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志39:水产志 第二篇 海洋捕捞渔业
第二篇 海洋捕捞渔业第一章 帆船机帆船捕捞
第一节 渔 民
青岛原为渔村,临海居民多以渔为业。青岛建置后,因城镇产业变化,部分渔民则改从他业。更因日本渔轮袭入青岛近海,致使帆船渔场资源备受侵扰,青岛渔业不振。1915年阴岛有渔船330只,渔民有1300人;沙子口渔船300只,渔民1200人。1925年前后,青岛辖区有渔船1500~2000只,渔民8000人左右。1932年,阴岛、沧口、李村、北九水、薛家岛、灵山卫共有渔船1594只,渔民7123人,4301户。1944年,青岛市渔区包括沧口、浮山、沙子口、黄岛、薛家岛、灵山卫、阴岛、即墨二、三区、张村、高峪等区,渔民总数16773人,常年渔民8830人,城郊沧口、浮山区渔民多兼商贩营业。之后,因海上不靖,渔业极衰,渔民逐年减少,到1949年,青岛辖六个渔区,渔民仅3000人左右,比30年代相同辖区减少一半。
建国初期,青岛市渔业恢复较快。1949年市内台西、市南、沧口、四方区有渔民371人,到1955年,市内共有渔户752户,渔业人口4010人,渔民890人,比1949年增加1倍多。市区渔民80%以上从事挖蛤蜊、钓鱼及小型网具生产。崂山郊区1949年有渔民2370人,到1955年增至3658人,比1949年增加48%。1956年,渔业实行合作化,渔业又有发展,青岛市及所辖县、区渔民人数达3741人。1959年渔民人数增加到27501人。其中,捕捞劳力23371人,养殖劳力3648人,淡水养殖及其他劳力482人。1961年,即墨、胶南、胶县划出,原属即墨县的阴岛、河套、马哥庄、棘洪滩公社划归崂山县。渔业生产结构有所调整,压缩海带养殖,捕捞渔业稍有回升,有渔民9532人,养殖劳力397人。市区渔业生产者471人。其中,捕捞245人,比1959年少101人;养殖人员仅有台西渔业社226人,市南、沧口已停止养殖生产,捕捞人员比1959年亦有减少;四方区捕捞、养殖生产均停止,渔民改从他业。1963年,沧口区西流庄公社捕捞队归崂山县领导。1965年市南浮山公社捕捞队并入台西渔业社,年末,捕捞业有153人,养殖业160人;崂山县捕捞业有10003人,养殖劳力310人,渔业劳力达到1957年水平。
1966年以后,沧口区西流庄水产捕捞队转为街道工业,原有数十名渔民渐次改营轮胎翻新等手工业;台西渔业合作社于1969年并入青岛市第二海水养殖场,渔民改为国营养殖工人。至此,青岛市区群众渔业消失,渔民已不存在。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崂山机动渔船虽有增加,但受粮食供应等条件限制,渔民人数一直停留在1万人左右。这时期,海带养殖业渐兴,放养面积由数百亩逐渐增至六七千亩,劳力由1965年的160人增至2000人。
1979年5月,即墨、胶南、胶县、黄岛划归青岛,青岛市的渔区范围与1959年相同。1980年,渔业劳动力共计27913人,渔业专业劳动力22119人,兼业劳动力5074人。养虾事业方兴,渔业机械化有发展,从事捕捞的劳动力19691人,比1959年减少3680人;养殖业劳动力7276人,比1959年增加3628人。1983年10月,平度、莱西县划归青岛市,两县淡水渔业劳动力共计2233人,专业淡水养鱼劳动力600多人。1985年,沿海渔业专业和兼业劳动力总数达46266人,比1980年增加19073人;专业劳动力39291人,比1980年增加17172人;兼业劳动力6975人,比1980年增加1901人。专业和兼业劳动力中从事捕捞的40213人,比1980年增加20512人。参加养殖业5372人,比1980年减少1904人。1980年以后,沿海群众从事捕捞并致富者颇多,5年间劳动力增加1倍。其中,海带养殖业劳动力比1980年送还长26.2%。 第二篇 海洋捕捞渔业
第一章 帆船机帆船捕捞
第二节 帆船捕捞
据《二十二年来之胶州湾》称:“从前住在胶澳旁的居民,渔业很为不少,都是半农半渔性质,一年中捕鱼三四个月,农忙和天冷时将渔具搁置起来,所用渔具长期沿袭旧法,无力改良”。20年代,青岛沿海的渔具种类,主要有圆网、流刺网、挂子网、沿边拉网及各种延绳钩等。这个时期,青岛的民间渔业以圆网为主,捕获鱼类主要是黄花、带鱼、对虾。生产能力低下,每船平均年产量2000公斤左右。1920年,民间计有各种不同的渔具2219只,从业人员8725人,获鱼量为4265吨。
在此期间,渔业受渔税重压更趋衰萎,渔船须缴纳四项捐税,即渔船税、航船税、注册费和旗帜费。帆船捕鱼捐每年征收一次,按船网分为八等。花鱼网、大网、柞网、风网、裤裆网年捐8~26元,其余小木筏的钓钩船,每船年捐2元、4元不等。其收税法分渔、航两种,一年内捕三四种鱼须纳三四次税。大小渔船兼纳二重船捐的居多,渔民不堪重负,流离失业者甚多。1929年7月青岛市渔民愤起抗缴渔税,捣毁渔航局,迫使市政当局免除渔税,渔民勒石立碑以纪其事。
自30年代初开始,渔业渐有复苏,青岛商界创办渔业公司,购置渔轮,设金融部,便利渔业贷款。1932年帆船渔业的生产条件与10年前比较变化不大,渔获量由4000多吨增至6000吨。这个时期帆船作业渔场主要是近海的灵山岛、崂山湾、潮连岛等海域。1932年,青岛有渔帆船1500只,总捕鱼量为6890吨,为前后数年的一般水平,每只渔船捕鱼约4500公斤。所捕鱼以鳓鱼为主,约占总产量的1/3,次为黄花鱼,鲅鱼仅占8%左右。
1934年渔业丰收,阴岛区的圆网船到海阳县大埠圈、辛家港捕获鳓鱼、带鱼500多万尾,唯鱼价太低,每100尾仅售2.5元,薛家岛 渔民亦因鱼价太低,致生计维艰。圆网船每组6人,网价值约120元,船租金60元,除伙食费外,渔民须出资本200元以上方可免致负债。灵山岛圆网渔业,鱼产较丰,亦因鱼价太贱,每100尾带、鳓鱼仅售4元(往年12~13元),又兼渔盐缺乏,渔民获鱼辄卖,鱼贩乘机压价,渔户赔本者甚多。1935年,青岛地区的阴岛、沧口、李村、九水、薛家岛、灵山岛帆船渔业出海船数共有1594只,仍以圆网为主,流刺网略有增加,其次为站丝网、拉网、定置网、钓钩等。1938年以后,因海上日本渔船滋扰,海匪为患,青岛帆船渔业极为衰败。1939年青岛渔业产量仅有3646吨,比30年代初减少50%。鱼产品中带鱼1800吨,占第一位;黄花鱼1080吨,居第二位;加吉鱼、鳝鱼、鲈鱼、★鱼、黄姑鱼、片口鱼等占有一定比重。
1943年,青岛渔业区扩大到即墨、胶县共14个区,渔船和渔户比原来青岛渔业区增加1倍。11个区的渔业产量约6000余吨(缺崂东、营海、灵山岛3个区),相当于1935年水产品产量的1/3。1946年4月,青岛市恢复渔会组织,共有渔会会员(渔户)6470人。其中,青岛区382人,四沧区151人,浮山区153人,李村区548人,崂东区946人,崂西区874人,夏庄区436人,阴岛区1630人,薛家岛区1350人。渔会对战时渔业遭破坏损失情况进行调查,协助渔民贷款。1946年,由农业银行办理贷款1.6亿元(月息3分,期限3个月)。是年,渔会在青岛地区成立青岛市渔业生产联社和小港二路、沧口、阴岛、沙子口、港东村、石老人、女姑山村、浮山所等8个渔业生产合作社。为谋求渔业经济发展,改善渔民生活,渔业社曾向Gov提出放宽渔业贷款期限,培训渔民技术人才,改良渔业生产工具等主张,唯当局未肯体恤民艰,恢复渔业措施乃成画饼。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帆船渔业每况愈下。1947年尚能出海的渔船仅有1496只,渔民5578人。战时损失及无力修复的渔船约有1300只。这时,圆网、流网渔业减少,乌鱼网、拉网、丝网等岸边作业增多,生产力低下。青岛所辖各区渔业1947~1949年年产量为3500~4000吨。
建国初期,青岛市人民Gov为恢复渔业生产,保障渔民生活,解决渔民资金困难,由人民银行于1950年1月给四沧、浮山、李村区13个村367户渔民发放渔业贷款,折小米3万公斤,扶持春汛生产。1950年帆船渔业产量4400吨(不包括阴岛、薛家岛两区),比1949年增产16%。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通过发放渔业贷款修复和新造船156只,增添新网1.8万条,钓具3000筐;供应渔盐5896吨,支持群众渔业加工运销,解除渔民盐贵鱼贱之苦,保障渔业收入。渔业生产网具增加较快,鳓、鲅、带等鱼类占总产量的60%以上。1952年,春汛投入生产的各种渔船,已接近历史最高水平,流网渔业为主要作业种类,4~6月的渔业产量达到4260吨,接近1950年全年的产量。1953年12月,青岛市人民Gov水产管理处,组织干部和渔民一行9人赴舟山参观学习钓鲨技术。1954年3月已有19只船购置钓鲨工具投入生产,3~4月间高产船可达4000多公斤。1955年青岛市区和郊区的帆船渔业均有发展,流刺网渔船196只,定置网船190只,岸边拉网船20只,敷网类船40只,延绳钓船323只,挖蛤船185只,其他作业船40只,各种作业船的生产能力增强。渔民开始扭转世代因袭的陈规,流网探索新渔场寻找鱼群,挂子网移动渔场,流网兼钓春鲨等项均获增产。自1953年开辟胶州湾蛤蜊采捞,渔获颇丰。崂东区海蜇丰产年高达100多万公斤,海蜇资源旺发时市区渔民也参加捕捞。1955年市南区产海蜇成品7000公斤。是年,帆船渔业捕捞量8520吨,较1954年增产20%。
