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志39:水产志 第四篇 水产养殖
第四篇 水产养殖第一章 藻类养殖
第一节 海带养殖
养殖状况 1950年,国营山东水产养殖场建立后,从烟台移植海带幼苗在青岛前海试验成功,为青岛海带人工养殖的开端。尔后,海带全人工筏式养殖法和海带冰箱育苗法于1954年和1956年试验成功,又于1957年和1958年建成海带冷库灯光育苗室和自然光低温育苗室。
1957年,由崂山金山、爱国、胜利3个渔业社在沙子口和峰山东附近海区试验筏式养殖海带240台(一组筏式养殖器材称1台);国营山东水产养殖场养殖面积扩大到1000亩,并对群众养殖海带负责技术指导。是年,青岛海带鲜品产量共计5170吨。同年,青岛市海产养殖场成立,场址设四方兴隆路。1958年,在四方海区养殖海带200亩,崂山郊区海带养殖面积增至116亩,产量按鲜品计算平均亩产1.9吨。是年,山东省水产养殖场海带养殖已达2900亩,产量(鲜品)1.18万吨。下半年,青岛海带养殖生产强调全面大跃进,急于求成,全市海带养殖面积增至1万多亩,从秋季采苗,到1959年收割,共由银行贷款876万元。动员群众投资投料折合160多万元,建立县养殖场2处,公社养殖场26处,自即墨东北部至胶南西南部海岸,普遍开展海带养殖,有1500多只船,5400多劳力投入养殖生产。1959年海带养殖亏损300多万元。市区和崂山郊区11个养殖单位,仅台西渔业社和沙子口养殖场有盈余。是年,青岛市海产养殖场建立4个生产大队,各开辟1个海区,依次为棉花石、五号码头、四方和黄岛4个海区,共放养海带2000亩,平均亩产仅0.54吨,亩成本高达2184元,一年亏损184万元。
1961年以后几年,市区及崂山郊区,海带养殖面积保持在2500亩左右,亩产平均0.5吨以上,台西渔业社最高达1吨。1961年下半年,四方、沧口、市南3个养殖场停止养殖生产。崂山姜哥庄、麦岛两个大队办养殖场,各养殖海带30亩,经营状况好于社办场。60年代初,机关企业养殖海带达1000多亩,1962年570亩,收获海带(干品)380吨。
1958~1961年,青岛市海产养殖场经营4年,亏损近300万元,遂于1962年6月撤销,将原3个生产大队改建为青岛市第一、第二、第三海带养殖场,继续经营原养殖场的海带养殖生产,原黄岛海区停止养殖生产。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压缩养殖规模,改善经营体制,海带养殖状况渐趋好转。1963年市属养殖2183亩,总产量1520吨,总值161.4万元,产量好于往年,但因海带降价,仍有亏损。同年12月,撤销青岛市第二海带养殖场,原海区由第三海带养殖场继续经营。1965年3月,山东省海水养殖场划归青岛市水产局,编为青岛市第一海水养殖场,原第一海带养殖场编为第二海水养殖场,第三养殖场序列不变。1966年,第二、第三两场合并为青岛市第二海水养殖场。1969年,台西渔业社改称东方红养殖场,因海区调整并入第二海水养殖场。从1964年以后,多数养殖场亩产量达1吨以上,海带养殖状况好转。1967年,青岛海带养殖面积增加到3395亩,比上一年增加1000多亩,此时公社养殖海带以生产大队经营为主,养殖单位已增至42个,亩产保持在干品1吨左右。1968年养殖面积增加到5000亩,海带养殖呈发展趋势。1973年开始,崂山县红岛、河套公社,在胶州湾开辟湖岛养殖海区。到70年代末期,青岛海带养殖一直稳定在6000~7000亩。国营养殖场因产业结构调整及海区减少,养殖面积由1973年2300亩降至1978年的700亩。崂山县养殖面积稳定在5000~7000亩之间。1979年,全市海带养殖达28622亩,总产量23550吨。胶南县海带养殖23年,平均年获纯利174万元。
1980年开始,因海带再度降价,渔业经济注意力更多转向对虾养殖,海带养殖每年以20~30%幅度减少,由1979年近3万亩,产量2万多吨,降至1985年的5000亩以下,产量4000多吨。市属国营养殖场由1000亩降至466亩,即墨县在1983年以后即停止海带生产,胶南县由1.2万亩降为2980亩,崂山县仅保留388亩,黄岛区压缩幅度较小,尚有1100多亩。自80年代初开始,青岛海带养殖的重要位置渐为对虾养殖取代。
