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志60:文化志 第三篇 文博、电影
第三篇 文博 电影第一章 文 物
第一节 文物考古
1952年青岛市开始文物普查工作,1955年停顿,1957年3月又重新开始工作。这一时期主要考察了崂山地区的文物,共发现古文化遗址31处,古墓葬11处,古建筑40余处,晋代刻石2处,唐天宝刻石2处,金、元、明刻石40处。碑碣最早的有太平宫金明昌五年(1194年)华盖先生碑,还有元碑6处、明代碑碣23处等。在古籍方面,有华严寺收藏的清乾隆年颁发的《大藏经》一部,7200卷;元代人利用宋代公文纸抄写的《册府元龟》1部;太清宫收藏的明万历年颁发的《道藏》1部480函。
这一时期通过考古发现的文物,曾请全国知名的考古学家王献唐和山东大学教授共同考证,认定崂山郊区惜福镇乡李家宅头村出土的“黑陶”等器物,均系龙山文化遗物。证明在史前,龙山文化在山东半岛是普遍存在的。这一发现影响全国,出土器物曾专程送北京历史博物馆展出。 1973年5月24日至6月24日,青岛市组成文物普查小组,对青岛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调查。1977年,山东省根据青岛市的调查和审报,确定北魏石造像及石刻等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青岛市组织对胶南、胶县、崂山、黄岛进行文物普查。这次普查,新发现古文化遗址41处。其中,大汶口文化遗址7处,龙山文化遗址25处,商周文化遗址5处,汉代文化遗址3处,宋代文化遗址1处;还发现汉墓群5处,隋唐石窟3处,古建筑4处,北朝残缺石造像80多尊,古代碑刻3处。 第三篇 文博 电影
第一章 文 物
第二节 馆藏重点文物
吴伟观瀑读书图轴 吴伟(1459~1508年),江夏(今湖北武昌)人,擅长山水人物,有“画状元”之称。观瀑读书图轴,绢本设色,纵157厘米,横95.4厘米。画中有一蜿蜒倒垂、老根盘结的松树,一老者手执书卷居松下侧卧,仰观瀑布。藏青岛市博物馆。
谢时臣太行晴雪图轴 谢时臣(1488~?年),苏州人,善画山水。太行晴雪图轴,绢本墨笔,纵232厘米,横165.6厘米。图中为雪后太行山山中景物,山石树木全用墨笔渲染,峰顶屋瓦留白以示雪意,益显山深幽僻。盘车经过水流绕山径运转,低处则见旅驿奔波繁忙,好一派雪后太行运旅景象。此图为作者的代表性作品。藏青岛市博物馆。
邢慈静白描大士卷 邢慈静,女,明万历年间人氏。山东临邑人,善画竹石及白描大士。白描大士卷,纸本墨笔,纵30.3厘米,横371.5厘米。以素描手法绘菩萨送子形象。菩萨居右,面目慈祥,手持法物,端坐蒲团之上。一孩童居左,双膝下跪面向菩萨。作者自题“世传白衣菩萨送子……”。此幅曾归叶公绰收藏,1961年入藏青岛市博物馆。
王时敏仿黄子久浮峦暖翠图轴 王时敏(1592~1680年),江苏太仓人。明崇祯初官至太常,入清不仕,于画有特慧,精研宋元诸家,法本黄子久,为“清四王”之首。浮峦暖翠图轴,绢本,纵180.3厘米,横100.7厘米。绘云山溪流、村舍亭榭、卧桥丛林,笔法精细,天然幽丽。此幅乃1952年青岛贺善果捐献,藏青岛市博物馆。
王?山水轴 王?(1632~1717年),江苏常熟人。画承王时敏,山水习南北二宗,画风生动天然。康熙曾赐书“山水清晖”以奖之。山水轴,绢本设色,纵128.7厘米,横74.5厘米,绘峰峦溪流、林木丛竹、殿阁水榭,设色浅绛为主,坪草树多用草黄,极尽秋色之至,为王?中年之作,藏青岛市博物馆。
高其佩指画扇面册 高其佩(1672~1734年),先世自山东高密迁至辽宁铁岭,属汉军镶黄旗,官至刑部侍郎,工指画,风靡康雍之间。扇面册,共16幅。其中,折扇扇面画13、字2、跋1。纸本设色。每幅纵17厘米,横51厘米。其中花、鱼、蝉、树、人物等设色奇绝,均极精彩,景用指画,题字仍用笔。此册购于青岛东风化工厂,藏青岛市博物馆。
高凤翰山水轴 高凤翰(1683~1748年),山东胶州人,官拜徽州知县。工书善画。山水轴,设色,纵162.5厘米,横54厘米。近景为山石流水,远处有悬崖瀑布,此巨帧山水,气势恢宏,为高氏晚年之作。胶南县博物馆1981年购自民间并收藏。
李 芭蕉睡鹅图轴 李 (1686~?年),江苏兴化县人,善画花鸟鱼虫,为“扬州八怪”之一。此图纸本设色,纵121厘米,横60.5厘米,绘芭蕉一株,蕉下白鹅转颈酣睡,并题诗一首。1965年由青岛文物商店转交青岛市博物馆收藏。
郑板桥纸本墨笔竹石图 郑板桥(1693~1765年),扬州兴化县人,是“扬州八怪”之一,善长画兰、竹、石,笔法挺健,意境清新。这幅竹石图为其代表作,画面上三株翠竹挺立于石前,竹节圆浑挺劲,叶肥枝瘦。巨石用浅墨随意勾勒,造型奇丽,表现了作者的心境和气节。此图藏青岛市博物馆。
龚贤双树图 龚贤(1618~1689年),江苏昆山人,是清代的一位山水画大师,为“金陵八家”之首。双树图为龚贤晚年送友人回家之作。画面上屹立的山峰苍翠润泽,象征友情长存。两株茂密的翠柏前后相依,以物比人,寓意深远。此图藏青岛市博物馆。
铜方彝 商末周初青铜盛酒器,通高22.8厘米,口径14.5厘米,重2.6公斤。长方形,棱形盖,盖顶有棱状柱纽。腹下收上扩,四足为对角三角形。盖与腹各饰两周弦纹。内底有铭文二字,为氏族徽号。该器1975年于胶县张家屯乡西黄姑庵村西台地出土,藏胶县博物馆。
龙虎铜簋 春秋时期青铜盛器,通高45厘米,口径12厘米,器盖上铸有两立雕虎和小鸟,虎四周饰雕六条龙。器身有两环形耳。造型端庄美观,纹饰细微精湛,器形保存完好。平度县大泽山半坡出土,藏平度县博物馆。
五铢铜钱范 汉代钱范,长24.5厘米,宽8.7厘米,厚1厘米。范上铸有五铢钱12枚,钱径2.5厘米,分两组排列。1976年在平度县古岘镇大朱毛村出土,藏平度县博物馆。
