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s Archiver

青岛酒店预订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33

青岛市志59:体育志 第四篇 体育管理、设施

第四篇 体育管理、设施  
第一章 体育机构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0年代初,现代体育相继传入青岛,篮球、排球、足球、网球和田径等西方体育初在商界、后在学界开展起来。当时,没有统一的组织,自发组织有万国体育会、奥群体育会、胶济路局体育会、青年会体育组等。1924年1月成立的青岛中华体育会,是青岛最早的一个联合体育组织。1926年青岛中华体育会改组,成立了统一的青岛体育联合会。1932年11月5日,青岛体育协进会成立,为官办的群众体育组织,取代了民办的青岛体育联合会。该会出版的《体育周刊》报,是当时华北地区唯一有影响的体育报刊。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有华北青岛体育协会。抗日战争胜利后,青岛市体育协进会恢复,直到青岛解放。
  建国初,领导全市体育工作的部门是市体育分筹会。1955年6月,青岛市人民Gov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体委下设办公室和秘书、竞赛、组宣、群体4个组,编制11人,在湖北路17号办公。
  1956年3月,市体委迁江苏路21号办公。青岛市人民Gov体育运动委员会更名为青岛市体育运动委员会。7月5日,市人委编制委员会批复,市体委设办公室、群众体育科、宣传教育科、运动竞赛科,编制17人。1957年6月,青岛市国防体育协会成立。1958年4月,市体委编制增到28人,迁鱼山路8号办公;台西、市南、台东、市北、四方、沧口6区体委相继成立。1960年4月,市体委增设国防体育科、运动科。1962年,在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中,机关的办公室更名为秘书科,竞赛、群体两科全并为业务科,宣教、国防两科撤销,机关由28人压缩到12人。1965年6月机关编制由12人增到16人,增设政治部办公室。
  1968年6月,体委系统被军事接管。从1968年6月到1972年2月,历经4届军事接管小组。青岛市体委1971年6月更名为青岛市体育局。1973年6月,撤销军事接管小组,恢复青岛市体育运动委员会。1975年底,在全国恢复军事体育活动中,青岛市军事体育领导小组成立。1976年9月,市体委机关设办公室、业务科、政工科、军事体育科。青岛市实行计划单列后,市体委机关于1987年3月由科改处,设置了办公室、人事处、运动竞赛处、群众体育处和中国青岛体育服务总公司。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33

