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志63:新闻出版志 第一篇 报业
概 述1891年6月14日青岛建置后,随着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青岛的报纸、广播和出版业逐步发展起来。1897年11月14日,德国侵占青岛。一周之后,德国人在青岛创办了德文报纸——《德国亚细亚报》。这是青岛历史上第一家报纸。嗣后,青岛先后出现了德、日、英等外文报纸和外国人在青岛办的中文报纸。中国人在青岛经办的最早的报纸,是1900年由兴中会会员朱淇创办的《胶州报》。这张民营周报,不仅是青岛也是山东省出版最早的中国人办的中文报纸。1925~1931年,中共青岛地方组织和中共山东省委在青岛先后创办各种油印报达12种。此后,青岛报业渐次发展起来。到1949年青岛解放,中国人在青岛经办的中文报纸80余家。解放后,青岛的报业得到很大的发展。先是《胶东日报》在青出版;1949年12月10日《青岛日报》创刊发行,为两张对开四版大报,是青岛解放后的两张中共青岛地方组织机关报。此后,《青岛工人》、《火车头》、《平度大众》等县(市)、事业和企业报纷纷兴办起来。特别是80年代,随着党的改革开放方针的推进,不少大中型企事业办起自己的报纸。至1986年,青岛先后创办的各类报纸达30多种,到1990年增加到50多种。青岛解放以来,新华社、中国新闻社、大众日报、工人日报、中国科学报、光明日报、建设报以及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山东电视台等在青设立常驻记者站,青岛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新闻宣传舆论群体,对青岛的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青岛的广播事业开端于1933年。是年6月,青岛市教育局民众教育馆广播电台建立。同年7月,青岛宏波电器公司建立1座私营广播电台。当时官办和民办的这两座广播电台的发射机功率仅有100瓦。1938年1月10日,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以后,建立了青岛广播电台。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Gov接收了日伪青岛广播电台。1946年2月,山东无线电业行在青建立1座私营广播电台。青岛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青岛广播电台,定名为青岛人民广播电台。
青岛解放初期,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发射机功率仅有500瓦,到1986年底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的三套节目,发射机功率均增加到10千瓦。其中,一套自办节目,一套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一套转播山东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农村有线广播在1950年广播收音网的基础上,很快发展起来,形成拥有几百万听众的有线广播体系。到1986年底,农村建立了8座县级广播台(站),159座乡(镇)广播站。
青岛电视台于1970年筹建,1971年建成并投入运行。开始时是转播台,主要转播北京电视台和山东电视台节目。1976年青岛电视转播台改为青岛电视台后,电视发射机功率从黑白机1千瓦逐步发展到彩色机10千瓦。1985年建起一座卫星地面接收站。到1986年底共办有三套节目,一套转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一套试转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一套自办节目和部分转山东电视台节目。另外,还建立了平度电视台、胶南电视转播台和20个电视差转台,覆盖城乡近一半人口。
青岛的出版、发行、印刷业历史始于明清,早于报纸、广播。晚清,青岛已出现雕版印书和活字印书,但为数有限,仅有胶州成文堂、文富堂和即墨修德堂等6家。此期间的图书发行业尚处萌芽状态。
进入30年代,青岛的出版业发展较快。1935年,青岛的民族出版业兴起,有宜今兴印务局、山东第一家大型彩印出版业祥瑞行美术印书馆、山东印书馆、乾坤出版社等20余家。印刷业有光华制版社、醒民印刷局等30多个厂家。图书发行业有中华书局青岛分局、商务印书馆青岛分馆、青岛书店、正中书局等40余家,经营图书、教材及文具用品等。
青岛解放后,遵照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命令,青岛市人民Gov接管了国民党官僚资本开办的正中书局、中国文化服务社和正中书局印刷厂等,成立了新华书店青岛分店。1952年10月16日成立新闻出版室,负责青岛的出版发行、印刷管理工作。1956年,根据国家对私营工商业改造的政策,14家私营图书发行业全部实行公私合营,后又并入国营新华书店。经核准的42家印刷厂,在新闻出版室扶持下继续经营。
1954年3月,新闻出版室与市Gov文教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同年10月新闻出版室撤销,由市文教委员会代行其职。1975年12月10日,青岛市革命委员会出版办公室成立。1980年8月30日,改称青岛市出版办公室。1981年9月市出版办公室作为市新华书店的主管领导机构,对全市出版发行和社会印刷出版进行行业管理。1984年7月23日,青岛市出版办公室改建为山东省出版总社青岛分社,全面负责本地的图书编辑、印刷、发行和社会出版管理工作。1987年1月12日,成立青岛出版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的出版、印刷和发行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出版的论著、图书种类齐全,仅省级和市地级的各类期刊即达70余种。青岛印刷厂等3家大型的书刊印刷厂家,能大量承印书刊、课本和年画等;以新华书店为主体的青岛图书发行事业,也蓬勃发展起来。通过调整、扩充的青岛市新华书店,营业规模越来越大。至1987年,有市级书店1处,县(市)、区级书店12处,科技、古旧、外文、音像、教育专业书店5处,国营书店售书点71处,供销社售书点87处,国营商业、集体、个体和其他社会售书点300余处,平均每1.4万人就有一个售书点,全市已形成较完整的图书发行网络。1987年,全市图书销售量达3744.6万余册。 第一篇 报 业
第一章 报 纸
第一节 中文报纸
旧Gov官办及民办报纸
《胶州报》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2月创刊。创办人朱淇,广东人,是民主革命者。该报对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有一定的启蒙作用。这是青岛最早的一家民营周报。每星期二出版八开书页式八页。社址初在飞芝喜街(现中山路南端右侧),1903年5月迁至胶州路,先后由德文书局、德华书局、福昌书局承印。报纸只见到1907年,何时终刊不详。
《青岛日报》 1908年4月由革命党人创办。这是一份宣传民主革命的报纸。
《青岛白话报》 1912年创刊。社长伊筱农,北京人。
《中国青岛报》 1912年创刊。对开八个版,每周六期。社址在保定路19号。社长伊筱农。1929年国民党统治青岛时,伊筱农被捕判刑,该报也被关闭。
《胶澳公报》 创刊、终刊日期不详,据1923年《青岛一等邮局事务年报》记载,该报1923年在青岛邮局登记发行。负责人是淳于树铭。
《胶澳日报》 1923年创刊。日刊,对开一张。该报除本埠外还向日本、朝鲜及欧美各国发行,是当时较有影响的一家报纸。社址在直隶路。社长王静一(诸城人),该报没有明确的宗旨和立场。
《青岛晨报》 1923年创刊。日刊,对开一张。社长隋石卿(青岛商会会长)。总编辑胡信之。1924年终刊。
《青岛晚报》 1923年10月12日创刊。四开四版。社址在天津路。终刊不详。
《东海日报》 1923年11月1日创刊。对开一大张。社址在胶州路37号。终刊不详。
《青岛公民报》 1924年9月10日创刊。日报,对开四版,发行数由几百份,增至一万份以上。该报馆内设经理、编辑、印刷三部。经理部由董事长(社长)刘祖乾负责;印刷部由股东张露枝负责,并由他经营的启新印社承担印报任务;编辑部胡信之任主笔(总编辑),负责总的编采,并主持报馆的日常工作。段子涵任编辑。《青岛公民报》原以“提倡实业”为宗旨,在中国Our Party的帮助争取下,在青岛工人运动的影响下,该报敢于运用报纸公开支持工人、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曾全文刊登《Our Party宣言》,深得民心,发行数量剧增,被誉为“工人的喉舌”。1925年的7月26日,山东军务督办张宗昌下令查封青岛公民报馆,《青岛公民报》被迫终刊。
《社会改良报》 创刊、终刊日期不详,据1924年《青岛一等邮局事务年报》记载,该报1924年曾在青岛登记发行。负责人是王凤池。
《青岛时报》 1924年9月1日创刊。最初分中文日报和英文日报。经理是山东省议员梁弼卿。社址在新泰路1号。中文日报最初的总编辑是李春选。高秉坊(又名高春如)是该报的主要负责人。1927年后(一说是1926年),该报的出版、发行权全归尹朴斋独立经营。社址迁至兰山路17号。报纸由原来的两大张增为三大张,销数由每月两三千份增至五六千份。1935年,尹朴斋在潍县开办了《青岛时报》潍县版。“七七”事变后,青岛的《青岛时报》的一部分也疏散到潍县出版,直至1937年12月初,两地同时休刊。抗战胜利后,尹朴斋筹备复刊《青岛时报》,于1945年11月10日在堂邑路正式复刊。该报为对开四版,日销8 000份左右。1948年11月1日,该报参加青岛的“八报联合”后,社长尹朴斋逃亡台湾。
