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志60:文化志 第四篇 群众文化
第四篇 群众文化第一章 文化组织 文化活动
第一节 文化组织
1930年,青岛市产生了第一个群众文化组织,青岛民众教育馆建立,隶属于青岛市Gov教育局领导。民众教育馆建立后,开展了讲演、体育、文娱等方面的活动。体育活动开展得比较经常,平均每月组织三四百人的体育锻炼。还组织一些体育比赛,开展各种棋类活动等。文艺活动方面,主要在每年的重大节日里组织各种游艺会,组织民间艺人演出戏剧、曲艺节目,组织全市说书、杂技人员举办“书词训练班”,宗旨是“提高其生活技能,并养成此项人才”。除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停止活动外,一直坚持活动到青岛解放。
青岛解放初期,胶东文协、工会和青年团等团体各按系统相继建立起群众文化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群众文化事业。
文化系统,1949年青岛市军管会文教部接管青岛民众教育馆后,即成立青岛市第一人民教育馆(后改为人民文化馆)。此后,相继建立了第二、三、四、五人民文化馆。1958年,分别改称市北区、沧口区、台东区、台西区、四方区文化馆,并成立了市南区文化馆和青岛市群众艺术馆。70年代末,基层街道开始建立群众文化组织。至1986年,全市建立街道文化站48个,分别属各区文化馆领导,形成了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三级群众文化工作网。
工会系统,1950年2月成立了青岛市工人俱乐部,1952年改为青岛市工人文化宫。1951年起,先后建立了沧口、台东、四方、市南、水清沟工人俱乐部,以及海员俱乐部、青岛纺机俱乐部。 共青团系统,1957年起,先后建立了四方、台东、市南、市北、沧口少年宫。1964年6月1日建立了青岛市少年宫。 第四篇 群众文化
第一章 文化组织 文化活动
第二节 文化活动
青岛解放初期,文化系统的群众文化组织建立后,积极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组织群众文化活动。青岛市群众艺术馆建立后,先后编辑了群众文艺刊物《战地文艺》46期、《群众文艺》4期和《大跃进民歌选》等,举办了庆祝建国10周年全市性美术展览及其他美术作品展览13次。1962年起,市艺术馆加强了基层文艺骨干的建设和培训工作,深入街道和农村建立文化站及文化室。在挖掘整理民间艺术遗产方面,相继编印了《青岛民歌选》、《青岛民间剪纸选》各一册,还收集整理了一批民间故事。1963年,群众艺术馆参与辅导的独幕话剧《柜台》和《好榜样》均获“华东地区话剧会演”优秀创作奖。后赴京演出,演职员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共组织辅导剧本107个、曲艺127个、舞蹈20个、美术作品7000余幅、歌曲425首。1964年,成立文化工作队分批深入农村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培训故事员1000余名,编印辅导材料9期。
“文化大革命”初期,市群众艺术馆工作秩序被打乱,各种文艺资料遭到严重损失。1973年始恢复工作。“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7年组建了业余话剧队。1977~1986年,共排练话剧22个,演出58场。1978年建立了近100名队员的业余舞蹈队,共排练青岛市创作和从外地移植的优秀舞蹈节目35个,演出80余场。组织举办了戏剧创作学习班、美术创作学习班、舞蹈学习班、文化中心及文化站干部学习班、故事员培训班、摄影学习班、书法学习班等71期,学员达3000人。在美术摄影方面,经艺术馆组织和辅导的书画和摄影作品有63幅获省级奖励,20幅获全国性奖励;有285幅作品选送国外展出。
市群众艺术馆每年都印发大量文艺演唱材料,供基层单位开展文化活动时选用。1982年创办了《群众文艺》季刊,开展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文学的挖掘整理工作。民间乐曲46首收入《民间器乐集成》,民间舞蹈10种编入《民间舞蹈集成》,搜集民间故事89个,编印了《青岛民间故事》(资料本)。对胶东大鼓、山东琴书(东路)等音乐曲谱进行了挖掘整理。
各区文化馆是组织开展所在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文艺组以开展戏曲、音乐、舞蹈、故事等活动为主。宣传组以开展美术、摄影展览为主。30多年来,各区文化馆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培养了一批人才。荣获电影百花奖最佳配角奖的刘信义、北影演员剧团演员宋佳,在青岛上学时都参加过市南区文化馆组织的文艺演出活动。在市北区文化馆活动的音乐人才,有5名进入了东方歌舞团。台东文化馆组织文学创作活动非常活跃,创办了《台东文艺》,山东知名作家尤凤伟、诗人纪宇,都曾在《台东文艺》上发表过作品。四方区文化馆在“文化大革命”后,组织了青岛的第一个雕塑创作组,创作的9件作品全部参加了山东省美展,为城市雕塑培养了人才。沧口区文化馆的戏曲与音乐活动较为突出,1981年,为支援四川灾区,与四方区文化馆联合举办义演。为此,中共重庆市委特来函致谢。