周代益公钟 铜质乌黑锃亮。通高35.4厘米,甬长12厘米,重6公斤。钟体的横截面呈椭圆形,器表各部有突棱界格,两面各饰枚6组,每组三枚(即凸乳)。甬为实体,枚组间和鼓部饰夔龙纹。钲间有6个篆字铭文:“益公为楚氏和钟”,故此钟以“益公”为名。益公钟铸造精美,端庄典雅,是古代青铜器和古乐器的珍贵实物。藏青岛市博物馆。
红陶龟型 属大汶口文化时期,为盛水器。通高10.5厘米,长20.5厘米,宽19厘米。红陶土烧制,手工塑成,器形呈龟型(又称玄武),前有流,流下有龟头,腹呈圆筒形,腹上安提梁,腹下安四足。尾部有肛门,其下有两个小圆蛋,象征雄性龟。造型奇特,形态生动,制作精巧,既可实用,又是罕见的陶制艺术品,1979年在胶县城南三里河出土,藏胶县博物馆。
蚌形响器 属龙山文化时期,乐器。泥质黑陶,形如蚌壳,呈椭圆形,壁薄细腻。两侧有对称弧形缺口,口长7.5厘米,宽0.5厘米,缺口两端各有一凹形槽,便于两指捏住。蚌体分为上下两半,腹部有四个小圆孔,器内有三个泥制小圆球。使用时两指捏住摇动,使小圆球撞击器壁和相互碰撞而发音,其声响清脆悦耳。1985年在胶南县塔山乡西寺遗址出土,藏胶南县博物馆。
青玉杯 汉代玉雕。直径13.4厘米,孔径6.1厘米,厚0.6厘米。素面、色泽莹润,绿中微显黄色斑点。有一被土浸蚀处,色灰白。1959年购于青岛市台西委托商店,藏青岛市博物馆。
莱州玉狮子 隋代玉制品。通高13厘米,座高4.5厘米。雄狮跪坐于器座之上,做工精细,别致生动。1976年在平度县门村乡育泉村出土,藏平度县博物馆。
青玉活环莲花嵌红料石圆洗 清初玉雕。通高5.6厘米,口径16.3厘米。口沿浮雕宝镶花4朵,花心各嵌红料石一颗,花朵出沿折枝于外腹中部,花茎各挂一较大圆形活环。外腹另浮雕4朵花蕾,茎上各挂一圆形小活环。花朵和花蕾间各浮雕蕉叶一片。玉洗用整块青玉雕成,制作技艺高超,轻摇时活环叮当作响,为清初玉雕之上品。1972年青岛市财政局移交,藏青岛市博物馆。 白玉云龙纹扁壶 清乾隆年间玉雕。高19.9厘米,口、底均为长方形,腹为扁钟形,宽15厘米,腹上部半浮雕宝珠,下部饰海水,五爪神龙盘旋于海水云雾之间,龙首正面而视,威武传神。青岛市文物商店于1972年收购,藏青岛市博物馆。
诸国侯印 汉代官印。金质方形,边长2.5厘米,龟纽,通高2.1厘米,重97克,印文为“诸国侯印”。1977年在即墨王村镇小桥村出土,藏即墨县博物馆。
田黄石印 清代著名藏书家杨以增藏印,清代印章。两方,形制相同,田黄石质,有清晰的萝卜纹。正方形,通高7.3厘米。印文分别为:“游悔庐所藏金石经籍书画记”和“东郡杨氏海源阁鉴藏书画印”,皆为篆书,为浙派刀法。杨以增聊城人,“游悔庐”和“海源阁”均为杨以增收藏书画的宝阁名。藏青岛市博物馆。
金银书画妙法莲花经卷 北宋何子芝造,卷轴装,共七卷。纵31厘米,横1169~1409厘米,每卷用磁青纸19.5~27张,每张纸26~33行,每行16~20字不等。经法画用金银绘制,经文用金银书写。妙法莲花经是佛教大乘派中最有名的佛经,为后秦西域僧鸠摩罗什所译。北宋人书写金银字经,为首次发现,极为珍贵。此经分别藏于胶县博物馆和即墨县博物馆。
琅琊台瓦当 秦代制作。黄褐色,直径18.7厘米,周长57.5厘米,厚2~3厘米。中部用十字凸线将瓦当平分为四格,格内各一字,篆书“千秋万岁”。这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第一次登琅琊台,修筑琅琊台时烧制的。1982年在琅琊台顶出土,藏胶南县博物馆。
犀角雕花杯 清代制品。高7厘米,内径长13厘米,深棕色。杯体雕成一朵初开的百合花,花旁衬有几朵小花蕊和几片叶子。构图精巧,形象逼真,藏青岛市博物馆。
提线木偶 西汉制品,为有活动机关的木俑。身高193厘米,头颅用整块木头雕成,躯干、四肢分别雕制。整体用13块木条组成,全身机关灵活,可坐、可立、可跪,为全国考古发掘中所仅见。1978年在莱西县院里乡岱墅村西汉墓出土,藏莱西县文管所。
青釉鸟兽纹壶 东汉时期盛器。高36.5厘米,口径15厘米,腹部39厘米。胎体厚重呈灰色,腹部以上施釉,釉薄透明,色青微泛黄。肩部釉下刻划三首鸟、水鸟和尖嘴长尾兽的变形图案,是汉代青釉瓷器中的稀有珍品。1974年在崂山县出土,藏青岛市博物馆。
宋钧窑鼓式洗 北宋钧窑产品,器呈鼓形。高9.1厘米,口径23.18厘米。胎体厚重,呈深灰色,器表釉层肥厚,呈紫红色,内釉天蓝色。直口内平,口外饰有三道棱线,二棱线间和足跟部有等距离鼓钉纹二周,造型古朴,庄重大方。1958年征集,藏青岛市博物馆。
青白釉云龙盘 明正德年间(1506~1522年)景德镇窑产品。高4.5厘米,口径22.6厘米,胎薄质细色洁白,内外施釉,较厚。外壁胎上刻划双行龙及云朵,内底刻划一团龙。底有“大明正德年制”,青花楷书款。1978年,青岛市博物馆从民间收购并收藏。
珍贵善本《册府元龟》 大型历史类书,是宋真宗时用八年时间(1005~1013年)修成,称为宋代四大书之一。全书1000卷,分31部,共940万字,明刻本已属罕见。青岛市博物馆存两部,一部为元抄本,一部为明刊本。
甲骨文片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以甲文与骨文得名,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馆藏的这片甲骨文长12厘米、宽8厘米,是甲骨文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正面有10字,反面有8字。文字大意是在丁酉这个时候进行贞卜,问妇好这个人能不能生育?贞卜的结果是能够生育。妇好这个人是殷王武丁众多妻子之一,为殷王祖庚、祖甲的母辈“母辛”,她自有封地,为殷王朝觐纳贡,曾征集兵员,讨伐羌、夷、土方等族,一次伐羌就统帅兵员达13000人,是个能征惯战的女将,为殷王朝立有战功。1976年其墓在殷墟发现,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铜器中也有“妇好”和“司母辛”的铭文。这是目前唯一能够与历史文献和甲骨文联系起来的发现,它对殷王朝的性质和甲骨文的断代提供了确凿的证据,是建国以来重大的考古成就。 第三篇 文博 电影
