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s Archiver

青岛酒店预订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14

青岛市志59:体育志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一章 田  径



  青岛的田径运动兴起于20年代。初期只在学校开展,社会上未引起重视。当时国人无力组织田径比赛,唯有“万国体育会”举办国际运动会。但只有日本人参加,形成中日对抗,中方优胜居多。青岛首批田径运动员崭露头角,田赛有徐政、周顺生、王光元、任佩之等;径赛有王遇良、梁祥成、王强、徐汇、彭仁忭、蒋绍桢、夏培荩等。女子水平较弱,在1930年国际运动会上女子只有袁诚森、万淑云、官秀荣成绩较好。1931年后,又涌现了宿笑如、刘希文、赵连壁、王辉普和女将丁桂美、仲平真、唐其贞、纪淑云、曹宝珍等一批优秀人才。1931年开始,国人自办春季运动会,一年一度。1932年增加小学组,分高级、中级、初级的小学又按年龄分甲、乙、丙3组,竞赛制度日臻完善,项目设置日趋合理,对促进田径运动的发展,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30年代初,青岛田径运动水平与全国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1930年4月青岛首次派队参加第四届全国运动会,1933年10月参加第五届全国运动会,田径均未获得名次。但在华北地区,青岛田径水平较高。1931年5月,在第十五届华北运动会上,青岛队获4X400米第三名;男中级部,周顺生获铅球(12磅)冠军;彭仁忭获800米、1500米两项亚军,个人总分第四名;女子部丁桂美获垒球第二名,铅球(8磅)第四名;袁诚森获跳远第四名。1932年10月,在第十六届华北运动会上,青岛队获男高级部田赛总分第四名,径赛第八名;男中级部径赛第四名,田赛第五名;女子田径赛总分第四名。男高级部刘希文稿获撑杆跳第一名(3米13),跳高第四名;王光远获撑杆跳第四名。男中级部宿笑如获100米第一名(11秒7),200米、400米第二名;潘逸安获三级跳远第四名。女子唐其贞获50米第三名;张碧英获跳高第四名。男、女队400米接力昀获第三名,,女队获200米接力第四名。1933年7月,在青岛举行的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上,青岛队获男中级部田赛和径赛总分第二名,女子田径总分第二名。个人:男高级部刘希文获撑秆跳冠军(3米25)、十项全能和跳高第四名、男赛总分第二名;赵连壁获400米中栏第二名;胡玉琏获1500米第二名;王发祥1万米、郑远达400米中栏、郭延春800米均获第四名。男中级部宿笑如获100米(以11秒3破华北11秒6纪录)、200米(23秒8)、径赛总分3项冠军;彭仁忭获500米(4分26秒)第一名(破华北4分26秒4的纪录),800米、径赛总分两项第二名;周顺生获铅球冠军(12米20),铁饼、田赛总分第三名;王辉获200米低栏第二名;周树堂获铅球第二名;男队获800米接力、400米接力第二名;王强获100米第四名。女子仲平真获50米第四名(7秒2破华北7秒4的纪录),100米第三名;袁诚森获50米第三名,铅球第四名;纪淑云获跳远第三名;女队获200米接力(28秒7)、400米接力(57秒8破华北58秒纪录)两项冠军;刘玉玫200米、沈英铁饼、曹宝珍标枪均获第四名。1934年月10月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因部分运动员调离,成绩受影响。团体总分男高级部田赛第四名,十项全能第五名,男中级部径赛第三名;女子田径第四名。个人:男高级部洪羽庭获跳远第二名,刘梦令获跳远第三名、三级跳远第四名,王光元获撑杆跳第三名、十项全能第四名。男中级部鄢立亭400米、刘长俊110米高栏,400米接力、800米接力均获第三名;李振钢获100米第四名。女子部纪淑云获掷垒球第二名,跳远、标枪第四名;仲平真获50米、100米第四名;女队400米接力获冠军,200米接力获第三名。30年代中期,青岛的田径水平大有起色。1935年10月参加在上海举行的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取得400米接力第三名,女子田径第五名,全能运动第九名的较好成绩。
  从1931年到1937年,青岛市体育协进会致力于田径,确立竞赛制度,每年举办春冬两季竞赛会和单项比赛,组织专职教练负责训练。1933年夏,一批田径尖子考入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在协进会的敦促下,建立了东亚晨钟田径队,坚持课余锻炼,其中有赵连壁、周顺生、刘希文、宿笑如、王辉普、潘逸安等人,日后他们成为青岛田径运动的中坚力量。由于中小学校田径运动声速发展,协进会拟定了中小学体育暂行标准,各校把田径纳入教学轨道,体育课正规化,学生自愿参加体育锻炼的人逐渐增多。
  1938~1945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期间,田径运动处于低潮。日伪当局也曾举办一些比赛,制造假象。1939年华北越野接力赛,青岛队获得亚军。1941年7月4~6日,第一届华北都市交欢体育大会在青岛举行,在参赛的8城市中,青岛队获田径总分第二名。1942年9月在第二届华北都市交欢体育大会上,青岛队田径总分女子获冠军,男子获第三名;男400米接力获第一名;各项总分名列第三。1943年9月在第三届华北都市交欢体育大会上,青岛队获田径总分第二名;刘景琨获5000米冠军、1500米亚军;张云龙跳远和400米接力均获第二名;杜存富获200米第三名;辛克昌获三级跳远第三名。1944年在天津举行的第四届华北都市交欢体育大会上,刘景琨的1500米和1万米、牟秉丽100米、尹世文400米均获冠军。刘景琨、牟秉丽获4项冠军、2项亚军。当时,北师大曾邀请青岛田径队进行友谊赛。此时,全市中小学生第年一届的田径运动会延续了30年代的做法照例举行,成绩较好的中学有市立、商业、文德、女中;小学有黄台路、台西镇、台东镇小学。
  抗日战争胜利后,每年一届的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一如既往。运动会领域扩大到Gov官员、社会青年和军人。1946年后随着山东解放区的扩大,各县大批学生接踵来青,青岛出现了许多“流亡中学”,学生田径运动会的参赛单位和人数随之增多。这时,美军第七舰队盘距青岛,1947年和1948年曾两度举行过中美田径对抗赛,刘景琨中长跑两度获得冠军。1948年5月5日16日,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在上海举行,青岛派出以宋君复为总领队、赵逢珠为总管理的62名运动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田径等11个项目的比赛。田径男子无建树,女子获团体冠军;王淑桂一人夺得60米、100米、个人总分3项第一名,200米第二名;孙素霞标枪、陈瑞年跳远获第二名;王鸿兰获跳高第三名;女子还夺得了400米接力冠军。女子的战果在全国是冷门爆发,一时引起上海各界的轰动。
  1949年12月,青岛举行解放后的首届人民体育大会,揭开了田径运动持续发展的序幕。1951年6月,第二届人民体育大会,田径赛破13项平2项山东省纪录。1952年9月,第三届人民体育大会,打破5项全国纪录(李琦400米、800米、1500米,巩佩海400米中栏,牟秉丽200米)、49项省纪录、29项市纪录。1953年7月,第四届人民体育大会,破5项全国纪录(酉云亭5000米,林延源200米低栏,于素荃女子100米,巩佩海200米低栏、400米中栏),45项省、市纪录。四届综合性运动会,反映出田坛的新风貌,波及工厂、机关和农村,工厂、机关的基层运动会一年一度,走向制度化。
  50年代许多大赛,青岛取得不少好成绩。1953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田径测验中,李琦获1500米、5000米两项冠军;巩佩海获110米高栏第四名。同年10月在全国田径、体操、自行车运动会上,张桂秀打破女子标枪(32米45)全国纪录,获第二名;李琦获1500米第二名,5000米以15分55秒8的成绩破全国纪录,获第三名;黄骧100米、酉云亭1万米均获第三名。1955年全国第一届工人运动会,酉云亭获5000米、1万米第二名,苗学礼获三级跳远第二名,崔景祥获跳高第五名。1956年全市举行破3项纪录运动会,姜效亮100米以11秒1的成绩破省、市最高纪录。7月,在天津、济南、青岛三城市田径对抗赛上,张玉英、王瑞华、赵秀玉、于素荃的女子800米接力以1分54秒1的成绩打破1分55秒5的全国纪录。1957年,全国夏季田径对抗赛,毕洪福破全国链球纪录。1958年12月在山东省冬季田径运动会马拉松赛中,青岛有12人达到和超过运动健将标准,其中李敦涌以2小时19分55秒、梁在銮以2小时21分58秒、臧文学以2小时24分35秒的成绩打破十六届奥运会冠军2小时25分3秒的纪录。1959年2月在全国春季田径分区运动会上海赛区,李敦涌1万米和马拉松、王福荣男子铁饼、赵秀玉女子800米、杨雪芬女子铁饼均获金牌;另获银牌3枚,铜牌2枚。1960年9月,在全国田径运动会上,田兆钟的跳远、三级跳远,王福荣五项全能、毕洪福链球均获第一名,张连贵获手榴弹第二名,臧文学获马拉松第五名。
  50年代是青岛田径运动发展的黄金时代。从1950年到1959年,青岛相继参加了第一至第八届省运会。女队第一至第七届获团体冠军,第八届获第二名。男队第一至第四届和第六届获团体冠军,第五、七、八届获第二名;共有16人破13项全国纪录,3人平2项全国纪录,55人5队破100项全省纪录;获金牌250枚,银牌2枚。50年代保持全国田径纪录的青岛籍运动员有田兆钟、(三级跳)、李秉诚(铅球、铁饼)、王福荣(五项)、毕洪福(链球)、贺永宪(铅球)、李敦涌(马拉松)、李琦(400米)等。
  1954年开始,市职工、中学生、小学生运动会分开举行,一年一度,形成制度,参赛单位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市属各局、各个系统都把举行田径运动会列入本部门的计划,按时召开。10年中举办市级比赛100多次。基层办赛第年有200多个单位,参赛人数学生占总数的60%,职工以40%左右。田径项目的运动健将达28人,等级运动员达1600人。
  进入60年代,初期受经济困难影响,末期又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田径运动受到很大挫折。只在1962年底到1965年,学校职工的田径运动会照例举行。1962年8月,山东省田径运动会在青岛举行,黄宝华破男子100米(10秒6)、200米(22秒1)2项省纪录,刘伟破铅球(15米26)省纪录。1963年,全国少年运动会在青岛举行,贺光生(200米)、李舜华(女铁饼)、赵宗亮、肖光乾(女60米)、刘炳芝(女60米)5人破4项第一届全国少年运动会纪录。9月,全国田径通讯赛,17个城市参加,青岛获团体总分第四名;在32个单项比赛中,获金牌2枚,银牌2枚。1964年7月参加第九届省运动会,青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金牌33枚、银牌25枚、铜牌19枚,列全省榜首。1965年5月,在全省中学生装运动会上,获团体冠军,12枚金牌,破2项省少年纪录。1966年5月,在青岛举行的全省中学生运动会上,又获团体总分冠军。青岛一中、12中、19中获基层队4个团体第一名。山东代表团参加1965年9月第二届全国运动会的216名运动员中,青岛运动员58人,占总人数的26%,其中田径仅获1枚金牌、1枚铜牌。田径水平有所下降。
  1970年9月,国家田径队来青表演,市和县、区恢复整顿了业余体校,市业余体校有学生500多名。1972年7月,全省少年田径赛在青举行,青岛队在56个单项中获金牌27枚,夺冠数近50%;刘群(女100米栏)、王洪利(1500米)破全国少年纪录;4人1队破3项省少年纪录。8月,青岛参加全国少年田径通讯赛,获金牌6枚,银、铜牌各2枚。9月,在全省田径、篮球、乒乓球运动会上,青岛获田径男、女少年和普通组3个团体总分第一名,女子普通组第二名;田新(400米),姚振国、田新、姚振家、王同茂(1500米)4人和女子4X200米打破3项全国少年纪录;姚振国、姚振家弟兄破3000米省纪录;李萱、万丽华破女子跳高省少年纪录;71年单项获金牌26枚,银牌16枚,铜牌10枚。同年10月参加在南京举行的全国田径运动会,田新打破男子400米、800米、1500米3项全国少年纪录,姚振家的1500米、女子4X100米接力(孙朝英、李兰新、张维娟、王卫红)同时破全国少年纪录;阚福林男子铅球和张玉美女子100米栏、200米栏均获第一名。1973年5月,在全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青岛队获男女甲乙4个组别的团体冠军,57个单项获金牌26枚、银牌20枚、铜牌9枚;林伟兰破女子手榴弹(54米86)全国少年纪录,有6人2队破了7项省纪录。在全国田径(合肥)分区赛上,董学智(十项)、宫素花(女子五项)破全国纪录,孙启文获男少100米、200米两项冠军,于绍辉获女子手榴弹第二名,朱俊芳获女少铁饼第二名,姚振家3000米和贺光生100米、200米均获男少第三名。7月,在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上,林伟兰又破女少手榴弹全国少年纪录;王斌男甲800米和王秀英女甲100米、200米均获第一名。1974年,在全省中学生运动会上,林伟兰又破女子手榴弹全国少年纪录,并有20人4队破20项省少年纪录。7月,在省第十届运动会上,青岛获田径总分普通组第一名、少年组第二名,破4项省少年纪录,得金牌27枚、银牌11枚。8月,全国少年田径分区赛吉林怀德赛区,山东等11外省参加,40名山东队员中有青岛运动员人,获2枚金牌(高继先男甲100米、孙秀成男甲撑杆跳高)、2枚银牌、8枚铜牌,10人进入前4~6名。9月,青岛中中的王志鹏参加在联邦德国威斯巴登举行的第一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获男子跳远(6米55)第一名、三级跳远(14米05)第三名。10月,在重庆全国田径运动会上,阚福林获铅球第一名,宫素花获女子五项全能第二名,张玉美获女子100米栏第三名、五项全能第四名,田新800米、董遵兴跳远、潘丽丽女子跳高均获第四名。1974年青岛的女子少年组100米、200米,男子少年组100米、400米的成绩分别高于全国成年组第五至第六名的水平,在市女子组17项最高纪录中打破13项,其中有10项是女子少年打破的。已保持10年以上的男子100米、800米、110米高栏的市纪录全被突破。1975年6月在法国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上,青岛一中的管绍恕获男子铁饼第三名。在青岛举行的省青海年田径运动会上,周玉欣的男子跳高(1米91)、李青的女子五项全能(3153分)破省少年纪录。9月,市职工运动会破2项省纪录5项市纪录。参加第三届全国运动会的山东代表团的青岛运动员共获金牌5枚,其中田径4枚:阚福林铅球、董学智十项全能、张玉美女子100米栏和五项全能;董遵兴获跳远第三名,朱俊芳获女子铁饼第六名,少年组杨桂芝获女子1500米第二名、800米第四名,谭宝春获手榴弹第三名、标枪第五名。
  1976年~1980年,田径运动趋稳定发展。1976年4月,在全国田径(无锡)分区赛上,孙维强(链球)、张玉美(女800米)获第一名,朱俊芳(女铁饼)获第二名,崔洪军(跳高)、刘伟(铅球)获第四名,孙嗣章(撑杆跳高)获第五名,关心(110米栏)获第六名。6月,在全国田径(沈阳)分区赛上,阚福林获铅球冠军,孙维强获链球第二名,朱俊芳获女铁饼第六名。7月,在全国12个单位田径(烟台)分区赛上,青岛队获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名,得金牌26枚、银牌15枚、铜牌20枚。1977年6月,在全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青岛获团体总分第二名,破1项全国少年乙组纪录,2项省纪录,1项省少年纪录。1978年5月,青岛在全国田径(合肥)分区赛上,获3项第一名,2项第二名,1项第三名。同年,在第八届亚洲运动会上,崔洪军的跳高、丁鹏林的标枪均获第三名,索秀芳获女子1500米、500米第六名。1978年第十一届省运会,青岛田径获普通组、少年组团体总分第二名,获12枚金牌、19枚银牌、20枚铜牌。1979年4月,青岛6人参加中学生国家杯选拔赛(莆田),滕彦乐的跳高破省少年纪录。5月,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有6人破3项省少年纪录,王永利、江崇民分别打破了田麦久保持22年之久的男少年800米的省市纪录。5月,在省少年田径选拔赛中,又有4人破4项省少年纪录、11人破8项市最高纪录、12项市少年纪录。8月,在北京、天津、旅大、烟台、青岛五单位“大干快上”田径赛上,青岛获团体总分第二名,有3人破省少年甲乙组纪录,10人1队破7项市最高纪录,22人1队破18项市少年甲乙组纪录。破省少年纪录的有贾映青跳高(1米98)、高素菊女400米(58秒6)、梁绍萍跳高(1米63)。1979年在第四届全运会上,崔洪军男跳高(2米16)、高素菊女少800米(2分15秒5),王玉暖女少标枪(51米04)获金牌;焦云香(女铁饼)、孙维强(链球)、滕彦乐(男少跳高)获铜牌;丁鹏林(标枪)、程淑芬(女少1500米)获第四名;阚福林(铅球)、宋丽丽(女少跳高)获第五名;谷昭卿(女跳远)获第六名。
  80年代,青岛田径发展较快。1980年3月,崔洪军在奥运会预选赛中把男子跳高提高到2米19的高度,4月又达到了2米20。朱俊芳女子铁饼以57米38破56米80的省最高纪录。8月,全国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在太原举行,青岛队共获3枚金牌、3枚银牌、2枚铜牌;6人进入前6名;王荣伟男乙三级跳远、盛江平男乙3000米、胡兆远男乙铁饼获第一名。1981年1月,朱俊芳参加新西兰国际田径邀请赛,获标枪(58米84)第二名。3月,在全省越野赛上,青岛获团体冠军。5月,在全国田径(南京)分区赛上,焦云香获女子铁饼(56米86)冠军,贾映青跳高、孙维强链球获第二名,孙嗣章200米、李伟成110米栏、王雁玲女子800米获第三名。秦皇岛赛区,丁鹏林标枪、高素菊女子1500米、焦云香女子铁饼均获冠军。8月,在省少年田径运动会上,青岛获团体总分冠军。王丽玲在中国、日本、加拿大少年田径赛上,获女子400米第三名。9月,全国田径锦标赛,焦云香获铁饼第二名,高素菊1500米、朱俊芳铁饼获第三名。10月,在全国五城市业余体校田径赛上,青岛获金牌6枚、银牌2枚、铜牌4枚。1981年,青岛进入全国田径前10名的运动员有:孙嗣章、贾映青、崔洪军、丁鹏林、孙维强、高素菊、焦云香、朱俊芳。1982年4月,王文浩以7米72的成绩,打破全省男子跳远7米55的最高纪录。5月,全国田径分区赛,崔洪军、孙维强、梁绍萍分获各自项目的第二名;贾映青、丁鹏林获第三名。5月,在全省少年田径赛上,青岛获10枚金牌、7枚银牌、4枚铜牌。6月,全国田径分项赛,崔洪军获跳高冠军、滕彦乐获跳高第三名。跳高运动员贾映青作为中国青岛田径队的成员访问阿根廷、墨西哥,在阿根廷获第二名,在墨西哥获第四名。在全国田径冠军赛上,王雁玲获女子1500米冠军,并以4分22秒36的成绩破4分22秒4的全国最高纪录;高素菊获女子3000米第二名;焦云香获女子铁饼第三名;崔洪军获跳高第五名。8月,在全国业体分区赛莆田赛区,纪玉昆获铅球第二名,王合民获跳高第三名,刘大国获100米第四名,冯卫获400米栏第六名。在全国青年田径锦标赛上,梁绍萍获女子跳高冠军(1米83)。在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运动会上,贾映青获跳高冠军(2米12);盛江平获3000米、5000米2项亚军,1万米第三名。在青岛举行的第三届中日少年田径赛上,王世明的三级跳远、纪玉昆的铅球获第三名,王合民的跳高获第四名,秦咏梅的女子100米低栏获第三名。9月,在全国田径锦标赛上,高至少菊获女子1500米冠军、3000米第二名,以9分19秒68的成绩破9分25秒2的全国纪录;焦云香获女子铁饼第三名;任军获标枪第二名,崔洪军、贾映青并列跳高第三名。在省第十二届运动会田径赛上,青岛获女子团体第二名,男子团体第三名,金牌11枚、银牌7枚、铜牌4枚。在五城市跃进杯田径赛(天津)上,张秀珍的女子400米、孙素梅的女子跳高和纪玉昆的铅球获金牌。1982年底,由中国田径协会、中国体育记者协会、人民体育出版社、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群体部联合举办的“田径之乡”评比揭晓,全国共评出19个市、县,青岛被评为“全国田径之乡”之一。1983年7月,市Gov向全市批转了市体委《1983~1985年建设“田径之乡”的规划》。从1983年到1986年,青岛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中共山东省委、省Gov“一年初开局面,四年卓有成效,十年全面振兴”的战略方针,田径运动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三年,青岛向山东省输送田径运动员26人,学生达标率由28%提高到56.8%,市区中小学已达85.5%,小学已达91.3%。42所中小学列为省市田径传统项目学校,校校有田径队。全国“雏鹰起飞杯”田径通讯赛,青岛有10个学校获奖。在全国传统学校田径赛上,青岛获金牌4枚。全市举办基层职工田径运动会的单位增到1700多个,参赛人数58万人次,职工田径队有2852个。1986年青岛再度被评为全国“田径之乡”。
  80年代,青岛在参加全国田径大赛中,取得很多优异成绩。1984年8月,获全国首届“田径之乡”城市组团体总分冠军。1985年,在第二届全国工人运动会上,山东队获金牌总数第一名,青岛参赛人数和获金牌数列全省之首。全国农民运动会,山东省获总分第一名、金牌5枚,王秀婷独得金牌2枚。在第五届全运会上,代表山东队参赛的青岛运动员获1枚金牌(焦云香女铁饼,55米32)、2枚银牌(关平女子10公里竟走、高素菊3000米)、2枚铜牌(关平5公里竟走、王雁玲1500米)。1987年,在第六届全运会上,代表山东队参赛的青岛运动员共获金牌5枚,占金牌总数的62.5%。1986年的第十三届省运会,青岛获团体总分、金牌数、精神文明、破纪录、奖牌数五项综合第一名;田径成绩(581分)、女子成年组、男女少年组总分第一名,男子成年组第二名;获金牌26枚、银牌14枚、铜牌16枚。有10人3队、15次打破18项省纪录。关平10公里竟走破世界纪录(44分28秒),王秀婷的1万米(33分15秒3)破全国纪录,曹永和400米(47秒7)、蔡尚岩1万米(28分44秒3)、5000米(14分5秒2)、高永红400米栏(53秒6)破省最高纪录。1988年第十四届省运会,青岛获田径男女甲组总分第一名,男女乙组总分第二名;获金牌15枚、银牌11枚、铜牌8枚。1986年,在全国田径“十佳”评选中,关平、李素杰、王秀婷3人当选,关平还被选为全国体育“十佳”。当年,关平、李素杰因双破世界竞走纪录,被国际田径联合会授予“金星奖”,这是中国田径选手首次获此殊荣。
  1983年~1986年,青岛田坛涌现了一批佼佼者。其中,关平是女子世界竞走团体冠军之一,曾多次超过和打破女子5公里和10公里竞走纪录,夺得过全国冠军。李素杰也是女子团体世界冠军成员,打破过女子5公里竞走世界纪录,夺得了1986年4月在墨西椅哥举行的第十届国际女子竞走世界冠军、1987年7月在南斯拉夫举行的第十届国际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5公里女子竞走冠军。王秀婷1986年获第十届亚运会女子万米跑冠军,破亚洲纪录,1987年又在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上独得5000米、1万米两项冠军,破这两项亚洲纪录。
  1988年10月,在全国首届城市运动会的田径比赛上,青岛获男子团体总分第一名、女子团体总分第二名,金牌10枚、银牌5枚。1989年6月2日“青岛建行杯”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在青举行,有32个单位、222名女选手参赛,山东队以总成绩135分蝉联团体冠军。青岛籍运动员夺得5枚金牌:孙素梅(400米、800米)、王秀婷(3000米)、王薇(跳高)、傅晓荣(三级跳远)。1989年12月,第五届亚洲城市青年田径赛在香港举行,在包括东京、汉城、曼谷(中国有北京、上海、广州、大连、青岛)等25个亚洲城市的角逐中,青岛获8枚金牌,名列第一。1986~1990年,青岛田径选手有2人4次打破2项世界纪录,有1人7次创3项亚洲纪录,保持3项亚洲纪录、6项全国纪录。截止1990年,青岛田径运动员达运动健将者有83人,国际级运动健将9人。1990年,青岛第三次被评为全国田径之乡。
[attach]30140[/attach][attach]30141[/attach][attach]30142[/attach][attach]30143[/attach][attach]30144[/attach]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15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二章 球  类

