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s Archiver

青岛酒店预订

leon 发表于 2009-9-25 10:54

青岛市志39:水产志 第一篇 渔业环境与资源

概 述



  青岛近海,水域广阔,宜于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和繁育。青岛外海渔场为黄海南部主要渔场之一,是鱼类越冬洄游产卵的主要海域。
  青岛渔业历史悠久。从胶州三里河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5000年前的黑鲷、梭鱼、鳓鱼和蓝点鲅4种鱼的鳞骨证明,那时青岛一带居民就喜食鱼类,且有一定的捕鱼技能。春秋时期兴渔盐之利,渔业得以发展,渔船渔具和捕捞方法已有相当水平。秦汉以后的漫长岁月,青岛沿海渔业发展较为缓慢。明清时期,青岛沿海自北而南,渔航两业逐渐发展,金家口、女姑口已是泊船集中港湾,颜武岛、沙子口湾为筏网集聚之所。至晚清时,青岛村已成为渔船集中的港口,村内居民多业渔;会前村居民也以捕鱼为生。
  德国侵占青岛后,因城区产业结构变化,市区居民改从他业者渐多。青岛沿海土地瘠薄,大部分居民以渔业为主,形成沙子口、阴岛(今红岛)、董家口等渔业区,船网渔具有所改良,渔业发展较快。渔船登记、征税收捐等关、卡逐步建立。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设胶海关,沙子口等港设分卡,征收船税,办理渔船进出港登记等事项。
  日本取代德国侵占青岛以后,为谋求渔业之垄断地位,侵入青岛近海和胶州湾的渔轮达100艘,大肆掠捕真鲷、黄花鱼等资源,进而在青岛开设水产组合,使青岛渔业经济大部分为日本人控制。同时,也成为日本在华北实行渔业经济侵略的基地。此时,青岛民间渔业的传统封闭式生产方式仍未改变,渔业技术也依然处于落后状态,生产难以发展。
  1922年北洋Gov收回青岛主权以后,山东渔业警察厅在青岛、金口设分署,负责办理护渔、管理渔业资源和设置航标等事项。1925年青岛设渔航分局,征收渔船捐税、检查费等。1929年7月,渔民曾因反抗苛捐杂税,将渔航局捣毁。此年以后,青岛市社会局管理渔业行政事务。1932年10月,冀鲁区海洋渔业管理局在青岛成立,置巡逻舰艇2艘,负责海上护渔。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五六年间,青岛渔业经济虽未完全消除外国势力的控制,但因军政当局采取制止日本侵渔的具体措施,抵御外侮的力量增强,青岛渔业曾被认为“有一线曙光”。青岛渔业商界成立股份公司、鱼市场,在渔港交易中与日商水产组合抗争,鱼行、鱼商在水产品交易中的地位日显重要。私人资本购买发动机渔轮,以求改良渔业技术,青岛港私营渔轮增至80艘,居山东之首。民间帆船渔业增大船网工具,水产品年产量上升至六七千吨,比1928年前增2倍,运销上海、厦门、汕头、香港的鱼货,每年达万吨。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青岛渔业经济完全陷于日本侵略势力范围。日本在青岛设有水产统制机构多处,日本渔轮常年横行于青岛近海的南北渔场,年掠夺量超过2万吨,还有大量海带等海产品从日本输入青岛倾销。海上屡有匪寇为患,渔民视出海生产为畏途,生产下降。这期间,青岛渔业归于伪社会局经济科管辖,而渔业经济则长期由日本人经营的“青岛水产统制组合”操纵。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青岛时期,青岛市政当局不仅没有发展渔业的实际措施,而且还对民船海上生产实行封锁禁运。数年间,渔业生产力未有明显恢复。私营渔轮虽然一度复苏,但因通货膨胀,海上生产困难,到1948年末,仍有2/3的渔轮停业或转港。官商合办的水产公司也因亏损甚巨而陷入困境。此时,水产行政事务由青岛市社会局管辖,青岛市鱼行业同业公会与青岛市渔会受市政当局指派,办理渔船登记、发放船证,协助渔村成立合作社等项事务。1947年,虽成立过鲁青渔业复兴委员会,但却有名无实。青岛渔港交易萧条,秩序混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岛水产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
  建国初,青岛市人民Gov实行渔业贷款扶持,优待渔业用盐,尽快恢复渔业生产,保障渔民生活。到1952年,青岛辖区群众渔业生产力,已接近历史最高水平,渔捞产量已达7000多吨,比1949年增加1倍。1950年私营渔轮出海30艘,生产趋于正常,随后实行联营,经营状况好转。国营山东水产公司(现青岛海洋渔业公司)于1950年建立,到1952年渔轮增至60多艘,7500马力,为公司建立时的10倍,国营渔轮业在青岛奠定基础。1954年,青岛渔港水产品交易量达3万吨,比1950年增加1倍。渔港管理委员会组织鱼商、鱼贩联购联销,保证水产品流通,外销量增大。国营水产商业力量逐步壮大,鱼商的剥削行为受到打击,鱼价稳定,水产品市场秩序迅速好转。青岛渔港的贸易中心作用重新得到发挥。在机构设置和管理上,水产行政业务由青岛市建设局主管。1950年春,建设局设渔业科,崂山郊区办事处设水产科。是年8月开始,青岛工商管理局主管水产行政,由青岛鱼市场代行部分水产行政事务。1953年11月,组建青岛市人民Gov水产管理处。1954年3月,“青岛市人民Gov水产管理处”成立。是年春,成立青岛市渔业技术推广站。1956年6月,青岛市人民Gov水产管理处改为青岛市水产管理局,负责安排渔业生产规划,整顿巩固渔业生产合作社。对国营水产企业实施产、运、销计划平衡,加强水产行业对私营企业的改造和水产品市场管理,审批渔业经营权,负责渔船管理工作,并协助管理中央和省驻青水产企业的行政事务。渔民经过互助合作和国家经济扶持,渔业生产力增强。到1957年,船网、劳动力均有较大幅度增长,群众渔业产量达1.25万吨,比1952年增78.57%。
