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志38:水利志 第八篇 水利基础
第八篇 水利基础作为水利基础工作的水文事业,在青岛发端较早。最早的气象台建于1898年,最早设立雨量站是在1931年,而水文站则建于1946年。至1987年,水文站网已是星罗棋布,机构健全,自成体系,为水利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青岛市的水利勘测设计工作起步于80作代,在此之前兴建的水利工程,大多由省勘测设计院代为勘测设计。专业教育和科技工作虽建局后即已开展,但真正兴旺发达也是在80年代之后,随着水利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水利基础资料,而且对保证和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尤为重要。 第八篇 水利基础
第一章 水文事业
1897年11月德国侵占青岛后,于1898年设立“青岛气象天测所”,以后又在崂山李村设立测候所进行雨量观测。1931年,南京国民Gov在胶县、平度和即墨设立雨量站;1946年在胶莱河建水文站3处,在五沽河设立水文站1处;1947年在北胶莱河设立水文站1处。1949年建国后,华东军政委员会成立,直接领导华东地区的水文工作。1951年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渤海胶东水文区领导。1953年由山东省人民Gov农林厅水利局领导。1955年由山东省水利厅领导。1964年由山东省水文总站领导。
1953年前,除青岛气象台和李村气象站观测雨量外,无其他水文观测项目。1954年10月,青岛市自来水公司在崂山白沙河设立月子口水文站,进行各项水文要素观测,目的是为兴建月子口水库(崂山水库)搜集水文资料,该站由市自来水公司领导。1957年由月子口水库工程筹备处领导。1958年由山东省水利厅领导。1959年5月水库建成蓄水,月子口水文站改为月子口水库实验站,同年7月16日改为崂山水库实验站,于1960年在崂山水库流域内,设立进库站和径流站3处;1963年增设径流站1处。水文职工共16人。1970年,崂山水文实验站实验任务完成,径流站先后撤销。崂山水文实验站改为崂山水库水文站,于1976年在李村河设立阎家山水文站。1979年,即墨、胶县、胶南3县的4个水文站划归崂山水库水文站,同年3月23日经省批准成立青岛水文分站,办公地点由崂山水库迁到青岛市。由青岛市水利局代管,水文职工共42人。1984年,将莱西和平度县的7个水文站划归青岛水文分站。1987年末青岛水文职工共70人。 第八篇 水利基础
第一章 水文事业
第一节 站网
德国侵占青岛后,于1898年4月设立“青岛气象天测所”,以后又在李村设立测候所观测雨量。1931年,南京国民Gov在平度、胶县和即墨设立3个雨量站,但不久停测。1948年8月,解放区胶东行署于五沽河刘家庄,南胶莱河杜家庙,北胶莱河双庙、瓦庙口、阎家村等处,设立汛期水文站。1950年,山东省水文总站在胶莱河吴家口及落药河凤凰屯设立水位站。1951年7月设立大沽河南村二等水文站,1953年改为一等水文站。自此,在全市开展水文测报,并逐步进行水位、流量、泥沙、土壤湿度,径流实验等工作。1955年开始实施水利部颁发的《水文测验规范》。1958年,按省站网规划方案建成全市水文站网,并全面开展了水文测验、报汛和水文预报工作。1962年后,站网重新调整,并更新了测验设施,建成了部分自记水位台,安装了部分自计雨量计。1965年,在山东省水文总站统一领导下,制定了站网调整规划并付诸实施。1978年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加强了测站建设,推行目标管理,使水文测报质量不断提高,并开展了水文实验和分析研究,扩大服务范围,逐步实现水文资料电算整编,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水文分析预报工作。
建国后,曾在各个时期水文站网规划时增设和调整了各类水文测站,尤其在1958年以后,因大兴水利,全市兴建了很多水库和塘坝等水利工程,并随之建立了许多水文测站。1965年后,在水文站网重新规划时,进行了调整。到1987年,各类水文测站有:控制站1处、区域代表站6处、专用站1处、径流站5处、辅助站8处、雨量站77处、蒸发站3处、地下水位站144处。 第八篇 水利基础
第一章 水文事业
第二节 测验
水文测验是项艰苦的工作,而且时有危险。如:葛家埠水文站职工,在1964年7月6日抢测洪峰时,水文缆道被冲垮,所乘2只测船被冲翻,9人全部落水,顺流而下,幸被莱西、胶县地方Gov奋力抢救才免遭伤亡。再如:崂山水库的毕可云、周亚东,在1985年9号台风的狂风暴雨中到坝上观测水位,在更换记录纸时,毕可云的脸被风刮下的门窗玻璃划破,自记纸也被刮进水库。周亚东奋不顾身,跳入几米深的水中,与狂风恶浪反复搏斗,终于将宝贵的水文资料抢回手中。此时他身上已被石头划破多处,鲜血直流……