工会系统的群众文化组织建立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对职工的业余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起到了推动和示范作用,丰富了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由青岛市工人文化宫组织的职工艺术团,下设话剧、曲艺、合唱、舞蹈、管弦乐、民乐、杂技、魔术等7个队,有280多人。职工艺术团利用业余时间排练各种文艺节目,深入各区俱乐部和基层单位进行演出。市文化宫在1953年就组织了春节工人文艺竞赛评奖演出大会。1956年以后,每年都有1~2次综合性或单项文艺比赛。1963年后,改为职工业余创作会演,培养了一批有影响的业余作者。各区工人俱乐部开展多种活动。80年代,四方工人俱乐部组织职工进行业余文艺创作、演出,举办美术展览、时事报告会等,还建立了业余话剧队、故事队。1981年建立业余故事队后,在山东省内外演出401场,有490个单位的17.4万人次听讲;各种展览巡回到基层50个单位,观众达7.5万人次。台东工人俱乐部在1980年以来,帮助工厂企业建立基层俱乐部40个,培训了一批文艺活动骨干,辅导创作了300多个节目,演出200余场,举办各种学习班、短期培训班90班次。每年都举办台东区职工文艺会演、调演或其他比赛活动。
共青团系统的群众文化组织为青岛市、区两级少年宫。市少年宫的服务对象是中小学的学生。建宫初期限于市区内120所中、小学,随着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发展到六县六区公办、民办的4206所中、小学。参加活动的人次,建宫初期年平均5万人次,80年代增至年平均25万人次。市少年宫的工作始终围绕着教育儿童继承革命传统,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产主义接班人这个根本方向,采用专题报告会、主题集会、故事会等生动活泼的方式开展工作,通过电影、电视专场,图书阅览,参加电、声、光控的游艺及各种比武竞赛,以及有计划地组织儿童参加游泳、爬山、野营、采集标本、访问、参观等活动,使之从欢乐和教育中得到启迪,丰富少年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根据儿童的爱好,增长他们的智慧和才干。少年宫先后举办过声乐、民乐、手风琴、美术、舞蹈、乒乓球、武术、射箭、航模、舰模等50种80多个长、短期学习班,兴趣小组和专科知识讲座等,共12万人次参加学习和活动。市少年宫还成立了“红领巾艺术团”,是综合性的文艺演出团体,不仅为少年儿童演出,还经常参加青岛市的文艺会(调)演,有的节目在山东省、全国少儿文艺演出中获奖。还参与接待国外友人的活动,为各国外交使团、国际会议和国家贵宾举办专场演出或进行联欢活动。建宫20年来,共向文艺、体育、科技等院校和团体输送学员350余名,获得青岛市、山东省、全国性文体竞赛团体和个人冠、亚军450余人次;获得科技表演、竞赛优秀奖340余人次。有的少年儿童美术作品被选送出国展览。在国际获奖的少年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屡破全国射箭纪录的国家级运动员马湘君,以及两次破世界航模竞赛纪录的王毅、杨午钟等都曾是市少年宫文艺、体育、科技组织的成员。 第四篇 群众文化
第二章 会演 调演
第一节 全市会演调演
1950年2月,举办了青岛市春节文娱活动戏剧竞赛中奖公演,揭开了青岛市会演、调演的序幕。参加这次戏剧竞赛评奖活动的,有基层单位排练的20个话剧;有在广州路电厂礼堂演出的曲艺节目;有在华乐、永安、天成大戏院演出的京剧和地方戏。演出的内容和规模,反映了建国初期群众文娱活动的水平。1956年10月,市文化局、市总工会、市文联筹委会、团市委联合举办青岛市群众戏剧创作会演,颁发剧本创作一等奖4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5个;演出一等奖4个、二等奖7个;舞台美术一等奖2个、二等奖5个;音乐奖2个;导演一等奖3个、二等奖6个;演员一等奖15名、二等奖23名、三等奖40名。1956年12月,市文化局、市工会、市文联筹委会、团市委联合举办青岛市群众音乐创作会演,演出2场,节目52个,多是创作节目。1957年5月,市文化局、市工会、市文联、团市委联合举办青岛市群众曲艺创作会演,演出3场。5月,还举办青岛市群众音乐舞蹈创作会演,10月举办青岛市群众戏剧创作会演。1958年9月,市文化局、市工会、市文联、团市委联合举办了青岛市春节群众文艺创作会演展览评比大会。1960年2月,市文化局、市工会、市文联、团市委联合举办青岛市群众文艺会演,演出5场。同年6月举办青岛市群众戏剧创作跃进奖会演,9月举办青岛市群众歌舞、曲艺会演。
1961年7月,市文化局、市工会、市文联、团市委联合举办青岛市群众文艺交流演出。1962年3月,由市文化局、市工会、市文联联合举办青岛市群众文艺汇报演出,共演出节目18个。6月举办青岛市业余舞蹈单项交流演出,7月举办青岛市业余独唱、独奏交流演出。1964年3月,市文化局、市工会、市文联、团市委、市教育局联合举办青岛市群众文艺创作会演,演出5场。9月举办青岛市业余话剧创作会演,演出创作剧目8个;12月举办青岛市群众舞蹈创作会演,演出节目24个。1965年1月,市文化局、市工会、市文联、团市委、市教育局联合举办青岛市群众曲艺创作会演,演出创作节目9个;3月举办青岛市春节群众业余文艺创作会演。1966年2月,市文化局、市工会、市文联、团市委联合举办青岛市群众业余文艺创作会演,演出13场,节目107个;11月,市文化局、市工会联合举办青岛市职工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交流演出,演出14场,节目203个。1970年9月,市革委政治部举办青岛市文艺创作会演,演出30场,节目415个。
1972年3月,市革委政治部举办青岛市群众业余文艺创作会演,演出35场,节目205个1973年3月,市革委政治部举办青岛市文艺创作会演,演出24场,节目217个。1975年10月,市群众艺术馆、市工人文化宫联合举办青岛市职工业余曲艺创作交流演出,演出2场,节目11个。1978年,市文化局举办1978年度文艺表演竞赛大会,历时半个月。市、县五个专业剧团和部分业余文艺工作者约600多人用话剧、京剧、歌舞、曲艺、器乐和基本功表演等形式,演出了11台,120多个节目。评选出优胜单位1个,节目奖27个,演员奖115人,节目辅导奖5人。1979年4月27日,青岛市音乐、舞蹈、曲艺、戏剧创作调演开幕。调演分两轮进行,第一轮主要演出音乐、舞蹈、曲艺及部分戏剧节目,第二轮是专业剧团演出创作剧目。第一轮演出于5月12日结束,参加演出的各县(区)、市直属单位的30个演出队和部分专业文艺团体共1000余名演员演出了11场、144个节目。其中,52个作品和49个节目分别获创作和演出奖。