《平民报》 1925年8月10日创刊,最初名为《平民白话报》,当时青岛的报纸全是文言文,唯有这份报是大众化的通俗白话。社长张乐古(即墨人)。1928年该报改称《平民报》,并由一张小报改为一张大报。“七七”事变后该报停刊,张乐古逃到大后方。日本投降后,张乐古又以国民参政员的身份从重庆飞回青岛,并于1945年10月16日在安徽路26号复刊《平民报》,重任社长。复刊后的《平民报》,对开一张,日销2 000份左右。1947年张乐古因贪污案发入狱。于是由其当时任三青团青岛分部主任的弟弟张晓古出面,就在《平民报》社址的近邻挂出牌子,办了另一张仅一字之差的《大民报》,并于1947年10月1日正式创刊。他把《平民报》的印刷厂也划归《大民报》,代印《平民报》,长期一稿两印。张乐古出狱后,自1948年3月16日起,《平民报》与《大民报》出“联合版”。1948年11月,《平民报》参加了青岛的“八报联合”。
《新鲁日报》 这是1925~1928年张宗昌统治山东期间自己创办的官府机关报,虽然是在济南发刊的,但在青岛设有分社,同时还在青岛设了一个“新鲁通讯社”,控制了青岛所有报馆的新闻报道。张宗昌的参谋长全寿良兼任这两个机构的社长。
《济南日报(青岛版)》 1926年6月创刊。对开四版。社址在山东路160号。
《中华商报》 1926年7月15日创刊。四开四版。每周六期。星期日休刊。社址在博山路67号。社长马起栋。该报后改名《中华报》,日刊,对开二张,日发行1 600份。
《胶东午报》 1926年创刊。日刊,四开小报,由日本《胶东新报》社代印。社长王奉之(长清县人)。由于资本不足,条件太差,同年停刊。
《青岛日报》 1926年创刊。日刊,对开一张,后改为四开四版,发行数百份。社长冯善亭。社址在冠县路50号。
《正报》 约1926年冬或1927年春创刊。对开,每份一至三张。社长吴炳宸(平度人)。社址原在肥城路54号,后迁肥城路17号。日发行数量曾突破10 000份,这是青岛前所未有的事。1937年12月终刊。
《民国日报》 1929年创刊。这是国民党统治青岛后第一次由市党部创办的机关报。日销3 500份(1931年)。社址在中山路58号。社长是杨兴勤(国民党青岛市党部宣传部长)。该报是接收了日本《胶东新报》的全部铺垫加以扩充而成的。报纸内容主要是煽动反共和宣传所谓“三民主义”。该报1932年2月终刊。
《工商新报》 1929年7月5日创刊。原四开四版,后改出对开一至两张。社址在太平路4号。日发行800份(1931年)。该报内容主要介绍商业行情及工业动态。创办人(社长)酆洗元(潍县人)。该报1937年“七七”事变终刊。
《青岛快报》 1929年8月创刊。四开,不定期,免费送阅。发行数为800份(1931年)。创办人张道躿(四川人)。终刊时日不详。
《青岛民报》 1930年2月1日创刊。国民党系统的一家报纸。社长王景西(黄县人)。1933年进步学生周浩然、郭锡英、姜宏等在该报秘密组织“汽笛”文艺社,主办《汽笛》副刊。王统照、臧克家、于黑丁、崔巍、龚冰卢等曾在《汽笛》上发表过文章。1935年7月,该报辟《避暑录话》周刊,发表老舍、洪深、王统照、吴伯箫、王余杞、王亚平、李同愈、孟超、赵少侯、刘西蒙、臧克家等人诗文。
《大中日报》 1930年12月创刊。日发行量为1 000份(1931年)。社址在胶州路121号。社长胡博泉(河南开封人)。1937年“七七”事变后,社长胡博泉被沈鸿烈枪毙,该报终刊。
《胶济日报》 1931年7月创刊,对开两张,日发行700份(1931)。这是国民党胶济铁路特别党部创办的机关报。社长谢永存。该报内容着重宣传反共。1937年“七七”事变后终刊。
《磊报》 1931年7月创刊,对开一张,三日刊。社长是刘缄三(一说是李青选)。日发行700份。1933年终刊。
《新青岛报》 1931年8月14日创刊,四开小报,社址在河南路71号。前身是邹学藩办的《青岛公报》。社长姚公凯(湖南常德人,国民党青岛市党部干事)。1937年12月底停刊。
《晚报》 1931年9月创刊。日发行量1 000份。终刊不详。
《青风报》 1932年6月创刊。日刊,对开一张。社址在芝罘路。社长王景西。该报创刊不久即改名为《青岛晨报》。
《青岛晨报》 1932年创刊,国民党改组派的机关报。其前身为《青风报》。对开,两大张,社址在芝罘路,社长王景西,副社长杨恩厚。总编辑陈迈千(中共地下党员)。1936年终刊。
《光华日报》 1933年10月21日创刊,对开两大张。日销500份。该报前身为《中华商报》(后改名为《中华报》)。社址在博山路67号。社长马起栋,平度人。1937年“七七”事变后,该报停刊。抗战胜利后,该报于1947年7月1日正式复刊,马起栋仍任社长。1948年该报在青岛“八报联合”前终刊。
《胶澳日报》 1934年创刊。社址在观象一路58号。社长陈无我。1937年12月底(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前夕),青岛市所有中国人办的报纸几乎全都停刊,只有《胶澳日报》在独家经营,并改名为《大东亚报》。成为青岛第一家汉奸报。
《公言报》 1936年创刊。社址在禹城路。社长王子美(即墨人),1947年王子美当选国民党青岛市参议员后,该报终刊。
《民众日报》 1936年12月1日创刊,四开小报。社址在辽宁路。社长杨恩厚(黄县人),总编辑杨旭初。1937年“七七”事变后停刊。日本投降后,该报于1946年5月27日复刊,仍为四开小报。杨恩厚再任社长。1948年3月31日终刊。
《青岛白话报》 1937年8月创刊,社长金慕陶。1937年9月终刊。
《大东亚报》 1937年12月创刊。1937年12月27日以沈鸿烈为市长的市Gov撤出青岛后,原《胶澳日报》社长陈无我将自己的《胶澳日报》改为《大东亚报》(自任社长),宣传“大东亚共荣圈”。该报只办了15天即被日本占领军勒令停刊。
《青岛公报》 1945年9月15日创刊。始为四开,后为对开。该报是在接收日本《大青岛新民报》的基础上创办的。它是国民党青岛市Gov的机关报,以反共为宗旨。社址在中山路6号。日发行量8 000余份。1948年10月31日停办,参加青岛“八报联合”。
《民言报》 1945年10月20日创刊,对开四版。社址在上海路6号。该报是在接收日本《青岛兴亚新报》的基础上创办的,轮转机印刷。是国民党青岛市党部的机关报,以反共为宗旨。社长葛覃(莱阳人),经理杨天毅(安丘人),总编辑薛心熔(高密人)。日销10 000多份。该报1945年11月1日增出英文版《民言报》(主要是给美国在青驻军看)。1946年7月1日,又增出《民言晚报》,日销5 000份。1948年10月31日终刊,参加青岛“八报联合”。
《军民日报》 1945年12月创刊。对开一张,日发行5 000份。该报系国民党第八军的机关报。军长李弥兼任报社理事长。社长王晴初(国民党第八军少将副师长)。总编辑王福春(东北人)。该报采用中央社电稿,后期又增出晚刊。1948年10月31日终刊,参加青岛“八报联合”。 《狂澜画报》 1945年冬创刊。社长葛焕丰(潍县人)。出刊不久即自行倒闭。
《扫荡简报》与《民治报》 《扫荡简报》1946年5月1日创刊,对开四版,国民党海军训练团机关报。同年9月16日,改名《民治报》,日发行2 000份。时出时停。1947年5月1日改出三日刊,同年12月15日改四开日刊。社址在黄台路35号。社长卢荣(广东人),总编辑李亚平、黄文。该报于1949年2月22日终刊。
《青岛晚报》 1946年5月2日创刊。四开四版。社址沧口路63号。它是抗战胜利后青岛出现的第一家晚报。社长郭有光(章丘人)。该报除登各地新闻、通讯外,副刊多掌故、打油诗,并常载桃色新闻。1948年10月31日终刊,加入青岛“八报联合”。
《军民晚报》 1946年6月16日创刊。国民党第八军在青岛办的《军民日报》的晚刊。
《民言晚报》 1946年7月1日创刊。国民党青岛市党部机关报——《民言报》的晚刊。日刊,四开四版。日销5 000份,居其他晚报之首。社长是杨天毅。社址在上海路6号。轮转机印刷。该报于1948年10月31日终刊。
《青报》 1946年9月18日创刊。日出一张半,日发行5000份。社址聊城路116号。该报前身系姚公凯1931年在青岛创办的《新青岛报》,后因青岛被日军再次侵占而停刊。抗战胜利后,姚公凯来青更名《青报》出刊,并任社长。副社长邢左山,总编辑姓聂(上海人)。1948年10月31日终刊,参加青岛“八报联合”。
《大中报》 1947年2月9日创刊。四开四版,三日刊。社址广西路27号。社长王平野(即墨人)。该报没有参加1948年10月31日的青岛“八报联合”,于1949年5月终刊。
《民报》 1947年3月29日创刊。日刊,四开四版,日发行3 000份。社址聊城路84号。社长何凤池。他与中统特务王葆仁伙同大革命时期《青岛时报》总编辑王子云之子王忻民(“国大代表”)一起创办了这份小报。由于有Our Party的地下工作者赵绍坚和进步人士陈季子、常青、贾刚、郑琏、陈南冰等在里面工作,所以版面比较活跃,受青年学生的欢迎。1948年10月31日终刊,参加青岛“八报联合”。
《青报晚刊》 1947年3月29日创刊。该报是中统特务姚公凯1946年创办的《青报》的晚刊。四开四版。社址聊城路116号。
《大民报》 1947年10月1日创刊。对开四版。社址安徽路22号。社长张晓古。总编辑张牧之。该报于1948年1月5日一度休刊,同年3月16日与《平民报》联合出版。11月1日又单独出版。青岛解放后,1949年7月9日被勒令停刊。
《胶东民报》 1947年9月3日创刊。四开四版,三日刊。该报系还乡团编。社址在保定路5号。
