持在30~32%。 第一章 地理环境
第六节 气 候
崂山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较明显,具有雨水丰富,年温适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的特点。由于濒临黄海,受海洋的调节作用,又表现出春冷、夏凉、秋暖、冬温、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和湿度大等海洋性气候特点。崂山因受海洋影响,加之地形复杂,东部山区降水较多,空气湿润,小气候区明显,太清宫附近被誉为“小江南”,巨峰北则名为“小关东”,中部低山和丘陵区降水适中,形成半湿润温和区。
【四季特点】 崂山四季分明,特征突出。春季,气温回升慢,较同纬度的内陆春天来迟约25天;夏季,湿热多雨,从无酷暑;秋季,空气清新,云淡气爽;冬季,风多温低,并无严寒。在四季中,温凉宜人的春秋两季时间较久,炎热夏季极为短促,冬季虽稍长,亦无雪盖冰封。
春季 3月初至6月20日,计112天,占全年的30.7%。因海洋和入海的高压影响,回暖晚,降水少,风速大,累年季均温12.5℃。历年季均降水量155.4毫米,占年均降水量的20%,前半季仅有59.7毫米,可谓“十年九春旱”,后半季受入海高压影响,南向风频率较多,风速大,湿度小,气候干燥,有“春风裂石柱”之说。
夏季 6月21日至9月5日,计77天,占全年的21.5%。因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表现为海洋性气候,气温较高但无酷暑炎热,累年季均温为24.5℃。8月份气温最高,日最高气温大于30℃的日数为20.1天,占全夏季的33.1%。7、8月份因冷暖空气相交,引起大量降水,历年季均降水444.8毫米,占全年的57%。6月末7月初进入汛期,9月上旬结束。
秋季 9月6日至12月5日,计91天,占全年的24.9%。气温逐低,降水日少,冷空气开始活跃,但暖湿空气还有一定影响,多雨之秋也间有发生,还可能受台风侵袭。9月下旬或10月上旬北来的冷空气逐渐加强,暖湿空气明显减弱。10月上、中旬起,天气渐爽,能见度佳,有“小艳阳”之称。累年季均温12.9℃,降水量149.3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2%。11月中旬起,冷空气日趋活跃,每旬气温以3℃之差迅速下降,北风渐多,冬季季风逐步明显增强。
冬季 12月6日至2月底,计85天,占全年的23.3%。多西北季风,气候干燥寒冷,1月份最冷。累年季均温为-0.8℃,低于-5℃的平均日数52.2天,占全季的61.4%;低于-10℃的平均日数为12.9天,占全季的15.2%;低于-15℃的平均日数为0.6天,占全季的0.7%。冬季昼夜温差小,历年季均降水量26.8毫米,最大积雪深度19厘米。
【气温】 崂山地处季风气候区,受海洋影响,温度适中,冬暖夏凉,年振幅和昼夜温差较小。1951~1987年,平均温11.9℃,历年均温在11~12℃之间。冬季自12月下旬开始,温度一般降至0℃以下,2月下旬逐渐回升到0℃以上;春季温度逐月回升约5~6℃,均温12.5℃;夏季8月份最热;秋季均温23.7℃,9月下旬后日均温降到20℃以下,11月下旬降到5℃以下。四季变化与同纬度内地相比,季节明显推迟。