1981年9月25日,青岛市新创作剧(节)目调演开幕。参加演出的有市属和各县的9个专业以及10个业余文艺单位近1000人。演出了10个大戏,12个小戏,12个曲艺节目和43个音乐舞蹈节目。评出创作、导演、舞台美术设计、音乐(包括作曲、配曲)、演员表演一至三等奖共101个。1982年2月1日起,团市委、市计划生育局、市文化局、市青年联合会联合组织的全市四县一区青年文艺会演,历时19天,演出5场59个节目。其中,创作节目32个。14个获优秀创作奖,22个获优秀演出奖。1982年2月25日,市计划生育局、市文化局、市总工会和市文联联合举办计划生育文艺会演,参加会演的有工业、交通、财贸、文教、驻青部队及专业艺术团体计37个单位的业余、专业文艺工作者。演出14场,121个节目。88个节目获演出奖,83个节目获创作奖。9月28~30日,在工人剧场举办1982年青岛市业余民族民间独唱、独奏、重唱、重奏音乐比赛,23个市直单位和区、县的69名业余歌手、演奏员参加演出,演出105个节目。评出26个优秀节目,30名业余优秀歌手和演奏员、23首优秀歌曲和器乐曲、27名作者获创作奖。同年,市教育局、文化局、团市委、市妇联联合举办青岛市市区小学生文艺会演。参加演出的有56个学校,演出节目102个,评选出优秀节目61个。1983年5月,青岛市举办业余戏剧、曲艺创作调演。有21个县、区直属单位的400余名业余演员参加演出。即墨柳腔《王三卖鱼》、胶县茂腔《摔算盘》和《希望》等11个戏剧和13个曲艺作品获奖。1984年9月,市文化局、市文联联合举办1984年新创作剧(节)目调演。参加调演的有市话剧团、市歌舞团、市曲艺团、胶南县茂腔剧团和莱西县吕剧团。演出7台剧(节)目,包括话剧、茂腔、吕剧、音乐、舞蹈、中长篇大书、相声等多种形式,其中现代题材占70%。同月,在文化局举办的“振兴中华”业余舞蹈调演中,有14个节目参加演出,其中有反映农村新貌的《喜从瓜来》、《家家都有聚宝盆》等舞剧。同月底,市文化局、市文联联合举办《十月歌会》。第一阶段是在各县、区进行。演出100多个节目,其中70%是群众创作的。1985年11月,市民政局、市文化局、市广播电视局和盲人、聋哑人协会联合举办青岛市首届聋哑人文艺会演。演出哑剧、舞蹈等。有9个节目获演出奖,加工整理后录像参加了1985年山东省聋哑人哑剧、舞蹈评选比赛。 第四篇 群众文化
第二章 会演 调演
第二节 职工会演调演
1953年1月,市总工会举办春节工人文艺竞赛评奖演出大会,演出6场,节目40个。1954年1月,市总工会举办春节工人文艺竞赛评奖演出大会,演出6场,节目25个。1955年1月,市总工会、团市委联合举办春节工人文艺竞赛评奖演出大会,演出11场,节目59个。10月,市总工会举办了职工文艺观摩会演,演出8场,节目46个。1956年2月,市总工会举办春节职工文艺会演,演出14场,节目111个。1957年2月,市总工会举办春节职工业余文艺会演,演出18场,节目121个。1958年2月,市总工会举办春节职工业余文艺会演,演出11场,节目118个。1959年7月,市总工会举办职工业余文艺观摩演出,表演8场,节目107个。1960年2月,市总工会举办职工业余文艺会演,演出10场,节目149个。其中,创作作品97个。
1962年1月,市总工会举办青岛市职工业余文艺观摩演出,共表演2场,节目32个。1963年,市总工会举办青岛市职工业余文艺会演,演出14场,节目98个,同年7月举办职工业余文艺观摩演出,演出2场,节目9个,其中创作作品5个。11月举办职工业余文艺创作观摩演出,演出12场,节目42个。1964年2月,市总工会举办青岛市职工业余文艺创作会演,演出13场,节目74个。1965年7月,市总工会举办青岛市职工业余文艺创作观摩演出。12月举办青岛市职工业余文艺创作调演,演出11场,节目74个。同月,市武装部举办青岛市民兵业余文艺创作会演,演出2场。1968年2月,举办青岛市革命职工首届宣传毛泽东思想业余文艺会演,演出14场,节目289个。其中,创作作品59个。7月举办青岛市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交流演出,演出7场,节目110个。1970年9月,市工代会举办青岛市职工业余文艺创作观摩演出,演出11场,节目161个。其中,创作节目151个。
1972年8月,市武装部举办青岛市民兵文艺创作会演,演出12场,节目76个。其中,创作节目6个。1974年12月,市总工会举办青岛市职工业余文艺会演,演出39场,节目234个。其中,创作节目197个。1978年3月,市总工会举办青岛市职工业余文艺会演,演出64场,节目233个。其中,创作节目214个。1979年3月,市总工会举办青岛市职工业余文艺会演,演出48场,节目210个。其中,创作节目206个。1980年4月1~23日,举办青岛市职工业余文艺创作会演,来自全市114个单位的业余文艺工作者演出226个节目。其中,135个节目获创作奖、129个节目获演出奖。1980年5月,市教育局、团市委等单位举办青岛市中小学文艺会演,有105所学校的2100多人参加,演出了207个节目。表演唱《放学以后》、配乐诗朗诵《接老师回家》、舞蹈《园丁新歌》、女声独唱《教师窗前一盏灯》等31个优秀节目获创作演出奖;独唱《为革命学好文化课》、二胡独奏《赛马》等12个优秀节目获演出奖。同月,团市委举办青岛市青少年文艺调演,演出46个节目,其中19个节目获奖。
