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志59:体育志 第一篇 群众体育
概述青岛体育源远流长。早在职1891年建置之前,青岛周围的各县、乡镇、农村,就有武术、奕棋、逾高(跳远)、绝远(跳远)、奔跑、开弓、龙舟、舞龙、旱船、举石担、放风筝、荡秋千等民族民间体育形式,为群众喜闻乐道。
20世纪初,带着西洋色彩的“运动”与“竞赛”,随着宗教势力的渗透而流入青岛。以学生为主要对象,在为数不多的“新学”中推广。1901年6月开办的礼贤书院,提倡“中西结合”、“有教无类”,体育被列为必修课程。1908年,刘鹤年等人在北京街(路)组织青年会,谋“体育、德育、智育三方面之发展”,体育开始由学校逐步向社会扩展。20年代,国术(武术)活动已有相当基础,田径、球类活动也传入开展,是青岛近代体育的初创时期。
30年代,近代体育发展较快,形成青岛体育的第一次高峰。1933年7月,青岛建成当时国内第一流的青岛体育场,碑记中关于“有完美之体育,乃有健全之体格,身心强健,成就始能伟大”的记载,既说明对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视。田径、游泳、球类等运动不仅逐步发展,而切相当普及,竞赛活动也开展活跃。这期间,青岛实行全市“体育毕业会考”,并实施中小学体育暂行标准。以“特别市”资格,参加了旧七届全运会的四届和十八届旧华北运动会中的后四界,已具备与其他省、市“分庭抗衡,平分秋色”的水平。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岛体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青岛体育以田径、足球为龙头,由少项发展为多项,由陆上发展到水上和空中。通过推陈出新行“劳卫制”、“体育锻炼标准”、“人人爱体育”,层层搞竞赛“,出现了五六十年代再次高潮。
从1953年到1958年,刚刚起步的航海运动,分别参加了在波兰、保加利亚和苏联举行的第一、二、三届国际航海多项竞赛,以新中国运动建儿的新风貌驶向国际水域,赢得了国际友人的赞誉,使水上运动成为青岛体育的“拳头”项目之一。“篮球热”,热量不减;足球迷,多若繁星。足篮坛之名手,不乏其人,并双双摘取了华东区的桂冠。全国少年运动会、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相继在青岛举行,破纪录的捷报频传。1959年,为了迎接第一届全运会,青岛举办万人乒乓球大会,全市有40万人挥拍上阵。1960年尽管处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但结合备战备荒,国防体育却被放在突出的位置,培养射手数以万计;古老的射箭运动也脱颖而出。
“文化大革命”时期,青岛市体委被军事接管,体育队伍被解散,体育事业遭到极大破坏。但人民热爱体育,向往健康的愿望并没有改变,为纪念毛泽东主席畅游长江而举行的横渡汇泉湾、海上游泳活动,持续了11年之久,在青岛游泳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给青岛体育带来了勃勃生机,使青岛体育事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1979年,青岛被列为全国重点城市之一,由15名青岛籍队员组成的山东足球队,参加第四届全运会足球决赛,荣获冠军。教育、工会和体委三大部门密切合作,成为发展青岛体育的“三大支柱”。遵循国家体委制定的奥运竞技战略与全民健身战略协调发展及山东省人民Gov“十年全面振兴”的指导思想,青岛体育不断走向新的深度和广度。
80年代,全市兴起体育热,青岛体育事业空前兴盛。1983年,青岛首次被评为全国“田径之乡”,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0%,1987年达到54%;职工体育人数占职工总人数的35.6%,1988年达到57.7%;市区在校学生的“锻炼标准”达标 为74%,1987年为93%,市属各县(市、区)学校均达60%以上。全市各行各业有半数以上的人参加体育活动。
1987年全市有90%(1400个)企事业单位举办多种类型的基层运动会。职工运动队(组)达5621个,133079人参加;1988年达到5746个,职工体育人口达449779。青岛曾先后被全国总工会和国家体委授予“全国职工体育”、“职工足球”、“百万职工长跑”先进城市。青岛驻军的体育和农民、幼儿、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的体育,都得到了空前规模的发展。青岛之夏,海水浴厂浴者如潮。严冬季节,冬泳者与年俱增。由于群众性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青岛被新华社评为1990年中国十大体育新闻之一。在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县(市、区)的过程中,平度、莱西、即墨和崂山已经榜上有名,其他县(市、区)也在积极努力,争取达标,开创农村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在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宏伟目标中,青岛设竞技项目33个。1983—1986年,青岛市参加全国性比赛64次,共获奖牌523枚,其中金版178枚;参加全省比赛112次,获奖牌1199枚,其中金牌304枚。运动成绩不断提高,运动人才不断涌现。关平、李素杰获第四届世界杯竞走女子10公里团体冠军。王秀婷作为中国第一个农民女子田径运动健将登上体坛,保持了3000米、5000米、1万米3项全国与亚洲记录。孙志业的航海模型FI—V15级的全国赛成绩,超过世界记录。黄绪申获第六届海模锦标赛FI—E》1kg级的第一名。马湘君在第三十四届世界射箭锦标赛中夺得个人第一名,成为中国第一个女子全能射箭冠军。
青岛的体育设施也大为改观。1985年以来,通过社会集资等途径,大兴土木,改善设施,一大批一流的体育场馆拔地而起。1990年,市区已有含400米跑道的体育场14个、体育馆4个、游泳馆(池)6个、足球场16个。第一体育场已改建成为塑胶跑道和灯光足球场;第二体育场有了体操、乒乓球训练馆;海泊河体育场盖起了室内田径训练馆。市Gov投资4500万元建成了有6000余座位的现代化大型体育馆,结束了青岛无大型体育馆的历史。各县(市、区)以及市内各体育设施更发生了巨变,大多形成了占地100亩规模的体育中心,包括标准田径场及其配套设施。莱西县体育馆、胶州市游泳池、崂山区体育馆和游泳馆、黄岛区体育综合楼和海上滑水场、沧口区游泳馆、四方区新兴农工商公司兴建的新兴体育馆、上清路小学体育馆等都达到全国先进水平。这些场馆建成和投入使用,为训练、比赛和开展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青岛大力发展社会办体育,同时发展第三产业,增强体育事业的后劲,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体育社会化已经成为青岛体育腾飞的一翼。1986年以来,众多的企业厂家赞助或单独承办的各项体育竞赛达100次以上,投资近100万元。市体育总会及其下属27个单项运动协会已建起了群众体育群众办的网络,使青岛体育呈现出百花争艳、一派生机的可喜局面。80年代的第三个高峰,充分展示了青岛体育跨入全国先进行列,正向世界体育进军的好势头。
40年来,青岛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共有17人超、破、平37项世界记录,5人获得世界冠军。在标志城市体育竞技水平的第一、第二届城运会上,青岛分别以10枚和11枚金牌名列全国第四名。1990年,青岛已有运动健将245人,其中15人为国际级健将;有高级教练员31人;国家级以上裁判员60余人;先后向省以上运动队输送运动员3000多人,青岛的体育人才遍布全国各地。 第一篇 群众体育
第一章 民族传统体育
第一节 武 术
青岛最早有记载的武术人物和传人,是清朝乾隆年间崂山惜福镇傅家埠的傅士古,字商贤,自幼爱武,拜莱阳许青云为师,与莱阳地区的孙可扬、宋允通合成胶“东三杰”。傅士古精通气功和拳械,气功名为“仙人拱手”,与当时即墨县李炳和所习的“罗汉十八手”同出一源,拳术以短拳为主,动作简朴有实用价值,颇合健身自卫宗。器械有三花刀、太极刀、双龙剑、齐眉棍等。兴盛时,傅家埠一村就有拳房13处之多。同一时期,即墨以南的崂山一带也不乏武术的踪迹。
1891年,清Gov派登州总兵章高元驻扎青岛,其军士多是文登、威海一带人,由于戚继光的影响,习武者颇多。一些善长武术的人将武术传授与弟子,涌现了一些较有造诣的拳师。青岛武术具有代表性的拳类有:孙膑拳、螳螂拳、低功拳,动作朴实,腾越较少,手法简练、实战性强。具有代表性的武术派别和传人有,少林长拳:韩愧生、张焕 、刘殿魁、张鹏福、纪炎昌、张培狱;查拳:王子平、沙吉福、齐奇海、孙玉秀、徐杰三;孙膑拳:杨明斋、杨钧韶、杜伟岚 ;太以拳:高风岭、王汇东、刘英华;螳螂拳:王玉鹏、郝恒禄、郝宾、李占元;地功拳:郝清桂、张克勤、钟瑞臣、李忠先;形意拳:张占魁、田鸿业;八卦拳:张占魁、伊玉常、常秉毅;太极拳:田鸿业、纪炎昌。