【降水】 崂山境内的降水量随季节而变化。据1951~1987年统计,历年平均降水量为734.3毫米,最大为1975年的1426.1毫米,最小为1981年的273.2毫米。冬季降水少,春季次之,夏季最多,占全年一半以上,秋季多于春季。3~5月春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13.5%;夏季6~8月平均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8%;秋季9~11月平均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23.1%;冬季12~2月平均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4%。
境内月降水量振幅较大,春旱,夏雨集中,秋不稳定,冬季最少。历年平均降水为84.3天,占总天数的23%,7月份最多平均13天;1月份最少,平均3.4天。最大日降水量为1956年9月5日降水269.7毫米,最长连续降水发生在1956年7月19~27日,连续9天降水165.6毫米。山区各处的年平均降水量亦不同,月子口726.6毫米,山色峪843毫米,乌衣巷843毫米,上葛场841.1毫米,北九水1073.7毫米,崂顶2103.8毫米。
【霜冻】 崂山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中旬,最早10月2日,最晚11月2日;终霜期一般在4月中旬,最早3月24日,最晚4月26日。无霜期累年平均为179天。
崂山历年的结冰平均始日为10月30日,最早是10月12日,最晚是11月17日。结冰平均终日为4月11日,最早是3月29日,最晚是4月26日。冰期累年平均为109.2天,最少的是91天,最多的是124天。
【雪】 崂山降雪日数较少,冬季水分状况很差,历年最大积雪深度19厘米。据王哥庄1951~1982年气象观测资料记录,累年降雪始日平均为12月2日,最早为11月8日,最晚为1月12日。累年降雪终日平均为3月13日~3月7日,最早为1月31日,最晚为4月6日。年平均降雪天数为8.1天,最多17天,最少3天。
【地温】 崂山5厘米地温,1951~1982年累年平均为13.9℃,8月份最高为27.7℃,1月份最低为-0.8℃。地面温度的极值均出现在1957年,6月20日为62.1℃,1月24日为-24.8℃。
【云】 据1951年~1987年气象资料记载,崂山在7、8月云量最多,累年平均总云量在6~7成之间,1~2月和10月最少,在5成以下。崂山之云是具有特色的气象景观,“云海”多出现在一次天气过程的尾声。由于崂山临海,水气充足,加之重峦叠嶂的影响,雨过天晴时,气流运动活跃,白云随风飘浮,回旋舒展,形成千变万化的云海奇观。
【日照】 据1951~1982年气象资料记载,崂山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15.5小时,年均日照率为57%。1月晴天虽多,但太阳出晚落早,故日照最低,全月为177小时;5月份最高为255.4小时;7月份虽太阳出早落晚但晴天较少,故日照率也低,为42%;10月日照率最高为65%。
【雾】 崂山是地处太平洋西岸的一个多雾中心,据历年气象资料记载,崂山年平均雾日为50天左右,雾季集中在春末夏初,每年自4月份起雾最盛,至8月因海水温度高于气温,海雾就会锐减到几乎绝迹。崂山的海雾多见于600米高度以下。
【风】 崂山于11月至翌年3月多北和西北风,4~8月多南和东南风,9~10月北风和南风风势基本相等。历年平均风速为2.7米/秒,4月最大为3.8米/秒,9月份最小为2.0米/秒,极大风速出现在1981年9月1日,风速达20米/秒以上。崂顶的风速很大,据1980年4月份在崂顶一个月的观测,平均风速达7.9米/秒,日平均最大风速为17.6米/秒。仅此一月崂顶的有效风速时间即达563小时,有效风速频率可达78.2%,其有效风能容度为656.0瓦/米?2,月总有效风能为369.3千瓦/米?2可供开发利用。