养殖区 1952年开始,山东水产养殖场在小港棉花石海区进行海带试验养殖,以后逐步扩大至团岛湾养殖区。1953~1957年,青岛湾、汇泉湾、太平湾等海域有3000亩海带养殖区。1958年10月,经青岛市水产局与青岛海军基地商定,浮山湾、崂山口湾、沙子口湾靠岸线以内划为养殖区,五号码头以北海域按1957年洽商意见可作海带养殖区,但不得在码头上晒海带。原则确定,湖岛以南到太平角为国营养殖区,湖岛以西、以北为四方、沧口养殖区。浮山所湾到太平角为市南养殖区。1962年12月,青岛市人民委员会与海军北海舰队协商,对水产养殖区和定置渔场进行划分:第一养殖区,包括胶州湾内各养殖点,由青岛市第一、二、三海带养殖场使用;第二养殖区,自后海沿至小边嘴,由第一海带养殖场和台西渔业社使用;第三养殖区,自团岛至前海栈桥西北角,由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使用;第四养殖区为太平湾,由山东海洋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二中使用;第五至第十养殖区,依次为浮山所湾、麦岛至燕儿岛、沙子口湾、崂山口、崂山湾、小岛湾海域,由崂山县安排使用。60年代初,胶州湾内大港、中港区一度增加临时养殖区,到1963年,经济形势好转,港内临时养殖区遂撤销。1965年,因海水浴场建设需要,山东省海水养殖试验场将大黑栏养殖区220亩设施迁至团岛海区,保留大黑栏以东220米以内海带养殖区。1970年7月,青岛市水产局决定:四方海区东部2500亩,由崂山县农业局安排海带养殖区。70年代末开始,青岛前海养殖区已列入规划改造,其他海带养殖区逐渐减缩,海带养殖生产呈衰退趋势,养殖海区的紧张局面已不存在。1980年,青岛市水产局对非专业养殖单位使用养殖区进行登记,规定:栈桥以西养殖海区划归市第一海水养殖场,在此养殖区内有部队副业养殖单位8个,临时安排各使用养殖区10亩;马蹄礁和五号码头北面养殖海区划归市第二海水养殖场,在此海区内有部队副业养殖单位16个,临时安排各使用养殖区5~20亩;五号码头南面和团岛海区有非专业养殖单位8个,规定每个单位使用海区不超过35亩。以后海区划分未再调整。
养殖方式 50年代前期,山东水产养殖场建10亩潮间岩礁梯田,水深0.6~1.3米,以“绑苗投石”法进行海底海带繁殖试验。1954年以后主要实行筏式海带养殖法,即在养殖海区设置浮架养殖海带。到70年代后期,养殖区向水深浪大海域延伸。海带每亩用苗2万株左右,每年从12月分苗,到翌年6月收割近7个月,适宜水温8~12℃。挂苗方法,有垂挂和斜平挂两种。海带施肥先后采用挂罐、浸肥、泼肥、拖肥等方法。海带养殖生产管理方式。每只舢板安排养殖工2人,管理海带8~10亩,按规定的养殖器材产量任务调整水层,倒置洗刷,清除杂藻附泥,加固吊绳,严冬季节在海上操作,酷暑时间收割加工,辛苦程度极大。自70年代初,采用化纤绳索,操作较方便。舢板进出港由机船拖带,机船喷肥等,养殖工人的劳动强度减轻。
加工销售 50年代初期,青岛所产海带大部分销售鲜品,加工干品不多。1956年以后,海带加工干品逐渐增多,以至全部加工。晒海带的场地,开始利用养殖场内空地和附近海滩,1958年以后扩及四方湖岛、四方北山及京山、麦岛海岸、汇泉体育场等空地。淡干海带出成率约16%,一级品一般在50%左右,其余为二、三级品;盐干海带出成率约25%,一级品30%左右,二级品较多。1957年以后,海带价格、等级规格和加工包装等均有严格规定。青岛的淡干、盐干两种海带等级各分一、二、三等,分等定价。1958~1960年,海带价格呈上升趋势,淡干一等品每公斤收购价2.4~2.6元,盐干品比淡干品每公斤价低0.4~0.6元。1962年10月,经青岛市人委财办批准,在完成国家收购海带计划以后,允许社办养殖场自留部分由15%调为30%,用于换购养殖器材或交供销社代销,增加收入。国营养殖场仍不得超过1%,交售部分由水产供销公司统一收购。1963年,海带收购价下调,全市海带总收入减少160万元,比计划少50%,多数单位亏损。1965年,海带加工规格要求提高,一等品原规定叶体平直部分长度40厘米以上,改为70厘米以上;二等品由原规定长度70厘米改为80厘米;三等品由50厘米改为60厘米;淡干、盐干海带规定水份含量不得超过20%和30%。1980年,海带价格下调20%;不久又下调15%和8%,对海带实行定量收购,以销定产,国家不再补贴,约有2/3的海带须由生产单位处理。是年海带产值减少820多万元。海带养殖遂急转直下,由上年3万亩减至2.2万亩,多数海带养殖场迅速转向,到1985年海带总产量已由70年代末2.3万吨降至4100吨,以致影响以海带为原料的海藻化工业。 第四篇 水产养殖
第一章 藻类养殖
第二节 裙带菜、紫菜、石花菜养殖
