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s Archiver

青岛酒店预订

leon 发表于 2009-10-4 14:47

青岛市志61:风俗志 第五篇 生产贸易风俗

第五篇 生产贸易风俗
第一章 生产风俗

  青岛地区沿海渔民,在明末时期就兴起了出海前祭奠海神的风俗。青岛沿海渔民除崇拜海龙王外,更崇拜海神娘娘。据说海神娘娘是五代时福建莆田林姓之女,因梦中救过海上遇难者,后尊为海神,航海遇险,常显灵救助,元明以来由天妃封为天后,故各处都建有天后宫。天后宫俗称海神娘娘庙,青岛天后宫建于明成化三年(公元1122年),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祭祀海神娘娘,有庙会,远近齐赴,特来烧香者络绎不绝。青岛民间流传着海神娘娘送灯的故事,沿海渔民每逢在海上遇到大风浪,便要烧纸磕头,祈求海神娘娘保佑。海神娘娘便会送来一盏闪着蓝光的灯挂在桅杆上,这样渔船就可平安返航。

  渔民对天后宫海神娘娘常见的祭祀有:送愿船,将自己的船制成为模型,真船上有什么许愿船上就有什么,敬献在天后宫中,许下愿心,请天后娘娘保佑;送灯,农历正月十五、十六这两天,渔民为保佑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或因脱离航海遇险而来表达救命之恩,敬献各式渔具悬于天后宫大殿中;送钱物,渔民在农历十五、十六两日,送渔妇给天后娘娘做的被褥和绣的圣母衣、天后圣母彩旗。传说费工越多,刺绣越精,越能显示敬献人的精诚。

  木匠、石匠、瓦匠尊鲁班为始祖,每年于农历五月初七日聚会纪念。“掌尺的”酹酒率众叩拜。然后各人把一一件工具放在神主牌前,焚化黄表纸。俗信纸灰落在谁的工具上,就是祖师向谁“赐巧”。
  缝纫、纺织、刺绣工人以黄帝、缧祖为开山始祖,每年于农历九月十六日黄帝生日时设供品、焚香纸祭奠。到时候每人拿出一件得意作品赛艺,大家公认为头名的,均向其增送“彩礼”。
  金、银、铜、铁、锡各匠,皆以李耳为“老祖”,农历二月卜五日“老君”生日举行纪念仪式。此时大家集资欢饮,必至尽欢。
  铁匠营业的地方称“铁匠铺”、“铁匠炉”,专门打马掌铁的则称为“驴蹄子炉”、“蹄庄”。流动营业的,三人一辆粗重的独轮车,载一一炉、一风箱、钻、锤等工具,并行李炊具,且行且劳作,行行停停,一年半载才回家一次。
  鞋匠奉孙宾为制鞋之祖,农历十月初一祭祀,这天必有徒弟向师傅献鞋的礼仪。
  染坊奉梅福、葛洪为“染布缸神”、“染色老师”。建国前,每家染坊都供奉“梅葛二位先师”的神主牌,每年农历九月九日祭祀。建国前,青岛各地染坊多兼染印二职,农村人们多穿蓝色衣服,土法染蓝特别流行。土靛染布的步骤主要是通过抽“靛脚子”、下靛、疏缸、染布四道工序。第一次染出的布是浅蓝色,晾干后再染一次就深一层,愈染愈深。由浅而深的颜色依次是“月白色”、二蓝、缸青,最深的蓝颜色近于黑色,称勾“肯”。
  纸坊工匠尊蔡伦为祖师。用传统的手工工艺造纸,纸匠用破绳头和废纸边作主要原料,用大铁锅蒸料、煮料,再用牲口拉石碾扎浆,靠手工抄竹帘捞纸,捞出的纸贴在墙上晒干。每年农历三月七日蔡伦生日,纸匠停业,杀猪宰羊,欢聚一堂。
  其他经常活动在农村的还有剃头匠、锅炉匠、磨刀磨剪子的工匠、扎纸匠、补鞋的皮匠、箍桶匠、白铁匠等等。还有沿海地方造皓时黏船板缝的“黏匠”。