  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渔民开始试用机动船,“丢掉橹把子”的梦想逐渐成为现实。渔民捕捞作业海域由东部转向南部,扩大到吕泗渔场,世代沿袭的传统作业方式逐步改变。60年代初,经过调整、稳定渔业体制,群众渔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国营渔轮开始向舟山外海渔场探索,扩大生产领域。私营渔轮业在实行公私合营后,已并入国营渔业公司统一经营,省属青岛海洋渔业公司综合经营海洋捕捞、渔轮修造和水产品加工,水产联合企业已成规模。60年代中期,青岛市水产捕捞公司渔轮增至60多艘,年捕捞水产品达1万吨,市属国营水产捕捞企业已有初步基础,与省属渔业公司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这个时期,青岛国营水产供销企业力量加强,鱼商、鱼贩已组成公私合营,水产购销业务也实行统一经营,但因渔场外移,渔船收港量减少,水产品市场供应一度出现紧张。与此同时,海带养殖在水产事业中也占有一定位置,渔业生产单一捕捞的历史逐步改变。1965年至1966年上半年,青岛群众渔业机动船增多,形成“春流秋拖”的基本作业方式,机动船生产已处于主要地位。这期间,机构也有一些变化。1958年1月,青岛市水产管理局机构调整。是年末,即墨、胶县、胶南3县划归青岛市,渔业比重增加,青岛市水产管理局行政编制也有所增加。市内沧口、四方、市南、台西,由区Gov有关部门兼管渔业,水产行政事务多由市水产局直接办理。是年12月,青岛市渔业技术推广站改建为青岛市水产研究所。1959年2月,青岛市水产管理局改称青岛市水产局。是年4月,成立青岛市渔业生产指挥部,由市水产、商业、海运、交通、粮食等部门和驻青海军负责人组成。统一组织指挥群众渔业生产,发布渔情预报,直辖市渔港码头管理,水产品运销和渔需物资供应等事项。1960年,青岛市水产委员会和青岛市水产局政治部,机构编制均有所增加。
  “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岛市水产局机关受到冲击,职能部门大部分正常工作被迫中断。1967年3月,青岛市渔业生产指挥部,吸收昌潍地区水产负责人员参加。是年3月,青岛市水产局成立革命委员会,4月成立生产指挥部。5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支工”代表进驻青岛市水产局及所属单位,参加市水产局及所属各单位革命委员会领导工作。1968年6月,成立青岛市水产局领导小组。此时“工人宣传队”进驻局机关及下属企业,原机关工作人员多数下放劳动,行政管理工作基本停止。1970年2月,青岛市水产局革命委员会机构调整,局机关设办事组、生产组。1971年4月,成立青岛地区渔业指挥部,吸收昌潍、惠民等地有关水产单位负责人参加。1972年11月,青岛市水产局设政治部和生产指挥部。1973年4月,按省、市革命委员会指示,青岛市水产局生产指挥部及所属各单位生产指挥部撤销,重新组建行政职能科室。9月27日,进驻青岛市水产系统的军代表全部撤出。1975年7月,青岛市水产局与青岛海洋渔业公司机构合并,统一成立青岛市水产局革命委员会。合并后,仍保留青岛海洋渔业公司名称,原经济核算体制不变,对外挂两块牌子,实行“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这期间,渔业生产尽管受到很大的干扰,但在某些方面却有着较大发展。70年代初期,借南部渔场的有利条件,以青岛港为作业基地的流刺网船增多,收港卸鱼量达4万吨以上,最多达8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到70年代中期,其他渔业码头和供销设施逐步完善,收青岛港卸鱼的船只渐少。1975年以后,青岛海洋渔业公司增加大型渔轮,舟山外海、温州外海渐次成为主要渔场。县、区渔业机动船生产也有较快发展,但渔捞产量却并未随船网增加而相应增长,青岛水产品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的水产业又有了突破性的发展。1979年,青岛市所辖渔区范围虽然与1959年相同,社队渔业劳动人数也均为2.7万人左右,但渔业机动船却增至1471只,并主要使用机动船作业,帆船作业已处于从属地位。水产养殖业趋向发展,海带养殖曾达3万亩,产量2万吨。时逢对虾养殖兴起,且迅速发展。青岛海洋渔业公司渔轮生产以闽东、对马海峡为主要渔场,并向钓鱼岛渔场发展。青岛海藻化工生产也发展迅速,70年代后期的胶、醇、碘生产能力分别为2400吨、1000吨和50吨,比70年代初增加70%,在全国、全省居首位,成为青岛渔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80年代初,原“三级所有”的渔业经济体制,由联合经营、专业经营和个体经营等生产方式所代替,渔民购船、增网势头极高,五年内,小机动渔船增加2400只,比改革开放前的总数还要多。木帆船增至4300只,达到历史最高船数,再度成为近海捕捞渔业的重要力量。为适应生产,保护渔业资源,加强了“拖改流”措施,群众渔业形成以流刺网为主的作业方式。1986年捕捞产量达7.7万吨,比1980年增1倍以上。1984年,山东远洋渔业公司在青岛成立,开始对阿拉斯加、毛里求斯、冈比亚海域进行探索,渔轮远征西非海域,并取得捕鱼成果;青岛市远洋捕捞船队的建立,使海上捕捞开拓了新领域。根据渔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机构也有了相应的变化。1978年12月,青岛市水产局与青岛海洋渔业公司机构分设,组建了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水产局,局机关行政编制85人。1980年1月,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水产局改称青岛市水产局。1982年7月,青岛市渔港管理服务站成立。1984年水产局机关行政编制50人,事业编制20人。1985年10月,局机关调整后,设办公室和渔业、渔政、养殖、科技、计财、企业、劳工、组织、宣传、保卫10个科。恢复渔业技术推广站,编制13人。另有物资站、渔港管理站等事业单位。在此期间,崂山、胶南、胶县、即墨、黄岛等县区,也先后恢复或成立水产局。莱西县水产综合公司、平度县水产服务公司,则兼管水产行政事务。
  随着贯彻执行“以养为主、养捕并举”的方针,青岛水产业“重捕轻养”的观念开始改变。到1987年,青岛对虾养殖出现高峰阶段,沿海港湾养殖水面达11.7万亩,产量7200吨,产值1亿元,已成为青岛渔业经济的大项和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青岛所辖县、区渔业基地设施逐步完善,形成各自的鱼货集散重点港口。国营水产商业利用自身优势,增强竞争能力,水产供销、加工、冷藏设施与渔业生产基本适应。水产市场活跃,供需矛盾开始缓解。1979~1985年,青岛市出口对虾7460吨,创汇达1.15亿美元,在青岛对外贸易额中属大项。海藻化工产品5年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占全国同行业之首。
  改革开放后的数年间,青岛水产业收到显著成效,捕捞、养殖、加工开始向渔工商一体化方向发展,水产品总产量超过历史最好时期的增长速度。青岛水产业不仅发展前景广阔,而且一定能够尽快地在经营规模、生产效益和增长速度方面,与全市国民经济发展所处的沿海经济优势相适应,为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做出无愧于时代的新贡献。