裙带菜 青岛沿海裙带菜繁殖始于30年代初。1933年,朝鲜人设昌成养殖部于青岛贵州路,自济州岛运进附有裙带菜苗种的石块,投于青岛沿岸,移植成功。1935~1944年共运苗石31次11万公斤,分别投放在团岛、台西镇附近沿岸及黄岛、栈桥、小港、炮台、太平公园、大麦岛附近海域,所附苗种有裙带菜、石花菜、鲍鱼、赤贝等,以裙带菜繁殖为佳。尔后数年,年产干品裙带菜约1.5万公斤。1946年黄海水产公司接办养殖部,从事海藻繁育,裙带菜一般年产鲜品约10万公斤。1948年因当地居民滥采,裙带菜资源破坏严重。
1950年开始,国营山东水产养殖场开展裙带菜生产繁殖。养殖区北自胶州湾内孤山、岬山起,中经六号灯浮标,南至前海小青岛沿线,划定海域1030万平方米,以裙带菜为主,紫菜、石花菜、海参、鲍鱼等资源渐有增加,裙带菜年产鲜品200~400吨。1951年4~6月用孢子叶移植法在马蹄礁和鲁迅公园附近约20亩的海域内进行裙带菜繁育。1953~1957年,在小港至大港、贵州路至后海沿岸炸礁投石扩大裙带菜繁育海区100多亩。1958年以后在小黑栏以西、棉花石等海区投石移植孢子叶,发展裙带菜繁殖海域。董家湾、鹿角湾海区均有裙带菜资源。这时期,青岛沿海裙带菜资源为山东沿海首位。1961年山东省水产养殖试验场在福岛湾筏式培育裙带菜幼苗30万株。1962~1965年,沙子口水产养殖场承担裙带菜试养任务,筏式养殖5亩,亩产鲜品5~6吨。70年代,青岛有少数单位实行裙带菜与海带混养,规模甚小。因自然资源屡遭破坏,裙带菜产量逐年减少。80年代初,一度有盐渍裙带菜向日本出口,裙带菜养殖稍有恢复,后因经济效益不佳而停止生产。
紫菜 在胶州湾中港、四方海区、前海、大小黑栏、栈桥、太平湾、大麦岛、太清宫、沙子口、福岛等海域均有分布,多生长在海湾内较平静的潮间带岩石上。建国前,无从事紫菜人工养殖者。1956年,山东水产养殖场开始人工育苗试养2台筏子,因效果不佳而中止。1958年,青岛市水产品管理所在山东水产养殖场技术人员指导下,筹备竹篮子、筐子、棕绳网、草绳网等800多件,布于青岛前海及四方海区礁石间,以图自然采苗,移植紫菜未获成功。1959年,青岛市水产研究所在青岛几个海区进行紫菜养殖试验,选六号码头挡浪坝处为采苗区,9月初挂棕网自然采苗,移植到棉花石、太平湾和四方发电厂附近海区,进行养殖测试,因附苗不佳和风灾袭击,试验工作失败。
60年代初开始,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青岛进行条斑紫菜半人工采苗养殖实验,初获成功。至70年代初,以浮动筏式养殖生产实验2.5亩,产紫菜312公斤,对紫菜生产颇有推动。1970~1972年,青岛第二海水养殖场先后在湛山村前、南海路、前海栈桥以东海区养殖20亩,1973~1976年,将栈桥以东和南海路海区养殖面积扩大到四五十亩。1973年,青岛市两处国营海水养殖场均建有紫菜加工室,以5.6万美元(合人民币28万元)自日本进口加工机2台,紫菜生产颇兴一时。1974年扩至400亩,产20吨。1975~1977年养殖面积分别为196亩、210亩、170亩,产量(干品)分别为7.2吨、9.63吨、1吨。1979年以后,紫菜养殖无利可图,国营养殖场不再生产。
石花菜 建国前在团岛湾、四川路沿岸一带,曾有少量人工移植。在崂山、即墨、胶南沿海广有分布。
1950年夏,山东水产养殖场将团岛海域自然生长的石花菜连同石块移植于小黑栏海区,自然繁殖区域扩大。1955年下半年,在浅海梯田内人工试养,因成本太高未得推广。1958年以后,驻青岛水产科研单位经多次对石花菜人工育苗养殖进行试验和深水层越冬试验,取得成果。1981年,胶南县海水养殖场试养石花菜42绳,产量14.5公斤,每亩按400绳计,一年分夹两茬苗,可产约280公斤。到1983年推广到7个养殖场和养殖联合体,养殖水面扩大到49亩,一茬亩产高者173公斤,经济效益甚好。1985年,琅琊、★口、薛家岛等海区人工养殖面积达83亩,可收干品300公斤,石花菜养殖呈发展趋势。 第四篇 水产养殖
第二章 对虾增养殖
第一节 对虾养殖
生产规模 青岛地区养殖对虾,始于50年代末。1958年冬,青岛市水产局投资1.5万元支持即墨外疃筑坝建沁养虾,经营3年,共产鱼虾1.5万公斤。1959年,青岛市水产局与水产科研单位合作在女姑口海滩建虾池2.6亩,当年投入生产试验,为青岛第一次正式建池养虾。1969年,崂山县罗家营村在大沽河口左岸中潮线,围坝900米,建养虾池100亩。到70年代初,胶州湾、丁字湾沿岸先后有后韩村、东百里村利用自然港湾建养虾池,水面多在10亩以下。
1979年,中国水产养殖公司确定在丁字湾南岸栲栳湾建设对虾养殖基地,1980年建成虾池8000亩,1981年正式投入养虾生产。青岛地区大规模进行对虾养殖生产由此开端。栲栳养虾基地工程浩大,搬运土石方136万立方米,混凝土1.12万立方米,浆砌体3.02万立方米,干砌体7.38万立方米,垫层4.72万立方米,共用工日234.77万个,用水泥1.28万吨,钢材1057吨,木材1330立方米,总投资630万元。
