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旅游志 | 旅游服务与管理 | 旅游交通 | 公路旅游交通
第三篇 旅游服务与管理第三章 旅游交通
第四节 公路旅游交通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开始修筑公路。1899年,开工修筑宽9米的青岛至沧口的汽车公路。1901年,青岛街头出现汽车。1903年开工修筑台东镇至柳树台的旅游汽车公路,全长30.3公里,宽4米,碎石路面,建有大小桥涵217座,于1904年竣工通车。这是中国第一条旅游汽车公路。1906~1907年,德殖民当局对该路险要地段进行改造。1907年费理查德车行开始经营青岛市区至崂山柳树台的汽车客运,每周两班,为青岛最早的经营性汽车客运,也是中国最早的旅游汽车营运线路。交通的便利,使柳树台风景区的疗养院和别墅不断增加,每年接待游客都在1000人以上。1914年,已修筑市外道路16条,总长度120公里。除台柳公路外,其余15条公路均为以李村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与青岛市区通达的乡区公路,基本上将德租界内的重要村镇、山水名胜连接起来,具有一定的旅游交通功能。
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仅对日德交战时被破坏的市外道路桥涵做了修复,基本未新建市外道路。20年代初,青岛开始出现长途汽车客运,初为俄商经营,驶行市乡,后营业失败,华商继起。至1927年,已有5家长途客运汽车行,24辆汽车,经营青沙线、青口线、青即线、青红线、胶塔线5条线路。青岛至沙河线由青沙长途汽车公司1927年11月开办,主要经停沧口、城阳、即墨、长直、刘家庄、麻岚、平度、门村、店子,投入6辆汽车。青岛至金口线由即城长途公司1927年10月开办,主要经停流亭、城阳、即墨、段村、柳树屯,投入5辆汽车。青岛至即墨线由即鹤利长途汽车公司1927年10月开办,主要经停四方、水清沟、沧口、营子、楼山后、仙家寨、狗塔埠、流亭、张庄、桃林、北曲、仲村、东城、韩村、官庄、郭家港,投入3辆汽车。青岛至红石崖线由胶红汽车公司1926年12月开办,主要经停洋河、王台等处,投入4辆汽车。胶州至塔埠头线由胶塔汽车公司1927年11月开办,中间经停马胡庄,投入6辆汽车。
30年代初至抗战前夕,公路建设和长途汽车客运均有所发展。30年代初期,青岛市政当局对崂山一带道路进行了有规模的修建,新建登流(登瀛至流清河)、北大(北九水至大崂观)、柳北(柳树台至北九水)、大庄(大崂观至王哥庄)和庄太(王哥庄至太清宫)5条旅游公路,总长41.4公里,使崂山风景区旅游交通道路初具规模。1933年,公路长途汽车客运主要营运路线有青烟线(青岛至烟台)、青黄线(青岛至黄县)、青沙线(青岛至沙河)、青金线(青岛至金口)、青海线(青岛至海阳),每天上午7时对开一次。青烟线旅客较多,设有快、慢车,每天上午6时、7时分别对开两次。该线相当一部分旅客已带有旅游性质。这些长途客运对青岛周边地区尤其是没有铁路通达地区的群众在其从事商业活动过程中兼“逛大青岛”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即墨、招远、莱州、栖霞、潍县等地均有长途汽车通达。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垄断了长途汽车客货运输。主要客运线路有:青岛—即墨—刘家庄线;青岛—即墨—灵山线;青岛—即墨—金口线;青岛—城阳—高密线;青岛—胶县线;青岛—葛村—南村线;青岛—即墨线。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局势动荡,各路均未通畅”,公路长途客运近于瘫痪。
建国后,公路长途客运逐步得到发展。1953年,随着青岛附近胶县、招远、夏哥庄、莱阳、海阳、蓝村等汽车站的建立,在原有青岛至烟台、青岛至潍坊、青岛至即墨、青岛至金口线路的基础上,先后又开辟了胶县至诸城、胶县至藏马、青岛至东村(海阳)、青岛至栖霞、青岛至黄县(经龙口)、青岛至店集等客运线。以后又开辟了青岛至莱阳、青岛至即墨的区间班车,青岛至蓬莱、城阳至李村间的往返客运班车。60年代,出于战备需要,改建了湛山至崂山流清河的湛流公路,军队修筑了流清河至青山的公路,使青岛市区由南线可直接行车至崂山太清宫,客观上促进了崂山南线太清宫一带的旅游。70年代,青岛跨区客运有较大发展。由青岛始发当天到达和对开的跨区客运班车线路有:威海、石岛、潍县、安丘、寿光、益都、北镇、辛店、临沂、岱崮、汾水、莱芜、曲阜、泰安、枣庄等15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公路设施发展很快。80年代至1993年,先后新建、改建、翻建了青岛交通的战略出口小白干路、308国道青岛段,干线公路烟青一级公路、济青高速公路、环胶州湾公路、流亭立交桥等公路及设施以及湛流干路和通往崂山的3条旅游环线公路。小白干路一度为青岛市区唯一的公路出口,全长18.5公里。