测验项目 建国初期的测验项目有:水位、流量、泥沙、水面比降、地下水位、冰情、水温、岸上气温、降水、蒸发、冻土深、风向风力、能见度、天气现象、温度、湿度、气压、入渗等。60年代初增加了水化学、水质污染、水文调查,同时停测了入渗和有关的气象因素方面的项目。至1987年,各站观测的项目,按各站性质各不相同。
测验方法与测验设施
水位流量观测 1948年开始水位观测,采用直立式木质观读式水尺,建国后大多数采用直立式搪瓷观读式水尺,人工定时观测记载。1975年后,山东省水文总站提出水位自记化要求,1987年共建成自记水位台13处。
建国前流量测验多采用水面浮标法施测或用比降法推算流量,很少用流速仪法测流。1955~1958年,山东省相继配发了多种型号的流速仪,至1987年全市有各种流速仪108架。主要测流设备有测船:建国初有测船4只,至1987年共有测船7只。过河缆:1964年开始于大沽河南村站建成使用,至1987年全市共建成6处。浮标投放器:1958年在胶河皇姑庵建成使用,至1987年全市共建成6处。水文缆道:1965年在白沙河乌衣巷站建成使用(带吊箱),至1987年全市建成11处。
泥沙测验主要是提取水样,一般采用瓶式或横式采样器,泥沙处理采用过滤法。
降水、蒸发观测 建国前和建国初期,降水量观测一般使用普通式雨量器,1954年部分使用“苏式”雨量器,1963年开始使用自记雨量计,使雨量全部形成自记化。至1987年全市自记雨量站计52处。建国后蒸发观测,使用套盆式观测器,1964年3处蒸发站全部更换成较先进的E—601蒸发器。
水化学、水质监测 1961~1987年,全市水化学、水质监测站共有6处,仅能提取水样,须送有关科研单位代为化验,自行整编成果。 第八篇 水利基础
第一章 水文事业
第三节 资料整编
建国前虽有少量水文资料,但未作整编刊印。建国初期,水文资料整编工作主要是在年底前或次年初,由山东省水文总站集中人员,对各水文测站原始资料的计算进行复核、审查,编入《水文年鉴》。1955年水利部颁发《水文测站暂行规范》,规定各级水文测站要进行“随测算、随发报、随整理、随分析”工作。青岛市水文资料,则在1951~1953年刊入《渤海胶东区水文年鉴》、1954~1957年刊于《鲁北胶东区水文年鉴》。1965年,水利部又颁发了《水文年鉴审编刊印须知》,统一了资料整编报表格式和要求,提出了水文年鉴汇刊前各阶段工作要求,确定各道工序的职责。在执行《水文年鉴审编刊印暂行规范》的同时,也贯彻执行了省水文总站制定的《水文资料整编补充规定》,从而使全市水文资料整编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1976年,水利电力部颁发了新的《水文测验试行规范》及《水文手册》,省水文总站制定了新的《水文资料整编补充规定》,提出了水文资料整编方法,对技术要求及各阶段工作内容均作了具体规定,在遵照执行的同时,开始对雨量资料应用电子计算机整编。水文资料的刊印工作,由省水文总站统一安排进行。青岛市1958~1987年的资料,刊于《黄河流域水文资料》第四卷第九册。青岛水文资料整编的具体成果有:水文年鉴、特征值统计、水文手册和水文图集。 第八篇 水利基础
第一章 水文事业
第四节 水情预报
水文情报
报汛站网 50年代初,报汛站较少,只有大沽河南村站为常年重点报汛站。此外有部分汛期报汛站,各站负责不同的报汛任务。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报汛站逐年增多,至1987年全市共有报汛站45处,其中常年站33处、临时站12处。这些报汛站基本控制了全市降水的时空分布,也控制了河道、水库的水位、流量等的变化过程,已形成合理的报汛站网。
报汛工具 一般采用电话传至邮电局发报。1977年莱西县产芝水库首先启用超短波电话机发报。此后,崂山水库也相继使用。
报汛内容 有降水、水位、流量、水库蓄水量等。除报水情外,从60年代起,还开展了墒情测报。以上内容可以及时地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向有关领导机关和收报单位发报。全市每年平均发报3000份。
水文预报 1960年前,全市主要河流及水库的洪水预报方案、洪水预报图表,由省水文总站制定并进行水文预报。1960年以后,河道、水库洪水作业预报,一般由测站和分站发布。但遇重大工程措施的洪水预报,则报省水文总站经会商后发布预报。全市每年平均发布预报30次。 第八篇 水利基础
第二章 勘测设计
