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s Archiver

青岛酒店预订

leon 发表于 2009-10-4 14:43

青岛市志61:风俗志 第三篇 衣食住行风俗

第三篇 衣食住行风俗
第一章 服 饰



  男子服饰 清代官吏和科举考中者,皆按规定的服饰穿着,是官职、功名和政治地位的标志。凡办公、会客或参加典礼皆着官服,平时衣饰则入时随俗。男子蓄长辫,戴丝结冠玉瓜皮帽。瓜皮帽是沿袭明代六合帽而成的一种样式,帽作瓜棱形圆顶,用红绒结为面饰,身穿长袍马褂或短褂。长袍一般为棉、夹或厚实料子做成的长衣,统为右开大襟。马褂为长袖、对襟、齐腰。足蹬长筒厚底皂靴或黑布呢鞋,绅商富户男子的穿戴,大致与官吏的衣饰相同。城乡穷苦人家,则衣饰简陋,大都穿短褂小袄、戴半帽、穿薄底鞋。
  辛亥革命后,除个别遗老剪掉辫子后尚留齐颈长发外,男人多剃光头,而衣饰则无太大变化。30年代以后,富家男子多蓄分头,戴礼帽、呢帽,穿长袍或中山服,圆口便鞋或皮鞋,学生多穿学生制服。一般人家仍戴半帽、三开帽,穿短褂,穿布底或皮底布鞋。
  建国后,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衣饰亦日趋时髦,丰富多彩。50年代,中青年男子蓄分头,戴工人帽、解放帽,身穿蓝色或黑色中山服、军便服、棉大衣,内衬线衣、绒衣或毛衣。60~70年代,衣服的式样与色调无甚变化,但衣料则逐渐由棉布过渡为棉与化纤混纺布及毛纱与化纤混纺布。进入80年代,城乡服饰普遍变化较大,男装有西服、羽绒服、茄克衫、皮茄克、牛仔服、呢大衣,毛衣、鸭舌帽、围巾、礼帽、毛线帽等。人们多穿皮鞋、凉鞋、半腰皮靴及高、低帮旅游鞋。
  女子服饰 清末妇女的发型,未婚者后梳一条长辫或抓髻,前蓄齐眉刘海(俗称娃娃檐),已婚者后梳圆纂,有的少妇亦前蓄刘海。官绅富商大户女子的饰物大多是簪金银珠翠绢花和金银珠宝耳环,戴金银玉翠手镯,金质或镶钻戒指,穿大襟宽袖花边罩褂和肥管花边裤、长裙。大襟褂,从清代开始基本为右开大襟式样,衣长可及膝,高领、大袖,襟及袖口等处镶边。冬天棉袄有大棉袄、小棉袄之分。大棉袄为外衣,较长,小棉袄紧身短小。另外在秋凉z际,多喜在夹袄之上加穿长可及膝的背心。足蹬木底绣花弓鞋。清代妇女缠足,以脚小为美,做小鞋用木底,如弓彤,称“弓鞋”。一般穷苦人家的女子,大都穿粗布大襟短褂和肥大过膝上衣,长裤。佩戴的饰物只有银质或铜质的发簪、耳环、手镯、戒指等,另外,无沦官绅富户或穷苦人家的青年女子,均喜穿用贴身肚兜(又称“抹”),正方形,对角设计,上角裁掉,成凹状浅半圆形,即兜子口.于半圆两边角处系带挂项上,下角或尖或圆,横两角各设带•扎于围问。兜面上大多有饰花,多为“福,,字、“艾虎克毒”、“鸳鸯戏水”、“喜鹊登梅“”等图样,多取吉利、避灾邪、爱情、幸福为主题。年轻女子自绣、自做,除自用之外,亦常私赠情人,赠丈夫,作为情与恩爱信物。
  辛亥革命后尤其是30年代,富家女子蓄短发,穿旗袍或白褂黑裙,连衣裙,圆口偏带布鞋或皮鞋。一般人家的女子,除部分少女剪短发外,其余仍是长辫、圆纂,穿短褂、布鞋。
  50年代初,机关工作人员和工厂企业职工多穿列宁月艮、连衣裙、中式便服,剪短发或梳双辫。50年代中期至“文化大革命”前,女子喜穿花色上衣,而且各种款式的外套、裙子、连衣裙开始流行。“文化大革命,,期间,在青年女子中流行穿黄绿军装。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女子衣着有了较大的变化,服装的款式日趋新颖多样,花色繁多,中高档服装倍受青睐。流行服装有各式呢大衣、风衣、西装、羽绒服、牛仔服、毛衣、背心。尤其是裙子,有连衣裙、百褶裙、西服裙、筒裙,“一步裙”等。女子发式亦日趋多样,烫发、披肩发、运动头等各式发型广泛流行。戴首饰的习俗再度兴起,女子普遍戴项链、耳坠、戒指,亦有少数人戴脚链。