第一节 足球运动


  20年代,现代足球传入青岛。当时,驻青外国侨民经常在一起踢球,少数青岛人出于好奇心,也学着玩,这是青岛足球开展的伊始。当时参加活动的多数是机关、银行、铁路的职员,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踢球,无固定的队。午饭间,下班后,找块空地,用石头垒个球门,就开始比赛。星期天,多在汇泉广场活动,踢球的人自愿结队,人数不等,时间不拘,踢累为止。
  1924年1月,青岛观象台职员宋国模邀集一批体育场人士组织成立了青岛市第一支足球队——中华足球队,首批成员有宋国模、吴炎章、崔少白、毛恭瑛、包松生、王遇良、劳启涛、王振声、韩秉诚、黄子昌等。同年3月,各国侨民成立“西联”足球队,以俄国人卜洛夫为首。以后,青岛的足球队相继应运而生,当年建有友谊会、胶济铁路局、海关、青年会、奥群等队。1925年又建青岛大学、日本商业学校足球队。1929年,谷源容成立了第一支中学足球队——礼贤中学足球队。
  随着足球队的组建,自1927年起,万国体育会开始组织一年一度的青岛国际足球赛,邀请驻青各国侨民球队和青岛各体育团体球队参加,以西联队和中华队实力较强。1925年中华队击败西联队而荣获冠军,推动了足球运动的发展,激励了民族精神。1926年,青岛体育联合会又开始举办公务员足球赛和春季、冬季竞赛会,岛城足坛甚为活跃。1927年4月3日,以中华队为主的青岛联队与日本海军陆奥足球队进行了一场交锋,青岛队以4:0获胜。1929年,以“南李”惠堂率领的华东队战胜“北李”风楼为首的华北队后来青比赛,中华队以0:1败北。“亚洲球王”李惠堂、“铁大门”周贤和、“前锋大将”陈家球的精彩表演,给岛城人民留下深刻印象。1929年中华足球队又新增队员计儒懋、梁康年、蔡明、梁景垣、毛恭瑛、谷源容、陈安兴,实力大增。30年代初,足球活动已广泛扩及学校,各中、小学都建立了足球队,企业、机关的足球活动也很活跃,唯技术水平不高,对外比赛胜少负多。齐鲁大学来访,青岛队三战皆负。中华足球队由于人员变化,球技大为逊色。1933年的第五届全运会和1935年的第六届全运会虽设有足球项目,青岛因实力较差均未派队参加。1933年改由体育协进会主办的青岛国际足球赛,西联队(西商队)获冠军。1934年中华队虽以9:1战胜日本队,却以1:3负于西商队,又让西商队取得冠军。青岛足球水平上不去,引起体育界人士的重视,遂选定足球名将30人集中按期训练,准备对外应战。1933年,青岛开始举办少年儿童足球赛(用五号小足球),当时在全国是一项创举。1934年、1935年全市冬运会足球赛分高级、高中、初中、初级4个级别举行。
  1938年日本条约二次侵占青岛后,体育活动受到影响。1939年,日伪Gov出于自身的需要,由伪华北体育协会出面组织体育活动。青岛足球运动于1939年下半年开始恢复活动。当时社会上的一些足球爱好者常组织小型比赛。后王君之、熊钧组织“镇青”足球队,成员有杨昌、苗其昌、姜希圣、夏家鼎、杨永森、金天民、贾民卿、刘文学等人。他们多以第三公园为阵地进行活动。青岛曾连续4次参加“华北都市交欢会”的足球比赛,我以“镇青”队为主组成的市队参赛。1942年9月第二届“华北都市交欢会”有7市参加,青岛获得优胜队。1943年9月在济南举行的第三届“华北都市交欢会”有10个市参加,青岛获冠军。队长熊钧是守门员,人称“铁门”,其守门姿势被称为“熊钧式”。
  抗日战争胜利后,镇青队已瓦解,其骨干成立了北联队,坚持足球活动。此后学联、青年、新光、市北、台东等队相继建立,初中和小学的马路足球队亦逐渐增多起来。1948年,以熊钧、杨昌、刘文学、胡根林、计儒懋、谷源岫、夏家鼎、张吉良、毛子富、盛德新、苗其昌等人组成的青岛足球队参加第七届全国运动会,成绩平平。
  青岛解放后,足球是首先起步的一项运动。1949年8月,联谊、华光举行了解放后的第一场足球友谊赛。12月,市体育界响应社会救济委员会的号召,发起足球义赛,有山大、中苏、华光、联谊、学联、中青6队参加。当时,坚持活动的还有京青、中联、北联、斌联、新光等队,皆有一定水平。1950年7月,市体育分筹会举行球类友谊赛,通过比赛,选拔组成了市普通、中学两支市代表队。11月,参加第一届省运会,普通、中学两组均获全省足球赛冠军。年底举办抗美援朝足球义赛,参赛队增加到40多个。1951年6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发起捐献“体育号”飞机、支援抗美援朝的活动,全市组织了大规模的球类义赛,观众捐献1300万元(旧人民币)。10月,为参加山东省第一次举办的全省足球赛,组成市代表队,队员有:李兆春、宋德宽、李永磷、刘文学、陈芸生、王德章、胡亦明、赵鸿才、冯孝先、綦书轩、胡宝林、沈蕴昌、盛德举、盛德祈、崔岱志,在比赛中获得冠军。1953年,青岛举行首届足球锦标赛,社会、工厂、企业、机关、部队、中学的40多个队参赛,新光队夺冠。1954年,市体委确定社会上各类球队归口,由工厂、企业和机关按单位、按系统组队活动。1955年1月,举行了全市足球联赛,组建了青岛工人联队,2月份代表青岛参加了全国大中城市分区足球锦标赛上海赛区的比赛,领队阎成礼、指导(教练)李宏文、队员唐纪青、曲连科、尉振国、刘文学、杨昌、朱耕莘、谭家祯、林兴华、金天民、吕崇惠、宋敬臣、吕崇贤、徐光起、安殿平、贾寿庆、王福荣、李志心、李茂武、赵英奎、王德章、崔岱志。结果不负重望,6场比赛5胜1平,最后以1:0力克上海,荣获冠军。是年,市足球队在全省比赛中又登冠军宝座。市总工会举办首次全市职工足球赛。1956年6月,全国足球锦标赛(1955年分区赛的冠亚军)在青岛举行,是建国后在青岛举行的第一次全国足球大赛。8月,青岛队参加第一届少年运动会足球赛,获亚军。1956年10月举行全市少年足球赛,中学25个队、小学5个队共400多人参加,少年儿童的足球运动正式引入了发展轨道。1956年山东足球队建立,年底,调唐纪青任副教练。遂又先后调郭承文、王汝晨、何柱一、高尚福、吴鸿月、姜宝训、孙玉壁、杜华、贺永宪、李克伦入队。1958年建省二队时,又吸收了孙广聚、王世先、曲礼新。
  1958年4月,全省足球赛按水平分组进行,青岛队与济南、烟台、淄博队较量,获得冠军。7月,广州、大连驻军足球队来青表演。他们技术高超,使足球界学到了不少经验。9月青岛体育学校成立时,设足球班。11月,全市举行综合性运动会,30支足球队参赛。1960年,市体委发出了开展“四球”活动的通知,4月成立市足球专业队16人,少年足球在全省比赛中夺冠。6月,全国足球乙级队决赛在青岛举行。1962年下半年,重点抓了职工和中小学的足球活动。12月,全市足球锦标赛举行,历时两个多月,比赛64场。从1963年开始,市级足球赛分甲、乙级队进行。1964年6月团市委、市教育局和市体委联合召开会议,中、小学足球活动纳入学校体育议程。
  从1962年底到“文化大革命”前,青岛的足球运动处于高潮时期,在全省、全国比赛中成绩突出。1963年6月,参加省青年足球赛获冠军。1964年6月,第九届省运会足球赛,市足球队以不败纪录为挫参赛的6个队。1965年4月,全省少年足球赛获冠军。1964年8月,全国20单位少年足球赛(青岛),青岛10中获第六名。这一时期,青岛队员入省的有相恒庆、盖玉殿、应仁德、孙云亭等人,孙言忠任省队领队,吴鸿月任教练员。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足球运动受到干扰。1971年8月,在青岛举行了全国少年集训大会,国家足球联合国家青年足球队等应邀来青表演,使冷却了多年的足球活动再起。1972年9月,又在青岛举行全国足球分区赛。此后,全国足球赛青岛几乎每年作为一个赛区:1974年9月,全国足球联赛(第二阶段);1975年3月,全国青年足球分区赛(第三阶段、第三赛区);1976年9月,全国青年足球赛(第二阶段)。观众的兴趣由篮球转向了足球,争看的群众越来越多。
  在全国足球比赛的推动下,青岛的足球运动有了飞跃的发展,全市职工、中学、小学的比赛形成了制度,一批基层优秀足球队伍涌现,小足球活动深入到各个角落。青岛队参加1974年和1978年的第十届和第十一届省运会足球比赛均获冠军。1976年7月参加全国少年足球分区赛,获威海赛区冠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青岛把足球运动定为重点项目。1979年11月,国务院批准国家体委《关于提高我国足球技术水平若干措施的指示》,确定青岛为全国16个足球重点城市之一。市体委、教育局、团市委、市总工会召开全市足球工作会议,恢复市足球协会,确定全市足球重点学校。1979年,以青岛运动员为主组成的山东省足球队在第四届全运会上荣登冠军宝座。参赛的19名运动员中,青岛14名:相恒庆、安征、娄序成、姜溪远、房华宁、李忠伟、代仁庆、徐永来、李玉森、高峰、张崇发、盖玉殿、魏吉鸿、刘承德。13人被授予运动健将称号。相恒庆、徐永来、刘承德、姜溪远、张崇发、王东宁、李春乐、矫春本先后选入国家队和国家二队。
  1979年,在市区56所中学中,32所有足球队;在150所小学中,62所有足球队。1980年,中学队45个、班级队348个,运动员5935人;小学队67个、班级队264个,运动员4191人。从1980年开始,中、小学从校级队发展到班级队的比赛。1980年市级中学校际比赛810场,班级比赛580场;区级小学比赛8次,73个队,334场。34中有校队4个、班级队28个,获全省中学生“三好杯”足球赛冠军。1982年3月,对全市中、小学足球赛的制度进行改革,中学分甲乙级队,小学以“幼苗”、“萌芽”为主,假期集中比赛,平常采取周末竞赛制。1984年,对足球传统项目学校调整布局。青岛作为全国足球重点城市,一年一度参加全国三杯(希望杯、幼苗杯、萌芽杯)比赛。从1980年起,由区到市举办中小学三个层次的比赛,平均每年有100支左右的足球队参赛;参加全国三杯比赛中,“希望杯”成绩最佳,1987年混合队获得冠军。
  全国“贝贝杯”(9岁以下)足球比赛,小白干路二小1984年(沙州)获第十二名,人民路一小1986年(沙州)获第七名,第二体育场小足球队1987年(张家港)获第四名。
  为培养足球人才,本着“从娃娃抓起”的精神,传统项目学校都做到年龄的三级衔接,重点中学和小学挂钩,中帮小、小靠中,使小学的足球苗子毕业后进入重点中学。在竞赛方面,1984年开展5人制和4人制足球赛,56所学校、146个队参赛,分高、初男女4个组,赛576场。1987年又实行田径、游泳、三大球的5项联赛,力促学生的全面发展。1984~1986年,全省举行5人制小足球赛,人民路第二小学获“三连冠”。
  80年代,职工足球是青岛足坛的生力军。1980年,全市厂际之间的比赛就有2022场。1981年,全市职工足球队有111个,1395名运动员;全市职工足球赛有65个足球队参赛,比赛88场。1982年,全市职工足球队增加到630个,仅电子仪表工业公司的29个单位就有44支足球队,区局足球队67个。不少职工自行发起联赛,各家出钱,集体办比赛,采用先分散后集中,先基层后区局,层层进行。1984年又采取甲、乙、丙级队的联赛办法。1985年,职工足球队发展到1004个,1987年达1318个。职工足球队的骨干力量多数是各省、部队队退役返里的优秀队员。4808厂足球队1984年获省赛亚军和全国分区赛青岛赛区第五名;1984年迎战澳大利亚安娜号船足球队和1986年美国第七舰队足球队的来访,均大胜;1985年和1987年获省“振兴杯”、省职工足球赛冠军。市政工程总公司足球队1987年代表青岛参加全国乙级队联赛分区赛获第五名,是此次比赛8支赛队中唯一的业余队。
  80年代,青岛足坛又崛起了一支绿茵巾帼新军。青岛确定为全国足球重点城市之后,不少工厂女工跃跃欲试。1980年,博兴路小学成立了女子足球队。1982年,崂山四中成立了女子足球队。1983年,第一体育场、海泊河体育场建女足队,正式投入了训练。当年6月,青岛举行首届女子足球邀请赛,出现了首批4名女足裁判员:李彩霞、纪巧玲、柳红、吴艳红,她们也是全省首批女足裁判。从此,女子足球冲破了世俗偏见,发展起来。崂山女足初露锋芒,1984年代表省参加华东地区邀请赛,以6战6捷不失一分,进18球获冠军。1986年,以崂山四中为主的青岛女足应邀参加在徐州举行的4省8市比赛,捧回了“一点红杯”。
  1985年12月,新兴农工商公司与四方区体委联合创办新兴儿童足球半天训练,学制7年,分小学校1~6年级6个班,每个级部学生30~40人,经费由新兴公司赞助。1986年,个体户王德鄞办博兴足球俱乐部,与台东区全办博儿童足球班,与市北区合办市北少年足球训练班。1989年,电冰柜厂出资建立青岛市足球队,争取早日达到全国甲级队水平。
  80年代,高水平的足球赛事在青岛举办甚多。全国甲乙级联赛每年都有。1984年,美国森.马科斯中学足球队来访,与青岛一中对阵。1985年5月,在中国农业银行青岛分行的赞助下,举办了青岛“农行杯”足球精英赛。8月,阿尔及利亚大学生足球队来访。1986年8月1日~5日,青岛第一次承办了亚洲正式足球赛——第二十五届亚洲青年(19岁以下)足球锦标赛(第六组)。1987年5月9~19日,举办了金利来杯全国足球甲级队B组联赛(第一阶段)。7月,举行了“今晚报杯”青岛国际足球邀请赛,参赛队有荷兰王国兹瓦鲁足球俱乐部队、香港海峰队、天津海鸥队、山东青岛锻压机械厂队。1988年5月在厦门工程机械厂赞助下,承办了1988年厦工杯全国足球甲级队联赛(第四组)。1989年6月29日至7月9日,举行了“洛玻杯”全国足球甲级队 A组联赛。
  青岛足坛建国以来培养了大批优秀选手。至1988年,输送到国家级足球队的有21人,各省足球队246人,部队187人,体育院校124人。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15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二章 球  类

