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s Archiver

青岛酒店预订

leon 发表于 2009-9-25 10:14

青岛市志38:水利志 第五篇 水土治理

第五篇 水土治理



  青岛市1987年有土地面积10654平方公里,其中山丘区面积7160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67%。由于复杂的自然条件和历史上人为的破坏,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据1985年普查,全市有水土流失面积6228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58%。山丘区尤为严重,其水土流失占全市总面积的47%,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0%。
  建国后,对水土流失不断地进行了治理。1956年以前,主要在山地丘陵区进行闸山沟、砌谷坊、垒地堰等小规模治理。1958年后开始兴建水库塘坝,普遍开展挖鱼鳞坑、修围山渠、建梯田,初步控制了山丘区的水土流失。60年代以修梯田为主,重点治理山丘区。1970年,北方地区农业会议以后,整地改土掀起高潮。开始打破社、队界限,以人民公社为单位组织农建兵团或水利专业队,展开了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大兵团作战,在山丘岭地修梯田,闸沟拦洪;在洼涝区建能灌能排的条、台田;在平原区建沟渠林路配套的园田。80年代以小流域治理为主,收效显著。至1987年,仅山丘区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44平方公里,占山丘区水土流失面积的69.06%,占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5%。

leon 发表于 2009-9-25 10:14

第五篇 水土治理
第一章 水土保持



  建国以后,青岛市在水土保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到1987年底,共修建水平梯田144.52万亩,沟坝地2.23万亩,水土保持林141.37万亩,种草2.31万亩,采取其他措施226.17万亩,建水库塘坝3641座,谷坊2万余座。除重点治理山丘区外,还在平原区大搞林粮间作、洼涝改造和整地改土,这些措施对于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发展农业生产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历时年余的全市水土保持普查工作也为进一步治理水土流失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leon 发表于 2009-9-25 10:15