第四篇 体育管理、设施  
第一章 体育机构

第二节 训练机构


  青岛的体育训练工作始于1956年,至1990年已逐步形成层层衔接的5种梯队的训练体制。全市有省、市、县属3级体育传统学校128所,县、区业余体校16所,优秀运动队及专业学校3个。
  青岛市青少年业余体校 建于1956年10月,地址在第二体育场,最初设田径、足球两个班,学员124人,以13~16岁的中学生为主,以两年为限,以提高身体素质和专项训练并重。建校初期条件简陋,仅有4间平房作校舍。后又啬了体操、篮球、举重项目,学员增加到300多人。为充实师资力量,从青岛体育名流中调杨昌、金天民任足球教练,王日新任篮球教练;从华东集训班调苗学礼、毛明正、孟秀英任田径教练,并由沈阳体院、北京体院分配了一些中专毕业生来校执教。当时师资力量雄厚,办校正规,学生训练刻苦,两年中就培养了田麦久、丛培祥、刘恩惠、杨雪芬、苗建国、江崇山、黄葆华、赵树田、朗益刚等优秀人才,后来皆成名手。
  1958年“大跃进”时期,由于多数教练调离,市业余体校训练中止。1961年12月,又在第二体育场恢复了市青少年业余体校的建制。当时,由于经济困难,招生有一定难度,直到1962年下半年才正式投入训练。当时设田径、足球、篮球、乒乓球、体操5个项目,学生267人。从恢复训练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的这一阶段,由于教练集中,训练扎实,学生刻苦,业余体校的训练工作又出现了新成绩。培养了相恒庆、阚福林、杨世杰、朱俊芳、谷坤英、袁美、周文玉等田径、足球、排球等项目的一批优秀体育人才,后来都成了国手。
  1966年下半年到1971年底,市业余体校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停止了活动。1972年,国家体委在西安召开全国业余体校训练工作会议后,市少年业余体校在第二体育场恢复,训练设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体操、举重、武术8个项目,学生370多人。教练们为挽回“文化大革命”中的损失,奋力向上、严格管理,到1976年底,人才培训方面又出现了好势头。举重杨怀庆、宋振竹,足球姜溪远,排球王铁山,体操李风伟、卓茜、蔺建虎,乒乓球韩艳等优秀运动员涌现出来。第二体育场从创办市体校,到1976年转为场办业体,到1987年共向国家和省输送运动员337人,其中足球一项就有99人。
  青岛体育学校 1958年暑期成立,是经市体委、市教育局协商并经市委、市人委审核,报省教育厅批准备案成立的一所中等体育专科学校。设中专(招初中毕业生)、预备(招小学毕业生)两个班,学生100人左右。当年9月1日开学。从1958年到1960年连续招生3年,学生队伍不断扩大。食宿、训练在第一体育场,文化课在中山公园内人工湖附近的一幢校舍。专项训练设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体操、游泳6个项目。配备体育教师(教练员)29人,文化教师15人,行政人员35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优秀运动员和中、小学体育师资。办学条件虽然艰苦,但比较正规。1961年11月,在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时该校停办。毕业生全省统一分配到济南、淄博、菏泽、泰安等地、市。青岛体校虽然只办了3年,但这批学生多数成了青岛的体育骨干力量。
  青岛市少年业余体校 1976年春,根据国家体委和省体委的部署,青岛市建立了重点业余体校,定名为青岛市少年业余体校。第二体育场的市业余体校随改为场办的一般业余体校。市业余体校作为重点业体后,其组织形式、人员配备 、训练措施都得到了加强,校址设在第一体育场。学校设教育组、训练组、总务组,实行全市招生。建校初,从初一到高一设置4个教学班,设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5个训练项目,学生95人,教练16人,行政人员11人,临时聘用退休教师作文化教师,实行食宿、学习、训练三集中的办法。学生由体校统一管理,学籍仍在原校,市级扣类比赛,代表原校参加,优秀学生直接选送省体工队,或考入高、中级体育院校,条件不具备体育专业深造的仍回原校毕业。1977年后,为改善办学条件,在第一体育场西南端建造35间平房,作为新校址,从此学校由第一体育场迁出。1978年,该校建成400米跑道的田径场作为少体校的训练场地。1979年为进一步改善少体校的办学条件,省、市投资70万元兴建6层体校教学大楼,总计5000多平方米,年底动工,1981年启用。1981年后学校逐步完善,机构设办公室、教导处、总务处、基建办。训练设有田径、足球重点项目,其他球类作了调整。在校学生120名,教职员工39人,其中教练13人。截止到1983年底的8年中,少体校共训练800多人,输送优秀运动员225人,其中向国家队输送6人,向省队输送79人,向部队体工队输送88人,考入高等体育院校的52人。少体校培养输送的优秀运动员,田径有任军、谭宝春、尚稚静、王文皓、王雁玲、王丽玲、隋妙月、梁绍萍、王玉暖、庄建伟、王荣伟、李蔚等;足球有王德章、周作金、刘乐阳、李春乐、杨伟建、王维满、矫春本等。该校1982年初被评为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和市少年儿童工作先进集体。1983年被评为山东省少年儿童工作先进集体。
