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志39:水产志 第六篇 水产加工业
第六篇 水产加工业第一章 水产品保鲜与加工
第一节 海上保鲜
青岛沿海渔获物海上保鲜,主要有加盐储存和加冰储存两种方法。加盐保鲜,为早期的传统方法。流网船远航捕鱼,整个春汛多数船作业一个航次,所获鱼货全部在船上加盐储存,以保质量。加盐量一般占鱼货量的25%。出远海的钓钩船所获鱼货海上保鲜方法与流网相同。鱼货卸港后或市销、或晒干、或再入池继续腌制保存。大风网船所获花鱼海上保鲜,施盐量较少,卸港后多随时销售,不适于长时间盐制储存。船上施盐保鲜方法,一直延续到70年代初。
加冰保鲜始于30年代初。每对拖网渔轮出海一个航次所带机冰一般掌握在与渔获物大体相等的数量。船上备有装鱼木箱,渔获物分类装箱,覆冰层占箱容1/3~1/2,散装鱼货保鲜用冰量须多于箱装。70年代初,流网渔获海上保鲜方法,渐次改盐为冰。鱼货在船上保鲜方法与拖网船相同,唯流网获鲅鱼多,鲅鱼易破肚,不能重压,保鲜要求高,用冰量须多于拖网船。沙子口渔民在60年代使用过天然冰,因冰数量少,且不易贮存,故贮用者甚少。
60年代初,青岛开始有加工冷藏船。青渔冷1号(原名山水冷1),是青岛海洋渔公司1961年购进的小型冷藏运输船,主机520马力,主要担负扒载、运水、运鱼等冷藏运输任务。鲁冷2号(原名延安5号)是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青岛分公司1973年购进,作海上收购、冷藏加工船。船体总长133米,宽18米,吃水11米,排水量1.1万吨,总吨位7472吨,主机4500马力。船上设冷藏舱(冷库)3个,可储存冰块鱼3000吨,低温-18℃,设有6台40万大卡冷冻机,3个速冻间,速冻能力120吨/日。海丰828号是青岛海洋渔业公司1974年从日本购进的冷冻加工船,随船队到渤海、东海、外东海渔场担负加工运输任务。船体总长67.15米,宽10.9米,总吨位852.57吨,净吨位389吨,主机1800马力,设立式平板速冻器,冻结时温度-60℃,冷冻能力每昼夜42~48吨,冷库容量860立方米,最低冷藏库温-30℃。 第六篇 水产加工业
第一章 水产品保鲜与加工
第二节 陆上保鲜
1916~1924年期间,日本人在青岛开办冷藏制冰厂3家,日制冰能力120吨,贮冰能力3000吨,速冻、冷藏能力分别为163吨和3700吨,主要供应日本渔轮捕鱼用冰及水产品冷藏,也供应中国渔轮一部分用冰。1926年中美合资企业兹美洋行在青岛普集支路开办中美冷库股份公司,日制冰40吨,速冻40吨,冷藏量500吨/次。1929年,中国私人资本青岛茂昌冷藏公司在商河路创设,日制冰25吨,速冻80吨,冷藏1000吨/次。1945年8月以后,日本人在青岛开办的水产冷藏制冰厂由青岛区敌伪产业处理局水产组接管,将青岛水产组合冷冻工厂、石桥冷藏会社分别改为黄海水产公司第一、第二冷藏库,大连制冷株式会社青岛支部改为青岛冷藏股份有限公司。
1950年,原黄海水产公司冷藏库、青岛冷藏股分有限公司和兹美冷藏厂归山东水产公司经营。1955年,青岛水产冷藏业全年冷冻能力为66.8万吨,一次冷藏量1828吨。1956年春,青岛水产公司冷藏厂二分厂(原兹美冷藏厂)移交青岛市水产供销公司经营。70年代,青岛水产供销公司冷藏厂扩建,增加速冻能力80吨/日,冷藏能力3000吨/次。胶南水产供销公司在积米崖新建冷库1座,速冻40吨/日,制冰40吨/日,冷库冷藏量1000吨/次,冰库储冰1000吨/次。胶县水产供销公司小冷库,速冻15吨/日,制冰12吨/日,冷库冷藏200吨/次,冰库储冰200吨/次。1959年4月,山东省青岛水产公司在中港新建的冷库竣工投产,速冻能力123吨/日,制冰能力240吨/日,冷藏量6925吨/次,原有冷库于60~70年代两次扩建,制冰能力为120吨/日,冰库储冰能力扩大到1.14万吨/次。