leon 发表于 2009-10-4 14:43

第三篇 衣食住行风俗
第二章 食 俗



  日常生活食俗 青岛各地通行一日三餐,即俗话“一天三顿饭”。早餐又称“朝饭”、“头晌饭”;午餐又称“午饭”、“晌午饭”、“晌饭”;晚餐又称“晚饭”、“夜饭”、“后晌饭”等。
  农村不少地方在秋收秋种之后、春耕生产前昼短夜长的一段时间里,改为一日二餐制。正餐之间的间食,叫“垫补”、“搬嘴”,零食叫“零嘴”。
礼尚往来食俗农村走亲访友多当日去当日还,主家待客以午餐为主,午餐过后不多时,客人告辞,主家必再备一餐,餐后始送行,名为“二道饭”。亦有客人进门先上一碗荷包鸡蛋的。
  农民家宴多设在炕上,用炕桌,桌上置案板,向外方位左为首位,右为次座,余依次递推,主人坐在炕下,若用方桌,亦仿此顺序。饭菜设置普通为四碟小菜,四盘炒菜或四凉六热,六凉八热不等。上菜的顺序,放置的位置亦各有规矩,青岛地区宴客,菜肴称“个”、称“盘”。通常的宴席,先上四盘点心,后上四盘凉菜,再上八盘炒菜,最后上鱼。鱼必全尾,端来以头对主客。上鱼之后,表示莱肴已上完。
  敬酒的礼节,更是多种多样。青岛人豪爽,敬客望多 饮,望尽醉。从前宴客只有黄、白两种酒,用酒壶烫来热饮。80年代则白酒、黄酒、果酒、啤酒并用,少有热饮者, 酒壶亦少见,多数即瓶斟酒。为客斟酒日满上。酒令多为 划拳。一饮一杯日干,半杯日一半,依此有三成、四成、一小口。敬人酒自己先喝,曰“先饮为敬”。有时连干三杯。
信仰食俗 供神供祖的饭菜酒,一般忌双数,菜用三碗或五碗,饽饽用一或三摞(一摞五个,底下正放三个,上回倒放一个,再正放一个);捞饭,即煮米饭(俗称“圣饭”,米不全熟)三碗,筷子竖插饭上。有用面做猪头、做猪为供的,此为昔时杀猪为祭的遗风。酒祭以壶盛,祭时洒地上。建国后提倡移风易俗,此风渐刹。
  日常食品 建国前,青岛城乡一般人家的日常饮食,常年以粗粮为主食,如地瓜、地瓜于、谷子、高粱和其他杂粮。平日的主食是地瓜、地瓜于、稀饭和高梁面粥等。就菜以瓜齑(咸萝卜)、面酱、虾酱为主。丰年尚可勉强度日,如遇荒年则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终年不得温饱。富豪人家食用的主粮是小麦、谷子和稻米等,日常主食是馒头、饼、米饭、面条、稀饭等,逢年过节吃包子、饺子等。副食品多是猪肉、鸡蛋、鱼类和各种蔬菜。一日三餐外,有时尚有早点、夜宵或饮酒、喝茶、吃水果。
  建国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50~60年代,玉米、地瓜、小麦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粮。至80年代,城乡大都逐渐以白面、大米为主粮,辅以其他杂粮。以馒头、饺子、面条、包子为主食,副食品有蛋、鱼、肉、蔬菜等。多数人家备有烟酒茶等来招待客人和自己享用。