从1897年德帝国主义侵占青岛到1914年,青岛武术只限于私人之间的传授,没有公开教场。1911年,张石麟、宋铭之邀请有关人士,发起成立“中华武术会”,是青岛最早的武术组织,但却昙花一现。1919年,著名武平术家王子率济南武术团来青,在馆陶路齐燕会馆进行表演,才使武术在青岛社会人士中引起广泛注意。1922年12月山东武术练习所解散后,总教习韩愧生、教习王子平、杨名斋、常秉毅等来青定居。1923年,韩愧生租借“齐燕会馆”礼堂北面,建立“国技学社”,以授孙膑拳为主,成为青岛武术人士最早研讨传授武术的所在地。不久王子平、沙吉福在芝罘路“三江会馆”组织了另一个武术社团“中华武术社”,以交查拳为主。杨明斋在北平路小学、育英小学任国术课的同时,利用晚上的时间在几所中、小学开辟耻武术教场。随之,一些教场也发展起来。螳螂拳师钟瑞臣在大港火车站附近自设拳房,武术界称之为“五间房”。刘殿魁、张克勤、张鹏福、齐奇海等也在各地的住所设场传授武术。1926年,韩愧生逝世,杨明斋继承其志,担负“国技学社”全部工作,又在商河路育英小学、陵县路学校组织活动。“中华武术社”和“国技学社”门生很多,造就了不少武术优秀人才。
1927年,“中央国术馆”行文各省、市建立国术馆体系。当时的青岛市长马福祥在武术界的敦促下,召集各界人士,以馆陶路6号“齐燕会馆”的“国技学社”为基础,经过筹备,于1929年9月12日正式成立“青岛国术馆”,马福祥任馆长。国术馆设董事11人,科员8人,办事员10人。1930年3月1日出版“青岛特别市国术馆月刊”,提出“用国术的刀剑斩断不平等条约的束缚。用国术的枪棍,打倒帝国主义侵略。提倡国术,是求国际上自由平等的唯一途径。提倡国术,是实现三民主义的基本工作”。从此,国术纳入了Gov管理的轨道。当时,国术馆虽已成立,但没有建起固定的活动场址。1929年11月,青岛国术馆16人参加了在杭州举行的全国国术游艺会,比赛评出26名最优和优等运动员,高作霖、祝正森、高守武、纪雨人名列基中。
1933年,沈鸿烈任青岛市长时,主持筹建国术馆,在址在广东路1号。经费由市Gov出面集资,向社会募捐。建主楼(三层)一座,平房三座,占地]3000多平方米,楼四周均有大小不同空地。楼后操场近2000平方米,场内备有沙坑、单双杠、拉力带、石锁、石担等训练辅助器材。1934年11月国术馆建成后,武术界名手杨明斋、高风岭、常秉毅、秘道生、尹玉章、纪炎昌、韩冠英等均在此任教。国术馆成立后,对各类私设拳房,均予登记进行统一管理,使武术运动在30年代发展很快。在册的练习所由1935年的95个,发展到1937年的151个,练习所的学生达5000多人。中、小学也将武术列入体育教学内容。1935年,青岛市制定了“全市中、小学学生体育标准”,同年又在全市中、小学及师范学校实行“体育毕业会考”,都把国术中的拳术、器械列入“标准”和“会考”内容,各中学考试时,由国术馆派人会同学校共同评定。这一时期,青岛市的武术竞赛也很频繁,第年春秋二季都举行运动会和表演比赛。1935年5月举行的青岛市春季运动大会,全市95个练习所就有51个练习所273名运动员参加。1937年的全市春季运动会规模更大,全市151个练习所几乎全部参加,还扩及到民间武术人士和海军陆战队,盛况空前。
30年代,青岛还举行过几次全市性市考。尤以1935年6月15日至19日举行的第三届国术市考隆重。参加就试比赛的男女选手420人,考试分术科、学科二门,术科又分为拳科、摔跤、长兵、短兵四项,学科分笔试、口试二项,二门平均分数为总成绩。这届市考评取男武士15名、女武士5名,男武士冠军为钟寿山获得。大会还组织了小学国术团体会操,有51个队1980人参加,还有2000名小学生举行了20多个拳械集体国术表演,动作整齐,蔚为壮观。30年代,青岛的优秀武术人才代表青岛市参加全国大赛,也取得很好成绩:1933年7月,在华北第十七届运动会的8个国术比赛项目中,获6项第一,2项第二,1项第四。获冠军者有常秉毅、韩冠英的对拳;张培五的枪术、刀术;黄术党的棍术;杨明斋的特别技能(铁板桥);韩冠英的其他器械。1933年10月,在南京举行的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上,获国术4项冠军,2项第二,2项第三,3项第四;林锦亭获轻量级拳术第一,王永山获重量级拳术第一,郝鸿勤获中量级刀术第一,祝正森获轻量级辊术第一。同时,在南京举行第二届国术国考中,田鸿业、李忠先、郑少先、孙秉刚、徐杰三、孙玉秀、王玉山、王汇登等18人组成的青岛队,技艺精悍,获得了国考总分第一名。1934年10月,在华北第十八届运动会上,获国术5项冠军,2项第二名,1项第三名。获冠军者有孙子建、肖鸿义的对拳;田秉毅的剑术,田秉毅、纪炎昌的双器械;栾秀云(女)的杂项器械,肖红义获单拳第二名,栾秀云获剑术第二名。1935年10月,再上海举行的全国第六届运动会上,获4项冠军,2项第二名,1项第三名,进入前6名的还有7人。男子李世基获单人器械第一名,杨为秀获中量级测试第一名,谭祖英获轻量级摔交第一名,孟广增、蓝信成获双人器械第三名。齐秀蓝、姜爱蓝获女子双拳第一名,石秀云、王翠英获第二名;女子武术团获团体总分第四名。
抗日战争时期,广东路国术馆址被日军侵占,杨名斋等人撤出青岛在鲁南一带抗击日军,青岛国术陷于寂寞,但私下传授活动仍去见不鲜。到1940年,在武术界人士的争取下,日伪当局为笼络人心而默许,公开恢复武术活动,并在太平路天后宫建立了“健民社”,由伪市长姚作宾兼任社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广东路馆址被国民党部队占用,青岛武术界为重建武坛到处奔波。直到1946年,青岛国术馆方始恢复,市长李先良任馆长。随着国术馆的恢复群众武术活动有所回升,市区国术练习所恢复到145所,学员5067人。每年一度的武术表演又开始进行。1947年,还举行了全市武术、散打、摔跤比赛,以及武术教师鉴定考试,有200多个武术教师参加,考试及格者发给证书。1948年5月,再上海举行的第七届运动会上,青岛的武术水平明显下降,只有秘道生一人获器械第二名,拳术第三名。
建国后,青岛的武术运动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50年代,一批30年代成长起来的、在国术馆训练过的拳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为发展武术事业,勤奋的传授各自流派的武技。当时青岛武林知名人物有纪炎昌、孙文宾、马文章、周永祥、周永福、赵瑞章、李熙梦、孙玉君、李占元、徐杰三、肖秋宾、秋宝山、杨福江、钟寿山、刘镜海、徐自良等。
1950年3月,为团结武林界发展武术事业,成立了青岛市武术研究会,由市体育分会筹委会领导。武术研究会由孙文宾任主任,成员有杨福江、邱宝山、周永福、周永祥、李占元、赵瑞章、李熙梦等组成。武术研究会成立后,武术教场迅速恢复,不久从市区到崂山发展到100多处。1951年6月2日,在庆祝青岛解放两周年所举行的青岛市第二届体育大会上,武林各派人物踊跃献艺表演。是年,邱宝山代表山东省参加再上海举行的华东运动会,获流星锤、哨子棍表演奖;与其女儿邱桂香的器械对练,获大会奖励。1952年8月,在第三公园体育场举行市首届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大会,参赛选手108人,最大年龄王汝鹏71岁,最小的孙荫兴7岁。1952年和1953年的的第三、四届市体育运动大会,把武术列为表演项目。经选拔一些选手代表青岛市参加了1953年11月举行的全国民族体育表演大会。赵瑞章、周永祥、周永福、邱桂香获奖。此后,每逢节假日,武术研究会即召集武林高手为群众表演。各区也予以效仿,使武林老少选手经常活跃在运动场上。各区教场也在逐步发展,每区约在50处左右。1956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12单位武术表演大会上,赵瑞章获奖。1957年1月,市武术研究会作了调整充实,主任由马文章担任。6月,全国武术评奖观摩大会在北京举行,有27个单位183名运动员参加。邱桂香(女)、赵洪德(女)获一等奖。此后,武术运动得到进一步发展,市区教场达到近300处,学员4000—5000人。1958年4月,在第三公园体育场举行武术流动红旗赛,各区武术馆锻炼队就有120多名运动员报名参加。
1958年8月,山东省武术队成立,调赵瑞章、周永福、周永祥、徐学义、王常凯、王建忠、邱桂香、赵洪德、刘金芳、范桂娥等建队,由赵瑞章、周永福任教练。当时,虽调走了许多武术骨干,但丝毫没有影响武术运动的开展,中老年武术高手仍大有人在,武林仍十分活跃,普及面越来越广。1956年—1960年,武术列入市正式比赛项目,年年单独举办,或在综合性运动会上进行比赛。特别是1958年市内各区成立体委后,武术成为各区的任务之一,视为经常工作,促使武术持续地向前发展。1958年9月,在全国武术运动会上,邱桂香(女)、赵洪德(女)、刘金芳(女)、赵瑞章获一等奖,赵瑞章、赵洪德父女俩获对练表演奖。1959年三月,在全国青天少年武术运动会上,赵洪德获青年组全能第四名、短器械第四名、长器械第六名;范桂娥(女)获少年组短器械第一名;王常凯获短器械第三名、全能第六名;获表演项目二等奖的青年组有徐学义、王建中、刘金芳,少年组有范桂娥、王常凯。9月,在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上,徐学义获短器械冠军、长器械第四名,范桂娥获短器械第四名,赵洪德获第六名、王常凯获第八名、刘金芳获三等表演奖。
1958年后武术研究会更名为青岛市武术协会,马文章出任市武协主席。随之各地也相继建立了区武术协会,使青岛武术运动发展到一个新时期。1960年,先后有徐学礼、李启明、于承惠、高兴亮、周涛和女选手徐风玲、王美华、杜月英等人进入山东省武术队。9月,全国武术运动会在郑州举行,有23个单位192名运动员参加,山东省队获团体部分第一名。徐学义获男子长拳(规定拳)冠军、全能第二名,长器械(少林枪)和短器械(追风刀)第三名;范桂娥获女子短器械(八仙剑)冠军,长拳(十字长拳)全能亚军;王常凯获男子全能第四名,短器械第五名;赵洪德获女子短器械、太极拳和全能3项第三名,长器械第六名;刘金芳获女子长器械第四名,全能第五名。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武术一度受到影响。1962年经济好转后活动恢复。这年6月17日,在沧口广场举行了全市武术选拔赛,山东武术队特邀来青进行表演。此时,马文章将各区较好的武术苗子集中起来,在第二体育场开始市一级的武术业余训练,自兼武术教练。为了进一步选才,1963年3月又举行了一次武术选拔赛。是年5月,山西、安徽、辽宁、山东和市武术队举行了对抗赛,对推动武术运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市内各区建立起武术业余学校。同年7月,全省青少年武术比赛在淄博市博山区举行,青岛获团体部分第一名,在职13个项目的比赛中,获11项冠军,10项第二名。各项前6名的72个名次,青岛获45个,占62..5%。10月,在全国武术比赛上,徐学礼获自选刀第二名;刘金芳获自选棍、自选刀两项第二名,全能第六名。1964年9月在全国19个单位武术锦标赛上,王常凯获剑术冠军。