80年代初,青岛小型冷库发展甚快,即墨、崂山、胶县水产养殖公司和水产供销公司相继建冷库6座,一次冷藏量为1850吨,速冻82吨/日。1985年崂山县水产供销公司与日本大洋渔业株式会社在西大洋所建冷库,是以补偿贸易方式引进的500吨组合式冷库,日产小包装冻品20吨。沿海乡镇自筹资金100万元,建中小型冷库11座。胶南县隐珠、琅琊、小场、灵山卫、红石崖5乡镇共筹资金275万元,建冷库6座,速冻25~65吨/日,冷藏100~300吨/次。对虾养殖业兴起后,水产比重大的乡、镇、村相继建有冷库,经营水产品冷冻业务。青岛水产业冷库制冰能力1949年5000吨,50年代3万多吨,60年代5万吨以上,70年代一般超过6万吨,1985年达10万吨,基本满足渔业生产需要。到1985年,省、市、县国营水产冷藏建设投资累计达2120万元,拥有冷藏库19座,容量14327吨,冷冻制冰能力占青岛水产冷藏业总能力的90%左右。
青岛水产品冷冻,长期沿用大冰块冷冻方法,大宗鱼货多为每块20公斤。冷冻品有四五十个品种,100多个规格,主要有大黄鱼、带鱼、黄花鱼、鲅鱼、杂鱼、对虾等。年冷冻量50年代初1000吨,60年代末达到2.5万吨以上,以后鱼货供应逐渐紧缺,冷藏设备虽有增加,但80年代初冷冻量还不到2.5万吨。60年代开始试制小包装冷冻产品,有冻对虾、冻虾仁、冻鱼片等,规格有0.5、1、2、5、10公斤等多种。1960年青岛市水产供销公司冷藏厂产冻鱼肉350吨,冻鱼片15吨。进入80年代,小包装冷冻品颇兴。1983年,青岛海洋渔业公司小包装产量达502吨。1984年,青岛水产供销公司和青岛海洋渔业公司的带鱼段小包装冻品被评为省优部优产品。70年代末,港养对虾逐年增加,对虾送冷藏厂加工冷冻去头虾、虾仁、虾球,供出口和销往南方的为多。青岛对虾等冷冻产品在国际市场有较高声誉。即墨冷冻出口的对虾,产品有AAA—K牌、海燕牌、巨浪牌;另有少量鲅鱼肉片、扇贝柱冻品销往日本,冻凤尾虾出口美国。60年代后期开始,熟冻蛤蜊肉出口量较大。70年代末80年代初冻生蛤蜊肉内销、出口均受欢迎,冷冻量逐年增加。 第六篇 水产加工业
第一章 水产品保鲜与加工
第三节 腌干制品
青岛沿海地区的水产品加工,历史上以腌干为主要加工手段。以带鱼、白鳞鱼、鲐鱼、鲅鱼、老板鱼、海蜇等品种为多。渔民自行加工多以大缸腌制,鱼商鱼行以腌鱼池为主。40年代末,青岛有瑞泰和等18家鱼行经营腌干水产品,共有腌鱼池98个,每个腌鱼池可腌鱼0.75~1万公斤。黄海水产公司及联勤粮秣工厂有附设盐干鱼加工设备。
1950年,山东水产公司建腌鱼池10个,私营鱼商贩有腌鱼池164个,崂山郊区有腌鱼池118个、鱼缸1021个,腌鱼容量可达2800吨。1952年腌鱼设备增加,山东水产公司有腌鱼池19个,私营鱼商贩有腌鱼池271个。1953年,青岛水产公司腌制鱼货998吨,崂山郊区腌制加工鱼货845吨。到50年代中期,腌干水产品加工设施仍是腌鱼池、腌鱼缸,基本还是“一把刀、一把盐”的传统加工方法。建国前青岛腌干鱼约占捕捞鱼产量的50%,50年代初约占40%。进入60年代,鱼货畅销,冷冻鲜品产量加大,腌干加工逐渐减少。胶南水产加工厂拥有腌干加工1000吨的鱼池、鱼棚等设备,1985年仅加工60吨。