leon 发表于 2009-9-25 10:59

第一篇 渔业环境与资源  
第一章 海洋渔业环境

第一节 海湾、岛屿


  青岛沿海北起丁字湾,南至白马河口,海岸线730.64公里,所辖海湾多属天然渔业港湾,主要有丁字湾、鳌山湾、崂山湾、沙子口湾、胶州湾、黄岛前湾、唐岛湾、薛家岛湾、灵山湾、琅琊湾等。海岸北部以基岩质为主,中部主要为沙质,西南部沙质和基岩各占主要部分。沿岸有20余条河流入海,近海水域肥沃,有海洋生物生长繁殖的优良条件,形成近海良好渔场和养殖生产海域。青岛近海与渔业关系较大的海湾有10处。
  胶州湾 位于胶州市东南部,是山东最大的半封闭型内湾。湾口宽2.5公里,水域面积560平方公里,底质以泥沙为主,最大水深40米,中部水深10米,浅滩区占海域面积的1/3。沿岸有大沽河、白沙河、城阳河等10余条河流入。湾内营养盐高,饵料充足,为鱼、虾、贝藻生长繁殖的优良海域。沿岸多渔村。30年代以前,阴岛、黄岛是湾内的两个岛屿,以后逐渐成为半岛,形成两个渔业集聚点。80年代初,国家将胶州湾划为海洋资源研究开发保护实验区。
  崂山湾 位于崂山东部,南起崂山头,北至★山头,水域面积115.5平方公里,沿岸为基岩底质,湾长30.6公里,平均水深8米,底质泥沙。从崂山头向东南至潮连岛海域为近海主要渔场之一。
  丁字湾 位于即墨、莱阳、海阳三县交界处,东至丁字嘴西至栲栳头,湾内平均宽6.4公里,主流水深10米,海湾面积130平方公里。有五龙河、白沙河、店集河、莲阴河流入。湾内盛产泥蚶、菲律宾蛤等经济贝类,近岸性鱼虾资源较丰富,属沿岸优良渔场。
  横门湾 东北至三平岛,西北部包括泊子滩,东至赭岛,南至田横岛、驴岛与★山湾相接,面积约45平方公里。湾东部水深9米,为小型渔船的主要作业区;东陆戈庄至太平港一带,滩涂平缓,多为沙底质,面积约6000亩,适于贝类养殖的面积约占一半;山东头至驴岛和田横岛至白栏一带各有2000亩泥沙滩涂,可养殖贝类。
  鳌山湾 位于女岛及鳌山头之间,湾口宽11公里,水域面积150平方公里,水深10米。自七沟至前海东一段,滩涂平缓宽阔,面积为1.6万亩,泥沙底质,可养面积5000亩;抬头至黑子一段,北部高潮区很陡,底质为粗沙,中低潮区平缓,水质浑浊;南部泥沙底质,受风流海潮影响较大,滩涂养殖条件较差。
  小岛湾 系崂山湾之一部,东南以小管岛为界,东北至鳌山头,西至野鸡山接崂山湾,面积约40平方公里。盘龙庄至马山前一段,滩涂较平缓,面积约3000亩,可养面积约占一半。
  黄岛前湾 位于黄岛与薛家岛之间,北至黄岛东嘴,南至向阳嘴,呈喇叭形,面积24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5米,最深6.2米,泥沙底质。60年代以后逐渐成为重要养殖基地。
  唐岛湾 位于薛家岛西南,湾口在鱼鸣嘴与炮台嘴之间,面积14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3米,最深7.4米,硬、软泥底质。60年代以后逐渐成为重要养殖基地。
  薛家岛湾 位于薛家岛中部,黑孤石与显浪嘴连线以南,东至象头,西至向阳东嘴,面积1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6米,最深4.8米,岩礁砂砾底质。60年代以后逐渐成为重要养殖基地。
  灵山湾 位于鱼鸣嘴与大珠山嘴之间,湾口向东南,宽23.4公里,水域面积约107平方公里,鱼类资源较丰富,为近海优良渔场。湾内水深5~12米,泥底,海湾北临唐岛湾,湾口以灵山岛为屏障,避风条件好,为小型渔船作业的重要基地。
  青岛沿海共有岛屿50余个,分布在北部海域较多,南部较少。据《胶澳志》载:“黄岛,潮满则宛在水中央,潮退则接大陆,岛上居民多业渔盐”。阴岛(今红岛)是胶州湾内大岛,是青岛沿岸渔业集聚点。20世纪30年代以后,两岛逐渐成为半岛,渔业及其他经济均很发达。竹岔岛自70年代末,逐渐成为海珍品养殖基地。灵山岛附近海域,历史上一直为青岛近海的重要渔场。田横岛附近海域适于海参及石花菜等藻类生长繁殖。其他如长门岩、千里岩、大公岛、潮连岛等岛区水域,均为近海优良渔场。