《青岛健报》 1947年10月29日创刊,初定名《工矿日报》,后改名《青岛健报》,于1948年8月1日正式出版。初出四开小报,不久改出对开大报。该报经济力量较强,自设电台。社址辽宁路。总编辑是青岛报界老人李萼。1949年2月曾停刊。1949年4月1日复刊。该报被中共地下工作人员利用进行革命宣传(出过国共和谈八项条件的号外),4月15日终刊。
《先声报》 1948年1月1日创刊。四开小报,日刊。社长孙东山。社址绥远路15号。
《大光报》 1948年1月1日创刊。日刊,四开四版,仅发行数百份。社址肥城路13号。社长徐觉生,1949年5月终刊。
《青年军》 1948年3月29日创刊。每周一期,八开小报。社址陵县路75号。该报系国民党青年军二○八师第九团编印,社长郑孟然。
《青岛午报》 1948年5月12日创刊。日刊,八开二版。社址辽宁路277号。社长张菁野。当年终刊。
《青联报》 1948年11月1日创刊。此时正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决战阶段,国民党统治的青岛地区已经“四面楚歌”,《民言报》、《平民报》、《青岛公报》、《军民日报》、《青岛时报》、《青报》、《青岛晚报》、《民报》等八家报社社长准备转移财产外逃,在《平民报》社长张乐古的提议下,决定各自于1948年10月31日停办自己的报纸,从1948年11月1日起联合创办一份报纸,定名为《青联报》(这就是青岛市的所谓“八报联合”)。社长为于佩文。总编辑是孙松一。社址上海路6号(民言报社旧址)。该报为日刊,始为对开四版,自1949年3月以后缩小篇幅,改为每周二、四、六出对开一大张,一、三、五出对开半张(停止副刊和专刊),1949年5月31日终刊。
《联青报》 1948年12月2日青联报社在中山路6号又出了一张四开小报,定名为《联青报》(这是“八报联合”的另一联合版),但为时较短,1949年2月6日终刊。
《青联晚报》 1949年2月7日创刊。四开四版。它是由“八报联合”的《联青报》改出晚报。社址中山路6号。
《长风报》 1949年2月24日创刊。该报系驻青岛的国民党九三二二部队编的八开小报,发行对象是国民党部队。社址辽宁路80号。
《力报》 解放战争时期创刊。主办人马小川、孙维一。 第一篇 报 业
第一章 报 纸
第一节 中文报纸
外国人在青岛办的中文报纸
《德华日报》 1906年创刊。德国总督府在青岛办的一家中文日报,也是青岛历史上外国人办的第一家中文报。1914年日本从德国手中强占青岛后,该报于同年停刊。
《大青岛报》 1914年创刊。社址初在中山路,后迁武定路。社长小谷节夫。总编辑酆洗元(潍县人),曾留学日本,亲日派。该报副刊开辟有“杂俎”、“晨光”、“青潮”等专栏。1937年“七七”事变后,曾一度停刊。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于当月25日复刊。社长仍是小谷节夫,副社长是关谷金吾。复刊后的《大青岛报》,对开两张,日销约4 000份。该报宣传“中日亲善”、“中日提携”、鼓吹“大东亚共存共荣”。这是外国人在青岛办的时间最长的一家中文报纸。一直到1942年4月2日终刊。
《青岛新报》 1916年9月12日创刊。社长楠正秋。日本人在青岛办的中文报纸。
《济南日报青岛版》 1922年7月创刊。日本人办的中文报纸。报头的全称就叫《济南日报青岛版》。该报系济南日报社创办。
《青岛公报》 1923年创刊。社长是三好真文。日本人办的中文报纸。
《胶东新报》 1924年创刊,日本人在青岛办的中文报纸,社长中岛勇一,日本浪人。总编辑张海鳌,中国人。1929年底该报全部资产兑给国民党青岛市党部,改组为《民国日报》(青岛市党部机关报)。
《青岛新报》 1925年创刊。社址中山路。日本人在青岛创办的又一家中文版的《青岛新报》。每期八至十二版,日销约4 000份。
《青岛新民报》 1938年1月18日创刊,初名《新民报》。社长张传基。这是日本人在青岛创办的一家中文报纸。1月28日改名《青岛新民报》。从1938年2月17日起,改出对开四版。不久,社报又从日本进口轮转机印报(这在青岛是首家),日销20 000份,每份对开一张半。1942年4月2日停刊(后与《大青岛报》合并为《青岛大新民报》)。
《青岛大新民报》 1942年4月3日创刊。该报是由原《大青岛报》和《青岛新民报》合并而成。社址中山路6号。社长小谷节夫。该报到1944年缩编为日出四开一张两个版;1945年1月20日又改名《大新民报》,同年5月1日起,再次缩编为八开一张两个版;9月1日起,只是八开一个版,第二版完全是空白。直至9月13日终刊。 第一篇 报 业
第一章 报 纸
第一节 中文报纸
中国Our Party在青岛办的地下报纸
《红旗》 1925年上半年,青岛党组织为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创刊了《红旗》(油印)。1926年末,邓恩铭、王元昌曾是该报的编辑人。
《工人日报》 1925年上半年,青岛党组织为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创刊了《工人日报》(油印)。
《铁路工人》 1925年上半年,青岛党组织为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创办了《铁路工人》报(油印)。1926年春末,邓恩铭、王元昌曾是《铁路工人》报的编辑人。
《纺纱工人》 1925年上半年,青岛党组织为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创刊了《纺纱工人》报(油印)。
《罢工日刊》 1925年上半年,青岛党组织为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创办了《罢工日刊》报(油印)。
《青岛工报》 该报是由青岛党组织于1927年下半年创办的八开单面的油印小报。1927年8月23日第二期上,共刊登四篇文字稿和小幅漫画。文字稿的主要内容是宣传劳动者在整个社会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受苦遭难的情况,以启发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其中还有一篇稿子是揭露蒋介石背叛革命,屠杀工农,并告诉工人群众,蒋介石如此发展下去,将来总有一天要完蛋。漫画的标题是《工友们:不要让走狗逃走!》,号召工人要与破坏工人运动的坏蛋作斗争。
《青岛工人》 该报是由中共青岛市执委于1928年8月出版的。同年9月30日,沧口、四方一带的党员、工会会员在群众中散发过。1930年10月1日,中共青岛市委决定将《青岛工人》改名《青岛红旗》,为市委机关报,10月10日前出刊第一期,共500份。
《青岛日报》 该报系中共青岛市执委编印的综合性日刊。1928年9月30日,沧口、四方一带的党员、工会会员曾在群众中散发过。
《红旗》 该报系中共山东省委的机关报,创刊于1928年10月25日。只发现第一期和第二期。两期均为油印、横排、右开口。报的上方为隶书刊名《红旗》。刊名上方为摘自《Our Party宣言》的最后一句:“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啊!”《红旗》通过支部发行,每期300份,每份价为4枚铜元。《红旗》第二期于同年11月1日出版,距第一期出版只有7天。1928年12月5日的《山东组织工作计划》中曾规定:“《红旗》可继续作为工农刊物”。
《青岛红旗》 1930年10月1日中共青岛市委决定将《青岛工人》改名《青岛红旗》,市委机关报。五日刊,八开,油印一张。第一期出版500份,共出七期。
《山东红旗》 1930年12月26日,中共山东省委决定将中共青岛市委机关报《青岛红旗》改为省委机关报《山东红旗》(该报以后的几期又叫《山东红旗报》),仍在青岛出版。当月即出第一期。油印,秘密发行。第一期的《见面话》说:“现在《山东红旗》出版了。《山东红旗》虽然不能如反动报纸印的那样好看,虽然还是用油墨印刷,然而这是工农贫民自己的报纸,这是山东工农发出自己呼声的场所。”该报系五日刊。1931年4月14日停刊。该报共出版22期。
《山东群众报》 该报是1931年7月7日由中共山东省委在青岛秘密出版的油印小报。开始每周一期。发行250份。第一期的发刊词说:“《山东群众报》是工农兵士及一切劳苦群众的喉舌,山东群众有什么痛苦、什么要求、什么斗争事实,都可以在自己的报上来发表。《山东群众报》又是山东工农劳苦群众的指南针,他将要指示群众们出生入死的解放之路。”该报中心明确、突出,文章短小精炼,形式多样。有文章、电讯、对话、讽刺诗,还有漫画。终刊日期不详。 第一篇 报 业
第一章 报 纸
第一节 中文报纸
市级报纸
《胶东日报》 原名《大众报》,1938年8月13日创刊于黄县。先是中共胶东特委、后是中共胶东区党委的机关报(胶东特委于1938年底改为胶东区党委)。1948年12月1日更名为《胶东日报》。初为四开四版。1946年4月1日由四开四版改为对开四版大报,期发行4?5万份。该报第一任社长为贺致平。1950年4月20日终刊于莱阳城。
《胶东日报》是山东各抗日根据地创刊最早的报纸,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颇有战斗力和影响较大的一张报纸。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6月4日《胶东日报》随中共胶东区党委迁入青岛,驻上海路6号(国民党民言报旧址)。6月5日继续出版。它是青岛解放后第一家中共党的机关报。同年12月5日,胶东区党委奉命迁回莱阳城。《胶东日报》于12月9日停止在青岛出版迁回莱阳城。在青岛出版发行6个月零4天。