leon 发表于 2009-10-4 14:44

第三篇 衣食住行风俗
第三章 住 俗



  村庄 青岛各地的村庄一般叫“村”、“庄”、“疃”、“屯”,村名多冠姓于前,如“王戈庄”、“张家村”、“赵疃”、“于家屯”等。亦有以古代卫所名称为村名的,如浮山所、灵山卫等。
  青岛所辖的村庄,房屋多相毗连,左邻右舍,接山连墙,对户而居,只隔一街,村庄内的道路,大的叫“街”,小的叫“巷”、“胡同”等,都有公共水井,房屋的排列,世代相沿大都座北朝南,所以村中大街多为东西向。
院 青岛各地民居,大部为封闭式院落,院内平面布置,绝大多数地方院墙从正房山墙向前延伸,围成一个院落,不再设后院墙。围护院子的墙,名为院墙,有草筋土墙、土坯墙、砖墙、石墙等多种。七八十年代大多数地方采用的是石块砌基础,石上作腰线砖,砖上再垒土坯,砖石部分扎缝,土坯部分抹马刀灰外墙皮。院墙匕口,有覆瓦的,也有用石灰抹成半圆形的。
  院的进出口是大门,或称“街门”,它是人和物进出的地方,同时也反映住宅的规模。一般多设在院的中偏左的一面,即座北朝南的东南角。大门的组成部分有门框、门楣,门楣上设两个或四个“门纂”,门楣上做“门头板”,“门头板”上或作画,或写吉祥语,下设门坎,门坎两端设石制门枕,坎内部分凿圆凹为“门盏”,门坎外的部分,平常人家雕为方形,称作“门墩”,富家大户或雕为“石鼓”或雕为石狮,以作装饰。大门一般漆为黑色.取森严避邪的蒽思。大门门扇上都旋用门环,多铁制,少有铜制,有的还饰有各式花纹,左侧门环连着门内面的“门划”,可转动开关。还有的在门楣上装扣鼻,在门扇上装链环以备锁门之用,称为“门扣”或 “吊鼻”。门内面除设“门划”之外,另设门栓。关门后加横杠,称为“腰杠”,竖木抵门,则称为“顶门杠”。
  院中各种房和其他设施安排,虽不尽相同,但大致相近。曾流行的是四合院或略变四合院形式,不设西厢房,而在院西侧建猪圈,圈一端连厕所。院中铺地,有用石板的,有用砖的,近海地方有用鹅卵石的,也有造水泥地面的,有只铺通各屋及大门角道的,也有全铺的。院中的排水沟,有明有暗,统称为“阳沟”。80年代流行正房前一方院。
  照壁 又称“影壁”,设在大门之内迎门处,有的单独建筑,有的镶在厢房的山墙上,以使门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照壁一般分基座与壁身两部分,壁身多正方形,四周用砖雕装饰,中间或作画,或书“福,,等字。80年代兴镶瓷砖画或瓷砖大“福”字。
  房 青岛地区农村建国前及建国初期居民多为平房和用麦秸草等披屋顶的起脊草房。平房结构一般有墙体、梓子、基础、地面、屋顶、门窗及内外装修等等。乡间的房屋,因建筑材料(特别是屋顶材料)、建筑方式、用途等的不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风貌和名称。
  瓦房 建国前,乡间只有资财丰厚的人家才造得起瓦房。建国后,无论贫富,绝大多数都建成瓦房。瓦房所用的瓦常见的有三种:一种是喋瓦,俗称“小青瓦”、“小瓦”;第二种是平瓦,一般称为“大瓦”或“洋瓦”。第三种是脊瓦,半筒形,多用于屋脊。
  泥平顶房 不仅可在屋顶上凉晒粮食、衣物,暑期亦可露宿乘凉。
  室 青岛农家居室,都以正房为主,正房一般为三间半,分灶间、东间、西间、里间(套间)。
  灶间 又名“进间”,东西各有锅台,铁锅依家庭人口 多少分别用五人锅、八人锅不等。锅台上方设搁板,在这 里供灶杩。搁板下壁上有一方形小洞,叫做“灯窝子”,置 灯此处,灶间与东(西)间可共用一灯。灶问因做饭蒸气上腾,一般不做天棚,因此常有燕子到梁上筑巢。家有燕子到,主人视为喜兆,不仅多加保护,而且必想方设法将 其留住。灶间东西两壁,各于正中开门,分别通东间、西间。一般是公婆住东间,儿与儿媳住西间。
  东间 室顶一般有棚。有做木板棚的,在上面储放物品,称为“搁棚”。没有“搁棚”的一般要做天棚,俗称为 “顶棚”、“仰棚”,用高粱秸扎框架,用纸糊成,因此又称此为“扎仰棚”或“糊仰棚”。糊仰棚有专用花纸•又常在四角或四周,中心剪纸作装饰。除仰棚外,东间盘有一炕。自房门框南侧起,东西用砖(或土坯)筑一固定矮墙,高二尺多,称为“炕墙子”,于“炕墙子”中间下方开一小洞,备严冬时填柴烧炕,名为“炕洞门”。同时西壁下方有洞通灶间锅底,灶间烧火做饭,亦可暖炕。铺炕用长麦秸草,草上铺席。席有苇席与高粱秸篾席,通常为原色.家有新婚喜厌事则用红篾席。炕近灶的一边叫“炕头”,东壁之下叫“炕腚”。炕为寝卧之所,但也是妇女做针线、接待客人、一家人吃饭的地方。
  里间(套间) 又称“里屋家”、“半间子”,也有房门,一般作为收藏旧物的地方。家庭人口多时,也可盘炕住人。
  西间 格局一般与东间对称。