  青岛市体育运动学校 1984年6月,经山东省计划委员会批准,在原青岛市少年业余体校的基础上,建立青岛市体育运动学校。该校是青岛唯一的中专性质的体育运动学校,初办时,招生规模为150名学生。办学目的是培养输送优秀运动员,中、小学体育师资和工会体育干部。该校成立后,含有两部分性质的学生,一部分是中专性质的,一部分是原有的业余训练的普通中学在校学生,这部分采取过渡的办法。第一年该校招生4个班,104名学员,组织机构增设科训处。专项训练项目设田径、足球、篮球、排球,后以足球、田径为重点。同时,该校还代管了曲棍球、网球专业项目(后曲棍球过渡给优秀运动队),教练员增加到27人,职工总数60人。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该校逐步扩大。1985年9月,该校为县级单位。1987年,学校增加到7个班,在校学生240人;职工增加到78人,其中文化教师25人。1988年初,专项训练又增设游泳、举重项目,职工总数增至85人。
  为逐步改善办学条件,1983年投资30万元兴建食堂和宿舍,1984年竣工使用。1986年投资260万元建25米、6条泳道的现代化游泳池,1989年6月落成投入训练。此外,该校还逐步建立了具有现代教学实验仪器的实验室和拥有8000多册图书资料的图书室。1984年以来,该校建立了教练员岗位责任制,教练与校方签定合同,严格执行奖惩制度。1987年经过职称评定,该校评出高级教练员5名,高级讲师6名。1988年,该校实行聘任制。1989年,该校又对田径、游泳、举重3个项目的教练员实行抵押承包责任制,在训练改革中又迈出了新的一步。少体校从1976年到1988年底止,共向国家队输送优秀运动员8名,向省队输送142名,向部队体工队输送95名。输送的优秀运动员,田径有刘苗、丁瑞刚、葛树春、原伟强、周荣华、李起、王刚、高永红等;足球有楚祥、冷波、王吉鹏、胡波、宿茂臻。1983年和1987年,该校曾两度被国家体委评为全国少年业余体校先进集体。
  青岛市体委运动科 成立于1960年4月,是市体委直接领导的运动员专业队伍,凡正式调入运动科的运动员都列入国家正式工作人员序列。这一机构是在第一届全运会的推动下,省体委为保留山东省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全省运动技术水平而举办的,训练设足球、排球、篮球、田径、游泳、航海、乒乓球7个项目,运动员97人,教练员10人,管理人员16人,实行集中食宿,分散训练。1961年5月,运动科在经济困难情况下,将市出经费管理的项目停办,把56名运动员陆续安排到工厂、企业部门,保留了省体委下放的男女篮、排和足球队63人。1962年10月在精简机构中,原保留的专业队伍随之下马,运动员被集中下放,保存实力。同时青岛市体委运动科也被撤销。运动得的建立是兴办专业队的尝试。它的历史虽不到3年,但发挥了很大作用,使青岛市的田径、足球、篮球运动技术水平在60年代初期保持不衰。
  青岛市优秀运动队 1987年6月6日正式建立,编制150人,运动员101人,教练员20人,行政管理人员29人。1988年6月,该队被确定为县级事业单位,有田径、足球、游泳、射击、摔跤、柔道、拳击7个队。队长由市体委副主任周鹏兼任。该队旨在培养优秀运动员,代表省、市参加国际、国内重大比赛,并为国家输送较高水平的优秀运动员。
  田径队20人,高级教练员3人,中级教练员2人。建队时,运动员平均年龄17岁。初步成绩有:1987年,代表青岛参加在日本举行的第四届亚洲友好城市田径运动会(20个队参赛),获3枚金牌;参加山东省第十四届运动会,获10枚金牌。1988年,在全国首届城市运动会预选赛中,有10人取得决赛权。王刚获城运会800米第一名,破全国少年纪录。
  足球队,教练员3人,运动员17人。1987年获全国“希望杯”冠军;1988年获省第十四届运动会足球比赛冠军;芬兰赫尔辛基国际青少年足球赛小组第一名,进入八强。1989年获广东梅县全国“卷烟杯”赛第三名;法国蒙代古国际少年足球赛小组第三名,总第五名。
  拳击队,教练员1人,运动员3人。全队尚在试训阶段,短时间内战绩突出。赵文进1987年获全国“桑塔纳”杯赛冠军;1988年获全国“洛玻杯”赛冠军,全国锦杯赛和全国冠军赛亚军;1989年获全国拳击锦标赛71公斤级第二名。另两名队员获该赛63.5公斤级第二名,60公斤级第三名。
  女子柔道队,教练2人,队员9人(省编4人)。在山东省第十三届、十四届运动会上获得金牌10枚;在全国第一届城市运动会上夺得金牌1枚、铜牌2枚;在全国女子柔道锦标赛上,获铜牌1枚,3人进入前6名,其中曲志宏、孙军、田野、程政成绩最佳。