1957年,帆船渔业流动渔具仍以流网、圆网、钓钩等作业为主,船数占50%以上。市区及流亭区几种主要渔业有较大增产,流刺网船93只,平均单产7500公斤;延绳钓船106只,平均单产5250公斤;拉网船10只,平均单产2.56万公斤;插网船25只,单产1.68万公斤;挖蛤蜊船125只,单产2.36万公斤;花鱼张网船2只,单产4.6万公斤。崂东、崂西区挂子网、坛子网船159只,平均单产2.32万公斤。1955~1957年帆船渔业产量基本平衡,流动网具、定置网具和贝类采捞三类产量分别占总产量的18%、40%和42%。1958~1960年,强调船只集中出海作业,违背渔时汛期,船网工具颇多损失,高指标大计划,一时成为推动生产的一种手段。1958年上报的2.18万吨产量中,约有1/3是以低质贝类、杂藻类充数,经济鱼类比上一年减少1/3。1961年开始调整渔业经济,船、网及渔业产量逐渐回升。流网、圆网仍为帆船渔业的主要作业手段,挂子网也受到重视。胶州湾的蛤蜊资源,这期间得到充分利用,有上千只船采捞杂色蛤,年产数千吨至万吨。1964年,帆船渔业主要有流网作业船447只,大圆网船410只,小圆网船193只,钓钩船419只,挂子网船153只,拉网、床网等其他种作业船741只。大流网比上一年增加58船。大圆网因带鱼资源衰退,比上年减少47船,流网渔船远航吕泗渔场作业增至263只,大圆网仍以海阳、乳山渔场为主,钓钩作业则分布到连云港、董家口和浪暖口各渔场。在胶州湾及青岛近海作业的船,占帆船总数的50%。崂东产成品海蜇85万公斤,为这一时期的高产年份。帆船渔业产量比上年增产19%。是年,群众渔业机帆船增至38艘,渔业管理重点逐渐转向机帆船渔业。1964年,青岛市群众渔业总产量达12718吨。其中,鱼类8226吨,虾类3087吨,贝类699吨,藻类709吨。1965年大圆网渔业因严重减产,致使赴海阳、乳山渔场捕鱼的历史即告结束,捕捞力量多转向胶州湾采捞贝类和流刺网生产,贝类产量比1964年增加1.65倍。是年挂子网、延绳钓有较大幅度增产,唯海蜇仅产1吨,资源急剧衰减。从事捕捞的木帆船共有2046只,其中台西渔业社50只,崂山县(包括浮山、西流庄)1996只。机帆船58艘(台西渔业社7艘)3895马力,其中60马力的占多数,机帆船产量1937吨,部分机帆船经营状况不佳。帆船渔业仍为群众渔业主力。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帆船渔业向小型机帆船发展,20马力机帆船逐渐增多。1973的已有小型机帆船110只,4448马力,木帆船1800只,从事帆船渔业的渔民约占总数的90%。流网船多远航吕泗渔场与机动船在同一渔场作业。挂子网等定置渔业保持稳定,采贝船增多。
1979年青岛市辖区扩大,海洋捕捞机动渔船已有1471艘,渔业劳力主要投入机动船生产。木帆船尚有1732只,多是近海小型渔具。帆船渔业在整个渔业中已退居从属位置。渔业经济改革开放,沿海居民从渔致富的要求渐高,出海捕鱼的木帆船、舢板迅速增加,虽有限制,但有禁不止。至1983年木帆船增加到3468只,1985年竟达4299只,平均载重1.5吨。绝大部分是小船,以崂山县最多,即墨、胶南县次之,再次为黄岛、胶县。一些早已停止的捕捞作业又有恢复,从事采贝的船占多数,钓钩、插网、挂网、坛网、墨鱼网、八蛸网、小丝网、旋网、锚流网、蟹子网、捞石花菜等种类繁多,再度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捕捞力量。 第二篇 海洋捕捞渔业
第一章 帆船机帆船捕捞
第三节 机帆船捕捞
青岛市群众渔业使用机帆船始于1952年。其时崂山郊区双埠村终立江渔业互助组由Gov拨款购15马力小机帆船1艘,至1954年增至4艘。由立成渔业生产合作社进行流网、钓钩生产试验。
1959年群众渔业机帆船共11艘,以后数年发展缓慢。1961年台西渔业社、浮山公社、西流庄公社开始经营机帆船4艘,崂山县增加到10艘,并开始进行机帆船底拖网作业生产试验。是年,群众机帆船渔业产量171吨,占总产量的1.7%。1962年市区及崂山县60马力以上的机帆船9艘,大部分从事底拖网生产,对船年产量最高的64吨,最低的3~6吨,经营状况不佳。青岛市水产局随即组织机帆船进行尼龙胶丝流网捕捞试验,经济效果良好,机帆船渔业遂有转机。1964年群众渔业机帆船崂山有31只(3240马力),台西渔业社7只(655马力)。机帆船亏损状况开始扭转,渔获量已占群众渔业捕捞量的8.1%。1965年,群众渔业机帆船增至58艘,常年放流网的船为多,一部分船春流秋拖,少数船开始参加秋季渤海湾捕对虾(高产的对船产虾18吨),机帆船产量在总产量中占14.2%。
1966年,群众渔业机帆船增至68艘,台西渔业社(1967年改为东方红养殖场)仍为7艘,崂山县61艘,因鳓鱼、鲅鱼资源逐渐衰退,部分60马力以上的船多有亏损,无力经营者甚多。1967~1968年群众渔业减少机帆船20艘,占总船数的33%,马力数减少54%,卖船风一度很难制止。70年代初,国营渔业公司把部分小渔轮处理给崂山县经营,群众渔业大马力机动船再度增加,12马力、20马力的小型船亦有发展。1975年崂山县机动渔船343艘,9620马力,1977年达到726艘,15754马力。原有的一部分60马力、80马力的船逐步淘汰,所留大马力船多为135马力,以底拖网作业为主;12马力、20马力的船675艘,多以流网为主兼营拖网,少数船专营流网或拖网。是年,群众渔业捕捞总产量为2.7万吨。1973~1975年,每年递增2500~3400吨,主要为机动船所增。
1979年,青岛市辖区群众渔业共有捕捞机动船1471艘,3.7万马力,年渔获量2.85万吨,占捕捞总产量的70%以上。60马力以上的“大马力”船134艘,年产量1万吨左右,约占捕捞总产量的1/4。大马力船渔民占渔业劳力总数的9%。这批船多数因主机质量差、故障多,技术水平跟不上,获渔率低,部分船仍有亏损。
1979~1982年,青岛市调整渔业生产结构。为加强水产资源繁殖保护,采取“拖改流”的措施,减少底拖网,压缩定置渔具,发展流网、围网、钓钩等渔业。国家4年拨给网具改革费173.8万元,与自筹资金共增加流网和锚流网约4万条,一部分小马力船由以拖网为主改为流网为主,12马力船一律不准拖网作业。1980年,优质水产品及流网产品的比重比1979年各增加3%。崂山县1980年流网渔获量4973吨,占县渔获总量的34%。即墨、崂山渔业管理部门发挥本地区流网作业技术优势,分别在千里岩、沙子口、连云港等港口设生产指挥组,掌握渔场渔情,加强对流网生产的指导。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青岛市机动渔船在吕泗、大沙、海州湾渔场作业的拖网船保持在40~50对,流网船850艘左右,年产量1.1万吨,流网渔业产量逐年上升至7000吨。1980年县区各种渔业产量总计3.49万吨。1981年县区海洋捕捞产量中,优质鱼虾1.28万吨,占总产量的39.04%,优质鱼比重微弱上升。当年流网产量7824吨,占海捕量的22.42%;钓钩产量119吨,占海捕量的0.57%;定置网产量8615吨,占海捕量的24.68%;拖网产量11164吨,占海捕量的31.99%;其他网具产量7431吨,占海捕量的20.34%。1980年以后,推行流网捕鲳鱼和锚流网捕虾生产,为机动船渔业开辟新的生产领域。1981年青岛市群众渔业流网、锚流网机动船1160艘,比1980年增加143艘。在捕虾生产中,锚流网产量占总捕虾量的61%,开始超过拖网捕虾的产量。至1982年,全市544艘20马力船,已有520艘常年从事流网作业。春季流刺网捕鲅鱼、鳓鱼、鲳鱼,秋季锚流网捕对虾,成为青岛市海洋捕捞生产的主力。1980~1981年,在吕泗和连云港外海渔场试验鲳鱼流刺网取得极好效果。1981年春汛参加试验的5艘20马力船,平均单产18922公斤,比鲅鱼流网船高37%。江苏沿海春季鲳鱼资源稳定,青岛近海和山东南部沿海6月份以后鲳鱼资源亦甚可观。1982年鲳鱼流网174船,平均船产1.56万公斤,为春汛流刺网单产最高量。1984年,鲳鱼流网船增至400艘,成为流刺网渔业的主力之一,鲳鱼总产量达4082吨,经济效益甚佳。1985年,从事鲳鱼流网的船增至615艘,但因鲳鱼资源锐减,产量仅3573吨,渔场向南推进50海里,达舟山北部海域。