leon 发表于 2009-10-4 14:44

第三篇 衣食住行风俗
第四章 行 俗



  启程 建国前,启程必先择吉日,一般以农历三、六、九日为吉日,有“三六九,往外走”之说,二、五、八诸日不宜离家宜归家。
  远行,装具为箱、篮、袋、包袱等。骑牲口行时,通行一种装具,名为“背套”,即用口袋布做成一长方形大袋,中间竖开口,衣物装两头,横搭于骑畜背上,既可保护畜背,骑行者又觉舒适,设计堪称周到。上路前数日,必遍辞亲友,询有无事情代办,捎带信物,相沿成习,堪称良俗。
  行具 清末民初,富绅大户外出,一般都骑马或坐轿。轿分轿车和轿子。轿车是在大车的原型上改装的一种畜拉车。制作讲究,车身上装有木制车棚,棚外依用途加不同颜色罩衣,罩衣上镶花边,更有以刺绣为饰的。车棚两边或后边各设窗口,车前为门,门上垂帘子,车内铺有厚垫。车辕车尾装有缕花铜饰,用轿车的多为妇女儿童。轿子的结构大体分为轿杆、轿身、轿底、轿座、轿顶五部分。轿杆两条,各5米多长。两端分别用绳连接在一起,中间系抬杠,轿身为木制小屋形,前开门,两侧开窗。轿底用木板制成,四角用绳子系牢于轿杆。轿座亦为木制,铺有垫子。轿顶下部是四周探出轿身的木框,外面罩有布料制成的围沿,下垂缨穗,中部是竹席制成的拱形上盖,上面也加布罩,最顶上加一个锡制的顶子。一般人家则多是步行,农村妇女有的乘坐人推的独轮小车或骑驴。二三十年代,市区少数中上层人家外出骑自行车或雇乘人力车(俗称“洋车”)。同时穿梭于市区、市郊的公共交通汽车开始普及,但农村交通工具并无太大变化。
  建国后,城乡居民骑自行车者逐年增多并普及,短途和长途的公共汽车亦逐年增多,人们外出大都骑自行车或乘汽车。七八十年代,骑各式摩托车者渐多,出远门乘坐汽车、火车,90年代乘飞机者已十分普遍。
  迎送礼节 青岛各地颇为重视迎送仪式,迎客一般在村外迎候,到车站、码头迎接,统称为“接站”。客人到家,设酒饭款待,名为“接风”或“洗尘”。
  亲朋好友远行或远客告别,备酒饭相送,名为“饯行”,亦有临别赠物、赠钱的,以示纪念和关怀。送客,近至门外、村外,远至车站、码头,即“送站”。
  另外,广泛流行于城乡百姓中的风俗是,迎客吃面条,送客吃饺子,意为“上马诂榨下马面”。面条形似绳索,客来了,绊着他的腿,希望他多住几天,表示留恋;饺子形似元宝,客要远行,祝他发财好运。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