第五篇 水土治理  
第一章 水土保持

第一节 水土流失状况


  建国前,青岛的森林植被遭到日本侵略军的破坏,山丘区如崂山的茂密森林几乎被日本人砍伐殆尽,水土流失严重。建国后,在50年代进行了一些局部治理,但随着人口增加,滥垦荒地,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特别是60~70年代,在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和“文化大革命”时期,除自然因素外,人为的滥垦、滥伐、滥牧,以及工业建设中的开矿、采石等,促使水土流失面积又有扩大。
  青岛市水土保持委员会于1985年9月,组织水利、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领导和科技干部共150多人的水土保持普查队伍,对全市水土流失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历时年余,共调查了25条具有代表性的小流域,测量了35座水库、塘坝的淤积情况,调查了长50米以上的干支毛沟670条,不同地种的侵蚀深调查250多次。调查测算出:全市共有水土流失面积6228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8%;全市土壤年侵蚀模数2133吨/平方公里,土壤年均侵蚀深1.58毫米,土壤年侵蚀总量2296.7万吨。山丘区土壤侵蚀模数为2727吨/平方公里,年均侵蚀深2.02毫米,年土壤侵蚀总量1952.9万吨。全市水土流失根据轻重程度按国家土壤侵蚀分类标准分为6种情况:
  微度侵蚀区(按规定不算水土流失区) 面积4605.33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3.2%,年均侵蚀深0.44毫米,年侵蚀模数594吨/平方公里,年侵蚀总量269.38万吨。该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洼地及滨海滩地一带,包括平度、胶州、即墨、莱西和崂山等县(市)大部平原洼地。主要地种有水面、河谷平原、标准较高的水平梯田、“三合一”梯田及植被率大于0.9的林地等。
  轻度侵蚀区 即已经进行了水土流失治理的地区,面积2751.13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5.81%,占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的45.5%,年均侵蚀深1.41毫米,年侵蚀模数1903.5吨/平方公里,年侵蚀总量539.2万吨。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在青岛市近郊,包括崂山、黄岛、胶南、胶州和即墨等县(市、区)。主要侵蚀地种有水平梯田、平整的山间平原、淤平的沟坝地及植被率在0.7~0.9的林地和草地等。
  中度侵蚀区 面积2175.07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0.42%,占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的36%,年均侵蚀深2.52毫米,年侵蚀模数3402吨/平方公里,年侵蚀总量761.9万吨。主要分布在胶南县的西北部和胶州市的西南部。主要侵蚀地种有坡式梯田、土沙路及植被率小于0.7的林草地等。
  强度侵蚀区 面积785.33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37%,占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的13%,年均侵蚀深4.62毫米,年侵蚀模数6237吨/平方公里,侵蚀量504.3万吨,主要分布在即墨县东部崂山山脉延伸的沿海丘陵地带。主要侵蚀地种有地面坡度15~20度之间的顺坡耕地、幼林果地、坡式梯田、稀林地和部分荒山荒坡等。
  极强度侵蚀区 面积197.13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85%,占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的3.26%,年均侵蚀深7.67毫米,年侵蚀模数10355吨/平方公里,年侵蚀总量210.2万吨。主要侵蚀地种有20~25度的山坡地,包括较陡的坡式梯田、农田隙地、开荒地、沟道坡面等。
  剧烈侵蚀区 面积140.06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32%,占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的2.32%,年均侵蚀深0.6毫米,年侵蚀模数810吨/平方公里,年侵蚀总量11.7万吨。主要分布在山区有石砾和裸岩坡、高山峻岭植被差的崂山、大泽山的一部分,胶南县的铁橛山、大小珠山等荒山秃岭上。
  由于复杂的自然因素和历史上滥用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使水土流失比较严重,而且日益加剧。有些山丘贫困区只图近利,不顾长远,大搞“帮忙田”,水土流失严重,形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1985年普查证明,水土流失总面积比建国初期的4987平方公里增加了1241平方公里,增长了25%。水土流失造成土层变薄,地力下降。全市土壤年流失量为2296.7万吨,相当于8.5万亩土地的30厘米厚的耕作层流失。据土壤普查资料估算,每年流失土壤中的有机质19.28万吨,氮肥1.29万吨,钾0.17万吨,磷0.01万吨,折合标准化肥9.5万吨,全市受危害的耕地28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1%。水土流失对水利工程危害也很严重。全市3395座水库、塘坝都有不同程度的泥沙淤积,尤以小型水库、塘坝严重。全市每年沟河、库塘淤积泥沙约1700万立方米,其中山丘区1446.6万立方米,占淤积总量的85.1%。据抽样调查推算,水库塘坝淤积量约占总淤积量的25%,沟河淤积约占75%。淤积最严重的是即墨县一座兴利库容16万立方米的小(二)型水库,至1985年已淤积了14万立方米,仅剩2万立方米库容,已基本报废。水土流失大量泥沙进入河道,抬高河床,影响防洪排涝。如大沽河,1964年能安全行洪流量4500立方米每秒,到1985年河床已淤高0.6米,仅能勉强通过流量2170立方米每秒。行洪能力比1964年降低一半多。