“文化大革命”时期,武术是各项体育活动中最早恢复的一个项目。1971年9月,国家和省体育局来检查体育工作时,提出了有计划的整顿武术运动的意见。是月,举行全市武术表演时,要求运动员不穿古装服,着运动装,器械也改为现代的。9月30日到10月台票10日,山东省武术集训大会在菏泽举行,集训期间推出了一些不伦不类的所谓新项目。杨沛林、张春明、肖长根、周洪军、王丽军等受到大会表扬(不计名次)。1973年10月,市业余武术队正式建立,各区也建起区级业余武术队。这时武术运动重有起色,竞赛频繁、基层活跃、参赛人数多。1974年8月,在全国武术比赛上,初学玲获自选棍第一名,自选拳术第二名,全能第六名;周效圣获男子自选剑术第二名。9月,青岛参加第十届省运会武术比赛,一举夺得团体部分冠军,获40枚奖牌。邱方俭、吴秀美、杨沛林孙建魁、初学玲、竺玉明、郑洁、李志红、孙丽君、邱建华先后选入省队。1975年,青岛市各区对武术运动以清理“武术队伍的阶级敌人”、肃清“武术阵地散布的封、资、修毒素”为重点进行整顿,挫伤了一些老拳师的积极性,原有的250多处教场一度销声匿迹,由此训练班易名为武术辅导站。9月,在第三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中,李启明获男女混合项目自选剑术第三名和规定拳第六名,全能第八名;周涛获混合项目自选刀术第四名;邱方俭获自选拳第八名;初学玲获混合自选棍术第四名。
1976年,青岛市重点业余体校建立,武术教练有徐学礼、周涛、肖长根、吴秀美。教场和辅导站也随着形势逐步恢复。1977年8月,在全国武术比赛上,王常凯获甲组剑术冠军,单器械第二名;邱方俭获九节鞭冠军,对练第一名,甲组棍术第二名;1978年5月,省武术队来青夏训3个月,进行技术交流,使武术运动得以回升。当年,青岛参加省十一届运动肝武术比赛,又一次获得团体总分冠军。10月,在全国武术比赛上,王常凯获剑术冠军、双钩冠军;邱方俭获九节鞭第三名,对练第三名(与刘怀亮);孙建魁获刀术第二名。1979年9月,在第四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上,邱方俭获传统器械冠军、棍术第二名,王常凯获剑术第四名孙建魁获刀术第四名。1979年在全观摩交流大会上,孙学锡获二等奖。
1980年,市少年宫负责人刘秉均在少年宫建立武术班,先后调吴景成、徐泽萍任教,承担了参加全省“希望杯”和省第十三届、第十四届运动会武术比赛的训练任务。青岛体育训练基地武术教练高兴亮也组织业余武术训练。1980年在太原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薛举进获一等奖。1981年5月,在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陈学昆获优秀奖。1983年,由于训练场地条件差,以及教练们从影、从视工作的影响,武术训练跟不上,致使后继武术人才显得格外贫乏。9月,在第五届全运会武术表演项目中,仅孙建魁的自选枪、传统拳术获第六名。
1983年,青岛贯彻全国武术工作会议精神,进行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从1983年4月到1984年4月,共普查65人,单练拳术157种,对练20种,单练器械139种,对练器械47种,收集资料94种。1985年6月在第二届全国工人运动会武术比赛中,薛举进、徐泽萍、董书凯获一等奖;矫海娟获二等奖。1986年,在全国武术挖掘成果汇报表演大会上,青岛获“金狮”一等奖。
1987年11月,市武术协会进行调整。1988年对全市包括各县(市、区)的武术拳师进行了考评,换发了教练证书,组织了多期武术正规套路的学习班,提高了业余拳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多年来,青岛武术界向山东省队等输送了一批优秀人才:孙文宾、周永祥、周永福、赵瑞章、邱桂香、赵洪德、范桂娥、徐学义、王常凯、王建忠、徐学礼、于承惠、李素贞、王美华、徐风玲、李启明、高兴亮、周涛、杜月英、杨培林、孙丽君、吴秀美、邱方俭、邱建华、初学玲、竺玉明、孙建魁、刘秀香、郑洁、李志红、吴江、马健、刘静、刘秉钧、罗保山、韩玉胜、张惠尧、孙锡明、肖长根、邱丕相、管庆丽、徐泽萍、徐萍、李启玉、田生平、吴杰、孙献忠、王春松、汪子义。
[attach]30138[/attach][attach]30139[/attach] 第一篇 群众体育
第一章 民族传统体育
第二节 体育医疗
体育医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健身之道,历史久远。青岛崂山道家的气功颇负盛名。解放以后,从普及广播操开始,继有海水浴、日光浴的天然利用,进而开展太极拳、八段锦、练功十八法、气功、按摩、点穴、导引养生功等健身疗法,“伸伸腿,弯弯腰,跑跑步,体质壮”,起到了药物治疗所不能取代的作用,深受群众喜爱。
1952年,市广播操推行委员会根据全国体育总会的意见,要求学校、机关、工厂、街道积极组织开展广播操,增强体质,减少疾病,改善健康善,提高工作和生产效率。体育医疗引起各级领导关注,吸引了不同阶层、年龄、性别的群众参加。1954年3月1日,政务院又发出《关于在Gov硬骨头中开展工间操和其他体育运动的通知》。青岛市把它作为文化活动和健身的有效方法在全市贯彻推广,面向基层,由点到面,逐步走向普及化、经常化、制度化。体委、工会首先在国棉四厂进行试点,在50人以上企业推行劳动前后操或工间操,锻炼小组开始出现,有组织地进行爬山、越野、春游、钓鱼活动,丰富了职工的生活。1960年,全市掀起了锻炼身体的热潮。市级机关广大干部练太极拳,出席山东省文教群英会的橡胶二厂有运动队、锻炼组33个,市公安局发起“跑北京”象征性长跑活动,市内6区参加太极拳锻炼的有5700人。1964年9月19日,在市级机关运动会上,纺织局、工商联获得广播操和太极拳比赛的冠军。
“文化大革命”期间,基干民兵的训练成为重点,健身活动形成“少数人练,多数人看”的局面。
1976年,许多老领导、老同志、老干部走出户外,坚持锻炼,同体弱多病作斗争。同年首次组织全市职工广播操观摩评比。甩手疗法曾一度盛行。1977年进一步开展了“两操一拳”(广播操、生产操、太极拳)活动。同年派人到上海、无锡取经,学回医疗体操(练功十八法),侧重在中老中开展。7月,对149个单位进行了“三操一拳”的检查评比,体育疗法从此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时全市盛行的操拳种类很多,有广播操、纺织工人操、仿佛员操、劳动保护操、服装工人操、简化太极拳太极剑、眼保健操、胃下垂操等。整齐划一的队形,一丝不苟的运动作,令人赞叹不已。
1979年,“三拳一操”活动在全市铺开。练功十八法,对防治颈、肩、腰、背、四肢关节和其他慢性病有明显的疗效。经调查练功3个月至1年的各种慢性病串者280例,176例症状基本消失,104例病情减轻或好转。当年市总工会还开办了辅导员训练班9期,由徐学礼、崔济生示范,培养骨干375人。而后在市内各公园设立辅导点(站),扩大辅导1.5万余人。两年中,参加该项锻炼的不下150万人次。
进入80年代后,操、拳、跑活动深入千家万户。1980年8月中旬,山东省首届医疗体育训练班在青岛举办,对医疗体育概论、常见病及其预防、部分操拳套路,进行了学习交流和观摩。操拳、跑活动,简便易行,老少皆宜,是青岛职工体育的基础。在中、小学生和幼儿中,主要是推广眼保健操,预防青少年近视。1981年广播操比赛列入一年一度的职工体育竞赛项目,全市开展“三操一拳”的单位,由1976年的23个增加到300多个。广大职工发病率下降,出勤率上升。同年,市气功科学研究成立。1984年,青岛电表厂169名体育积极分子中119人被评为先进。第五人民医院职工的出勤率由1981年的92。8%升到97%;发病率由6.5%降为2.7%。1985年,全市120个职工体育先进单位中有92个常年坚持广播操、医疗操,做操在10年以上的单位达13个。1986年,全市开展医疗体操的单位,由1985年的363个发展到616个。操、拳、跑已经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要求,智力型、趣味型的健美操、健身舞、老年迪斯科、门球、台球、桥牌兴起。健美运动以新颖、欢快、强烈的节奏感,得到很快普及。在市级机关、各大企业系统运动会上,健美操、医疗操、太极拳、气功、以及群众自创自编自练的“土”项目,被列入竞赛内容。健身的途径日趋多样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产物,寓趣味、娱乐于运动之中的兴趣体育应运而生,群众健身健美的追求达到一个兴盛时期。
1987年11月10日,市气功科学研究会调整,王稔五任理事长,下设功理功法、学术研究和体疗宣传3个专业委员会,在市、县、区、各大系统、大专院校、大工厂企业以及居民生活小区、职工宿舍集中的地方大都建立了体疗、气功组织,并与老年体协、医疗卫生保健部门密切配合举办气功学习班。开展的功法有:静功、养气功、六步养生功、大雁功、五禽戏、益智功、青少年智力功、形神桩、鹤翔桩等。全市有辅导练功点、站100多处,学练气功者达3万余人。部分中西医院和疗养院,设立体疗科(室),开设气功门诊,配备专门体疗医师,辅以按摩、推拿、点穴、针灸,进行综合治疗,收效甚好。 第一篇 群众体育