1982~1983年进行改造将路面由7米拓宽至12米,1990~1991年再次拓宽改造,使路面宽达44米,主车道宽达20米,两侧各建一条3米宽的绿化带,公路标志按国标设置。1984~1987年,青岛开辟出第二条出口公路——308国道青岛段。东起鞍山路,西至即墨市西元庄,全长31公里,宽30~40米,为一级公路。昼夜交通流量为1.7万辆次,行车时速平均可达60公里以上,分流了小白干路车流量的一半,解决了进出青岛车辆拥挤状况。连结烟台、青岛两个旅游城市的烟青一级公路是全国环海公路204国道的一部分,北起烟台市,南抵青岛流亭立交桥,全长190.8公里,路宽27米。1988年破土,1990年10月竣工。使车速提高1倍多,青岛去烟台乘车当天可往返。自通车后,青岛与烟台间旅游车辆增多,成为两个城市间的旅游快速通道。
1990年,西起山东省济南市,东至青岛市,横贯山东半岛5个地市、17个县区的济青高速公路开工建设,1993年12月18日建成正式通车。全长318公里,路面宽23米,全封闭、全立交、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120公里,总投资30多亿元。济青高速公路是山东省第一条高速公路,是山东省有史以来投资最多、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交通建设项目,是全国“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济青高速公路的通车使青岛到济南,乘车只需4~6个小时,当天可往返。青岛至淄博只需3~4个小时,青岛至潍坊只需2~3个小时,到泰安和曲阜等旅游城市均可当天到达。济青高速公路缩短了青岛与山东乃至国内各城市的时空距离,成为一条重要的旅游黄金通道,使外地往返于青岛的短程旅游明显增加。1991年6月,占地120亩,联结济青、烟青、青石等诸条干线公路的流亭立交桥建成。该桥系全苜蓿叶形3层互通式立交桥,由济青、烟青两交叉的主桥和4个引桥、匝道组成,为全国最大的公路立交桥,也是陆路进出青岛的咽喉。流亭立交桥的建成彻底解决了济青、烟青、青石等诸条干线公路交汇处交通拥挤堵塞的问题,使青岛的进出更为畅通。
1991年2月15日,环胶州湾公路开工建设,该公路由青岛港8号码头沿胶州湾畔经青岛市四方、沧口、崂山、胶州、胶南、黄岛6个区(市),至薛家岛与泰薛公路相连,全长85公里。为一级汽车专用公路,设计时速100公里,双向4车道,全封闭、全立交,计划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1993年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0%,计划次年建成通车。该路建成后,不仅新增辟了一条出入青岛的高等级公路,而且为青岛老市区与薛家岛旅游开发区、胶南琅琊台等旅游区之间架起了一条畅通的旅游交通通道,解决了胶州湾轮渡因气候原因不能开航时的过海问题,同时也方便了日照、临沂乃至连云港等地游客来青旅游,大大缩短交通时间。
1993年,青岛市公路通车里程为2936.4公里。国道、省道20条,县乡公路98条,专用公路1条,城市进出口公路3条。80~90年代初公路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青岛市的交通战略出口问题,形成了以烟青、青三、青莱、青威、济青为骨架的、辐射全国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密切了青岛与全国各地的联系。
公路建设促进了公路客运的发展。1988年4月正式动工建设青岛汽车新客站,1991年1月10日交付使用。主体建筑高13层、47.3米,总建筑面积13200平方米,设计能力为年旅客发送量400万人次。车站设有宽敞的候车厅和售票厅,配有电子显示屏、闭路电视营调系统和行包、托运等现代化设施。站房东配有司乘公寓和旅客服务大楼。青岛汽车站为山东省最大的公路客运汽车站,华东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国家一级车站。1992年,青岛公路客运拥有豪华型、标准型、普通型等大、中、小各种营运客车4651辆,年客运量4965万人,客运周转量137.77亿人/公里。1993年,全市公路营业性客车达到7246辆,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6436万人,客运周转量178.55亿人/公里。全市共有客运站场20余个,开辟营运线路400多条,营运班次550多个。开通了青岛至上海、天津、南京、温州、镇江等37条跨省长途班车线路,班次40多个,辐射冀、豫、苏、皖、杭、宁等;省内客运线路42条,通达每个县(市)驻地和港口、车站;短途客运线路遍及全市乡村。 第三篇 旅游服务与管理
第三章 旅游交通
第四节 公路旅游交通
青岛市公路客运量情况表
[attach]28984[/attach]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