leon 发表于 2009-10-4 14:48

第五篇 生产贸易风俗
第二章 贸易风俗

  集市 古时日中为市,以中午为齐集之时,人与物相聚会,买卖物品。今青岛各地均称之为“集”,间有称小市者。至集上买卖名曰赶集、“上集”,无急要事而到集上,见可买的就买点,称为逛集。集市结束日“散集”。
  集有期,约定俗成,或单日,或双日,或“二、七”,“三、八”、“五、十”,到期日“逢集”。大集全天,小集中午即散。
  集上分行业设“市”、“行”,各“市”各“行”都有固定集中营业区域。如粮食市。卖粮日“粜”,买粮曰“籴”.草市,又称柴市。蔬菜市,卖菜也卖菜种、菜苗。鱼市,卖鱼虾、蛤、海参、鲍鱼等。鸡蛋市。鸡、鸭、鹅、兔市。猪羊市。骡马市,出卖骡、马、牛、驴。破烂市,也称旧货市。
  其他如木器行、铁器行、缸瓦市、条货市、杂货市、笤帚市、苇席市、花鸟金鱼市等名目极多。每逢集日饮食业临时设摊,当地名吃、小吃荟萃,也别成一种风光。
  腊月集 每年进入腊啁,人们开始置办年货,此时集市一变而为“年货市场”,人称“腊月集”。腊月集上除日常消费品如新衣、新帽、布疋、百货、食品等种类和数量都大大增加之外,还出现了画棚,卖年画、神像、族谱(又称“影子”、“老爹老姆”)等。还有爆竹市,窗花、对联、门笺市。以及出卖祭神祭祖用的香纸蜡锞、蜡台、香炉等的年货市。
  庙会 民间称为“赶庙会”、“逛庙会”、“赶山”、“赶会”,原为祭奠寺庙神佛而举行的集会。地址一般设在寺庙所在地和附近地方,会间往往还唱大戏,后来渐有商贩参入,形成了祭神、游乐、贸易三合一的盛会。
  在庙会上,有各类民间艺人的表演。常见的有耍刀枪的、变戏法的、耍猴的、演傀儡戏的、说大鼓书的、拉洋片的。每演一个或几个节目,艺人即绕场募钱,洋片按座收钱。
  80年代,青岛市内的庙会,集宗教、文体、旅游、经贸于一体,庙会面目为之一新。
  青岛“萝卜会”,是台东清溪庵的传统庙会。该庙建于元代,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因庙前有一条长流不断的清澈小溪而得名清溪庵。每逢农历正月初九为其传统的庙会日,届时庙外沿途彩灯高悬,踩高跷、耍龙灯、狮舞等各种杂耍争相献艺。摊贩云集,人流如潮。各种土特产品、百货日用品、民间工艺品、儿童玩具、风味小吃,尤其是各种各样的青红萝卜摊贩,遍布大街小巷,争相卖买,令人流连忘返。参加萝卜雕刻比赛和艺术雕刻展览而雕刻的《争春》、《百花迎春》、《雄鹰展翅》、《风凰戏牡丹》、《农家乐》、《翠龙戏珠》、《仙女下凡》、《金鱼戏莲》、《龙丹》等作品,无不栩栩如生、玲珑剔透,令众多赶会的人流连忘返、连声称奇。
  青岛四方海云庵糖球会,是青岛地区最大的传统庙会。该庙位于海云街一号,是明代兴建。每逢农历正月十六日举办庙会,方圆数十里的居民扶老携幼前往赶会,这庙会是以糖球为媒介融经济、旅游、文化、体育、宗教活动为一体的盛会。各种商品摊位达数千处,制售糖球的摊位鳞次栉比,叫卖声此起彼伏,不少摊主连夜扎了漂亮的彩棚,挂起了一串串造型别致的糖球。三天的盛会,四方区成了糖球的天下。糖球会上人山人海,成千上万的人手里拿着糖球,有山楂的、桔子的、软枣的、山药的各种各样的糖球。各个摊点,大显身手加工出100多种不同造型的糖球,如“马到成功”、“孔雀开屏”、“金龙腾飞”、“吉庆有余”、“吉星高照”、“合家欢乐”等等。物资交流成为庙会的主要内容,卖买和游览者人山人海,而且群众喜闻乐见的舞龙、舞狮、高跷、旱船等民间杂耍和快板、大鼓书等曲艺表演,在糖球会上掀起一股民间文化的热潮。
  青岛湛山寺每年农历四月八日举行庙会,亦称龙华会。四月八日是佛教的浴佛节,传说这天为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佛教僧众和佛教信徒有用水灌浴佛像的礼仪,叫灌佛或浴佛。青岛湛山寺在这天也举行浴佛会。清晨湛山寺僧众和部分居士,在住持的带领下进行浴佛仪式。市内和亏村居民纷纷前往赶会。庙会期间,商贩遍布,各种土特产、小百货、民间工艺品、儿童玩具争相叫卖,买卖物品和游览风景是庙会的主要内容。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