【气压】 崂山气压的变化季节性明显。冬季受蒙古高压外围控制,气压最高;夏季受到副热带高压的控制,气压低。历年平均气压为1015.9毫巴,其中1月份最高,平均为1025.7毫巴,7月份最低,平均为1002.8毫巴。一年当中,1~3月和10~12月的平均气压高于年平均值,4~9月低于年平均值。
【湿度】 崂山东、南两面临海,气流中水汽含量充沛,湿度较大。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3%,月平均相对湿度在65%以上。7、8月份湿度最高,均在85%以上;1~5月较低,均在70%以下。
【蒸发量】 崂山历年平均蒸发量为1461.1毫米,多于降水近一倍,1968年最大为1711.8毫米,1964年最小为1234.4毫米。月蒸发量1月份最小为47.0毫米,由此逐月上升,5月份最大为197.3毫米,6月份以后逐渐减少。1980年5月5日,日蒸发量最小为16.0毫米。
【物候】 崂山生物和非生物的物候变化,从宏观上仍属暖温带物候规律。虽因山麓和海湾小气候的影响,但物候表现时间差距不大。
鸟候 大雁阴历九月南飞,次年仲春北返。燕子阴历三月始见,霜降前返南方。当地有“大雁不过九月九,小燕不过三月三”的谚语。立夏到,布谷鸟叫。其他如窜草鸡、鹌鹑等候鸟南迁北徙,同雁、燕大体相同。
鱼候 山区沿海有“谷雨下网打鲅鱼”、“楸树开花刀鱼(带鱼)搬家(可捕期)”等谚语。
虫候 蝉始叫,夏至到;蟋蟀叫,秋天到。蚂蚁秋末蛰居,谷雨出洞。蛙、蛇、蜥蜴立冬蛰眠,清明前后复苏。
小麦 寒露前种,立冬分蘖,谷雨打包,立夏前后开花,芒种后3~4日收割。
水果 苹果清明后开花,立秋后熟。葡萄清明后开花,立秋前后熟。
树木 桐树谷雨前发芽开花,立冬前落叶。落叶松谷雨后发芽,霜降落叶。刺槐清明后发芽开花,霜降落叶。 第一章 地理环境
第七节 土 壤
崂山土壤的成土母岩,主要是中生代花岗岩酸性岩类及喷发熔岩基性岩类,其母质有现代残积物、洪积冲积物、河流冲积物、河海相沉积物5大类。据1982年土壤普查统计,崂山山区内有棕壤、潮土、盐土3个土类,其下分7个亚类、12个土属、26个土种。
【棕壤土类】 棕壤土类包括棕壤性土、林地棕壤、棕壤和潮棕壤4个亚类,统体以棕色或棕褐色为主,有明显的淋溶和沉积作用,具较粘重的心土层。在王哥庄镇、沙子口镇、北宅镇山区,其亚类随地形由高而下按上述顺序垂直分布。棕壤性土,俗称石碴土或粗砂土,包括极薄石碴土、薄层石碴土、薄层粗砂土、中层粗砂土、薄层壤质土、中层壤质土6个土种,这些土种大部分布于崂山山体的境域内,是直接发育在风化母岩的残积物上,砾石较多,土层浅薄,易受干旱。林地棕壤,俗称灰扬土、腐质土,只包括1个林地壤质土种,特点是表层为残落物,未形成淋溶淀积层,母岩为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崂山林场、张坡、黑风口、蔚竹庵一带,海拔高程300米之上,森林郁闭度0.8左右、生物积累旺盛的地方。棕壤,俗称黄坚土,包括中层黄坚土、厚心黄坚土、薄心黄坚土3个土种,分布在山麓和岭根地带,成土母岩为洪积物,发育完全,肥力中等,淋溶淀积层较厚,富含铁锰结核,通体呈棕或棕褐色,无石灰反应,PH值6.3~6.8。潮棕壤,俗称黄泥土,包括厚心黄土、薄心黄土、厚腰黄土3个土种,分布于丘陵向平原过渡的地方,该亚类地下水参与成土过程有明显的潮化作用,由于地下水的上下活动,剖面上有色泽鲜明的锈纹锈斑,成土母质为洪积冲积物,土层深厚,质地适中,保肥、水性强,属高产土壤类型。