第二节 篮球运动


  青岛的篮球运动兴起于20年代初,是经基督教青年会传入的一项运动。1924年1月青岛中华体育会成立中华篮球队,发起人有宋国模、吴炎章、崔少伯。8月,青岛大学也成立了一支篮球队,队员有王振声、徐政、王遇良、王真泽、张善三、杨立铭等,篮球运动处于启蒙阶段。1927年,英商祥太木行成立祥太队,发起人任肇昌、蔡和芳、队员在周宏杰、韩德明、林祥生、刘潘芝、孙广财、王菊生、吴永清等;太古洋行建太古队,发起人崔少伯、崔微辉;胶济铁路职员赵松鹤建铁路队,队员有郝永兴、王冠民、秦小然、何铭九等;青年会建全黑队;开继汉、杨文汉组织海关队。是年,万国体育会发起比赛,祥太队、青岛大学队实力较强。这时,岛上的几处中学也成立了篮球队,为首的是铁中篮球队(后称“萌队”)。社会上的混合篮球队,有台东的青友队、台西的武锋队等。他们利用一些空旷场地,支一个简易篮球架,或在树上挂上一个铁圈开展活动。正式场地只有汇泉跑马场、广西路电报局篮球场、浙江路青年会篮球场3处。篮球友谊赛多在电报局球场举行;每10球为一局的擂台赛多在青年会球场进行。后增加了民众教育馆体育场,市北的篮球队多在这里活动。1929年春末,董守义率天津南开大学篮球队远征东南亚,由上海返津,绕道来青岛,在青岛大学球场与日本中学队进行了篮球赛,被称为“南开五虎”的刘建常、唐宝昆、魏蓬云、李国琛、王锡良上场,他们的联防战术,三角传球进攻和个人娴熟的基本功,使青岛球迷们大开眼界。他们还特意对铁中队进行了技术传授,铁中队后来成为岛上的劲旅。
  30年代初,篮球运动得到进一步发展。社会上出现的球队名目繁多,各类比赛频繁,出现了岛上篮球活动前所末有的盛况。中华队在1933年全市冬季运动会篮球赛上获高级组冠军;1935年3月,击败来访的齐鲁大学队,在冬运会篮球赛上,败于黑鹰队屈居亚军。祥太队1931年获全市冠军后,独霸岛上篮坛;1932年出访济南,胜齐鲁大学和济南青年会联队,名声大噪。铁中篮球队30年代驰名于岛上,其主力队员有袁洪举、陈承宗、于德海、郭焕晴、任相成等,人高马大,朝气勃勃,不仅蝉联市中学生篮球冠军,也敢与成年队抗衡,相继战胜过上海复旦大学队、烟台谊文中学队和韩复榘手枪旅的博爱队。博爱队是韩复榘重金招聘的,拥有第六届全运会冠军天津篮球队的名将王有才、王世富、罗衍、尹焕文、宫帮杰、王子恒等,号称“巨人队”,以5分之差败于铁中“娃娃队”,韩复榘为此在发雷霆。黑鹰队建于1934年,由中央银行驻青办事处干事曹述发起,是岛上最强的一支队伍。队员有孔广益、张毓才、王汝舟、胡铭新、王振金、洪立亭等。年年获全市篮球赛高级组冠军。1934年,坊子驻军竞存篮球队来访,在青进行了8场友谊赛,唯黑鹰队获胜。齐鲁大学队来访,黑鹰队以44:15获胜。1934年7月,上海复旦大学队来访黑鹰队竟以20:30败给对方,黑鹰队不服,应上海体育会邀请回访上海,又以48:36赢了回来。1935年8月,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迎接第十一届奥运会曾在山东大学举行60天的田径、篮球夏令营,青岛孔广益、张毓才、张文成、俞根香、张清甫、苏作俊、任相成、丁守誉参训。1936年,华北名将王堪若组建华新纱厂队,自任队长,队员有姜希圣、杨润经、曹林、于风林、王辉汉等。此时,由于铁中“萌队”队员多数考入交通银行,交通银行队成立,萌队解体。中国银行聘请全国名将郑大锷来青组建了篮球队。日本 第二次侵占青岛期间,日伪当局也举办过华北地区的一些比赛,篮球队参加了各届华北体育大会、华北都市交欢体育大会,都没有取得决赛资格。1939年后,交通银行潘瑞祥组建联友队,队员有于德海、张文成、杨永森、程家宁、张其昌、贾民卿、孙玉思、李世云、姜希圣、刘世雄、夏冠海、郑大锷、车轩。1940年伪市教育局举办全市足篮球冬季比赛,有25个球队参赛。中小学篮球赛每年举办一次。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篮球队伍保持了战前状况,活动较战前更为活跃。1947年春,烟台何世德、王绪祖、王德修、张祖思、张秉诚、谢昌益、鹿崇洛等人相继来青岛工作,组建“烟联”篮球队,多次交锋,颇有名气,后与青岛冠军“联友”队在德平路体育场交手,联友队败于“烟联”,轰动一时。这年秋,王绪祖、谢昌益、张秉诚考入中纺四厂,深受厂长张殿贤的赏识,组建了中纺四厂篮球队,增加了李居武、孙鼎仙两员虎将,从而使烟联队解体。青岛电厂厂长徐一贯重视体育,由名将张文成、张学成、安茂江、纪绿和、张中学、邱镇祁、陶传孝组建了青岛电厂队。此时,沧口建立了群谊队(沧联),成员有林子扬、雷讯、李延平、朱斌、庞日轩、董连章、蔡鸿志等。联友、中纺、电厂、群谊以及飞蝶、北星诸队是1947年直到解放期间青岛篮坛最为活跃的几支劲旅。联友队等常与侵青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行比赛,美队被打得一筹莫展。1948年5月,市篮球队曾参加第七届全运会篮球比赛,但未挂名。
  1949年6月,青岛刚刚解放,篮球就开始恢复活动。当年年底在广州路电厂室内球场举行篮球义赛,联友、中纺、电厂、山大、山大教联、工校、铁路7支队伍参赛。1950年8月,东北铁路局篮球队来访,联友、中纺、与其交锋。12月,举行全市抗美援朝篮球义赛,有40余支篮球队参赛。1951年2月,华东革命大学队来青岛,与联友、中纺、山大、青联进行了5场友谊赛。7~8月,联友、山大、国棉四厂(中纺)、驻青海军迎战上海交通大学、全国铁路篮球队。从1954年开始,青岛把篮球比赛纳入了竞赛计划,每年组织全市性的比赛。这年4月,全市比赛分男女普通组、中学组,45个队参赛。冬季又举行了全市中学生篮球赛。1955年,职工篮球比赛也作为职工运动会的一个项目进行。1956年4月“八一”队来访,在第一体育场临时修一篮球场,“八一”男队以99:43、女队以130:37获胜。10月,全省商业系统篮球赛,市商业局获男女冠军。1958年5月,全市少年篮球循环赛,36支中学队参加。
  50年代,青岛参加省级比赛成绩属上乘。1950年11月在第一届省运会上,篮球获男子普通组、中学组冠军,男子工农组、女子普通组、中学组获亚军。后省运会不设篮球项目,直至第八届。1953年3月,全省球类比赛,男篮获冠军,女篮获亚军。1955年女篮获亚军。5月在青岛举行5省篮球赛(河北、浙江、江苏、安徽、山东),市队和中学联队参赛(甲、乙队),男篮获冠军,女篮获亚军。男篮教练陈振善(山大),女篮教练贾民卿(商校),男篮主力队员有李居武、王绪祖、谢昌益、孙鼎先、陶传孝、李志敏、朱斌、何瑁、孟庆川等。8月,市男女篮球队参加全国大中城市天津赛区分区赛,男队获亚军,女队获第三名。1956年8月,市男篮参加了在郑州举行的全国篮球锦标赛,获第六名。年底,全国篮球分级比赛,青岛再无参加全国比赛的机会。山东省队组建,温岫岩调入。国家队先后调鞠汾庚、鞠汾康入队,陶传孝入选全国动力产业队。
  1960年2月,全省开展四球(篮、排、足、乒乓球)一短(短跑)一射(射击)的群众体育活动。4月,市男女篮球队(28人)成立。7月,青岛承办全国少年篮球分区赛。后市篮球专业队解散,转入业余活动。1961年,市男篮在全省乙组比赛中获得冠军,进入省甲级队行列。1962年甲级队比赛,男篮获第三名,女篮获第二名。1963年为了推动篮球运动的发展,3月举行定点投篮赛,每队以10人计,按投球多少计算名次。同年9月,全市第一次举行分级篮球赛,32个基层队394名运动员参加,晚间在第二体育场、铁路篮球场进行,观众人山人海。1965年6月,全市职工篮球赛历时50天、275场,职工、学生篮球联赛3个月915场。1962~1966年,基层篮球运动相当普及。市辖崂山县城比赛不断,公社比赛兴起。
  “文化大革命”期间,篮球运动曾一度终止。直至1972年3月才正式恢复篮球训练。4月,全市篮球赛,78个男女队参赛,历时1个月。1973年4月,全市职工篮球赛,70个代表队参赛。9月,全市中学生篮球赛,80多个队参加。1974年6月,全市职工篮球赛,参赛队70多个。当年9月,在事隔10年后的第十届省运会上,市男篮跃为冠军,女篮获第三名。1975年4月,全职工篮球赛,69年队参赛。7月,全市中学生篮球赛,105个队参赛。同月首次举行小学生装“三小球”比赛。1976年5月,全市职工和中学生篮球赛同时分别举行,中学赛有100个队参加,赛400余场;职工赛有124个基层队参加,赛460场。1976年9月,首次举办全市农民(社员)篮球赛,选拔了崂山县的李村公社男队、王哥庄公社女队参加全省社员篮球表演赛。1978年6月,在全省业体篮球表演赛(枣庄)上,青岛男女篮双获亚军。同月,在第十一届省运会上,男篮获亚军。静篮球运动从1972年恢复到1978年,一批小将脱颖而出,成为篮坛国手,先后入选国家队的有刘克先、彭一念、宋捷、孙瑞云、孙方浩、李锋、潘永清、曲丽燕、王海波、宋涛。
  80年代初期,青岛篮球运动有所回升,后期水平有所下降。1979年3月,全市中学生篮球赛,以青少年分组,参赛队达97个,赛300多场。4月,全市职工篮球赛,参赛男队38个,女队22个,比赛排出甲级队、乙级队名次。以后采用升降级的办法,分甲乙级队比赛。8月,在胶南县举办了县和黄岛区的中、小学篮球赛,有18个队参加。1980年1月,举行了中学篮球邀请赛,获得冠军的36中女队8月参加全省中学生篮球赛,获亚军,后代表山东省参加了全国中学生篮球赛获亚军。10月,市工人篮球队赴上海参加华东九城市职工篮球邀请赛,女队获亚军。1981年9月,市总工会承办华东九城市职工篮球赛,青岛男女队双获冠军。1982年9月,在第十二届省运会篮球决赛中,青岛女篮获冠军、男篮获亚军。以后,每年举行全市、小学篮球赛和4县1区的中学生篮球赛,并作为制度保持下来。1983年11月,以人交公司、市政工程处组建的篮球队,代表全市城建系统参加了在成都举行的全国“建设杯”四川赛区的比赛,男女队均获冠军。1985年,在省“希望杯”比赛中,女篮获第三名。1986年,在第十三届省运会上,青岛女篮获第三名、男篮获亚军。70年代以来,青岛培养输送到省队、部队队、体校的篮球运动员计124人。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15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二章 球  类

第三节 排球运动


  20年代,排球运动传入青岛,时称队球。最初是京沪来青旅游者娱乐游戏,三五相聚托球。而后,一些洋行和海关、银行、铁路的职工开始在浙江路青年会球场和信义会医院悬网打球。1927年,王克耕、崔绍白、任佩之等到人发起成立了青岛市第一支排球队——锡安排球队。信义会与礼贤中学一墙之隔,排球活动引起了该校赵贤亮、李永年、俞家沃等人的兴趣,从坐壁而观到逾墙陪练。1929年谷源容将学生组织起来,青岛市第一支中学排球队应运而生。队长赵贤亮,队员有:穆宗信、丁守誉、俞家沃、焦云龙、李永年、姜希圣、严广骏、周璞、颜世俊、雷邦九、单继高、周瑞琨。同时,青岛大学教工部郭良才、阎效政、任树棣、许振儒、徐连朋、牛星垣等成立了青大(山大)队。铁路职工黄书霖、赵松鹤、魏权、郝永兴、宋伯谦组织了胶济队。这是排球(9人制)初兴时最早的4支队伍。他们经常相约对练,举行比赛。4队中以山大、礼贤最强,争冠居多。1930年初,文德女中、市立女中也试办过女队。1932年春,青岛体育协进会正式举办全市首届排球赛,礼贤中学队夺魁。在协进会倡导下,市立中学、铁路中学、李村师范学校、崇德中学相继建立男子排球队,市立女中、文德女中、圣功女中、山东大学也建立了女子排球队。1932年底,礼贤中学的赵贤亮、俞家沃、焦云龙、宁修本等转入市立中学。次年全市春季运动会,市立中学夺得冠军。1933年7月,华北第十七届运动会在青举行,青岛高级和中级两支男排、一支女排参赛。高级队是选自锡安、山大、胶济3队的徐连朋、任树棣、牛星垣、魏权、龚清浩、麦希曾、郭良才、许振儒、谭锡珊、沈恩森、郝永兴、崔绍白;中级队是赵贤亮、俞家沃、焦云龙、鞠鸿仪、田济昌、谭正锋、严广骏、于宝连、迟家盛、潘清甫、李永年、王汝舟;女队是女校选拔的张慕霞、刘德民、卜庆葵、王桂荣、沈瑛、王佩德、郭美珍、丁素原、王美丽、徐慧敏、纪淑云、高邺、徐植婉、郑本钗。他们是青岛排坛创始时期的首批选手。
  1934年,青岛排坛日趋活跃。各中学都举行班级间的比赛,体育协进会的宋国模遂将优秀选手组织起来,建立了中华排球队,春季球类竞赛会举行时,排球已有男女3级14个队。1934年7月,上海复旦大学排球队来访,与中华队交锋,中华队以1:2败北。10月,在华北第十八届运动会上,由崔绍白、姜希圣、赵贝臣、(贤亮)、李永年、俞家沃、宁修本、沈恩森、赵松鹤、黄书霖、陈盛年、郝永兴、徐连朋组成的青岛男排经艰苦拚搏获得亚军。1935年,中华队改为联友队。
  抗日战争时期,排球活动一度沉没。1940年春,赵贤亮等人成立了“末名”排球队,队员有韩鼎茂、王汝舟、杨永森、张乐孝、姜希圣、李恩寿、钟士雄、崔绍白、王克耕、华涛、顾风声(惟智)、贾民卿等。他们在“天后宫”广场定期活动,曾多次代表青岛参加“华北都市交欢会”,1941年和1943年获冠军。1942年北平冠军队北师大排球队来访3:0败于“末名”队。末名队队员增加了纪光传、张芳林、张启昌、马云涛、陈国安、邢吉、俞家沃、宁修本、张鸿伦等人。与“末名”队同期,一支少年排球队,“海鸥”队组成。其中,江福来、李安格等人脱颖而出。
  建国初,青岛的排球运动水平在全省属上乘,“末名”队和“海鸥”队起着中枢作用。青岛队参加首届省运动会排球比赛,囊括6个组别的5项冠军,1项亚军。1951年4月,在华东篮球排球赛上,以青岛运动员为主的山东队,女排获亚军,男排获第三名。1953年3月,全省篮、排、网、羽毛球在会在济南举行,青岛男排获冠军,女排获第三名。1955年参加全省三大球比赛,女排获冠军,男排获亚军。这年,排球列入市正式比赛项目。1956年4月,全市排球锦标赛,有23个单位、53个男女队、630名运动员参加。1956年4月省排球队建立,江福来、李福、李学孟、盖永宁、李蕴青、谷坤英、余秀珍、马鹤子、韩登亮、周文玉、袁美入队。同年,全市职工运动会,排球列入职工比赛项目。
  1957年,全国排球锦标赛第二阶段比赛,首次安排在青岛举行。8月5日,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与市党政负责人在第一体育场合影。8月7日,周恩来总理借在青岛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之暇,由第一体育场场长李宏文陪同到空军疗养院球场、电业局球场观看了全国排球赛的两场比赛。1958年,以青岛队员为骨干的山东省排球队参加全国乙级联赛,男女各10个队参加。7月26日至8月1日,全国排球乙级联赛山东赛区和全省排球锦标赛同时在青进行。青岛男队获乙级联赛第二名;省赛男队获亚军,女队获第三名。
  1958年,山东成为全国的排球基地,国家体委将国家排球队下放山东1年,山东组建了男女各6个队,青岛选送较多,刘秀珍任女一队、李义军任女二队教练。经1年奋战,山东男女队在第一届全运会上双双进入甲级队行列。1960年初,市体委发出开展四球(篮、排、足、乒乓球)和一短(短跑)的通知。4月,组建市排球专业队16人。1963年8月全省甲级排球比赛,青岛男队获冠军,女队获第三名。继李安格、李义军、刘秀珍之后,李学孟、高绪美、马鹤子、盖永宁、谷坤英、周文玉、袁美开始崭露关角。
  1965年,高绪美、周文玉、袁美等人参加国家体委在上海举办的集训。当年女队员代表省参加第二届全运会,获得第三名,女排被评为省先进集体,周文玉代表省女排出席全省先进集体代表大会。1966年3月,以山东女排参加组建的中国女子排球队访问日本。5月,山东女排获全国排球锦标赛第一阶段第二名,进入全国上游水平。
  “文化大革命”初期,排球运动曾一度终止。1971年,青岛恢复排球运动。1972年,排球纳入业余体校的重点项目。同年9月和10月全市职工排球赛和中学排球赛分别举行。职工赛有49队角逐200余场;中学赛有39所中学900多名运动员参赛。1973年4月,全省中学生排球赛,市男排获亚军,女排获第六名,部分队员入选省中学生排球队,参加了7月在长春举行的全国中学生运动会。1976年7月6日至8月3日,全国女子排球集训赛在青举行,各省市女排11支劲旅云集青岛。1978年6月,全省业余体校排球赛在青举行,市男队获冠军,女队获亚军。1979年5月,全市中学生排球赛有52个队、600多人参赛。同年7月,青岛参加全省少年排球赛。70年代,青岛排坛涌现出一些优秀运动员:张元,1972年入选国家队,其单臂滑行防守技术曾被国家体委科研所拍成专题片向全国推广;王加琴,1976年入选国家队;袁之平,1985~1987年受国家体委委派去阿拉伯也门共和国任教;王铁山,1979年调国家男排。
  1980年8月,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三好杯”排球比赛在青岛举行,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大学生排球赛。1982年10月,青岛参加第十二届省运会排球比赛,男队获第三名,女队获冠军。1984年4月,省业体排球赛在青岛举行,市男队获亚军。1986年9月,青岛参加在青岛举行的第十三届省运会排球赛,男女队均获冠军。
  建国以来,青岛培养输送的主要排球运动员有:李安格、王加琴、高绪美、张元、王铁山、盖永宁、李学孟、李义军、周文玉、马鹤子、袁美、谷坤英、臧磊。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15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二章 球  类