1972年开始,部分小船用锚流网秋季到止锚湾近海捕对虾,取得成功,以后逐年发展,为机动船锚流网捕对虾打下基础。1980年开始,推行机动船锚流网捕虾取得好效果。群众渔业绝大部分船改用锚流网捕虾,拖网捕虾的比重明显下降,仅67对,锚流网525艘,渐次成为捕虾主力。1982~1985年期间,机动船春季使用流网,秋季使用锚网已成为捕捞作业的主要方式。1983年从事底拖网作业的机动船尚有200艘,占机动船总数的12%,比1979年减少一半。1984年大马力锚流网船秋汛捕虾平均船产3500公斤,盈利1.74万元。1985年到渤海湾锚流网捕虾船622艘,拖网船减少到20对。是年秋汛,南北两个渔场共投入锚流网船2044艘,拖网船63对,捕对虾总量2705吨,比1984年增产1倍,锚流网船的产量占92.8%。一些大马力船改拖网为锚流网捕虾以后,经营状况普遍好转,锚流网捕虾的比重逐年增高。 第二篇 海洋捕捞渔业
第一章 帆船机帆船捕捞
第四节 捕捞组织形式
互助组 1952年春,流亭区“张立江渔业互助组”成立。是年5月,青岛市工商管理局为引导渔民走向集体,提出渔民互助合作发展计划。9月,郊区成立渔业互助组3个。年底,市郊渔村已有渔业互助组70个,参加的渔户420户,占渔户总数14.12%。1952年在渔业集中区成立渔业供销合作社3处,有社员2150人,股金10750万元,供应渔民生产、生活资料,推动渔业生产。1953年,台西区有33户渔民成立6个互助组,尔后市南、台东、四方、沧口的渔民逐步组织起来。1954年,互助组分初级、中级两种类型。初级组多以同类作业船结合组成,一般以3~4只船为一组,工具、劳力划分入股,劳动所得按股分红。中级组多为常年互助组,实行渔船、渔具公有或私有公用,渔民将船、网具作价投资入股,劳力按技术高低定分入股,生产收益按股分配,并从纯收益中提取20~30%作为公共积累。是年末,全市有中级互助组53个,参加者583户,初级组94个,参加者716户,参加互助组的渔户占总渔户的40%。其中有市区互助组12个,参加者135户,占市区渔民户的23.7%。互助组实行工具统一使用,合理调配劳力。1955年,多数互助组渐次转为渔业生产合作社,年底互助组只剩11个。
渔业生产合作社 1953年冬,流亭区双埠村开始试办“立成渔业生产合作社”,有9只船26人参加。1954年崂西区建国渔业合作社成为试点社。1955年,县区渔业合作社发展到8个,参加渔户1630户,占渔户总数的49.9%。1956年基本实现合作化。市区组成台西渔业合作社,市南湛山渔业合作社,沧口胜利渔业合作社,四方联社。年末全市渔业合作社有19个,参加合作社的渔户2779户,占渔户总数的94.11%。1955年初,青岛市渔业生产合作社有11个,以工具入股分红的7个,工具折价计息不分红的4个。对卫国渔业社、爱国渔业社投资情况调查,共有社员1019人,投资额23.12万元。至1955年末,渔业社经过整顿,合并成8个高级渔业社,有渔户1657户,占总渔户的61.12%,规模大的社300户以上,小的100户以下,渔业社实行工具折旧入股不分红。股份基金按劳力平均摊纳,每个社员交股金150~250元,股金总数约占工具投资额的50~70%。渔业社的生产收入一般比同等生产条件的互助组收入高32%,比个体渔民的收入高43%。但有2个社领导无力,经营管理不善,社员生活困难。1956年,青岛辖区渔业生产合作社总收入141.11万元,比上一年增长4.45%,社员实际分配73.2万元,占总收入的51.87%,社员个人所得高者500元,一般300元,低的150元。沧口胜利、台西、港东和四方先进等渔业社分配水平较高。1957年,经过整顿合并有渔业社12个,社员2258户,渔农结合社6个,社员450户,农业社渔副业10个,社员171户。台西、市南、女姑山、沙子口的少数渔民,以及大小管岛的渔民,共有307户未参加合作社。渔业生产合作社普遍增产,群众渔业年总产值217.58%万元,渔业社占91.3%,个体渔民和农业社渔副业分别占6.16%和2.54%。是年上半年,社员分配平均320元,比上年同期增70元。渔业生产合作社初期,郊区曾强调渔业专业化,渔户不经营土地。1956年欠农业社口粮款的渔民有800人,渔农矛盾增加。1957年对12个渔业生产合作社进行调整,有2个改为渔农结合社,4个社实行以渔为主,以农为副,渔闲时渔民参加农业社劳动,有3个社专营渔业;市区3个渔业社无土地,除渔业外兼搞运输等副业。1957年,渔业社推行“定额包工,固定消耗,以产值定工计酬,超产奖励”的生产管理制度,渔业增长速度很快。与1949年比较,渔船增加42%,渔业劳动力增加73.5%,水产品产量增加3倍。
1958年上半年,青岛市有渔业生产合作社12个,渔农结合社6个,农业社以渔业为副业的10个,个体渔民307户,共有渔业人口19379人,渔业劳力3650人,有96.07%的渔户入社。
人民公社 1958年秋,渔区普遍成立人民公社。市区成立浮山人民公社捕捞队、沧口西流庄人民公社捕捞队、四方先进人民公社渔业队,台西渔业生产合作社保留原名称。崂山郊区王哥庄、沙子口、中韩、仙家寨4个有渔业的公社,有生产大队33个,多数为渔农结合队,5个渔业专业队。1959年上半年,渔业实行以大队为基础的所有制形式。青岛市渔业核算单位共213个:市南2个、台西1个、四方1个、沧口2个、胶南县111个、即墨县77个、崂山郊区18个、胶县1个。其中以渔业为主的122个,渔业为副的91个。大部分队实行渔农统一分配。渔民高于农民30~50%,一部分队实行渔农纯收入各自分配。浮山公社捕捞队、台西渔业社、四方先进公社渔业队、西流庄公社捕捞队均实行工资制。1959年收入分配比例为:生产费用占30%,公共积累占15~23%,社员分配占40~45%,其他费用占3~8%。1960年,全市有渔业的公社30个,渔业生产队241个,渔业经营管理体制实行生产队渔农各计盈亏和渔农业统一分配两种。1958~1960年,渔业管理强调“一大二公”,平均分配,吃大锅饭,挫伤渔民生产积极性,导致渔业生产下降。1961年青岛市群众渔业水产品产量比1957年减产36%,船具减少20%,渔民收入下降,生活艰苦。
1961年开始,调整渔业体制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是年5月,即墨、胶南、胶县划出,崂山郊区改为崂山县,增加河套、马哥庄、阴岛、棘洪滩、城阳5处公社。年底102个渔业大队中有349个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拥有渔船1695只,占总船数的77%;实行渔农结合单独核算的渔业专业队11个,有渔船184只,占9%;作大队副业的41个,有船323只,占14%,实行“定工包产超产奖励”的分配制度,多数渔民可从包产内提成20~30%,超产部分提奖50~60%,并得一部分实物;嗣后多按定额扣除公共积累和生产费用,余者归船的分配办法。渔业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分配大包干的体制形式,在1962~1965年期间基本稳定。1962年开始,渔业生产力开始回升,船、网分别回升2%和8%,渔业产量比1961年增加31%。1963年末,台西渔业社的公共积累99万元,银行存款32万元,固定资产36万元,社员股金全部付清。1963年,崂山县仅有5个渔业大队恢复到1957年水平。1961年10月开始,改变渔民口粮全部由国家供应的办法,实行生产队给渔民分基本口粮,按出海定量为45斤,不出海35斤,不足部分由国家补充。1957~1959年,青岛市每年供应渔民粮食3000吨左右。1960年降为2250吨。以后逐年下降,到1963年仅供应1535吨。这期间,渔民口粮不足,成为渔业生产的一大困难。1963年,市区西流庄公社捕捞队、浮山公社捕捞队、台西渔业生产合作社,均实行渔业专业生产。崂山县有渔业的公社9个,99个大队,实行渔农结合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的64个大队,其余实行渔业专业生产,单独核算,单独分配,定额向农业队交款等办法。1965年,郊区有渔业的公社10个,89个大队,绝大部分为渔农结合队,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下设作业组并作为包产单位,以3~5只船为一个组,生产队统一核算分配,推行“三包一奖”制度。超产奖励的比例,高产工具为10~20%,低产工具30~40%,低于1964年的比例。这时,渔业体制、管理形式和收入分配办法基本未变,强调按劳分配,体现互助互济。渔民收入分配高于农民同等劳力的20~50%,以工分或出海补贴体现。实行渔农结合,统一分配,体现差别,经营状况逐步好转。但某些做法却被指责为“靠超产奖吃饭”和“少数船变相单干”等加以限制。1965年,渔业队归还贷款118万元,收入和还贷情况好于往年。