1981年3月30日至4月17日,举办青岛市职工业余文艺调演。有29个市直单位参加,分27场演出了150多个节目。其中,108个节目获创作奖、105个节目获演出奖。5月29日,为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全市少儿集体舞蹈比赛在市人民大会堂广场举行。市内各区20所小学的600多名低年级的小朋友表演了18个少儿集体舞蹈,评出了一、二、三等奖。12月,举行全市盲人文艺会演,有合唱、独唱、器乐合奏、电吉他独奏、黄梅戏、茂腔、快板书等18个节目获奖。1982年4月7~28日,举办青岛市职工业余文艺创作会演,演出13场,181个节目。其中,151个作品获创作奖、118个节目获表演奖。获奖节目有独幕话剧《爱在心灵处》、《圣洁的领地》,相声《重点单位》,评书《雷锋》,舞蹈《崛起——献给中国女排的歌》、《晨》和歌曲《党,我和你永久在一道》等。1983年4月4~27日,举办青岛市职工业余文艺创作会演,演出15场,156个节目。其中,139个作品获创作奖、121个节目获表演奖。独幕话剧《园丁奏鸣曲》、相声《卖豆腐》获创作一等奖、表演一等奖;独舞《崂山美》、女声独唱《小村的梦》获表演一等奖,二胡独奏《牧归》获演出一等奖。1984年,举办青岛市职工业余文艺创作会演。26个市直单位的业余文艺工作者演出了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等200多个节目。同年,有近千名中学生参加“青岛之夏”中学生文艺会演的三轮八场演出。青岛一中、十九中、二十二中、三十一中、三十五中、五十二中学获“优秀演出学校奖”。10个节目获“优秀演出奖”,5个节目获“优秀创作奖”,20名教师获“优秀节目辅导教 师奖”,17名学生获“优秀演员奖”。1985年3月,举办青岛市职工业余文艺会演,演出节目180多个。其中,音乐节目140多个。1986年4月,举办青岛市离退休干部文艺会演,评出集体奖1个、个人奖10个。8月,水清沟俱乐部主办青岛市首次业余戏曲清唱大赛,比赛设京剧、吕剧、茂腔、柳腔四种。参加的工农兵近200人,最大的71岁、最小的18岁。经过三个阶段的8场比赛,评出一等奖4人、二等奖11人、三等奖13人、荣誉奖1人。同月,全市第三届中学生“青岛之夏”文艺会演,参加会演的演员近1000名,节目120多个。11月,举办青岛市区小学生文艺创作会演,演出74个节目,包括音乐、舞蹈、儿童剧等形式。评出一等奖28个、二等奖28个、三等奖18个,60所学校获奖。 第四篇 群众文化
第二章 会演 调演
第三节 参加省(部)会演调演
1972年,青岛市业余文艺代表队15个音乐、舞蹈节目参加山东省文艺调演。1973年6月,青岛市业余文艺代表队参加在潍坊举行的山东省创作音乐、舞蹈、曲艺调演(东片)演出。男声独唱《井岗翠竹》、三重唱《一代一代紧握枪》、舞蹈《金梭织出满园春》、《知识青年下乡来》、山东快书《抢修锅炉》等节目还参加了7月在济南举行的优秀节目汇报演出。1975年2月,青岛市业余文艺代表队参加在济南举行的山东省群众业余文艺调演。
1979年夏,青岛市业余文艺代表队去潍坊市参加山东省音乐、舞蹈、曲艺调演。山东快书《质量第一》、故事《气壮山河》、相声《祝酒歌》、女声独唱《教师的心》和《节日的祝贺》获优秀表演奖。1982年11月,青岛市群众舞蹈代表队参加1982年山东省群众舞蹈调演。《喜上加喜》获优秀节目奖、优秀音乐奖;《鼓舞》获优秀节目奖、音乐奖;《崛起》、《赶小海》、《扬帆》、《两面人》获演出奖和音乐奖。1984年6月,为山东省第二届戏剧月,市话剧团的《独门小院》、市歌舞团的歌剧《爱情畅想曲》、胶南的茂腔《周瑜之子》、市工人文化宫的独幕话剧《不宁静的夜》和《欧阳兄弟》、即墨的柳腔《卖鱼记》参加了演出。1984年7月,青岛市群众艺术馆编导的群舞《汉舞三节》、市工人文化宫编导的三人舞《青春的节奏》和群舞《海姑娘》参加山东省迎接华东地区舞蹈会演的选拔评选演出。同年,在山东省总工会、中国音乐家协会山东省分会联合举办的省职工《建设者之歌》歌手调演中,青岛市三名独唱和五名重唱歌手均获一等奖。歌曲获奖作品有《我们的歌》(家骅词,忠义、成邦、梦华曲)、《啊,海港》(谭宝山词、张业新曲)、《妈妈,别把灯关上》(家骅、王柴、忠义、家承词曲)、《捕捞工人的心醉了》(晓梵词、李峰曲)。1985年5月,青岛地区九所大中院校参加山东省(青岛地区)大学生“五四”文艺会演,演出声乐、舞蹈、曲艺等30多个节目。其中,13个优秀节目选送全省会演。同年11月,市电子仪表工业公司职工业余演出队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电子工业首届职工业余文艺会演,有8个节目获创作、演出一等奖,一个节目获演出二等奖。 附 录
附录一 青岛方志汇要
青岛全书 谋乐辑。录有青岛图、沿革略图、青岛早期的各种章程。谋乐撰弁言云:“青岛自德人开辟以来,迄今已历十有四载,按年所出章程告示,散碎难稽,鄙人为查阅方便起见,汇集成册,业经印刷德文一部,又印华文一部,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专辑告示章程,下卷杂记一切。卷内有论各项关系数则,系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蒋稽查楷所撰,至于编辑是书张君梓材,张君桂芳、焦君海珊相助告成。聊志梗概以弁部首”。志目为:上卷告示章程:一参议督署德华董事章程,二治理青岛、包岛、东西镇章程总则,三华人民事诉讼择要,四保卫地方治安,五卫生章程,六保护树木章程,七取缔烟土吗啡寇卡印那章程,八取缔商工各业章程,九盖房自来水接1紧要章程,十通用钱币衡量章程,十一中华商会章程,十二船泊码头并码头各栈房章程,十三保卫滋生禽兽并打猎章程,十四海关各项章程,十五置买田地章程,十六销事章程、十七征收课税章程;下卷一青岛发达历史,二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校之组织法,三地基方面并界内人数,四商务兴盛一览表,五加增章程。附青岛邮政局寄费规章。照片多幅。青岛印书局于1914年印行,267页,约20万字。
