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s Archiver

青岛酒店预订

leon 发表于 2009-10-5 02:33

第一篇 报 业  
第二章 报 道

第三节 典型报道


  《青岛日报》和其他报纸十分重视典型报道,根据中共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和青岛的工作实际,组织编发了大量的典型报道。 
<br>  个人典型方面,先后组织报道了郝建秀、徐呈龙、辛宗山、曾呈奎、郑守仪、李致兰、杨士信等典型。郝建秀是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青岛日报》于1951年3月13日以《积极学习,提高技术》为题,第一次报道了青岛国棉六厂细纱女工郝建秀少出白花新纪录的事迹,接着对这一重大典型进行了连续报道。仅3~8月,就连续组织发表了总结、推广郝建秀工作法的消息、社论、文章和照片等50余篇(幅)。同年11月23日又在一版显著位置发表了一篇总结性的消息,综合报道了青岛各棉纺厂细纱职工学习推广郝建秀工作法,为国家创造13亿元财富的事迹。通过对郝建秀典型事迹的宣传报道,推动了全市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深入发展,涌现出大批的先进集体。“郝建秀小组”被命名后,《青岛日报》对郝建秀和“郝建秀小组”的宣传坚持不断。后来“郝建秀小组”被誉为“工人阶级的火车头”,在全市全省和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br>  1959年,《青岛日报》连续报道了青岛市大搞技术革命的两面红旗——青岛木材综合加工厂和该厂革新能手徐呈龙。是年3月18日,《青岛日报》以3个版(一、二、三版)的篇幅,介绍了这两面红旗的经验,配发了《让技术革命的红旗插遍全市》的社论,推动了全市的技术革命群众运动。 
<br>  1980年3月,青岛第一住宅建筑公司第四施工队维修班长辛宗山在与流氓分子作斗争中英勇牺牲,事迹突出。《青岛日报》作为典型从1980年8月8日开始连续宣传报道辛宗山,编发了通讯和评论员文章,开辟了“像辛宗山那样生活和工作”专栏,共编发各种稿件13篇。 
<br>  1983年《青岛日报》先后抓了《像雷锋同志那样做人——记青岛针织三厂模范党员、省劳模李致兰》和《国家主人翁,耿耿一片心——记国棉一厂四名退休女工回厂义务帮工的事迹》、《真正做事业的人——记胶县汽车站站长杨士信》等重大典型。并对李致兰和杨士信这两个典型人物作了连续报道。对李致兰的宣传报道,先后撰写编发了通讯、新闻、文章、评论等文字稿9篇,照片2幅,分量重、声势大,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 
<br>  集体典型方面,连续报道了国棉五厂、青岛肥皂厂、青岛麻纺厂、青岛市第二住宅建筑公司等典型。1977年5月,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召开,《青岛日报》除转载了会议的消息和文件外,集中突出地宣传报道了青岛工业学大庆的典型——国棉五厂和青岛肥皂厂。1978年,《青岛日报》继续突出宣传国棉五厂的典型经验。报社派出记者“小分队”,蹲在国棉五厂,采写刊登了国棉五厂创办大庆式企业经验的4篇调查报告,并配有4篇评论。还刊发了“国棉五厂学大庆标兵事迹简介”和“国棉五厂职工大干初级阶段事迹简介”两个版的画刊。 
<br>  1984年,围绕改革开放这个重大主题,《青岛日报》连续抓了一批典型。先后编发了《改革企业管理体制势在必行——对青岛麻纺厂的调查》、《改革使企业变富了——对市第二住宅建筑公司的调查》等典型,并配发了言论,推动了全市的改革工作。