1980年,崂山县开始在羊毛滩改建养虾池,由100亩扩大到1200亩。到1983年,潮海嘴、马哥庄盐场、女姑口湾、北湾等港湾建有17处养虾池,面积2375亩,总投资101万元。程哥庄盐田改建养虾池,修坝900米,建虾池120亩,盐田改建养虾池成功。1981~1985年,★口湾建养虾池2000亩,为胶南县主要养虾基地。1982年,黄岛安子湾建拦海坝1450米,建成养虾池678亩;1983年,改造北大港,建成养虾池652亩。1984年3月,平度县新河镇在胶莱河下游海滩建虾池300亩,养虾当年收益;1987年,又在“北大荒”建养虾池2000亩。1985年,青岛沿海出现“养虾热”,一个冬春新建养虾池4.2万亩,超过前数年的总和。是年,市、县两级水产养殖公司提供资金130万元,解决水泥350吨,钢材271吨,木材203立方米,饵料4630吨,扶持个体、联户集资办养虾场,青岛农业银行对2.1万亩虾池贷款支持。是年春,山东省水利厅、山东省气象局、铁道部西安工程处、空军后勤部、四方机厂、橡胶六厂等,在即墨投资350万元,联合开发养殖对虾。是年,青岛沿海对虾养殖基地,主要在丁字湾、北湾、崂山湾、胶州湾沿岸,养虾总面积7万亩,即墨县居首位。1987年,即墨县、崂山县、胶南县、平度县、胶州市和黄岛区的42处对虾养殖池面积达10.74万亩。
生产管理 1959年,青岛市水产局为探索养虾技术在女姑口虾池设立养殖试验场,投放天然虾苗,进行施肥、投饵等管理,经营数年,收益甚微。60~70年代,对虾人工养殖,时有试验性生产。1960年,青岛沿海突击在港湾建池约万亩,捕捞对虾亲体放于池内产卵孵化,并大量投放自然虾苗,粗放粗养,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收获者极少。1969年,崂山县后韩村在东海岸建池10亩,投放自然虾苗,当年产对虾150公斤,为当时人工养虾较好的一例。黄海水产研究所1972年在即墨东百里实行小水面对虾精养试验,获亩产151公斤;1976年在13亩较大水面精养试验,亩产达258公斤,养虾技术开始推广。70年代末开始,青岛水产养殖业由以海带养殖为主渐次转向以对虾养殖为主。1979年,对虾养殖水面达1682亩。1980年,高达8130亩,产虾106吨,平均亩产13.04公斤。养殖单位已发展到16个,有9个单位经营亏损,但因对虾市场需求很旺,国家提倡发展,建池养虾势头未减。1981年,青岛市港湾养虾水面达1.1万亩,平均亩产14.7公斤,比上一年提高13%,总收入74万元,综合计算略有盈余。栲栳湾养虾基地纯收入过16万元。即墨县水产养殖公司500亩水面亩产71.2公斤,为大面积高产者。至1982年,养虾技术管理能力普遍提高,养虾1.5万亩,平均亩产36公斤,比上一年增长145%。崂山全县2000亩,平均亩产87公斤,居全省之首。1983年以后,青岛对虾养殖面积大幅度增长,建池养虾已是沿海致富的重要途径。1984年,全市养虾面积达3.09万亩,总产1180吨;1985年增至6.88万亩,产对虾2433吨,产值2000万元以上,约占市属渔业产值总额的12%。对虾苗种,开始完全用天然虾苗,所需数量由养殖单位报请当地渔政管理机关批准,指定专船在青岛近海捕捞。1980年,即墨水产养殖公司开始人工培育虾苗。1983年,育苗量仅有5000万尾,仍需大量捕捞天然虾苗。1984年,胶南、崂山、黄岛育苗场人工育苗成功,虾苗生产量超过1亿尾,以后逐年增加,到1985年青岛市有5处育苗场8800立方米水体,培育虾苗近5亿尾,基本满足供应。1987年,对虾育苗场已有13处,14620立方米水体,其中国营5处,8920立方米水体,乡镇和个体经营8处,5700立方米水体,全市对虾苗种满足供应。
人工养殖对虾所有饵料,主要有杂色蛤、兰蛤、贻贝、杂虾、小杂鱼、卤虫、花生饼、麸皮等。开始时,多以低值贝类、花生饼等分别投喂。1980年,山东省粮食厅拨给青岛市养虾饲料粮25万公斤。1982年,青岛市粮食局拨给花生饼35万公斤。1983年,省粮食厅拨给饲料粮74万公斤。1984年,市粮食局拨饲料粮195万公斤,即墨县当地解决饲料粮100万公斤。1982年对虾饵料成为科技攻关项目。1983年以后,大部分采用贝类、花生饼、麸皮等制成的配合饵料,对虾生产良好。1985年,青岛市共有饵料加工厂79个,年产11830吨,到1987年加工能力达到2万吨,可保证对虾养殖的需要。1979~1985年,国家共拨给青岛对虾养殖资金803万元,每亩投资约200元。1985年青岛对虾养殖贷款2300多万元,占渔业投资总额的55%,扶持联合体专业户养殖对虾致富者甚多,但也有少数专业户因虾池遭自然灾害而导致10万甚至20万元负债的。
