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志61:风俗志 第八篇 移风易俗
第九篇 移风易俗第一章 婚丧改革
1957年,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委员会决定改革土葬习俗,提倡与推行以火葬代替土葬、以开追悼会代替出殡发丧、以佩带黑纱代替披麻戴孝、以送花圈代替焚香烧纸等移风易俗的殡葬改革,并于1959年动工兴建了青岛火化场。至70年代前后,先后有胶县(1967年)、平度县(1968年)、胶南县(1972年)、莱西县(1975年)、即墨县(1976年)、崂山县(1978年)分别建立了火化场,全面实行了火化。至1990年全市共有8个火化场,共火化42386具尸体,火化率达到97.39%。这对全市城乡人民树立社会新风,节约大量土地,进一步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宣传移风易俗、推动两个文明建设,青岛市于1986年还建立起红白事理事会。红白事理事会是进行婚丧习俗改革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按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原则开展活动。1987年底,全市县(市)、区共有各级红白事理事会5606个,已初步形成了网络。红白事理事会破除旧婚俗,积极提倡举行集体婚礼、植树婚礼、旅游婚礼等形式的新婚俗。到1990年,全市仍清查出1751对违法婚姻,其中有45对青年退掉了父母包办的不自主婚姻,40对青年男女退掉了不符合《婚姻法》的近亲婚和娃娃亲,504人退掉了高额彩礼,使全市移风易俗又有了新的发展。除此,红白事理事会还建立了新丧俗,除积极推行火化外,还备有黑纱、白花、花圈、哀乐录音带等,有的理事会还建有骨灰室或骨灰公墓,用健康、文明、科学的殡仪形式代替封建、愚昧、落后的丧葬习俗。青岛地区红自事理事会组织的这些活动,有效地抑制了婚丧之事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同时也倡导了新婚俗和新丧俗,有力地推动了青岛市城乡人民群众移风易俗和两个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 第九篇 移风易俗
第二章 尊老爱幼
中华民族自古有尊老爱幼的美德。但建国前尊老却多以本家本族为主要对象,遵循以封建礼教和传统孝道为主要内容的旧习俗。建国后,尊老不仅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和内容,而且还受到了法律的保护。这是建国前与建国后新旧社会尊老习俗的最大区别之一。自80年代以来,由于党和人民Gov重视老龄工作,尊老活动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已形成了新的风尚。1990年青岛市60岁以上老人为742376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1.14%。国家不仅规定了农历九月九日为老人节,而且贯彻以家庭养老为主,国家、集体、家庭三结合的养老方针,同时在农村还推广了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和青年结婚时签订“养老保证书”的做法,形成了尊老的新风尚。1990年全市离休干部为14950人,他们劳苦功高,倍受社会各界重视,在各方面均给予了特别的照顾。全市还建成老干部活动中心(室)615个,建成老年大学(学校)143所,在校学生5465人。1990年春节时,全市34名百岁老人还收到各级Gov给予的节日补贴。由此而在城乡形成了尊老养老的社会新风,使老者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得以实现。
爱幼,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建国前多对幼奄少年进行封建礼教和忠孝节义等教育。青岛解放后,党和Gov对爱幼工作十分重视,托幼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1949年7月青岛即成立了儿童保育委员会。1981年,青岛市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儿童少年工作领导小组,之后又成立了儿童少年文化艺术委员会、生活用品委员会等。同年青岛市妇女联合会还成立了青岛家庭教育研究会,各县、区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组织,乡(镇)、街道也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形成了三级家庭教育网络。1982年,青岛市妇联、青岛市思工会、共青团青岛市委员会等团体发起组织青岛市儿童少年福利基金会,旨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爱幼活动和为儿童福利事业筹集资金。至1990年,在全市各地都先后建立了适宜儿童活动的娱乐场所、学习园地及儿童医疗保健机构,在各个领域培养了初级阶段的新一代,摈弃有害儿童的封建礼教,为他们树立初级阶段新风尚打好基础。 第九篇 移风易俗
第三章 五好家庭
五好(生活安排好、团结互助好、工作生产好、教育子女好、文化学习好)家庭,系全国妇联和有关团体于1955年“三八”节向职工家属及各阶层妇女发出号召而开展的社会活动。青岛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创“五好”家庭活动逐步开展,普及全市并出现高潮,“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80年代有了深入发展,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五好家庭图片展览、五好家庭知识电视抢答赛、全市家庭会演、家庭普通活比赛、家庭运动会等多种活动,形成了风气。全市被评为五好家庭的数量逐年提高,1984年仅市区被评为五好家庭的就有6l000多户。1987年崂山县被评为五好家庭的有67747户。
随着五好家庭活动的深入开展,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在广大城市、乡村的人民群众中蔚然成风,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有因丈夫伤残而赡养公婆、抚育孩子、照料丈夫、不误劳动的好妻子,有因丈夫去世再婚后伺候两对公婆的好媳妇,有全家义务照料别家孤寡老人的好家庭等。 第九篇 移风易俗
第四章 五讲四美三热爱
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初级阶段、热爱中国Our Party)作为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于80年代初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九个单位联合向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发出的倡仪。青岛市积极响应,1983年下半年至1986年全市普遍开展了这项活动,以后逐步形成风气。由于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社会面貌和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普遍渴求提高文明程度。1987年全市有20多万人自发地参加了各种形式的文化学习,13万人参加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1万人参加了中专自学考试,有26万人参加读书活动。全市各类文化班学员90多万人次。学术团体广泛兴起,参加各种知识竞赛十分踊跃。乡镇农民文化夜校、文化技校蓬勃发展。1988年全市有77 000人参加了各类自学考试,成人教育跨入山东省先进行列。
社会风气有了明显好转。全市各行各业的广大职工,由于积极参加了普法学习,《中国近代史》、《中国工人阶级》、《科学初级阶段》三本书的青工轮训,争创“百面红旗,千名状元”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学雷锋、学赖宁、学严力宾活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初级阶段和共产主义觉悟不断提高,做好事、讲文明、讲礼貌、遵纪守法、忠于职守形成新的风气。
城市面貌有了较大改观。随着“五讲四美三热爱”和“三优一推广”活动深入持久的开展,各单位和城镇居民对城市环境美化十分重视。经过多方努力,第一、第六海水浴场先后得到了改造,十个山头公园进行了绿化、美化,鲁迅、闻一多、王统照等历史文化名人和烈士陵园群像等雕塑出现在公众场合,既美化了城市又增加了人文景观。讲卫生光荣、不讲卫生耻辱,已是城乡各地居民的道德规范。普通话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在青年人中约占50%,在学生中约占8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