第四节 乒乓球运动


  青岛的乒运动始于30年代初。当时,乒乓球爱好者以青年会为阵地,经常组织活动,已出现直板两面快攻的打法。1935年以后,乒坛开始活跃,乒乓球队众多,较有影响的有胶济、青青、青光、礼贤、广东、胶路交大校友、女中、文德等。胶济体育会也把乒赛列入日程。10月,颜世俊、司书栋、周宝林、关同春首次代表青岛市参加第六届全国运动会。1936年1月,青岛市乒乓球联合会建立,李应元、俞人杰、谷源容、沈敏荣、李振声任干事。3月15日联合会举办第一届个人比赛,分高、初、女子3级进行,赵贤亮、黄子明、查锦春、关同春、刘文玉、袁行泰、周宝林等一批新手参加。1936年秋,在天津青年会举办的华北埠际赛上,青岛获团体第三名。颜世俊右手直握球拍,擅于长抽,左右开弓,反手攻杀,被誉为首屈一指。司书栋削球稳健,博得好评。参加天津比赛的还有黄文达、查锦春、关同春等。1937年秋,济南姚伯言、王宝璋带队回访青岛,与青岛队交手,胜负各半。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期间,乒乓球只限于少数人的活动。抗战胜利后,乒坛又渐呈活跃。1946年春,在兰山路礼堂举行全市乒乓球锦标赛,团体冠军被老友队获得,队员有高跃东、颜世俊、司书栋、关同春;男子单打冠军刘金生。1947年,励志社(现馆陶路北海舰队俱乐部)举行全市乒乓球单打比赛,冠军王之河。
  建国后,乒乓球成为广大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1950年,中苏友好协会发起举办解放后首次乒乓球比赛,联友队获男团冠军,七中获女团冠军。1951年8月,青岛市乒乓球联谊会组建。10月,市体育分筹会举办青岛市乒乓球比赛,有20支男队4支女队参赛。1954年,乒乓球列入全市正式比赛项目。全市职工乒乓球赛,财政金融工会获男子和女子团体冠军,涌现出章肇庆、王泽浦、马芸令、丁泽廷、温士谦、童慎华和女子王崇静、张佩芳、王德荣等选手。
  1957年后,乒乓球活动更为普及。当年,全市职工乒乓球进行层层选拔赛,参赛的有442个基层单位,593个男女代表队,4000名运动员,比赛6800场。10月,在山东省乒乓球赛上,王崇静获女子单打冠军,尹世栋、张诚良获男子双打冠军。1958年尹世栋代表山东参加全国教育系统比赛获男子单打冠军。4月,答卷大荣、梁跃宗、丁宝田、姜德君、黄梅娣、石素莲、林慧娟参加全国9城市青海年乒乓球赛,获男团第二名,徐大荣获男单冠军。10月,青岛市乒乓球集训队建立,教练兼队长尹世栋、张诚良;队员申萌华、姜德君、王泽浦、于正勤、刘振铎、林慧娟、梁秀英。1959年5月,第八届省运会将乒乓球列入比赛项目,王崇静获女单冠军,王之河获男单亚军。赛后,山东省乒乓球队正式组建,调王崇静、桂席宾、申萌华、王之河入队。11月,全市乒乓球比赛有57个队267名运动员参赛。12月,全市举行万人乒乓球大会,有40万人挥拍上阵,形成了全市最广泛、最深入的一次“乒乓”热。1960年参加省比赛,王崇青获女青冠军,申萌华获男少冠军。8月,在全国青少年乒乓球锦标赛上,申萌华获男少单打第二名。1961年7月,省乒乓球赛在贮水山公园礼堂举行,青岛获男女团体两项亚军,姜德君获男普单打冠军,尹世栋获亚军,张遗玲获女普亚军。1961年底,青岛市乒乓球运动协会正式建立,颜世俊任主席。
  1962年全市小学后乒乓球赛首次举办,姜少言、张美兰分获男女单打第一名。1963年5月,在全省青少年乒乓球赛上,青岛获男团冠军、女团亚军。年底,二中组队参加省女子少年乒乓球选拔赛,获团体第一名。1964年8月央山东省第九届运动会乒乓球比赛中,青岛获男子中学组、女子小学组团体亚军。1965年1月,在全省少年乒乓球赛上,青岛获女子混合队冠军,二中获女子中学基层队冠军。1966年2月,全市职工乒乓球赛,有340多个基层单位、3400多名运动员参加基层选拔。1970年,青岛恢复全市中小学乒乓球比赛,小学男团冠军湛山小学、女团冠军延安路第二小学。1971年2月,姜德君、周鹏举、申蓬华、王志杰、姜道臣等人去济南参加为迎接世界第三十一届乒乓球赛进行的全省选拔。1972年9月,在济南举行的全省田径、乒乓球、篮三项比赛中,姜德君、申蓬华获男子双打亚军。1973年3月,全市职工乒乓球赛,团体分系统、基层两大组,有70个单位、138个队、564名运动员参赛。当年,在全省业余乒乓球赛上,青岛队获男甲、男乙、女乙团体总分冠军。1974年8月山东省第十届运动会乒乓球赛在青举行,青岛获女子儿童组团体冠军,女子单打赵仁慧(少乙)、秦阳(儿童)获冠军。60年代涌现的乒坛人物有姜德君、王敦贵、申蓬华、马学清、王志杰、由维建、付铭韬、崔海英、任桂香、王延红、丛云华等。70年代初期又涌现出了周鹏举、宫长青、王少俊、宫丕宏、乔云秀、胡风兰、崔丽君、周光华、姜子轶、秦阳、马英姿、赵仁慧等。
  1977年6月,市工人乒乓球队参加了在东营举行的山东省职工乒乓球分区赛,获男轩冠军,代伟华获男子单打冠军。1978年6月,青岛参加在惠民北镇举行的全省业体乒乓球赛,获女子儿童组团体冠军,男子儿童组亚军、乔云丽获女少单打、张东奇获男儿童单打第一名。女儿童冠军队的成员高辉、王恒惠、孙丕青、张敏代表山东省参加了全国少儿乒乓球赛。10月,在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乒乓球赛中,青岛女队获团体冠军,胡风兰、冯占阳、秦阳获女单前3名,宫长青获男单冠军。1976年6月,在华东7城市职工邀请赛上,青岛获男女团体亚军,崔立军获女单冠军,乔云秀获第三名。是年,青岛参加全省重点业体乒乓球赛,在8项团体比赛中获5项冠军,2项亚军。1981年5月,在全省少年乒乓球赛上,青岛获男乙、女乙、男儿童团体亚军,张东英、史红波、分获男少乙、女儿童单打冠军。1982年1月,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全国“金岛杯”乒乓球邀请赛,获女少团体第三名。2月,应邀参加洛阳第八届“新兴杯”乒乓球赛,女子儿童组获团体冠军,单打王玉春、史红波分获女儿童冠亚军,乔云萍、逄敏分获女少单打第一名、第三名。6月,在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乒乓球比赛中,青岛获女普、女少冠军,王玉春获女子儿童组、李世栋获男子少年组单打冠军。8月,参加全国业余体校乒乓球比赛,获女少团体第三名,王玉春获女儿童单打冠军。1983年2月,在济南第九届“新兴杯”乒乓球赛上,青岛获女少团体第二名。7月,省业体乒乓球赛,首次以技术比赛和身体素质测验合算成绩。青岛获男少、女儿童团体总分第一名、女少第三名,张东英获男少单打冠军。1984年参加在威海举行的山东省业体少年儿童乒乓球赛,男少和女儿童获团体第一名,男少宗伟、女儿童孙月喜获第一名。12月,工人乒乓球队参加省第二届工人运动会乒乓球比赛,获男团冠军、女团亚军。男单王胜、女单傅晓雯获冠军;女双帮阳、冯占阳获冠军;混双王胜、秦阳获冠军。1985年2月,青岛参加在徐州举行的第十一届“新星杯”乒乓球赛,男少、女孩子儿童甲获团体第三名,赵霞获女儿童丙单打第一名。6月,参加全省“萌芽杯”乒乓球赛,男队、女队双获团体总分第一名。8月,在全省“希望杯”乒乓球赛上,青岛获女少、男子儿童、女儿童3项团体第一名;张维娜获女少单打第一名、房岩获女儿童单打第一名。
  1986年6月,在省“萌芽杯”乒乓球赛中,青岛男女队获团体冠军。7月,在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乒乓球比赛中,女普、女少双获团体冠军,男普获团体第二名;女普韩艳、高辉、乔云丽、赵秀云,女少林青、杨海玲、张颖、张维娜获单打前4名;韩艳、乔云丽和赵秀云、高辉夺取了女普双打冠亚军;张颖、张维娜和林青、杨海玲获得了女少双打冠亚军;李世栋、韩艳和张东英、乔云丽分获普通组混合双打冠亚军。1987年2月,在第三十届“新星杯”乒乓球赛上,青岛获女儿童甲团体第三名。4月,参加在枣庄市举行的全省“希望杯”乒乓球赛,获7项冠军,团体有男少乙、女少乙、男儿童乙、女儿童乙;单打有徐军、曲昆、赵霞。7月,在单列城市少年儿童乒乓球赛(青岛)上,青岛获男少团体第二名;男儿童甲、乙,女儿童甲、乙均获团体第二名;单打冠军曲昆、赵霞。8月,在全国“跃进杯”少年儿童乒乓球赛上,赵霞获女单第二名。11月,在第六届全运会乒乓球赛中,韩艳、乔云丽、高辉、乔云萍获女子团体冠军;韩艳、乔云再度儿女子双打第二名;王振光与刘伟合作获混合双打冠军,与范宝忠合作获男子双打第三名。1988年5月,在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乒乓球比赛上,女队获团体冠军,男队获团体第三名,女单张颖获冠军,杨海玲获亚军,张维娜获第三名;男单黄大伟获第三名;混双黄大伟、杨海玲获第二名,徐军、张颖获第三名。10月,参加首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乒乓球赛,张颖、杨海玲、林青、张维娜获女团亚军,杨海玲获女单第三名。
  乒乓球运动是普及较广泛并受群众喜爱的一个项目。80年代,省重点传统学校有国棉八厂子弟小学、陵县路小学2处,市级传统7处。乒坛优秀选手输送到国家队的有乔云萍、杨海玲、张维娜、王振义、黄大伟。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16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二章 球  类

第五节 网球运动


  网球运动是青岛开展最早的竞技项目之一。1897年11月德国侵占青岛后不久即在金口路、太平路、莱阳路接壤处修建了5片网球场地,只限于外国人活动。到20年代,网球运动才在国人中逐渐开展,但只是在部分洋行职员、胶济铁路职工和Gov公职人员中活动。后日本人又在金口路增设3片网球场,时称“国际俱乐部”。同时,一些纱厂、银行也修建了网球场。
  30年代,网球场地不断增多,网球活动渐呈活跃。1931年5月,由邹煜滋、赵贤亮、邱仁甫组成的青岛队参加了第十五届华北运动会男子部中级网球比赛。1933年市体育协进会组建市网球会,鲍宜民任总干事。6月4日~25日,市体育协进会主办“体协杯”女子网球公开赛,有15人参加,王桂荣获得冠军。7月,在新建成的体育场东侧附建6片网球场。在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上,青岛选手参加了3个部别的网球比赛。男子高级组李幼云、陈耕春、王钊、贺振凡获亚军。9月16日,在体育场网球场举行中日网球对抗赛,熊大伦、李幼云、王钊、黄仲煊出阵,3:2战胜日本队。为提倡网球运动,当时的市长沈鸿烈捐赠大银杯一只,作为永久流动奖品。首届全市“成章杯”公开网球单打比赛(男子)于1933年9月30日至11月12日举行,采用淘汰制,3局2胜,决赛5局3胜,有49名选手参加。李幼云成为获得“成章杯”的第一人,熊大伦获亚军。1934年市春季体育竞赛会网球比赛,胶济、礼贤和女中队,分获男子部高级、中级和高级女子部冠军。9~11月,第二届“成章杯”赛,有29人参赛,段英山捧杯,侯玉昌获亚军。同年10月,由贺振凡、蔡明、段英山、陈耕春、侯玉昌、陶警予组成的青岛网球队参加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末取得成绩。1935年7月,第二届全国铁路网球赛在青岛举行,这是青岛第一次承办的全国体育比赛。10月,段英山、陈耕春、侯玉昌、黄仲煊、樊干臣、贺振凡参加第六届全国运动会网球比赛。抗日战争前,青岛网球运动较为活跃,全市有网球场地30多片,在全国大中城市中,网球场地之多是少有的。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和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青岛的网球运动受到冷漠。网球活动只是有闲阶层的消遣娱乐,金口路网球场则成为美军和Gov的达官贵人的专用场所。1948年5月,为应付比赛,青岛派赵贤亮、张鑫华、刘芳桢、侯玉昌参加第七届全国运动会网球比赛,毫无建树。
  建国前长期在金口路网球场工作的李建业、于忠福两位工人,从拣球开始到拿拍上场陪练在网球技术上练就一身功夫,但由于地位低下,无权参加正式比赛。李建业在建国前夕,随选手去上海,临时上阵挥拍击败了当时既是全国又是上海冠军的王文正,使上海网球界为之震动。1950年3月,复建市网球会。10月在“全沪网球公开赛”上,李建业力挫群雄,一举夺得冠军。接着邀上海网球队来青表演,沪队与李建业、于忠福、侯玉昌、张绪谱进行了友谊赛。1953年3月,全省篮、排、网、羽毛球比赛大会在济南举行,李建业、于忠福、张庆华囊括男子网球赛前3名。1955年9月,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上海、北京、青岛、武汉4城市网球表演赛,张义恩获第一组单打第七名,李智堂获第二组第六名。1956年5月,参加天津全国10城市网球锦标赛,李建业获男单第五名。1957年5月,全国13城市网球、羽毛球锦标赛,韩梅丽和于惠谦获女双第四名,侯玉昌和张庆华获男双第六名。1958年7月13~28日,首届全国青少年网球锦标赛在青岛举行,9城市79名选手参赛,侯玉昌任裁判长,青岛选手末进各组前3名。年底,全市青少年网球赛,男单冠军车铁民、女单冠军王家彩。
  金口路网球场是中央领导活动健身的地方。1952年,陈毅元帅由沪调京,在青岛小住,每日来网球场,身着短衣短裤挥拍上阵,认真击球,每球必争,直到汗流为止。休息时,嘱管理人员“青岛和上海应成为网球基地,为发展网球运动作出努力”。陈总赴京后告诉来青疗养的领导要打网球。1956年夏,贺龙元帅由张国华司令员陪同来网球场打球,并对在场人员说:好好锻炼,“一定练出成绩来”。谈及印尼网球队时,贺总指出,要“交流经验,要学习人家长处”。当时,球拍陈旧,管理人员向张司令员提出是否请贺总支援球拍,贺总返京后不久即将网球拍寄来。
  1960年后,青岛网球运动基本停止。1964年11月,在原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刘秉琳的敦促下,省网球队成立,王东来任教练,侯舒泰和邹永贝参加训练。1971年省网球队解散,青岛网球运动处于停止状态。1972年全国恢复网球运动。
  1979年8月,中国网球协会在秦皇岛召开第三次委员会,侯玉昌代表山东自赴会。1981年,省体委决定,将青岛体育训练基地原建篮、排球场改建为3片简易网球场,并从15中、26中、29中等中学挑选学生打球。侯玉昌、吕运明、梁景士自发组织起一支老年网球队,停顿了20年的网球运动又开始复苏。1982年8月,老年网球队首次代表山东省赴北京参加了第二届全国老年网球锦标赛,受到国务院副总理、中国网球协会名誉主席万里的鼓励,并合影留念。1984年,青岛体育训练基地建成正规网球场地,确定每星期三、五下午和星期日上午为老年网球训练时间。1987年9月,在第七届全国老年网球邀请赛上,侯玉昌、曲振明获男子双打第六名。11月,施稼声、杨汉黄、邱乐善应邀参加了为庆祝北京国际网球中心落成而举行的“1987万宝杯”元老网球邀请赛。全国老年网球赛从1982年到期988年共举行8届,青岛除第一届没参加外,其他届都以省队名义参赛,其成员多系领导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在参加全国比赛的同时,青岛市从1985年到1988年举办了第一至第四届“兰天杯”邀请赛,由第三针织厂、橡胶九厂、红星电器总厂、市政工程总公司服务公司、第二市政工程公司赞助,邀请国务院直属机关、解放军、上海、沈阳、香港、西安、重庆、宁波、大连队参赛,青岛一队获得第三届冠军。1987年、1988年还举行了中外网球友谊赛,特邀外国驻青企业人员参加。80年代,在老年网球运动蓬勃发展的同时,为培养网球接班人,青岛从1984年开始试办网球专业队。邱乐善任教练,队员有范建风、凌奕、刘燕、李军、李艳萍、范嵘。1985年9月1日入市体校学习训练,1986年5月第一次参加武汉全国单项乙级预选赛,末获成绩。次年6月参加昆明全国单项乙级预选赛,负多胜少。1988年3月,长沙王坚应聘来青任教。5月,赴呼和浩特市参加全国单项乙级预选赛,范建风晋为乙级。产年暑假,邱乐善又在第一体育场开辟了另一个青少年网球业余训练点,立足培养后继人才。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16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二章 球  类