1980年以后各县(区)水产养殖公司相继成立。1981年12月,青岛市水产养殖公司成立,负责对虾养殖的生产指导,经营收购、加工出口等项业务。1980~1983年由国家投资先后在即墨、胶南、崂山、黄岛、胶县建设养虾基地。1981年开始,中国水产养殖公司和省、市、县(区)水产养殖公司实行四级联营,对出口所得利润的分配比例规定为:国家公司35%,省公司15%,县(区)公司50%。汔投资建设的养虾基地,国家公司10%,省公司40%,县(区)公司50%。社队自筹资金养殖对虾,国家公司10%,省公司10%,县(区)公司80%。外汇额度,按统一规定,中国水产养殖公司60%,省和县养殖公司40%。由青岛市水产养殖公司为联营方的经营利润分配比例:国家公司30%,省10%,市60%(市公司10%、县50%)。1983年以后,改四级联营统一管理与自由竞争并行,各级水产养殖公司渐次成为经营服务型企业,参与市场调节与竞争。1984年,对基地县对虾产量实行承包,指标为即墨170吨,崂山50吨,胶南30吨,胶县30吨,黄岛20吨,包产部分出口利润分配比例为65%,超产部分为93%。1981年,对虾养殖生产单位发展到19个,乡办企业占多数,村办者次之,管理体制在开始几年多实行大包干办法。1982年开始,出现联户经营。即墨宋宗强等3户农民自筹资金利用稻田排水沟改建对虾养殖池2.1亩,投苗3万尾,精养高产,当年收获对虾109公斤。是时,仍以联产承包的形式为多,承包期多订为5年不变。1984年,即墨县对虾养殖大体有五种经营形式:专业户经营、联户经营、村营由户承包、乡营由专业队承包、国营由职工承包,期限一般定20~30年,对开发性生产,规定10年内不上交提留。胶县规定在荒滩开发养殖业,每亩扶持100元,在海滩安家者,每间房扶持1000元。1985年,青岛市对虾养殖单位由上年102个增至413个,其中国营9个,集体57个,联户273个,个体户71个,盐场经营3个。是年,即墨52个专业户养虾5250亩,占全县养虾面积的12%。是年青岛地区对虾养殖面积为68765亩,产量2433吨,产值2201万元,盈利380.7万元。 第四篇 水产养殖
第二章 对虾增养殖
第二节 对虾增殖
1982~1983年,黄海水产研究所和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分别在潍河海域和浮山湾进行对虾放流试验成功。1984年,青岛开始实行对虾放流增殖,扩大对虾生产规模。6月25~30日,将对虾苗从育苗室移至暂养池长到3厘米左右,放入胶州湾3500万尾,丁字湾3000万尾。当年增殖对虾捕捞量约300吨,回捕率占10%,对虾放流增殖首战告捷。1985年对虾放流生产扩大到4个海湾,放苗2.5亿尾:胶州湾1.5亿尾,唐岛湾3000万尾,鳌山湾5000万尾,丁字湾2000万尾。是年,青岛沿海捕增殖对虾约1000吨,回捕率达8%,此后放苗量逐年增加。1988年青岛负责对虾放流海湾5个,增加黄家塘湾、灵山湾;丁字湾改由海阳、莱阳负责。是年放流虾苗增至3.3亿尾,以胶州湾为主,唐岛湾次之。据测算,回捕率可为5~10%。是年,青岛有海洋水产增殖站5处,各建有育苗厂和暂养池,可供应放流苗种8亿尾。放流增殖所需苗种,由青岛市水产局安排周转金,各增殖站负责投放。对虾放流增殖以后,青岛近海秋汛捕虾船逐年增多,1985年已达1500只,对虾增殖为渔业生产开辟了新途径。
山东省外贸局、水产局和青岛海关规定,增殖对虾自1985年7月至1988年6月享受免税出口,在增殖海域捕捞的对虾,扣除天然虾基数200吨,其余为回捕数、由海关凭证办理免税。 第四篇 水产养殖
第三章 贝类、海珍品养殖
第一节 贝类养殖
滩涂养殖 建国前,唐岛湾、丁字湾滩涂即有采集蚶苗进行人工播种的养殖方式。
1953年10月,山东水产养殖场将文登东慕家海滩养殖的泥蚶移至崂山登瀛海滩暂养,因搬运措施失当,移植未获成功。1954年,崂山麦窑村群众集资从张家埠购泥蚶苗1.1万公斤,播撒登瀛湾海滩,放养面积55亩,1957~1959年共采捞成蚶2.3万公斤,滩涂人工养殖贝类获得成功。1961年当地群众赶小海采捞海产品,滩涂存留苗种被采光,泥蚶养殖未得延续。1959年,青岛市水产研究所在女姑山海滩试养泥蚶15亩,放苗1.6万公斤,围堤蓄水,泥蚶越冬试验,获得成功。1960年,即墨丰城在丁字湾滩涂人工养殖泥蚶80亩,护养7000亩。红石崖滩涂护养菲律宾蛤2000亩,曾取得效益,年产贝类1000吨以上。未久即因追求高产量,滩涂资源被酷捕滥采,贝类养殖未能正常发展。1959~1960年,青岛市水产局数次购进大连湾牡蛎亲体和苗种,投放胶州湾和胶南、崂山沿海几处港湾,移殖成功。1960年沿海群众普遍采用插杆养殖牡蛎的方法,主要滩涂插杆数百万株,但收效甚微,此项生产未继续推行。