青岛有一些腌干水产品在国内外享有声誉。海参,青岛沿海所产称“刺参”,50~60年代,每年加工干品2吨以上;鱼翅,系鲨鱼鳍加工的干品。1915年,在山东省第一次物品展览会上,胶州大鱼翅获一等铜牌奖。60年代末期以后,鲨鱼产量低,加工量减少;海米,以鹰爪虾为原料的加工品称“金钩海米”,以沙子口所产为优;乌鱼蛋,属八珍之一。青岛市水产供销公司加工的乌鱼蛋,1984年、1985年被评为省优、部优产品;海蜇皮(头),以崂东沿海为多,蜇皮以体形完整、色洁白、无泥沙者为上,成品率蜇头7%,蜇皮3~4%;蛤干,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胶州湾沿岸渔民大量采捞蛤仔,一部分由渔民自己加工或交售给水产加工厂加工成蛤干,成为青岛大宗水产加工品之一。60年代中期开始,增加冻蛤鲜肉加工,蛤干产品减少;海螺干,胶州湾所产大海螺加工成干品,色淡黄有光泽,曾出口东南亚,可与鲍鱼媲美。60年代初以后,为冻鲜品所取代;贻贝干,亦称淡菜,色红黄,有光泽。青岛第二海水养殖场、黄岛、红石崖养殖场加工出产贻贝干,在南方市场较有信誉。 第六篇 水产加工业
第一章 水产品保鲜与加工
第四节 其他制品
水产罐头与熟食品 1944~1946年,青岛先后开设金城罐头厂、同泰罐头厂、德丰罐头厂和中国食品厂,年产罐头万余箱,鱼罐头占25%,以鳘鱼、鲅鱼、鲷鱼、黄花鱼、白姑鱼等罐头较多。在美国罐头食品倾轧下,到1949年上半年这些罐头厂多被迫停工或倒闭。
50年代初,青岛有几家食品厂兼产少量鱼罐头。1959年,山东省青岛水产公司鱼肝油厂,用自制设备生产“双鲸牌”红焖鱼罐头,日产五六百瓶,为青岛解放后专业水产品罐头食品生产开端。1970年8月开始,以生产鱼罐头为主,年产60吨,为全省第一家水产罐头食品专业厂,1976年产量达1000吨。70年代以后引进日本M—18型自动真空万能异型封口机1台,MU—3型自动冲床1台,ROC—100/ZOC型高压杀菌机1台,大部分罐头生产用国产专用设备。1984年开始生产260克熏鱼排罐头50吨,是用马面鱼片的副产品加工制成的新产品。是年生产水产品罐头近3000吨,15年增长48倍,产品有20%出口。1985年青岛海洋渔业公司水产品加工厂生产玻璃罐和铁罐2个系列20多种罐头产品,年产3600吨。该厂生产的256克茄汁青鱼罐头1981年获省优质产品奖,425克茄汁青鱼罐头1983年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辣味带鱼罐头1984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1966年,青岛海洋渔业公司成立鱼品综合加工车间,生产鲨鱼肉、廷巴鱼肉、鱼糕、食用鱼粉等出口产品和鱼松、脆鱼片等熟食鱼品,供应国内市场。青岛海洋渔业公司水产品加工厂于70年代末安装鱼肉采取机及其他设备,以鱼、猪肉等为原料,采用塑料肠衣,生产鱼香肠。80年代初,从日本引进结扎机1台,鱼香肠产量、质量均有提高。1981年自制1台间接热风干燥机,设备能力600公斤/日,年产量9.28吨,1985年增至121吨。烤鱼片于1982年开始生产,年产6.61吨,获部优产品称号,1985年增至160吨;1984年产鱼松17吨,行销广州、长春等地,在广交会上甚受欢迎。
青岛市第二海水养殖场1978年成立罐头食品厂,生产“青岛牌”贻贝罐头,有原汁、红烧、鲜炸、茄汁贻贝等品种。因成本高,销路差,产量不大。1980~1982年试制贻贝油成功,向南亚、香港等地出口70吨。1985年试生产“五香淡菜”罐头。黄海水产研究所,研制成功各种风味贻贝软罐头六七种。
海带食品 青岛海带食品工业自70年代末兴起。1981~1982年,青岛市第一海水养殖场和第二海水养殖场一分场(后改为青岛市海带食品厂)用淡干海带试产海带丝小包装食品,颇受消费者欢迎。尔后,青岛海带食品厂生产的“快餐海带菜”、“海带芝麻蜜饯”、“高级海带饴”等销往北京、天津、辽宁、内蒙等地。1985年,海带食品厂实行横向联合,在崂山、胶南、莱西建3个分厂,加工单位增至12个。产品有香辣、五香、咸味等海带丝、海带块、海带段、海带蜜饯、海带酱、海带饴糖等10余个品种,香辣海带丝被评为省优产品。是年,海带食品厂引进日本TYP—A型自动包装机1台,生产海带蒸煮食品—软罐头。