60年代末,四方、浮山、台西、西流庄4个渔业单位先后停止经营或并入国营企业。崂山县群众渔业这时期继续实行渔农结合,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的体制形式。一般规定渔民收入高于农民同等劳力的20~50%。1967年4月,对9个困难队调查,有8个队资不抵债,500多只船渔民弃渔就副。
1979年1月,青岛市渔业的公社32个,渔业生产大队342个,港口渔业专业队1个,县(区)捕捞公司(队)5个,公社捕捞队11个。渔业体制基本有渔农结合队和渔业专业队两种形式,船网工具属公社或大队所有,实行单独核算,单独分配;船网工具归生产队所有,自负盈亏。1979年6月统计,渔业集体经济薄弱,经营管理不善,渔业社队和欠银行贷款达1081万元。
渔业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0年以后,青岛市渔业普遍推行生产责任制。生产责任制,不改变原来的核算方式,劳动分配平均主义弊端仍不能消除。是年,由胡家山、台西头、田横岛、会场等村渔民对一部分长期亏损的小渔船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将旧船网修复使用,两三个月每只船收入上千元至数千元,除上交集体管理费外,余者归自己分配,渔民由衷高兴。1981年,全市379个捕捞渔业基本核算单位,实行“几定奖赔”的占43.78%,大包干占39.12%,余为其他实行纯益提成等形式。“大包干”是集体单位将船网包给渔民,定出上交数额,余者归己,自负盈亏。即墨县实行大包干的29个队,有27个队比1980年增产增收。胶南县海崖捕捞队实行纯益提成制度,当年获纯益6.5万元,改变长期亏损局面。1982年,青岛市沿海渔业生产责任制形式,以“大包干”为主的占71.5%;“几定奖赔”、“纯益提成”各占16%和12.5%。责任制趋向完善,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海洋捕捞总产量41269吨,产值2556万元,分别比1981年提高14%和17%。崂山县实行大包干责任制的渔业产量、产值比实行“五定一奖”责任制分别增加37%和84%,集体收入增加45%。胶县营海公社渔业队实行“五定一奖”责任制,1981年产量、产值比1980年分别增加6.5%和55%;胶南县社办渔业捕捞队,实行纯益提成办法,比例有3∶7、4∶6、5∶5几种;灵山卫捕捞队实行“纯益提成”,年产值比1980年增加10.1%,纯效益增加1倍多。1983年青岛市渔业基本核算单位的生产责任制形式,实行大包干的有340个单位,占96%,少数单位实行收入比例分成。是年下半年将船网工具折价下放给渔民,年末在15个村将130只小渔船折价给渔民所有。船网价款一次或几次交队,实行联户经营,单船核算,按规定向大队上交管理费。是年全市捕捞总产量43965吨,产值4529万元,分别比1982年增6.4%和77.2%。胶南县有2户渔民收入过万元。1984年,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形式的单位占49.3%,下放船2641只,而渔民自己集资购买的渔船已达4817只(机动船1641只,非机动船3176只)。“联户经营,单船核算”已成主要势头。是年全市捕捞总量52963吨,产值5932万元,分别比1983年增长20.63%和31%。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渔业经济形势迅速好转,新的渔业经济联合体迅速出现。胶南石板河村渔民王胜东1984年与本村14名渔民组成联合体,使用由村里作价下放的3只小机动船,一年捕鱼5.7万公斤,收入4万元,另外运输收入3万元,当年积累资金2.4万元。黄岛区北屯村22个渔民联合集资买2只135马力渔船,到年底水产品产量达16.5万公斤,产值17万元,除去生产费用8万元,每人获利4090元。1985年,青岛市群众渔业原属集体的5000多只捕捞渔船,有95%作价下放给渔民,实行联户经营,按规定向村委会交管理费。单船核算,三权统一,生产积极性得到调动,渔民自己集资买船比1984年增加899只。崂山县河套乡,黄岛区竹岔村,群众买船集资达600万元。实行大包干责任制的仅占5%,多系社办捕捞企业。
渔业实行单船核算以后,渔业乡镇、村趋向于“集中服务”,建立经营实体。后勤设施、冷藏加工等有较快发展。1985年全市有乡镇、村办渔业企业440个,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数12482人,拥有固定资产4333万元,年总收入7343万元,利润1727万元,各项数额均相当于1981年的5倍。 第二篇 海洋捕捞渔业
第一章 帆船机帆船捕捞
第五节 捕捞生产贷款
建国后,国家为扶持渔民生产,由银行发放渔业贷款,与发放渔盐并重。1950年春汛前,银行发给渔贷4.07亿元(当时按实物贷出,折合小米2.97万公斤),扶持市区和近郊渔户出海生产,维持生计。1951年渔业贷款21.77亿元,1952年21亿元,用于增船增网和修复船网15.61亿元。1952年为扶持扩大加工运销业务贷款4.47亿元。1953~1954年群众渔业贷款共61.3亿元,用以扶持互助合作社增办渔具,并适当照顾贫苦渔民生活。通过贷款支持,增加渔船9只,添网392条,修船69只,修补网具193条,受益的渔民1890户。1955年贷款42.34万元,其中用于增补船添网26.40万元,修补船网15.94万元。1955年按增添船网价值的85%贷款扶持,互助组、合作社占74.75%,贫苦渔民占25.25%。通过贷款扶持,修造渔船35只,添办各种新网5565条,钓钩1214筐。1956~1957年贷款为86.7万元,除大部分用于增船增网外,少量作贫苦渔民合作基金贷款,1956年崂山郊区此项贷款4428元。
1958年,群众渔业贷款达219.4万元,接近前8年贷款总额。1958~1962年期间,每年贷款额均在100万元左右。渔业社队对贷款的使用缺乏严格控制,有些渔船效益不好,还款没有保证,渔业队增加负债,到1963年积欠陈贷200多万元。
1963年春汛,共发放渔贷101.1万元,其中短期贷款51.1万元,长期无息贷款46.5万元,无偿投资3.5万元。集体渔业只有台西渔业社无贷款,浮山、西流庄捕捞队须重点支持,崂山县99个渔业大队,少量贷款支持的4个,一般支持的70个,重点支持的19个,特殊困难队6个。是年,水产行政部门协同银行对渔民贷款进行监督。以大队为贷款单位的81个,经营管理较好的有76个,贷款使用情况较合理。无偿投资由银行给困难队专户存款,控制支付。对6个特殊困难队,共计无偿投资3.5万元,长期无息贷款98675元,短期贷款22868元。1964~1965年,渔业贷款额分别为83.9万元和106.89万元。这两年群众渔业经营管理状况好转,对贷款的使用趋向合理。1964年银行收回渔贷93.5万元。1965年收回贷款118.32万元,不仅还清当年贷款,且收回陈贷11.43万元,渔业经济形势转好。
1967年,将特殊困难的罗家营大队,上报山东省水产局拨给7万元,帮助解决小机动渔船的资金困难。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渔业贷款一直是解决群众渔业生产资金的重要手段。增加机动渔船,开展养殖业,春秋汛出海生产,银行多有贷款支持。但因渔业经营体制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渔业经济薄弱,还款能力低,到1979年上半年,青岛市(包括新划县区)渔业社队积欠银行贷款达1081万元。