【潮土类】 潮土类直接发育在河流的冲积物上,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地下水位3~5米,剖面中形成各种颜色的斑纹和细小的铁锰结核,呈微酸性至中性,无石灰反应,根据地下水质的不同,可分为潮土和盐化潮土两个亚类。潮土,俗称河淤或河沙土,多分布于白沙河、惜福镇河、张村河等沿河阶地,土层深厚,质地适中,通透性好,保水肥,水源足,该亚类包括漏沙土、砂腰河淤土、均质河淤土、均质河沙土、漏砂潮土、沙壤均质潮土6个土种。盐化潮土,分布在近海沿岸,发育在入海河流携带的泥沙和海相沉积物上,该亚类包括壤均质盐化土、粘质盐化土、沙漏盐化土、壤质粘心盐化土4个土种。
【盐土类】 盐土发育在沿海盐渍及海水沉积物上,因经常受海潮影响,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土层含有大量可溶性盐类,潜流滞缓,矿化度多在30克/升以上,土壤黑色,砂壤质地,分布在沿海一带。该土类只含滨海潮土1个亚类,包括砂质盐土、滩地盐土和粘质盐土3个土种。其主要化学性能是PH值6.6~7.8,全盐含量0.085~2.89%。 第一章 地理环境
第九节 物产资源
【水资源】 崂山有拦蓄的地上水约3.17亿立方米,地下水约1.12亿立方米,扣去重复量0.93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约为3.36亿立方米。地表水主要集中在6~8月汛期,年际变化大,地区分布也不平衡。据1956~1983年27年的记载,年平均径流深度为349.9毫米。1964年最大径流量为4.493亿立方米,是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42倍。1981年最小径流量为0.9052亿立方米,仅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28.6%。地下水由于各区域地形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其类型分布及运动规律都有明显差异。第四纪松散层孔隙水含水组主要分布于山前、河肩地带,含水丰富,水质良好,开采方便。基岩风化构造裂隙孔隙水,由于局部残积层较厚,沟谷下切较深,形成下降泉,是著名的崂山矿泉水发源地。
【矿藏】 崂山域内蕴藏大量花岗岩,另有少量白垩土及云母,其他矿藏甚微。明代黄宗昌《崂山志》中仅记有试金石、绿石、文石及五色石等。清代《即墨县志》则记有试金石、高山石、绿石、海绿石、五色石、田横岛石(可琢砚)、錾子石、墨晶、茶晶、紫石英、马蹄石。
崂山花岗岩,分布在整个山区,储藏量极为丰富,且多含白色石英,用作建筑及雕琢制品,耐腐蚀。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主体、南极长城科学考察站纪念碑均取材于此。
墨绿色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埠落村及王哥庄、沙子口等镇的山区及海湾地带,其中埠落青石储量较多。
白垩土,可用作翻砂、粉刷、耐火材料,也可做某些轻工产品的填充剂。主要分布在惜福镇的小庄、李辛庄和中韩镇的石老人、王家村一带,储量较多,有一定开发价值。
氟矿,主要分布在流亭镇红埠村南、沙子口镇石湾村附近,储量甚微。20年代末在姜哥庄附近日采1~2吨,1932年因储量少而停产。
锰铁矿,主要分布在中韩镇的孙家下庄附近,1932年始发现,但未开发。
硅矿,主要分布在夏庄镇南的母子山,储量极少。
云母矿,主要分布在王哥庄镇车家岭附近,面积约2.4平方公里,1938年曾开采过,后停产。
石棉,分布于王哥庄镇峰山以南及七宝山东约5公里的石灰山上,储量少。