《胶东日报》在青岛出版期间的编辑方针,仍着眼于全胶东地区,城乡兼顾,增多青岛地区的宣传报道。其版面设置,一版为要闻版,刊登国内外大事,青岛地区的重要新闻;二版为综合版,辟有“经济新闻”、“社会服务”等专栏;三版侧重胶东地区农村的报道;四版为时事版和副刊,辟有“ 国际一周”、“青年生活”等专栏。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的当天,《胶东日报》在一版一题的位置发表了《我军沿胶济线向青岛挺进,连克城阳、女姑口车站》的消息。6月4日,在一版通栏刊出了“庆祝青岛解放”的大标题,以一版一题的位置刊登了《华东重要工商业城市青岛完全解放——我军进入市区时市民夹道欢呼》的消息。同时,还在一版发表了《青岛市郊区人民热烈欢迎人民解放军》的消息。7日,《胶东日报》在一版登载了《大众日报》题为《庆祝青岛解放》的重要社论,同时发表了《青岛解放的过程》和《青岛解放的当天》等通讯。16日,《胶东日报》又在一版报道了青岛市12万人集会游行,庆祝青岛解放的消息。《胶东日报》的这些报道,声势大、分量重,大大鼓舞了胶东地区、特别是青岛的广大人民。
青岛解放后,《胶东日报》以迅速建立革命秩序,保障社会治安;做好接管工作;恢复发展生产,安定民生三项任务为重点展开了积极的舆论宣传工作。以大量的篇幅报道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青岛市人民Gov成立以及军管会和人民Gov发出的各种布告和公告;报道工会、学联、工商联等各革命群众团体的建立;报道铁路、海港、邮政、电业、自来水,以及铁道部四方机厂、8个纺织厂等大型工厂企业员工抢修设备、恢复生产、发展生产和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消息。
1949年7月初至8月中旬,《胶东日报》还以大量的篇幅报道了青岛市打击金银贩子和投机奸商的活动,先后发表各类消息8篇,并发表了《全市人民动员起来,拒用金银外币,彻底消灭投机者》和《坚决彻底肃清金银贩子》两篇重要社论。这些消息和社论的发表,对稳定全市金融市场,平抑物价,安定民心,起到了重要作用。8月22~30日中共青岛市第一次代表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建设新青岛的方针任务。《胶东日报》于9月4日报道了这一消息,并依据党代会的精神发表了《战胜当前困难,为建设新青岛而奋斗》的重要社论。这期间《胶东日报》对青岛市召开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学代会以及铁道部四方机厂员工提前完成抢修“中苏友好号”机车任务并直开北京等重要新闻,均作了有分量的宣传报道。
《青岛日报》 是中共青岛市委机关报。1949年12月1日,中共青岛市委作出了关于出版《青岛日报》的决定。12月5日,驻青岛的胶东区党委奉命迁回莱阳城,《胶东日报》同年12月9日停止在青岛出版而迁回莱阳城。在《胶东日报》迁回之前,中共青岛市委即着手组建青岛日报社。由胶东日报社、新华社胶东分社留下一部分干部、工人,又陆续从新徐日报社、渤海日报社调来部分干部,并吸收旧报社的部分人员,建成了青岛日报社。当时新华社青岛分社设在青岛日报社,对内是一个编委会。报社组建时共有干部68名(中共党员55名),工人50多名。报社实行社长制,设社委会和编委会。吴建任社长兼新华社青岛分社社长,兼编委会书记,沙洪任副社长兼第一总编辑,兼编委会副书记,于梦尤任第二总编辑。
12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管会批示:准予中共青岛市委机关报《青岛日报》在本市出版。12月10日,《青岛日报》正式创刊。《青岛日报》创刊号刊有《中共青岛市委关于出版〈青岛日报〉的决定》。
《青岛日报》从创刊到1961年2月10日,都是对开四版大报。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由于纸张紧张,于同年2月11日改为四开四版小报,直至1982年1月1日恢复对开四版大报。
《青岛日报》创刊时为铅印,1990年6月1日改为胶印后,创刊初期使用的旧设备,全部更新。《青岛日报》创刊初期日发行量600份左右,1986年增加到11万份,并于1989年1月开始自办发行。青岛日报社在太平路33号,印刷厂始在中山路6号,1966年6月迁肥城路2号,1988年4月迁太平路33号。
《青岛日报》创刊时,青岛解放仅6个月,百废待举。《青岛日报》担负起繁重艰巨的宣传报道任务。《青岛日报》在创刊第一期的报纸上就撰写发表了《为建设人民的新青岛而奋斗》的社论(代创刊献词),号召全市党政军民在中国Our Party和人民Gov的领导下,战胜各种困难,为建设新青岛而奋斗。尔后,《青岛日报》在中共青岛市委的直接领导下,围绕管理和建设青岛,恢复和发展生产这个中心任务,开展积极的舆论工作、指导工作,教育群众,推动青岛的各项工作顺利发展。
《青岛日报》创刊40多年来,在中共青岛市委的领导下,坚持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积极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贯彻执行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挥无产阶级报纸应有的“宣传、组织、鼓舞、激励、推动”作用,深受青岛各级领导的支持爱护和各阶层人民群众的喜爱,是一张在社会上享有很高声誉的报纸。
《青岛工人报》 为青岛市总工会机关报,创刊于1949年9月4日。是青岛解放后创刊较早的一份报纸,期发行量达3?1万份,在工人中颇有影响。
青岛解放后,在中华全国总工会特派员、全国纺织工会主席陈少敏的指导下,市总工会筹委会常委会于1949年8月决定创办《青岛工人报》。《青岛工人报》创刊号于9月4日第二届全市职工代表会开幕时出版。青岛市军管会公安部长王少庸为报纸题写了报头。
《青岛工人报》由青岛市总工会筹委会宣传部领导,宣传部长李光远、副部长张井平分别兼任正副社长。1950年3月市总工会成立后,《青岛工人报》由市总工会文教部领导。1951年8月中共青岛市委决定《青岛工人报》由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领导(委托青岛日报社代管),任命姚明为总编辑、曲琦为副总编辑。编辑部设秘书、工业、时事、文艺、通联等组。
《青岛工人报》初为三日刊,四开四版(创刊号为八开二版),铅印。1950年2月1日(第50期)起,改为周二刊,每星期三、六出版。1952年11月1日起,改为周三刊,直至终刊。《青岛工人报》一版为要闻版;二版介绍先进经验、班组、人物;三版为“读者园地”、“文化宫”、“俱乐部”等专栏;四版为“青年工人”、“女工生活”、“职工家庭”、“学时事”等副刊和专栏。
《青岛工人报》以具有小学四五年级文化程度的工人为主要阅读对象,通俗化为该报的一个突出特点:(一)新闻稿件废除套话,开门见山,短小简练;(二)用口语、不用文言,不用倒装句,读起来不识字的也能听懂;(三)不用生僻字词,一些必须用的则加注音和注解;(四)用讲故事、讲话、问答、评书等通俗形式,深入浅出地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宣传国际时事和科学知识等;(五)根据工人爱看连环画的特点,该报组织了青岛著名的画家张鹤云、陶田恩、张贻来、吕品、叶又新、于希宁和工人作者,画了大量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先进经验的连环画。如1951年7月和8月,分别刊登了《中国Our Party三十年来斗争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奋斗二十四年》两套连环画,通俗形象地介绍了中国Our Party和人民解放军的光荣历史,颇受广大工人喜爱。
《青岛工人报》创刊之初,通联工作由新华社胶东分社采通部代办,由其统一供稿。后该报建立了自己的通联组织。报社在各工厂、企业逐步发展了1 000多名通讯员,其中有工会干部、车间工人、劳模和先进生产者。同时,报社还发展了上千名发行员和读报员,在工厂、企业组织建立读报组和发行组。这些通讯员、读报员和发行员,成为报纸强有力的支柱。报社通过举办训练班、座谈会、游园、营火晚会、评奖等形式,与其建立密切联系。
根据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关于报纸调整的决定,《青岛工人报》并入《青岛日报》,于1953年3月31日终刊。
《信息画报》 于1984年11月创刊。初为内部发行。1985年7月,经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批准,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季刊,大16开本。对内它是青岛日报社的一个部门,对外为《信息画报》社,单独挂牌子,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宗旨是:加强对外宣传和信息传播,为改革开放、外引内联、搞活经济、促进四化建设服务。社长杨兆振,主编张秉山。画报由中、英、日(创刊时为中、英两种文字,1988年又增加日文)3国文字彩色精印。期发行量1?5~2万册,在青岛、济南、深圳等城市,日本、新加坡、港澳等国家和地区设有代销处。日本国发行到东京、大阪、山口、下关市的最多。至1989年已向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韩国、新加坡和港澳等10几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画报7万余册。1986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乡镇企业博览会上,一次即向10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和外宾、外商发行画报?1 000余册。?