80年代初,渔业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银行贷款多为支持渔业联合体增船增网,开发滩涂养殖。罗家营大队1981年实行“大包干”责任制,渔民集资增加船网,人年收和二三千元者占70%以上,多年贫队一改旧观。1984年,用于捕捞渔业贷款1405万元;1985年修船补网贷款410万元,9号台风遭灾,贷款290万元,以恢复生产。 第二篇 海洋捕捞渔业
第二章 渔轮捕捞
第一节 私营渔轮
1931年5月,青岛渔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购进渔轮两艘,船名“永安”、“久安”,年捕鱼量1万余箱(每箱约20公斤),青岛市私营渔轮业由此开始。是时民族资本对购置发动机渔轮,使用新式渔具颇为提倡。1932年通过青岛市社会局转报实业部核准登记的渔轮共77艘,由渔业权所有者或代表人申请登记,多为一户1船或2船,也有一户3、4船的,利盛公司代表人登记的渔轮10艘,为最多者。渔轮全部为拖网作业,产销业务委托代理行办理。这批渔轮100马力2艘,70马力2艘,60马力14艘,50马力以下小船5艘。捕鱼海区跨越黄渤两海,所获鱼类在烟台或大连就近销售,每船平均年产万箱。是时烟台黄渤渔轮业消费合作社在青岛设办事处,办理渔轮产销业务。1936年青岛港有渔轮68艘,居山东渔轮业之首。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青岛渔轮业惨遭洗劫。青岛渔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渔轮被日军没收;黄渤渔轮业消费合作社青岛办事处的渔轮,一部分转移烟台、威海,另被日军征用而沉没者达35艘,青岛民用渔轮业几近崩溃。
1945年8月以后,青岛敌伪产业处理局将被日本征用的民营渔轮20艘归还原主,青岛渔业股份有限公司和黄渤渔轮业消费合作社青岛办事处渐次恢复营业。1946~1947年期间,私营渔轮业复苏,新组成渔轮业代理行7家。分别代理2~3艘或7~8艘渔轮的产销业务。这批船多用手操网,有少量新式拖网。1947年手操网每船一般年渔获量6000箱,新式拖网船1万箱,但不少船不能保持正常出海,或兼营他业或被征服役,经营情况不佳。这一时期民营渔轮达到59艘,振海渔业公司10艘,瑞丰渔业公司7艘,东海渔业公司3艘,青岛渔业股份公司2艘,福兴裕代理行2艘,海丰代理行8艘,裕康隆代理行3艘,益丰代理行3艘,个人自理21艘。渔轮多为70~80马力,吨位40~50吨,比30年代渔轮马力增大。但稍后渔轮业营业扼困,处境艰难。1948年2月,青岛渔业界代表条陈市政当局:渔轮业惟以资材贫乏,物价飞涨,所获鱼类实难抵偿,致亏累甚巨。1948年10月,青岛渔业股份有限公司代表呼吁,渔轮每航次成本平均为22075元,渔获收入仅有9536元,经营已至绝境,纷纷转移港口或卖船歇业。到1949年5月底,青岛民营渔轮仅有21艘,比1947年减少近2/3。
建国以后,渔轮业渐次恢复生产,烟台、河北、上海有10余艘渔轮转青岛港作业。1950年8月,筹办渔轮联营社,参加渔轮33艘,生产方式采取统一组织,各负盈亏。1950年上半年,青岛渔业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渔轮行栈经营的私营渔轮有31艘出海。是年9~12月,有30艘船渔获量为2228吨,每船平均4000箱,接近1947年水平。1951年8月,青岛市人民Gov核准“青岛市渔轮业产销联营章程”,倡导发展渔业生产,改进渔业技术,实行原单位核算,集体联营,改善水产品推销加工。是年28艘渔轮产量8119吨,船平均产量比1950年提高50%。1952年下半年,有19艘渔轮联合组成私营华东渔业股份有限公司,实行产销联营,后因业主间利益纷争,时未经年即告解体。上海、河北籍的3艘渔轮遂驶返原籍港,属青岛港籍的私营渔轮此时有21艘,由青岛渔业有限公司、青岛洪兴渔轮行、青岛泰安渔轮行、青岛海兴行、青岛渔轮业生产联营处、烟台裕兴义青庄、振海渔轮生产管理委员会等7家经营。新州号渔轮属青岛港籍,系上海资产由青岛渔业股份有限公司代理。国家对私营渔轮业实行贷款扶持,1953年贷款28亿元,1954年贷款14亿元。1954年24艘渔轮渔获总量6499吨,平均船产337吨,多数船较上年增产。这一时期私营渔轮业生产状况普遍好转,渔获销路广,1954年盈利85亿元。但渔轮业主对经营管理大多消极应付,渔轮超过使用年限,靠银行贷款支付费用。1954年初,青岛渔业股份有限公司、渔轮业联营处、振海渔轮行、海兴行等共欠银行贷款20多亿元。1955年末,各渔轮行资产状况大都资不抵债或资债相抵。
1954年1月,青岛渔业股份有限公司因原有少量敌产作公股,确定为公私合营性质企业。是年12月正式批准成立公私合营青岛渔业公司,有6艘渔轮参加,由国营水产公司实施生产业务领导。1955年1~5月公司渔轮平均产量150吨,生产管理趋于正常,船员工资收入较有保障。公私合营企业初显优越性。1954年11月以后,各渔轮行相继申请公私合营。1955年11月,振海、新州等3艘渔轮获准加入公私合营青岛渔业公司统一经营。是年公私合营青岛渔业公司9艘渔轮出海133船次,渔获量1848吨,好于未合营的渔轮。青岛市渔轮业联营处所属渔轮,有4艘资产状况较好,可以组织公私合营;有5艘资不抵债,不具备合营条件,作破产还债处理,船员由国营水产公司酌情录用,职员由劳动局安排,所欠税金17.5万元报请豁免。1956年7月和1957年1月,公私合营青岛渔业公司和公私合营青岛市渔业生产联营处先后并入国营青岛水产公司统一经营。至此,青岛私营渔轮业结束。 第二篇 海洋捕捞渔业
第二章 渔轮捕捞
第二节 国营渔船
1949年6月,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商合办的黄海水产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鱼市场、青岛冷藏股份公司、青岛渔业善后物资管理分处等单位,成立清理债权债务委员会。1950年1月,山东省人民Gov实业厅指派李国明等7人筹建山东水产公司,共有渔船16艘,船名为华民、华源、复茂盛、源德利等,共1890马力。是年,捕捞量3146吨,比1949年增长5倍。1952年,国家对山东水产公司投资182亿元,渔轮由1949年的16艘、645马力,增至62艘、7570马力,船名均以“山东××号”编排,渔捞产量达14589吨,比1949年增长27倍;修船、冷藏制冰、水产加工、制绳结网等得到迅速发展。1953年6月,公司所属的烟台、石岛分公司划出,山东水产运销公司青岛办事处并入,定名为国营山东省青岛水产公司,隶属山东省水产局。
1956年,国营山东省青岛水产公司实施对私营渔轮业的管理和经济领导,公私合营青岛渔业公司和青岛市渔轮业生产联营处共15艘渔轮先后并入,青岛水产公司渔轮共达77艘,9915马力,其中250马力的大船有7艘,渔捞产量增至26687吨,比1952年增长近1倍。从1958年开始,国营渔轮分南北两线从事海上生产。1959年拥有生产渔轮88艘,年渔获量近4万吨。250马力渐次增加到20艘,部分船装设自动测向仪。是时,青岛水产公司统辖青岛渔轮,并综合经营冷藏厂、冻粉厂、修船厂和网厂,水产联合企业已成规模。50年代末国营水产公司多为80~115马力木壳渔轮。1960年,青岛市水产局以原试验船为基础成立捕捞队,有60~80马力机动渔船5艘,1961年改为青岛市水产捕捞公司,归青岛市水产局领导,为市属国营渔轮业的开端。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青岛市Gov提倡“向大海要粮”,以补充职工吃粮之不足,机关、企业渔副业应时而生。1961~1962年,机关、工厂企业、驻青部队等四五十个单位独自或联合购买机动渔船出海打鱼,开展生产救灾。这批船最多时达52艘,480马力、100马力以上和小马力船各占一半。因生产技术、航海经验不足,经营管理不善。1962年上半年,其中46只船渔捞量仅1450吨,亏损30多万元。1963年4月,根据国务院指示,青岛市成立整顿机关企业单位渔副业生产领导小组,除军队系统外均停止渔副业生产,将44艘机动船作价移交青岛市水产捕捞公司。移交后,将不适于经营的渔轮转卖处理。是年末,市水产捕捞公司的渔船实有43艘,4460马力,职工近1000人,年产量达4000吨。1964年8月,驻青岛、烟台部队移交115马力渔轮4艘。1965年1月,烟台捕捞公司并入青岛市水产捕捞公司,累计国家投资179万元。先后对接收的渔轮进行整顿和更新改造,实增32艘,4690马力。1965年末,青岛市水产捕捞公司共有船69艘,8930马力,年渔捞产量10073吨,国营水产捕捞企业初具规模。但因经营管理不善,水产资源衰退,产量下降。自1964年后,公司每年亏损100万元以上。1961年1月,国营山东省青岛水产公司将“山东131”等18艘渔轮移交北京渔业公司,仍由青岛代管渔轮生产。1962年6月,济南市捕捞公司移交渔轮4艘,船员60人,固定效益32万元,由青岛市捕捞公司统一经营。1963年共有渔轮100艘,船员1930人,渔轮大队编为六个中队,下辖25个小队,每小队有渔轮4艘,生产管理由各级船队掌握。1965年,青岛水产公司改称青岛海洋渔业公司。是年,渔轮101艘,其中400马力船2艘,250马力船36艘,115马力以下的船渐次减少,渔捞产量37378吨,低于1964年。60年代后期,400马力、600马力渔轮作业延伸至舟山、鱼山渔场。