胶州湾(日文版) 日人田原天南著。列目为:总论、经营、贸易、产业、交通、防备、市政、结论。主要内容,概述了德国侵占青岛前的概况,德国侵占青岛的始末,着重记述德国侵占青岛时的经营方针、政策、机构设置、产业、交通、市政、设防、司法、进出口贸易、财政收支、物价、工资、教育等方面,并录有山东省部分情况。全书约37万字。
最近之青岛 张武编。张武自序云:“青岛事件发生以来,举国震动,世长注目,可为我国最近第一大问题也。广搜各国书籍杂志十余种,编译成书,以饷国人。至于内容,专书事实,不加议论,而记载则重沿革,以为今昔之比较。事实则重统计,以为精确之参考,敢登著述之林。”要目为:一总论、二历史、三港湾、四街市及建筑物、五农林、六渔盐、七工业、八矿业、九商业、十交通、十一金融、十二教育、十三著名团体、十四日本官守、十五德人经营、十六德人防御、十七卫生、十八游戏。附录:宗教、租税、新闻。1919年出版,约3万字。
青岛 督办鲁案善后事宜公署编辑。卷首有照片多幅,有中国联合委员会委员长王正廷照片,德国侵占胶州湾之纪念碑,日本侵占胶州湾之纪念碑《忠魂碑》——昙花一现之军国主义的遗迹。还有图为:胶州湾位置交通图,青岛市街图,胶州铁路图。凡例十一则云:“鲁案公署特派在青人员调查报告为主,惟此项报告重在财产价格而于沿革及经济状态多未详述,乃更取德国名人所著书籍及关于青岛各项法令择译而补成之,亦间有采及国人编叙及中外报章之记载者。”目录为:一章沿革(德日侵占情形等),二章地理(境界与面积、地势、人口等),三章土地,四章市街及建筑,五章道路沟渠及自来水,六章港湾及码头,七章铁路与矿山,八章商工业,九章水产业,十章农业与森林,十一章邮政电报电话,十二章财政与金融,十三章教育,十四章商埠行政及警察,十五章卫生。附录青岛旅行指南:①火车;②轮船;③旅馆;④酒菜馆;⑤酒楼及咖啡馆;⑥戏馆及电影戏场;⑦妓女;⑧车价;⑨名胜及游览地;?10?铁路运货提要。1922年编印1册,400页,约25万字。
青岛概要 叶春墀著。卷首有市街图一幅,例言七则。目录为:一总论;二衙署、司法;三土地、房屋、租税;四公益团体;五工商业;六教育;七交通;八卫生设备;九农林、渔业、盐业;十名胜古迹;十一附录:律师、报馆等。于1922年铅印,约7?5万字。
青岛要览 青岛日本守备军民政署编纂。(日)田久江南发行,芦泽印刷所日文印刷。志前有市街全图、绪言等。志目为:第一章沿革,第二章地理,第三章土地及家属,第四章商工业,第五章财政经济,第六章教育,第七章宗教,第八章司法,第九章行政警察,第十章卫生,第十一章交通运输,第十二章土木,第十三章铁路及矿山,第十四章森林及公园,第十五章水产,第十六章农业,第十七章名胜旧迹,第十八章沿线民政要览,第十九章杂录。文内有照片多幅。1922年11月25日印,铅印,日文版,约18万字。
青岛概观 驻青日本总领事馆编。该书专记当时青岛工商业状况,与日本人在青的情况。书目为:位置、沿革、气候、面积、户口、贸易、教育、交通、电信、商店、工厂、工资、物价、卫生、宗教、杂录等十五章。1925年铅印刊行,约40万字。
胶澳志 赵琪修,袁荣叟纂。《胶澳志》分为十二卷。卷一沿革志,分历代设治沿革、德国租借始末、日本占据始末、中国收回始末;卷二方舆志,分境界、面积、山川、岛屿、地质、气候、里程;卷三民社志,分户口、方言、风俗、宗教、生活、职业、工资、物价、结社、养恤、犯罪、游览、移殖;卷四政治志,分设官、法制、警察、卫生、自治、司法;卷五食货志,分农业、林业、渔业、盐业、矿业、商业、工业;卷六交通志,分道路、邮电、胶济铁路、航运;卷七教育志;卷八建置志,分港湾、沟渠、桥梁、水道、公房、市廛;卷九财赋志,分税制、度支;卷十人物志;卷十一艺文志,分书目、文存、金石;卷十二大事记。另附《胶澳商埠区域图》、《青岛市街图》、《胶澳东部地形山脉图》、《胶澳西部地形山脉图》、《崂山游览图》、《青岛及附近周年雨计分配图略》、《青岛周年有雾日数有雨日数及雨量变差图》、《青岛周年气象变差图》。1928年由青岛市华昌印刷局铅印出版,10册,约60万字。
科学的青岛 为山东大学化学社丛书之一。前言云:“就青岛自然环境诸性质,纂而为文,成一小册,名之曰《科学的青岛》”。目录为:青岛沿革与形势、地质(附青岛附近海泥分析表)、气候、自来水问题、道路(附名胜)、人口与生活、陆地交通、胶济铁路、港埠之设备及其贸易概况、盐业与矿业、化学工业、渔业、海产动物名录、木本植物名录、科学研究机关、附青岛市区域图一幅。青岛市风景照片六幅。1933年印,6?6万余字。
青岛概览 青岛市Gov招待处编。卷首有名胜道路图、市区图,56幅照片,序言。目录为:一章史地概略,二章市政纲要,三章社会行政概况,四章教育行政概况,五章公安行政概况,六章工务行政概况,七章港务行政概况,八章财务行政概况,九章农业行政概况,十章观象行政概况,十一章乡区建设概况,十二章农工商业概况,十三章交通概况,十四章各机关社团地址。1937年铅印,约12万字。
青岛纺织劳动调查 (日)满铁调查部编著。具体记录了青岛市日本九家和中国一家纺织厂的建厂时间、地点、规模、设备、工艺流程、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工人数、工人素质、人员构成、职工年龄、阶级构成、配偶关系、从业前职业、家族劳动关系、工人籍贯、工人流动、劳动组织、劳动时间、出勤率、工资制度、工资标准、工资变动、住宅状况、生活指数、物价以及思想、结社、劳动争议等方面的情况。此外,还把青岛的纺织工业与事变前其他各工业部门的男女工人数列表进行了对比。1940年出版,约10万字。