leon 发表于 2009-10-5 02:33

第一篇 报 业  
第三章 编 辑

第一节 编辑方针


  中共青岛市委《关于出版〈青岛日报〉的决定》中指出:“《青岛日报》是中共青岛市委的机关报,同时也是青岛市全体人民的报纸。”《决定》还明确指出:《青岛日报》“不仅要在贯彻党的各项任务中起应有的宣传作用,成为党的强有力的宣传者和组织者,而且必须反映青岛市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动态与要求,成为青岛市广大人民群众的喉舌。”《青岛日报》创刊后,认真贯彻执行了这一精神,把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    1951年12月8日,中共青岛市委作出《关于改进〈青岛日报〉工作的决定》。这是《青岛日报》在办报方向和编辑方针上的一次重大改进。《决定》在肯定了《青岛日报》创刊两年来的成绩的同时,指出了存在的缺点和问题,要求《青岛日报》要增强思想性、地方性、通俗化。并提出四点改进意见:第一,《青岛日报》必须进一步适应青岛市地方建设事业的需要,以大量显著的篇幅,系统报道全市人民在抗美援朝运动、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中生产劳动的状况。对于一般的电讯、文告、会议新闻、机关活动的报道,应尽量减少。第二,《青岛日报》必须以占全市人口大多数的工人阶级和城乡其他劳动人民为主要读报对象,兼顾其他人民群众。《青岛日报》的宣传内容和形式力求适合他们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尽可能地把各种宣传文字写得通俗生动、简洁明了。第三,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是国家和地方建设事业的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青岛日报》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密切联系地方建设的实际,系统地通俗地宣传这一思想。第四,加强对报纸的领导,全党参加办报。根据《决定》精神,《青岛日报》进行了改版,把报纸的主要版面用来刊登地方消息,报道青岛市各条战线重要的新闻事件、新生事物和先进经验、先进事迹;适当减少会议和一般性文告的报道。对新华社播发的稿件,除重要的全文刊登外,一般稿件均进行通俗编写后刊用,对《人民日报》的社论,或改编或摘要发表。同时明确规定电讯稿只占整个版面的1/5。
  这期间,《青岛日报》不断加大经济报道的分量。1958年11月,《青岛日报》确定新闻报道比重:工业第一、农业第二、财贸文教次之。1959年7月,中共山东省委指出《青岛日报》以城市报道为主要对象,《青岛日报》编委会据此规定,城市的报道占整个版面的90%。1959年12月9日《青岛日报》创刊十周年前夕,中共青岛市委作出了《关于改进和加强〈青岛日报〉工作的决定》。这是《青岛日报》创刊后中共青岛市委作出的第三个《决定》。指出报纸当前的任务,是要深入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宣传、贯彻与保卫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初级阶段的总路线,向反对党的总路线的右倾机会主义以及一切脱离党的总路线的倾向和资产阶级思想进行斗争。并强调指出党的总路线是报纸宣传的总方向,党在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与有关的方针政策,则是报纸在不同时期的宣传中心。要求报纸进一步提高党性、思想性、战斗性,更好地为党的总路线服务。1960年,报社编委会又规定,新闻报道工业占60%,农业占15%,政法文教占15%,财贸占10%。同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发出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青岛日报》把新闻报道比重改为工业和农业各占一半,工业稍多于农业。
  1961年2月,《青岛日报》改为四开四版小报后,读者对象由原来以基层干部为主,改为以群众为主,即以工人为主,照顾农村和干部。《青岛日报》的新闻报道比重改为城市占70%,农村占30%。
  “文化大革命”时期,《青岛日报》的办报思想和编辑方针被扭曲,完全脱离了党报的正确的政治方向。
  粉碎“四人帮”后,《青岛日报》遵照中共青岛市委的指示精神,改进报纸工作,恢复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坚持党报的正确政治方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增强报纸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切实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更好地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为人民服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青岛日报》在办报思想和编辑方针方面做了较大的改进。1980年,报社党委努力改进报纸工作,提出把《青岛日报》办成中共青岛市委指导工作的得力工具和强大的舆论阵地,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信赖、喜爱的报纸。在版面安排上,一版刊登国内和地方要闻,以地方为主。正常情况下,新华社电稿不超过1/3。二版为经济版。三版为文教版。四版为时事版。同时,增加人物和群众活动的新闻、通讯。