leon 发表于 2009-9-25 10:15

第五篇 水土治理  
第一章 水土保持

第二节 水土流失治理


  治理概况 建国前,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很少,规模也小,多是农民自发垒地堰、整修梯田、种草、植树等,收效不大。建国后,水土保持工作得到了重视,开展了大规模的治山治水运动。1953年农业合作化后,贯彻执行国家和山东省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方针政策,进行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的水土保持治理,采取因地制宜、沟坡兼治、集中治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挖鱼鳞坑,修围山渠,建谷坊、缓水坝、塘坝、水库,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工作大规模地开展起来。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及1960年开始的1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水土保持工作曾有停顿,而且山林植被破坏严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水土保持工作又受到重视,80年代推广了按小流域承包综合治理和管理,使水土保持工作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崂山一带在历史上就有修梯田、砌石地堰、植树造林的好传统。建国后,即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据1955年统计,崂山一带共植树造林50.97万亩,其中封山育林40.49万亩,人工造林7.8万亩,栽植果树2.68万亩,修复了被冲垮的梯田。1953年开始,勘察规划白沙河上游水土保持工程。至1956年,共治理了北九水以上小流域18条山沟,修建谷坊200余座。即墨县于1957年12月召开全县水土保持工作会议,确定以闸山沟、植树造林为主开展水土保持工作。1958年闸山沟209处,挖鱼鳞坑38万多个,修梯田3万多亩。在山区实行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使全县的树木面积由4万亩增至17.6万亩。
  50年代后期,大、中、小型水库从无到有发展很快,相继建成后的水库很快的发挥了水土保持、防汛、灌溉等效益。60年代,推广山东省莒南县厉家寨、黄县下丁家大队创造的高标准水土流失治理办法,各县树立自己的样板,举办水土保持培训班。1964年,平度县在大泽山公社举办治山学习班,山区各乡镇派员参加,边学习,边实践,与当地群众一起在北昌村的北山坡及团子石南岭,修建砌石堰梯田110亩,作为治山样板。1974年,平度县推广该县云山公社王埠村在山区搞水土保持的经验。山区各公社都成立了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治山治水,大搞以整地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整修“三合一”梯田4.1万亩,治理水土保持面积24.51万亩。胶南县于70年代以铁橛山为重点进行了大面积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1974~1976年,大村公社每年组织4000人进行藏马山围山河等水土保持工程,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4万亩。1976年冬,胶南县组织寨里、藏南、张家楼3处公社2.5万人对横寨岭进行治理,并组织2000人的专业队年年进行水利配套建设。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9万亩。1977年冬,组织藏南、隐珠、铁山等3处公社和县“战山河民兵团”及县直机关等单位共2.5万人对双凤岭进行治理;1987年继续治理,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4万亩,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级Gov更加重视水土保持工作。80年代初,积极贯彻1982年7月国务院颁发的《水土保持工作条例》和全国第四次水土保持工作会议精神,推广以户承包或集体承包小流域治理和经营管理为重点,集中治理,连续治理,使水土保持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到1987年,山丘区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44平方公里,占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5%,占山丘区水土流失面积的69.06%(其中按小流域治理24条,面积260平方公里),共整修水平梯田144.52万亩;整治沟坝地2.33万亩;栽植水土保持林141.37万亩;种草2.31万亩;其他方法治理的226.17万亩。
  小流域治理 50~60年代,少数地方已开始了按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80年代初,青岛市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开始由面上“撒胡椒面”的治理,转为重点治理、集中治理、连续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治一片,成一片,效果显著。根据《山东省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办法》和《小流域治理成果验收办法》,制定了青岛市小流域治理办法,建立了从水土保持工程项目的确定,到工程的规划设计、审批及施工的监督检查、竣工验收等制度,有效地促进了小流域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对确定的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实行经费扶助,对于水土流失较重、经济收入较低、积极性较高的地方,实行优先安排扶助的办法。通过适当的经费扶助,使其早日完成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早日脱贫致富。除青岛市及各县(市、区)安排的扶助项目外,还采取了村办的项目由乡、镇扶助,户办的项目由村扶助。这些扶助办法促进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很快地发展起来。到1987年,全市已有4种不同形式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及其经营管理工程:
  崂山县傅家埠村水土保持工程 惜福镇傅家埠村总土地面积7610亩,其中荒山沟谷4010亩。村东2条大沟,逢大雨时,山洪暴发,泥沙俱下,水土流失面积达653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5.8%。该村1951年少量造林、栽果树,1956年全面规划,综合治理。1957年建小水库1座,1958年掀起了治山、治水、治土高潮,至1959年基本上实现了水土保持标准化要求。经多年连续治理,已在近山顶处挖水平沟6条,总长360米;陡坡上挖鱼鳞坑14万个;山腰中挖截水沟40条,总长11891米;在25度左右的山坡上挖水平沟9169米;修围山梯田600亩;建蓄水池80个;梯田与山坡交界处挖环山沟6处;在山沟中建小水库2座,塘坝3座,谷坊400座,沟头防护150处;整修主要道路2条,共完成土石方29.7万立方米。山坡栽植水土保持林2928亩,每亩有树500~700棵;近山丘岭植果树85921棵,面积2222亩,年产水果49.5万公斤。粮食亩产达300公斤,粮食总收入15.5万元,蔬菜收入7.9万元,林业收入1.4万元。傅家埠村的水土保持工程是崂山郊区直接抓的典型,是中共青岛市委的工作点,山东省的联系点。1959年先后有李澄之、全国妇联副主席杨之华、农业部副部长何基丰、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张次宾及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谭启龙、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王卓青、曲文等擎天柱到现场视察和检查指导,均给予了高度评价。傅家埠村是山东省水土保持先进工作单位,村代表曾出席过全省农业初级阶段建设积极分子代表会,参加了1959年国庆观礼,受到国家主席刘少奇等国家擎天柱的接见。是年12月29日,《青岛日报》发表了题为《把傅家埠的红旗插遍全市》的社论,并在1~3版介绍傅家埠治山治水的经验。《大众日报》也相继用两个版介绍傅家埠村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经验。
  平度县满家村小流域治理 满家村地处大泽山东麓,群山环抱,地貌复杂,全村74户274口人,共有土地5100亩,其中山丘区4500亩,占总面积的88.2%。这个村于建国初期进行了统一的治理规划。1955年栽植板栗,成活2500棵,1972年开始结果。1958年开始营造用材林,20余年坚持不懈,至1987年有用材林3100亩。与此同时,该村还建立了专业队,专管水土保持和果树管理,在村后荒山上整地栽苹果、桃等200亩。1964年开始整修梯田,每年利用冬春3个月时间,每天出工30个劳力,每年投工2700个,投资0.11万元。到1985年,已整修梯田160亩,其中荒坡造地80亩,兴建小水库1座,拦河坝1座,打机井12眼,修环山渠600米,使耕地的排灌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通过综合治理,见效显著,一是经济效益有了很大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1965年人均收入110元,到1985年人均收入增至670元;粮食产量由治理前的亩产200公斤上升到600公斤;人均口粮由治理前的150公斤上升到325公斤;农业总收入由1982年的10万元上升到1985年的18.4万元;林果收入在农业总收入中的比例,由1982年的48%,上升到1985年的66.8%。二是生态效益有了明显的改善,雨季里除1973年东山有少量塌崖外,未发生大的塌滑坡现象。绿化较好的西山,降雨大部分被林木、草皮所涵养,比绿化较差的东南山、西后山,洪水减缓半小时下山。如1976年7月24日,降雨220毫米才见山上流下来黄泥水。1985年8月18日(9号台风)降雨78.4毫米,19日降雨80毫米,20日降雨158毫米,3天连续降雨共316.4毫米,西山2个半小时后才见山水混浊。
  胶南县藏马山水土保持工程 该工程位于大村镇藏马山西,沿白马河与藏马山之间,南北长10.05公里,东西宽5公里,面积7.54万亩,上部很陡,坡度在70°左右,下部较缓,坡度在15°左右,5~10米深的沟70多条,小沟数百条,平均年降水量818.5毫米,雨季常有山洪暴发,水土流失严重,形成大量切蚀沟,一般年份切蚀深3厘米,严重年份达20厘米左右,年侵蚀模数最少为每平方公里1100吨,最高达1500吨。1973年,大村公社组织技术人员对该流域进行勘测、规划、设计。1974年开始,每年组织流域内12个村的4000人投入工程建设,历时3年完成。共整修梯田830亩,造林6430亩,建果园585亩,建设小水库8座、塘坝8座、谷坊54座、桥12座等;沿90~100米高线之间开挖围山渠,并沿渠堤修筑3米宽的环山路。整个围山渠环绕藏马山西麓,长10公里多,串联5个小流域,拦截围山渠上方7.7平方公里的山水入水库塘坝内。按300年一遇降雨标准计算,围山渠下方的库塘可增加蓄水300万立方米,控制了一般年份的山洪危害,减少了水土流失,减少了年侵蚀模数35%,山沟的切蚀现象得到控制,同时涵养了水源,增加了蓄水量,扩大灌溉面积2222亩,农林果牧业和山区交通都得到较大发展。治理后,据1980年调查,粮食亩产比治理前增加123公斤达到498公斤,大牲畜增加3000头,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119.3元增加到1980年的192.5元。
  即墨县莲花山小流域治理工程 该工程位于王圈水库上游和石门乡莲花山之间,流域面积5700亩,流域内有2条主沟和79条大小不等的支沟,其中东沟流域面积3000亩,西沟2700亩。1981年前共建成小型水库、塘坝8座,整修梯田550亩,闸山沟55道,在东沟上游植树种草共750亩。1981年冬季,即墨县将东沟定为水土保持试验点。1982年以东塔村为主组织了一个20人的水土保持专业队,分为工程建设管理和生物栽培2个专业组,负责东沟流域内的单项工程建设维修和林草栽培,专业组与村签订了承包责任合同,责、权、利明确。到1983年,已建成谷坊35座、小桥5座、涵洞5座;挖截流排水沟2条,长3500米;修水平阶4条;修路1条,长400米;完成砌石250立方米,开挖土石方8500立方米;栽刺槐2万棵、棉槐条4万墩;使用工日1.25万个。所产的木材、棉槐条、果品等共收入5000元。东沟的林木覆盖率达到80%以上,绿荫成片,沟水清流。塘坝的蓄水能力明显提高。与同一流域内治理较差的西沟相比差别明显。
  另外,其他已经治理的小流域还有崂山沙子口镇西姜村、<IMG=Q080215AA>峪、北九水,胶州市大岭家沟,胶南县董家洼和曾家官庄,莱西县山里吴家村,平度县方家村及乔家庄,黄岛区山陈家等等。这些小流域治理都获得了显著效益,其中有的受到山东省水土保持主管部门的表彰奖励,有的事迹见著《人民日报》。这些小流域治理,主要是靠科学,靠政策,靠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实行承包责任制,实行一次承包、独户承包、联户承包、集体承包建设经营管理的方式。靠群众集资,并坚持自力更生精神,国家有选择地给以扶助。这种形式的专业承包户,至1986年底已发展到5000多户,其中有1000多户吃、住进山。共承包治理40多条小流域,这些小流域的治理对全市的水土保持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至1987年底全市完成小流域治理24条,面积39万亩。自1981~1987年,国家累计扶助投资68万元,治理小流域15条,面积9.4万亩,共完成土石方116.18万立方米,投入工日78.96万个。