1979年前,青岛市无水利勘测设计机构。1979年12月8日,经青岛市革命委员会青革发〔1979〕275号文件批准,成立了青岛市水利局水利勘测设计队,1984年7月由队改为室。1987年1月,市水利局水利勘测设计室改称为青岛市水利勘测设计室,隶属市水利局,为科级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经济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87年,莱西县、胶州市成立水利勘测设计室,之后其他各县(区)也相继成立勘测设计专业机构。至此,青岛市的水利工程建设多由市、县(市、区)勘测设计单位进行勘测设计。 第八篇 水利基础
第二章 勘测设计
第一节 普查勘探
水利普查面广、项多,包括大小河流及其流域情况,土地、农、林、水、水资源、水利区划、水利工程及水土保持等。1936年,山东省建设厅组织了对胶莱河的全面普查,以缩短海运航程、便利交通、发展经济为目的。普查项目有干支流情况,水位、流量、流速、雨量、堤防、桥梁、航运、南北海口、水旱灾害、交通、工商今昔概况等。1946年又普查了桃源河泄水情况及附近盐碱地状况。建国后,为满足防洪、河道治理和发展农业的需要,各级Gov组织了多次水利普查勘探工作。1955年,山东省水利厅组织人员,勘察了大沽河岁修工程中遗留的险工、涵洞等。1957年由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水资源普查队,对大沽河流域水利资源、河道情况、水土流失、沟洫畦田及灌区进行了全面普查。同时对白沙河、李村河、张村河、墨水河、莲阴河等一些滨海河道进行了普查,普查内容包括流域地形、河道特征值、地质、水利设施、水旱灾害及社会经济状况等。1959年,全国水网规划时,为解决山东内海出口,以利国防和经济发展,由国家北海规划办公室、山东省交通厅及青岛市水利建设指挥部,共同对胶莱河进行了全面勘察。1958年普查了崂山区水库塘坝535座。1974年普查了青岛市地下水分布情况、动态规律以及储量。1982~1983年普查了青岛市水资源并进行了水利区划工作。1982~1984年,对青岛市大、中、小型水库和灌区设计灌溉面积、河道防洪能力、水电综合经营进行了“三查三定”。1985年,由市水利局和农业、林业等部门组成普查队,对青岛市水土流失面积及时空分布等情况进行全面普查。这次普查共调查了25个典型小流域;测量了35座水库塘坝;调查50米以上干、支、毛沟670条;调查不同地种、侵蚀深250余次;编写普查报告并绘制各种图、表等100余份。
水利工程的勘探工作,在建国初期是采用竹弓冲击钻、人工麻花钻进行土层钻探。随着水利工程的发展,逐步更新了钻探设备,推广和应用了新技术。1957年,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武汉勘测队对崂山水库大坝及溢洪道进行地质勘探钻孔179个,进尺998.36米。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对产芝、石棚、铁山、宋化泉等大中型水库分别进行了地质勘探。1976年,莱西县机井队,勘探了北墅水库溢洪道,钻孔45个,进尺339.54米。1979年以后,水利勘探在为水利工程服务的同时,也在城市供水、工业、民建工程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地质勘探。1979~1986年,市水利勘测设计室分别对高格庄水库副坝、宋化泉水库库区、崂山县大石村水库坝址、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至铁山水库33公里供水线路、烟青公路20公里线路、青岛拖拉机厂拟建工程、崂山镀锌厂车间工程、李村老桥改造工程、青岛振兴商品房公司工程、烟青公路墨水河建桥工程、王鳌公路土寨建桥工程、黄岛阴家河建桥工程、烟青公路即墨立交桥和流亭立交桥工程等进行了地质勘探。 第八篇 水利基础
第二章 勘测设计
第二节 工程测绘
建国初期的测量任务多由省级测量队伍来完成。1958年青岛市水利建设指挥部成立后,下设工程科,负责测量任务,但一些大的测量项目仍由省级测量队协助进行。随着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测量任务增多,市、县、乡镇水利部门的测量人员逐步形成了专业化。使用的测绘仪器也由简到精,至1987年,各种测绘仪器已充实到各级水利部门,并具备了一切测量条件。测量的范围包括地形、河道、纵横断面等。1953年,国家从战略角度出发,计划将胶莱河拓宽加深,使两海直通航运。由山东水利局第七测量队施测全河段1/5000地形图。1956年,施测北胶莱河纵断面96公里,横断面96个,施测南胶莱河纵断面58公里,横断面62个。1957年,施测胶莱河改道二四线穿各河沟纵断面56.2公里,横断面36个。1964年,施测胶莱河纵断面155.1公里,横断面351个。1973年,施测胶莱河口纵断面132公里,横断面29个;同年施测北胶莱河河道地形30平方公里。1957~1959年胶潍流域地形测量时,其中包括胶莱河北自胶州湾口、南至胶莱河口全部河道,并绘制1/10万地形图。1958年,崂山郊区水利科施测500~1500万立方米的8座水库流域地形,约100平方公里。