  1981年,《青岛日报》的编辑方针又进行了较全面的改进。确定《青岛日报》是以城市为主兼顾农村的综合性报纸,突出工业、特别是轻纺工业的宣传报道,也要加强农业的报道。各方面的报道比例为:经济报道占70%,(其中,工业35%、农业20%、财贸15%);政法文教、军事、卫生、科技及其他为30%。报纸的读者对象以基层干部和工人、农民以及其他劳动群众为主。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保持地方报纸的地方特色,确定地方稿与电稿的比例为:地方稿占75%,电稿占25%。
  1982年1月1日,《青岛日报》由四开四版小报恢复对开四版大报。其编辑方针是:面向青岛市,整个宣传报道以地方为主。经济宣传报道占主要地位。改版后的宣传报道比例,地方稿件占70%,国内电稿和国际时事各占15%。各方面的报道比例为城市占70%,农村占30%。其中工业占30%(包括城市和农村),农业占15%,财贸占15%(包括城市和农村),时事政治和文教占40%。    1983年初,青岛日报社提出开创新闻工作的新局面的设想。设想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立志改革,努力使报纸有一个新的起色,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在编辑方针上致力于新闻改革,在抓新、抓活、抓短、抓快、抓深上狠下功夫,把新闻的指导性、思想性、趣味性很好地结合起来;大力抓好新闻(重点是改进经济新闻,增加社会新闻,抓好头条新闻和快讯、短讯);大力抓好典型,下功夫办好专刊专栏;进一步扩大报道面,扩大报道对象;进一步改进文风。
  1984年青岛日报社党委正式提出以提高宣传报道质量为重点的“一改三抓”的第一个新闻改革方案。“一改”,就是集中力量,下力气改革一版,认真组织、精心安排,改变一版“要闻不要”、“新闻不新”的状况。每天的一版做到有好头条新闻、好典型、好言论。在改进一版的同时,改进其他版,使之各有特色;“三抓”,就是在组织报道工作中大抓头题新闻、大抓典型、大抓言论。同时进一步改进专刊专栏。“一改三抓”新闻改革方案的实施,使报纸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一版变化明显,好头条、好典型、好言论多起来;在版面编排上,不拘一格选头条,重要的人物通讯、社会新闻、读者来信以及照片专栏开始处于头条的位置。这样,一版体裁广了,版式多样了,开始改变一版呆板、单调的面貌。一版的改革,也促进和带动了其他3个版。  1985年,《青岛日报》的编辑方针,总的要求是继续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围绕改革开放、整党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党的中心工作组织宣传报道。继续贯彻执行“一改三抓”的新闻改革方案,重点办好一版,大力改进二版,突破《琴岛》副刊、《年轻人》和《体育》3个专栏,放开办好三版,出版《星期天刊》。使《青岛日报》与青岛所处的地位,在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对外开放的形势相适应,办成开放型的有特色的报纸,不仅满足本市读者的需要,也对国内有经济协作关系的城市及海外市场,在沟通经济信息,加强横向联系,促进外引内联等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使《青岛日报》更具有时代特点和青岛的地方特点。
  1986年,总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办一张开放型的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青岛日报》这个主题,深入进行新闻改革,大力开拓创新,使报纸面貌有一个更大的改观。在编辑方针上突出两个重点:一是大力提高新闻质量,做到“新、快、短、活、深”;二是探索办开放型报纸的路子。《青岛日报》社党委在布置1986年工作时明确指出:“1986年的新闻改革,要强调党性原则,也就是四项基本原则。处理好对领导机关负责和对读者负责的关系,指导性和可读性的关系。要大力强调四个观念:即党性观念、时效观念、读者观念和社会效益观念。一定要坚决地把握党报的政治方向,保证在政治上、思想上和中央保持一致。”同时要求“要在报纸办活办精彩上下功夫、作新文章”,要“不断开拓视野,敢于立新意、闯新路、出奇兵,把报纸办得有声有色,满足多层次读者的需要,为读者喜闻乐见。”实施这一编辑方针,使1986年的报纸质量明显提高,改革开放的宣传深入扎实、有声有色,社会新闻加强,会议新闻有所减少、改进,为办好一张开放型的多功能的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青岛日报》打下基础,迈出了新的一步。