  摔跤队,教练1人,运动员11人。在全国比赛(包括青年比赛)中,获金牌4枚,银牌3枚,铜牌3枚;在省比赛中,获金牌3枚、银牌2枚、铜牌1枚;1989年获全国青年摔跤锦标赛团体第五名。在第二届青少年运动会省级选拔赛中,获6枚金牌,并有4人进入青运会决赛。
  游泳队,教练1人,队员15人,平均年龄14岁。建队时间短,选才好,有2人调国家游泳集训队深造。
  青岛市军事体育学校 其前身为青岛市陆上运动俱乐部,初建于1956年7月,受市国防体育协会、军事体育领导小组管辖,1976年更名为军事体育学校。开展的项目有射击、摩托车、航空模型、无线电。培养的优秀运动员有:高建後、王德文、赵红果、张会群、李建红、王波宁、李霞、代西云、刘伟、张永杰等。
  青岛市航海运动学校 航海运动始于50年代初,组织机构历经中央直属、省属、市属3次变迁。1953年称青岛航海俱乐部,1958年由中央下放山东,“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止活动。1975年改名青岛市航海运动学校,隶属市体委领导。该校开展的项目有航海多项、航海模型、摩托艇、滑水、帆船。全校实有人数1976年12人,1986年105人,培养优秀运动员数以百计。
  青岛航空运动学校 其前身为青岛航空俱乐部,始建于1957年7月,属省、市体委双重领导,以开展滑翔运动和普及航空知识为主要任务。1975年更名为青岛航空运动学校,地址在中华埠机场。建校以来共培养专业、业余滑翔员1317名。1983年停训。
  山东省青岛体育训练基地 建于1960年,前称“青岛运动员之家”,“山东体育骨干训练场”。原纯为接待运动员的食宿单位。直到1980年,该基地始开展训练。1980~1988年先后开展射箭、击剑、武术、自行车、拳击、健美、举重等项目的业余训练和射箭、击剑的专业训练。1980年9月组建业余射箭队,有男女队员40人。1984年转入专业队,前后训练射箭选手100余人,培养了世界女子射箭冠军马湘君和曲月锋、费立筠、李军涛等优秀选手。击剑从1984年组建专业队,裴莹获1988年全国个人赛的男子重剑第四名,达运动健将标准。业余武术训练也始于1984年,先后培养150名幼苗,其训练的优秀选手在代表省参加全国业体武术比赛中,获团体总分第二名。1981年组建的自行车队,曾代表省参加过两次全国比赛和第五届全运会。由全省举重名将于守金执教的举重队,1988年获全省“萌芽杯”赛的团体总分第三名。1987年兴起的健美训练,有男女150多人参加,在省赛中获得了较好名次。1988年又开展了拳击训练,入学者有70多人。
  青岛市少年宫 建于1964年,在体育方面有乒乓球室,海模、空模室,其中乒乓球项目开展活跃,全市20多所有乒乓球活动的学校均选派小学员到少年宫接受正规训练。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干扰,体育活动停止。1976年少年宫体育活动始得恢复。首先恢复了航模、舰模队,随后又组建小武术队。1979年恢复乒乓球项目。1980年成立射击队,1981年成立射箭队。1984年少年宫新大楼落成,设有乒乓球、武术、艺术体操训练馆,并配有先进而完备的训练设施。1985年成立艺术体操队。1986年成立拳击队、击剑队、棋类队。1987年成立健美队。至此,少年宫共有乒乓球、武术、艺术体操、航模、舰模、拳击、射箭、击剑、棋类、健美9个项目的训练组队,共有专职教练8人,业余教练7人,学员187人,是全市规模圈套的一个综合业余训练场点。除以上各队长年坚持正规训练外,少年宫第年还组织多期乒乓球、武术、艺术体操、健美、棋类、射箭等短期训练。每年举行2~3次传统性的全市规模的体育竞赛。1987年,举办“首届少年儿童体育节”,在全市产生了很大影响。
  1982~1988年,少年宫各训练队在全国、省级比赛中共获金牌43枚。几年来,航模、舰模、乒乓球、武术、射箭共向省专业队输送运动员17人,向部队专业队及体育院校输送12人。
  新兴农工商公司 该公司热心赞助体育事业。不仅资助办各类体育比赛,还出资兴办了一些项目的训练工作,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1985年兴办了“新兴儿童足球学校”。这所学校是全国第一所民办的足球专业与文化学习并重的正规学校,受到了国家体委、省体委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怀,新闻单位在全国范围内给予了多次宣传报道。该校分幼儿、儿童、少年3个训练班次,建成了“小宝塔”式的年龄衔接的少年儿童足球训练体系,聘请有经验的体育教练和文化教师执教,实行“三集中”的办校方法。该公司每年出2~3万元的办学经费。1985年,出资建立了“新兴拳击馆”、新兴网球少年班。1987年4月,该公司又创办了“新兴业余武术学校”,招生200人。1989年兴建体育馆。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34