1964年,红岛西大洋等3个村联合护滩2100亩,人工养殖杂色蛤、牡蛎,效益颇好,1967~1972年共收获蛤蜊50万公斤,牡蛎10万公斤,供外贸出口牡蛎肉2.5万公斤。1965年,双埠、楼山后等4个村成立滩涂养殖队,护养管理双埠、石家村前滩涂,经济效益逐年增加,1976~1980年,采取组织临近村民分散采捞,养殖场集中收购的方法,累计出产杂色蛤500万公斤,价值74万元。
1982年开始,青岛滩涂养殖业实行责任承包。即墨丁字湾开展泥蚶人工养殖,护滩7500亩,当的产成蚶29万公斤。是年,即墨北芦村于明水联组,4户农民承包泥蚶滩涂120亩,当年产泥蚶8.7万公斤,比承包前提高10多倍,总收入10.8万元,扣除生产费用、税金,交付承包金后,每户得2.13万元。到1985年,青岛沿海有7.7万亩滩涂确权发证到户或专业组,承包期多为15年以上,滩涂贝类养殖生产振兴。丁字湾泥蚶资源得以开发,3700亩滩涂年产泥蚶30万公斤,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唐岛湾泥蚶养殖年产量达50万公斤。唯对泥蚶资源保护失控,大量蚶苗出滩,危害资源繁殖。1984年,青岛市召开水产工作会议,对滩涂养殖成绩优良的红石崖张戈庄村养殖场、胶南尧头村董克环养殖专业户、崂山宿流村吕明郎等13家滩涂养殖联合体进行表彰。
筏式养殖 贻贝,1972年,沙子口水产养殖场从胶州湾贻贝自然繁殖区采集贻贝苗种,在沙子口湾进行筏式养殖试验;薛家岛海带养殖场在大港锚泊区移植贻贝苗种,在养殖区繁殖。1974年以后,青岛沿海贻贝养殖逐年发展。1978年以后,贻贝、海藻实行动植物混养,收效甚佳。1980~1981年贻贝养殖达1500亩以上,亩产一般3~5吨,最高7吨以上,经营状况甚佳。贻贝养殖区主要在胶州湾五号码头、湖岛、大石头等海域,春秋两季采苗分养,单筏垂挂。贻贝收获期1~3月最好,出肉率21~25%,8~9月份较肥满,且可作对虾养殖饵料。青岛海水养殖加工厂、仙家寨水产养殖场、红石崖贻贝场等单位多有盈余。贻贝养殖开始几年销路较好,1980~1982年期间,青岛市区市场销鲜贻贝每年约1500~2500吨。贻贝干在南宁、扬州、镇江等地颇有信誉。1979~1981年冻贻贝肉出口法国300~400吨。1982年以后,贻贝销路不畅,养殖面积逐年减少,到1985年已不足1000亩。之后,因对虾活饵需求量大,贻贝养殖有再兴的趋势。
扇贝,人工筏式养殖在青岛始于70年代末。1978年4月,青岛第一海水养殖场采运扇贝亲体,开始人工育苗成功,在场前海区养殖。1979年,黄岛区科委与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在竹岔岛和大黑栏区进行扇贝人工养殖生产试验。是年7月,崂山仙家寨养殖场购扇贝苗50万枚,在湖岛海区试养5亩,到1981年春,一般长7厘米,收获500公斤。是年,沙子口、石老人海区进行小规模扇贝养殖,均获得成功。1980年,青岛市第二海水养殖场在太平角海区采用横流架子挂笼养殖扇贝,1986年增至10亩,亩产1吨左右。1984年以前,主要是栉孔扇贝,以后海湾扇贝引进并推广。1984年6月,薛家岛养殖场与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合作,将海湾扇贝苗移到养殖区暂养,9月上旬将大苗分散在养殖笼里,养殖面积2亩,投放苗种20万枚,12月初测试亩产可达3271公斤。此法具有养成快、产量高的优点。1985年,胶南县Gov与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建立科研生产联合体,在灵山岛建育苗池培育海湾扇贝苗种;崂山、即墨扇贝育苗获成功,扇贝苗种保证供应。1986年以后,青岛扇贝养殖面积扩大至500~1000亩。
牡蛎,1980~1981年,青岛市第二海水养殖场引进大连湾牡蛎、近江(指江河入海口)牡蛎和日本真牡蛎育苗455万个,筏式养殖5776绳,使用水面20亩。1982年检查,1980年育出的大连湾牡蛎平均壳高6.96厘米,近江牡蛎6.62厘米,日本真牡蛎8.12厘米。1984年,日本真牡蛎亩产达2500公斤。 第四篇 水产养殖
第三章 贝类、海珍品养殖
第二节 海珍品养殖