leon 发表于 2009-9-25 11:00

第一篇 渔业环境与资源  
第一章 海洋渔业环境

第二节 浅海、滩涂


  青岛沿海10米等深线以内海域为578.03平方公里,86.7万亩。青岛前海及胶州湾临近市区部分4万亩;胶南和即墨两县浅海水域各有30万亩,可利用养殖水面以即墨为多;崂山区浅海水域约15万亩,以沙子口湾、麦岛湾、仰口湾、青山湾海域为主,可利用养殖的水面2万多亩,少于胶南;黄岛区浅海水域主要在黄岛前湾和薛家岛湾,可利用水面在2万亩以上;胶州市沿岸浅海水面2万多亩,未列入可利用水面。浅海水域可供筏式养殖的面积共14万亩,70年代末藻类养殖面积达3万亩,尔后海带养殖面积下降,80年代中期浅海水域利用率仅占1%。
  50年代末,对青岛浅海养殖区的海情进行勘察得知:马兰圈、沙子口、团岛湾、道关嘴等海区风浪小、流缓,较安全;田横岛、仰口、太平角、贵州路、四川路沿海,黄岛、小口子、琅琊、★口等海区多季风,受外海急流影响大;太平港、鳌山、浮山湾、四方、积来崖等海区,长浪或卷底浪较多,急流道较宽,流速快,犯多面风,属不安全海区。
  1960年对市区沿岸养殖区水质进行勘察表明:太平角嘴以东海区水质含氮量低,流大且急,犯西南风,海水透明度大;太平湾风浪较大,湾西部含氮高;汇泉湾至小青岛以东海区风浪大,水质最贫;小青岛以西至栈桥以东海区,湾内风平浪静,水质不肥,小面积海带养殖生产尚好;栈桥以西至团岛以东海区,有污水管道出口,水质较肥;团岛以西至棉花石为最肥沃海区,海带生长甚佳;棉花石至五号码头海区水质较肥;五号码头至湖岛以南海区水质较贫。
  沿岸滩涂总面积375.35平方公里,56.3万亩。近期可开发利用的有11.1万亩,按底质状况可分三种类型:沙滩1.6万亩;泥滩3.85万亩;半沙半泥滩5.65万亩。滩涂含有机质较富,底质粒度组成适宜于菲律宾蛤、泥蚶、文蛤、竹蛏、紫彩血蛤、牡蛎和光滑河兰蛤等生物繁殖生长,水产增殖条件优越。菲律宾蛤主要滩涂在胶州湾,约3万亩,泥蚶较丰富的滩涂主要在丁字湾、唐岛湾、棋子湾等,面积2万多亩。
  即墨县境内丁字湾,有五龙河、白沙河、店集河、莲阴河流入,水质肥活,饵料丰富,低潮水深5.9米,湾内潮间带属即墨县部分有5万亩,历来盛产贝类,养殖条件优越;鳌山湾可开发养殖滩涂面积有5000亩;横门湾滩涂可开发养殖面积3400亩;小岛湾滩涂可开发养殖面积1500亩。黄岛区潮间带滩涂面积6.47万亩,分布于各海湾和北大坝之间,半数为盐场和养虾场,适于贝类增殖的滩涂面积1.8万亩,主要在唐岛湾。
  胶州湾潮间带有适宜养殖菲律宾蛤的滩涂2.8万亩,属市区沿岸有1.2万亩,黄岛区9000亩,崂山县5000亩,胶南县6000亩,大部分尚未开发利用。
  胶州市沿岸有盐碱荒滩8万亩(其中盐场占用5.2万亩)潮间带滩涂宽3~4公里,面积2.8万亩,浅海区有2.7万亩,有大沽河、洋河等注入,水质肥沃。胶南县滩涂总面积9万多亩,可供养殖的有3万亩。沿岸底质,自东北向西南依势为缓坡、平坦、沙泥质、陡坡、沙砾石和泥沙质。有吉利河、白马河、潮河、横河、甜水河、胶河、巨洋河、风河、洋河、错水河等河流入,近海滩涂水质肥沃。适于菲律宾蛤、泥蚶、文蛤、竹蛏、牡蛎、光滑河兰蛤等贝类生长繁殖。平度境内,胶莱河下游临海处有盐碱地滩涂万余亩,可开发海水养殖生产。