医疗食品和仿生食品 1982年,山东海洋学院用褐藻酸钠研制成“降糖素”,对糖尿病、高血脂症和肥胖症疗效显著。青岛康乐食品厂生产的降糖乐,被评为省优产品。1985年青岛市第一海水养殖场用褐藻酸钠和大豆蛋白制成“海藻蜇皮”、用褐藻酸钠制成人造葡萄珠和人造果冻相继投产。 第六篇 水产加工业
第一章 水产品保鲜与加工
第五节 综合利用
鱼肝油制品 系用鲨、鲸等鱼肝脏提纯制成天然鱼肝油,辅以精炼植物油和维生素A、D及人体必需的钙、磷、钠等无机盐精制而成。产品有鱼肝油、鱼肝油丸、鱼肝油滴剂3类。1950年,山东水产公司建成鱼肝油厂,当年试产粗鱼肝油1132公斤;1951年底,增加麦精鱼肝油丸两种新产品。1954年生产鱼肝油42.8吨,其中乳白鱼肝油19.75吨,鱼肝油丸108.64万瓶。60年代初,鱼肝油制品逐渐增多。1982年为适应出口外销,青岛海洋渔业公司水产品加工厂鱼肝油车间对外使用“青岛鱼肝油厂”的名称。至1985年产量达690吨,产品质量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双鲸牌”乳白鱼肝油,自1954年投产以来,一直稳定发展,1983年获国家银质奖。
鱼粉 1955年青岛水产公司水产品加工厂开始生产鱼粉,年产211吨。1960年增加4台蒸干机,年产能力达1500吨。1968年以前,产品大部出口,以后转内销,90%供养鸡饲料。历年产量多在400~600吨,唯1978年1400吨。
冻粉 亦称琼脂、琼胶、洋粉。是以石花菜为原料,经蒸煮分离、冻晒、干燥而成,成品率28~30%,为营养价值很高的食品,可做食品加工的凝固剂和做细菌培养基。1913年,梁道源自日本回国后,在大麦岛等地设厂经营冻粉生产,产品可与进口洋粉竞争。1915年,崂山洋粉公司展品在山东省物品展览会上,获水产品最优奖——金牌。1949年,青岛有双兴、恒滨、中华、大明4家私营冻粉厂,50年代初年产2万公斤。1951年建国营青岛冻粉厂,隶属山东水产养殖场,统购包销私营冻粉厂的产品。1955年秋,中华、大明两厂歇业。1956年1月,双兴、恒滨两厂并入青岛冻粉厂。是年12月,青岛冻粉厂移交青岛水产公司成为该公司水产品加工厂的冻粉车间,年产冻粉约4万公斤。1980年5月,研制成石花菜自动化连续作业生产线,生产效率提高4倍。但自70年代末加工量减少,冻粉年产量降至3万公斤左右,至1985年产量仅为2.18万公斤。
甲壳质 以虾、蟹壳为原料经过化工处理的产品,用于影片洗印、纺织印染和微生物培养基等。1958年,青岛市水产供销公司开始生产,最高年产量达10吨,1978年获山东省科技大会奖。因原料缺乏,经济效益低,80年代初停止生产。另外,1958~1959年,青岛市水产供销公司加工厂利用下脚料,实验生产鱼皮胶、鳞胶、珍珠料等。80年代初,青岛水产加工产品多次参加山东省水产局和农牧渔业部评比,受到赞誉。 第六篇 水产加工业
第二章 海藻化工
第一节 生 产
1952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呈奎教授等人,从马尾藻中提取褐藻酸钠(褐藻胶)试验成功。1957年,青岛实业酒精厂建褐藻车间,为青岛首创,其产品主要用于印染浆料。1959年,该厂褐藻车间停办,设备和人员分别移交青岛海洋渔业公司和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1965年,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和青岛海洋渔业公司,联合组建青岛制碘小组,研究海带提碘工艺,由青岛市第一海水养殖场配合试验。1966年2月,第一海水养殖场成立褐藻酸钠试制小组,利用瓷缸、铁锅等简单器具,进行生产试验。4月筹办车间开始试生产,提取的褐藻酸钠粘度达到979厘泊,PH值6.4,水份16%,不溶物为零,色泽透明。7月开始小批量生产,使用海带根、裙带菜、马尾藻、海带混合原料。稍后,即以海带为主要原料。