第四篇 体育管理、设施  
第一章 体育机构

第三节 体育团体


  1949年10月,青岛直接派代表参加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一届代表大会。1950年1月,市团工委发起成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青岛市分会徘徊委员会(简称体育分筹会)。该会是建国初期,在市委领导下开展全市体育工作的常设业务机构,王少林任第一任主任委员。
  1954年市体委建立后,分筹会的作用减弱,但成立体育总会的方案一直在酝酿之中。1987年8月31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青岛分会正式成立。主席刘同钜,副主席丛林、姜贯三、苑尧坤,委员42人。1988年7月苑尧坤任专职副主席。1989年4月,分会更名为青岛市体育总会,5月18日又增补委员19人。总会所辖各单项运动协会、基层和行业体协,不断调整充实、建立健全,成为全市体育事业的一支力量。
[attach]30162[/attach][attach]30163[/attach]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34

第四篇 体育管理、设施  
第二章 体育设施

第一节 第一体育场


  青岛市第一体育场(原名青岛市立体育场),1933年3月动工,6月落成。地处文登路南、荣成路西,纵340米,横230米;内设田径赛场一区,是篮曲式400米跑道,弯道6条、直道8条;北建门楼,环以看台,为阶15级,可容观众1.5万人。阶下区为窟室48间,周围有11个入口直通看台。田径场之东,设排球场4个、网球场6个(后改篮、排球场各2个)。
  建国后,该场更名为青岛市人民体育场。1955年,又更名为第一体育场。1978年重新铺设原有足球草皮场。1982年扩建主席台及运动员宿舍。1986年增建足球场灯光设备,周立灯塔4座,每座灯塔高48.62米、重27吨。同年7月,塑胶跑道铺设工程竣工,塑胶面积为9550平方米,呈铁红色;装饰及人行部位呈翠绿色;绕场跑道边竖立1米多高的低音柱20个。各类比赛常年接待不暇,是全国利用率最高的体育场所之一。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34

第四篇 体育管理、设施  
第二章 体育设施

第二节 第二体育场


  青岛市第二体育场,原名德平路体育场。兴建于1954年初,占地2.2万平方米,设有内为 足球场的田径场,煤渣跑道,主席台,17层单面看台,篮球、排球场各2个。西北角3层楼房一幢为办公楼。1955年更名为第二体育场。1980年在田径场东边建成体操、乒乓球训练馆,建筑面积3770平方米,同时建起一个100平方米的简易举重训练房。第二体育场地处市北区,开展体操、举重、乒乓球、足球、排球、田径训练,是群众活动的重要场所。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34

第四篇 体育管理、设施  
第二章 体育设施

第三节 海泊河体育场


  1955年,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在原“阳本公园”的基础上扩建成海泊河公园。同时,规划了海泊河体育场,将武林路以东、康宁路以北、康定中以西、建设路(温州路)和小村庄河以南划为体育场所,占地11万平方米,先修田径场,后跳伞塔上马,不久停建。1965年在田径场东北角建成灯光篮球场,东西长54米,南北长56米,占地3290平方米,有看台15层及围墙。1977年建起简易田径场,为36米半径圆式煤渣跑道。1981年内场地铺种了草坪。1988年4月开始进行改造。在场地东部兴建起总面积为4100平方米的田径训练馆(5层),一楼为137米塑胶跑道,二楼以上为训练室、运动员宿舍和办公室。发行工程共投资150万元,于1989年5月完工。该场地处台东、四方之间的工业区,以开展田径、足球、篮球活动为重点。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35