第六节 曲棍球运动


  青岛的曲棍球运动始于1982年。当年7月,国家体委在青岛举办了国际男子曲棍球友好邀请赛,参赛的有巴基斯坦、日本、中国(一、二队)和香港。巴基斯坦专家在比赛进行了讲学活动。嗣后,省体委委托市体委筹建女子曲棍球队,经过选才、试训,于1984年正式成立,队员是崂山四中、青岛20中和其他一些中学的原女子足球队队员,年龄14~15岁,教练黄国昌、匡绵,由市体育运动学校管理,一切从零开始训练。1985年1月,女子曲棍球队赴四川达县进行冬训,得到了国家队教练侯正庆的热情指导,短短两个月初步掌握了曲棍球的基本技能。1986年起,娜出工棍球队每年前往重庆广阳坝曲棍球基地进行冬训。当年,为提高该队水平,适应国内外比赛,省体委从巴基斯坦聘请专家巴希尔来讲学和训练1年。该队从1985年到1989年,9次代表山东参加全国比赛,1987年获第二名,1988年获第三名,1989年获第四名。该队还参加了香港举办的3届女子曲棍球邀请赛。1985年12月第一届5个队参赛,3胜1负获亚军;1987年12月第二届6个队参赛,4胜1负获亚军;1988年12月第三届5个队参赛,4战皆胜,获冠军。1987年7月,联邦德国女子曲棍球队来访,双方打成1平,青岛观众一赌国际女子曲棍球赛的风采。该队有8名运动员达运动健将标准,9名达一级运动员标准,韩文、贺俊、秦玲被选入国家女子曲棍球队。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16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二章 球  类

第七节 羽毛球、手球、棒球、垒球运动


  羽毛球运动 羽毛球活动30年代已兴起,多系银行、商行的职员作为业余时间的一种娱乐活动。建国后,职工开展这项活动较多,基层也举行进简易的比赛,开展虽不十分广泛,但基本上没有间断过,一直没有纳入市的正式比赛项目。到80年代,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职工中逐步形成一股羽毛球热。从1982年开始,普及面比较广,沙滩、公园、空旷场地,打羽毛球的群众到处可见。1985年5月,青岛组队参加山东省工人运动会,获男子团体第二名,吴长华获男子单打第二名,吴长华、吕良洪获双打第四名,张岩、吕玉娴获女子双打第六名。在这个队的基础上,选拔组建了市代表队。1986年4月,市队参加了在济南举行的第十三届省运会羽毛下比赛,吴长华获男子单打第二名,秦玉林、安军获男子双打第三名,男子团体获第二名,女子团体获第四名。
  手球运动 手球运动是建国后兴起的一个项目。1958年为准备第一届全运会,组建过市代表队。经过训练,大部分队员代表山东省参加了1959年6月在青岛举行的第一届全运会预赛分区赛。该队赛后解散。这个项目在群众中基本上属于空白,从事过手球训练的运动员改练篮球。直到1985年,为参加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以42中为主体组建了市手球代表队,由杨宏昌、于洪富为教练。1986年5月,在淄博市参赛,男队获第二名,女队获第三名。
  棒球垒球运动 棒、垒球运动在青岛开展较早。30年代初就涌现过一批有较高水平的运动员,曾组队参加过1930~1935年的第四至第六届全运会。女子垒球队获第十六届、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亚军,男子棒球队获第十七届亚军。当时,女垒队员有王桂荣、郭美珍、张彩霞、徐惠敏、宋淑兰、纪淑云、李华、邵佩芸、丁素原、卜庆葵、刘玉玫、刘德民、唐其贞、沈瑛、袁诚森;男棒队员有庄孝惠、朱延蔼、王孝、张海琴、胡安庆、邢立贤、王恭琛、杨文衡、牛星垣、答卷连彭、王锡朋、张汇基、宋照林、马井九、丁韶虞。
  建国后,体育项目增多,喜爱棒、垒球的群众过少,场地器材也受限制,棒球开展少了,垒球还有所开展。1956年,青岛举办过垒球比赛。1967年5月,青岛市中学生垒球比赛有一中、二中、铁中、青岛师范等6所学校参加,青岛师范获冠军。随后组成市中学生代表队,参加了8月10~23日在沈阳举行的全国14城市中学生男子垒球赛,预赛列小组第三名,决赛第七名。王广洁、杨宏昌、岳秀江被选入省男子棒球队。1959年5月11~15日,青岛市分别组队参加第八届省运会男子棒球和女子垒球比赛,双获亚军。1960年全省棒、垒球比赛,曾在青岛举行。1961年获团体冠军。其后,棒球再末开展。80年代初,市小学生运动会曾设女子垒球掷远比赛。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17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三章 水上运动

第一节 游泳运动


  青岛有很长海岸线,气候温和,游泳运动开始较早。第一次举办游泳比赛是1930年夏季,但参赛人数极少。之后的两面三刀年,举办了第二、三届游泳比赛。1933年7月12~15日,第下七届华北运动会在青岛举行。青岛39名男女选手参加了游泳比赛,获男子高级部、男子中级部和女子部3个团体总分冠军;单项获9个第一名、9个第二名、8个第三名和6个第四名;获第一名的有:刘增厚、男高200米俯泳3分36秒3,200米接力2分28秒2;高珊玉男中50米自由泳39秒5;李道一100米背泳1分41秒6,200米接力2分33秒5;何文雅女子50米47秒2、100米自由泳1分50秒,卓逸俞100米背泳3分54秒6,200米接力赛3分40秒。何文雅获女子个人总分第一名。1934年7月5日至8月29日,市体育协进会在汇泉浴场举办第一期暑假游泳训练班,徐锡番任教练,共67人参加。8月11日,青岛队参加在北平举行的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游泳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单项取得5个第一名、4个第二名、3个第三名和2个第四名。吕守孝100米仰泳以1分37秒4破1分43秒7华北记录并获冠军。获冠军的还有:孙喜文、100米自由泳,宋德禄400米自由泳,400米、800米接力,女子何文雅以1分49秒2破1分50秒100米自由泳华北纪录。9月2日,体育协进会与教育局在汇泉海水浴场联合举办了青岛市第四届游泳比赛会,男女共有130人参赛,男子分为特别组、普通组、初学组,女子分特别组和普通组,凡参加过华北游泳比赛的优秀选手均编入特别组,比赛成绩以女子为优,共有2人打破4项华北纪录。30年代,青岛游泳界最引人注目的是何氏三姊妹——何文雅、何文静、何文锦,被誉为“何氏三杰”。从1937年到青岛解放,再末举行游泳比赛。
  建国后,青岛市首届游泳比赛大会于1950年9月1日在汇泉海水浴场举行,参赛运动员190余人,优胜者男子组有熊开发、孔庆超、周惠民、潘宝生等24人,女子级有王洁梅、夏冠芸等7人。1951年7月举行市第二届水上体育大会,参赛者300多人。第三届市游泳比赛大会于1952年7月27日在第一海水浴场举行,设游泳和跳水比赛项目,有27个单位600多人参赛。通过比赛选拔组成的青岛队参加了8月在济南举行的山东省游泳比赛大会,获第一名运动员有:孙宝莲、徐晋杰、丁世熙、姜进喜、万葆克、刘素珍、赵汝珍、杨慧玉、程如玉、万霄慧。比赛结束后,选拔出25名成绩优秀者在济南集训,准备参加1952年华东区游泳比赛大会。第四届市游泳比赛大会于1953年8月16日在前海栈桥举行,有28个单位500多名运动员参赛。比赛分男、女普通组和中学组进行,18人破9项1952年山东省最高纪录。青岛市游泳运动员选拔大会于1954年7月13日、14日在前海栈桥举行,380多人参加。市第五届游泳比赛大会于1954年8月5~7日在前海栈桥举行,30多个单位的434名运动员参赛,8人打破市5项最高纪录。1956年7月19日,市少年游泳选拔赛在国棉二厂游泳池举行,25个单位381名运动员参赛。在男女甲乙组27个单位项比赛中,有32人次达到三级运动员标准,有82人次达到少年级运动员标准。8月,青岛组队参加全国15城市少年游泳运动会,徐信之获女子甲组50米仰泳第四名、曹洪机获男子乙组50米蛙泳第六名。1958年9月1日,青岛体育学校成立,游泳被列为所设体育专业7个项目之一。1959年7月举行市水上运动会,有29人打破16项省、市纪录,137人达等级运动员标准。王修刚以2分52秒7的成绩获男普200米蛙泳第一名,破省、市最高纪录,成为青岛也是全省达到游泳一级运动员标准的第一人。50年代,青岛市的游泳水平在山东省居霸主地位,女子更为突出。初期,第年省游泳比赛团体冠军非青岛莫属。1957年济南市游泳打了个翻身仗,以微弱优势首次夺得团体冠军。从此,青岛游泳的优势逐渐缩小。这一时期,青岛运动员打破省游泳纪录和获省比赛冠军的有:李善忠、常兆海、孙世理、王修刚、董连欣、孙宝莲、李奎道、姜进喜、刘广茂、潘宝生、刘殿基、杜兴业、束吉生、陈云九、纪毓绍、王采、徐晋杰、熊斌、程如玉、徐爱芳、徐信之、王家立、刘素珍、李再芳、徐芝敏、丁世熙、万葆克、赵汝珍、杨慧玉、万霄慧、宁涛、马承和、臧运敏、牟凌、黄纯颖等。
  1960年4月,市体委运动科成立游泳队,有队员4名,后撤销。1963年8月18日举办市青少年游泳比赛,有4人破5项市纪录。1964年举办青少年游泳比赛,1人1队破2项市纪录。1965年6月,市南区少年宫和市南区体委联合组织教师游泳训练班,24年小学54名教师参加。8月24日至9月7日,市体委在汇泉海水浴场举行群众性千米游泳测验及长距离游泳比赛,掀起群众性游泳活动的高潮。
  “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游泳比赛被群众性游泳活动取代,直到1971年,游泳竞赛才恢复。当年5月省游泳集训大会在济南举行,由29名运动员组成的青岛市代表队参加了比赛。1972年7月,在省少年游泳集训中,青岛得金牌1枚、铜牌3枚,王少荣获女子50米蛙泳第一名。9月,全市游泳运动会在北海舰队游泳馆举行,近300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分普通、中学和小学甲、乙组进行。张宜轩、孙跃、潘东法、侯平、何跃庆、臧大辉分别打破了200米个人混合泳、100米蝶泳、200米仰泳、100米和200米蛙泳的省男子少年组纪录。1973年7月,在沧口区中小学游泳运动大会上,侯平以3分25秒1破3分30秒2男子200米仰泳省、市少年纪录。9月,在市中小学游泳运动会上,46人2个接力队91人次分别打破了4项市纪录、6项省少年纪录和22项市少年纪录。1974年7月,在第十届省运会游泳比赛中,臧大辉获男少甲100米、200米蛙泳第二名。1976年7月,在市少年儿童游泳比赛上,7人1个队破8项市纪录。
  1978年7月,在第十一届省运会游泳比赛中,青岛获团体总分第二名,单项25个第二名、32个第三名。9月,市少年儿童游泳比赛,120名选手参加,有4人打破5项市最高纪录。这年,省体委在青岛设游泳点,名额20人,从1979年开始每年拨专款用于游泳训练。市体委将游泳重点班设在第一海水浴场,教练由王玉萱、孙世理、曲卫津、纪毓绍担任。1979年8月,省少年游泳选拔赛上,有3人破3项市最高纪录。1980年8月,省少年游泳对抗赛,马时敏获少甲3项冠军。1981年1月25日至2月17日,省体委在济南举行游泳业余运动员寒假训练班,涂海忠、于倩参加。8月,省少年儿童游泳对抗赛,马岩松的男少甲蛙泳全能和100米蛙泳、王树仁的男少乙蛙泳全能、司彤的100米自由泳、涂海忠的100米蝶泳皆获第一名。1982年7月16日,第十二届省运会游泳比赛在枣庄市举行,5单位200人参赛,分男女成年、少甲、少乙、儿童组进行。青岛获女子团体总分第二名,金牌9枚、银牌17枚、铜牌31枚;梁宗华、宋千、涂海忠、高庆宝、石丽、花梅获金牌。1983年8月,在省业体游泳比赛中,青岛获女子团体总分第三名,获单项金牌4枚、银牌6枚、铜牌8枚,孔祥东、郭红、高冰、王泽民获金牌。这年,青岛有5名运动员入选省业体队,参加了全国业体游泳分区赛合肥赛区的比赛,高冰获女少乙200米蛙泳第二名。
  1984年8月,在第二届山东省工人运动会游泳比赛上,青岛获团体总分第二名,吕丽佳获女子组100米、200米仰泳第一名。1985年7月,在省“希望杯”比赛上,青岛获银牌8枚、铜牌7枚。1986年7月,第十三届省运会游泳比赛在胶县举行,青岛获女子团体总分第二名,男子团体总分第三名;王泽民以1分10秒2破1分11秒3男100米蛙泳省最高纪录,以2分37秒6破2分37秒7男200米蛙泳省少甲纪录,并获男少甲这两个项目的金牌;涂海忠男子成年组100米蝶泳、4×100米自由泳接力也获得金牌;还获得银牌12枚,铜牌10枚。1986年夏季,在第一海水浴场举办了招生面较广的游泳学习班,报名者达3000多人,多数是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从中选拔出几十名较优者继续训练,并分支为市南、市北、台东和航海学校(市体校)等队。
  1987年,市体委将游泳列为重点发展项目。6月6日成立“青岛市优秀运动队”,设游泳项目。9月,在市体校开设游泳专业,实行“三集中”(食、宿、训练)。12月,沧口区游泳馆建成。1988年5月,在第十四届省运会游泳比赛中,青岛共获金牌1枚、银牌6枚、铜牌3枚。7月,在省“希望杯”游泳比赛中,青岛获团体总分男子组第一名,女子组第二名;个人全能第一名4人。10月,市体校游泳训练馆建成并投入使用,从此结束了青岛市体委没有游泳馆的历史,国家游泳队也从沧口游泳馆迁入训练。1989年10月31日,“青岛市航海运动学校游泳俱乐部”成立。5月11日,国家队教练冯晓东和刚守林与青岛市业余体校教练员座谈,国家队进行了4种泳式基本功表演。7月15日,青岛市游泳协会正式成立,主席丛林。7月,在省业余体校游泳比赛上,青岛获男女团体总分第二名,金牌1枚、银牌1枚、铜牌7枚。8月,参加在南京举行的全国少年儿童年龄组游泳分区赛,惠林鹏以32秒63和1分12秒28获10岁组50米和100米自由泳第二名;石英以2分33秒37获女11岁组200米自由泳第三名。10月,全国计划单列城市“七星杯”游泳比赛在市体校游泳馆举行,14个单列市中的10市11个队参赛,青岛派出一、二队。青岛一队获团体总分第四名,获金牌3枚、银牌2枚、铜牌1枚;崔庆新女少50米、100米自由泳,张静女少50米蛙泳获得金牌;石玉在女子儿童组蛙泳全能的50米比赛中,以39秒40的成绩列该项第一名。“七星杯”赛期间,全国计划单列城市体委主任会议在青召开,与会人员观看了比赛,一致称赞青岛游泳设备好,在单列城市中堪称一流。青岛市游泳专业队有3女4男共7名运动员。
  建国以来,青岛泳坛输送的人才有熊开发、姜元刚、王采等。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17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三章 水上运动

第二节 航海多项运动


  青岛开展航海多项运动始于50年代。1953年10月,青岛航海俱乐部举办第一期航海多项师资训练班,学员64人。1954年暑期又在23所中学普及航海知识、技能,训练荡桨运动员2206名和驶帆手74名。次年又有2754人参加了训练。教练员刘崇平、刘仁道、杨兆吕、王玉仁、马银友、刘仁庆等,多来自海军。1956年汇泉路1号水上训练码头建成。当年,中国航海运动代表团一行26人,参加了第一届国际航海多项运动竞赛(波兰),获总分第四名及单项第一名、第三名各1个,第四名2个。同年10月,国家航海多项运动队正式成立,队长陈一星,协理员李学卿,教练员董正信、杨象贤、列编队员男8人、女9人,多是从青岛基层训练中选拔的。1957年,驻青“中国人民航海俱乐部”在台西、四方、沧口分别建立水上活动点,在320多所中小学开展多项训练。青岛的水上运动蒸蒸日上。8月,中国队参加第二届国际航海多项竞赛(保加利亚),取得团体总分第三名,单项第一名至第五名共10人。1958年8月,参加第三届航海多项竞赛(苏联),取得团体总分第二名,单项2个第一名、3个第二名、2个第三名、2个第四名、1个第五名。1958年山东集训队组成,8月参加在青岛举行的全国航海多项竞赛,男女队均获团体总分第一名。任树岳、孙树峰、丁来运的撇缆破全国纪录。1959年6月,全国航海多项青岛分区赛马,青岛男女2队参加,获男子团体总分第三名,女子团体第一名。9月,第一届全运会航海多项比赛在青举行,青岛队代表山东省参赛,获男子团体第二名,女子团体第一名。
  1960~1975年,水上军体运动处于调整时期。这期间,1965年曾有39个单位96个队5980人次接受训练。1968年“5.12”命令(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体育系统实行军事接管的通知)下达后,完全停顿。
  1976年市航海运动学校建立后,航海多项运动恢复。1978年活动全面铺开,当年派刘英昌、卢柱钜、陈福海、赵东升、范卫东、孙永振参加全国帆船集训,航海多项遂为新兴的帆船、帆板运动取而代之。
  航海多项运动开展以来,青岛培养了大量人才,向国家输送的运动员有:陈革(崇华)、陈向东(福海)、盛立仕、阎恒家、丁士庆、尹传哲、王立(姜永先)、孙继善、苏玉贞、陈恂、于淑贤、袁桂华、苗翠珍。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17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三章 水上运动