第一章 文 物
第三节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7年12月,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发文公布青岛地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
高家民兵联防遗址 位于平度县大泽山乡。抗日战争时期,平度县高家、韭园、南台、北台、所里头等5个村庄组成民兵联防,在中共平度县委和武委会的领导下,开展了游击战、麻雀战,大摆地雷阵,配合主力部队作战600余次,粉碎了日军的一次次扫荡,取得了伟大胜利。著名战例有:杏山阻击战,震动胶东的高家地雷阵,北杏山下打洋马,棉花顶上摆疑阵,七天三捷等。高家民兵联防在历次战斗中,打死、打伤、俘虏日伪军共2300余名。
北魏石造像及碑刻 青岛市博物馆的庭院内,安放着四尊石佛像和两座石碑。四尊石佛像造型优美,雕刻技法纯熟,衣纹细致柔和,神态栩栩如生,是南北朝时代的遗物,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四尊石佛像和两座石碑原放置在临淄县龙池村西北的龙泉寺内。1928年7月,日本侵略者将这批文物运至淄河店车站,准备掠往日本,因“五三惨案”影响,其阴谋没有得逞。1930年,四方机厂用专车运来青岛,放置在四方公园内,后四方机厂扩建,将佛像划归厂区范围内。1979年7月,佛像迁至青岛市博物馆内。
城子遗址 位于崂山县城阳镇城子村北,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类型遗址。城子遗址面积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西面与北面均为断崖,高约2.5米,其中有1米多厚的文化层含有丰富的文化遗物。采集到的有石斧、石铲、石刀、石镰、石矛和大量陶片。
东皂户遗址 位于胶南县琅琊镇东皂户村,时间为新石器时代至商代。遗址南北长150米,东西宽200米,地表上发现有鬲足和绳纹陶片。
汉代六曲山墓群 位于平度县古岘镇东六曲村。六曲山古墓群分布在古岘、麻兰、洪山等4个乡镇的30多个山头范围内,共有大小墓葬360余座,大部为汉墓,少数为东周墓葬,封土大部完整,并筑有方台,台基用石头或泥土筑成。其中,以汉康王墓最大,直径40米,封土高达10米,台基高20米。
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岛市人民Gov从1982年开始,先后三次发文公布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2处。
中共青岛支部遗址 位于青岛市四方区海岸路18号,时间1923~1928年。1923年,中共“一大”代表,中共山东党的创始人之一邓恩铭来到青岛,开展党团的发展与工运工作。1924年在王象午家中(海岸路18号)建立了中共青岛支部,邓恩铭任书记。
在中共青岛早期活动中,海岸路18号一直是中共青岛地方组织的重要活动地点,一些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中共山东党执行委员会书记王尽美、中共青岛地方组织负责人李慰农均曾在此住过。1925年5月,刘少奇以“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名义来青岛视察工作时也住在这里。海岸路18号是一栋红瓦平房,房间为两大间和两小间,面积50平方米。原是胶济铁路四方工厂职工宿舍,俗称“西公司”,为四方工厂职工王象午的住处。
太清宫 位于崂山县王哥庄镇南部海滨,始建于汉代,历代均曾重修。据《太清宫志》记载,太清宫建于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系江西瑞州府高乐县张廉夫所创建。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封刘若拙为“华盖真人”。刘若拙奉敕回崂山,太清宫得以大规模修建。明朝万历年间,太清宫倾圮,憨山和尚于宫前建海印寺,后毁寺复宫并扩建,有庭院15座、殿堂21间、客堂135间。清代、民国年间均曾重修。该宫后巨石上有清末名人康有为题刻。
法海寺 位于崂山县夏庄镇源头村东,是青岛地区最古老的一处佛教寺院。始建于北魏,因纪念创建该寺的第一代方丈法海大师而得名。宋、元、明、清、民国以及建国后(1956年)均曾重修。法海寺有院墙293米,占地面积12亩,分为前后两院。原有大殿、后殿、客舍、僧房、配房、山门、碑亭等数十间,后多损坏。
明道观 位于崂山县王哥庄镇刁龙嘴村西山上,始建于唐代,历代均曾重修。明道观又名棋盘石庙,是崂山所有庙宇中地势最高的一处道观。庙侧巨石上有“天宝二年敕采药孙昙”刻石。清康熙年间曾建东、西两院,西院供老君,东院供玉皇(现有殿房10余间)。
白云洞 位于崂山县王哥庄镇刁龙嘴村西北山顶,建于唐天宝二年(743年),历代均重修。白云洞由四块巨石结构而成,以洞口四周一年四季为白云缭绕而得名。洞内宽深10丈,十分宽敞,面积达30平方米,可站立数十人。洞外有青龙阁、迎宾楼等建筑。原有房屋24间。洞前两株银杏,合抱如伞,枝叶茂盛。