《信息画报》是山东省创办最早、印刷最好的一份大型彩印刊物,突出了时代特色。至1989年,《信息画报》先后刊登有关中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引进外资和扩大进出口贸易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以及省市擎天柱的专文等100多篇。《信息画报》还辟有“齐鲁信息”、“半岛信息”、“青岛信息”、“出口与创汇”、“中国产品在国外”、“市场预测”、“海外市场”等20多个栏目。刊登信息4 000多条,突出地宣传山东省的名优产品、出口产品、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还介绍过6 000多家企业的1 500多种名优产品,多方面向国外宣传山东、宣传青岛。同时,也把国外的有关信息有选择地传播到国内。
《信息画报》图文并茂,以图为主。创刊以来,进行了一些地区性、行业性的专题报道,如“青岛纺织”、“淄博建材”、“潍坊电子”、“青岛海洋科研”、“乡镇企业”等,1986年在第二期画报上集中系统地报道了诸城县立足本地资源、各行各业大搞外引内联的事迹和做法,引起强烈反响。
《信息画报》与国内29个省、市、自治区,与14个沿海城市、4个经济特区,及120多个大中城市沟通了信息。在1986年山东省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被列为重点扶持的刊物之一;在1990年山东省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作为重点刊物,并列于“八五”对外宣传纲要。 第一篇 报 业
第一章 报 纸
第一节 中文报纸
县(市)区报纸
《平度大众报》 《平度大众报》前身为《平度县报》,创刊于1958年6月1日,四开四版,铅印,周二刊,期发1.3万份,1959年9月停刊,1980年6月1日复刊,四开四版,铅印。始为周一刊,1984年10月改周刊,期发1.2万份。1987年7月,改周三刊,1989年1月又改为周二刊,期发由1.2万份增为3.7万份。《平度大众报》是平度市委机关报,由平度市委主办。该报为综合性报纸,一版为新闻版,设有“天柱笔谈”、“社教园地”、“泽山新话”、“科技简讯”和“泽山短波”等栏目;二版为经济版,设有“乡镇企业”、“财贸之窗”、“经济杂谈”、“致富经”、“部门领导谈经济”、“经验交流”等栏目;三版为政文版,设有“婚姻与家庭”、“民主与法制”、“社会与文明”、“工人天地”、“我为党增光彩”、“女性与社会”、“党员之窗”、“干群情”、“鱼水情”、“年轻人”和“党的生活”等栏目;四版为文艺版,设有“艺术与生活”、“文学绿地”、“综艺天地”、“散文”、“诗苑”和“小小说”等栏目。1989年,该报被山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评为先进单位。近几年来有14名编采人员的作品先后获全国和省、市好新闻作品奖。
《胶南大众》 创刊于1958年7月1日,为中共胶南县委机关报。报社附设印刷厂。《胶南大众》为三日刊,四开四版。铅印每期3 000份。辟有“国际时事”、“新闻摘要”、“政策问答”、“党的生活”、“好人好事”、“学习体会”等专栏,间或增印副刊诗页。1960年9月30日停刊,附设印刷厂改为胶南县印刷厂。
《胶县大众报》 中共胶县县委机关报,创刊于1956年2月。报纸为八开四版,双月刊。先由胶县宏大印刷厂(今胶州市印刷厂前身)代印,后自办印刷厂印刷。时为周二刊、周三刊、日刊,不定期。1961年1月31日停刊。共出刊709期。
《即墨大众》 于1958年5月1日创刊,中共即墨县委机关报。四开、铅印,三日报。发行量每期5 000份。1960年10月1日停刊,该报突出地方特点,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开设“大众言论”、“即墨动态”、“国际时事”、“模范人物”、“毛泽东思想宣传”、“工业技术革新”、“农业科技成果”、“诗苑”等栏目。
《跃进报》 创刊于1958年10月1日,终刊于1960年10月1日。始为四开二版,后为四开四版。铅印,每三日出刊一期。每期发行5 000份。共出版243期。《跃进报》为中共崂山郊区委机关报,由中共崂山郊区委主办。 第一篇 报 业
第一章 报 纸
第一节 中文报纸
专业报纸
《青岛日报》《工人》副页 青岛市总工会机关报《青岛工人报》停刊(1953年3月31日)并入《青岛日报》后,于1954年6月16日创刊。读者对象以初小文化水平的工人群众为主。始为四开四版三日刊,1956年改为八开二版日刊。铅印,日发行5 000份。青岛日报《工人》副页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党和国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动员全市工人群众开展初级阶段劳动竞赛,提高劳动生产率,争取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积极支持工人群众的一切革新创举,表扬先进生产者的成就和先进思想、先进经验,批评和反对保守、落后、自私等非工人阶级思想,帮助工人群众提高初级阶段觉悟,把广大工人群众团结在党的旗帜下,为创造新生活、建设初级阶段而奋斗。《工人》副页于1957年4月停刊。
《青岛广播电视报》 《青岛广播电视报》初名为《青岛广播》于1956年创刊。由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创办。铅印,四开二版。第一版为广播节目介绍,第二版为广播节目预告。每周一期,每期发行3万份。1960年停刊。1981年复刊,定名为《青岛广播电视》,四开二版。1981年1月8日,改名为《青岛广播电视报》,扩大版面为四开四版,正式成立《青岛广播电视报》编辑部。该报一、二版刊登重要消息、影屏信息、两台节目内容介绍和电视剧简介,三、四版为广播电视节目表,另外还刊登演员介绍、人物专访、影视短评、家电知识等。该报自复刊后,自办发行,每期30多万份。
《健康生活报》 1970年创刊。四开四版,胶印。刊期为旬报,每月的5、15、25日出版。1986年发行份数为5万。一版新闻版,登载卫生界重大事件和动向,以及与健康相关的新闻、信息。设有“岛城要闻”、“华夏纵揽”、“国外管窥”、“曝光台”、“读者来信”、“每旬专科门诊”等栏目;二版医学科普版,重点刊登医学科学常识。设有“妈妈与婴儿”、“诊疗窗口”、“新技术新疗法”、“小药方”等栏目;三版生活知识版,登载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及身边琐事的常识和趣闻。设有“吃的学问”、“民风民俗”、“心理咨询’、“国外生活见闻”、“服装新潮”等栏目;四版为副刊版,登载影视、体育、文学等内容,设有“体坛经纬”、“银屏内外”、“南风窗”、“海岸线”等专栏。
《青岛公安报》 《青岛公安报》的前身是《青岛交通安全报》,始创于1981年11月。主办单位是青岛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处。发行量为8 000份,主要在工厂、企业、机关及驾驶员中内部发行。《青岛公安报》系四开四版的月报。期发行量达10万份。一版为公安新闻,二版为事故案例,三版为公安法学,四版为文艺副刊。《青岛公安报》的宗旨是:团结全体人民群众,宣传初级阶段法制,为稳定社会安定、打击各种犯罪而服务;积极宣传公安干警、治保人员和广大驾驶员同犯罪分子及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的模范事迹,报道交通事故及火灾事故案例,揭露犯罪,剖析原因,以案说法,进行公安法学研究。
《青岛医学院报》 1956年9月创刊,1961年停刊,1981年4月复刊。周期20天,四开四版,每期发行1 500份。铅印,1991年始胶印。青岛医学院党委主办。《青岛医学院报》一版为要闻版,发表重要新闻及评论,设《管窥论》、《青医人掠影》等栏目;二版为新闻版,发表一般性新闻及评论,设立《百家言》、《老教授谈治学》、《社会新闻》等;三版为综合版,设有《理论学习》、《天下事》、《医学新进展》、《工作研究》、《党团生活》、《广角》、《高校了望》、《校友追踪》、《生活瞬间》、《生活顾问》、《班级花絮》等栏目;四版为副刊版,刊名为《贮水山》,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艺作品,设有小论坛《贮水山夜话》。
《青岛化院报》 1959年1月27日创刊,周报。后停刊,1983年10月1日复刊。1985年9月29日易名《青岛化工学院》;1986年3月8日易刊为报,正式定为《青岛化院报》,为四开四版,铅印,半月报,每期发2 200份。由青岛化工学院党委主办。《青岛化院报》第一版为要闻版,第二版为教学科研版,第三版为学校生活版(综合版),第四版为文艺副刊版。辟有“党的生活”、“教工生活”、“团的生活”、“大学生活”、“大学生论坛”、“英语角”、“知识窗”、“在兄弟院校”、“新风赞”、“文摘”等主要栏目,并设有“胶州湾”文艺副刊。
《青岛师专报》 1983年9月创刊。四开四版。胶印,半月一期,发行份数1 000份。青岛师专党委主办。《青岛师专报》一版为要闻版,主要报道校内主要新闻;二版为综合版,报道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科研、教育等方面的情况;三版为“中学·校友”专版,反映中学教改信息及校友的先进事迹;四版为文艺副刊,为在校师生及校友提供文学创作园地。主要栏目有:“大学生论坛”、“校园风景线”、“中教信息窗”、“校友佼佼者”、“小公岛夜话”、“离别寄语”等。
《山东纺院报》 1983年4月20日创刊。四开四版,胶印,半月报。发行2 500份。由山东纺织工学院主办。《山东纺院报》一至四版的内容分别为要闻、教学科研、校园生活、文艺副刊。开设的专栏主要有:“教学与科研”。“Our Party员一事赞”、“大学生论坛”、“兄弟院校”、“纺织史话”等。
《青岛机械学会通讯》 1986年4月正式出版。其版面为16开4版。铅印,每期印刷1 200份,每月1期。至1986年12月共编印九期,青岛市机械工程学会编。《青岛机械学会通讯》系学会会员内部通讯。主要贯彻上级科技政策,发挥学会桥梁纽带作用,交流学会活动信息,建立机械工程技术人员之家。主要栏目有:科技政策、学会活动动态、学术交流信息、论文摘要、新技术介绍、咨询政策、会员建议和要求等。
《青岛影讯报》 青岛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主办。以宣传电影为主要内容。四开四版,每月一期,印数1万份。青岛日报社印刷厂承印。激光照排,胶版印刷。主要栏目有:“电影故事”、“电影简介”、“影评”、“拍摄消息”、“花絮”、“编导演介绍”、“电影人物”、“国际影坛”、“电影知识”等。
《青岛电大报》 创刊于1986年2月6日。四开四版,铅印。内部发行。1986年12月26日停刊。1987年9月18日复刊,仍为四开四版,铅印。出版周期为1月,每期印数2 000份。《青岛电大报》由青岛广播电视大学主办,属综合性校报,一版为要闻版,设有“综述”、“短评”、“分校论坛”、“校内简讯”、“校际短波”等栏目;二版为教学教务版,设有“教学通讯”、“校园通讯”、“电大管理”、“生力军”、“读者来信”、“分校专版”、“他山石”等栏目;三版为学术专题版,设有“电大科研”、“思想政治工作研讨”、“教学辅导”、“教材建设”、“电大班主任论坛”等栏目;四版为副刊版,副刊名称为“绿地”。设有“习作之页”、“文艺笔谈”、“诗苑”、“影视评说”、“绘画与摄影”、“书法与篆刻”等栏目。 第一篇 报 业
第一章 报 纸
第一节 中文报纸
企事业报纸
《火车头报》 是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工厂主办的企业报。创刊于1956年8月18日。当时的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为《火车头报》题写了报头。“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停刊,1978年经铁道部政治部和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批准复刊。《火车头报》为四开四版。铅印(现为激光照排胶印)。周二刊。发行份数为5 000份。《火车头报》一版是要闻版,主要反映工厂重大的新闻活动等,辟有“细微录”“昨日新闻”“一得集”及一些临时性栏目;二版是新闻版,辟有“班组生活”“长焦镜头”“园丁与蓓蕾”“随笔”“了望角”“班组采风”“凡人小事”等栏目;三版是专刊版,辟有“青年之友”“体育长廊 ”“女工园地”“防与治”“法制教育”“民兵生活”“文明与安全”“科技之窗”“学习”“文摘”“读者来信”“党的生活”“思想政治工作探索”等;四版是文艺副刊版,辟有“车城漫话”“知识小品”“花花草草”等专栏及“文化生活”“星火”文艺副刊专版。