“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岛国营水产捕捞企业由海军北海舰队实行军管,维护海上生产秩序。但生产机构内部派性事端迭起,停船事件时有发生。1967年,青岛海洋渔业公司渔捞量2.59万吨,比1966年降低36.6%。青岛市水产捕捞公司自1967年以后渔捞量均降为6000吨左右,比1966年下降40%。1972年,青岛市水产捕捞公司接收统一安排的灯光围网船一组,因经济效益甚差,于1974年3月移交烟台海洋渔业公司。1975年8月,经中共青岛市委批准,青岛市水产捕捞公司并入青岛海洋渔业公司,有渔轮33艘,编为第三大队,帐面固定资产额1229万元,当年移交完毕。是年末,青岛海洋渔业公司实有渔轮126艘,并组建灯光围网船队,编为第四大队,由原第三大队的小型木壳船作灯光船。青岛海洋渔业公司1976年400马力渔轮增至24艘,450和600马力大渔轮有13艘,共30475马力,比1966年增加1万多马力,但渔捞产量仍在4万吨以下,低于1966年水平。
1977年以后,青岛海洋渔业公司以发展600马力渔轮为主,小马力船逐步淘汰。1985年,生产渔轮总数为88艘,43206马力,20729总吨,200马力以下的船全部淘汰,400马力以上的船已有66艘,占75%。这一时期渔轮普遍装有探鱼仪,指挥船、试捕船、围网船安装2~3部,并开始试用声纳探鱼。1983年3月,青岛海洋渔业公司调派船员39人赴毛里塔尼亚冷藏公司实行劳务合作,1984年8月合同期满返回。70年代后期开始,大马力渔轮向钓鱼岛渔场发展,尔后闽东、对马海峡亦成主要渔场。80年代初,青岛海洋渔业公司有装备450马力灯光船、围网船和600马力拖网船,从日本引进1800马力冷藏运输船,渔捞产量迅速上升至4~5万吨。1985年渔捞产量41142吨,产值3220万元,企业年总产值达7000万元,固定资产13174万元,职工7619人,均超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渔捞生产能力在山东省居首位。1984年10月,挪威Gov赠送中国“北斗号”渔业资源调查船,交接仪式在青岛举行,移交黄海水产研究所使用。挪威留5名专家合作半年,调查北纬34°~26°东径124°以东、水深80~200米海区渔业资源。11月,山东远洋渔业公司在青岛成立,与青岛海洋渔业公司合署办公。1984年9月和1985年5月,青岛海洋渔业公司与美国合作,先后在阿拉斯加海域进行捕捞加工。青岛渔轮业开始向远洋发展。 第二篇 海洋捕捞渔业
第三章 捕捞渔场
第一节 帆船捕捞海域
帆船作业,以青岛近海和海州湾渔场为主。20世纪20年代以前,胶澳渔区内湾以阴岛为基地,外海以沙子口为汇集点。胶州湾内渔期分春秋两季,春汛4月中旬至6月中旬,以投网为主;秋汛7月下旬至10月上旬,以曳网为主。外海渔区以沙子口、姜哥庄为中心,东越八仙墩而达千里岩,南抵搭连岛、灵山岛。近则沿岸,远则相距六七十海里,大船追捕鱼群可达海州湾。渔期分为两期,春汛自2月下旬至6月下旬,秋汛10月中旬至翌年1月末,春多用网,秋多用钩。
30年代后期,近海主要渔场有董家口渔场,春汛渔船上千只,以捕带鱼为主,临时鱼行六七十家,渔产万吨以上;灵山岛渔场,春汛渔船常有三四百只,渔民沿岸搭棚寄居。以捕带鱼为大宗,鲅、鲐鱼次之,鳓鱼亦不少;竹岔岛渔场与灵山岛渔场的渔产相似;沙子口外海,旺汛期有流网、钓钩、挂子网作业,上千只渔船,以产鲅鱼、鲐鱼、鳓鱼、带鱼、虾类为主,产量多于其他渔场。胶州湾沿岸渔业按渔民聚居点形成作业场所,沙岭庄后湾、女姑山湾、阴岛沿岸自然形成渔业港湾,临近海域即为渔场。阴岛区有圆网渔船,春季到海阳、乳山外海捕带鱼,初以大竹岛为基地,其后在大埠圈、小学友港口作业,延续到60年代初。一年四季渔期可分为“小海市”(惊蛰至谷雨)、“大海市”(谷雨至夏至)、“伏秋汛”(夏至至寒露)、“冬汛”(霜降至冬至)。春汛黄花鱼,董家口渔场以5月最旺,青岛至即墨沿海稍迟;带鱼,海州湾至青岛近海5~6月为多,即墨、海阳沿海稍迟;鳓鱼,青岛、即墨以5月为旺;鲅鱼、鲐鱼,青岛、即墨沿海以6~7月为旺,比北部渔场的汛期短;鲷鱼、牙鲆、鲽鱼,青岛近海汛期为5~7月。
建国后,帆船渔业的生产设备逐渐增强。50年代初,小型帆船渔场渐次改变。其中流网由大公岛延伸至石岛外海,大圆网以石臼所、乳山、海阳为主,钓钩仍以潮连岛为较远渔场,崂山小流网船、钓钩船以连云港墟沟为作业基地,一直延续到70年代;流刺网渔场自50年代后期逐步南移,从海州湾、西连岛进至五道沙、吕泗洋,成为青岛流网春汛(4~7月)的主要渔场,钓钩作业仍以海州湾渔场为主。青岛近海帆船渔业,在50年代以后,“小海市”和“秋冬汛”渔场在董家口外,斋堂岛以西至沐官岛一带,水深20米左右海域木叶鲽等底栖杂鱼资源较多,适于冬季捕捞;千里岩东南、长门岩至潮连岛渔场,水深25~47米海域,水温6~7℃,红娘鱼、高眼鲽、鳕鱼等资源较好,适于钓钩作业;灵山岛渔场,距岛30~40海里,水深25米水域,鲶鱼、老板鱼、光鱼、花点鲆、鲽鱼等较多;向东到达石岛东南,向南到尖平山至奶奶山附近,水深12米左右,多产红头、沙丁、小白鱼等。自70年代中期开始,小动力船渐次取代帆船,仍以以上渔场为主。 第二篇 海洋捕捞渔业
第三章 捕捞渔场
第二节 机动船捕捞海域
拖网、围网 30年代初开始,青岛渔轮以海州湾至石岛外海渔场为主,以后向南延伸至大沙渔场,向北延至渤海湾渔场。
50年代前期,渔轮秋冬季主要在大沙、石岛东南渔场,春夏季以渤海湾、大沽口、莱州湾、利津外海、大清河渔场为主。各渔场捕获的主要鱼类大致相同,均以黄花鱼、比目鱼、对虾为大宗,石岛外海鳕鱼和渤海湾带鱼、白姑鱼占有较大比例。国营渔轮春季3~4月和秋季10~11月两个汛期以烟台、威海渔场为主,5~6月份进渤海湾,冬季主要在石岛外海和大沙渔场。大部分渔轮伏季停止作业。这个时期拖网渔轮平均对船年产量400~800吨。水产公司,1954~1955年捕鱼的主要渔场是大沙,两年内共捕鱼10480吨。1956年,则主要在石岛、俚岛、烟台、连云港、渤海湾一带捕鱼,年内共捕鱼20052吨。是年,因南朝鲜渔船与中国渔轮在海上发生摩擦,青岛水产公司未派渔轮去大沙渔场作业。1963年,青岛市水产捕捞公司渔轮,春季在烟威渔场、石岛渔场捕带鱼、黄花鱼、比目鱼,秋季多在渤海湾捕虾。1964年开始,南下的拖网量增大。
60年代后期,国营大马力渔轮作业渔场推进到东海100米等深线水域,包括闽、浙外渔场,捕获鱼类以马面★、鲐鱼、鲅鱼、带鱼、大黄鱼、鱿鱼为主。每年1~2月份,大部分渔轮和机帆船在石岛东南和连青石渔场捕乌仔、杂鱼;4~5月份在大沙渔场捕黄花鱼、大黄鱼;6~9月份在大沙、连青石渔场捕带鱼;9~12月在渤海湾捕对虾。70年代中期以后,因鱼类资源变化和渔轮生产能力增强,渔场、渔期时有变动。大型渔轮1~3月间在大沙、沙外渔场以捕梅童、中、小花鱼为主,石岛以东渔场以捕青鱼为主,舟山、舟外渔场主捕带、鳗、鳓、鲳鱼。1974年2月中旬正式开始马面★生产,“青渔406”为第一对南下鱼山、温台作业船,主捕马面★,兼捕大眼鲷,第一航次6天获6000箱,初战告捷;3~5月在鱼山渔场以捕带、花、鲳、鳓、鳗鱼为主,以后转舟山、长江口渔场捕带鱼,兼捕鲳、鳓、黄花、大黄、鳗、★鱼等,伏秋汛由南向北,大沙渔场以外捕带鱼为主,兼捕黄花鱼、大黄鱼、鲳鱼、鳓鱼等,8月份部分船渐次转连青石渔场捕带鱼。1976年以后,带鱼资源衰退。8~9月份大沙、长江口外海渔场马面★、鳗鱼、黄花鱼、杂鱼成为主要资源;10~11月以长江口、海礁渔场为主,兼及温台渔场,主捕带鱼、马面★、大小黄鱼、油扣鱼、梅童、底杂鱼。小型渔轮,冬季以连青石渔场捕乌仔、鲆、鲽、鲶鱼为主;2月中旬以后,转向石岛渔场,以捕高眼鲽、鳕、青鱼为主;5~6月份再返连青石渔场捕鲆、鲽、乌仔、鲶鱼、油扣、花鱼、黄姑、带鱼等,此一时期烟威渔场以捕小高眼、小花鱼、小白姑、鲶杂鱼为多;7~9月份以连青石、石岛东南渔场为主,为10~11月份进渤海湾捕虾以前的过渡渔场;12月份进大沙渔场捕中、小花鱼、油扣等。