上清宫 位于崂山县王哥庄镇南部青山村西,始建于北宋,历代均曾重修。上清宫,简称上宫,是宋太祖赵匡胤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敕建的道场,后被山洪冲毁。元代大德元年(1297年)道士李志明重修,明、清两代亦曾重修。上清宫有前后两处庭院和偏院,殿宇房屋28间,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旧祀三清、三官、玉皇、七真等位(现已不存)。前院两株粗大之银杏,在青岛地区堪称“银杏之尊”。元代道士丘处机来崂山时居此,留有题刻多处,存有《青玉案》词一阕、七绝10首。
太平宫 位于崂山县王哥庄镇仰口村南,始建于北宋,历代均曾重修。太平宫是宋太祖赵匡胤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敕建的道场。因落成于宋太平兴国年间,故初名“太平兴国院”,后改名为太平宫。金、明、清各代重修。青岛解放后亦曾重修。有三清殿、三官殿、真武殿等殿堂十多间。此处景观很多,宫西有“犹龙洞”、宫北有“白龙洞”、宫东有“绵羊石”、东北有“狮子峰”等胜景。
华楼宫 位于崂山县北宅乡毕家村西山上,始建于元代。华楼宫建于华楼山上,是崂山西部最著名的一处道院,“华楼山……山巅有石似楼故名。一名华楼峰”,宫名来源于峰名。建于元泰定二年(1325年),由道人刘志坚创建。全院东西长80米,南北宽30米,占地约两亩半。殿宇坐北朝南自东而西依山而列,分别为道房、关公殿、老君殿、玉皇殿等10余间庙舍。
华楼宫为崂山碑刻最多的一处庙宇,据统计元明清以来的题诗、题名、题字以及摩崖共30多处。黄宗昌所著《崂山志》中,赞誉华楼“碑书海上名山第一,信不诬也”。
明霞洞 位于崂山南部昆仑山(玄武峰)之巅,始建于金大定二年(1162年)。明霞洞系由巨石崩落叠架而成,原是上清宫的别院。洞内原来高大宽敞,清康熙年间因遭雷击使洞大半陷于地下。洞西的斗母宫是一座道观,始建于元代,明代重修。清代在斗母宫之西建观音殿及客舍,院内植有黄杨、玉兰等树木。
童真宫 位于崂山县惜福镇傅家埠村南。始建于汉代,元代重修。童真宫又名童公祠,为纪念东汉不其县令童恢而建。童真宫元初改为道院通真宫,原分两院,正殿一座供童公,配殿两座供真武、娘娘,后为童恢墓。墓前有清乾隆年间石碑一座,碑文为“敕封后汉不其令童府君之墓”。现殿堂留存,童恢塑像、墓碑均被毁,院内松柏茂密。
华严寺 位于崂山县王哥庄镇刁龙嘴村西南山中,始建于明末,后代曾重修。华严寺,原名华严庵,亦称华严禅院,是崂山中唯一的佛教寺庙。明崇祯进士、即墨人黄宗昌辞官还乡,筹资兴建华严庵,未建成即毁于兵火。清初其子黄坦资助慈沾和尚重建。1931年改称为华严寺。华严寺为四进建筑,寺舍100余间,分为藏经阁、正殿和后殿及客房,供那罗延佛和观世音。寺内藏有珍贵善本《册府元龟》和《大藏经》各一部,寺外有慈沾塔墓、于七石塔墓。寺西有那罗延窟,可容纳数十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华严寺遭到破坏,后修复。
蔚竹庵 位于崂山北部北九水的凤凰崮下,始建于明代。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宋仲儒真人云游崂山,在这里建成道院,更移竹环栽成林,取名蔚竹庵。占地面积二亩六分,建有房舍20余间,正殿三间原供真武大帝和三官神像(现已毁)。
海云庵 位于青岛四方区海云街1号,明代创建。海云庵又称大士庵,正殿祀观音大士、龙王,清代和民国时重修。海云庵建成后,香火渐盛,每年有庙会,因会上卖糖球的多,故俗称为“糖球会”,庙会传统至今不断。
于姑庵 位于青岛市四方区错埠岭村东,始建于明代。明代初年,于姓居民在此建立错埠岭村。至第三代,有一于姓女出家为道姑,在原黄德庵废圯处,重新修建了一座道庵,改名为“于姑庵”。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于姑庵进行了一次重修和扩建,共有殿宇和房屋25间,于姑庵由道教的道姑庵改为佛教的尼姑庵。1943年再次重修,建有四大天王殿、西方三圣殿、观音菩萨殿、地藏菩萨殿等。“文化大革命”前,每年旧历正月十一日为庙会,香火甚盛。
天后宫 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太平路东,始建于明代成化三年(1467年)。俗称中国大庙,为市内最早的一处庙宇。是渔民商贾供祀天后圣母(护航神)的场所,后多次重修。建筑有正殿、配殿、住房、戏楼、钟鼓楼等。全宫分前后两院,并有两配院,布局得体,共有殿宇16栋。
湛山寺 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大湛山村北,是近代兴建的最后一批佛教名刹之一。1932年始建,1945年完工。湛山寺为十方选贤丛林制,属天台宗,以讲学、念佛为主。1945年还曾创办“湛山寺佛教学校”(后改为佛学院),为当时国内著名佛教学府。湛山寺为五进院落。第一进为山门;第二进为天王殿,供奉弥勒、菩萨,左右为四大天王;第三进为大雄宝殿,供释迦牟尼和文殊、普贤;第四进为三圣殿,供阿弥陀佛、观世音和大势至;第五进为藏经楼;共有殿宇、房舍144间,占地2万平方米。寺前有放生池(莲花池),东侧有砖砌八角七级药师塔,巍然耸立。
琅琊台 位于胶南县琅琊镇台东村,始建春秋时代,历代均曾重修。《山海经》记载:“盖海畔有山,形如台,在琅琊”。据《吴越春秋》载:春秋末,越国徙都琅琊,在琅琊山上筑琅琊台。《水经注》记其规模:“台孤立,特显于众山上。下周二十余里,傍滨巨海,台基二层,层高三丈,上级平敞方二百余步,高五里……台下有路三,阔三四丈,皆人力为之,今仍呼为御路……”,台顶营造有“望月楼”。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东行郡县,南登琅琊,留三个月,迁三万户居民于琅琊台下,立石刻,颂秦德。公元前218年、公元前209年,秦始皇又先后登临。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重修琅琊台,建海神庙,立龙头碑72座。琅琊台业已废圯,台基残存东西约200米,南北约100米,夯土层6.7厘米,附近秦砖汉瓦尚见。