青岛指南 未署作者与成书年代。《绪言》云:“……屏藩东鲁,翘然以市名于世者,非今日之青岛也哉,然在四十年前,亦海之一角,渔之一村耳,乃向逊清光绪二十三年以来,顿改其自封之步,一跃而为华北之巨港,南通淞沪,东挹扶桑,西接青徐,北联渤海,以形胜所在,风气所趋,故官斯土者,……入国问禁,入境问俗,青岛区区一市耳,其地小,其事简,殊无足发人深省者,爰就眼前之所得,揖为一书,却三万言,名曰《青岛指南》,非敢以识途自负,记其实耳。此后来青者,按图而索,不问亦知,当可聊慰旅青于万一。”列目如下:绪言,第一编概要:沿革、疆域、形势、气候、人口、物产及商品;第二编行政记要:市行政、市Gov、市捐税、港川、商品检验、司法、移民、官署、市属机关、省属、部属、党务、海军、外国;第三编交通记要:路程、海程、陆程、铁路、胶济铁路、电话、通用电话、保安电话、长途电话、邮政、轮航……第四编游览记要:公园、海水浴场、崂山名胜、娱乐、旅行社、戏院、电影、游艺、票房及俱乐部、跑马场;第五编食宿记要:食,食品、菜场、市集、自来水、菜馆;宿,公廨、民宿、旅舍、澡室、理发店;第六编社团记要:甲结社,同乡团体、文化团体、公益团体、同业团体、宗教团体;乙慈善事业,公墓、救济院、医院;丙金融,银行、钱庄、典当。还附一些重要资料,25岛:大鲍岛、阴岛、毛岛、麦岛、赤岛、竹岛、小公岛、小灵岛、黄岛、小福岛、唐岛……人口记录:德国侵占前6万人,1900年16万人,1922年28?9万人;报纸有:青岛民报等17种。
崂山志 (明)黄宗昌修,黄坦编。宗昌字长倩,即墨人,明天启二年进士,历任雄县知县,官至崇祯御史,至清不仕,闭门谢客,修志未竟,由其子黄坦增补完稿,顾炎武为该志作序,略述崂山景物。志目为:考古、本志、名胜(附宫观建置)、栖隐、仙释、物产、别墅、游观。明末清初曾存抄本传世,1916年初版,1934年重版,约6万字。
崂山续志 (清)黄肇鄂修。肇鄂为黄宗昌的后代,继其祖续修崂山志。是志搜集了大量历代名人关于崂山的诗文,对崂山的名胜古迹、宗教源流作了较详尽介绍。于1908年完稿,民国年间印行,约10万字。
胶州志 (明)余邦辅修,赵慎修纂。邦辅浙江龙游人,举人,万历十七年时任胶州知州;慎修字敬思,进士出身,曾在盐城、扬州任职,官至河南副按察使;胡一桂等8人参修。胶州志目:卷一图说、沿革、建制、山川、古迹,卷二田赋、学校、礼典、职官,卷三选举、兵防,卷四宦绩、人物,卷五忠孝、文学、善行、隐逸、方技、列女,卷六风俗、物产、1墓、大事记、海运,卷七艺文,卷八艺文、杂记。
州志辨 (明)纪腾蛟修。腾蛟字兆虬,进士出身,官历户部员外郎,浙江按察司佥事。明亡弃官隐居扬州平山堂为僧,善书法。是志早佚,已不可考,仅知其为明万历胶州志辨正。
胶州志 (清)孙蕴韬修,高国1纂。蕴韬汉军正红旗人,三韩人,官生,康熙九年时任胶州知州;国1胶州人,生员。胶古介国,自春秋鲁僖公二十九年,介葛卢来朝觐,始隶中土。其见于《春秋传注》曰计、曰介、曰介根,皆胶之古名。秦曰黔陬,汉曰计亓,自魏至五代复称黔陬,宋改为胶西县。金时分设三镇:曰梁乡、曰张仓、曰陈村。元始置胶州,领县三:曰胶西、曰高密、曰即墨;明有胶西县隶莱州府,清因之。卷首有孙蕴韬撰序,明万历十九年进士赵慎修撰原叙,还录有呈上修志请示报告,修志姓氏,凡例十则。还有参修赵秉正等39人。图有:州境、州城、州治、学宫、教武场、海运、胶莱河等图7幅。志目为八卷三十八门。第一卷图考、沿革、疆域、形势、星野、风俗、封建、地理附、山川、河海、岛屿、海防附;第二卷建置、市集、桥梁附、庙宇、庵观附、古迹;第三卷祀典,诸祠附、兵防、物产;第四卷地亩、田赋、户口;第五卷宦迹、人物、科目、武科附、封赠;第六卷忠烈、孝义、孝子合传附、儒林、武功、隐逸、列女合传附、坟墓、方技、掾史、医术、阴阳附、仙释、灾祥、大事记;第七至八卷遗文。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刻,6册,约12万字。
州志别本 (清)张谦宜纂。谦宜字稚松,号山农,进士出身,不仕,著书甚丰,年83岁卒。是书针对康熙《胶州志》而作,以正其得失。志目为:图考、沿革、疆域、形势、星野、封建、介国、建置、古迹、地亩、山川、田赋、物产、户口、盐法、祀典、新建节烈祠附、学宫、礼器、乐舞、设官、名宦、诗附、军政、海防、武职、漕渠并图、科目、贡监、封赠、乡贤、诗附、宦游、风俗、人物、士行、妇德、隐逸、掾史、坟墓、大事、灾异、方技、文墨、寺观、诗。卷首有张谦宜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九月十五日署81岁进士撰序云:“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邑乘云彼操笔者,志在诌妄希图贿赂,是非失其本心,流传可以感世;并皆好皆恶之偏,尚不能合,况准之于公论乎!斥为街谈巷说,又饰以缛词,拟以金科玉律,实近乎琐秽,无文而尔雅训,孰大于此别本之作,盖有所感忿云。”光绪抄本为2册,约4万字。
胶州志 (清)宋文锦修,刘恬纂。文锦襄平人,进士出身,清乾隆十七年时任胶州知州;恬云南建水州人,辛未科进士。卷首有宋文锦于乾隆十七年撰志序,还有赵慎修于万历十九年,孙蕴韬于康熙十二年撰原志序。参修人氏有:山东布政司参议沈廷芳,莱州知府王林朝,前任乾隆十五年知州、云南酺峨人,为重修州志捐银千两的周于智,还有同知沈书等32人。凡例十二则。志目为:图说(星野、舆图、城池、学宫、州署、教场、海运、胶莱河、八景)、沿革、附封建;建置:附桥梁、堤堰、坊表、山川、古迹、田赋、附仓储、学校、祀典、职官、选举、附武弁、封荫、援例、掾史、兵防、附武职;宦绩、人物;忠孝、文学、善行、隐逸、方技、附仙释、列女、风俗、物产、冢墓、大事记、海运;艺文:疏、记、序、传、书、议、文、说、考、诗、词、赋、杂记。是志杂记颇具特色,录有:好子善书、义姨、义友、巨鱼、龙眼灯、还值等多种异闻。乾隆十七年(1752年)刻,8册,约20万字。
新志刊误 (清)法坤宏撰。坤宏(1699~1785年),字直方,另字镜野,号遇斋,山东胶州人,乾隆六年举人,以年老授大理寺评事,为古文,严于义法、史记、八家外,好学归方,著有《学古编》、《纲目文略》、《春秋义测》十二卷,并传于世(见清史列传)。是书为乾隆《胶州志》疏证而作。已佚。
刘(恬)志疏证 (清)张宾雁纂。为乾隆《胶州志》补其漏疏而作,共三卷,已佚。《胶澳志·艺文志》录有是书目录。
胶志补正 (清)王葆崇纂。为乾隆《胶州志》疏证而作。一卷。已佚。
胶州志前编 (清)张宾雁纂。为乾隆《胶州志》疏证,补其疏漏。已不存。《胶澳志·艺文志》录有是书目录。
胶志疏证补 (清)张群雁纂。群雁字不群,学问渊博,著作宏富,至老不倦,卒年84岁。是书为乾隆《胶州志》疏证,补其疏漏。