《青岛港报》 1985年11月6日创刊,同年12月30日发行。四开四版,周刊。是青岛港务局的企业报纸。《青岛港报》自办发行,自行印刷,发行量5 000份。发行范围为全国沿海港口及有关单位,主要读者对象是海港职工。《青岛港报》一版为要闻版,辟有“热线电话”、“海港佳话”、“大家谈”等栏目;二版为经济版,辟有“说说咱工人的心里话”、“班组天地”、“怎样当好班组长”、“他山石”、“有问必答”等栏目;三版为专刊版,辟有“党团生活”、“海港年轻人”、“金秋”、“家庭与生活”、“卫生与健康”、“你我他”、“凡人小事”、“商品信息”、“家长学校”、“乐在其中”、“职工家访”、“博闻”、“美食家”、“文体苑”“编读往来”等栏目;四版为文艺副刊,主要有“胶州湾”和“远山”两大栏目。“胶州湾”的主要作者为青岛的文学爱好者。“远山”的作者主要为各地的文学爱好者。其他还辟有“拾贝(文摘)”、“戏剧故事”、“每周一歌”等栏目。
《青渔报》 创刊于1985年9月15日。始定名为《青渔简讯》,1987年7月15日更名《青渔报》。四开四版,胶印,半月刊,发行1 500份。青岛海洋渔业公司党委主办。《青渔报》一版主要刊登公司重大动态性新闻;二版主要刊登公司各单位、部门和广大职工在生产、工作中创造出的优异成绩和表现出的精神风貌;三版辟有“团的生活”、“工会生活”、“职教窗口”、“班组生活”等专栏;四版为文艺副刊和“职工论坛”、“海洋渔业大观”等专版。辟有“人物林”、“赞新风”、“最可爱的人”、“双增双节典型介绍”、“抓管理上等级”、“集中修船专栏”、“青渔民兵”等专栏。
《金鹿报》 是青岛自行车工业公司党委主办的企业内部报纸。八开二版、铅印,半月刊。该报创刊于1981年12月17日。发行量每期400份,共出刊199期。《金鹿报》共分二个版面,集纳要闻、经济、综合、副刊为一体。开设有“职工生活”、“青年园地”、“理论与学习”、“观念与思考”、“鹿鸣文艺园地”等专栏。
《青岛人民印刷报》 创刊于1986年9月30日。原名为《夺魁报》,1988年11月更名《青岛人民印刷报》。四开四版,月刊,胶印,期发行1 500份。由青岛人民印刷厂主办。《青岛人民印刷报》一版为要闻版,刊登国内外重大事件,同行业信息,本企业要闻;二版为生产经营和企业管理版,介绍和报道同行业和本企业生产经营、企业管理方面的成果、经验和信息,设有“生产经营”、“企业管理”、“经济了望”等栏目;三版为综合版,设“科学动态”、“主人翁”、“他山石”、“政经信息”等栏目;四版为副刊版。
《青钢报》 青岛钢铁总公司主办。1987年12月23日创刊,至1990年共出版124期。 第一篇 报 业
第一章 报 纸
第二节 外文报纸
德文报
《德国亚细亚报》 创刊于1897年11月21日,德国侵占青岛一周之后,由德国人创办,是青岛历史上第一家德文报纸。
《青岛官报》和《胶澳官报》 德国自1897年侵占青岛后,为了扩大影响和“晓谕”华人,便于其征地征税,由德国总督府于1900年7月7日创办《青岛官报》。文稿多为德文,其中有需要华人知晓的布告、通知、告白之类,用德文和中文对照刊出,每星期六出版一号(即1期)。从1908年11月2日起,改为每星期五刊出。每期八开,书页式4~8页,间有出到12页的。该报发行到1911年2月17日,改称《胶澳官报》。该报在整个德占时期一直发行。
《青岛德文报》 1901年创刊。终刊日期不详。 第一篇 报 业
第一章 报 纸
第二节 外文报纸
日文报
《青岛新报》 创刊于1914年。初为四开,后为对开。这是日本人在青岛创办的第一家日文报纸,也是日本人在青岛势力较强的一家报纸。日发行3 000份左右(朝报2张,晚报1张)。抗日战争开始,该报停刊;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复刊,1942年停办。创办人是鬼头玉汝和小谷节夫。
《山东新闻》 创刊于1917年。每日出晨刊、日刊各1张。后改名《山东每日新闻》。社长是长谷川清。
《山东每日新闻》 创刊于1933年2月(其前身为《山东新闻》)。1942年2月与日文《青岛新报》合并为日文《青岛兴亚新报》。日刊,对开1张。
《青岛兴亚新报》 创刊于1942年2月,系由《青岛新报》、《山东每日新闻》两家日文报合并而成,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停办。社长小谷节夫。
此外,还有《青岛实业报》、《青岛商况日报》、《青岛日日新闻》、《胶济时事新报》等。 第一篇 报 业
第一章 报 纸
第二节 外文报纸
英文报
《泰晤士报》 创刊于1912年,终刊于1931年,是青岛最早的一家英文报纸。
《青岛时报》 创刊于1924年9月1日,系改组英文《青岛晨报》而成。《青岛时报》的中文版和英文版分别于1924年9月1日同时创刊。1926年冬停办。
《青岛泰晤士报》 创刊于1926年冬,是在《青岛时报》英文版编辑部基础上成立的,并与《青岛时报》中文版正式分为两家。中文版的《青岛时报》独立经营。英文版的《青岛时报》改称《青岛泰晤士报》后,由英国人士大贵负责,编辑有美国人巴顿士。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于当年的10月1日停刊。
《山东每日新闻》 1938年10月1日创刊,系由《青岛泰晤士报》改组,由日、德、英、美4国共同经营。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停办。社长仍是英国人士大贵,主笔也仍由美国人巴顿士担任。日、德的势力渗于其中。
《民言报(英文版)》 创刊于1945年11月1日,1948年10月31日停办。是国民党青岛市执行委员会办的英文报。社长葛覃,主要编辑陈衍芳。
《青联报(英文版)》 创刊于1948年11月1日,1949年3月停办。该报是“八报联合”的英文报。
此外,还有《青岛广告报》、《青岛晨报》等。 第一篇 报 业
第二章 报 道
第一节 重大历史事件报道
关于抗美援朝的报道
1950年10月美国扩大侵朝战争后,《青岛日报》把宣传抗美援朝作为压倒一切的报道任务。报纸除及时转发中央和其他大报有关抗美援朝的评论和消息外,集中力量、集中版面报道青岛人民抗美援朝的活动。从1950年10~12月,报纸每天以2/3左右的版面刊登有关抗美援朝方面的地方消息、评论、通讯、照片。有时报纸加张,增加到6个版或8个版。主要报道内容,一是大张旗鼓地宣传全市各界人民集会表决心和游行示威活动,报道各界人民控诉帝国主义历次侵华,特别是美国侵占青岛的罪行。通过报道宣传了抗美援朝的正义性和必要性,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政治热情,把抗美援朝运动不断推向高潮。二是广泛报道全市各界人民群众制订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以及拥军优属、爱国卫生等活动,使抗美援朝的宣传教育同青岛的发展生产等各项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推动了青岛的生产、工作、学习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在这期间,《青岛日报》对镇压反革命、取缔反动道会门、封闭妓女院等,均做了充分的突出的宣传报道。仅镇压反革命运动一项,《青岛日报》便发表了《控诉反革命罪行,严厉镇压反革命罪犯》、《接受广大人民要求,处决反革命罪犯》、《进一步展开群众性镇压反革命运动》等社论、文章和大量的新闻报道。 第一篇 报 业
第二章 报 道
第一节 重大历史事件报道
关于“三反”、“五反”运动的报道
从1951年11月开始,全国各地先后开展了“三反”(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五反”(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窃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在中共青岛市委的领导下,《青岛日报》组织力量对青岛开展的“三反”、“五反”运动,进行了突出的宣传报道。随着运动的发展深入,至1952年4月,《青岛日报》对“三反”、“五反”的宣传报道达到高潮。4月份全月报纸一、二版刊登的头条消息和重大典型71条,其中“三反”、“五反”的消息就占38条。在“三反”、“五反”运动中,《青岛日报》从组织发动、坦白检举、互助互查到定案处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进行了全面突出的宣传报道。但在这次的宣传报道中也出现一些失误,存有偏激和“左”的倾向。 第一篇 报 业
第二章 报 道
第一节 重大历史事件报道
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的报道
1953年9月,中共中央提出党和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后,《青岛日报》在11~12月之间,集中力量,集中版面,大张旗鼓地宣传党和国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组织编发了全市人民学习、宣传总路线的消息,配发了社论、文章,单独编排了“为贯彻国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而奋斗”的整版照片画刊。同时在二版新辟“大家都来学习和宣传总路线”专栏。专栏以“讲座”的形式,先后编发了《我们要走初级阶段道路》、《什么是国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必须逐步实现国家的初级阶段工业化》等11讲,系统地向群众讲解总路线总任务。“文化生活”、“读者来信”等专栏,也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刊登学习宣传总路线的文章、来信、诗歌和文艺作品。 第一篇 报 业
第二章 报 道
第一节 重大历史事件报道
关于宣传新宪法的报道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胜利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后,《青岛日报》以大分量大篇幅宣传报道这两个重大事件。9月15日《青岛日报》在一版顶栏登出“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的通栏套红大标题,接着对全国人大的召开和全市人民欢呼拥护全国人大召开做了充分的报道。9月21日《青岛日报》在一版顶栏登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的通栏套红大标题。并对全市人民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活动,配发社论、开辟专栏,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道。10月前后,对全市人民庆贺全国人代会的成功、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周年等集会游行活动,也做了宣传报道。 第一篇 报 业
第二章 报 道
第一节 重大历史事件报道
关于“三大改造”的报道
1955~1956年,根据中国Our Party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初级阶段改造(即“三大改造”)。这期间,《青岛日报》把“三大改造”作为宣传的重点,全面地系统地深入进行宣传报道。
1955年10月中共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后,《青岛日报》除转发七届六中全会的一系列文献外,在报纸一版挂出“在农业合作化的光明大道上前进”大标题,连续报道全市人民、特别是农村学习中共七届六中全会文件,提高思想认识,迎接农业合作化高潮到来的活动。对崂山郊区农村的合作化群众运动,从开始到全部实现合作化,《青岛日报》都作了充分的有声势的宣传报道。同时,编发了《地方工业要大力支援农业合作化运动》、《大力支援郊区农业生产高潮》等社论,和“合作化的道路是幸福的道路”的整版画刊。