南阡遗址 位于即墨县南阡乡南阡村西,这处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类型,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遗址东高西低,从北向南渐低下,背山向阳,东临大海,群山环抱,宜于古人类生活。遗址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灰土层厚1.5米左右,地面暴露遗物较丰富,有牡蛎壳、陶片、石器等。
北阡遗址 位于即墨县南阡乡北阡村北,属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类型。遗址地势较高,当地群众称此地为“鲜棚子顶”。遗址北为玉皇山,南为凤凰山,东临大海,西为黄家山,整个遗址中间高,自南向北渐低,土地肥沃。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宽200米,文化层厚2米,地面暴露牡蛎壳、陶片、鼎足、石器、鹿角、兽骨等遗物。
东演堤遗址 位于即墨县店集镇东演堤村西,属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类型。遗址东高西低,土质黄色,东西长800米,南北宽500米,灰土层厚1.20米,地面暴露遗物极丰富,有牡蛎壳、红烧土块、鼎足、石器、骨器、獐牙器等。
三里河遗址 位于胶县城南三里河村西,属新石器时代。遗址总面积5万平方米。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的基础上,1979年秋青岛市博物馆进行了一次发掘,发掘面积共1500平方米。此地为一氏族公社墓葬区,发现大汶口文化墓葬60余座、龙山文化墓葬近10座,随葬品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约1000件。其中有些器物堪称“国宝”,还发现有房迹、灰坑和柱洞。
石源遗址 位于即墨县留村乡石源村西,属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类型。石源遗址东临崂山,南临墨水河,与团彪村隔河相望,西有西马山,此处地势较高,土质肥沃。遗址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600米,土质呈黄沙土,文化层厚2~3米,地面遗物暴露较多,有石器、陶器等。
赵家庄遗址 位于胶县里岔乡赵家庄村南,属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类型。遗址坐落在村南约100米的高台上,东有岭,西有山,南有河流及水库。遗址范围较大,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300米,文化层厚达2.5米左右,地面暴露遗物较多,有鬼脸式鼎足、泥质黑陶盆口沿、石斧、凿式鼎足等。
罗家村遗址 位于胶县前店口乡罗家村南,属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类型。遗址位于罗家村南50米的平地,南是果园,东临水库,遗址面积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300米,文化层厚达约1.5米,内涵极为丰富。地面暴露遗物甚多,有鼎足、钵口沿、石凿、双孔残石刀等。
郭家河岩遗址 位于胶南县隐珠乡郭家河岩村东南500米处,属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类型。遗址地势较高,中心为一高台地,俗称“吴家崖”。遗址范围东西长200米,南北宽200米,土质松软肥沃,文化层厚达1.5米左右,遗存丰富,地面暴露石器及大量陶片。
向阳遗址 位于胶南县宝山乡向阳村东500米处,属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遗址地势较高,俗称“城顶”。南侧有灵子圈河,两端有小溪。遗址范围东西长250米,南北宽200米,内涵丰富,文化层厚达2~3米,地面暴露遗物甚多,曾出土过石凿、石镞、石纺轮、陶片。
李家宅头遗址 位于崂山县夏庄镇李家宅头村西。1952年3月苗圃工人在挖井时,于深4米处发现两件黑陶双耳罐以及一些碎陶片,经鉴定为龙山文化遗物。
西寺遗址 位于胶南县塔山乡西寺村北,东临北马河,地势较高,俗称为“北茔”。遗址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灰土层厚2~3米。暴露遗物较丰富,有石斧、双孔石刀、陶杯等器物。系一处龙山文化遗址和一墓葬区。
田横五百义士墓 位于即墨县海域中田横岛。田横岛东西长约3公里,南北宽约0.5公里,总面积1.5平方公里。五百义士墓位于岛西部高坡,墓为石块与沙土筑成,高约2.5米,直径近20米。岛上原有田横庙,后被海盗所毁。“齐王田横暨五百义士之位”的石碑尚存,呈长方形(长44厘米、宽19.5厘米、厚7.5厘米)。
城阳汉墓群 位于崂山县城阳镇城子村北,属汉代。城阳周围原有汉墓多座,“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仅存两座。两座墓葬相距50米,南北并列呈土堆形,都较完整。北边一座称为“梁王坟”,高6米,直径30米;南面一座称为“拜坟台”,高4米,直径8米。《即墨县志》载:为东汉不其侯伏湛八代子孙之墓。1948年,曾挖出一块石门和一块刻鹿的画像石,为汉代遗物,存青岛市博物馆。