重修胶州志 (清)张同声修,李图纂。同声字振之,安徽桐城人,道光二十三年时任胶州知州;图字少白,掖县人;张同声志序云:“胶州之志失修者将百年,稽古多谬,始自万历年志,而康熙、乾隆年二志益之,以附会榛芜否塞。”又云:是志“勤搜讨,严义例,会国史家乘以折其衷,汇往制今法,以观其通。”列目四十四门,首刊总目分:建置、水道、海疆各图一卷;次列沿革、道里、封建、历代职官、元代职官、明代职官、清代职官、金元选举、明代选举、清代选举、诰敕为表十一;又次山川、建置、物产、风俗、赋役、盐法、典礼、学校、兵防、艺文为志凡十;又次侯王、历代官师、明代官师、清代官师、历代人物、明代人物、清代人物、艺术、侨寓、外徙、列女为传凡十三;又次大事、祥异、杂述为纪三;又次形胜、古迹、金石、讹疑为考四。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刻,8册,约40万字。
胶州直隶州乡土志 仅为稿本,山东省博物馆存有加盖是县钤印本。志目为地理:历史、道路、建置、海岸、山水、古迹、户口、民族、仓廒;学校:学堂、巡警;职官:防海、浚河等;耆旧、文学、忠烈、孝友、笃行、艺术、兵事;物产:实业附。还有《胶州全境山脉水源图》。1908年正月十四日印1册,约2万余字。
增修胶志 袁励杰、谢锡文修,匡超纂。励杰江苏八进县人,清举人,曾任胶县县长;锡文,山东德县人,天津北洋法政学堂肄业,曾任胶县县长;超字北海,邑人,乡里名士,善诗文,时任县佐。还有监理萧书亭,胶县萧家庄人,山东矿业专门学校毕业,曾任胶县建设局局长、国民党胶县党务指导委员会常务委员。
《增修胶志》卷首至卷一序、凡例、修志姓氏、舆图,卷二大事记,卷三至卷十疆域志,卷十一至卷十八职官志,卷十九至卷二十一财赋志,卷二十二学校志,卷二十三至卷二十八选举志,卷二十九至卷三十典礼志,卷三十一至卷三十三兵防志,卷三十四至三十八艺文志,卷三十九至卷五十一人物志,卷五十二民社志,卷五十三祥异,卷五十四杂述,卷五十五讹疑、刊误。1931年由胶县大同印刷社铅印刊行,16册,约80万字。
灵山卫志 (清)苏潜修纂修。潜修,性嗜学,尤留意文献及先辈诗文,多所纂集,广咨博访,以岁贡任日照县训导。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右丞相徐达派指挥佥事朱兴在胶州近海处建起灵山卫,城周三里。四门曰:朝阳、阅武、镇海、承恩。清雍正十二年裁撤灵山卫。关于灵山卫的记载,除在《胶州志》内有所叙述外,是志可谓该地的专志,也可说是胶州灵山卫军事专志。灵山卫建于明初,以后逐渐由城镇废为村庄,因有县志的保存,令人得知卫的旧貌。当时的灵山卫城池整齐,街衢形若棋盘,四门洞达,街为十字,分东西南北街,街各有巷,每巷口有一石,好似棋盘上的棋子,城中间还有界河,水自北水门入,由南水门出,汇入城南,渐次入海。城中建筑均齐方正,结构对称。有卫署、学宫、仓廒各一,城东有演武场,设有厅堂、点将台等,供军操演习武之用。城内外还建有社稷坛、风云雷雨坛、城隍庙、关帝庙、三官庙、马神庙、朝阳寺、白云寺等庙宇,还有文林坊、柱史坊等坊表,有通济桥、长平桥、小石桥、太平桥等石桥建筑。灵山卫辖有前后左3所,驻军3000名,沿海设有烽火台墩30座、临海城堡12处、军屯30个。自清雍正十二年裁并以后,昔日面貌不复存在。是志为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稿本,存胶南县档案馆。
灵山卫志续纂 (清)宗其彦纂。其彦字潞公。时任州牧张玉树将修州志,以灵山卫事属之,玉树去任不果。遗稿犹存乾隆末,后佚。
即墨志 (明)许铤修,杜为栋纂。铤号静峰,武进人,进士出身,明万历六年时任即墨知县。任职时,有德政,“垦荒田、招流移、筑堤岸、通商艘、戢营军、禁衙役、修志、劝学……五年升兵部主事。”为栋,祥符县人,举人,万历六年时任即墨县教谕,后升任陕西洛南知县。另有20人参修。志为八门,门各有目,全书八篇六十四目,图五幅。志目为:地理、沿革、星野、山川、形胜、附八景、风俗、物产、古迹、丘墓、城池、公署、学校、文庙、社学、戍卫、盐场、仓铺、市集、坊巷、乡社、堡镇、桥梁、疆圉、海口;赋役、田赋、徭役、秩祀、进士、举人、乡贤传、节义传、流寓传、贞烈传、武勋、掾阶、寺观、仙流、祥异、异闻,外传等。明万历七年(1579年)修,历时5年,万历十一年(1583年)刻,6册,约15万字,北京图书馆藏有孤本。
即墨县志 基本是明万历志剜版而成,成书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本版刻印质量极差,卷内舆图极不清楚。2册,北京图书馆有存藏。约5万字。
即墨县志 (清)尤淑孝修,李元正纂。淑孝字孟仁,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时任即墨县知县;元正为邑人。县志在编纂过程中,曾参阅了邑人蓝重谷、杨?、冯文1等私人所辑《即墨考》、《墨志稿存》等稿本。图考有星野、县境、县城、县署、学署、圣庙、崂山等图7幅。志目为:方舆志、建置志、学校志、武备志、赋役志、职官志、选举志、名宦志、人物志、艺文志、大事记、杂稽志。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刻,6册,约18万字。
即墨县志 (清)林溥修,周翕?纂。溥,扬州人,清同治十二年时任即墨县知县;翕?为邑人,参修者近50人。从同治七年始修,至同治十二年刊行。是志上限断自乾隆二十八年,只采集130余年事迹,对乾隆志进行续修。全志分为十二门、设七十一目、附图十三幅。志目为:卷一方舆志,星野、沿革、疆域、封建、山川、岛屿、古迹、风俗、物产;卷二建置志,城池、衙署、坛庙、里社、市廛、堤堰、桥梁、坊表、冢墓、恤养;卷三学校志,庙制、学署、学田、义学;卷四武备志,营汛、墩堡、邮驿、海口;卷五赋役志,户口、田赋、徭役、解支、耗羡、盐法、榷税、仓储;卷六职官志,官师、将备;卷七选举志,荐辟、进士、举人、占籍、贡士、武科、褒封、荫恩、例任、掾阶、将材;卷八名宦志,吏治、武功;卷九人物志,名臣、勋绩、忠节、孝义、经儒、文学、懿行、隐逸、侨寓、列女;卷十艺文志,文类、著述;卷十一大事志,异数、灾祥、改革;卷十二杂稽志,寺观、方技,释道、海程、拾遗、辨误。刻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8册,约30万字。