1966年秋,青岛市第一海水养殖场与青岛第八棉纺织厂用褐藻酸钠代替淀粉作浆料,试验成功,青岛市纺织管理局进行推广。以后10多年,青岛纺织业大量使用褐藻酸钠作浆料。直到80年代初,因粮食淀粉价低,褐藻酸钠用量渐少,而印染业仍继续使用。1975~1980年,青岛7家海藻化工厂销给纺织业的褐藻胶共9122吨,节省粮食4万吨。青岛水产供销公司加工厂,于1959年用海带作原料,试制成功无色透明液体甘露醇,但未正式生产。1966年10月,青岛市第一海水养殖场利用褐藻酸钠原料海带泡液,提取甘露醇成功。第一批固体甘露醇(6公斤)经药检部门检验合格,翌年开始批量生产。在制醇过程中曾提取药用氯化钾、氯化钠。不久,因生产工艺改造,两项产品停产。1968年,青岛制碘小组研究出了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法海藻制碘工艺,遂在青岛市第一海水养殖场建厂,正式投产,从此改变了国家主要靠进口碘的局面。1970年,青岛已建起的海藻化工生产单位有:青岛市第一海水养殖场海带综合利用车间、青岛海洋化工厂海藻化工生产车间、胶南县海洋化工厂、崂山化工厂、崂山县沙子口化工厂、54831部队化工厂6处。年产褐藻酸钠341吨,甘露醇94.51吨,碘8.09吨,约占山东省总产量的80%。到1975年,全市海藻化工生产单位有11处,化工生产职工3000人。这些单位隶属不同行业,由水产系统归口管理。其中,有青岛市水产局直属第一、第二海水养殖场海藻化工车间,青岛海洋化工厂海藻化工车间,县属化工厂2处,乡镇化工厂4处,驻青部队化工厂2处。化工生产设备以自行设计制造者为多,80年代初购买一部分进口设备。青岛市水产局所属两个养殖场到70年代末期,由单一经营海水养殖,改营海藻化工为主。青岛海洋化工厂以硅胶生产为主,设海藻化工生产车间,其他厂专营海藻化工生产。各厂均生产褐藻酸钠、甘露醇和碘3种产品。
1978年,为青岛海藻化工生产高峰,年产褐藻酸钠2942.75吨,甘露醇797.4吨,碘55.05吨,分别是1970年的8.63、8.44和6.8倍,分别占全省年产量的68.66%、69.44%和69.21%。1981年,青岛市第二海水养殖场由日本引进烘干、造粒、螺旋压榨、分离及吸铁器等设备,使褐藻酸钠质量保持同行业先进水平。1982年后,青岛海藻化工进行整顿,6个厂继续经营,有青岛市第一和第二海水养殖场的两个海藻化工车间、青岛海洋化工厂海藻化工车间、黄海海藻工业公司(原胶南县海洋化工厂)、崂山县沙子口化工厂、崂山县王哥庄化工厂。1983年以后,海藻化工生产,普遍采用海带前处理、精过滤、细粉碎和酒精脱水等新工艺,生产采用电渗祈、多级套泡、漂浮法和沉淀法净化水等新工艺,产品收得率和质量明显提高。1985年3月由国家水产总局通过技术鉴定。新工艺处理的褐藻酸钠,水不溶物下降到0.01%以下,透明度提高10厘米以上,抽滤速度降到6~7秒,均超过国际标准。1982年,国家水产总局对青岛海藻化工业拨款490万元,改建扩建青岛海藻化工生产装备。1981~1985年,青岛市用于海藻化工业的投资(含国家财政拨款和地方、企业自筹)共达1200多万元,技术设备明显改进。1985年,青岛6家海藻化工厂共生产褐藻酸钠1770.85吨,甘露醇864.09吨,碘37.39吨,分别是全省年产量的61.88%、66.98%、66.31%,产品质量和出口换汇额在全省居首位。黄海海藻工业公司年生产能力达到褐藻酸钠900吨,甘露醇400吨,碘20吨,占全市海藻化工业生产能力的40%,是全国同行业规模最大的厂。 第六篇 水产加工业
第二章 海藻化工