沙金,主要分布在北宅科镇的鸿园、东陈村、上葛场一带山阳的涧溪中,另在沙子口镇彭家庄附近的涧溪中也有发现,均因储量少未采。1987年在石老人一带发现少量金矿床。
麦饭石,1987年在城阳镇旺疃东部丘陵地带发现麦饭石矿床,与即墨市舞旗埠矿床属同脉,储量较丰。
绿石,又名海底玉,产于仰口湾绿石滩深水中,构成分子为片状及粒状,硬度为5.6°~5.9°,色泽分翠绿、墨绿、灰绿几种颜色。翠绿色佳,可雕琢砚、盂、镇纸、山石盆景等,是崂山特产。
水晶、墨晶、茶晶等矿石储量极少,可磨制眼镜。云母石、白石英等矿石可供药用。
【水果】 崂山种植水果的历史悠久,栽培史已逾400余年,目前尚存有200年生的梨树和100年生的葡萄。现今,崂山的水果有7种、14属、377个品种。
苹果属 苹果为崂山的主要水果。1938年有10万株,到1951年仅发展到13.17万株,年产173.68万斤。1985年达到130.16万株,年产1387.80万斤。崂山原先只栽中苹(彩苹),1900年后,由德、日引进红毛、花里虎、灰苹、祝光、红玉、倭锦等品种。1932~1935年,由大连、美国分别引进国光、红星和金帅等品种。1945~1980年,先后由国内引进辽伏、甜黄魁及元帅系、金帅系、富士等品系。到1987年,在79个苹果栽培品种中,以辽伏、五龙红、新红星、好矮生、金矮生、印度短枝、红富士7个品种综合性状比较好。五龙红苹果是1977年在崂山北宅镇五龙涧村发现的,培育定型后,于1985年9月经山东省农业厅和青岛市科委鉴定后定名,并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梨属 梨为崂山的另一种主要水果。1938年有15万株,1949年降至8万株,年产495.8万斤。1985年发展到11.6万株,年产839.9万斤。窝窝梨在1973年前为主栽品种,占梨树株数的60%,其次是秋白梨,约占15%,恩梨和西洋梨约占20%。1973年开始将窝窝梨改接为长把梨、雪花、大香水、早酥等优良品种约1.7万株,占梨树总量的20%。在梨树属中,已经采到果实的有30个栽培品种,较好的有伏梨、早酥、巴梨、坦哥勒姆、雪花、恩梨、长把、晚三吉8个品种。恩梨为崂山名产,品质极优,相传为清雍正时由北京御果园引进的,已有270多年的栽培历史。
樱桃属 崂山种植樱桃的历史约在100年以上。据1985年统计有5.2万株,年产46.7万斤,共18个品种。其中有发展前途的首推上、下葛场和大河东村的尖针斜樱珠,其次为山色峪村的尖嘴樱桃。另外,上清宫一带的尖嘴樱珠、下葛场村的短把樱桃、上葛场村的樱黄等都有独特的优点。
杏属 1951年有6.41万株,年产202.77万斤。1985年发展到13.35万株,年产仅147.45万斤,共59个品种。大红杏又名“关爷脸”,色美质优,鲜食加工均佳,解放初期在香港市场压倒美、日产品。崂山红杏,又名少山红杏,系少山村果农选育栽培,丰产而抗逆性强,1980年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桃属 桃为崂山主栽水果之一。1938年仅2万株,1951年有24.93万株,年产204.02万斤。1957年发展到46万株,年产418.7万斤。1985年达到70.60万株,年产418.73万斤,共68个品种。寒露蜜桃在9月下旬成熟,丰产质优,果大,耐贮运,1985年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并予以定名,重庆市、南京市、大连市及省内各市、县先后来引种栽培200余万株。
李属 1951年崂山有李子树0.76万株,年产3.8万斤。1985年达到1.61万株,年产4.83万斤,共10个品种。其中良种牛心紫李子分布于安乐和南屋石村一带,上海红李子分布于北宅镇的书院等村,饽饽李子分布于张村、上臧、下葛场等村。