第二章 学校体育
早期的青岛教育多为私塾,体育以传统的国术为和。随着新学制、“洋”学堂的建立,体操“以学校为推行基础”,有法式、丹麦式题材传入,新旧体育交叉进行。
1923年,杨明斋等人在北平路小学、陵县路学校、商河路育英小学任教国术课,同时利用晚上在几所中小学开辟武术教场,吸引青少年参加活动。1924年青岛学校体育处于萌芽期。在为数不多的公私立学校中,提倡自由练习国术、田径、游泳、足球、网球、垒球、棒球等。5月私立青岛大学成立,日后成为青岛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苦地。1925年学校日渐增多,体育日渐普及,女子体育兴起。1926年,青岛体育联合会把开展体育的重点放在中学。当年组织的春季运动会,女子分普通、老年、童子3级,男子分老年、普通、童子甲乙丙5级,1700余人参加。自此,每年有中小学春秋再次田径运动会,球类竞赛亦分季举行。1927年在礼贤中学的男生中,出现了娱乐性的九人排球活动。英语兼体育教师谷源容发起成立了中学第一支排球队。1929年青岛特别市成立,青岛取得了直接参加僵体育比赛的资格,学校体育迅速发展。铁路中学体育教师陈盛甫制订了一套男子田径成绩标准和记分法,依初、高中生身高、体重、年龄各分为4组,分组进行测验,并建起了青岛第一支中学生篮球队。1929—1937年的9年间,是青岛学校体育的重要发展时期,造就了一批体育人才,也为以后学校体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0年夏,在汇泉海水浴场,第一歇组织游泳比赛,使学校体育在田径、球类之外,又增加了游泳。中国的女孩子敢于在光天化日之下下水游泳,不是少见的,青岛可算是个开端了。当年万国体育会举办国际球类运动会,市立女中和文德女中首次参加了女子排球比赛。
1931年,青岛体育协进会谋“中西体育治一炉”、现代体育中国化,出现了30年代青岛体育的突飞猛进。1932年,为普及学校体育并考查学校体育的成绩起见,市教育局体育委员会与体育协进会制订了中学体育成绩考试标准。考试标准分学期考与毕业考两种,内容包括田径、球类、国术等,规定学生平时锻炼必须按标准普遍练习,通过考试末达标着,体育课成绩作不及格处理;另订毕业考试标准,下达各校执行。当年中学生春季田径运动会,男分高、中、初级组,女分高、初级组。1934年春又规定增加小学生会操,并把男中级组分为高、禄两部,以吸引禄中生参加。学生参赛分为男初、中、高级,女初、高级5级,其中男初又分为甲乙丙3组,男中又分为高、初2级,比赛程序更趋完善。1933年7月,在汇泉跑马场东隅建成国内第一流的公共体育场。在此举行的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分男高、中级部和女子部,青岛队男高级部网、棒球,男中级部、女子部田径、垒球皆获团体亚军,各部游泳均为冠军。武术、游泳首次列入华北运动会,青岛市一举惊人。同年,青岛规定各项运动竞赛成绩标准,作为各校训练依据;并在台东镇、朝城路、四方等处建立简易民众体育场,按期开放,举办比赛。12月1日,由协进会主办的“青岛体育周刊”创刊,它是实施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的指南。1934年,各校的体育活动活跃异常。2月11日,在汇泉公园小西湖举行了第一届国际化装溜冰会,王金荣获化装第一名,开了青岛滑冰运动的先声。同年青岛派出第一支女子游泳队,参加在天津举行的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8月赴中南海表演(史有青岛唯一女队),运动员何文雅、何文静、何文锦、卓逸瑜、唐其贞、唐其慧、蒋汉珊、欧阳翠屏均为青岛各女校学生。这时,球类运动在各校已相当盛行,各项校队纷纷建立。篮、排、足、网、小足、橄榄、曲棍、乒乓球,在汇泉球场、第三公园时有上乘的表演。1935年起,各中等学校体育教师多系专任,小学体育教师亦由兼任居多而改为专任。中小学体育标准正式拟定:分男子中学部(高、初两级),女子中学部;项目分田径、球类、游泳、国术的最高标准和及格标准。
1938年—1945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各校的体育活动仍执行中小学体育暂行标准,依惯例每年举行春、秋两季运动会。1941年7月4日至6日,第一届华北都市交欢大会在青岛举行,青岛学院、市立中学、东文书院、市立女中、文德女中、绂宇女中获中等学校竞赛表演前6名,北平路小学等15所学校获团体操表演奖。
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体育再度活跃起来。市立女中学生王淑桂参加1948年5月举行的第七届全运会,获女子60米、100米和个人总分3项第一名,并为青岛队400米接力和团体总分第一名立了头功,被大会奖给自行车一辆。
建国后,党和人民Gov非常重视学校体育,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揭开了青岛学校体育的新篇章。1950年1月,市体育分会筹委会成立,成员多为中学擎天柱,把学校体育放在主力军的位置。市文教局在第二学期中等学校重点工作意见中明确提出:培养具有进步思想、文化科学基本知识与体魄的新青年,是中等学校的基本任务。学校体育已引起Gov的高度重视,在中等以上学校推行北京部分学校发起的“体育锻炼标准”。1951年3月,礼贤中学成立体育委员会,建立早操制。崇德中学组织起15个篮球队,队员占全校学生装的20%。各校普遍发动,贯彻“健康第一”的精神。12月1日,广播操在全国推行,全市响应。1952年,各中等学校除参加全市人民体育大会外,又于5月30日至31日在汇泉人民体育场单独举行体育大会,19所公、私立学校的14600名男女生参加,第一次实行按年龄分组而不再按学级分组。项目有田径、拔河、团体操表演。第一届市中学运动会,有6人破两项全国年龄组纪录:女甲400米第一名师范中学戴秋英(1分10秒3),第二名文德女中赖淑珍(1分10秒8),第三名二中王宝珍(1分11秒);男甲200米低栏第一名一中姜占年(29秒),第二名一中李秉政(29秒1),第三名刘文彬(29秒5);另有62人3个接力队破31项省中等学校纪录。
1952年6月17日,市广播操推行委员会要求进一步在全市开展广播操活动。以青年团为骨干、以各级各类学校为重点的广播操活动,遂在全市以空前的热情开展起来。8月29日,市内5区社会青年举行暑期学园广播体操大检阅。10月26日至27日,为实行“劳卫”制打基础,全市小学第一届体育大会在5处分区举行,5区62所小学12600多名少年儿童参加比赛。从此,一年一度的全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便以固定的形式延续下来。当年,在中等以上学校推选“劳卫”制预备级(这之前称为“体育锻炼标准”)。12月,20多所大中学建立体育委员会,成立了1921个锻炼小组,有19919名学生参加冬季锻炼。1953年,为了检阅群众冬季体育锻炼的成果,5月9日至11日大专院校联合举行春季体育大会,有842人参加;5月15日至17日全市21所中等学校也举行了体育大会,参赛运动员1700人。14中何浩生以16分23秒3破男甲5000米全国纪录,34人破21项山东省中学生纪录。
1954年,青岛推广“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5月8日,“劳卫”制推行委员会召开扩大会议,确立了“劳卫”制的测验办法。5月15日至17日,在毛泽东主席“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号召下,全市中等学校举行田径、体操运动大会,由各校春季运动会选拔的1500名运动员参赛。女甲800米孟庆圭、于英敏,80米低栏孙爱英、李青华,女乙60米于素荃5人破3项华东区田径纪录;77人创省市和各年龄组纪录;团体操表演和体操比赛也颇具特色,首次出现了以不同服色组成的“天安门”等背景图案。1955年6月26日至27日,在第二体育场举行全市初中、高小毕业生体育大会,1590名运动员参赛。8月3日在青航俱乐部举行全市首届舰船模型比赛大会,四中、铁中、九中获得优秀。1956年5月,举行全市第一届少年运动会,500名中小学生参赛。7月,山东省第一届少年运动会在青岛举行,青岛队获田径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名。8月,全国第一届少年宫体育运动会在青岛举行,27个省市的1816名运动员参赛。以青岛运动员为主组成的山东队,田径男少(99分)女少(85分)获团体总分第一名;二中“三好”学生田麦久获800米第一名和男少早个人总分第一名;获得第一名的还有男乙曹玉成铅球11。72米,女甲杨雪芬铁饼28。37米,女乙刘恩惠60米8秒4、100米13秒5,苗建国200米28秒8,体操栾石基单杠。这些比赛,标志着少年体育进入新阶段。1956年,全市28所中等以上学校普遍推行劳卫制。上半年建立锻炼小组2178个、27381人,下半年测验及格者:一级1515人、二级254人、少年级94人,各校均建立体育协会。1957年12月31日,市Gov在永安戏院举行授章授奖大会,授予594名等级运动员证章。当年有8146人达到各级劳卫制标准。