即墨县乡土志 (清)周铭祺编。铭祺为邑人。志目为:历史沿革、人类、地理三门;增设实业、商务等子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成书,未曾刻印,仅见潍坊市档案馆有稿本,即墨县档案馆存有复制本。2册,5万余字。
即墨县志正误 (清)周翕?著。翕?为邑人。在纂修同治《即墨县志》时,发现前县志一些讹误之处,便著是书以正之。原书佚。即墨旧闻 (清)周荣钤著。荣钤为邑人,集成是书,为修志提供资料,早佚。
墨志补正 (清)王葆崇著。葆崇,胶州人。为即墨县志疏正而作。早佚。《胶澳志·艺文志·书目》录此。
即墨考 (清)杨?著。?为邑人,是书为私人著述,可为修志资料,早佚。《胶澳志·艺文志·书目》录此。
即墨人物考 (清)黄统中著。统中为邑人,著述是书,为修志提供资料,早佚。《胶澳志·艺文志·书目》录此。
墨志稿存 (清)冯文1著。文1为邑人,私纂是志,已成稿本,未刻,为修志提供资料。《胶澳志·艺文志·书目》录此。
即墨志辨 (清)孙士斗著。士斗邑人。是书为明万历志疏正,对纠正讹误颇有帮助,并为修志提供了资料,早佚。《胶澳志·艺文志·书目》录此。
即墨列女志 (清)杜1著。1为邑人,是书为修志资料,早佚。《胶澳志·艺文志·书目》录此。
即墨县志稿 杨酉桂修、周正歧纂。酉桂为1932年即墨县县长;正歧为邑人。周正歧总纂县志于1927~1932年,正在筹备付印之际,由于当局不重视,印刷费落入私囊,致使无财力印刷,后致志稿清样下落不明。80年代,即墨县志办只征得部分残稿,而对县志全貌难得考究。
马山志 (清)李寅宾纂修。寅宾北海人。卷首有雍正十一年(1738年)李寅宾序。篇目为:宫殿支第一,道藏目录第二,七真宗派碑第三,三山传第四,圣真遗训第五,艺文志第六。”全志59页,约3万字。是志的特色,在于记述名山古迹,记录了当时庙宇的全貌,可谓研究中国道教的重要史料。
鳌山志略 (清)周荣钤纂。荣钤为邑人。明朝在沿海始设置卫所,以御外侵。是志稿本未刻,早佚。
雄崖所建置沿革志 (清)姚梦白纂。梦白为鳌山学优廪生,清末纂有是志。志目为:建置、户口、赋役、学校、吏治、人物、营域、拾遗八门。有刘心传之手抄本,存于即墨县志办。
平度州志 (明)郭维渊修。维渊于明初修平度州志,早佚。
平度州志 (明)孙器修。器,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时任平度州知州。宫夔撰志序。是志早佚,志序录于清康熙《平度州志·艺文志》内。
平度州志 (清)李世昌纂修。世昌清康熙五年时任平度知州。卷首有志序、凡例、修志姓氏、目录。志目为:卷一图考、沿革、星野、形势、疆域、山川、城池、风俗、帝迹、封建、公署、学校、乡村;卷二田赋、职官;卷三名宦、乡贤、物产、驿传、古迹、桥梁、坊表;卷四人物、科贡;卷五褒封、流寓、忠孝、列女;卷六祀典、陵墓、寺观、灾祥;卷七艺文,括有:诏、书、歌、诗;卷八八景诗;卷九赋、谣、赞、铭;卷十传、墓表;卷十一至十二记。职官记载至康熙九年(1670年)。图目为《胶莱河海运全图》、《胶莱河总图》,还有由前知州杜意编纂的《胶莱河舆论》。清康熙五年(1666年)刻,4册,约10万字。
重修平度州志 (清)吴慈修,李图纂。慈道光二十九年时任平度州知州; 图字少白,掖县人,曾主纂过道光《胶州志》。是志采用《史记》体例,分图、表、志、列传四大部分,各部均有序。志目为:卷一为图,共计十八幅;卷二至七为表,沿革表、道里表、封建表、历代职官表、明职官表、国朝职官表、选举表、国朝选举表、封赠表;卷八至十四为志,山川志、建置志、物产志、风俗志、赋役志、典礼志、学校志、兵防志、艺文志,卷十五至二十二为列传,王侯列传、官师列传、历代人物列传、明代人物列传、国朝人物列传、列女列传、侨寓外徙列传、方外列传;卷二十三至二十五为考,形胜考、古迹考、金石考、讹遗考;二十六卷至二十七为记,大事记、杂记。《图》有《胶莱河运图》、《胶莱河漕运形势图》,《艺文志》录有《胶莱河论》等。刻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8册,约30万字。
平度志要 (清)陈尔延修,王菘翰纂。尔延字杏村,合肥人,清光绪十七年时任平度州知州;菘翰邑人,历任定兴县知县。清光绪十七年,山东通志开局重修,并发举12条于各州县,要按条汇萃成书,以备通志之采择,时任知州陈尔延奉命行事,便聘邑人王菘翰任其事,历时两年,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编成稿本,题书名为《平度志要》。志目为:沿革、田赋、职官、学校、礼仪、兵制、水利、人物、古迹、艺文、杂记等。是志稿本存于上海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等有抄本。是志抄本2册,约10万字。
平度州乡土志 (清)张世卿修,王菘翰等纂。世卿1908年时任平度州知州,菘翰为邑人。志目有:历史、政绩录、耆旧录、兵事录、人类、户口、民族、宗教、实业、地理、物产、商业等。是志修于1908年,原仅有抄本,1981年县图书馆始有油印本流传,约2万字。
平度县志 丁世平修,尚庆翰纂。世平1936年时任平度县县长;庆翰为邑人,清代举人;参修68人,有县公安局长、Gov科长、国民党县党部委员、商会、农会、教育会等19人组成修志委员会主持修志活动。是志扉页上,有行政专员张骧伍书题:“典志巨观”的字样。卷首有序、例言、舆图;县境经纬度及冬夏昼夜时刻、纪要。县志还收入1935年制的彩色图四幅《平度县全图》、《平度邮局地区图》、《平度县县有电话线路图》、《城关线路图》。志目为疆域志、政治志、人物志、民社志等。1936年莱阳昌阳书局铅印,8册,约30万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