王吉墓群 位于即墨县皋虞乡西皋虞村北,属汉代。王吉字子阳,皋虞人,西汉宣帝时为谏大夫,被后人誉为即墨九贤之一。王吉墓群坐落在村西北的山坡上,墓地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500米,占地7500亩,以王吉墓为中心,前7座,后8座,左5右6,共有大小27座墓葬。墓封土高5米,直径20米。青岛解放后墓区曾出土文物多种。
刘若拙墓 位于即墨县城关镇东关高真宫前,属宋代。刘若拙为古代崂山十大道首之一。刘若拙墓高1.5米,直径4米,封土呈圆锥形。墓前尚存明代墓碑1座,上书“元封华盖刘真人之墓”。
康有为墓 位于崂山县中韩镇王家麦岛村北山坡上,1985年迁建。康有为(1858~1927年),广东南海县人,“百日维新”运动的领袖。晚年常住青岛,病逝后,曾葬于崂山县李村象耳山。新墓区占地2亩,系花岗石建筑,墓志铭为刘海粟书写。
东岳石遗址 位于平度县大泽山乡东岳石村东南,属新石器时代末期至夏商时期,为岳石文化类型。遗址东依大泽山,南部和西部为淄阳河。遗址面积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70米,地势较高,由于冲刷,文化遗物暴露于地表之外。遗址文化内涵相当丰富,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蚌器,在器物造型和风格方面都别具一格。
南岚遗址 位于莱西县南岚乡南岚村北,属商周时代文化类型。遗址呈缓坡状台地,西有大沽河,南临北岚河。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文化层厚1米左右,土质黑灰色,采集到灰陶鬲、罐、豆等器物碎片及石铲、骨锥等遗物。
宁戚冢 位于平度县马戈庄乡冢东村西,属春秋时代。宁戚,春秋卫国人,经管仲推荐,到齐国辅佐朝政,授以卿位。《平度州乡土志》载:齐国兴兵出师伐东莱,宁戚大夫死于行军途中而葬于此。冢高15米,直径70米,周围为耕地,冢附近各村,都以宁戚冢取名。
即墨古城遗址 位于平度县古岘镇大朱毛村,属东周时代。即墨古城俗称朱毛城,分内城和外城。外城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2.5公里。80年代尚遗城墙1000余米,城基宽约40米,高5米,全为夯土板筑,十分坚固。内城尚存金銮殿、点将台、养鱼池等遗址。当年“田单破燕”大摆火牛阵就发生在这里。汉代胶东国康王都此,所以又称“康王城”。遗址上时有文物出土。
齐长城遗址 位于胶南县市美等六乡镇,属东周时代。齐长城是指春秋战国时齐国修筑的长城。从诸城县进入胶南县,途经市美、六汪、铁山、隐珠、薛家岛、灵山卫六乡镇,东入黄岛区入海。在胶南县境内长55公里,残墙宽7~10米,高2~6米,系砖石夯土结构。齐长城是当年齐国和鲁国的分界线。
牧马城遗址 位于胶县里岔乡西,属西汉时期。牧马城是青岛地区保存比较完整的唯一的一座汉代古城遗址。城廓呈正方形,四周边长各0.5公里,面积720亩,夯土残墙高2~3米,原有东南西三城门(今只存南门)。城内地面上汉代砖瓦陶片很多。明代在此择地养马,故名牧马城。
天柱山摩崖刻石 位于平度县青杨乡北隋村北,属东汉至北朝。天柱山海拔280米,最大的刻石为郑文公上碑。碑在山之阳,高3米,宽1.5米。呈自然碑状,阴文20行,每行45~50字不等,共880字,隶书。北魏光州(今掖县)刺史郑道昭永平四年(511年)书镌。结字宽博,笔力遒劲,受到国内外书法家所推崇,被后世尊誉为“书圣”。另外,山上还有其他时代的残刻多处。1983年1月13日,天柱山刻石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濠运河 位于青岛市黄岛区薛家岛镇官亭村东,元代开凿未果,明嘉靖间开竣。马濠运河是南胶莱运河的南段,北通胶州湾,南至唐岛湾入海,全长14里,宽6丈,深3丈。马濠运河两岸有官亭、濠北头、濠洼、濠南头四个村庄。官亭村存古碑两座,一为《新开胶州马濠之记》,一为《修河公移碑》,明嘉靖十七年(1528年)立。
雄崖所故城遗址 位于即墨县丰城乡南、北雄崖所,筑于明代。故城长宽各0.5公里,占地370亩。城墙夯土筑成,外包以青砖、石块,墙高1丈左右,底宽1.5丈,顶宽9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为防倭而建,城南有营子和教坊,为当时驻兵和操练的地方,东门和北门于清末倒塌,只存南门和西门,西门还保留原样,门宽4米,进深10米,系砖石结构,门上“威镇”二字犹存,是青岛仅存的明代卫所所城。
胶澳总督楼 初为胶澳总督官邸,俗称提督楼。位于青岛市龙山路26号。1903年始建,1906年基本完工,1908年全部竣工。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建筑费用100万马克。1934年,南京国民Gov正式确定为迎宾馆。青岛解放后,沿用此名,由青岛市人民Gov机关事务管理局管理,作为接待党和国家擎天柱以及重要外宾的场所。
花石楼 因楼内墙壁用花石砌成得名。位于青岛市黄海路18号,1930年始建。占地面积4.51亩,建筑面积500平方米。花石楼共有三层,有十几个房间,周围石院墙,铁门铁栏杆,院内遍植松柏。
胶澳总督府 俗称提督府,位于青岛市沂水路11号。1903年始建,1906年竣工,面积7500平方米,建筑费用85万马克。德国侵占时期为“总督府”,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为“青岛守备军司令部”,北洋Gov统治时期为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和胶澳商埠局,南京国民Gov统治时期为青岛特别市Gov或青岛市Gov,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为伪青岛市治安维持会、伪青岛特别市公署、伪青岛特别市Gov,解放后为青岛市人民Gov办公处。