1957年—1962年,青岛航空运动学校举办不同形式的训练班29期,共培训学员1317名。学员来自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八中、九中、十中、11中、铁路中学、崂山12中等学校,为在青海年中开展滑翔运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8年国家体委提出,争取10年左右在主要项目上赶上世界不平,涌现运动健将5000名。人才来源主要寄托在学校少年儿童身上。8月9日,全国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在青岛举行,830名运动员参赛,为建国以来第一届大规模的中学生运动会。青岛运动员占80%的山东队得215分,获团体总分第一名;获个人第一名有丛培祥三级跳远(13.99米),王春英100米(13秒)、200米(27秒7),李桂芬铁饼(35,20米);涌现运动健将1名(一中毕洪福),一级运动员23名、二级运动员163名、三级运动员450名。12月,在山东省冬季田径运动会马拉松比赛中,有12人达到和超过健将标准。1960年5月26日,青岛师范学校作为全省体育先进单位之一,出席了全国文教战线群英会。当年 ,全市开展以万人乒乓球为主要内容和“四球、一短、一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大力推广广播操。是年,在6区564所幼儿园中,有28477名幼儿经常参加体操活动;参加国防体育项目的青少年达114930人;业余体校学生达31084人;有等级运动员1996人、裁判员1018人;劳卫制及格者224269人。当时有国防俱乐部15个:射击、摩托车、海模各2个,空模4个,无线电5个。为贯彻“全民皆兵”的思想,以学校青少年为主要开展对象,选用暑期举办各种国防体育项目训练班多期,受到射击、空模、无线电、航海项目初级训练的学员达5648人。
1961—1963年,经过高速并贯彻《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小学体育的政党教学秩序逐步建立起来。1963年8月10日至14日,全国少年田径运动会再次在青岛举行。青岛队以山东二队参加,不计名次。刘炳芝、贺光生、李舜华、赵宗亮、肖光乾破上届纪录。12月3日,修改后的等级运动员、裁判员条例下达,有485名运动员、360名裁判员达到条例标准。1964年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劳卫”制改称“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草案),开始在全市部分中小学试点,分少年级一、二、三、3个级别,按年龄性别制定不同标准,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止试行。当年6月,贯彻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委积极在青少年中开展足球活动的意见,小足球活动兴起。
1966—1976年,学校体育和全市中小学比赛虽未完全停顿,但已大不如前。较普遍的是游泳活动,数以万计的大中小学“红卫兵”、“红小兵”踊跃参加了到大海里游泳和一年一次的“水上游行”、横渡汇泉湾活动,使许多青少年都有学会了游泳,大批游泳骨干成长起来。
1972年4月14日,国家体委发出关于试行《体育锻炼标准》的通知,拟分12—14、15—17、18—20三个年龄组,田径、体操为必测项目,定于1973年上半年试点,下半年在全国公布试行。青岛的学校体育从此恢复正规。10月,全市中学生运动员137人在26中编班集训,准备迎接全省、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为贯彻中央“从少年儿童抓起”的指示,10月18日举行的市中学田径体操运动佬 一次组织了小学生体操比赛。1973年5月,在济宁举行的全省中学生运动会上,青岛攻男女甲已组4个团体总分第一名,57个单项获金牌26枚、银牌20枚、铜牌9枚。8月在烟台、长春举行的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上,林为兰(手榴弹)破女子少年组全国纪录,王斌(800米)、王秀美(100米、200米)获男女甲组第一名。1974年打破市、省、全国年龄组纪录的人、次、项均高于往年。9月,三中王志鹏获第一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在联邦德国威斯巴登举行)跳远第一名、三级跳远第二名。
1975年5月5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条例》颁布,分儿童组、少年一组、少年三组和青年组,在全市积极推选青岛18中此后16次被评为全省、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先进单位。该校1972年定为省田径、市篮球训练点。1973年起连续9次获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3次获第二名。女生跳过1,5米的有6人,男生跳过2米的有8人,于意为青岛市跳过2米大关的第一人。1978年保持市甲已组纪录的有10人15项、优质省少年甲已组纪录的有4人4项。至1984年有3人破3项全国少年纪录,31人98次破12项省少年纪录,49人144次破26项市少年纪录。至1987年向省以上专业队输送46人,7人达到健将标准。经常参加“达标“活动的学生达90%以上。达标率逐年提高,1984—1987年及格率依次为95,3%、96,2%、97,7%、98,1%。1980年该校体育教师苑尧坤由于成绩显著,被山东省人民Gov授予特级体育教师。6月,一中学生管绍恕获世界中学生运动会铁饼第三名。
1977年市教育局、体委合制“刻苦训练,勇攀高峰”流动红旗,授予市中学生运动会获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校。
1979年3月和10月国家体委、教育部分别下达“关于在学校中进一步广泛实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意见”及“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中小学生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1980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达了“中小学生卫生工作暂行规定”。青岛各校认真认真贯彻两个暂行规定,上好体育课,坚持课间操,开展每人每天锻炼1小时和落实“达标”活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明确“三为主”(以增强学生健康为主,以教学为主,一达标活动为主),使达标率稳步提高,呈直线上升趋势,成为80年代青岛学校体育工作的集中标志。
1979~1980年度,全市有46202名适龄学生达标,占应参加人数的10%,达标在50%以上的学校有五中、18中、崂山五中、10中、流亭中学、女姑山中学、嘉峪关学校、贵州路小学。21中、18中、19中被授予山东省学校体育卫生先进单位。1980年,市区中小学生装的达标率占学生装总数的24%、64271人,达标在50%以上的中小学有9所。15中孪生姐妹戚其琳、戚其玮既是“三好标兵”又是体育尖子。8月21日,18中贾映青在太原参加中日少年田径对抗赛,以2,04米获跳高第一名。在同期举行的第二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上,有10人获14项前6名,19中王荣伟(三级跳远)、胡兆远(铁饼)、16中盛江平(3000米)获男已金牌。1981年全市有3575所(大专9所、中专技校25所、不学588所、职中32所、小学2921年)、学生75万人,有72129人达标,中学占29,1%、小学占30,9%。有29所学校达50%以上、49个班级达80%。同年在学校中推广新的广操。是年冬,青岛市发出了向中国女排学习的号召,学校中掀起冬季锻炼的热潮。于大登、张崇岱、苑尧刊、李忠信、荀太早、周法廉被评为全国优秀体育教师。1983年市区中学生有155279人达标,占学生总数的30,9%,达标先进校达45所,374所学校受到市的表扬。1984年,全市有370409名学生达标,先进校达200所。其中市区学校:沧口占90,1%、市南89,8%、市北85,2%、台东和四方80,8%,6县1区中崂山最高达86,1%、胶县12,7%、黄岛7,4%。15中高三(三)班的达标率为100%,全校平均94,8%,1981—1984年输送优秀运动员120名。全市有352所学校跨入省达标先进行列。1984年9月24日,山东省体育战线表彰大会在济南举行。市少年业余体校、18中、平度实验小学,被授予振兴山东体育先进集体。10月5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运动的通知》下达,学校体育经费、体育设施大为改观。
1985年国家体委下达“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学生体质和运动水平要大幅度提高,1990年前全国城镇学校和农村中有条件的学校,都要认真执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同年制定了新的学校体育标准,使学校体育更趋完善。当年全市大专院校8所,中专技校32所,市区中学54所、小学146所,6县1区5496所,合计5736所。全市有475503名学生达标,市区中学占85,5%,小学为91,2%,先进校402所。市区11所中学实行男女分班教学,10所每周上3节体育课。1985年全市有幼儿园595所,乐群等幼儿园十分重视学龄前儿童的体育活动。市区中学达标率为35,82%、79923人,有59年中小学达50%以上,84个班级达80%,57所学校评为省达标先进。嘉峪关学校连续两年评为省达标先进。5月,山东纺织工学院在省第五届大学生运动会上,破11项省、市高校纪录。10月,在全国第一届青少年运动会上,山东参加16个项目决赛的运动员209名,青岛占52名,31人进入前4—8名,田径男女甲组获团体总分第一(80分,山东得308分),共获金牌4枚、银牌2枚、铜牌3枚(山东为18、17、13枚,全国第六),金牌、成绩均列全省之首。