第三节 航海模型运动


  青岛是中国航海模型运动的发源地之一。1952年9月,国防体育工作会议决定在青岛建立青岛航海俱乐部。1953年5月设航海模型组,业务干部多从海军调入,有曹叙棠、李训久、陈宝棠、张定安、王绍杰。当年试制了几种船体和8艘军舰模型,编写了活动大纲,在学校中试点。1954年1月从5所中学选出30名优秀学生,开办第一期辅导员训练班并在这些学校建立了海模小组,组员68人。当年暑假又在6所中学举办第二期训练班,有学员51名,在11所学校设有专门课外活动室,347人参加。1955年8月,曹叙棠、李训久、曹思慧赴民主德国参观航海模型比赛,带回赠送的大宗航海模型,推动了海模活动的开展。青岛8所中学的海模学员制作了21艘舰船模型,参加团市委主办的少年科技展览,11艘送省、8艘进京参展,1艘获特等奖,4艘获优秀奖。8月,全市首届航海模型竞赛举行,10所学校80名初中生参加,项目以橡筋为动力的初级小型舰船模型为主,四中、铁中、九中成绩优秀。教练员还设计了一批适合小学生活动的纸摺舰模型图。1957年8月1日在贮水山公园举办的国防教育展览会,观众达4万人。1958年8月,市业余队参加全国航海模型竞赛,取得团体总分第二名和单项1个第一名、2个第二名、3个第三名。10月,山东省航海模型队在青建立,青岛入选的运动员有薛定信、修依道、赵泽忠、刘嘉瑜、陈玉本、辛跃亭、陈恩、张锦铭、姜士珍、李俊莹。1960年省海模队迁至济南,青岛航海模型俱乐部建立,李桂祥负责,教练员王绍杰、于淑贤、杨秀珍。1963年,山东省队又迁回青岛,划归省航海俱乐部领导,原中国人民航海模型科撤销,海模活动移交市航海俱乐部,教练员郭琼贤、苏玉贞,坚持在部分中学开展活动。1963年,省市航海俱乐部合并,组建市业余队12人。当年暑假,俱乐部组织青岛、烟台对抗赛,有6队48人参加。次年暑假,俱乐部举办19所66艘船模的中学生海模比赛。1965年,在中山公园内举行9个单位、16艘舰船模型较高水平竞赛,陈复生和元文珂分获第一名、第二名,破汽缸工作容积2.5亳升水中螺旋桨竞速艇30秒2的市纪录。1966年“五一”节,航海运动展览在中山公园举办,展出各类舰船模型几十艘,观众达万余人。
  1966年,海模训练瘫痪。1968年实行军事接管,1970年单位撤销,队伍解散,人员调离体委系统,营房器材交海军接收。1975年,军体运动恢复。第三届全国运动会海模被列为表演项目,薛宝信、孙德庭、修依道、郭琼贤等人参赛。1976年6月,市航海运动学校重建,有薛宝信、修依道、孙德庭、孔庆祝、李保仁、刘英昌等人。当年,在少年宫、九中、12中、36中建立活动点。1977年2月举办10个单位辅导员训练班。两年中为海军制作“07”型驱逐舰模型30艘,海军给予经费赞助4.5万元。
  1978年全国竞赛恢复,举办5期训练班,共培训学员147人。8月,市海模代表队组成。青岛业余队从1958年到1978年参加全国级比赛,共获得1个第一名、一等奖3个,4个第二名、二等奖3个,2个第三名、三等奖1个,1个第五名。1979年组成12人的山东集训队,参加第四届全运会,孙志业在5亳升内燃机动力竞速艇圆周项目中,以11秒5的成绩打破了14年之久的全国纪录,夺取第一名;刘进生、修依道、杨午钟进入前6名。1979年12月,省体委批准重建省航海模型队,编制为12人。此后海模活动转向竞技为主,运动员多选自青岛,有孙志业、刘进生、邓淮、兰心刚、曲春、杨午钟、王建国、谢伟、王作宏、郭永茂、王毅、原坚、赵华、翟波、赵生等。1984年10月,全市小学生电动机动力塑料壳小炮艇赛在中山公园小西湖举行,33个小学、11所中学、5区少年宫和2个工厂的120艘模型参赛。第六届全运会前后,海模队增加王东、陈延、黄绪申、胡清平、曲修卓、修慨、薛魏、杨永杰、孔军等人,教练有薛宝信、修依道、孙德庭、矫恒星、赵泽忠。截止1988年底,全队有10人出访日本、比利时、奥地利、联邦德国和法国。在7次世界锦标赛中夺得1项世界冠军,1项世界亚军,1个第三名、3个第四名、2个第五名和金牌奖1项、银牌奖2项;在国际比赛中获得2个第一名。该队还在第一至第六届全运会的2次计团体总分中,获1次第五名、1次第六名;单项成绩获2个冠军、2个亚军、4个第三名、4个第四名、3个第五名、1个第六名;辛跃亭破世界和全国纪录,孙志业破全国超世界纪录。在全国一年一度的比赛中,获得8个第一名、16个第二名、21个第三名、23个第四名、10个第五名,18个第六名;孙志业、王作宏、王毅破全国纪录;另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1989年,海模训练基地在崂山山东头的军民共建水库建成。当年5月,黄绪申在第六届世界航海模型锦标赛中获F1-E>1kg等级第一名,成为青岛第一个世界海模冠军。
  航海模型运动开展以来,青岛向国家队输送了陈玉本、赵泽忠、张同发等优秀运动员。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17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三章 水上运动

第四节 帆船运动


  青岛的帆船运动始于50年代。1958年9月青岛参加了在武汉东湖举行的帆船比赛。60年代,帆船运动无大的进展。1978年3月,国家体委在青岛组织运动员集训,青岛的帆船运动逐渐成为举足轻重的“拳头”项目。
  1979年12月,山东省帆船专业队成立。当年,该项全国锦标赛只设“芬兰人型”和“飞行荷兰人型”两个级别,后逐年增项。全国帆船比赛,已有芬兰人、飞行荷兰人、火球、男女470、男女激光和少年乐观型(OP)等6项8块金牌。1988年,山东队获男女470、激光、乐观型3个级别的团体总分第一名。山东队从建队至1988年,在参加亚洲帆船锦标赛、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和青运会比赛中,共获得金牌28枚、银牌27枚、铜牌23枚;团体总分第一名3次、第二名2次、第三名1次;代表国家队参加国际比赛的有刘英昌、卢柱钜、范卫东、左勇、王建斌、张能强、王勇、杨弘、邵红峰、曹晓波、杨武、王梦远、石晓英等人。
  1989年7月,在第二届青运会帆船比赛中,丛刚、吕令波的男470,刘湘雯、王净的女470、杨海青的激光,林松的芬兰人,马志诚的乐观型取得第一名。9月,在第五届亚洲帆船锦标赛上,张勇强、王勇的男470杨弘、石晓英的女470获第一名,曹晓波的激光获第三名。9月,团省委授予丛刚、吕令波、林松、杨海青、刘湘雯、王净、马志诚、王梦远新长征突击手,省妇联授予刘湘雯、王净三八红旗手,省体委奖给帆船队“二青会成绩显著,奥运会为国争光”的锦旗。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17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三章 水上运动

第五节 帆板运动


  帆板运动是新兴的水上运动项目。1980年9月,周本亮参加国家体委举办的首批全国帆板教练员训练班,青岛始有以中学生为主的帆板运动。当年,青岛文艺界训练班2期。1982年又办3期,并参加了在青举行的全国比赛,张海滨获三角绕标第五名。1984年8月,在山东省首届帆板比赛中,青岛有6人进入前6名,杨弘获女子三角绕标第一名。次年8月,省“振兴杯”帆板赛在青岛举行,青岛队获团体总分第二名,10人进入前6名,陈炎获女子长距离第一名。1986年6月,王强代表山东队参加全国比赛,获女子三角绕标第六名。1987年,全国沿海开放城市帆板比赛在青举行,逄金钢分别获长距离和三角绕标第一名。1988年在全国沿海开放城市帆板比赛中,王琳获女子三角绕标第二名、长距离赛第五名。历年向省队输送的优秀运动员有:杨弘、王强、武雪梅、逄金钢、逄金强、康鹏、王琳。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18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三章 水上运动

第六节 摩托艇运动


  青岛1956年引进摩托艇运动,是赴最早的城市之一。1956年7月,由海军为主组成中国航少代表团参加第一届国际航海竞赛,队员有焦锋、匡林生、叶福民、刘运盛、颜锡鑫,获164公里长距离三阶段第一名,单项获OB级10公里第四名,OA级10公里第五名。10月,国家摩托艇队在青建立,选择一批青岛运动员入队。他们经过严格训练,成绩有长足进步。1957年8月,在第二届国际航海多项运动竞赛上,吴其伟在长距离等比赛中独得金、银、铜3枚奖牌,被誉为“旋风姑娘”。1958年春,山东省摩托艇集训队组建。当年秋,省队参加首届全国摩托艇竞赛,名列前茅。10月,省队正式建队。嗣后,该队参加历届全国比赛,一直处于全国上游水平。1963年,在全国摩托艇个人冠军赛上,曹元盛获OA级1公里环圈第一名;李屯亮获OB级5公里第一名。1964年,在全国摩托艇个人冠军赛上,孙建泳获OB级10公里第一名。1957~1964年在国家队的青岛籍队员有吴其伟、常淑芳、赵兰宾、李屯亮、陈崇华等人。1964年后国家队取消,改为集训队形式参加国际性的比赛。
  1966年后,摩托艇训练瘫痪。1970年,队伍被解散,多年积累的价值10万余元的运动器材损失殆尽。1975年,水上军体运动复苏,摩托艇列为第三届全运会表演项目。1976年青岛市航海运动学校恢复,水上运动又陆续开展起来。
  1979年,第四届全运会又将摩托艇列入正式比赛项目。1980年,山东省摩托艇队重建,教练员为曹元盛,队员付汉波、杜在微、邱忠海、王星、高颖、尉淑珍等。1982年全国摩托艇赛,邱忠海获5公里第一名。1984年全国赛,付汉波获OB级10公里第一名。1984年邱忠海参加日本第一届鹿岛杯国际有奖摩托艇环赛,获OS-400H级第四名。1985年全国摩托艇赛,杜在微获OB级5公里第一名;谢军获OB级1公里第一名。1986年鲍同伟参加日本河口湖杯国际赛,获OB级10公里第六名。1988年,韩国防参加在柏林举行的欧洲国际比赛,获OA级10公里第二名。
  历年竞赛中破全国纪录者有:李屯亮、邱忠海、付汉波、杜在微、谢军、高颖、鲍同伟。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21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三章 水上运动

第七节 潜水、滑水运动


  1976年,市航海运动学校派李伟、韦兴学到湛江参加潜水教练员训练班。此后,学校开始面向社会办学。至1989年,多批吸收二中、四中、五中、七中、12中、36中的学生和水产、港务工人潜水爱好者153人,进行简易和实用性潜水训练。1981年8月,参加省潜泳比赛,获男子团体总分第一名,女子第二名;袁连胜100米、200米,李锦霞100米,邓田女子200米、800米,胡东祥男子400米,获第一名。1989年,市航海运动学校增设潜水分校。
  1982年3月,市航海运动学校开始组织业余滑水训练。张承功任教练,挑选毕龙、谢筠、宋丽等人组成市第一批滑水队伍。1983年8月,参加武汉全国比赛,毕龙获男子障碍滑第五名。1984年,由小功率的拖艇改用国际先进的水撬和大功率拖艇,毕龙获全国成年组跳跃滑第三名、障碍滑第六名;宋丽获女子少年组跳跃滑第一名、障碍滑第二名。1985年,省滑水队建立,毕龙、谢筠、宋丽、高建云、刘东滨等人陆续调入。当年,在全国滑水比赛中,毕龙获男子成年组全能第二名,创跳跃滑国内最好成绩(单轮最高成绩44.1米),另获跳跃滑第三名,障碍滑第五名;谢筠获女子成年组全能第三名;宋丽获女子少年组跳跃滑第二名、花样滑第三名。1986年毕龙、谢筠、宋丽分获男女全能第四名、第二名、第六名。1987年7月,黄岛区滑水场建成投入使用,但由于训练与思想工作未能跟上去,滑水运动出现滑坡,无人进入第六届全运会决赛。1988年全国滑水比赛在黄岛区滑水场举行,新队员李强、孙红分获男少、女少跳跃滑第三名。1989年,滑水俱乐部开办,滑水运动转向“以副养体”,开展群众性的业余活动。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22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四章 棋  类

第一节 中国象棋运动


  青岛的中国象棋运动兴起于30年代。1929年全国闻名的象棋大师邵次明定居青岛,着力收徒传授棋艺。1936年邵次明邀请“象棋总司令”谢侠逊来青。1937年,邵次明和擅长下“蒙目棋”的名手朱瑞书及最热心提倡者郭锦卿成立象棋社,地址在浙江路青年会内。棋社的主要成员有:王修成、钮义正、张文遇、丁腾云、许慎斋、颜世俊、耿佰庄、金建勋、牟子升、蒋绍安、王书忱、孙玉崇等,社长邵次明、副社长朱瑞书、郭锦卿。1938年,象棋社举办了青岛市第一届象棋比赛,王修成获冠军、丁腾云获亚军、许慎斋季军。
  象棋社的发起人邵次明,是青岛市推广象棋运动的有功之臣。1938年,他在樱花满园的观赏会上,竖起红纸墨书的大字“邵次明象棋访友”,热心与棋手们对弈,交流棋艺,普及象棋活动。他还是《青岛时报》象棋专栏的主要写稿人。1939年,朱瑞书邀请全国高手来青表演。朱瑞书和谢侠逊登崂山旅游,途中下了一局蒙目棋,蒙目棋当时青岛仅朱瑞书一人会下,后来钮义正在朱瑞书的指导下学会此种下法,曾与朱瑞书下过两局,均弈和。1939年~1944年,象棋社陆续邀请外省各地名手来青岛对弈,其中有天津冠军田玉书,北京名手侯玉山、那建庭、徐词海,烟台名手林少南,辽宁名手崔质杰,山东潍坊名手陈天才等。1947年,青岛市举行象棋赛,方孝臻、迟锡三、林少南获前3名。
  1949~1956年,青岛市连续举办了8次比赛,除1955年冠军为钮义正外,其余7次均由迟锡三所获。1957年2月,青岛市象棋研究会成立。12月又成立了棋类运动协会,象棋运动逐渐趋于经常和正规。这年,研究会举行象棋冠军赛,方孝臻、迟锡三、戴光洁分获前3名。1958年以后的市级比赛,几乎年年举行。1959年,山东省举行首届象棋比赛,戴光洁获第一名。1960年,方孝臻参加省赛,获冠军。随后,方季臻以山东省冠军资格参加全国比赛,获第六名。1961年,青岛夺得省赛团体第一名。1962年参加省赛,又获团体第一名。方孝臻获个第一名,戴光洁获第三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省、市象棋比赛中断。
  1978年,参加省赛,王秉国获个人冠军。1979年,王秉国以山东省冠军资格参加第四届全运会象棋比赛,获个人第四名,被授予中国象棋大师荣誉称号。1978~1989年,青岛参加了历年全省比赛,除1982年外,团体冠军均为青岛队所获,个人冠军均是青岛选手,他们是王秉国、刘凤君、张广增。1989年4月,青岛市成立象棋协会,名誉主席牟周,主席李希贤。
  青岛的中国象棋国家级裁判徐进之从70年代开始撰写象棋论文,发表了数十万字。1988年,他在“棋友”杂志举办的首届中国象棋排局大奖赛中获得“排局师”称号。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23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四章 棋  类

第二节 围棋运动


  青岛市围棋运动兴起于30年代,当时在青岛的日本人办了一个围棋棋院,只限于日本人活动。世界著名围棋大师吴清源(华人)、木谷实等30年代访华赴上海时,曾路经青岛在棋院活动。
  青岛市下围棋最早和棋艺较高的要数王滋骞。王滋骞在建国前和建国初期与围棋国手刘棣杯、过惕生等来往密切。当时,青岛的围棋活动只限于家庭。1955年浙江路青年会开辟了围棋活动室,参加活动的有王滋骞、孙希朋、李纽秋、徐炳仁路轶群、沈同跃、孙纳正等。1958年2月,孙纳正、李纽秋在首届青岛市棋类比赛中,获得了围棋比赛冠、亚军。1958年全国华东围棋分区赛,路轶群代表青岛参加比赛。1959年4月山东省围棋赛在博山举行,青岛选手王滋骞、李纽秋参加。1960年10月,王滋骞代表山东省参加了全国比赛。1962年3月全市少年围棋赛,郭焕文、殷丽华分获男女少年组冠军。1963年2月全市少年围棋赛,路学思、魏学明分获男女少年组冠军。
  60年代初期,青岛市就注重了对少年围棋选手的培养,多次举行少年围棋比赛,曾涌现出郭焕文、殷丽华、李丰厚、王世尧、路学思、魏晓明等杰出的少年围棋选手。“文化大革命”时期,围棋中断了比赛。
  青岛市围棋运动是随着中国的围棋热而不断升温的。60年代末,围棋高手聂卫平曾来青岛进行过交流。1975年,当时在山西队的围棋高手江铸久等和赴上海参加全国比赛的青海围棋队来青岛做过棋艺交流。当时虽省、市围棋比赛中断,但青岛市的围棋活动在王滋骞、沈同跃、徐炳仁、孙希朋、李纽秋、路轶群等老一代围棋手和他们的弟子郑世法、赵安平、于兆奇、耿立义等人的努力下,始终没有停止过。为了提高围棋水平,开眼界、长见识,郑世法和赵安平于1975年自费赴上海参观全国围棋比赛。80年代初,青岛市恢复围棋比赛。1980年8月,全市围棋比赛,郑世法、赵安平、于兆厅获前3名。10月,青岛队参加省围棋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赵安平获个人第三名。
  青岛市群众性围棋活动开展好的沧口区于1983年在少年宫办起了少年围棋班。当年11月,青岛参加省赛,获团体第二名,郑世法获个第三名。1984年10月,青岛参加省赛,获团体第二名,赵庭获个人冠军,于恪强获少年冠军。1986年,青岛参加第十三届省运会围棋比赛,获团体第一名,赵庭、郑世法分获个人第二名、第三名。在全国“围棋热”的推动下,从1987年开始,建工学院、少年宫、文化宫和台东体委等办起了围棋业余训练班,共训练500人左右,其中少年儿童约占1/3,使围棋后继人才不断涌现。1987年,市少年宫通过比赛选拔出12名(7~15岁)少儿棋手,成立了市少年宫围棋长训队,台东区还成立了青年围棋协会。在原北海舰队司令员苏军等的热情倡导下,青岛市围棋协会于1989年4月4日成立,名誉主席苏军,主席李令言。6月,在即墨电子元件厂厂长王新元的支持下,“益增棋社”成立。各高等院校也相继成立了围棋协会、棋社等组织。远洋船员学院成立了“忘忧清乐”棋社,并于7月举办了“船院杯”围棋团体赛,有16个队、48名棋手参赛。
  1989年2月,青岛市首次举办段位围棋赛,于属强、赵庭获业余5段,缪长天、范继森、王汝志、李子基获业余4段。当年,各围棋社、协会多次举办比赛。台东区青年围棋协会举办的“五四青年杯”围棋赛,首届 “益增杯”济南青岛围棋对抗赛,建工学院举办的山东省大学生围棋大赛等赛事频频。1989年12月20日,青岛市围棋社成立,国家围棋队领队华以刚、市围棋社名誉总教练江铸久、芮乃伟向棋社发来贺电。1989年,于属强首次代表青岛参加全国段位赛,在108名选手中名列第十六位,被授予专业初段。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23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四章 棋  类