群众渔业机动拖网船主要在吕泗渔场、海州湾渔场和青岛近海渔场,以捕黄鲫、鲆、鲽类底杂鱼和乌贼为大宗。春汛4~7月,秋汛9月、12月。较大渔船到长江口以东、济州岛以南渔场捕鲆、鲽类底杂鱼,渔期为12~3月;烟威渔场捕鹰爪虾,4月上旬至5月初为旺汛;海州湾和青岛近海渔场梭子蟹资源,1980年以后形成生产规模,5~10月资源甚好,以6月最盛;青岛近海渔场捕对虾,自8月下旬至11月上旬,以9月初为旺;渤海湾9月中旬至11月上旬,以9月中旬资源最盛。80年代初,秋汛60多对拖网船捕虾,对船一般年产量20~30吨。
60年代后期开始,连青石渔场为青岛机帆船拖网的主要渔场,渔获物以小黄鱼、带鱼、黄杂、鳕、黄鲫、白姑鱼为主。青岛海洋渔业公司400马力以上渔轮到东海外各渔场捕马面★、鲅鱼、带鱼和大黄鱼、小黄鱼、大眼鲷等。70年代初期,灯光围网船到江外、舟外、鱼外等渔场诱捕鲅鱼、鲐鱼。
围网作业,4月份南下鱼山渔场围捕鲐鱼;大沙、沙外渔场以5月上旬为捕鲐鱼旺汛,6月中旬以后转至连青石、石岛渔场;秋汛9月上旬开始,在大沙渔场、济州岛以西和东海外海渔场作业,以捕马面★、大黄鱼为主;10月份由大沙渔场逐渐向东南延伸至沙外渔场,追捕向济州岛渔场越冬洄游的鱼群,11月以后转到江外、舟外渔场捕大黄鱼。
流网 流网有鲅鱼、鲐鱼、鲳鱼、对虾、黄姑鱼、沙丁鱼、青鳞鱼流网等近10种,其作业渔场自南而北为长江口、吕泗、海州湾、青岛近海、石岛、渤海湾等渔场。
鲅鱼流网 30年代后期,青岛有少数大型帆船到海州湾、吕泗海域探索流网渔场,因海上不宁,生产力低下,能远航者极少。1957年春汛,青岛水政1号机帆船率先赴吕泗渔场放流网,捕捞鲅鱼、鳓鱼产量甚佳。60年代初,机帆船增加,尼龙流网发展,吕泗渐次成为青岛流网作业的主要渔场,旺汛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鳓鱼旺产期可延至7月上旬。60年代前期,连云港东南渔场为流网的好渔场,4月下旬至7月上旬,以捕鳓鱼为主,鲅鱼次之。60年代后期,机帆船流网9~10月间作业以烟威、石岛、渤海湾为主要渔场。70年代初,青岛流网船春汛到长江口外海渔场作业,收浏河港,青岛市水产局设浏河港工作组办理流网生产业务。
鲳鱼流网 青岛在80年代初为适应资源变化而兴起,主要渔场有长江口、吕泗、海州湾和渤海湾,渔期较鲅鱼流网为早,自4月上旬开始至8月初结束。1981年4月上旬开始从长江口外海渔场试捕。鲳鱼资源分布面广及长江口至海州湾11个试捕点,产量稳定,浅水沙槽水域偶有过万斤的大网头,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网产1000斤者为多。4月初至5月上旬在吕泗渔场截捕过路鲳鱼,单船产量在万斤以上,占春汛产量的40%以上;5月中旬以后,转至海州湾渔场,旺汛期延至6月初,产量相当于吕泗渔场;6月下旬逐渐向北转移至青岛近海渔场,渔期持续到8月初,这期间使用大目(4.4寸)流网捕获灰鲳个体有70%在1市斤以上。渤海湾渔场,5月中旬至7月上旬期间,在黄河口北、海河口以东和辽河口外海域,鲳鱼资源盛期在6月中旬至7月初,网产平均在500~600斤,1983年比海州湾同期生产水平高30%。1985年春汛初,远达花鸟山外海作业的船,鲳鱼产量亦甚可观。
对虾流网 自60年代后期兴起,以捕捞对虾为主。主要渔场是海州湾,青岛近海和渤海湾、海州湾为春汛作业渔场。渔期4月下旬至7月初,以对虾、黄姑鱼、鲅鱼、沙梭鱼为主。70年代中期以后,秋汛赴渤海湾捕对虾,以止锚湾、秦皇岛外海为主要渔场,以大型机帆船用锚流网取代底拖网捕虾而跻身于渤海湾主要捕虾渔场。渔期9月中旬至11月上旬。青岛辖区锚流网船进入渤海湾的捕虾船,1980年439艘,捕虾量810吨,占渤海湾对虾总产量的2.65%。1985年615艘,捕虾量1567吨,占总产量的9.21%,呈逐渐增多趋势。胶州湾及青岛近海渔场锚流网捕虾形成生产规模始于1984年,对虾放流增殖以后,到1985年增至1000多艘船。胶州湾、丁字湾旺汛期从8月下旬开捕至9月上旬,以后转至湾外,形成青岛近海捕虾渔场。渔期延至11月上旬,旺汛在9月上半月。1985年在青岛近海捕虾1140吨,84%为锚流网所获。 第二篇 海洋捕捞渔业
第四章 捕捞渔船与渔具
第一节 渔 船
帆船 青岛沿海民间渔业帆船,按作业方式主要有圆网船、流网船、挂网船、钓钩船及各种小型作业船。船型结构有★子、排子、舢板、筏子等。船长一丈八尺以上,载重量10吨以上为大船。载重量1~2.5吨的舢板为多数。
1915年,青岛地区有帆船900只,其中阴岛、沙子口两地有渔船630只,占总数的70%。1934年,青岛、即墨两地有各种渔船2250只,90%是小船。1935年,阴岛、沧口、李村、九水、薛家岛、灵山岛共有帆船1954只,渔民7123人。1937~1949年期间,经过长期战乱,各种渔帆船损失约1/3以上。
50年代初,渔帆船恢复发展较快。1955年,共有帆船渔船932只。其中,1~2.5吨的598只;2.5~5吨的209只;5~10吨的104只;10吨以上的21只。1956年,实现渔业合作化的渔帆船共904只,按作业分类挂子网船139只,坛子网船10只,流网船260只,圈网船22只,圆网船30只,小型定置网船34只,其他网具船165只,钓钩船244只。1959年青岛市共有渔帆船4917只。其中市区及崂山郊区764只,胶南县1584只,即墨县2469只,胶县100只。各县区捕捞渔帆船因管理不善及投入养殖生产,比1958年减少约300只。1961年,一部分船渔改为海带养殖船。1962年青岛市区有渔帆船214只,载重510吨,崂山县有2100只,载重5710吨;1965年,市区减少到52只,载重65吨,崂山县增加到2300只,载重7506吨。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集体渔业开始向机动渔船发展,市区渔帆船完全淘汰。崂山县群众渔帆船呈下降趋势,拥有量在2000~2200只,至1977年降到1500只以下。1979年青岛市辖区扩大,渔帆船总数约2500只。1981年以后,渔业改革开放,渔民个人购买小船的积极性日增,至1985年个体渔民购买小船已有3412只,全市捕捞渔帆船达4299只,总载重量7235吨。
机动渔船 1913年日本渔轮开始侵入青岛近海捕鱼,有发动机手操网渔业和鲷延绳钓渔业两类。1931年,青岛渔业股份有限公司购置渔轮2艘,为青岛渔轮业开端。1932年,经青岛市社会局转呈实业部核准登记的渔轮达77艘,大都委托青岛鱼行店代理经营。1936年前后,烟台黄渤海渔轮业消费合作社泊青岛渔港的渔轮常达60~80艘。至1945年底,青岛渔港有私营渔轮39艘。是年青岛区敌伪产业处理局没收日本人经营的渔业船舶53艘,大部分移交黄海水产公司经营。1946~1948年,青岛渔港共有渔轮94艘,属官商合办或官营的有黄海水产股份有限公司、海军福利会、青岛警察局等35艘;民营的有青岛渔业股份有限公司、烟台黄渤海渔轮业消费合作社青岛办事处等9家代理行店渔轮59艘。1948~1949年6月以前,青岛官营渔轮大多被迫驶往上海、台湾,留在青岛的仅6艘;民营渔轮迫驶上海者亦不少。
1949年6月,青岛共有渔轮43艘,能出海作业的仅20余艘。1950年,青岛市私营渔轮37艘,共计2775马力;以70~80马力为多,最大的115马力,有5艘为上海港籍,1艘为天津港籍,余皆为青岛港籍。1951年开始,私营渔轮经过整顿,逐步减少。至1956年,私营渔轮通过公私合营有15艘转归国营渔业统一经营。青岛国营渔轮自1949年冬筹建时的6艘,645马力,至1955年达到60艘,7490马力。此后,逐渐向大型渔轮发展,船数增加不多。1958年,国营渔轮增到90艘,13085马力。是年开始使用上海造250马力钢质渔轮。
50年代末期,国营渔轮发展到90艘左右,1.3~1.5万马力,以木质船为多山东青岛水产公司250马力的渔轮占1/4,成为生产的主力;200马力、160马力、115马力、100马力等几种约占渔轮的半数;210马力以下等10几种马力的渔船逐渐被淘汰。60年代,青岛海洋渔业公司250马力渔轮增至近40艘,400马力一直保持2艘,115马力、200马力等几种渔轮略有增减。
群众渔业于1952年在崂山郊区开始使用机帆船1只,15马力。至50年代末,青岛郊区群众捕捞机动船一直处于试验阶段,主要为40马力机帆船。为推广经验,青岛市水产局设指导船3只,崂山郊区水产科、胶南县水产局亦设有指导船。