leon 发表于 2009-10-5 02:34

第一篇 报 业  
第三章 编 辑

第二节 版面设置


  版面分工 《青岛日报》创刊初期,各版刊登稿件的内容没有明确规定,一般是国际国内的要闻放置一版,青岛市新闻虽然也有一定数量,但处理不突出,数量也不多。1950年,报社社委会和编委会提出的《版面工作计划》规定,大体上是按稿件性质分版分栏编排。第一版主要是青岛市的重要新闻,国际国内的要闻至多占版面的1/3左右;二版主要刊登青岛市一般性的工业、财经、农业报道;三版主要是《文化与生活》副刊和各种专刊;四版主要刊登新华社发的电稿。1958年《青岛日报》版面安排:一版为要闻版,二版为经济版,三版为电讯版,四版为文教与副刊版(每周政文占两期半,副刊、专刊占三期半,读者来信占一期)。1962年6月规定:第一版为要闻版,刊登国内外重大时事和青岛市工农商学兵的重要新闻,而以地方要闻为主。第二版为地方版,作为一版的补充。特点是经常刊登通讯、特写、经验交流、工作研究、问题讨论、编读往来等。第三版为副刊版。第四版为时事版。1964年2月,提出了“小报大办”的要求,在稿件的安排上规定地方稿占两个半版面,电讯稿占一个半版面,所采用的电稿,除重要文告、重大事件以及中共中央和国家擎天柱的讲话、《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的重要社论、文章等必须全文刊登外,其余一律采用小广播稿。铅字改用新五号。同时压缩《文化生活》和其他专刊的篇幅,每次发稿占第三版的1/3。“文化大革命”期间,版面分工和采用地方稿、电稿的比例全被打乱,版面编排服从电稿,有时4个版不够,即临时增张,或出上午版和下午版。1982年改出对开大报后,曾对版面作了几次调整,大的方面没有变动,一版仍是要闻版,二版是综合新闻版,三版是副刊和专刊,四版是时事版,调整的只是部分专刊专栏,原来有的放在二版调整到三版。1987年开始,三版与四版对调,三版为时事版,四版为副刊和专刊版。改办大报后,采用的电稿,都用新华社发给省、市报纸的广播稿。
  版面组织 《青岛日报》创刊后,在版面组织安排、标题制作以及美化等方面,逐步加以改进。1955年10月,在宣传建国5周年时,报纸排出一些美观、大方、有气魄的版面。1958年,在版面设计编排上,采取了每期版面突出一个中心的方法。对于重大事件、重大典型的报道,采取大张旗鼓、大力集中的方法,有通栏标题,有社论,配以照片,有时还套红、套绿,增加气氛。在突出中心的同时,也照顾一般的报道。
  1979年,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报社在加强经济宣传的意见中提出,要从内容、标题、版面等方面,突出经济建设的报道。1980年,在改进报纸版面工作中,编辑部恢复了编前会制度,即每天下班前半小时,由总编辑召开各部组负责人会议,汇报预发稿件的内容、体裁、报道对象,然后确定当天一、二、三版发哪些稿,包括照片、字画、报头等。在版面设计上,总编室白班和夜班都设有专职版面设计技术员,对版面总的要求是,力求政治和技术的高度统一,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1984年,编辑部在《适应新形势,开创新局面》的意见中提出要下力气改进一版。要认真组织,精心安排,改变要闻不要、新闻不新的状况。一版要有好头条新闻、好典型、好言论、好照片。在改进一版的同时,也要改进其他各版,使之各有特色。1985年3月,根据读者的要求,创办了《星期天刊》。
  为了进一步办好报纸,早在1960~1962年期间,编辑部利用每天下班前的部主任碰头会,评论当天的报纸,评好版面、好稿件(包括照片)、好专栏、好标题。在编辑部内部开展评报工作,对改进版面、提高稿件质量起了很大作用。这一经验受到山东省新闻界的重视,由报社撰文出席省文教群英会作了介绍。1984年深入进行新闻改革,又恢复了评报制度。1985年底还在报纸上公开登启事,发动全社会评好稿。
  副刊专刊 《青岛日报》从创刊起就设有副刊版。当时,副刊要求反映工农兵的劳动生产、学习和部队生活、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以及刊登学术论文、文艺评论等。各种专刊先后有“社会服务”、“每周文摘”、“工人园地”、“青年生活”、“新青岛妇女”、“新史学”、“中苏友谊”、“大众科学”、“大众卫生”、“青岛文艺”、“海鸥”等。
  1950年,副刊与“社会服务”专刊合并为“读者园地”,主要发表人民来信,同时也刊登书评、影剧评价和美术作品。1952年报纸开辟了“读者来信”专栏,又恢复了综合副刊,只用“副刊”二字,没有刊名。1954年增设了“宣传员”、“学习生活”、“岛上俱乐部”、“青岛之夏”等专刊专栏。1961年《青岛日报》改为四开四版小报后,三版定为“文化生活”版,仍为综合性副刊,除保留“学习与修养”理论专刊和“读者来信”专栏外,其他专刊不再单独出刊。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报纸版面分工不严格,不再出副刊、专刊。到“文化大革命”后期,每逢重大节日,间或出1期文化版。在此基础上,出刊了“朝晖”文艺副刊。同时,又出刊了“青岛民兵”专刊。1975年6月新辟“学习”理论专刊。1978年新辟“向科学进军”、“党的生活”、“团的生活”、“部队与民兵”等专刊。1979年恢复“文化生活”副刊。1980年提出进一步办好文化生活版,每月15期,其中每10天出1期“浪花”文艺副刊。1983年1月增出“周末”副刊,1985年“文化生活”改为“琴岛”,“浪花”、“周末”停刊。1983年,随着郊区的扩大,在二版开辟了“青岛农民”专刊,每星期四出1期。同时将“团的生活”改为“年轻人”专刊,并相继出刊了“法制与道德”、“青春常在”专刊。
  《青岛日报》从创刊开始,就坚持办副刊,提供文学创作园地,团结、培养文艺作者,把副刊作为“拳头产品”来抓,收到很好的效果,几次得到中央和省有关部门的肯定,也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leon 发表于 2009-10-5 02:34

第一篇 报 业  
第三章 编 辑

第三节 编辑制度


 青岛日报社从1950年起,陆续制订了《关于编辑校对工作责任制的若干规定》、《青岛日报编辑部工作人员职责范围的若干规定》、《关于编辑工作中实行责任制的几项规定》等制度。这些制度随着组织机构的变化和编辑工作的不断发展而随时进行修订,以保证正常的工作秩序和编辑工作的质量。1975年6月,恢复了各部、组工作汇报制度、业务研究制度、差错记录制度等。如《关于编审稿件的几项规定》,要求各部、组负责人发稿要逐稿登记并按月统计编辑、记者和通联人员的发稿字数、篇数和差错等。1980年8月,在改进报纸工作中,又规定要尽量保持编辑、记者、通联分工的稳定性。1983年制订了《关于新闻时间性的规定》,规定了各类新闻稿件的发稿时间。1984年制订了《关于加强调查研究的几项规定》。1985年8月,又重新修订了《编辑部人员岗位责任制》,提出了各项具体工作的质量要求。