第二节 产 品
1971年,青岛市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颁发褐藻酸钠企业标准(鲁青标58—71),对海藻化工企业质量管理和标准化管理做出规定,但因参数要求较低,仅在初期褐藻酸钠生产中起过一定的规范作用。70年代大部分时间,褐藻酸钠生产实际无统一质量标准,多以供求双方议定的质量要求进行生产。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国家标准总局、水产总局、农牧渔业部、山东省标准计量局分别颁布褐藻酸钠生产企业标准、国家标准和食品添加剂标准,褐藻酸钠生产才有统一质量要求,而出口褐藻酸钠则按外贸部门与外商议定的质量要求生产。
80年代初期,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和标准化管理,建立产品质量监测制度,加强全程工序控制。1981年,青岛市水产局和山东海洋学院受山东省水产局委托,草拟山东省褐藻酸钠企业标准,12月经山东省标准计量局批准实施。1980年青岛市第二海水养殖场生产的晶岩牌褐藻酸钠,经山东省经济委员会审定为省级优质产品,1981年审定为国家级优质产品,首获银质奖。这一时期,青岛的褐藻酸钠、甘露醇和碘有11种产品先后荣获省级、部级和国家级优质名牌产品称号。1980~1983年,晶岩牌褐藻酸钠、海星牌甘露醇、明月牌碘,先后获国家优质品银质奖,质量达标率在全国居首位。1981年后,青岛市水产局对海藻化工业实行行业质量测评和定期检验制度,统一产品检测方法,促进产品创优升级。1985年5月修改后由山东省标准计量局重新发布,规定新标准适用于褐藻类植物制成的印染、纺织工业用褐藻酸钠。分子量:理论值198.11,平均真实值222.00。产品感官指标要求:优级,乳白或淡黄色不定型粉末;一级,淡黄或黄褐色不定型粉末;二级,黄褐色不定型粉末或颗粒。
青岛地区海藻化工产品质量管理,自1977年1月执行石油化工部规定的全国海藻化工产品成本的核算方法。主要原料(海带)按褐藻酸钠80%,甘露醇19%,碘1%的比例分摊,不生产甘露醇,按褐藻酸钠95%,碘5%的比例分摊。
褐藻酸钠 是海藻化工业的主要产品,生产1吨需5吨海带原料,生产50~60吨褐藻酸钠的原料可联产甘露醇20~25吨,精碘1吨。褐藻酸钠在青岛已广泛用于纺织、印染和食品业。进入80年代,日用化工、造纸、石油钻探等应用试验获得较好效果。褐藻酸钠的生产工艺,在70年代中期以前,有酸化法、钙化法两种,钙化法产品质量和收得率优于酸化法。进入80年代以后,全部改用钙化法。褐藻酸钠有液相、固相两种,按用户要求,对生产工艺和技术指标作不同处理,工艺流程基本相同。褐藻酸钠的工业级质量标准分一、二、三等;食品级、药用级均属优级品。
甘露醇 海带中一般含量为20%,可提取含量的50%。甘露醇主要用于医药,对治疗乙型脑炎等有一定疗效。质量标准,国内销售的甘露醇,分期执行1963年、1977年和1985年三次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出口甘露醇参照外贸部门与外商议定的质量标准执行。甘露醇的生产工艺,有水重结晶法和电渗析脱盐制醇法两种。1980年以后,以电渗析脱盐法为多。
碘 海藻化工联产品中,提取1吨精碘需要淡干海带300吨以上。碘溶液和碘蒸气有强烈的消毒和杀菌作用,主要用于医药,在农药、冶冻高纯度金属、合成有机染料等方面也有应用。海藻化工制碘均采用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提碘工艺,碘的质量标准依据国家药典规定的指标执行。 第六篇 水产加工业
第二章 海藻化工
第三节 销 售