leon 发表于 2009-9-25 11:00

第一篇 渔业环境与资源  
第二章 海洋水产资源

第一节 近海资源


  青岛沿海水产资源素负盛名。据30年代初调查,因有暖流经山东高角折向东北,故暖流性鱼类洄游至胶州湾及邻近海域,春秋两季产卵索饵的鱼类有近100种,形成丰富的水产资源。常见的主要鱼类有黑鲷、真鲷、牙鲆、高眼鲽、木叶鲽、舌鳎、鲅鱼、鲐鱼、鳓鱼、带鱼、小黄鱼、黑裙鱼、鲈鱼、★鱼、★鱼、花尾胡椒鲷、鳗鱼、鲳鱼、鳕鱼、黄鲫鱼、针鱼、燕鳐、红娘鱼、梭鱼、鲻鱼、黄姑鱼、青鳞鱼、鲨鱼、沙丁鱼、银鱼、黄鲼鱼、鳐、虾虎鱼、河豚等。虾蟹类主要有:对虾、鹰爪虾、站虾、梭子蟹等。软体动物主要有章鱼(蛸)、乌贼等。贝类有菲律宾蛤、泥蚶、红螺等。海参、鲍鱼、扇贝、海蜇等在青岛沿海也有一定数量。藻类主要有海带、紫菜、裙带菜、石花菜等。
  青岛近海至海州湾的真鲷资源曾闻名遐迩。但在20年代初,却因日本渔轮大量掠捕,开始衰退,至30年代由原年产四五千吨下降为1000吨,50年代初仅有100吨。胶州湾黑鲷、牙鲆、黄姑、梭鱼等资源,自50年代后期开始,因过度捕捞和污染危害,从年产三四千吨降为二三百吨,唯菲律宾蛤在1985年前维持在5~10万吨。
  青岛临海各县、区地方性水产资源丰富。
  崂山县沿岸主要有斑★、青鳞鱼、牙鲆、黄姑鱼、舌鳎鱼、墨鱼、鲈鱼、鳗鱼、光鱼、梭鱼、鲻鱼、面条鱼、蠓子虾、站虾、虾皮虾及海蜇等。石花菜主要分布于港东、难抓锚、麦岛及小黄山至东嘴、下长岭至青山等一带沿海,面积1200亩。港东至峰山西,泉下岭至小黄山,难抓锚至兰壁山及东嘴、三亩前、泉岭、石老人、麦岛等沿海有海参、鲍鱼分布,资源面积为海参1300亩、鲍鱼600亩。黄岛沿岸适于海参、鲍鱼生长的浅海水域约5000亩,优于其他海域,尤以竹岔岛为盛。胶州海域以鲻鱼、梭鱼产量为佳;即墨沿岸以黄鱼(六线鱼)、黑裙鱼、鲈鱼、虾虎鱼、对虾、鹰抓虾、海蜇为多。近海岩礁、岛屿有海参分布,石花菜分布面积有3200多亩,在青岛沿海占首位。胶南县海域的黄鲫、星鳗、鳗鱼、石斑鱼、鲈鱼、短鳍红娘鱼、河豚、宽纹虎鲨、团尾鳐、孔鳐、扁鳄、针鱼、乌贼、章鱼、海蜇、梭子蟹等,较其他海域为多。
  青岛沿海几种主要鱼、虾、蟹、贝类资源状况及洄游路线:
  真鲷,又名加吉鱼,属名贵鱼种。5月上旬在海州湾产卵后,群体向东北方向索饵洄游,青岛近海5月下旬为盛产期,以后逐渐游向渤海湾,9月开始南移,10月分布于千里岩、潮连岛东南部海域,形成秋汛,尔后南移越冬,翌年3月下旬北返。
  带鱼,春季产卵,群体自大沙海域经连青石南部北上进入海州湾,5月下旬至6月中旬产卵后,在海州湾东部至青岛外海索饵洄游,形成汛期。30~40年代沙子口外海和董家口外海为带鱼的集中产区,50年代后期资源明显衰退。
  蓝点鲅,4月中旬南部海域的鱼群向北洄游,4月下旬进入海州湾及青岛近海产卵、索饵,时间较长。灵山岛东南及近海水深20~40米水域广有分布。鲅鱼因适温性强生长快,近海资源较稳定。
  鲐鱼,沿海分布很广。3月初开始北上生殖洄游,5月初进入青岛外海及石岛外海,渔汛在5月中旬及7月上旬,青岛沿海及海州湾渔场资源较好。
  鳓鱼,又名白鳞鱼。4月下旬开始进入青岛近海及海州湾,5月中旬为旺期,6月下旬向北游至渤海湾。青岛外海的鳓鱼为过路群体,停留时间不长。