leon 发表于 2009-10-5 02:34

第一篇 报 业  
第三章 编 辑

第四节 通联工作


  青岛日报社从创刊始就十分重视报纸的通联工作。起初设立群众工作组,后变更为读者来信组。1984年成立群众工作部,专门负责通讯员的联系、培养和群众来信来访等工作。
  《青岛日报》创刊后,报社接管了新华社胶东分社在青岛发展的通讯员,作为自己的重要通讯力量。1950年4月,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发出关于加强《青岛日报》通讯工作的通知,要求每一较大领导机关中的党委设立专司对外报道的通讯组织或新闻报道员;每一独立业务工作部门中的党委应指定能完成本部门经常报道任务的通讯员3~5人,并组成专门的通讯组。各级党委可根据具体情况教育、培养和发展工人或农民通讯员;每一机关部门应指定某一业务部门或建立专门机构或派专人负责解答各地读者向报纸“社会服务”栏所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青岛日报社根据上述通知精神,于1950年上半年对通讯员队伍进行整顿、发展。同时,编辑部各组实行“采、通、编合一”,强调记者要做通联工作,编辑也直接做部分通联工作。另外,为便于群众投稿,于5月份在太平路、中山路、沧口大马路等处设了17个投稿箱。报社还以召开通讯员周会、代表会、全体会等方式来密切与通讯员的联系,传达布置报道任务。同年12月编委会制定了《读报小组组织办法》,把通联工作和组织读报组结合起来,规定凡订阅《青岛日报》的读者3人以上均可组成读报小组,向报社申请登记,经审查核准,即成为《青岛日报》通讯组。这种办法于12月22日在报纸上公布后,组织读报组工作立即在全市展开。至1951年6月底,全市已有读报组2 193个,参加读报的有3.28万多人。这些读报组不仅涌现出一批向报社写稿写信的积极分子,而且成为各单位和街道的宣传组织,得到各级党委的重视和支持。
  “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岛日报社的通联工作基本停顿。
  1977年下半年,青岛日报社遵照中共青岛市委指示精神,对全市的通讯员队伍进行整顿,提出要建立健全业余通讯报道队伍。各工厂、企业、农村、机关、学校都相继建立了通讯组,车间班组和生产队设了通讯员。各级党组织由1名负责人担任通讯组长,由新闻干事、秘书人员任副组长。同年12月13日,报纸发表评论员文章《加强党的领导,搞好新闻队伍建设》,要求加强对通讯员的培养教育。1978年5月~1979年7月,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举办全市通讯员学习班3期,每期3个月,每次150人左右。学习班由报社、广播电台有经验的编辑、记者讲课。报社编辑出版了《青岛日报通讯》,赠发给通讯员,加强同通讯员的联系,交流经验,互通信息,促进通讯工作的开展。报社编辑部还先后召开了4次通讯员座谈会,征求对报纸的意见,不断改进新闻报道工作。1982年12月,报社编辑部对优秀通讯组、通讯员进行了奖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日报社的通联工作进一步发展。1984年8月,青岛日报社群工部在全国首届地方报纸群众工作会议上,介绍了开展通联工作的经验和做法。1985年,全市骨干通讯员由1983年的1 860人,发展到?2 417人。是?年评比,有26个通讯组和567名通讯员被评为先进通讯组和优秀通讯员。1985年8月编辑部从全市通讯员中聘请了25人担任特约记者。     1986年,为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决定对各级通讯报道组实行目标管理,规定写稿任务,年终进行评比奖励。当年共评出优秀通讯员354名。
  通联工作的另一任务,是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在报社总的来稿中群众来信占比例很大。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落实各项政策,群众来信来访激增。1983年,全年来稿4.3万件,其中群众来信1.2万多件。另外,全年还接待群众来访2 000多人次。报社对群众的来信来访十分重视,1984年3月成立了群工部,设专人接待来访,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督促有关单位进一步落实政策。编辑部还不定期编发《内部情况》,及时向市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在报纸上开展群众性批评,是《青岛日报》的又一职能。报社每月收到群众来信1 000多件(全年平均数),其中约?3/4是批?评性的信件,包括执行政策方面的问题以及建议和要求。报纸刊用的批评稿件,主要来源于群众来信。让群众在报纸上说话,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青岛日报》除经常编发“观象山”小栏目外,还于1987年扩大了“读者来信”栏目,由过去每周1/4版,增加到每周半个版或大半个版,群众反映良好。

leon 发表于 2009-10-5 02:34

第一篇 报 业  
第四章 管 理

第一节 管理体制


  1929年南京国民Gov接收青岛后,青岛特别市Gov即设立社会局第三科作为出版发行管理机构。1935年3月,青岛市Gov建立了编纂委员会,内设第三股负责出版管理。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日伪政权设出版物检阅室,管理出版发行。
  建国后,中共山东省委和中共青岛市委十分重视报纸的领导和管理工作。有关报纸工作中的重大决策和重大宣传方针的制定,均由中共青岛市委作出决定,尔后由报社党委组织贯彻落实。  1949年12月1日,中共青岛市委作出了《中共青岛市委关于出版〈青岛日报〉的决定》,宣布《青岛日报》是中共青岛市委的机关报。为加强对报纸的领导,中共青岛市委于1951年1月10日成立了党报委员会,赖可可、李芸生、吴若岩、王卓青、沙洪、于梦尤、顾膺为委员,赖可可任书记,李芸生任副书记。1952年10月,青岛市人民Gov成立了新闻出版室,具体负责报刊出版业的管理。1954年3月,新闻出版室与文教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同年10月后由文委代行其职。在其后的较长一段时间,由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宣传科兼管。1976年10月,市委建立专门负责新闻出版发行工作的新闻出版科,1987年改为新闻出版处。