第四篇 体育管理、设施  
第二章 体育设施

第四节 工人文化宫体育场


  青岛市工人文化宫所在地。德占青岛时期是深谷山沟。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修为“新町公园”,又称“新市区公园”,不准中国人入内。20年代中国Gov收回青岛后,该园改名为“第三公园”,并在园内兴建体育场,场内有120米长、6米宽的直跑道,跑道内设足球场,跑道外设田赛场。该场因临近学校很多,又在市区,30年代利用率较高。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这里成为军人俱乐部。1945年9月以后,第三公园成为市场。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人民Gov整顿第三公园,将说相声的地方改为篮球场、说快书的荷花池平整为足球场。1951年5月,市总工会决定在此成立工人文化宫。第三公园经过清理整修,改为工人体育场,场地面积万余平方米,成为市内居民唯一用于集会和足球赛的场所。1952年工人文化宫正式成立,体育场投入使用,东、西、北面均有看台。1956~1958年,加长南面看台,形成半圆形,可容纳观众6000人。1959年在体育场北,紧贴北看台修成灯光篮球场2个,是50年代为数不多的露天灯光比赛场地。“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1983年拆除“文化大革命”中的产物“大舞台”。1984年建成70米看台及运动员招待所,形成成蹄形。现有篮球场、300米田径场和正规的足球场。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35

第四篇 体育管理、设施  
第二章 体育设施

第五节 青岛体育馆


  1985年12月24日,青岛市体育馆破土动工,馆址位于汇泉广场南端,占地约6公顷,总建筑面积为18154平方米,其中比赛馆12180平方米,练习馆及其他辅助设施为2696平方米。1990年11月14日建成验收,共投资4530万元。 
  该馆外型近似舰船,平面又呈卵形。设计新颖,造型别致,功能齐备,设施先进。不仅可进行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体操等多项体育比赛,而且还可安排大型文艺活动。观众座席可容纳6653人。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35

第四篇 体育管理、设施  
第二章 体育设施

第六节 市体校场地


  1976年3月,青岛市体育运动学校建立后,次年9月在第一体育场西部45米处平行位置,投资12万元建起简易田径场一个,周围铁栅栏,设400米煤渣跑道和标准的足球场。1979年初,5层教学大楼落成,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备有教室、实验室、办公室、运动员宿舍。
  1986年10月15日,游泳馆在体院内、教学大楼前动工兴建,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采用预制框架结构,建筑物呈35×35米正方形。室内高度13米,采光敞亮、恒温、干燥 、不结露,池长25米、6条泳道,装有超声波快速加热器、水下传声器、观察灯、摄像窗口等先进设备,可供教学、科研、比赛之用。一楼还有48平方米的2个室内力量练习室,二楼有长28米、宽15米的室内综合训练场,室外有200平方米的日光浴场。1988年11月1日,该馆竣工交付使用。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35

第四篇 体育管理、设施  
第二章 体育设施

第七节 山东省青岛体育训练基地


  山东省青岛体育训练基地于1960年建成,西依京山,东邻太平山,南靠中山公园,占地47890.6平方米,其中训练面积为23628.75平方米;训练馆2个,建筑面积1409.7平方米。两面积结构完全相同,每馆长368米、宽19.2米、高难度0.3米,木制地板,配有灯光设备。生活接待楼(含办公楼)面积5976.5平方米,4层建筑共128个房间,设220个床位,大小会议室3个,大小餐厅4个,能容纳300人同时就餐。1979年田径场动工,1987年建成,设8条400米跑道,内为足球场,面积1845.3平方米,用于篮、排、手、网球的训练和比赛。1986年投资11万元,在两个训练馆之间的空地上建起了健身房,长24米,宽17.8米、高7.7米。1987年3月,在原简易射箭训练场地基础上,建成草坪射箭场,长100米、宽15米,面积1500平方米。1986年12月20日至1990年7月21日,在训练基地的南面京山角下投资160万元,建成高档次多功能的京山接待训练综合楼,占地1256平方米(建筑面积4210平方米),内设床位136个,以及健身房、舞厅、俱乐部等。该基地是中国最早的为运动员提供训练、休整和比赛的体育场所之一。1960年10月,取名青岛运动员之家。1971年2月,更名为山东省青岛体育骨干训练场。`1979年4月更名为现名。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35