  燕鳐,青岛近海分布在千里岩、潮连岛、灵山岛海域,春季随鲐鱼游向沿岸产卵。燕鳐在青岛近海资源量不大,停留时间不长。
  远东拟沙丁鱼,属沿岸中上层鱼类,4~6月份青岛近海、海州湾20~60米深海域均有分布,生产旺季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系80年代初开发利用的资源。远东拟沙丁鱼适温最高为21℃,6月下旬青岛外海即不多见。
  ★鱼,俗称鲅鱼食,属温水性中上层小型鱼类。4月下旬至5月上旬洄游至胶州湾及青岛近海索饵产卵,常有★鱼集群,为定置网具的重要渔获资源。
  鲆、鲽类,胶州湾及邻近海域较丰,主要有牙鲆(牙片)、偏口油鲽(油偏)、黄盖鲽(沙板)、木叶鲽(鼓眼鱼)、舌鳎(牛舌头),以牙鲆产量最高。鲆、鲽属近海温水性或冷温性底层鱼类,4月中旬鱼群向浅水区产卵洄游,5月份资源增多,捕捞盛期7~8月份,此时浅海水温增高,移向深水海域,直至越冬场。60年代开始,鲆、鲽资源衰减。70年代后期,海洋水产科研部门在胶州湾作牙鲆鱼放流增殖。
  黄姑鱼,属暖温性近海中下层鱼类。5月上旬开始进入海州湾和青岛近海,渔期在5~7月,秋季随水温降低,逐渐游离青岛沿海向深水区转移。
  梭鱼,近岸浅水鱼类,是胶州湾和沿岸港湾的地方资源。在水温降至6℃以下时,由近岸游向深水处越冬,密集成群,渐处半冬眠状态,故有经验的渔民常有“打垛鱼”网获数千斤乃至数万斤之幸事。至3月中下旬,梭鱼游向沿岸,4~5月间群体到近岸浅水区产卵、索饵,形成近岸捕捞旺汛。
  鲻鱼,属近岸浅海半洄游鱼类,多分布在河流入海口“两合水”处。胶州湾所产称“沽鲻”,因产自大沽河口得名。沽鲻出产不丰,唯“出沽河者佳”,为胶州湾特产。60年代以后因大沽河下游生态环境改变,鲻鱼资源逐渐减少。
  东方★,亦称河豚鱼,俗称廷巴鱼,已知有红鳍东方★、假晴东方★等10多种。青岛近海资源量较少,多为条纹东方★。河豚鱼味甚美,唯内脏含毒,误食可使人致命,故须善为加工,血液肝脏断不可食。
  对虾,因个体大,又称大虾,属名贵海产品。青岛近海春秋两季均产,一般年产100~300吨,因其生长快成熟早,资源较稳定。80年代初开始在胶州湾、丁字湾实行对虾放流增殖,为青岛近海主要资源之一。
  鹰爪虾,学名鹰爪糙对虾,俗称立虾。青岛近海分布很广,产卵区多为沿岸海湾或河口附近海域。挂子网等定置渔业以此为主要捕捞对象。沙子口沿海用鹰爪虾加工的海米,名“金钩海米”,颇享盛誉。
  三疣梭子蟹,因其甲壳呈布梭形,中部有赘疣得名,繁殖力强,生长快,个体重250克左右者为多。青岛近海资源量较大,以初秋为盛。
  菲律宾蛤,又称蛤仔。胶州湾水质肥活,有利于蛤的生长繁殖,资源量稳定,为青岛近海渔业资源优势。
  海胆,系棘皮动物,俗称“刺锅”。青岛在80年代初,开始用以加工海胆酱出口,始得采捕利用。崂山湾资源较多,沙子口外海、胶州湾资源尚丰,年产约数十吨。
  海参,产于青岛近海的为“刺参”,属海参之上品。沿海分布面很广,但数量较少。青岛前海大黑栏、小黑栏、太平角湾、竹岔岛、斋堂岛等海域资源较集中。1960年调查,大小管岛、兔子岛、狮子岛、马儿岛、女儿岛等海域均有,但数量甚少。鲍鱼岛、大福岛深水海域有海参、资源量亦不多。
  石花菜,生长在低潮线下,水深8~12米水清流急的岩石上,青岛市区、崂山、即墨、胶南沿海均有分布。50年代以前资源较好,年产数百吨,60年代以后因过度采捞,资源渐衰。