1986年,全市有中学806所21万人,小学4146年73万人。市区中小学15万人中有12万人经常体育锻炼,占学生总数的80%;有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33所(省属26所、市属61所、县区属46所)。传统名称是1983年11月国家体委、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体育传统学校经验交流会”确立并统一的,全省有1144所。青岛的省属体育传统学校有:一中、三中、15中、18中、19中、39中、平度一中、即墨一中、嘉祥路小学、吉林路小学、延安二路小学、台东六路小学、平安路第二小学(田径),四中、崂山四中、太平路小学、饲养路小学、人民路第一小学、人民路第二小学、纺机子弟小学(足球),国棉八厂子弟小学、陵县路小学(乒乓球)。9月,在第三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鞍山)上,张丽芹(女甲400米、800米)、于朝辉(跳远)、李起(男已5000米)获金牌,高永红400米栏破全国少年宫和中学生纪录。1987年全市有4981所,在校学生95万人。1983——1987年的5年间,市区学校的平均达标率为74%、78%、80%、82%、93%;农村学校均在60%以上。在1987年公布的全国创纪录名单中,有高永红(男少400米栏)、李起(男少500米电计时)。在“希望杯”全国足球比赛上,青岛队第一次获得冠军。
1988年2月,全国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及其优秀工作者评选揭晓:15中(田径)被评为全国先进体育传统学校,张衡善、冯际昌、姜思俊、王勇、王金鉴、高洪照被评为优秀工作者。当年全市中小学生的达标率为82%,市区为95%。 第一篇 群众体育
第三章 职工体育
早在30年代,青岛体育就倡导以“社会为中心”。职工体育活动受驻青岛外国人的影响,多在机关、洋行、铁路、海关、电报职员中开展,项目有篮球、足球、田径、网球、驯马等。当时在青岛曾组织过所谓的“公务员球赛”和“劳工体育”。
建国后,职工体育迅速发展。1950年3月20日,青岛市总工会正式成立,在市人民Gov领导下,积极开展“新民主主义的国民体育”,试行劳动卫国制。市人民体育大会,工人、机关干部、解放军战士、自由职业者纷纷踊跃参加,比赛设工人组、军警组、工农组,体现了人民大众体育的新方向。以待业工会分别记团体和集体项目成绩,是一大特色。
市级机关运动会于1953年4月举办了第一届,有28个单位2781人参加。项目有田径、广播操、器械操、叠罗汉、团体操表演等,形成独立的体系。
1954年初,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会应具体领导厂矿企业中的体育工作,使之得到正常的开展”的指示,以及全国总工会关于开展厂矿企业中职工群众体育运动的指示精神,市总工会专门配备了专职体育干部,把开展职工体育纳入各级工会的工作日程。从此,职工体育、职工运动会形成单独的序列。当时仅据23个500人以上的企业统计,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职工占总数的23,26%。当时全市有篮球队250个,排球队80多个。从1950年到1954年,青岛队参加了山东省第一至第四届运动会,田径男女团体总分均获第一名,工农组亦独占鳌头。1955年2月,以职工为主的市足球队参加了全国在中城市足球分区锦标赛上海赛区的比赛,5胜一平获冠军。8月,男子篮球队获全国篮球锦标赛天津赛区的亚军。
1955年6月26日至27日,青岛市第一届工人体育运动大会在市体育场举行。参赛的1345名运动员,是以过全市21个产业工会选拔出来的。比赛中,有17项40人创山东省工农组普通组纪录;酉云亭获1500米、3000米、1万米3项第一名;获得第一名的还有:侯禹平、王明鑫、赵瑞祥、刘学禄、崔景祥、牟秉丽、李蕴、李延云、高洪聚、宋志荣、颜玉兰、李秀玉、阎秀美、纪尚英等人。此后,青岛市工人运动会每年举行一届,基本形成制度,除1960年经济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外,到1988年,已举办了24届,规模一届比一届大,项目一届比一届多,成绩一届比一届好。
1956年,建筑工人刘曼丽在山东省自行车选拔赛中,以2分55秒6和6分8秒4的成绩,打破青年女子自行车1500米2分59秒6和3000米6分14秒的全国纪录。胡梅光在全公安第一届运动会上,创造了3000米6分3秒的成绩。5月,举行市破纪录运动会,有职工、教师等64人参加。这时,全市的职工体育已有很大发展。50人以上的工厂企业都能坚持作广播体操(包括早操、工前工后和工间操),有51500人参加,约占职工总数的1/3。全市组织起职工男女篮球队719个、排球队202个、足球队42个,共有队员9800多人。基层体育协会已在15个产业、517个基层建立,劳卫制在136个工厂推广,四方机厂是建立基层体协的试点单位。
1958年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体育战线“放卫星”,职工体育也出现了新的热潮。7月,举行市工人运动会,吕崇贤破1项省纪录,228人达到等级运动员标准。12月,在山东省冬季田径运动会马拉松比赛中,有12名运动员达到和超过健将标准,李敦勇、梁在銮、臧文学都打破了第十六届奥运会冠军的纪录。
1957~1963年,是职工篮球活动的兴盛时期。市体委与总工会经常派出干部驻各厂蹲点。1959年,纺织机械厂党委副书记徐学河代表青岛市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青岛铁路电信科收发员孙洪才参加第一届全运会无线电收发比赛,获手健长码发报第一名,破全国和世界纪录。1963年12月,国家体委公布实行运动员等级制度。在1964年和1965年举行的全市职工运动会上,共有871人达到等级运动员标准。
1965年7月起,全市职工民兵队伍开始参加每年一度的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海上游泳、横渡汇泉湾活动。职工中的越野跑、足球、象棋、乒乓球活动也相当普及。
1973年中央指示,各级工会和体育组织进行恢复整顿,按照长沙全国职工体育座谈会精神,重点抓好职工的文体活动。1975年,绸布呢绒商店(谦祥益)由于长年坚持以广播操为主的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在第三届全运会上被国家体委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次年,市总工会、体委 在“抓一百还是抓一万”的问题上,提出“面向群众、立足基层”,并组织各产业工会体育干部赴上海、无锡学习。
1977年是职工体育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工会、体委重申“面向群众,立足基层,银抓普及,坚持开展以两操一拳(广播操、生产操、太极拳,以后又增加了医疗保健操,变为“三操一拳”)为主的多种多样体育活动”。职工竞赛由此步入正规化、制度化。1978年,在全市42万职工、848个基层单位中,有11万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建立各种锻炼队(组)1239个,参加活动人数与基层举办运动会数均占1/4。3月,在市职工运动会上,有2350人作了“三操一拳”汇报表演;538人达到等级运动员标准。1979年市总工会被评为出席第四届全运会的先进集体。这一时期,操、拳、跑步活动吸引了更多的人参加,达到了职工总数的23%。开展操、拳、跑活动的1976年的23个,1977年57个,1978年128个,发展到1979年的215个。各系统配备专兼职体育干部347人,所属661个基层单位63%体育工作有人管。
1981年,市总工会把职工广播操列入正式比赛,至1986年已举行6届。1983年5月2日,全国职工马拉松比赛在广西柳州举行。山东省10名队员参加(青岛7名,女队全部),获女团冠军,李秋凤获女子中年组1500米、3000米第一名,王连美获女子青年组1500米第一名、3000米第二名。电镀表厂在第五届全运会上,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1983年,在市直43个区(县)局1411个基层单位中,有职工620566人,参加体育活动的职工达221314人,占35,6%;各种运动队(组)2573个(足球队1178个),55170人。各体育场地比赛频繁,全年应接不暇:第一体育场接待163个单位的田径运动会,球类赛888场,51618人;第二体育场接待90个单位,45250人;海泊河体育场接待81个单位,球赛400场,41000人。以后每年有增无减。1984年职工足球赛依照全国升降级的办法,实行升降级制。有1230队参加各级选拔。麻纺厂建立了体育运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市南区办事处第一个推行体育锻炼标准。职工队伍发病率大大下降,出勤率普遍提高。10月7日至10日,49个单位、1298名运动员参加的市第二十届工人运动会,为历届破市纪录最多的一年,涌现等级运动员401名。1985年青岛市职工体育先后被省体委、省总工会和国家体委、全国总工会评为全省、全国先进单位。5月,青岛参加山东省第二届工人运动会10个项目的比赛,总成绩为927分,获金牌51枚、银牌46枚、铜牌29枚,居全省之首;有15人破25项市纪录,42人代表山东省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工人运动会,获金牌9枚、银牌5枚、铜牌10枚,油漆厂工人曹永和独获200米、400米2枚金牌。9月,4808厂足球队代表青岛参加省首届职工足球赛,获得冠军。次年该队和博兴俱乐部足球队,又分获冠亚军。