1975年以前,海藻化工产品由国家按计划统购包销,以褐藻酸钠的实际交销量给予定额补贴。1975年以后,1吨褐藻酸钠的收购价1.1万元,内有财补贴7000元。1975~1980年,国家拨给青岛7个海藻化工生产单位的财政补贴近6000万元。70年代末开始,碘仍由国家包销,褐藻酸钠和甘露醇因产量增加出现滞销,1979年以后价格多次下调,褐藻酸钠吨价由1.1万元降至4000元;甘露醇吨价由1.1万元降至7000元,产品大量积压,致海藻化工生产受挫。80年代初,青岛海藻化工业处境艰难,经营不善者相继停产,较好的厂亦呈半停产状态。1981年海藻化工产品产量与1978年相比,褐藻酸钠下降45.15%,甘露醇下降32.16%,碘下降36.66%。
1980年以前,海藻化工产品销售由化工系统归口,以后移交医药系统。1981年国家医药总局取消对褐藻酸钠补贴,改为按每交售1吨碘在售价(6万元)以外给予财政补贴9万元,对担负褐藻酸钠出口任务的生产厂,则按每出口50吨褐藻酸钠联产1吨碘折算,给予财政补贴19万元,鼓励褐藻酸钠出口。1982年,海藻化工划归水产系统管理,国家水产总局提出“以胶促碘,碘胶并重,全面发展”的方针。确定1982~1986年国家对海藻化工业的财政补贴逐年减少,以后不再补贴。当年碘的补贴标准由原来每吨补贴9万元降为3.6万元(碘的出厂价由原来每吨6万元降为2.3万元)。褐藻酸钠实行按交售的品种及用途分别补贴:用于浆纱的每吨补贴4000元,用于医药、食品的每吨补贴1000元,用于外贸出口的每吨补贴800元,用于印染的每吨补贴300元。规定碘与高、低档褐藻酸钠的生产比例分别为1:50和1:60,超过比例的部分不予补贴。甘露醇由生产厂以销定产,不实行补贴。
80年代以后,海藻化工业推行经济责任制,褐藻酸钠由单一的工业级产品,增加食用级、药用级高档产品,按用户要求生产不同规格、质量标准的产品。青岛市第二海水养殖场,1980年与黄海水产研究所合作,将褐藻酸钠在面食品、冷食品、钻探、医药等行业作应用试验获得成功。之后,第二海水养殖场与青岛挂面厂合作生产的以褐藻酸钠作添加剂的挂面受到好评。1984年4月,山东省褐藻酸钠推广应用领导小组,在青岛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推广褐藻酸钠作添加剂的经验。尔后,西安、北京、博山、沈阳、合肥等地10几家挂面厂生产此类挂面。1985年,国家水产总局在青岛召开全国性的褐藻酸钠推广应用会议,与会客户40多家。
青岛生产的褐藻酸钠和甘露醇,由山东省化工进出口公司组织出口,70年代初期开始跻身国际市场。前期产品质量差,竞争不力;80年代初,产品质量提高,出口量增加,与国外贸易增多。青岛市第一、第二海水养殖场、胶南县海洋化工厂分别与日本中外贸易会社、联邦德国翁荷根·莫乐公司、挪威布罗坦公司和法格顿海藻公司等外商多次进行贸易洽谈;1981年11月,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山东分公司和青岛市第二海水养殖场等单位组成褐藻酸钠考察组赴日本进行为期14天考察。褐藻酸钠销往日本、联邦德国、瑞士、挪威、美国、东南亚、香港、澳门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甘露醇主要销往日本。1980~1985年,出口褐藻酸钠7640吨,甘露醇1837吨,分别是同期总产量的69%和40%,换取外汇2000万美元,创汇额居全省之首。产品由70年代内销为主转向国际市场,由国家统购包销转向企业自销。80年代中期,由于国内外市场波动和原料涨价,青岛海藻化工业经济效益不佳。1985年,有半数生产厂综合亏损43万元,财政补贴后才有利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