leon 发表于 2009-9-25 11:01

第一篇 渔业环境与资源  
第二章 海洋水产资源

第二节 滩涂资源


  青岛沿海,潮间带和潮下带生物资源种类甚多。据1958年8月调查,胶州湾和沿海滩涂贝类资源,主要有菲律宾蛤、文蛤、红螺、竹蛏、泥蚶等10余种。李村河口两侧菲律宾蛤密度大,平均800个/米,但大量幼贝被采捞;小岛湾文蛤、四角蛤、西施舌等资源较多,但被严重损害;登瀛、麦窑沿海的泥蚶、竹蛏、牡蛎等资源也亟待保护。
  1981~1982年,青岛市水产局进行潮间带生物资源调查时,采集到生物标本300余种。其中经济贝类主要有菲律宾蛤、泥蚶、大竹蛏、长竹蛏、缢蛏、文蛤、紫彩血蛤、西施舌、魁蚶、褶牡蛎等;低值贝类有光滑河兰蛤、四角蛤蜊、扁玉螺等10多种;双壳类种类多,生物量高。其次为单壳类。四壳类占第三位,主要有布纹滕壶、虾蛄、大眼蟹、日本关公蟹、蝼蛄虾、鼓虾等。多毛类种类多,但生物量和栖息密度低。其中优势种是长吻沙蚕、巢沙蚕、多齿围沙蚕等,稀有的黄岛长吻虫、多鳃蛇形虫划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潮下带主要经济生物有海参、鲍鱼、石花菜、马粪海胆、毛蚶、菲律宾蛤等。泥滩优势种主要是泥蚶和四角蛤蜊;沙滩优势种主要是西施舌、紫彩血蛤、文蛤、大竹蛏和长竹蛏;沙泥滩优势种主要是菲律宾蛤和光滑河兰蛤;岩礁滩优势种主要是褶牡蛎等。另外,藻类生物量相当高,优势种主要有孔石莼、浒苔、萱藻、鼠尾藻、江篱等。
  崂山县沿海菲律宾蛤分布于胶州湾潮间带和潮下带,滩涂资源面积为2.3万亩。文蛤分布于土塞附近滩涂,资源面积2000亩;长竹蛏分布于河套沿海滩涂;光滑河兰蛤分布较广,沿海滩涂资源面积共2000亩。即墨县沿海滩涂有贝类资源40多种,藻类20多种,蟹类20多种。贝类主要有泥蚶、四角蛤蜊、杂色蛤、褶牡蛎、文蛤、西施舌、紫彩血蛤、毛蚶、鲍鱼、宽壳凿穴蛤、缢蛏等10多种。泥蚶多分布于北芦村至栲栳头低潮区的泥沙滩中,面积1.2万亩。60年代初,年产量500吨,80年代初降至100~150吨。1981年测定资源量有2600吨,平均密度68个/米。杂色蛤和缢蛏分布于丁字湾一带滩涂,70年代以前资源甚丰,以后因受污染等原因,资源衰退。胶州近海潮间带贝类资源,80年代初有20余种,蕴藏量大的有菲律宾蛤4000吨,镜蛤300吨,凹线蛤75吨,光滑河兰蛤1000吨,虾蟹及其他生物20种。胶南县沿海潮间带和潮下带生物资源有203种。其中,双壳类45种,甲壳类44种,单壳类35种,多毛类16种,棘皮动物10种,其他(腔肠、多孔、头足、腕足动物等)25种,藻类28种。已开发利用的有40多种,经济价值高、分布较广者有菲律宾蛤6000亩,泥蚶2000亩,文蛤6277亩,西施舌2250亩,光滑河兰蛤6217亩,长竹蛏393亩,刺参4000亩,皱纹盘鲍1250亩,石花菜3400亩。还有四角蛤蜊、褶牡蛎、马粪海胆等多种。
  潮间带及潮下带滩涂主要资源品种状况是:菲律宾蛤,主要分布在红石崖、前湾、后湾、女姑山、红岛和市区大港以北以及丁字湾区域,总分布面积为6.1万亩。生物密度,胶州湾东岸平均250个/米,西岸平均30个/米。泥蚶,主要分布在丁字湾、唐岛湾以及胶南尧头一带中、低潮区泥滩,面积约2.5万亩,资源密度多者300个/米,少者13个/米。竹蛏,多分布在沙滩中、低潮区,面积约6000亩,密度较稀。文蛤,主要分布在红石崖和小场沿海,丁字湾、横门湾及崂山湾的潮间带中、低潮区,面积约有1.6万亩,区域较广,但资源密度很小。紫彩血蛤,分布于丁字湾内沙滩,面积约4000亩,平均资源密度16个/米。西施舌,主要分布在胶南小场沿海低潮区沙滩,面积约5000亩,密度较稀;崂山湾、横门湾也有少量分布。低值贝类,以光滑河兰蛤为主,主要分布在女姑山、红岛、河套、王台、红石崖沿海和大沽河口中、低潮区泥滩,面积共约1.6万亩,生物密度多者6万粒/米,少者3万粒/米。