与此同时,根据中共青岛市委的指示,《青岛日报》展开了对私营工商业进行初级阶段改造的宣传报道。1955年12月9日在报纸一版挂出“进一步进行私营工商业的初级阶段改造”通栏大标题,尔后,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进行充分的宣传报道。从12月23日至12月底,在报纸的一、二版集中版面报道,8天中编发有关私营工商业初级阶段改造的头条新闻7条、社论7篇。
1956年,“三大改造”运动进入高潮。《青岛日报》对“三大改造”的宣传报道愈来愈集中,声势愈来愈大。特别是1月21~24日青岛对私营工商业初级阶段改造高潮期间,《青岛日报》每天以3个版(一版二版三版)的篇幅,报道全市各个方面“三大改造”的活动,天天有社论。 第一篇 报 业
第二章 报 道
第一节 重大历史事件报道
关于整风与反右派斗争的报道
1957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后,根据中共山东省委、青岛市委的部署,《青岛日报》的宣传报道重点转向了整风运动。这期间,《青岛日报》除转载中央有关整风运动的文件和《人民日报》、《大众日报》有关报道和社论外,集中报道山东省委和青岛市委有关在全省全市开展整风运动的决定、要求全省全市干部群众学习整风文件的活动。同时集中版面报道青岛市各界,主要是文化、艺术、科技界和民主党派召开座谈会,大鸣大放,帮助党整风的活动,编发发言摘要。先后编发了《认真地反复地学习整风文件》、《鸣得好!放得好》等社论6篇。
进入6月份,反对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斗争,先后在全市展开。《青岛日报》集中力量、集中版面投入这一斗争的报道,到7月份反右派斗争形成高潮,《青岛日报》每天的一、二版几乎全是反右派分子斗争的报道。先后编发《把反右派分子的斗争进行到底》等社论9篇,澄清了一些根本原则上的大是大非,对维护Our Party的领导,坚定人们的初级阶段政治方向,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整个反右派分子的斗争犯了扩大化的错误,《青岛日报》在宣传报道上也同样存在一些偏差。
在反右派分子斗争的后期,根据中共青岛市委的部署,《青岛日报》继续报道青岛的全民性整风运动。从11月份开始,在报纸一版以“大胆地改、坚决地放、彻底地放,大胆地放、坚决地改、彻底地改’的通栏大标题,报道全市边整边改的成果,以及精简机构、下放干部、上山下乡的活动,先后配发《一方面反击右派,一方面改进工作》、《下最大的决心掀起整改高潮》等社论9篇,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整风运动的深入开展。 第一篇 报 业
第二章 报 道
第一节 重大历史事件报道
关于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报道
1958~1959年,《青岛日报》整个宣传报道是以建设*初级阶段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为突出主题进行的。
从1958年春开始,《青岛日报》的宣传报道即体现了“大跃进”精神。根据全国、山东省和青岛市的工作重点,进行了反浪费、反保守和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报道,以及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增产节约运动的报道。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初级阶段”总路线后,青岛各行各业出现了学习贯彻总路线热潮。《青岛日报》开始在一版推出“宣传总路线,学习总路线,贯彻总路线”的通栏大标题,并及时发表社论,对全市各行各业学习贯彻总路线活动和成果,进行了充分的集中报道。
是年7月,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省全市轰轰烈烈地展开。根据中共山东省委、青岛市委的部署,《青岛日报》除转载《大众日报》的消息、社论外,集中版面、突出宣传报道青岛市的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群众运动。8~10月,青岛市的大炼钢铁运动出现高潮,《青岛日报》大张旗鼓地进行报道,几乎天天有社论,天天一版套红。同时,对全市工业战线开展了“抗旱”(搜集废钢铁,解决原材料不足的问题)运动,确保钢铁、机械“两个元帅升帐”,亦作了充分的报道。
在农业方面,宣传报道了郊区全面掀起的“卫星上天、元帅升帐”的秋季高额丰产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9月10日,郊区第一个人民公社——红旗人民公社成立;9月18日,郊区农村全部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对此,《青岛日报》均刊登消息,配发社论,进行了充分的有声势的报道。
进入1959年,青岛工业、农业等各条战线掀起大跃进高潮,深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大搞技术革命。《青岛日报》紧跟形势发展,积极地组织宣传报道。这期间,报纸除报道各行各业大跃进的动态和成果外,还抓了典型报道。连续报道了青岛市大闹技术革命的两面红旗——青岛木材综合加工厂和该厂革新能手徐呈龙。是年3月18日,《青岛日报》以3个版(一、二、三版)的篇幅,介绍了这两面红旗的经验,配发了《让技术革命的红旗插遍全市》的社论,推动了全市的技术革命群众运动。
1959年8月中共八届八中全会批判“右倾机会主义”之后,全市出现大跃进的新高潮。《青岛日报》第一次在一版刊登“总路线万岁!大跃进万岁!人民公社万岁!”通栏大标题,更为突出地宣传报道青岛市“大跃进”的动态和成果,宣传报道“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
1960年,持续“大跃进”。青岛市连续召开了全市1959年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财贸方面初级阶段建设先进集体、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和农业群英会、工业群英会,以及三届四次人代会等会议,发动掀起更大的跃进高潮和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群众运动。《青岛日报》对这些会议均作了充分的报道,并继续报道了各行各业大跃进的活动和成果。同年5月,台西区和四方区人民公社成立,8月,青岛市区全部实现人民公社化(含台西区、四方区、市北区、沧口区),《青岛日报》均作为重点,进行了报道。 第一篇 报 业
第二章 报 道
第一节 重大历史事件报道
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报道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青岛日报》的主要版面转载《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及《大众日报》的社论文章,地方稿件骤减,电讯稿大增。仅6月份,《青岛日报》转载《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大众日报》的社论就有26篇,《青岛日报》只发了1篇本报评论员文章。1967年1月11日,8个群众组织,非法封闭了青岛日报社,改出《红电讯》,全部刊登新华社的电讯稿和“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的文章、社论。1月18日,青岛日报社群众组织接管了《青岛日报》,改出《青岛日报》新1号。
1973年,中共青岛日报社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遵照青岛市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的通知精神,突出宣传了中共“十大”精神。1974年,《青岛日报》集中宣传报道了批判林彪反党集团罪行的活动。 第一篇 报 业
第二章 报 道
第一节 重大历史事件报道
关于批判“四人帮”的报道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粉碎了“四人帮”(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后,《青岛日报》几乎以全部版面,转载了中共中央的有关文件和各地举行的集会、游行等庆祝活动。报道了青岛人民集会、游行,欢庆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同时以大量的篇幅揭露批判“四人帮”篡党夺权的罪行,报道青岛市各界揭批“四人帮”罪行的活动。
1977年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和省市委的指示精神,《青岛日报》开辟专栏,集中版面,把揭发批判“四人帮”作为宣传报道的重点。
1978年《青岛日报》仍把揭批“四人帮”作为宣传报道的重点,突出报道了青岛市各行各业紧密联系实际揭批“四人帮”的第三个战役。并在二版登出了“深入批判‘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和反动思想体系”的大标题,连续编发揭批“四人帮”的文章,一直到年底。11月2日和22日,青岛市分别召开了“深入揭批林彪、‘四人帮’,彻底清算王效禹、杨葆华罪行”的两次有线广播大会,《青岛日报》均作了重点报道。 第一篇 报 业
第二章 报 道
第一节 重大历史事件报道
关于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报道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日报》根据三中全会决定和中共青岛市委的指示,从1979年开始把宣传报道重点逐步转移到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上来,集中宣传了三中全会精神。同时,有计划地编发了体现三中全会精神的《要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形势》、《一定要大力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大家都要珍惜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等重要社论和8篇评论员文章。尔后,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分别发表了《加强党的领导,服从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初级阶段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保证搞好“四化”建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实现“四化”的指南》4篇重要评论员文章,并放在一版一题的显要地位。同时,在理论版新辟“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专栏,编发了学习三中全会文件的文章。
1980年,《青岛日报》根据三中全会精神和青岛市的实际情况,编发了《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安定团结是进行“四化”的根本条件》、《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搞“四化”必须有一支又红又专的干部队伍》、《加强党的纪律,提高党的战斗力》等特约评论员和评论员文章。 第一篇 报 业
第二章 报 道
第一节 重大历史事件报道
关于宣传中共十二大精神的报道
1982年8月《青岛日报》在一版刊登“用建设两个文明的新成绩,迎接党的十二大胜利召开”的通栏标题,大量报道各条战线创优异成绩迎接十二大。9月1日中共十二大召开后,《青岛日报》集中编辑记者力量和版面,宣传报道十二大,先后编发了《沿着十二大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进》、《把十二大文件的学习宣传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贯彻十二大精神,夺取今年工交生产全胜》、《为开创农业发展新局面而奋斗》、《以十二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等重要社论5篇。在中共十二大召开前后的一个月里,《青岛日报》共编发有关十二大的文稿达320篇,照片120幅,字画50幅。