第三节 国际象棋运动


  青岛市的国际象棋运动建国前已有开展,形成群众活动项目则始于50年代。“山东棋圣”邵次明,1957年赴上海担任全国棋类比赛副裁判长。比赛期间,他向棋王谢侠逊学会国际象棋。回青后,他在市工人文化宫举办国际象棋讲座,培养了王滋普、徐义修、李克生、王世尧等一批骨干。1958年2月,举办了全市首次国际象棋赛,任孝通、王滋普分获冠、亚军。同年,王滋普在杨州举行的全国分区赛中以第二名进入决赛,在广州举行的决赛中获第六名。1959年4月,王滋普、李克生参加首届山东省国际象棋比赛,分获第一、第三名。9月,邵次明被邀担任第一届全运会国际象棋比赛裁判长。1963年,王滋普在市少年宫和市南区等处举办多期国际象棋训练班,培养出王建中、韩庚良等选手。“文化大革命”期间,国际象棋活动中断。
  1979年后,国际象棋活动陆续开展。纪蕴奇靠自学掌握国际象棋技巧,成为后起之秀。他利用业余时间在沧口区少年宫办起了国际象棋短训班、长训班,进行义务授课,至1985年共培训800余名学员。1985年,他又在市少年宫举办的国际象棋训练班中任教,张磊、朱光顺、苏雪梅、张明、王莉、孙超、齐琳、王青伟都是他培养出来的优秀棋手。纪蕴奇还与刘凤君等人发起青岛市“琴岛——得贝杯”棋类优秀选手赛、青岛市“化纤杯”三项棋类优秀选手赛和青岛市棋手邀请赛等。1980年,市工人文化宫也开始了国际象棋活动,每年举办训练班1~2期,每期3个月,学员200多人。1983年8月,青岛市恢复国际象棋比赛。
  1986年,在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国际象棋比赛中,青岛男队获团体冠军,纪蕴奇获个人第一名,蔡文宝获第三名。11月,纪蕴奇参加华东9省市职工棋类比赛,获个人第三名。1989年1月,纪蕴奇参加全国“广播杯”棋士赛,获第四名。国际象棋在开展活动中,得妻了晓翁村劳动服务公司、前哨机械厂、港务局、大港公司工会和青岛化纤厂等单位的热情赞助。1989年开始,李克生、王建中、王荣君分别在五中、37中、四流中路小学办起了少年儿童国际象棋训练班。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24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五章 其他运动

第一节 射击运动


  青岛的射击运动始于1956年。这年2月,团市委、市体委在第一体育场举办首届业余射击教练员训练班,参加学习的有工厂、企业、机关、学校和崂山郊区农村的青年团军体干部共95名学员。4月,又举办有115名学员参加的第二期训练班。这两批学员后来成为开展射击运动的骨干力量。同年7月,青岛市射击俱乐部成立后,在驻青部队训练场正式投入射击训练,以普及为主,与基层民兵训练相结合开展活动。11月,青岛派代表队参加全省首届射击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三名。张淑琴、张淑玲、逄绩厚、张科礼、张广乾还代表省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射击竞赛,张淑琴获小口径步枪3+10卧射第六名。1957年,全市有40个工厂、学校开展了射击活动,培养业余教练员50名,普通射手1747人。7月,省第六届运动会在青举行,青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赛后,张淑琴、乔益可、逄绩厚、张科礼代表省队参加了在保定举行的全国射击分区赛,张淑琴在女子小口径步枪50米、100米10+10卧射中,以186环获这个项目的第一名,同时获100米3+10卧射第二名;乔益可获100米3+10卧射第一名。
  1958年,射击运动有了大发展,不仅开展于城市,也涉及到农村。这年10月,国家体委公布《劳动卫国体育制度条例》和项目标准,射击列入。射击运动的发展形成高潮,普通射手的人数增加到2.5万多人。在普及的基础上,从学校工厂选拔了40多名优秀射手进行业余训练,培养了青岛第一批射击运动员。当年,逄绩厚、徐国潭、兰仁溪、吕温泉、吕锡正、石伯谧、李桂珍、胡桂香、孙和等9名运动员被输送到省射击队。这年市队在全省射击比赛中又获团体冠军。1959年,射击专业队成立,调张科礼、林春胜、杨彩英、魏杰、王修邦、李来宝、张锡合、张建先进行训练。5月,在第八届省运会射击比赛中,以绝对优势获得团体冠军;获金牌4枚、银牌4枚、铜牌6枚。1960年,在全省比赛中,继续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吕温泉破2项、黄克修破1项省纪录;纪家峰入选省队。1961年,射击专业队因经济困难解散,射击运动转向基层与民兵训练相结合。当年,又培养普通射手3884人。1962年,逄绩厚、张科礼、黄克修、吕温泉、丁汝长创省纪录,吕锡正达运动健将标准。1963年在省射击比赛中,青岛仍获团体冠军。到1965年,全市普通射手有7.8万多人,等级射手2000多人。
  1975年,射击运动恢复。1976年初组建一支业余训练队。1978年3月开始,连续举办了38期射击训练班,涌现出一批优秀选手。当年,青岛队参加第十一届省运会射击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三名。1979年,张会群、高建敏参加全国第四届运动会射击比赛,张会群获男子多向飞碟200靶金牌,高建敏获女子小口径手枪慢加速金牌、平世界纪录。1980年,射击运动训练迁到胶南县进行。当年,青岛队参加全省射击比赛,获团体总分冠军;赵刚、张锐破省纪录。1982年8月,在第十二届省运会上,青岛队获少年组团体总分冠军。1983年,王德文在全国第五届运动会射击预赛中,以581环的成绩破小口径3×20全国纪录。1986年,在第十三届省运会上,青岛队获少年宫组团体第一名,成年组第十名,金牌9枚;赵红果在多向飞碟射击比赛中,184中破亚洲纪录。1987年,张永杰在全国第六届运动会多向飞碟项目中,夺得金牌。1988年,在第十四届省运会上,青岛队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夺得金牌12枚。在同年举行的全国首届城运会上,张永杰夺得男子多向飞碟的金牌。
[attach]30158[/attach][attach]30159[/attach][attach]30160[/attach][attach]30161[/attach]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25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五章 其他运动

第二节 航空运动(滑翔)


  青岛航空俱乐部建于1957年7月,设址于沧口机场内。至年底,航空俱乐部基本上形成了教学、训练、机务维护及行政管理等比较完善的滑翔训练基地。当年10月,俱乐部开始为海军预科学校代训第一批学员,滑翔运动在青岛市正式开展起来。俱乐部除为海军预校代训处,还在青少年中普及航空知识及业余滑翔活动。1958年,航空俱乐部开展业余滑翔、无线电、航模集训,举办了山东省第一期专业滑翔队集训班。9月,李守德在全国滑翔跳伞比赛中获得高级滑翔机特技第六名。1959年5月,航空俱乐部与木材综合加工厂合作,设计制造出山东省第一架“51”号初级B型滑翔机,试飞成功。9月,李开河在第一届全运会滑翔比赛中,获100公里三角航线竞速第二名,贾敦强获初级滑翔机绞盘车牵引矩形航线起落第二名。1957~1966年,航空俱乐部共为海军、空军代训以及举办专业、业余训练班24期,培训滑翔学员1137名。
  1966年后,训练停止,队伍解散。1975年3月山东省青岛航空俱乐部恢复,更名为青岛市航空运动学校在新校址中华埠机场重新建立滑翔机场。1980年3月28日举行开学典礼。从1980年到1982年,该校共举办专业、业余滑翔班5期,培训学员180名。1983年后,青岛航空运动学校先后向省航等培养输送了罗成胜、张玉铭、霍石如、李良桢、何恒龙、韩洪钧、李开河、杨惠英等滑翔选手。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25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五章 其他运动

第三节 航空模型运动


  青岛航空模型活动开展较早,建国前以“劳作”课的形式出现在中小学的课堂上。建国后,中小学以科研活动为内容,开展航空模型运动。当时的模型简易,用皮筋弹射(橡筋模型),后来逐步开展自由飞模型、线操纵模型、无线电遥控模型飞机。1957年,青岛市航空模型俱乐部成立,正式把航空模型纳入国防体育项目,在中小学中培养辅导员193人,航模组员1546人。当年,青岛参加第六届省运会航模比赛,获得团体总分第三名。8月,青岛直接参加了全国航空模型分区赛。1958年,中、小学中的航空模型运动,已成为学校课余科研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1959年以后,航模运动主要在基层开展。当时,开展航模运动的单位有85所中、小学,从事航空模型活动的学员达1.4万余名。航模活动激发了青少年的兴趣,当时曾研制火箭起直升飞机模型、无线电操纵飞机模型获得成功。1960年9月,青岛入选国家队的赵学广代表中国航空模型队访问匈牙利,在二级自由飞模型飞机的对抗赛中,两次获得第一名。1963年10月,全省航空模型比赛在济南举行,青岛获团体总分第三名。1966年以后,航模运动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断很久。1976年后活动虽恢复,但由于器材、场地的限制,加之没有赛事,开展缓慢。1980年,航模运动恢复竞赛。当年青岛参加全国青少年航空模型通讯赛,获综合团体第一名;1982年获P1B-2单项团体第二名;1983年获P1B-2单项团体第三名;1985年获P1C-2单项团体第一名、P1B-2单项团体第二名。在1980年、1982年、1983年、1984年、1985年的历次全省比赛中,青岛均获综合团体前3名。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25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五章 其他运动

第三节 桥牌运动


  青岛的桥牌运动始于1976年。当时,山东省政协和青岛市政协副主席徐一贯常约苗瀛州、姜锡纯、徐祖廉等人在沈蕴昌家中玩桥牌。沈崇立及其友董宏、郑汝标、钟长声也参加了打桥牌的行列。几年后,他们的桥牌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1980年5月,在青岛体育训练基地潘兴常协助下,举办了两期桥牌训练班,后又在德县路小学办了两期。沈崇立、郑汝标主讲,培训学员120名,为推广桥牌运动播下了种子。此后,桥牌运动开始普及,队伍不断扩大,尤其是在各大专院校,国棉一厂、三厂更为广泛。1982年,全首届桥牌团体赛,8支队伍参赛,沈崇立、董宏、季琪、刘国安、希海鸣获冠军。1983年,市桥牌双人赛,参赛选手110名,季琪、刘国安获东西向第一名,刘志刚、毕灯原获南北向第一名。4月,郑汝标、谢央军、马毅、张洪弟参加山东省首届桥牌团体赛,获亚军。1984年4月,郑汝标、谢央军、季琪、刘国安参加第二届全省桥牌团体赛,获第三名。1985年,全市桥牌选拔赛,组建了以沈崇立为教练、刘志刚为队长的市代表队,在第五人民医院训练半年。刘志刚、沈崇立组织了一年一度的全市友谊杯桥牌赛,以求普及。1986年4月,经过训练的市桥牌队参加第十三届省运会桥牌比赛,获团体总分冠军,翟云来、陈洪玉获双人赛冠军。赛后,市桥牌队又参加了全国桥牌邀请赛,获团体第四名;翟云来、陈洪玉获双人赛冠军,季琪、刘国安获双人赛第二名。1988年,市桥牌协会成立。1989年8月,市桥牌队参加在烟台举行的全国“柯达杯”桥牌赛,获团体第四名。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25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五章 其他运动

第四节 摩托车运动


  青岛开展摩托车运动始于1956年。这年4月,市城建局团委发起举办第一摩托车训练班,参加学习的共85人。同时,市总工会购进“佳娃”250摩托车2辆、“两兹”175摩托车6辆,与市体委合办摩托车训练班,培养了142名摩托车手。1957年又业余教练31人,摩托车手346人。从1957后起,青岛先后向国家和山东省输送了3批运动员,向国家输送的有郭祖仁、李志亭、黄卓显、赵桂芳、梁云芳等,向省输送的有刘淑英、徐学官、于东范、曹桂英、苟菊年等。1959年,青岛参加第八届省运会摩托车赛,获团体总分第三名。同年,郭祖仁在第一届全运会上获环行公路两轮350亳升100公里第五名。1963年9月,郭祖仁、徐学官、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摩托车个人冠军赛,郭祖仁获两轮350毫升35公里越野赛冠军,徐学官获750型越野赛第三名。1965年,郭祖仁在第二届全运会上,获男子250型越野35公里个人第二名。
  1975年,军事体育恢复后,由于收回的摩托车已严重损坏,活动无法开展。教练员自己动手,修旧利废,修复了7部摩托车。1978年12月,首期摩托车训练班举办,使停止了12年的摩托车运动终于恢复。训练普通摩托车手30人,特等摩托车手工艺0人。在当年的第四届全运会上,年已43岁的郭祖仁在南昌赛区的摩托车预赛中以勇敢果断、市超技艺获得两轮越野赛冠军。1980年,开展了重点训练,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1981年,青岛队参加了“文化大革命”之后省首届摩托车赛,获团体总分第三名;宗志忠获摩托车越野赛个人第三名。1982年和1983年又培训了普通摩托车手40人,特等摩托车手17人。1984年全省摩托车比赛,青岛获团体总分第三名;逄锦柱获全能冠军。1985年训练特等摩托车手8名。1986年,市摩托车队组建,参加第十三届省运会摩托车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二名;王建新、陈新获250型场地障碍赛队赛第一名;逄锦柱、冷斌获250型越野赛队赛第二名;宗志忠、冯泽滨获125型越野赛队赛第三名。逄锦柱、冷羡慕还代表省参加了1980年在牟平养马岛举行的全国摩托车超级越野赛,获80型队赛第四名,逄锦柱获个人第四名。逄锦柱还参加了1987年的第六届全运会和全国摩托车赛,获得250型越野队赛第三名。1984年以来,青岛先后向省队输送了司金毡、逄锦柱,向八一队输送了冷斌。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26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五章 其他运动

第五节 无线电运动


  青岛正式开展无线电运动是从1958年开始的。当年7月,第一期无线电学习班利用暑假举办,学员50人,学习结业后进行了考试,有10人达到三级运动员标准。9月开学后,参加学习的学校都分别成立了无线电活动小组,吸收无线电受好者参加,这项活动又逐渐推广到其他中学。这年,孙洪才代表省参加了全国无线电快速收发报比赛,以433分获得第一名。1959年春,为迎接全国第一届运动会,全省抽调人员进行集训,青岛参加10多人。孙洪格在当年全省无线电比赛中,在长码、短码、字码发报中破3项世界纪录。孙洪才、郭淑贤(女)参加了第一届全运会无线电比赛,孙洪才又获男女字码发报金牌、短码发报银牌、长码发报铜牌,并打破了这3个项目的纪录。1960年训练无线电辅导员70名,参加无线电活动的有807人。当年,青岛参加全省无线电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二名,其中发报成绩获第一名。10月,省无线电队来青进行无线电多项和测向通讯表演,传授无线电测向的基本技术。1961年8月,举办国防体育训练班,又训练无线电工程人员30人,普及级报务员120名。1963年,无线电活动继续普及,在基层15个单位训练报务员519人,11个单位训练工程人员351人。7月,青岛市参加在济南举行的无线电收发报比赛,甲队获男抄全能第一名、机抄第二名,女手抄全能第二名;乙队获男手抄全能第一名,女手抄全能第一名和第二名;孙洪才的手健发报破全国纪录。同年10月,孙洪才参加了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无线电发报竞赛,破全国纪录。1964年,又训练辅导员104名。截止1965年总计训练基层无线电辅导员450名,以考核合格的收发报务手达630名。
  1976年,无线电运动开始复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方面为基层培养骨干,一方面重点抓提高训练,无线电运动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从1976年到1988年共训练500人。
  80年代,青岛无线电运动员在各类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参加全国比赛中,1980年,白海冰、王青获男子组第五名。1983年,肖海泉与省队队员合作获团体总分冠军。1985年王健获青年组80m波段第一名。洪勇获青年组个人全能第一或,李晓东获青年组2m波段第一名。1987年,李晓霞获全国锦标赛女子个人全能冠军、“西湖杯”女子组2m 波段第一名。1988年,赵新华获女子组个人全能、2m波段、80m波段、识图越野4枚金牌,还与邹宏合作获2m、80m波段队赛2枚金牌;黄克功获男子青年组识图越野金牌;张岩、李嵩获男子青年组2m波段队赛冠军。1988年邹宏获女子80m波段个人冠军。在参加全省比赛中,1980年,青岛队获团体总分第二名。1982年,青岛队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姜秀华获女子组80m波段测向金牌。1983年,肖海泉获男子成年组2m波段金牌;肖海泉、肖健男子双人,男子团体,白海冰男子青年组80m波段,白海冰、尹刚男子青年组团体均获冠军。1984年,青岛队获团体总分第一名;肖海泉男子成年组80m波段、个人全能,白海冰男子成年组2m波段,李红女子组80m波段、个人全能均获金牌。1985年,青岛队获团体总分第一名;李晓霞女子全能,宋晓红80m波段,女子组80m、2m波段团体,洪勇男子青年组2m、俱全能,李晓东男子青年组80m、2m波段,80m波段团体昀获金牌。1986年,李晓辉获女子组80m波段金牌。
  多年来,青岛培养了一批无线电运动人才,向国家队输送的运动员有李国利、王青、李晓辉、王健、李晓霞、杨巍灵、修晓青、肖海泉等。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26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五章 其他运动