leon 发表于 2009-9-25 11:01

第一篇 渔业环境与资源  
第三章 淡水渔业资源

第一节 淡水水域


  1985年,青岛市辖境河流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33条,较大的大沽河流域面积4631平方公里,胶莱河、小沽河、泽河流域面积均在500平方公里以上。崂山县境内多季节性河流,水源不丰。
  青岛淡水渔业水域有:产芝、尹府两座大型水库,可供养鱼的水面分别为3.25万亩和1.35万亩;中型水库19座,水域面积5.6万亩;小型水库334座,水域面积3.6万亩;湾塘7523个,水域面积5万亩;河道2000亩,总共19万亩。另有可建淡水养鱼池洼滩地近100万亩,以及地热水、工业余热水资源有待于充分利用。崂山水库属城市供水基地,自60年代中期不作养鱼开发水域。
  崂山县,有水库38座,其中库底较平坦、水源较充足的有上藏、东李村、沙沟、丹山、黄埠、夏庄、山东头、朱家洼、枯桃、付家埠、金沟、毕家村、沟崖、石家庄、宋哥庄、王哥庄、龙口17座水库。全县适于淡水养殖的水库和塘坝有340个,总面积1.35万亩。境内大小河道24条,多发源于崂山及其支脉的季节性河流,较大的白沙河全长32公里,流域面积209平方公里;张村河全长21公里,流域面积69平方公里;李村河全长16.7公里,流域面积38.6平方公里。有20条河流在境内入海,海域水质肥活,水产资源丰富。
  黄岛区,内陆有可供养鱼的小型水库11座,水域面积1725亩;湾塘193个673亩;大口井131眼227亩,水资源总量为5497万立方米。
  即墨县,有王圈、宋化泉、石棚、挪城4座中型水库,总库容量4300~9590万立方米,可供养鱼水面8659亩,自60年代初开始养鱼。小型水库45座,坑塘339个,可供养鱼水面6000多亩,水资源不丰。
  胶州市,内陆水域水源较丰。有大小湾塘506个,水域面积6000亩,占总水域面积的30%;中小型水库45座,塘坝23座,可供养鱼水面1.2万亩。主要河流有大沽河、南胶莱河、桃源河、胶河、墨水河、洋河等,多为季节性河流,淡水养鱼潜力很大。
  胶南县,从50年代后期开始建中型水库4座,小型水库136座,丰水年总水面达3万多亩,可供养鱼面积2.4万亩。有湾塘等其他水域800多处,水面7000多亩。淡水水域受降水量影响,主要保农田灌溉用水,养殖生产不稳定。
  平度县,淡水水域有大、中、小型水库16座,水面2.6万亩。尹府水库水面1.35万亩,库容量1.6亿立方米,属大型水库。有湾塘2463个,水面13411亩;塘坝765座,9830亩;平塘605个,2118亩;旧河道95条,3143亩。淡水水域总面积5.5万亩,可供养鱼的水面约3.6万亩,1985年养鱼水面达68.3%。
  莱西县,境内大沽河水系北南贯穿,大小支流61条。小沽河、大沽河、朱河、五沽河等,水域资源广阔。有大、中型水库4座,水面8万亩。其中,1959年建成的产芝水库,水域面积5.67万亩,库容量4.02亿立方米,为青岛市蓄水量最大的水库;小型水库52座,水面8000亩;湾塘(池)1086个,水面6400亩;平塘479个,水面2450亩;塘坝92座,水面2018亩,各类水域总面积近10万亩。养殖条件较好的水面占50%,是青岛市淡水养殖基地县。

leon 发表于 2009-9-25 11:01

第一篇 渔业环境与资源  
第三章 淡水渔业资源

第二节 淡水资源


  60年代以前,青岛内陆水域自然生长的生物资源品种有鲤、鲫、鲶、乌鳢等数十种,但产量很低。自50年代末开始,从南方移殖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培育苗种。放养成鱼后,渐次移殖团头鲂、罗非鱼等品种,经济价值有很大的提高。1985年,动物类主要有鳗鲡、青鱼、草鱼、白鲢、鳙鱼、鲤鱼、鲫鱼、泥鳅、团头鲂、乌鳢、鲶鱼、尼罗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虹鳟青虾、中华绒螯蟹、泥螺、褶纹冠蚌、甲鱼、福寿螺等57种;植物类有菱、聚草、香蒲、小眼子藻、芦苇、藕、浮萍等32种。水库浮游生物比湾塘少,水域中底栖生物有水蚯蚓、无齿蚌、田螺、河蚬等,可为淡水鱼类饵料。崂山特产仙胎鱼远近闻名,但资源已不多见。1985年在八水河、白沙河有少量发现。即墨县利用温泉越冬鱼种较其他县多,引进红尼罗罗非鱼属特色品种。胶州通海索河洄游鱼种有梭鱼、鲻鱼及沽河毛蟹等。沽鲻和沽河毛蟹属胶州特产。胶南淡水鱼移殖品种较多,有草鱼、鲢鱼、鳙鱼、尼罗罗非鱼、南昌红鲤、长沙高背鲤、散鳞镜鲤、鲂鱼等。尼罗罗非鱼海淡水驯养成功。莱西县有淡水鱼类32种,分属5目9科23属。鲤鱼科鱼类是最大种群,有鲤、鲫青鱼、草鱼、鲴、鳙、鲢鱼和团头鲂等22种;鳅科3种;★科1种;鲶科1种;鳃科1种;鲡鱼科2种(尼罗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虾虎鱼科1种;鳢科1种;鳗鲡科1种。湾塘水库的水生动物,1962年在产芝水库及店埠乡湾塘取样测定,有浮游动物4大类67种,每升水含量1000~2000个,浮游植物6门101种,升水含量50~200万个,鱼类的天然饵料较丰富。水生植物是草食性鱼类良好的饵料资源,芦苇、蒲草、莲藕等经济植物亦较丰富。另有贝类、甲壳类水生动物和甲鱼等。平度淡水鱼类资源主要有草、鲢、鳙、鲤、红鲤、镜鲤、团头鲂、长春蝙、三鱼鲂、圆吻鲴、细鳞、斜颌鲴、日本白鲫、鲫鱼、翘嘴红★、中华★★、麦穗鱼、棒花、马口鱼、鲶鱼、黑鱼、泥鳅、花鳅、大★付泥鳅、鳗鲡(白鳝)、虾虎鱼、尼罗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青虾、秀丽白虾、中华绒螯蟹、褶纹冠蚌、田螺、甲鱼等30多种,与其他邻近县淡水鱼类资源大体相同。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