1983年,《青岛日报》继续深入地宣传中共十二大精神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根据报社党委年初提出的“要把宣传改革、推动改革作为当前宣传报道的头等大事来抓”的要求,《青岛日报》从1月份开始便在报纸的一版先后登出“思想更加解放一点,改革更加大胆一点”和“全面而系统地改革,坚决而有秩序地改革”的通栏标题,对市Gov批准工业企业实行多种经济责任制、市郊区94%的生产队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市8家大中型店签订经营承包合同、市百货公司31个店厂全部签订承包合同等重大经济改革,均作了突出的报道。同时撰写编发了《改革商业体制是一项紧迫任务》、《解放思想,立志改革》、《以改革精神,搞好经济工作》等社论和评论员文章,在版面上造成浓厚的改革氛围,推动了青岛的改革工作。 第一篇 报 业
第二章 报 道
第二节 专题报道
关于真理标准讨论的报道
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在全国先后展开。《青岛日报》积极宣传报道这一讨论,除及时转发新华社有关这一讨论的稿件外,对中共青岛市委和各部门组织发动干部、职工开展这一讨论,以及各单位组织召开的各种座谈会,都进行了及时地宣传报道,并发了《领导干部要带头搞好真理标准讨论》和《一定要补好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这一课》两篇评论员文章。《青岛日报》理论版还辟设专栏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笔谈。同时,连续转载新华社编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通俗讲话稿。 第一篇 报 业
第二章 报 道
第二节 专题报道
关于真理标准讨论的报道
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在全国先后展开。《青岛日报》积极宣传报道这一讨论,除及时转发新华社有关这一讨论的稿件外,对中共青岛市委和各部门组织发动干部、职工开展这一讨论,以及各单位组织召开的各种座谈会,都进行了及时地宣传报道,并发了《领导干部要带头搞好真理标准讨论》和《一定要补好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这一课》两篇评论员文章。《青岛日报》理论版还辟设专栏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笔谈。同时,连续转载新华社编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通俗讲话稿。 第一篇 报 业
第二章 报 道
第二节 专题报道
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报道
1981年3~5月,根据中共中央和省市委的部署,《青岛日报》集中报道加强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建设。先后编发了《同心协力,建设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树立一代新风》的特约评论员和评论员文章,对青岛市开展的轰轰烈烈的“学雷锋、树新风”和“五讲”“四美”活动,做了大量的报道。同时,连续转载新华社编发的《建设初级阶段精神文明问答》。1982年3月,《青岛日报》宣传报道了在全国全市开展的“文明礼貌月”活动,深入开展的“五讲”“四美”活动,以及大搞群众运动,治理“脏、乱、差”活动,先后撰写编发社论和特约评论员文章5篇。
1983年,《青岛日报》突出了抵制和消除精神污染的宣传。从10月25日始,报纸在显著位置及时刊登新华社播发的重要讲话、文章、报道,及时地集中地报道了青岛市领导机关、理论界、文艺界、教育界以及经济部门认真学习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文件,拥护邓小平、陈云讲话,坚决抵制和消除精神污染的消息、文章。编发了《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坚决消除精神污染》的评论员文章。
1984年3月,是第三个全国文明礼貌月。从3月1日起,报纸天天有文明礼貌月活动的新闻和通讯,做到常流水不断线,整个文明礼貌月的宣传报道有声势、有深度、有典型,突出扎实。先后发稿196篇,其中新闻121篇,言论7篇,通讯16篇,照片字画52幅。 第一篇 报 业
第二章 报 道
第二节 专题报道
关于农村工作的报道
《青岛日报》一直把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的宣传报道,作为一项主要的宣传任务。特别是农村改革开放、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青岛日报》不断加大农村工作的宣传报道分量。
1984年初,中共中央发出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中央一号文件。在中共青岛市委的领导下,《青岛日报》把宣传中央一号文件作为突出的宣传报道任务,专门制定了《关于宣传中央1984年一号文件的报道提示》。从2月份开始,在报纸的一版登出“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发展大好形势”的通栏标题,以大量的篇幅报道各级领导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一号文件精神,对照一号文件检查总结工作,发展农村大好形势;报道农村稳定和完善生产责任制、发展商品经济取得的成果;报道各级领导热情支持重点户、专业户,帮助他们解决产前、产后实际问题的事迹和经验。胶县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坚决维护专业户、经济联合体的合法权益,对此《青岛日报》发了消息,并配发了《不许干扰一号文件的贯彻执行》的评论员文章。 第一篇 报 业
第二章 报 道
第二节 专题报道
关于青岛市城市整体规划的报道
1984年1月5日,国务院原则批准了山东省人民Gov《关于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报告》和《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根据市的工作部署,《青岛日报》集中一段时间,从3月份开始宣传整体规划,先后发了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Gov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和实施总体规划的决定,发了市Gov贯彻《批复》和实施总体规划提出的当年要发动全市人民办好的四件事等消息,并先后撰写发表《坚决贯彻国务院的批复,认真执行我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坚决维护城市总体规划的法律性和权威性》两篇社论。 第一篇 报 业
第二章 报 道
第二节 专题报道
关于“引黄济青”的报道
“引黄济青”工程是山东省“七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也是建国后青岛最大的水利和市政建设工程。《青岛日报》对这一重大工程的报道十分重视。1984年9月24日刊登了《引黄济青工程喜讯》的新闻;1986年2月19日刊登了黄海地质研究所完成引黄济青输水线路地质勘察任务的新闻。同年4月6日刊登了中共青岛市委、市Gov开会进行动员部署的新闻。同时,发表了《党政军民齐动员,办好全市的大喜事》的评论员文章。《青岛日报》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对整个引黄济青工程进行了集中的报道,先后刊登新闻、通讯、言论12篇,还配发了10多幅照片。 第一篇 报 业
第二章 报 道
第二节 专题报道
关于改革开放的报道
《青岛日报》把宣传改革开放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来对待,组织编发了大量的有分量的报道。1984年先后编发了《改革企业管理体制势在必行——对青岛麻纺厂的调查》、《改革使企业变富了——对市第二住宅建筑公司的调查》、《改革者的脚步——记即墨第二麻纺厂自荐厂长李焕来》等典型,并大都配发言论,推动了全市的改革工作。从1984年开始集中宣传报道对外开放。4月26日组编了《认真贯彻全国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精神——我市积极为进一步对外开放做准备》的一版头条新闻和《认真贯彻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的社论。6月12~13日连续在一版头条的位置,编发了全市党员负责干部会议消息和市委书记的报告。6月23日在一版头条位置报道了《我市五年来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效果显著》和《我市又洽谈成交44个项目》的新闻。6月30日组编了《市府召开干部大会动员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和《我市进一步开放工作取得进展》等新闻。同时摘编了《关于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的宣传讲话》,新辟了“进一步对外开放中的青岛”和“青岛应怎样建设?——关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大讨论”专栏。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后,《青岛日报》对全会公报和《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进行了认真地宣传。12月17~21日,中共青岛市委召开中国Our Party青岛市第五次代表大会,《青岛日报》突出报道了这次重要会议,除在一版显著位置刊登大会的消息外,还撰写了社论,刊登了市委书记在大会上所作的《解放思想,勇于改革,搞好开放,全面开创青岛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讲话。
1986年,《青岛日报》以宣传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为中心,开展宣传报道工作。在改革方面,组编了市国货公司完善商业改革、中共沧口区委区Gov为改革者撑腰、青岛铁路分局实行“大包干”经济责任制、市立医院内科二病房实行责任制护理等典型报道。对中共青岛市委市Gov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均配发了社论,做了有分量的报道。对外开放的宣传,除及时组发了市Gov发布的鼓励外商投资实施办法、访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消息外,还撰写了《要给外商创造一种‘小气候’》的社论和《更新观念做好吸收外资工作》的评论员文章。国务院1986年10月15日批准青岛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并同意在青岛市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青岛日报》就此作了突出报道,配发了《黄海明珠——太平洋明珠》的重要社论。 第一篇 报 业
第二章 报 道
第二节 专题报道
关于第九号台风抢险的报道
1985年8月19日凌晨2时,第九号台风在青岛登陆。《青岛日报》的全体编辑人员从8月19日台风登陆至8月26日的一周时间内,共编发抢险救灾稿件108篇。8月27日至9月3日,又发稿84篇。在抢险救灾的关键时刻,《青岛日报》的宣传报道起到了安定民心、稳定秩序、鼓舞斗志、推动救灾的积极作用,受到中共青岛市委和山东省委的称赞和嘉奖。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