60年代初,青岛机关企业先后有四五十个单位联合购置渔副业机动船52只,1963年这批船大部分交给青岛市水产捕捞公司。是年水产捕捞公司拥有机动渔船43艘,4460马力,以115马力为主。60年代前期,青岛市水产捕捞公司接受潍坊、烟台两捕捞公司渔船28艘,3950马力;青岛海洋渔业公司新造渔轮6艘;北京水产公司移交渔轮29艘,250马力船增加较多,400马力船开始增加,国营渔轮数量和马力数比50年代末增长1倍。60年代初,市区西流庄捕捞队、浮山捕捞队、台西渔业社先后购进机帆船5只,投入捕捞生产。到1963年,仅有台西渔业社继续经营。这一时期,崂山县群众渔业陆续购置60马力以上机动渔船,到1966年已达60只,近4000马力,但因经营状况不佳,至80年代初仅剩12只。1967年以后,群众渔业改向小马力机动船发展,到70年代中期,每年递增100~200只,“渔船动力化”开始实现。
70年代初,国营海洋渔业450马力以上的大型渔轮成为主要发展方向,小型渔轮渐次被淘汰。1973年,青岛海洋渔业公司有渔轮103艘,27744马力,400马力、450马力、600马力的大船已增到21艘,250马力船仍为生产主力,保持40艘。船数比1965年减少5艘,而马力则增加近7854匹。青岛市水产捕捞公司有渔轮45艘,7025马力,船数、马力数分别比1965年减少35%和20%。是年,崂山群众渔业机动船发展到110只,4448马力,与国营相反,20马力小船占主要部分。
1975年,青岛市水产捕捞公司并入青岛海洋渔业公司。当年,青岛海洋渔业公司转卖出小型渔轮22艘,还有渔轮126艘,34275马力。1979年,青岛海洋渔业公司有生产渔轮99艘,35250马力,其中600马力船增加21艘,成为外海生产的主力。1980年200马力以下渔轮全部被淘汰。
1979年,青岛所辖县区海洋捕捞业共有机动渔船1471只,主要为12马力和20马力小船,以放流网、挂子网、挖蛤作业为多,呈迅速发展趋势;100马力以上的船有70多只。主要是胶南、胶县、黄岛区经营。1983年,县(区)渔业机动渔船总数达2004只,与1980年比较增加431只;12马力小船增加390只,20马力、40马力船增加58只,较大马力船减少。
80年代前期,个体和联户经营的小型渔船发展很快。1984年沿海私人机动渔船增至1641只,23489马力,占县区渔业机动船总数50%。1985年私人小型渔船又有大幅度增加,总数已达3909只,比1980年净增2438只,增长1.66倍。1980年起,青岛国营渔业250马力、400马力渔轮逐步减少或停止发展,600马力渔轮发展较快。到1985年,青岛海洋渔业公司有生产渔轮88艘,43206马力。 第二篇 海洋捕捞渔业
第四章 捕捞渔船与渔具
第二节 渔 具
帆船渔具 1934年前后,青岛沿海地区帆船渔业沿用较多的网具有三四十种,分为六类,即抄网类、建网类、掩网类、曳网类、刺网类、敷网类。抄网类包括扒网、推网、抬网;建网类包括插网、小眼网、海蜇网、小张网、挂网、大网、大虾网、六袋网;掩网类包括旋网、小拉网、大拉网;曳网类包括圆网、风网、海参网、地网、合网、小虾网、汽船曳网、帆船曳网;刺网类包括碰网、蟹网、鼓眼鱼网、站网、摔网、流网;敷网类包括筝网、吊网、乌贼网。30年代后期,青岛近海及胶州湾地区捕捞网具,以圆网为多,其次是流网、挂网、拉网、站网、袖网、裤裆网、挡网、钓钩等。沿岸使用的小张网、大网等定置网具和旋网、抄网等小网具,逐渐淘汰,钓鱼业及潜水渔业有所发展。自50年代胶州湾蛤蜊资源被广泛利用,沿岸渔业转为挖蛤生产并逐年增多,到80年代初已有数千只小渔船挖蛤蜊,小型网具生产再度减少,采蛤耙子迅速增加,成为近海渔业的主要渔具。
机动船渔具 青岛机轮渔业有底拖网、围网和流网3种。50年代初,山东水产公司有5艘渔轮从事单拖作业,网型不一,结构为背腹、左右侧四片式网具。当时渔轮动力小,拖曳速度慢,网口水平扩张,产量仅为对拖底网的1/4,不久即被淘汰。双船拖网。早在1913年,双船底拖网随日本渔船进入青岛,当时称手操网。30年代后期青岛渔轮生产以双船拖网为主,网具结构由撑杆、袖网、天井网、背腹、侧网、舌网和囊网组成,全长45米,称“四拼头网”。50年代末,青岛水产公司和黄海水产研究所研制成功轻网快拖网,改进了手操网的网型结构。网身由背腹网组成,去掉了侧网和舌网,袖网改成上、下袖,去掉撑杆,增加了空纲。这种网具,扫海面积大,阻力小,网产量比手操网提高50%。获1978年全国科技成果奖。70年代后期,轻拖网的网身前部及触网目边长由原来11.7厘米改为30厘米,网口周径由原来117米,增大为165米,扩大了扫海面积,提高产量30%左右。大型机动渔船全部使用轻拖网,小机动船使用者亦不少,唯对资源保护不利,提倡改为流网作业。围网作业50年代兴起,开始有少数船采用双船作业,稍后即以单船围网为主。双船围网和单船围网基本相同,沿用传统围网作业方式。60年代以后,围网作业在渔轮业中已不属主要生产项目。70年代初开始灯光围网生产试验,数量不多。围网灯有水上灯和水下灯两种,水下灯分5米和10米两种深度。灯光围网的作业方式有了望、瞄准和光诱三种,作业海域扩大。青岛于60年代初开始使用尼龙丝作流网,多用于机动船和大木帆船,为捕捞鲅、鲐、鳓鱼的主要网具。锚流网于70年代初开始使用,逐步发展为捕捞对虾的主要网具;鲳鱼流网于70年代末兴起,到80年代初,在流网类中占重要部分;沙丁鱼、黄鲫鱼和黄姑鱼流网等比重甚少。
渔具数量 1922年,青岛地区渔具数量始有最初统计,总数为3392件。其中:各种延绳钩550件,渔网2842件(圆网1335件,流网10件,挂子网22件,拉网1475件)。1932年渔具总数为3702件(其中:沧口区174件,李村区864件,阴岛区2664件)。翌年,各种延绳钩1600件,渔网2730件,流网较20年代增加较多。1948年市属浮山、李村、崂东、崂西、沧口、阴岛6个区,共有各种渔网10399件,各种鱼钩42.48万把。
建国后,渔业得到发展。1950年,崂山郊区有钩线6634筐,各种网具8688件,波螺网(皮)12.58万个;1954年青岛共有渔具25036件,其中流网10516条,挂网5315条,坛子网104条,圆网690条,拉网111条,钩线5504筐,其他2796件,4年间各种网具增加近两倍。1955年以后,主要网具除圆网外,挂网、流网、钓钩等逐年增加。1957年各种网具达565723件。1959年青岛市共有各种渔网58834件,其中:市区及崂山郊区15961件,即墨县31770件,胶南县10424件,胶县679件。另有各种鱼钩753万把。
1961年,青岛市共有渔网33123件,其中圆网690合,流网14175条,挂子网5936扣,坛子网328扣,轻拖网185合,插网4410合,拉网99合,圈网200个,滩网10条,其他网7090件。另有底钩2288筐,带鱼延绳钩1622筐,滚钩160杆。各种渔具比1957年增加50%。1963年,青岛市渔网总数达到35264件,10种主要网具已达31135件,比1962年增加31.4%,经济困难时期所造成的网具下降已有恢复。1964年流网增置5200条,大部分为尼龙胶丝网,到1965年尼龙网具占网总数50%左右。
1966~1979年期间,机动渔船有发展,增加拖网约1000盘。1980年,青岛市共有网具163044件,其中青岛海洋渔业公司268件,市属企业和群众渔业162776件。1982年以后,各种流网大量增加。到1986年,青岛市网具总计65万件,为1980年的4倍。淡水渔业网具1063件,比1980年增加1倍。
网具材料 天然纤维:历史上广泛使用棉纱,用量最大,直到60年代初,沿海群众渔业和远洋机轮渔业网具,仍用棉线材料,并采用栲皮(胶)桐油、猪血染网防腐。1959年开始用煤焦油染网,成本低且无自然之患,唯工艺掌握较难,染后不易干燥,影响网具使用。蚕丝多用于对虾网、旋网等小网具,染网工艺同棉线渔网。蚕丝网具质量甚好,但价格昂贵,不能大量用作网具材料。麻类有黄麻、大麻、苘麻数种,从30年代以来的资料看,青岛沿海多用作网纲材料,未见直接用于结网。化学纤维:青岛地区应用化学纤维于网具始于60年代初,1961年试验推广,尔后,国营机轮渔业,流网、拖网、围网逐步采用化学纤维。化学纤维网具有不须油染、滤水性能好、减轻劳动强度等优点。其拖网、流网、挂子网比棉纱网分别增产50%、100%、10%。1963年到70年代末,群众渔业网具材料和多种绳索所用棉纱、麻类、棕片等材料基本为化学纤维取代。用于渔业的化学纤维主要有:锦纶棕丝,俗称尼龙胶丝,多用于编结流网,1961年开始迅速推广应用;聚乙烯单丝合股线,用于编结拖网、围网和定置网及其他小型网具,60年代后期应用;聚丙烯单丝,用于制做各种绳索,在70年代大量使用;锦纶复丝、涤纶复丝等用量较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