江苏路基督教堂 位于青岛市江苏路15号。基督教堂为德国古城堡式建筑,1908年始建,1910年完工,堂内可容1000人聚会。东边一幢为牧师宿舍,北边一幢为附属礼堂。“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1980年3月修复,11月2日正式恢复礼拜活动。堂内因有钟表报时,俗称“钟表楼”。
天主教堂 位于青岛市浙江路北端。天主教堂又称圣弥厄尔大教堂,1932年始建,1934年完工,占地面积2470平方米,建筑主体长80米、高56米,钟塔顶端竖有4.5米高的十字架,共高60余米。全部建筑以钢筋混凝土与花岗岩结合而成,建筑平面采用拉丁十字型,堂内高大,可容纳1000余人,整座建筑庄严美观。“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1982年复活节重新开放,恢复宗教活动,是中国唯一祝圣的教堂。
汇泉炮台遗址 位于青岛市汇泉角上。旧称汇泉岬炮台,系德国侵占青岛后远东舰队在青岛的重要海岸防御设施,原有各种型号火炮及自卫设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和德国争夺青岛,德国兵败,自行炸毁,遗址尚?存。
青岛山(京山)炮台遗址 位于青岛市青岛山南部。曾称俾士麦炮台,是德国侵占青岛后远东舰队在青岛最重要的海岸防御设施,有各种火炮多门。1914年在日德战争中曾“颇著功绩”。后德军自行炸毁,但仍有一部分保存完好。
康有为故居 位于青岛市福山支路5号。康有为故居原为胶澳总督早期的住房。1923年康有为到青岛时租住后,将平房改成二层建筑,楼上自住,楼下供随员居住,名此屋为“天游园”。康有为在天游园住到1927年病逝。
老舍故居 位于青岛市黄县路12号。老舍于1934年受聘山东大学来到青岛,三经迁徙,最后定居于此,直至1937年离开青岛。是一幢二层灰色的楼房,老舍一家住在楼下,东头背阴的一间是书房。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及其他许多作品都诞生在这里。
闻一多故居 即山东海洋学院院内的“一多楼”。是一幢红瓦黄墙的二层小楼。因闻一多于1930~1932年住此而命名,80年代已开辟为纪念室。 第三篇 文博 电影
第二章 电 影
第一节 电影发行
德国侵占至青岛解放,没有建立过统一的电影管理机构,不同时期兴建的电影院都是私人或团体企业——各影院业主自己管理,影片的来源和放映都是由院方自行安排。1923年,天津平安电影公司在青岛设立分公司,名为青岛南海沿平安电影公司,亦称大饭店电影公司、青岛第一影戏院,它的工作范围仅限于这一家影剧院。在中国影片产生之前,青岛放映德国、日本、美国和英国等国的影片,片商都是外国人。中国影片产生后,青岛才有中国片商。一些国内外的制片厂家在青岛都有自己的片商代理人。1947年,苏联亚洲影片公司在青岛加赉洋行设立代理商,发行苏联影片。
青岛解放初期,影院上映的影片从片商处租赁,也有与上海、天津等地制片厂联系租赁,苏联影片仍由加赉洋行供应。开始由华北影片公司驻济南办事处供应一部分影片。1949年10月,中国影片经理公司华北区公司在青岛建立影片发行站,隶属济南领导,定名为中影华北区公司济南办事处青岛发行站。负责青岛市和烟台、威海、黄县、潍坊、淄博等地影院的影片供应工作,并负责上述地区(包括诸城、日照、高密等地)驻军电影队和工会系统电影队的临时供应任务。1957年,青岛发行站只负责青岛市和崂山县以及市属工会系统的电影队、疗养区、对内俱乐部等放映单位的影片供应工作。潍坊以东地区和驻胶东半岛的陆海空三军数十个35毫米电影放映单位,其临时租片工作仍由青岛发行站负责。1959年1月,青岛发行站更名为山东省青岛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结束了过去只负责影片发行的局面,转而分管全市整个电影发行放映工作。1986年,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除辖有市区“中国”、“红星”、“红旗”、“东风”、“胜利”、“台东”、“大光明”等7个专业影院外,还辖有平度、胶县、即墨、莱西、胶南、黄岛、崂山等7个县、区电影公司,并对市区20家影剧院、俱乐部进行业务指导。 第三篇 文博 电影
第二章 电 影
第二节 电影放映
德国侵占青岛后,从1900年起,在亨利亲王街(今太平路)和爱贝街(今安徽路)之间修建了亨利亲王饭店(即今《青岛日报》社、栈桥宾馆和青岛市政协办公地),在饭店内开辟了亨利亲王饭店影戏院(今市政协礼堂)。以后,随着观众的增多,影戏院又在饭店的西部开辟了一间小电影场(今《青岛日报》社一楼靠安徽路一侧的俱乐部),能容纳200人左右。为区别这两处地方,分别称为影戏院东号和西号。水兵总会,又称水兵俱乐部(今湖北路17号),是青岛最早放映电影的单位之一。该总会1907年8月9日发布电影广告:“晚7时放映电影,门票票价预售25分,现购30分。”亨利亲王饭店影戏院专门放映法国片、美国片、德国片和英国片,以德国片居多。
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亨利亲王饭店为日本霸占,改名为青岛大饭店,影戏院改称大饭店影戏院。日军军曹三浦爱三在市场三路东头修建了一家电影院,叫电气馆,有600个座位。大饭店影戏院和电气馆放映中外影片,以日本片居多。位于山东路(今中山路)北头的中国剧院被日本强占改名为乐乐座,可容纳700多人,除上演戏剧外,也放映电影。