第四篇 体育管理、设施  
第二章 体育设施

第八节 海水浴场


  青岛第一海水浴场(曾称汇泉海水浴场)建于1901年。这里是青岛海滨风景区的精华所在,位于市区东部汇泉湾内,呈半月形,面广沙平,既无暗礁隐壑,又无旋涡狂涛,水域面积为580米×500米。浴场建成之初,专供外国人入浴,中国人不得入内,每年入浴者仅100人左右。1914年,浴场对国人开放,入浴者逐渐增多。从20年代到30年代初,浴场陆续增添了一些设备,有官建的、民建的10多间木板房(更衣室)、备有浮台、简易跳台、舢舨、救生圈。浴场开放时,社会局派医生救护,浴场北岸设有咖啡厅、洒吧间、临时旅社。1934年以后,浴场范围扩大,有男女更衣室各30间,浴场内设饭店、冷饮室、舞厅,附近建起了东海、白马、百乐门饭店,中外官僚、资本家在此避暑,每天入浴者1000余人,使浴场出现了畸形繁荣景象。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黄色音乐充满浴场,流氓地痞横行其间,乌烟瘴气不堪入目。抗日战争胜利后,更衣室增至300多间。劳苦大众入浴者较少。后不少私人设更衣室和开办租小船业务,入冬更衣室变成住户。后更衣室遭受一次台风袭击,至解放时已破坏不堪。青岛解放后,人民Gov经过多次翻建、扩建,浴场面貌为之一新,入浴者逐年递增,成了人群众的乐园。1953年,建起了距岸20米的两个新跳台,更衣室增至500多间,设置了防鲨网,建起了救护队、医疗站和安全了望台,市财政局第年拨款3~4万元予以维修。1965年,由于更衣室过于陈旧,市Gov拨款进行了局部改建,增添更衣室3栋(每栋5间)、冲水处2处,重建了浴场办公楼,其中包括医疗室、公安派出所、广播室、会议室、了望台等设施。1983年,市Gov决定迁走浴场的144户居民,拆除更衣室,重建海水浴场,把改造第一海水浴场列为1984年的城市建设的10件大事之一,成立第一海水浴场重点工程指挥部。从1984年3月9日开工,到6月26日竣工,只用了108天就建成了造型美观、独具风格的海水浴场。新建后的第一海水浴场,有63个各种造型的单体建筑,共1.99万平方米,维修原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2.03万平方米,比原更衣室面积扩大一倍多。其中浴场办公室、了望塔、冲水处、厕所等公用建筑13处,建筑面积4100多平方米。沙滩面积由原1.18万平方米扩大为2.4万平方米。新建后的第一海水浴场成为广大群众和中外游客游泳、浏览、休息、娱乐、具有特色的风景游览区。
  此外,在太平湾北岸,太平角西侧、汇泉角东侧有第二海水浴场,湛山五路、太平角东侧有第三海水浴场,栈桥西侧有第六海水浴场,兴隆一路14号有四方海水浴场,沧海路有沧口海水浴场,崂山区海域有仰口和石老人海水浴场,开发区有薛家岛海水浴场。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36

第四篇 体育管理、设施  
第三章 体育经费、科研

第一节 体育经费


  青岛体育事业经费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不断增加。建国初期每年的体育经费仅3万元,1956年由于国防体育项目上马,经费达到50万元,1958年为80万元。60年代初由于国民经济困难,经费下降到30万元左右。“文化大革命”期间机构瘫痪,训练停止,经费难以保证,仅能维持人员的供给。1970年,经费开始回升,达到40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市财政拨款在幅度增加。随后由于青岛市少年儿童业余体育运动学校(原青岛体校)和军事体育学校的扩大,经费大量增加。1980年达68.9万元,1984年199.4万元,到1990年达到278万元。其中还不包括遇到全运会、城运会、省运会时的专项拨款及体育馆的部分设备投资,体育场的塑胶跑道、灯塔等。同时,发动企业赞助,吸收社会办体育的资金也相当可观。市属各县(市、区)体育经费已从人均不足1角的状况,突破2角。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36