第六节 体操运动


  30年代,青岛的学校注重体育与国术,推广军事训练,出现了柔软体操。体育协进会还利用《体育周刊》,宣传西方的体操运动。学校的教育科目及每周教学安排有体操课,包括徒手操、器械、技巧、垫上运动。全市运动会,有中学生军训、小学生会操和团体操表演。团体操规定表演的种类有游戏、歌舞、体操、军训、童子军,内容繁多,引人入胜,却非竞技体操比赛活动。
  建国后,健身体操——广播操广泛开展。50年代“劳卫制”、70年代“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体操是必测科目。其中,团体操尤为盛行。1949年12月9日,在全市第一届体育大会上,团体操表演有47个,人数在万人以上。大会操有“永远跟着Our Party”等10个项目。第二届体育大会有2500人的中学女子大会操、2400人的小学大会操。第、四届体育大会,从徒手操发展到器械操、腰鼓操、双杠叠罗汉操等。在全国第一届少年运动会和全国第一届中学生运动会上,全统一组织的大型团体操表演蔚为壮观,显示了青岛组织团体操的水平。
  1950年暑假,礼贤中学学生曲炳瑜、陈真光、李文绪等人和其他学校热爱体操的学生自发组织了一个体操训练班,学单、双杠等项目的技巧。1951年暑假,他们又成立了中学生联合技巧队,队员有曲炳瑜、陈真光、陈善敬、陈国光等14人。后来这个队又增加崔文章、徐培文、陈美智、石玉琴、赵淑英、刘舜华、李冲飞等8个女队员。1953年中学技巧队解散,队员们都成为各校开展体操活动的骨干力量。1953年后,具有大专毕业、体操水平较高的体育教师王风遴、陈汉平、王在廪、肖安娜分别分配在青岛四中、建筑工程学校、青岛七中、青岛八中任教,从而使这些学校成为体操传统学校。加上原中学技巧队的骨干作用,全市有10余所中学建立了体操队,逐步形成一支较高水平的体操队伍。1953年,在第三届省运会体操比赛上,王风遴获个全能冠军。1954年开始,青岛将体操列入正式比赛项目。市体委组建业余体操队,聘请中学专项教师组织辅导。1956年,市青少年业余体校建立时,调毕衍尧任体操教练,开展体操运动的正规训练。1956年4月,陈国光在全国个人冠军赛上,获业余组双杠冠军。同年6月,在全省体操比赛中,陈国光获中学组单杠、自由体操第一名、全能第二名;郭学禧获吊环第一名;陈真光获普通组全能第二名。同年7月,在全省第一届少年运动会上,青岛获团体总分第二名。1956年8月,在青岛举行的全国第一届少年运动肝的体操比赛上,王以之获男子甲组全能第六名,单杠、吊环第二名;栾石基获甲组单杠第一名,鞍马、吊环第二名;张白露获女子乙组跳马第五名,朱传玫获第六名。1958年8月,在全省体操比赛中,陈国光获一级全能冠军,吊环、双杠第一名;周方瑞获一级全能冠军,自由体操冠军;郭岐武获一级鞍马第一名;朱传玫(女)获二级全能冠军,平衡木、低单杠第一名。张白露获二级全能第二名,自由体操冠军;李惠玲获二级低单杠第一名;谭桂荣获二级吊环第一名;郭学禧获二级单杠第一名。
  1958年11月,山东省体操队建队时,周方瑞、宋启瑞、李文寿、栾石基、王培强、朱传玫、李惠玲、崔丽华调入。肖光来等考入北京体院,张白露等选入空军和其他部队。1960年3月,又调走高健、张守忠、陈玉婷、金惠文等以及19名儿童运动员。优秀体操运动员陆续调出,后继乏人。1962年下半年,恢复业余体校体操班,学生36人,调袁微琴和齐书平任教练。同时,学校的体操训练也在复苏,18中夺得1963年在中学校田径、体操运动会的体操团体冠军。正当体操运动向上发展的时候,时逢“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仅使培养的优秀苗子被扼杀,基层训练也无影无踪,致使较长时间体操处于裹足不前的地步。1972年全国业余体校工作会议精神后,体操训练恢复。体操班由毕衍尧、高益英任教练,在第一体育场体操房开展训练,一批少年儿童伤脑筋选手脱颖而出。1973年7月,在全省少年业余体校体操比赛上,青岛获女甲团体总分第一名,男甲团体总分第二名;王宏获女甲全能冠军;单项金牌得主有女甲王宏的自由体操、平衡木,李萍的高低杠,马丽的跳跃,女乙卓茜的低单杠,李静的自由体操。1974年,在第十届省运会体操比赛中,青岛获少年男、女乙组、男儿童组3个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1975年5月,王宏在全国体操比赛中,获平衡木第三名。70年代,青岛体操运动员入选山东队的有王宏、卓茜、李风伟、郭洪峰、蔺建虎、叶长伟。
  进入80年代,青岛着眼于开展幼儿体操。1980年1月,青岛市体操运动协会建立,主席雪痕。同年6月,第二体育场体操馆落成并投入使用后,极大地改善了体操训练条件。1980年8月,在全省少年儿童体操比赛中,韩嘉伟获男少个人全能、鞍马、双杠、单杠4项冠军,宋云获男儿童个人全能、自由体操、鞍马、吊环4项冠军。1981年7月,全省少年儿童体操比赛在青岛举行,吕斌获男儿童甲组吊环冠军。从1982年起,青岛边疆举行了市级幼儿体操比赛和中小学体操比赛,少年、幼儿体操得以健康发展。1983年8月,在全省业余体校体操比赛上,王育红获女儿童乙组个人全能、平衡木第一名。1984年8月,在全省业余体校比赛上,青岛获女儿童乙组团体第一名,孙登超获男儿童甲组吊环第一名,金铭子获男儿童乙组鞍马第一名,徐红获女少乙组自由体操、跳马、平衡木第一名。1985年5月,省儿童组调赛,金铭子获男儿童甲组个人全能第一名。7月,希望杯赛,男少孙登超的吊环,男儿童乙组张小龙的鞍马、杨进的跳马均获第一名。1987年7月,在省希望杯体操比赛中,获第一名的有孙登超、杨进、姜立亚、初萱、贾岩红、续贞。11月,市体操运动协会改选,组建第二届体操协会委员会,名誉主席让秀英,主席于青。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26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五章 其他运动

第七节 举重运动


  举重运动早已流传民间,为增强肌肉力量进行举石担、石锁活动。40年代,青岛始有市级的举重比赛,以石担作器械,方法是不分级别轮流举,举过头顶算一次,以次数多少计算名次。
  建国初,一批举重爱好者成立“健力队”。1950年,吕崇贤自制正规金属举重器成功,建议举重列入市运会正式比赛。次年全市竞赛,吕崇贤获冠军。群众性举重活动得以推广,不久涌现出曲炳瑜、王银光、季荣刚、赵元善、吕崇贤、牛治尘、姜桂田、李本尧第一批优秀举重选手。
  50年代,青岛是全国最早将举重列入比赛项目的城市之一。举重运动逐步形成传统项目,其水平在全省、全国属上乘。1950年3月,在全国举重测验比赛中,曲炳瑜获轻重量级(总成绩325公斤)冠军。1957年青岛参加第六届省运会举重比赛,共获6枚金牌、破1项全国纪录;季荣刚、王银光、吕崇贤、牛治尘、赵元善、孙方义、分获最轻量级、轻量级、中量级、经重量级、次重量级和重量级冠军。1958年10月,在第七届省运会上,青岛获金牌的举重运动员有陈家礼、牛治尘、尤明河、吕崇贤、姜桂田、赵元善、高洪昆、李本尧。1959年在第八届省运会上,青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尤蛤河、吕崇贤、高洪昆、赵元善获金牌。1965年,于守金重量级总成绩全国纪录。1966年,于守金在有12个国家参加的北京新兴力量举重邀请赛中又以455公斤的总成绩获冠军。
  1973年,青岛恢复举重运动。这年起,竞赛取消了双手推举。同时,一年一度的全市举重比赛又开始举行,新手不断涌现。1974年4月,在全国举重个人比赛中,杨怀庆获重量级冠军。10月,在全国举重比赛中,杨怀庆再获冠军。当年青岛参加第十届省运动会,获团体冠军,得金牌6枚。同年,杨怀庆选入国家队,7月在北京迎战缅甸举重队,获重量级冠军。1979年6月,宋振竹在全国举重达标赛上获100公斤级3项冠军,打破3项全国纪录。
  进入80年代后,青岛兴坛更趋活跃,举重人才陆续涌现。1980年10月,全市职工举重比赛就有8人打破19项省、市纪录,马文柱、王逢欣、葛从万、宋政明、袁兴盛、杜明春、李学义、于澄、王威在全国比赛中崭露头角。少年举重活动也开展,殷轩、王兆祥、杨志俊、王新民、庞尚东、王敏、牟剑波、杜涛、王跃煦、于银涛登上举坛。女子举重选手薛在彦、张杰、王学芹在1988年第十四届省运会举重比赛中,成绩优异。1987年马文柱在第六届全运会上获75公斤级冠军。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26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五章 其他运动

第八节 摔跤运动


  青岛的摔跤与武术同时起步。1923年,韩愧生、王子平、杨明斋、常秉毅等武术高手云集青岛,在传播武术的同时,开展摔跤活动。1929年,市国术馆建馆后,由常秉毅执连续开办6期摔跤模范班,入学者100余人。此后,摔跤活动很快发展起来。国术假定摔跤班学生王锡海1930年曾获华东地区摔跤第一名。1934年10月,在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摔跤比赛中,佟顺禄、赵云亭、张孝才夺得前3名,使华北武林为之瞠目。1935年,谭祖秀在第六届全运会上获轻量级冠军。自此,青岛市每年举行摔跤比赛,培养了孙玉君、杜玉山、马金海等名手。1951年,市第二届人民体育大会进行了武术、摔跤表演。次年8月,全市民族体育表演大会在第三公园举行,杜玉山、张所春分获甲乙组冠军。1956年,第五届省运会将摔跤列入比赛项目。1957年开始,青岛开展自由式和古典式摔跤运动。9月,李书章在第二体育场开办了摔跤班。1958年,青岛成立了摔跤集训队。次年,在全国自由式、古典式摔跤锦标赛上,朗益刚获古典式重量级冠军,李书章获次中量级亚军。1959年5月,青岛队参加第八届省运会,获中国式摔跤团体总分第二名,获单项冠军的有:马书奎、宋殿远、张宝呤、江敦太、李书章。1960年6月,在武汉全国20单位摔跤锦标赛上,朗益刚获古典式重量级冠军。1960年后,中国式摔跤运动一度在基层单位开展得很活跃。“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止。1973年后,在台东、四方一些工厂的青年职工中又逐渐恢复,各区相继开展了摔跤运动。1974年11月,举行了全市武术、摔跤比赛,以区为单位参加。摔跤运动又开始活跃起来,多以区组织活动,并间断地举行全市竞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比赛每年举行。1983年全市中国式摔跤比赛,参赛运动员有30多人。1984年青岛组建中国式摔集训队,教练员赵鸿济,队员10多人。当年8月,在山东省摔跤柔道比赛上,青岛队获团体冠军,得金牌7枚、银牌2枚、铜牌2枚,金牌得主是陆广义、王风琪、徐青林、韩乃夏、栾福伦、刘东军、聂金亭。1985年,青岛队参加全省比赛,获团体第二名,李从龙获57公斤级冠军。1986年,在山东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上,青岛队获团体冠军,得金牌5枚,银牌3枚;李从龙、栾福伦、王风琪、郭艳春、赵根柱分获57、62、74、90、100公斤级冠军。1988年5月,在第十四届省运会上,青岛队获团体第二名,王作军获100公斤以上级金牌。
  1985年,青岛组建国际式摔跤集训队,教练杨世杰。1987年,该队发展为专业队,有队员10人,张恒才和张高洁任教练。在第十三届省运会上,该队获自由式团体第三名。在第十四届省运会上,该队获古典式和自由式2个团体第二名;古典式李卫国获金牌、自由式赵军(68公斤级)、邱松(100公斤级)获金牌。在全国比赛中,1987年8月在全国少年国际式摔跤比赛中,赵军获70公斤级第六名。1988年4月在全国自由式摔跤锦标赛中,杨晓帆获100公斤级第五名。1988年8月,在全国少年国际式摔跤锦标赛上,青岛队获自由式团体总分第一名,赵军(70公斤级)、张宇(83公斤级)获冠军,高奕总(76公斤级)、李国庆(83公斤级)、高兴奕(83公斤级)获亚军。杨晓帆获1988年全国自由式摔跤冠军赛的100公斤级亚军,并达到运动健将标准。1988年10月,在全国首届城市运动肝的自由式摔跤比赛中,高兴奕获82公斤级亚军,栾风顺(100公斤级)、芦林(130公斤级)获第四名。1989年4月,在全国青年自由式摔跤锦标赛上,高兴奕、栾风顺分获82公斤级和88公斤级冠军。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27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五章 其他运动

第九节 柔道运动


  柔道运动是新开展的一个项目。发起人徐殿平是武术世家,自幼热爱武术和摔跤运动。1977年,他在四方区体委随于化贤练摔跤。1979年自费支保定参观摔跤柔道比赛。他曾在天津体育学院观摩柔道训练,随许哲夫教练学习,后又自费到北京体院学习。1982年5月,徐殿平组织的青岛市第一支柔道队在第一海水浴场成立,以沙滩为场地开始了启蒙训练。同年夏天,在四方区体委协助下,邀请北京和天津体院的师生进行技术指导。1983年9月,为了尽快开展这项运动,10名队员自费赴沪参观第五届全运会柔道比赛。之后,又建立了第一支女子柔道队。1984年3月30日,省委副书记李昌安在第二海水浴场遇见他们正在训练,询问了情况,对他们不计条件、刻苦训练、发展柔道事业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第二天,李昌安邀请市体委领导一起观看了训练,指示要改善他们的训练条件。4月,省委、省Gov召开全省体育工作座谈会时,李昌安表扬了这支队伍。此后,省体委调徐殿平参加了全国柔道教练员学习班。结业后,市体委调徐殿平为柔道教练员,在沧口区正式组建女子柔道队。8月,在全省首届柔道比赛上,女队获全部8个级别的冠军,李昌安专此发来贺信。青岛沙滩柔道队从此闻名于全国。
  柔道队成立后进行了全面科学系统的训练,成绩提高很快。女队在1984~1989年的全省比赛中,一直保持团体总分第一、金牌总数第一,被称为“六连冠”队伍。1981年,在第十三届省运会上,曲志宏、孙红云、王慧、傅青、于新平、吉林获金牌。在第十四届省运会上,程政、王军、李静、田野、孙军获金牌。1989年全省柔道比赛(14个代表队),青岛8人参赛,7人获冠军,1人获亚军;冠军有姜少东、徐坤、于军峰、傅青、李静、田野、陈红梅。1986年10月,在全国女子柔道冠军赛上,曲志宏获—66公斤级第三名,无差级第六名。1987年7月,在全国少年柔道锦标赛上,程政获—61公斤级冠军。1988年10月,青岛参加首届全国城运会的柔道比赛,获团体总分第四名;田野获+72公斤级冠军,陈红梅获+72公斤级第三名。短短数年,青岛柔坛涌现出一批人才,杨素梅、曲志宏、孙军、于军峰、程政曾入选国家队。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27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五章 其他运动

第十节 射箭运动


  青岛的射箭运动始于30年代,并列为全市竞赛项目。1934年,参加全市冬季体育竞赛会射箭比赛的男女运动员有数十人,男女混合编组比赛,每人以5箭为限,参加者多系武林高手。这个项目于抗日战争开始时中断。
  1959年初,为迎接第一届全运会,在熟知射箭技能的老一代射箭选手有刘建甫、沈璜的组织下,集中了秦云基、矫恒馨、杨丽香、刘同玲、钟林生、郝家骥、谷钧忠、刘惠民等第一批队员开始正规训练。同时,解放军体院、济南军区招收了王荣娟、王国璋、刘秉钧、王锡华、王锡武、杜云基、裴贵田、郑立发、宋修发、韩桂芳一批学员。至此,在青岛形成了射箭运动的骨干力量。1959年,在且国射箭锦标赛上,谷钧忠获男子70米单轮第三名。在第一届全运会上,王荣娟获女子50米单轮冠军。60年代初,在全国箭坛出色的青岛射箭名手有王锡华、王荣娟、秦云基、王国璋、刘秉钧、孔祥友、郝家骥、潘兴常。王锡华仅次于李淑兰居全国第二位。她在1961年10月,以624环和580环的成绩分别超过了女子30米双轮(614环)、50米双轮(495环)的两项世界纪录。1963年7月,她又在全国6单位射箭友谊赛中超过4项世界纪录。在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上,她与李淑兰、赵素霞一起夺得了女子射箭团体冠军。此后 ,她又多次与同伴一起超过单轮和双轮女子团体射箭世界纪录。秦云基在1960年全国射箭比赛中曾以287环的成绩获女子30米单轮的冠军,破全国纪录;1962年其单轮30米的成绩又在全国夺冠,平世界纪录。潘兴常1962年出访蒙古,夺得男子8个单项的5个第一名。刘秉钧1965年获全国少年射箭通讯赛冠军;8月与同伴一起破男子团体的全国纪录。“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岛的射箭运动末能开展。
  1980年,省体委决定在青岛体育训练基地组建业余射箭队。1981年,刘秉钧又在少年宫建立了一支少年儿童射箭人。这两支队伍的组织训练使青岛箭坛又呈现活跃。不久,又涌现出一批新秀。青岛体育训练基地培养的马湘君、曲月峰、李军涛成为省队队员 ,少年宫培养的陈红、孙燕很快达到健将标准。马湘君自1985年以来,14次打破7项全国纪录,破1项亚洲纪录,平2项世界纪录;1987年3月27日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举行的第三十四届世界射箭锦标赛上获得了世界女子个人冠军。1988年底,市优秀运动队决定设射项目,王国璋出任教练。同时,海泊河体育场又建起一支业余射箭队伍。

leon 发表于 2009-10-3 12:28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五章 其他运动

第十一节 击剑运动


  青岛从1957年开始有击剑运动。这年,武术教练员马文章参加了由北京体院举办的全国第一期业余击剑训练班。结业返回后,于同年6月正式组建了第一支青岛业余击剑队,由武林人士协助,一批业余体校学生参加。年底,参加了在沈阳举行的25城市击剑、技巧锦标赛。当时,器械简陋,一般比赛使用马鞭剑,决赛使用钢剑。1958年山东省组建击剑队,部分队员入选,王勇调济南部队。1959年,在第一届全运会上,鞠圣亭获男女重剑个人第五名,王勇获男子花剑第五名。1961年,在广州击剑比赛中,王勇获轻剑个人冠军。经济困难时期,省击剑队下马,青岛也停止了击剑活动。
  1972年2月,原“八一”击剑队队员孙立明调青岛铁路分局工作,邀集了一些愿意从事击剑运动的职工、学生组建一支业余击剑队,自力更生开展业余训练。1973年初,市体委将击剑的业余训练转入第二体育场,训练条件有所改善。9月,国家体委下达迎接第七届亚运会组织全国击剑集训的通知,王勇、孙立明、年志超、谭振忠、魏庆斋、李立克、张英璞、肖林8人参加。经过筛选,又留下王勇、年志超、谭振忠、李立克参加第二期集训。这期间青岛击剑队有了长足的进步。1974年4月,市业余击剑队代表省参加全国击剑比赛,获男子花剑团体第二名(王勇、谭振忠、林国顺),男子佩剑团体第四名(孙立明、魏庆斋、陈世钦);王勇获男子花剑个人第三名,年志超获男子重剑第四名。1975年9月,市业余击剑队代表团省参加第三届全运会。会后,省体委委托市体委重新组队。并调王勇组织训练,重新组建了35人的业余击剑队。1977年8月,该队以山东队名义参加全国击剑比赛,以业余 队对抗专业队,经奋力拼搏,荣获团体第五名。后停训4年,导致第四届全运会无队参加。
  1982年,省体委又委托市体委组建击剑专业队伍,安排在青岛体育训练基地食宿训练,由李俊琪负责,苗路华任教练。但此时建队已经过晚,击剑水平已与兄弟省市差距过大。1983年5月,在第五届全运会击剑预赛中,只有单纪敏、苗路华进入前32名。第五届全运会后,省击剑队正式在青岛体育训练基地建立,王勇、费东升任教练,队员16人。1986年,第十三届省运会把击剑列入正式比赛项目。丁坤(女子花剑)、李少伟(男子佩剑)获金牌,宋健伟(男子佩剑)获银牌。老击剑选手孙立明、谭振忠、魏庆斋组建了济南铁路局队,不失当年锐气。1986年7月,市少年宫也组建了儿童击剑班,由年志超、刘玉才任教,小队员30人。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