leon 发表于 2009-10-5 02:34

第一篇 报 业  
第四章 管 理

第二节 经营管理


  青岛日报社为事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1979年前,报纸经营亏损,全部由市财政拨款,1981年财政补贴改为财政包干,自负盈亏。
  创刊初期,新闻纸价格较低,而报纸订价较高,每份零售0.06元,因发行量少,略有亏损,亏损部分全由财政补贴。当时,报纸刊登工商广告较多,有部分收入。
  从1954年到“文化大革命”前,报社的经营状况较差。这个时期,新闻纸、凸版纸价格提高,而报纸订价由每份0.06元降到0.05元、0.04元。1962年2月由大报改小报,每份订价0.02元,一个月订价0.50元,发行量大量增加,形成发行越多,亏损越大。为减少亏损,工厂增加了人员,开展对外承印业务,但收入不多,报纸广告也不如创刊初期多。报社大多数年份入不敷出,需要财政补贴。
  “文化大革命”期间,报纸取消了工商广告,亏损加大。头几年,因为对外印刷收入增加尚可维持,从1969年开始,全由财政补贴,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79年。1969~1979年,财政补贴达130多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1979年开始恢复刊登工商广告,但为数极少。1980年成立了广告发行科,扩大广告业务,同时动员印刷厂增加生产。这一年转亏为盈,利润达9万元。1981年开始实行财政包干、自负盈亏。此后,广告收入逐年上升,特别是1984年以后,改革开放形势发展很快,报纸广告越来越多,收入大幅度上升。但由于新闻纸价格也接连提价,加上报纸发行量增加,因而报纸亏损日增。1984年报社增设了经理部,加强经营管理工作,努力增收节支。在增收方面,除了增加广告收入外,还编印了两集《青岛》画册,出版了《信息画报》,印刷厂也扩大了对外承印、加工业务,年收入30~40万元。1984~1987年,每年的收入除弥补报纸亏损外,还能剩余一部分,财政也拨了一部分款,新建了部分厂房、仓库,更新了一些印刷设备。
  1985年6月,第五次全国城市报纸广告协作经验交流会在青岛举行,会议提出,加强党的领导,重视报纸广告的宣传工作。此后,《青岛日报》的报纸广告业务有了很大发展,并与外地各报建立了协作关系,刊登的广告不仅限于市内工商企业,也有外地的工商企业,还有部分外商广告。报纸广告版面一般控制在1/6左右。
  《青岛日报》的发行,创刊以后由邮局代办,先后建立50余人私人分销处。1950年7月实行“邮发合一”,日发行6 000份。1951年由37家分销处组成报刊联合营业处,日发行增加到1.1万余份(含《青岛工人报》》)。1989年1月始,《青岛日报》自办发行。

leon 发表于 2009-10-5 02:35

第一篇 报 业  
第五章 社 团

第一节 通讯社


  建国前,青岛有通讯社36家。其中较大的通讯社有:
  中央通讯社青岛分社 成立于1934年5月1日,陈熙乾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青岛沧陷,该社随国民党军队撤走。抗日战争胜利后,该社于1946年3月恢复,仍由陈熙乾任主任。社址在龙山路1号,人员约50人。其机构设置有编辑组、电务组。编辑组长为何广星,电务组长为许仲农。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该社随国民党军队逃走。
  西北通讯社青岛分社 1946年3月,西北通讯社派李建修(莱阳人,国民党中央军校十七期步科毕业)到青岛成立办事处,8月1日成立青岛分社,10月起开始对各报社发送新闻稿。李建修任分社主任,主要编辑有李东风、郭养泉等人。该社自称为国民党西北党政军工作人员筹设,原活动地区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绥远、新疆6省区,宗旨是“沟通西北及内地之文化,并报道新闻消息”。但实际上,该社是国民党高级将领胡宗南派系势力的通讯社。抗战胜利后,胡系势力野心勃勃,西北社在青岛成立分社反映了其向沿海伸展的一种需要。据青岛档案馆所藏西北社青岛分社1947年所发新闻稿看,主要是社会新闻,但也有反共的内容。青岛解放后,该社人员逃散。
  青岛新生通讯社 1947年由中年报人张凌云创办,5月1日正式发刊。该社是一家有特色的民营通讯社。社长张凌云亲手编排稿件,经理孙涛负责经营,另有专人负责推销发行。采访工作聘《青岛民言报》、《青岛公报》记者兼任,故新闻来源广。该社每天发16开铅印横订本新闻稿1册(最多时16页),这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其新闻稿内容,一般是市内新闻,不发有损于Our Party的报道;注重经济新闻,每日分析评述市场动态,以4页篇幅刊登行情,兼报上海黄金及美钞价格,适合一些商家的需要,多为商家订阅。1947年8月6日,张凌云突遭国民党军统特务秘密逮捕,成为轰动一时的“青岛当局诬陷记者案”。张凌云无辜被关押48天。张案发生后,国民党青岛当局丢了丑,为了报复,遂于1948年12月4日以未获出版证为由,勒令该社停刊。
  