第四篇 体育管理、设施  
第三章 体育经费、科研

第二节 体育科研


  青岛的体育科研起步较晚,1983~1985年曾多次派人支上海、济南参加选才学习班,在人员和器材上作了准备。1987年6月27日市体育科学学会成立,苑尧坤任理事长,理事15人,科研工作进入实际应用阶段。1988年科学选才研究室在市体校成立,市体委拨款2万元购置了拍摄骨龄片的X光仪、测试神经类型的微机、血乳酸测试仪等。专职科研人员深入训练和比赛第一线,对运动员的形态、机能、素质测试每年可达1000人次,从运动员选才、机能与技术诊断、运动医学三个方面着手,把握主要环节,以科学选才提高育才的成才率,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体育科学研究所。同时召开了青岛市首届教练员论文报告会,发动教练人员和学会会员撰写体育科技论文,参加全国全省的学术交流。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36

 附录



       青岛市运动健将名录
  田径 黄葆华 田兆钟 田麦久 王福荣 毕洪福
     贺永宪 江崇山 阚福林 董学智 丛培祥
     李忠林 张玉美 宋振声 刘 伟 马修德
     王任贵 谭宝春 曲云波 李纪芳 张箐珍
     曲延川 李敦涌 梁在銮 臧文学 秦鸿奎
     陈才元 任殿臣 栾金先 周立奎 刘志厚
     王可豪 魏绪庆 刘玉昆 诏述文 佟继正
     索秀芳 杨淑仙 酉云亭 孙嗣章 崔洪军
      朱俊芳 隋妙月 高素菊 王雁玲 王文皓
      谭缘青 贾映青 滕彦乐 焦云香 王志鹏
     梁绍萍 孙志庆 任 军 王合民 王延鸣
     刘 茜 孙维强 丁鹏林 曹永和 关 平△
     熊 岩△ 李素杰△ 王秀婷△ 蔡尚岩△
     崔光远 乔建平 王 薇 孙 霞 葛 云△
     陈乐胜 谭新波 李 丽 王明霞 王修岩
     高士侃 高永红 张永红 孙素梅△ 宋丽娟△
     牛洪岩△ 王 革 周瑞欣 程晓燕
  足球 相恒庆 盖玉殿 姜溪远 徐永来 刘承德
     张崇发 李玉森 李忠伟 娄序成 代仁庆
     房化宁 高 峰 刘乐阳 矫春本 国作金
     杨为健 张崇来 李 强 张永泰 刘国江
     刘金海 杨安利 孙炳辉 李文锦 高国伟
     王宝成 孙崇军 胡延祥 赵利基 刘青文
     葛树春 李春乐
  篮球 徐锡茂 陶传孝 鞠汾康 鞠汾庚 刘 涛
     孙方杰 李兆英 刘克先 潘永清 王海波
     宋 涛 李 锋 宋 捷 彭一念 孙瑞云
  排球 高绪美 周文玉 袁 美 王嘉琴 王铁山
     姚淑华 殷爱萍 韩民华 张 敏
  乒乓球 申萌华 韩 艳 王振义 乔云丽 乔云萍
  举重 杨怀庆 宋振竹 张常鸣 姜洪明 马文柱△
    于守金 杨志俊 牟建波 王逢欣 郝建本
     尤明河 高宏昆 周志栋 于 澄
  体操 高益英 王 宏 李风伟 郭洪峰 卓 茜
     蔺建虎 陈玉玲 刘安全 张白露 叶长伟
  射箭 王锡华 王荣娟 马湘君△ 曲月锋 陈 红
     费立筠 丁 毅 孙 燕
  射击 高建敏 吕锡正 王德文 黄克修 吕温泉
      石伯谧 张会群 张 锐
  摩托车 郭祖仁
  击剑 王 勇 裴 莹 摔 跤 李书章 张恒才 高兴奕
  无线电 李晓霞
  游泳 熊开发 姜元刚 崔庆新
  帆船 苏 里 于文波 张勇强△ 王 勇△
     杨 弘△
  摩托艇 李屯亮 邱忠海 付汉波 杜在微
      谢 军 鲍同伟 韩国防
  航海模型 辛跃亭 矫恒星 曲 春 孙志业
       王 毅 王建国 兰心刚 陈 延
        杨午钟 徐 岩 谢 伟 范 州
       王作宏 赵 生 赵 华 郭永茂
       黄绪申△ 胡清平 薛 魏 修 慨
       王 东 曲修卓 孙 起 孔 军
   △ 为国际级运动健将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