青岛沿岸为基岩质地带,海珍品资源丰富,适于增殖海参、鲍鱼的水域约有1.5万亩。50~60年代海参干品年产2500公斤以上,鲜鲍鱼5000公斤以上。70年代,因酷捕滥采,资源极度衰退,几至枯竭。1980年以后,海参、鲍鱼的增殖渐有开展。
海参 山东省海水养殖试验场于1958年在青岛进行海参人工育苗。70年代中、后期,即墨盘龙庄海珍育苗室和青岛市第一海水养殖场,先后取得海参育苗小规模放流增殖成功。1974年,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在青岛大黑栏海区投石,建立投苗增殖区2处,面积4亩,当年投放稚参1万头。1975年9月,投放0.5厘米稚参3万头,养殖3年可达到采捕标准。1978年,崂山港东村建海参育苗室200平方米,由黄海水产研究所进行技术指导,海参育苗成功,到1984年共培育参苗40万头。港江沿岸设增殖区60亩,投石100多立方米和一部分树枝,1976~1977年分别投亲参8500头和5700头,人工育苗成功后,继续投放稚参30万头。1980年12月经青岛市科委对增殖区和非增殖区各两个点测定,增殖区平均15分钟采捞成参105个和114个,非增殖区24个和32个。1979年,薛家岛镇和竹岔岛村建海珍品育苗室2处,共530立方米水体,当年培育稚参20万头,以后逐年增加育苗量,到1987年增育参苗达440万头。胶南县养殖试验场80年代初开始大量培育海参苗种,供放流增殖。竹岔岛海域成为重点海参增殖基地,唐岛、灵山岛、斋堂岛水域,相继成为海参增殖区。
鲍鱼 进入80年代,青岛开始鲍鱼(皱纹盘鲍)人工育苗增殖生产。1980年,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人工培育鲍鱼苗种初获成功,获0.5~2厘米稚鲍鱼2万个。1981年即墨建海珍品增殖站,1983年培育稚鲍鱼10万个,开始在小青岛海区放流增殖。黄岛区竹岔岛海珍品育苗室,1981年开始培育鲍鱼苗种,到1987年共培育稚鲍鱼12万个。 第四篇 水产养殖
第四章 鱼类养殖
第一节 海水养鱼
1954年,崂山郊区女姑口村渔民在村西盐场附近挖养鱼池2处,面积106亩,就近捕捞梭鱼苗放养,当年产量6250公斤,初次获得成功。翌年,因鱼苗大批死亡,收获甚少,此项养殖遂停止。1959年以后,青岛市水产局、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省海水养殖试验场等单位在女姑口进行港养梭鱼试验,因天然鱼苗不能保证,未能达到目的。是年,所辖县在港湾建养鱼池526亩,利用盐场水池、水沟纳苗蓄养,以梭鱼、牙鲆鱼为多,当年收获30吨。当时对港湾养殖要求过急,1960年初调动数千人上阵,一两个月内突击建池2万亩,因粗制滥造,半途而废者甚多,或在纳苗捕苗以后因管理不善付之东流。
80年代,青岛海养鱼类生产渐有开展。1980年,胶南县水产研究所,对真鲷进行网箱试养,采用自然鱼苗成活率较高,唯水温在5.8℃以下即开始死亡,青岛沿海自然条件不易越冬。是年7月,在积米崖海湾采用网箱试养东方★4种13尾,以假睛东方★生长最快,到10月,平均每尾增重350克,试养结果证明在青岛沿海可以发展东方★养殖生产。1982年该所对罗非鱼进行海水驯化,继而进行越冬养殖试验均获成功。1983年小规模试养,亩产408公斤。1984年6月初,该所用海水试验池2亩,投放罗非鱼种7500尾,黑鲷鱼种150尾,到10月中旬产罗非鱼、黑鲷鱼1530公斤,又获高产。1985年,胶县在沿海盐碱地建池1800亩,放养梭鱼当年尾重达150克。梭鱼人工养殖受到重视。1982~1985年,黄海水产研究所在青岛近海建鱼礁2处;1982年在灵山岛西南海区投人工鱼礁150块,胡家山前海区投放262块;1984年在两海区增投大小鱼礁420块;1985年再增投鱼礁300块。两海区共投鱼礁1132块,6000立方米。钓业渔民反映,鱼礁海域真鲷资源已明显见多。 第四篇 水产养殖
第四章 鱼类养殖
第二节 淡水养鱼
1958~1959年,青岛淡水养殖业初步兴起,以水库为主要水域。1959年放养水面6200亩,投放鱼苗980尾,成鱼收获量达62吨,首开青岛淡水养殖业纪录。是年,崂山郊区、胶南县建成鱼种场,其他县建鱼种池,共255亩,卵化培育鲤鱼苗种,并培育中南鱼苗种270万尾,养殖面积迅速发展。崂山郊区上臧水库创养鱼、喂猪、养鸭、种菜四结合养鱼经验。胶南大哨头、王家楼湾塘养鱼,亩产100斤以上。1959年,青岛市水产局女姑口养鱼试验场建立,养鱼池水面12.62亩,以养鱼为主,品种有青、草、鲢、鲫、鲤、泥鳅等,并总结经验,指导群众淡水养鱼。1959~1960年,青岛市组成188人的养殖专业队,建养鱼池1500多亩。从武汉、芜湖购运中南鱼苗1.1亿尾,因运途管理不善,投放前成活率仅20%。1960年水库养殖面积达1万多亩,湾塘养鱼水面1000亩,但因缺乏技术经验,管理不善,大量苗种损失,成鱼捕获量仅40吨,淡水养鱼生产较长时间未得开展。