1986年山东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在青岛举行,青岛代表团中有职工运动员152名,参加14项比赛,133人进入前6名,获得金牌25枚、银牌8枚、铜牌12枚。当年获得的成绩还有:华东九城市棋类邀请赛团体第三名,贵阳全国桥牌邀请赛团体第四名(陈洪玉、翟云来双人第二名),染料厂男女队获大连沿海开放城市职工篮球邀请赛第三名、第四名,司建台获南京全国拳击邀请赛56公斤级冠军。1987年,全市有1462个单位举办职工田径运动会,212000人参加;有田径队1889个、61708人,职工足球队1318个、24000多人;117个基层单位建立起足球领导小组,343个基层单位开展了足球活动,四人制、五人制、六人制等均有开展。此外还开展了健美型、趣味型、智力型的体育活动,以及各种名目的杯赛,显示了职工体育的多层次、多渠道、多样性、群众性。11月19日,青岛冰柜厂与优秀运动队合办市青年足球队,举行签字仪式。11月21日,市工商银行作为银鹰体协的唯一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参加了第六届全运会表彰大会。
1986年12月15日至1987年3月31日期间,全国总工会与国家体委联合发起“全国百万职工冬季长跑活动”,有27个省市自治区、9个计划单列城市的20690个基层单位1000多万职工参加。1987年6月11日评出24个先进城市,青岛有780个基层210800人参加排名第五,乳胶厂、染料厂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这年,仅市区工厂企业就有田径场4个、足球场15个、篮(排)球场272个、乒乓球室590个。
1988年,全市工会系统有专职体育干部342人,兼职体育干部2259个;职工体育人口增至449779人,占职工总数的57,7%;基层运动队达到5746个(其中足球队1980个);188个单位和271个先进个人受到表彰奖励。青岛市被全国总工会、国家体委评为全国职工足球活动先进城市。1988年7月28日,青岛空调器厂与第二体育场合办中长跑俱乐部。橡胶二厂从1985年8月开办业余马拉松队以来,有6~9人受国家体委特邀参加了1986年~1990年5届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1989年7月19日,青岛碱厂与市优秀运动队合办市田径队,按本厂职工对待。1990年,全市有569665名职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占职工总数的61%;2144个基层建立健全体育机构,占基层数87.4%,其中有体协558个;各种运动队(组)12800个,其中田径队2852个,足球队1295个。8~10月,青岛市组织“百日锻炼迎亚运活动”,有295153名职工参加,举办竞赛表演3092项,被全国总工会和国家体委评为开展该项活动的全国先进城市。 第一篇 群众体育
第四章 农民体育
青岛的农村体育活动,从50年代开始有系统的发展。1952年9月农民首次参加青岛市第三届体育运动大会。1956年,山东省体委下达《农村体育工作规划》。即墨县城阳区共产主义农业社(今崂山城阳镇小寨子村)遂即成立了体育协会,并与北曲、庞家、长直等农业社先后建立了蓝球队。同年胶县体委成立,农民代表队列入运动会参赛行列。1958年秋,平度县成立体育跃进办公室。各县农村都开展了以篮球为主的体育活动,各公社抓了民兵射击训练,市举行民兵射击选拔赛:涌现出胶南县红石崖公社和崂山县夏庄镇安乐村等市体育先进单位。1959年4月,市第一届农民运动会在胶县举行。1960年4月,市农民篮球赛在胶县举行。至1964年崂山全县农村共建立农民篮球队178个。1964年8月24日,市各届群众5万人下海游泳,市南、仓口、台东、四方、市北、崂山的6个民兵班,武装泅渡第一海水浴场。为纪念毛泽东主席畅游长江,每年的“七、一六”前后形成游泳高潮。
1972年11月,胶县和平公社南堤子大队党支部书记陈瑞亭出席全国农村体育工作座谈会。1974年8月,莱西县周格庄建起公社业余学校。次年1月,该公社举行群众体育表演大会,山东省体委主任季明出席。10月,省军体校在莱西水集举办射击、摩托车训练班。
80年代,农村体育迅猛发展。1985年春节之后体育人口逐年增加。1983年为6%,1987年达到32%,160多万人。各县、乡、镇都加强了体育工作的领导,出现了社会集资、个人出资兴建体育设施和办运动队、办竞赛的新事物。
1984年,崂山县举办农民丰收杯越野长跑比赛,沙子口镇、河套乡分别夺走男女丰收杯。1985年崂山沙子口女蓝获全省第一名。该县10名农民参加首届农民运动会,获9个第一名;参加省农民田径运动会,在12个项目中获6个第一名;在全国农民田径运动会上,沙子口镇岭西村农民王秀婷独获两枚金牌;中韩镇农民刘明春、洪滩农民万年玉及林以激、林玉萍、傅玉翠、赵显孔、王永年都有上乘的表演。其中尤以王秀婷经过专业训练和国内外大赛的锻炼脱影而出。1985年,在“体育活动月”活动中,全市农村有9个乡镇被评为先进集体。1986年,胶南县体育协会成立,泊里乡被评为市体育先进单位。莱西县把争创体育先进县列入次年全县10件大新闻,在全县22处乡镇736个“青年之家”建立健全体育领导机制,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总人口的40%出现了牛溪埠乡隋广明家庭球队和隋月红女子健美队。1987年,莱西县被命名为“山东体育先进县”。在第六届全运会上,莱西、平度被表彰为群众先进单位。崂山李村双山男子农民足球队,获得山东省和全国“农蓄杯”第一名、第二名。 第一篇 群众体育
第五章 海水浴
第一节 群众海水浴
青岛气候温和,海岸线长,适宜海水浴。1901年,德国人修建汇泉海水浴场,禁止中国人入内,入浴者极少。1902年仅30人,1903年126人,1904年546人。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中国人方始入浴,但入浴者仍寥寥无几。30年代,游泳比赛频繁举行,“洗海澡”引起群众兴趣,人数增多。
青岛解放以后,人民Gov号召人们学游泳。一到夏季群众便涌向海水浴场。50年代,平均每日3-4万人次,风平浪静的星期天可达8万人次。60年代,夏季每天平均有5-10万人人次。毛泽东主席号召6亿人口应该使3亿人学会游泳,大规模的群众性游泳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1965年5月,毛泽东畅游十三陵水库后,全市群众性游泳高潮迭起,部队、机关、工厂、学校的游泳活动天天不断。13日,市武装部、团市委联合举办万人游泳大会横渡汇泉湾,观众逾万,市长张敬涛等参加。同年7月1日,位于栈桥以西的第六海水浴场开放。市南区组织了教师游泳训练班,各海水浴场成立了游泳辅导站。青岛三中组织4-6人的游泳小组160个。7月25日星期日,市委书记徐雷健等领导与群众同游,有50多个单位在海水浴场过队日、团日,游泳群众达15万人次。
1966年6月19日,市区扣浴场为迎接群众入游全部开放,游泳活动更加频繁,屡有“X万人下海游泳”的报道见诸报端。70年代,参加海水浴的人数平均每天达10万多人次。随着改革开放、旅游业的开发,海水浴的队伍愈加宠大。1981年仅第一海水浴场7、8、9三个月入浴人数就达267,5万人次,创历史最高纪录,全年入浴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1984年重建后的第一海水浴场更衣室,使海水浴更具吸引力。1987年整修的第六海水浴场给青岛海滨再添景观。 第一篇 群众体育
第五章 海水浴
第二节 海上庆祝活动
“文化大革命”时期,为纪念毛泽东主席畅游长江所举行的海上群众游泳活动是青岛的一件大事。其规模之大、参加人数之多和涉及面之广可称史无前例。
1966年7月16日,毛泽东主席以73岁高龄在长江中畅游。8月14日,全市举行盛大庆祝活动,有2.5万多名工农兵群众参加。1967~976年的10年时间,每年的7月16日,青岛市都隆重组织声势浩大的“热烈庆祝毛主席畅游长江X周年”海上游行、横渡汇泉湾活动。市党政军机关领导、群众团体和工农兵按军民、行业组成方队,紧随前导仪仗船队破浪前进;主会场均设在汇泉(时称东方红浴场)。汇泉湾畔,红旗如林,锣鼓喧天,群情沸腾,歌声嘹亮,标语高悬,场面壮观,观众人山人海,情同过节一般。同时在东风(栈桥)、沧口、崂山沙子口、仰口各浴场也纷纷以不同形式组织各界群众游泳。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此项纪念活动持续了11个年头,在青岛游泳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第一篇 群众体育
第五章 海水浴
第三节 冬 泳
青岛的冬泳运动集日光浴、冷水浴、空气浴、沙浴于一体,始于60年代。1965年,罗桂新、马云祥和4名学生组成第一支冬泳队。后参加者从少到多。1980年开始建青岛市冬泳队,队员68人。1984年6月17日,青岛市冬季游泳协会成立,会员120多人。1985年春节,市冬泳协会在第一海水浴场举行冬泳表演,有120人参加。从此,每年春节元旦都举办冬泳活动。1986年3月30日,市老年体协冬泳队成立。5月,创刊《青岛冬泳》小报。1987年1月,在苏州13城市邀请赛上,市冬泳队获老年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宋生力(50米蛙泳)、尹世珍(女子50米和100米蛙泳)、王守家(中年组800米)获第一名。1988年1月,在全国17城市冬泳邀请赛上,市冬泳队获老年男女组团体总分第一名,秦洪涛、王真、王玉华、李志鹏和4X50米男女接力获第一名。4月,在参加“五一”横渡琼州海峡活动中,黄克泽、王元玺、刘宏珍、金伟柯、潘占凛、高志强、李军被授予国家体育运动二、三级奖章。9月,“冬泳与健康”俱乐部成立。1989年元旦,孕妇张一兵站在冬泳表演队伍的前排,大步走向海中引起轰动。她一直坚持冬泳至产前20天,后顺产一男婴。1月,青岛“双桃冬泳队”在“海螺杯”全国27城市冬泳邀请赛上,第三次蝉联老年组团体冠军,刘俊芳获不老松女子组一等奖,宋生力、陈月华获第一名。