1965~1984年,由崂山水文站、崂山水库管理所、山东省水文总站测量队,分别进行崂山水库淤积测量7次,其前5次测量结果,经计算分析和统筹,确定以1971年数为准,总淤积量为146万立方米,1975年、1984年测量数供参考。大沽河纵横断面测量,上自产芝水库下至海口,1983年和1986年各施测一次。1979年以来的测量有: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供水线路,由开发区至胶南铁山水库至陡崖子水库至吉利河水库,施测范围长65公里,宽1公里,测水准800公里,地形测量22.1平方公里(1:2000)。洋河测量由山洲水库至入海口,施测纵断面25公里,横断面100个。白马河施测纵断面36.9公里,横断面70个。 第八篇 水利基础
第二章 勘测设计
第三节 规划设计
建国初,青岛市无专门的水利规划设计单位,水利规划设计工作,一般由分管水利的部门负责。那时水利重点是防洪排涝,1958年以后便以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发展农业生产为主。1958年,青岛市水利建设指挥部成立,下设工程科,负责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但修建水库、河道治理等一些大的工程项目,则由省水利勘测设计院负责,小型的工程则自行设计,必要时由上级部门协助进行。70年代后期,为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青岛市水利局勘测设计队于1979年成立,同时开展了水利规划设计工作。自此进行了白马河、吉利河、洋河3条河流的规划设计,高格庄、黄同、北墅3座水库保安全工程的设计,青岛市部分供水线路、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前湾港、黄岛电厂等供水工程26个项目的设计,以及小型水库保安全工程,小型城镇供水工程和以增加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土建工程等的规划设计。 第八篇 水利基础
第三章 教育、科技
建国初期,青岛市水利技术干部极少。1954年,从事水利专业的人员,几乎无科班出身,大部分是经山东省水利厅技术干部培训班短期专业培训的。1957年以后,才有山东省水利学校毕业的学生,分配到各级水利部门工作。50年代末,又有少量水利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到各级水利部门。从80年代起,为提高农民水利员的技术水平,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根据山东省水利厅有关规定,对多年从事水利工作,凡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经验,并在水利事业中做出贡献者进行了职称评定,分别晋升了助理工程师和技术员。到1987年底,水利科技人员不但数量增加,而且业务素质也有很大提高。 第八篇 水利基础
第三章 教育、科技
第一节 专业教育
50年代初,水利技术干部大都缺乏专业知识。为此,将部分人员派到省水利培训班学习或选送到水利学校进行专业培训。50年代末到70年代,市、县各类水利培训班、补习班、地方水利学校相继建立,全市培训水利技术干部419人,培训农民水利员、排灌机手、打井机手共4698人。80年代,各级水利部门举办各种培训班,共培训水利干部840人,专业进修180人,在电大、函大和职工大学学习的101人。 第八篇 水利基础
第三章 教育、科技
第二节 水利科技
青岛市的水利科学技术是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得到进步和提高的,是在群众性大办水利工程中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的。水利科技从建国初期简单的工具改革、操作方法的改进,逐步发展到精巧的工程设计、合理的灌溉手段、先进的施工工艺以及承担国际科研课题。水利科技工作者同广大水利职工一道,在多年的水利建设中,开展了多方面的科学技术试验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为水利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贡献。到1987年,共取得较大科技成果36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的1项,获山东省科技奖2项,获省厅、地(市)级科技奖17项,获县级科技奖16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