  建国后,中央、省级以及其他全国性报纸纷纷在青岛建立分社(或记者站)。至1990年共有27家。其中,较大的有:
  新华社青岛分社(后改为青岛支社) 成立于1949年12月,社址设在青岛日报社内(太平路33号),同青岛日报社合署办公,对外挂两个牌子。青岛日报社社长吴建兼新华社青岛分社社长。1950年春,新华社青岛分社与青岛日报社分开,于生任新华社青岛分社社长。社址迁到湖北路5号。同年6月新华社青岛分社改为新华社青岛记者组,组长门宏。1985年新华社青岛记者组改为新华社青岛支社,孙修纯任社长。
  新华社青岛支社负责新华社在青岛地区的对内对外报道,每年向国内外发稿达300多篇。
  大众日报青岛记者站 成立于1954年5月。站址在湖北路5号。第一任站长徐思德。大众日报记者站负责向大众日报组发青岛地区的稿件,每年发稿400多篇。

leon 发表于 2009-10-5 02:36

第一篇 报 业  
第五章 社 团
第一节 通讯社

部分驻青通讯社、记者站表
[font=宋体]表1       (1984~1990年)[/font] [table][tr][td=1,1,214][font=宋体]名       称[/font][/td][td=1,1,215][font=宋体]建立日期[/font][/td][td=1,1,215][font=宋体]地    址[/font][/td][/tr][tr][td=1,1,214][font=宋体]工人日报青岛记者站[/font][/td][td=1,1,215][font=宋体]1984年2月[/font][/td][td=1,1,215][font=宋体]广西路24号甲[/font][/td][/tr][tr][td=1,1,214][font=宋体]消费时报青岛一轻记者站[/font][/td][td=1,1,215][font=宋体]1984年10月[/font][/td][td=1,1,215][font=宋体]广西路29号[/font][/td][/tr][tr][td=1,1,214][font=宋体]消费时报青岛二轻记者站[/font][/td][td=1,1,215][font=宋体]1984年11月[/font][/td][td=1,1,215][font=宋体]河南路27号[/font][/td][/tr][tr][td=1,1,214][font=宋体]建设报青岛记者站[/font][/td][td=1,1,215][font=宋体]1986年9月[/font][/td][td=1,1,215][font=宋体]沂水路7号[/font][/td][/tr][tr][td=1,1,214][font=宋体]中国科学报山东记者站[/font][/td][td=1,1,215][font=宋体]1986年9月[/font][/td][td=1,1,215][font=宋体]南海路7号[/font][/td][/tr][tr][td=1,1,214][font=宋体]中国环境报青岛记者站[/font][/td][td=1,1,215][font=宋体]1987年7月[/font][/td][td=1,1,215][font=宋体]延安一路39号[/font][/td][/tr][tr][td=1,1,214][font=宋体]中国建材报青岛记者站[/font][/td][td=1,1,215][font=宋体]1987年7月[/font][/td][td=1,1,215][font=宋体]沂水路7号[/font][/td][/tr][tr][td=1,1,214][font=宋体]中国劳动报青岛记者站[/font][/td][td=1,1,215][font=宋体]1987年8月[/font][/td][td=1,1,215][font=宋体]德县路6号[/font][/td][/tr][tr][td=1,1,214][font=宋体]中国工商报青岛记者站[/font][/td][td=1,1,215][font=宋体]1987年10月[/font][/td][td=1,1,215][font=宋体]广西路34号[/font][/td][/tr][tr][td=1,1,214][font=宋体]中国消费者报青岛记者站[/font][/td][td=1,1,215][font=宋体]1988年5月[/font][/td][td=1,1,215][font=宋体]广西路34号[/font][/td][/tr][tr][td=1,1,214][font=宋体]中国纺织报青岛记者站[/font][/td][td=1,1,215][font=宋体]1988年5月[/font][/td][td=1,1,215][font=宋体]馆陶路3号[/font][/td][/tr][tr][td=1,1,214][font=宋体]国际商报青岛记者站[/font][/td][td=1,1,215][font=宋体]1988年6月[/font][/td][td=1,1,215][font=宋体]湖北路17号[/font][/td][/tr][tr][td=1,1,214][font=宋体]中国统计信息报青岛记者站[/font][/td][td=1,1,215][font=宋体]1988年7月[/font][/td][td=1,1,215][font=宋体]中山路33号[/font][/td][/tr][tr][td=1,1,214][font=宋体]中国妇女报青岛记者站[/font][/td][td=1,1,215][font=宋体]1988年7月[/font][/td][td=1,1,215][font=宋体]齐东路3号[/font][/td][/tr][tr][td=1,1,214][font=宋体]国际商报山东记者站[/font][/td][td=1,1,215][font=宋体]1988年7月[/font][/td][td=1,1,215][font=宋体]南海路11号[/font][/td][/tr][tr][td=1,1,214][font=宋体]中国职工技术报青岛记者站[/font][/td][td=1,1,215][font=宋体]1988年8月[/font][/td][td=1,1,215][font=宋体]广西路24号[/font][/td][/tr][tr][td=1,1,214][font=宋体]经济信息报青岛记者站[/font][/td][td=1,1,215][font=宋体]1988年10月[/font][/td][td=1,1,215][font=宋体]山东路25号[/font][/td][/tr][tr][td=1,1,214][font=宋体]中国物资报青岛记者站[/font][/td][td=1,1,215][font=宋体]1988年12月[/font][/td][td=1,1,215][font=宋体]广西路1号乙[/font][/td][/tr][tr][td=1,1,214][font=宋体]中国气象报青岛记者站[/font][/td][td=1,1,215][font=宋体]1989年3月[/font][/td][td=1,1,215][font=宋体]伏龙山路4号[/font][/td][/tr][tr][td=1,1,214][font=宋体]中国中医药报青岛记者站[/font][/td][td=1,1,215][font=宋体]1989年3月[/font][/td][td=1,1,215][font=宋体]德县路4号[/font][/td][/tr][tr][td=1,1,214][font=宋体]中国交通报青岛记者站[/font][/td][td=1,1,215][font=宋体]1989年4月[/font][/td][td=1,1,215][font=宋体]大港路4号[/font][/td][/tr][tr][td=1,1,214][font=宋体]中国科技监督报青岛记者站[/font][/td][td=1,1,215][font=宋体]1989年5月[/font][/td][td=1,1,215][font=宋体]江苏路8号[/font][/td][/tr][tr][td=1,1,214][font=宋体]中国金融报青岛记者站[/font][/td][td=1,1,215][font=宋体]1989年6月[/font][/td][td=1,1,215][font=宋体]山东路19号[/font][/td][/tr][tr][td=1,1,214][font=宋体]中国商报青岛记者站[/font][/td][td=1,1,215][font=宋体]1990年4月[/font][/td][td=1,1,215][font=宋体]孟庄路1号[/font][/td][/tr][tr][td=1,1,214][font=宋体]中国海洋报青岛记者站[/font][/td][td=1,1,215][font=宋体]1990年11月[/font][/td][td=1,1,215][font=宋体]抚顺路22号[/font][/td][/tr][/table]