1990年1月5日,中华冬泳联谊赛在第一海水浴场举行,分男女老年、中年和青年组,包括中国台北、香港在内的46队570多名冬泳爱好者参加了这次海峡两岸首次聚会的活动。青岛供销社队、染料厂队分获总分第四、第八名。年底,市冬泳协会会员已达1071人。 第一篇 群众体育
第六章 其他群众体育活动
第一节 老年人体育
第一节 老年人体育过去提不到日程上,民间老人为了延年益寿也有简易的养身健身活动。70年代,老年人从事锻炼的逐渐增多,老年人体育、老年人体育比赛纳入各级Gov和体育部门的议事日程。1982年、1983年先后建立了老年人长跑、网球、冬泳、足球、乒乓球队。1982年,青岛举办第一届全市老年人运动会。1984年7月,青岛市老年人体育协会成立。1988年以后,岛城掀起了老年迪斯科、打门球、学练导引养生功的热潮。“动则不衰、乐则长寿,生命在于运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尝到了锻炼身体的甜头。
1989年,全市已建立老年体育协会421个,专、兼职工作人员达576人。以三老(老干部、老知识分子、老职工)为主,发展会员30144名。各级老年人体育协会通过各种渠道举办各类体育活动的培训班,培训7000多人;组织网球、乒乓球、门球、冬泳、羽毛球、足球、长跑以及气功、武术辅导站等576个,其中门球队300个。经常参加活动的人数达1.2万多人,老年运动队遍及城乡。1984~1989年,累计比赛达900多项次,6.5万多老年人参赛,全市老年人田径运动会举办4届。1989年 第四届老年人运动会,有65个单位、1172名运动员参赛。全市老年人门球、乒乓球、网球等项的比赛,都作为竞赛制度每年举办。老年人体育协会所属各类运动队38个,参加全省、全国比赛60多次,接待前来比赛的兄弟省、市团队47个 。其中,“蓝天杯”网球邀请赛5届,中外网球友谊赛3次。老年人体育协会还同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老年体育信息网络,出版“青岛老年体育”报4期。1989年底全市有174个老年活动室,169处活动场地。 第一篇 群众体育
第六章 其他群众体育活动
第二节 妇幼体育
妇女体育,主要指有市妇联牵头单独举办的妇女体育比赛,均在每年3月8日举行。1976年3月8日的比赛定为青岛首届妇女运动会,有1300多名运动员参加。1979年3月7日,全市妇女“新长征”长跑赛举行,有900多人参赛。1985年3月,全省体育活动月期间,在第二体育场举办了妇女运动会和家庭运动会,既有老少三代分组,又有夫妻俩一个孩子分组。家庭运动会引起了社会的兴趣,各级层单位效仿举办。1987年7月6日,全市家庭运动会在市儿童公园举行,分三代5人组和两代3人甲、乙、丙组。项目有地滚球、拖球、运球、花样、途中障碍赛,有19个单位、141户参赛。1988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儿童公元和市少年宫举行了全市中、老年妇女健美操大赛,有20个单位、659个集体、154名个人参赛。
幼儿体育是指幼儿园的体育活动。全市幼儿园均设有艺体活动。市区和部分县、市都多次举办幼儿运动会,幼儿体操活动开展得尤为广泛。50-60年代,主要以自编团体操为主,每逢大的田径运动会,都邀请优秀幼儿团体操进行评比和表演。70年代末,竞技体操引入重点幼儿园,每年单独举办全市幼儿体操比赛。跳绳、踢毽、短距离迎面跑也广泛开展。1982年,在全市595所幼儿园中,开展学龄前的体育活动,以“乐群”等园最好。小乒乓球、小足球在部分幼儿园中了有所开展。 第一篇 群众体育
第六章 其他群众体育活动
第三节 残疾人体育
建国前,残疾人倍受歧视,与体育无缘。建国后,在中国Our Party和人民Gov的关怀下,他们在政治上翻了身。1958年,由市民政局、教育局、体委、卫生局等部门和残疾人中知名人士组成青岛市盲人聋哑人协会筹委会。1959年6月12日召开第一届代表大会,产生了青岛市盲人协会(主任韩育民)和青岛市聋人协会(主任谢明钦)。1962年7月27日,两个协会合并为青岛市盲人聋哑人协会。
1957年2月,青岛为迎接在意大利举行的国际聋人运动会举行预选赛,有41名运动员参赛。1958年,全市第一届聋哑人运动会举办。自此,聋哑人运动会每年一度列入全竞赛计划。1960年全市第三届聋哑人运动会,创3项全国聋哑人田径纪录,19项省、市聋哑人纪录。同年在山东省首届首届盲人田径运动会上,获团体总分第一名。青岛盲哑学校学生杨永良参加3届全国盲人运动会,5次破全国纪录。1962年8月,他在国际盲人田径通讯赛中,60米短跑测验以7秒6的成绩平世界纪录。学生朱倩云在国际盲人田径通讯赛中打破了女子铅球全国纪录。
“文化大革命”时期,残疾人体育无大发展。1979年9月,盲人聋哑人协会恢复,副市长韩洪勋任主任,下设10个基层组织。1987年,建起五层楼47个房间、占地2770平方米的青岛残疾人活动中心,用于文体活动、康复医疗、图书阅览、录像放映、聋儿教育、职业教育等。全市聋哑学校发展到8处,弱智学校(班)6处,在校学生1368人。
1979~1987年,全市共举办残疾人运动会6次。1982年11月,盲校盲人范振海参加在香港举行的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以7米58的成绩获得盲人一级组铅球第三名。1983年9月,市第四届盲人聋哑人运动会有80个单位492名盲人聋哑人参加。1984年,青岛参加第一届全省伤残人运动会,夺得奖牌107枚(金牌53枚、银牌18枚、铜牌36枚),田径、游泳两项团体冠军;杜培青、宋洪杰游泳各获5枚金牌;邱少军获铁饼、铅球和100米仰泳3项冠军;石建伟获跳高、铁饼、标枪、铅球4项第一名;冯志强获标枪、跳高、100米蛙泳、蝶泳4项第一名;史春明获A2级100米和400米自由泳、100米仰泳、100米蝶泳金牌;华琳获女子盲A组60米、立定跳远、铅球3项第一名,其中60米成绩9秒6,接近1982年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殚人运动会该项最好成绩。1984年10月,在全国第一届伤残人运动会上,山东队式获奖牌62枚,团体总分第一名(青岛获奖牌38枚、占60%以上);王兵获50米、100米蛙泳,50米、100米自由泳4项冠军;张连成获50米仰泳、400米自由泳2枚金牌,100米仰泳银牌,100米自由泳铜牌;杜培青获游泳2枚金牌;宋洪杰获A6级50米、100米、400米自由泳3枚金牌;邱少军获铁饼金牌、铅球银牌、100米仰泳铜牌。1986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亚洲太平洋地区伤残人运动会田径选拔赛上,,王兵400米以1分33秒的成绩超1分34秒的A7级世界纪录,100米以12秒8超13秒的亚太地区纪录;华琳60米以9秒6超9秒9的B1级亚太地区纪录。1987年6月,青岛参加省第二届殚人运动会,夺奖牌59枚(金牌39枚),居全省之首。金牌获得者有杜培青、宋洪杰、石建成、徐建伟、候少妹、马光强、周鲁东、杨卫国、王建成。同年,在全国第二届残疾人运动会上得金牌16枚,石建伟获跳高、铁饼、标枪、铅球4项冠军,冯志强获跳高金牌,侯少妹获800米金牌。1988年6月青岛组队代表山东省参加湘潭全国伤残人射击、举重比赛,获举重2项第四名、1项第六名。
残疾人的篮球活动出很活跃。1980年秋,全市举行聋哑人篮球比赛,有11支队伍参赛。选拔组队参加徐州4省1市聋哑人篮球邀请赛,男队获冠军。1986年5月28日至6月5日,全国沿海开放城市聋哑人青岛“新兴杯”男子篮球邀请赛,有7个省市10支队伍参加,青岛捧回了“新兴杯”。1988年5月,市体委、成业食品公司和盲人聋哑人协会联合举办了全国直辖市、单列市聋哑人足球邀请赛,8支队伍赛9天28场。 第一篇 群众体育
第六章 其他群众体育活动
第四节 军事野营
30年代,青岛就在学校中开展春季野炊、郊游、登山活动,并组织一些简易的军事野营。建国初期,军事野营由各级团组织负责,以过团日的形式在基层中开展,并把军事游戏作为向广大青年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手段。1957年8月,市体委与武装部在贮水山公园规模较大的国防教育展览会,展出了各兵种的武器以及飞机、舰艇、鱼雷、水雷模型,观众达4万多人。当年,有1279人参加军事野营。
1958年,中共中央号召在青年中大力开展军事野营活动,将游泳、射击、登山、纳入内容。为有领导地开展这项运动,成立了青岛市军事野营指挥部,并设军事野营办公室,统一组织全市军事野营活动。参加军事野营的主要对象是:大学、中学学生和小学高年级学生,机关干部,工厂、企事业单位职工。主要活动形式为:(1)在部队营房野营。按部队编制编列进行7-10天的正规军事训练,体验部队生活,实弹射击;(2)就地野营,进行1日或多日的军事训练;(3)分散就近组织野营活动,进行必要的军事教育、拉练,以密切军民关系,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至1963年,全市军事野营活动均由军事野营办公室统一组织,6年中参加军事野营活动的有上千个单位40多万人次。1959年和1961年曾两度举办国防教育展览会,观展人数达30多万人次。1961年有464个基层单位119818人入营,1962年达20万人。1973年,军事野营办公室撤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