葡萄属 崂山葡萄的栽培历史已有300余年。1938年前,夏庄、小水、宫家村为葡萄的集中产区,销往上海等地,当时有葡萄12万株。建国前已减至1.77万株。1985年,发展到73.03万株,年产578.05万斤,共27个品种。其中早熟品种有青岛红、早黄,中熟品种有巨峰、白香蕉、红富士,晚熟品种有紫牛奶、金后等。
无花果属 大多在山区居民庭院中栽培,有斜顶绿、斜顶黄、卵圆黄3个品种。
猕猴桃属 在崂山北九水鱼鳞瀑附近,有野生的葛枣猕猴桃(木天蓼)和狗麦猕猴桃(深天木天蓼)两种。1981年南屋石村引进中华猕猴桃,1987年进入结果盛期。
草莓属 栽培历史约60年,有鸡心、牛心、鸭嘴、戈雷拉、宝交早生、春雷6个品种,1987年栽培近2000亩,年产382万余斤。
石榴属 石榴多在庭院栽培,品种有酸石榴、甜石榴、冰糖石榴3种。
柿属 栽培历史在100年以上。1951年有2.42万株。1985年减至0.39万株,年产4.54万斤。品种有金瓶、盖柿、托柿、甜柿4种。
山楂属 1951年有0.71万株,1985年达到4.40万株,年产3.45万斤。品种有方果、圆果、敞口、粉红肉4种。
枣属 1951年有大枣树3.37万株,年产22.5万斤,1985年减至1.46万株,年产4.42万斤。现有大马牙、躺枣、圆铃、金丝小枣、无核、小脆、酥枣、冬枣9个品种。
【野生动物】 崂山山区的野生动物,大体分为兽类、鸟类、海洋生物类和淡水鱼类。据《元史》记载,古代崂山有虎,现已绝迹。
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清以前崂山狼较多,深山内白昼可见。1930年青岛市Gov公布准许猎狩之野生动物有“野猪、狼、兔、狐狸、野猫、鼬鼠等”。1949年后,崂山的主要野生兽类有狐狸、野兔、獾、貉、黄鼬等。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崂山有乌鸦、莺、鸠、雉、雁、凫、鸢、鹰、鸨、鸥、鹳、灰鹤、燕、布谷、仓庚、鸽、啄木、寒号、鸳鸯、鹊、雀、鹑等28种鸟类。1930年鸟类专家寿振黄对崂山的鸟类进行了系统调查,记载了鹊、雀、燕、雁等250余种。1983年崂山县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对崂山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发现崂山共有鸟类230余种,隶属10目、30科、63属,其中食虫鸟86种、食鼠鸟17种。据1984年就225种鸟类进行的调查,计有留鸟15种、夏候鸟85种、冬候鸟18种、旅鸟107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禽,一类的4种,二类的28种。另据野外调查统计,1986年途经崂山的候鸟多达300多万只,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禽和猛禽多达50万只以上。现常见的鸟有麻雀、山麻雀、鹊、家燕、雨燕、杜鹃、鹊鹰、猫头鹰、黄鹂、啄木鸟、小田鸡、伯劳、矶鸫、鹑、鸥、鸠等。
崂山海洋资源丰富,沿海鱼种约87科、155属、200余种,主要有鲅、鳓、鲐、黄鱼、鳕、鲽、梭鱼、寨鱼、青鳞、逛鱼、古眼、青板鱼、加吉、白姑、鲳鱼、牙鲆、鳗鲡、鳐鱼、鲱鱼等。沿海15米等深线以内生物主要为贝类、甲类、软体类及藻类,共有310余种,其中常见贝类有菲律宾蛤、蓝蛤、短肌蛤、牡蛎、红螺,主要甲壳类有对虾、毛虾、鹰爪虾、梭子蟹、日本大眼蟹等,主要软体类有乌贼、枪乌贼、章鱼等,主要海藻类有海带、裙带菜、石花菜、硅藻、甲藻等,主要浮游生物有蠕虫、箭虫、水母等。