1961~1962年,青岛自来水公司和青岛水产局先后在崂山水库投放花白鲢鱼苗130万尾。1963年4月,青岛市水产局成立崂山水库养鱼试验队,备有船网,探索水库捕鱼技术,因库底不平,捕鱼困难,养鱼试验队遂于翌年10月撤销。1973年以后,淡水养鱼再度提倡。1975~1977年,崂山县养殖水面在1000亩以上,年产量为20~50吨,以中南鱼、鲤鱼为主。1978年即墨县移风店、七级和胶南县大场3处淡水养殖水面164亩,平均亩产100公斤以上,成为养鱼“跨纲要”单位。
1977年,提倡改造水域和培育大规格鱼苗,改善养鱼条件。1979年青岛市改造小型水库水面3万亩,以坑塘作为高产养鱼重点水域。投放各种鱼苗886万尾,淡水养鱼已成规模。但因连年干旱,许多湾塘干涸,水库水位下降,1982年放养面积减为2.9万亩,产量仅77吨,比前一年降低。这期间胶南、胶县实行责任承包,湾塘养鱼专业户改造旧塘增建新塘,打井抽水养鱼,出现养鱼致富的典型,对淡水养鱼业极有推动。到1984年青岛市淡水养殖面积达8.8万亩,年产量667吨,水域利用率达到50%左右。
1980年起,大、中型水库由水利部门实行养鱼、灌溉统一经营管理。渔业设施逐步加强。拥有养鱼生产船607只(机帆船10只),专业人员120人。1987年大、中型水库养殖鱼类产量达500吨以上。是年建鱼种池500多亩,鱼种网箱6亩,年培育苗种5000万尾。1983年以后,淡水养殖普遍实行专业户承包经营形式,由县、乡、村逐级将水面确权发证,规定承包期和上交承包额等项。1984年莱西邴启令承包21亩鱼塘,改善养鱼条件,鱼塘平均亩产350公斤,收入1.4万元。是年,对莱西、平度、胶县8个淡水养殖专业户高产典型进行表扬。这些典型专业户多系通过改造鱼塘,精心管理,创年收入万元以上。1985年,各县对乡镇淡水养殖水域划界确权已经完成,养殖面积达11.04万亩,占总养鱼水面的60%,产量976吨,分别比1984年增长46%和30%。是年,1276户淡水养鱼专业户,承包水面19024亩;联合体1417个,由4153户组成,承包水面66232亩。放养水面有80%实行责任承包。淡水养殖提倡投放以杂食性鱼种为主,搭配其他鱼种精养高产。莱西、胶县、平度有3150亩,平均亩产150公斤以上,小水面高产塘亩产达1159公斤。1982年,莱西县建成商品鱼基地1258亩,1983年以后,莱西县有22处乡镇建商品鱼基地2548亩,总投资117万元,省水产局拨给周转金51万元。
1983年5月,山东省水产局与潍坊市水产局签订淡水商品鱼基地合同,上交省商品鱼4万公斤,周转金4万元。因区划变动,遂于同年转为青岛市执行。1984年5月,青岛市水产局与莱西县水产局,平度县水利局分别签订《小水面养鱼开发生产协议书》要求1986年亩产商品鱼25公斤以上。1985年,两县建商品鱼基地2900亩,产鱼239吨,交售鱼货2吨。同年,商品鱼基地增至1.06万亩,累计生产商品鱼875吨。春放中南鱼种555万尾,存塘鱼种957万尾,各类水库放养面积达88166亩,坑塘养鱼发展到27054亩,水域利用率分别为67%和54%,养殖面积比上一年增加近30%。淡水养殖产量945吨,比1984年增长50%。唯水域单产甚低,池塘亩产23.5公斤,水库亩产仅3.5公斤。
1986年,青岛市淡水鱼种培育点发展到117处,鱼种池3400亩,生产鱼苗7965万尾,培育鱼种2295万尾,3寸以上大规格鱼种占30%。莱西、平度两县大规格鱼种已占60%。投放大规格鱼种,成为增产的重要措施。1986~1987年,淡水养殖水域使用权大部落实,生产责任制趋于完善,养鱼专业户增至5600多个,淡水养殖呈发展趋势。集中力量扩大高产水域,新挖鱼池和改造旧塘5225亩,扩大养殖新品种,增加罗非鱼、革胡子鲶、红鲤等杂食性优质鱼类。鱼种改春放为秋放,改小规格为大规格,坑塘3寸以上,水库4寸以上。缩短养鱼周期,长期沿用的“一年苗、二年种、三年长成鱼”的成规开始改变。1986年,实际放养面积达12万亩,总产量1923吨,产值447万元,比1985年增长97%。1987年,约有2000个村7000农户参与养鱼生产,水库养鱼8.6万亩,坑塘养鱼3.7万亩,总产量达3200吨,产值1500万元,水库亩产7.5公斤,坑塘亩产63.8公斤。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