北洋Gov统治青岛时期,1922年底在安徽路建立了明星大影戏院。1923年大饭店影戏院改名为青岛南海沿平安电影公司,主要上映欧美影片。1924年,上映了国产片《好兄弟》。除原有的几家影戏院继续经营外,英国资本家李可柏在山东路(今中山路)中部将一家面包房改建为电影院,取名为中西大影戏院,有400个座位。1927年,经过扩建后,更名为福禄寿大戏院,楼下楼上共有500多个座位,放映的影片多是外国片,也放映部分中国风景片和滑稽影片。1924年在平度路上兴建了青岛最大的戏院,名为大舞台(今永安大戏院),开始时只上演京剧,以后也放映电影,有时白天放电影,晚上演京剧,成为名副其实的影戏院。1928年,南海沿平安电影公司改名为大饭店影戏院,开始上映部分国产片,有《劫车奇盗》、《草莽英雄》、《虎口余生》、《风流女皇》、《上海秋季大赛马》、《白蛇传》、《三笑姻缘》等。同年秋天,更名为银星大戏院,除上映电影外,也上演歌舞节目。9月14日,曾上演梨花少女歌舞团节目,并加映明星公司出品的《女书记》。
30年代,青岛经济文化较为繁荣,人口也发展到40余万,电影院相继增多。1931年,在中山路中部兴建了青岛第一家由中国人开办的电影院——山东大戏院,有750个座位。1931年12月15日,山东大戏院开幕,放映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并聘请“电影皇后”胡蝶前来剪彩。山东大戏院的建立打破了外国人垄断青岛电影的局面,为中国影片的放映设置了阵地。山东大戏院专门放映“明星”、“联华”、“天一”、“新华”等制片厂的影片,受到各界群众欢迎。位于台西镇南村路上的五福大戏院,开始上演戏剧,后改为放映电影,有600个座位。福禄寿大戏院在台东二路上修建了福禄寿分院,专门放映电影。美国商人兹美满在北平路(今北京路)上修建了青岛电影院,能容纳200余人,专门放映欧美影片。德侨许伯德在湖北路上修建了金城电影院,有490个座位。海泊路上有光明电影院,200多个座位。江宁路10号建成大光明电影院,有100余个座位。沧口路22号也建成一家电影院,名为上平安电影院,有300多个座位。还出现了几家露天电影院,只在夏天晚上放映。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将一些影院改名,金城电影院改名为大洋剧场,山东大戏院改名为国际剧场等等。日人三浦爱三在李村路12号兴建了一处设备较好的电影院——青岛映画剧场,有近1000个座位。三浦还在锦州路上改建了一座电影院,名叫东洋剧场。另外,位于台东云门一路的慈光电影院,也于1940年开业,有880个座位。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一些电影院先后改换了名称。1949年5月,青岛共有11家放映电影的影戏院。即:青岛影剧院(原青岛映画剧场)、中国剧院(原山东大戏院)、神州影剧院(原电气馆)、青光剧院(原明星大影戏院)、胜利电影院(原东洋剧场)、国泰电影院(原上平安电影院)、福禄寿电影院、金城电影院、慈光电影院、真光电影院(在四方)、永安大戏院。
青岛解放后,电影事业迎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除原有的影戏院照常营业外,1950年1月建立起青岛市第一个农村电影放映队,深入到胶东半岛农村进行放映活动。不久发展到39个城乡电影放映队,工会俱乐部放映点也相继建立。1955年,在升平路兴建了沧口剧院,是影戏院,有800个座位。1958年,在台东一路兴建了大光明电影院,有近1000个座位。1984年,在兴城路修建了青岛最大的影剧院——楼山剧院,有座席1347个,基本上解决了电影放映网点的布局问题。1986年,青岛地区有厂矿电影队116个、乡镇电影院61个、乡办村办电影队442个,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电影放映网。 第三篇 文博 电影
第二章 电 影
第三节 放映设备
放映机 青岛早期的电影放映机是手摇的,体积不大,重约10斤,用手摇动齿轮,影片随着转动,影片无声,电影放映机都是英、美、德、日等国产品。1931年底,有声电影在青岛出现,放映机逐渐改为电动操纵,有座机和提包机。
青岛解放前后,电影放映座机有多种牌号,有美国的“辛泼革克斯”,英国的“百代”,德国的“蔡司”、“D?2”,日本的“罗拉”、“尼赛”,苏联的“凯排提”,“中西”,还有国产的“新华”、“天极”、“新曙光”等。在提包机中有“狄夫莱”、“光音”、“凯排提”、“胜利”、“乌克兰”、“OP”、“艾尔姆”,还有“200”型、“54—35”型、“长江FL—16”、“长江FL—35”、“长江FL16—4”,以及FL8?75等国产放映机。这种牌号错杂、“万国博览”的状况,经过几度改革、更新,1986年基本达到定型,引进座机为“松花江”、“东风”,移动机为35毫米103、104型,16毫米流动机为F16—4,都是国产优质配套设备。
银幕 早期电影银幕是普通的白幕布,为了增加亮度,提高银幕的反射系数,又出现玻璃珠幕(在白幕布表层涂上一层玻璃珠)。还有用台湾草和粗棉织品编织的编织幕,再在表面涂上一层硫酸钡,以提高亮度。
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银幕开始改为网纹幕(俗称小字布幕)和圆孔幕(塑料基或布基)。立体电影出现后,又使用了金属银幕(喷铝)。
幕布的尺寸越来越大,解放前银幕长度一般为5米,即一块银幕为12?5平方米(5×2?5)。解放后的宽银幕长度一般为10米,即一块银幕为50平方米(10×5)。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