崂山野生淡水鱼类有4科、9属、9种,主要品种有鲫、鳝、鲤、鲇等。仙胎鱼产于白沙河,肉鲜美,为崂山名贵特产。
【野生植物】 崂山山区气候温和湿润,无霜期长,适于植物生长,分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两大类。
木本植物有72科、156属、328种和变种,多为自然野生,资源极其丰富。林木资源树种中,乡土树种主要有赤松、梧桐、山槐、枰柳、板栗、麻栗、栓皮栎、栀树、榉树、椴树、小榆、花楸、山樱、樗、拐枣、五角枫、黄连木、刺楸、君迁子、刚竹、淡竹、侧柏、泡桐、楸树、毛白杨、国槐、柳树、榆树等;引进树种主要有刺槐、日本赤杨、加拿大白杨、法桐、落叶松、湖北水杉、东北黄蘖、蒙古栎、落叶松、浙江茶树、浙江油桐、金钱松、柳杉、樟树、火炬松、湿地松、落叶松等。茶树于1959年由南方引进在崂山林场试种,现有728亩,年产14750公斤,成为崂山名产。60年代引进的毛竹,已试栽成林。崂山的森林面积,在1898年时为239904亩,1914年时为237000亩,1925年为239456亩,1937年为233000亩,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崂山山区的森林面积仅有6000亩,解放后的1957年增至154000亩,1983年为292774亩,1987年为302858亩。在木本植物资源中,还有野生花灌木400余种,主要有映山红、蔷薇、郁李、栀子等,在山区广为分布。
崂山山区的杂草、野花等草本植物有900余种,其中以禾本科、菊科、豆科、藜科为常见品种。禾本科植物主要有野麦莛、雀麦、疏花雀麦、臭草、拂子茅、川谷(米仁)、茅草、稗(野?子)、芦根草、牛鞭草、香茅、白茅(毛根草)、雀稗、羊角草、苇子、糙毛鹅观草及贫花鹅观草等,这些草种在山丘地带广为分布。菊科植物主要有黄花蒿、青蒿、黑蒿、米蒿、野艾蒿、艾蒿、刺儿菜、大刺儿菜、山菊、野蒿、野曲曲菜及山牛蒡等,多分布于山丘及路旁。豆科主要有地丁、光滑米口袋、狭叶米口袋、糙叶黄芪、直豆黄芪(沙打汪)、掐不齐(鸡眼草)、白三叶、草藤、小巢菜、二齿巢菜、野豌豆及野大豆等,多分布于山坡及干燥瘠薄荒地。藜科主要有甜菜、藜灰菜、灰绿藜、地肤子(扫帚菜)、猪毛菜(刺蓬)及盐蓬等,分布于滨海盐碱荒地。其他如莎草科、灯芯草科、茄科、蓼科等60余科野生草本植物,均与以上各科混杂分布。
【药材】 崂山山区的药用动物、植物和矿物资源,量多质优,种类齐全,有“天然药库”之称。明代黄宗昌《崂山志》记载:“药材不下百余种,黄精、天门冬、苓术其最盛也。”清代《即墨县志》记述了63种主要药材的名称。根据1984年普查资料统计,崂山共有中药材681种,其中植物类药材153科622种;动物类药材50科54种;矿物类药材5种。目前已探明崂山药材总蕴藏量达1120万公斤。
植物类药材主要有:酸枣、猕猴桃、木灵芝、胡颓子、映山红、拐枣、野玫瑰、柴胡、野菊、金银花、丹参、茵陈、桔梗、远志、公英、黄岑、地丁、车前子、茜草、葛花、枸杞、卷柏、王不留行,其中较贵重的有小叶石苇、细辛、元胡、杜仲等。动物类药材主要有:獾、蛇、蜈蚣、蟾蜍、土元、全蝎、蜂蜜、蝉蜕、刺猬、乌贼骨、斑蝥、牡蛎、石决明、鸡内金、鱼脑石、海马、海狗、蛤粉等。矿物类药材有云母、白石英、紫石英等。
为进一步发展崂山药材生产,1958年后还逐步将某些药材改野生为种植,并从国内外引进了许多品种。野生变种植的有桔梗、细辛、防风、透骨草、黄岑。南药北移的有白术、泽泻、附子、白芷、元胡、杜仲、厚朴、山茱萸、辛夷。北药进关的有人参、五味子、党参、知母、黄芪。从国外引进的有蕃红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