leon 发表于 2009-10-5 02:37

第一篇 报 业  
第五章 社 团

第二节 新闻团体


  青岛市新闻记者公会 1929年,《青岛时报》总编辑王子云(又名王弘仁)发起组织青岛新闻记者联欢社,这是青岛新闻记者的第一个组织。后来,青岛市成立了新闻记者公会,负责人有尹朴斋(青岛时报社长)、张乐古(平民报社长)、吴炳宸(正报社长)等。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期间,该会停止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各报相继复刊。同时又有许多新报纸创刊。1946年1月,重新成立了青岛市新闻记者公会,会址在堂邑路《青岛时报》。青岛市新闻记者公会有过一些活动。如1947年8月,青岛新生通讯社社长张凌云遭诬告被逮捕时,青岛市新闻记者公会召开全体理事、监事会议,并赴市Gov晋见市长,要求对张案依法处理。在新闻界的抗议下,9月24日,张凌云以“犯罪嫌疑不足”,“取保释放”。
  青岛市报界同业公会 在“七七”事变前即已成立,当时青岛市开业的报纸先后有40多家,都参加同业公会。“公会”负责人有酆洗元(工商新报社长)、尹朴斋(青岛时报社长)、吴炳宸(正报社长)等。青岛沧陷后,公会停止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各报纷纷复刊,青岛市报业同业公会重新成立,并于1946年3月10日召开成立大会,公推张乐古(平民报社长)等5人为理事,杨恩厚(民众日报社长)等为监事,张乐古为理事长。张乐古1933年加入帮会组织,是反动道会门的头子,任报业公会理事长后,投机取巧,大发横财。1948年2月18~21日,青岛市13家公、私营报纸的工人举行联合大罢工,要求增加工资,改善生活条件,“报业公会”竟发表声明,指责工人罢工。
  青岛市外勤记者联谊会 成立于1946年8月25日,出席会议的各报记者30多人。会议选举宁公介(平民报记者)为理事长,李军等为监事。据青岛《民言报》1946年11月21日记载,外勤记者联谊会会员还进行了登记。但据原《青岛公报》经理陈松卿介绍,外勤记者联谊会只是“发了个铜牌牌”,并无多少活动。
  建国后至1986年,青岛市没有组建正式的新闻社团。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