leon 发表于 2009-9-25 10:15

第五篇 水土治理
第二章 洼涝治理



  青岛市共有易涝面积272.7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69%。主要分布在莱西县西南部、即墨县西北部、胶州市北部以及平度县西南部。建国前,这些洼涝区十年九不收,百姓饥寒交迫。建国后,经过近40年治理,已除涝254.96万亩,占易涝面积的93.46%,其中达到5年以上标准的234.56万亩,占易涝面积的85.49%。到1987年,洼区已是旧貌换新颜,成为高产的米粮川。

leon 发表于 2009-9-25 10:16

第五篇 水土治理  
第二章 洼涝治理

第一节 姜山洼治理


  姜山洼位于莱西、即墨2县边境,五沽河横贯东西,是2县的天然交界线。莱西县有13条、即墨县有3条主要河沟汇入。上游北、东、南三面均属丘陵高地,中下游全系平原洼地。全流域有耕地77.5万亩,其中洼地46.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0.5%。控制13处乡镇395个自然村55856户230684人,人均占有耕地3.4亩,涝洼地区人均6亩,每个劳力负担20亩,属人少地多耕作粗放地区。因姜山一带灾情尤重,故称姜山大洼。主要包括莱西县的朴木、店埠、夏格庄、姜山、绕岭、李权庄、孙受、望城8处乡镇,即墨县的大官庄、牛齐埠、灵山、瓦格庄、刘家庄5处乡镇。
  灾情 历史上洼区人民灾难深重。建国前,仅王家泊和钓鱼台村每年离乡乞讨者占50%以上。姜山镇逃荒要饭的有1631户,卖儿卖女的74户,外出当长工的171人,打短工的不计其数。在生产上常常因排水纠纷发生群体械斗。为缓和矛盾,当地群众自发地制定了“上不排,下不堵”的规定,听其自然,任凭水淹。1939年属一般灾年,洼区平均积水0.3米,持续10天,粮食平均亩产22.5公斤。百姓无以为生,广传民谣:“冬天白茫茫(盐碱),夏天水汪汪,高梁不吐穗,谷子软叮铛,地瓜不爬蔓,豆子喝了汤,吃饭全靠菜和糠”,“洼地人真苦,种谷不得谷。”1958年洼区调查时,章家埠一位81岁老人说:“自我记事起俺这里只有一年没闹水灾。灾情最大的是宣统元年(1909年),村里的水人头深,坡里的庄稼不露梢,大洼一片汪洋,真是旱地可行舟,四处皆蛙声,人们连野菜都吃不上。”
  建国后,人民Gov虽然非常关心洼区人民的生活,不断治理涝洼,发放救济粮款,但限于财力,在70年代以前始终未能根治洼区澥涝,人民生活仍很贫困。据辛庄、五泊南等17年的调查(1947~1963年),共发生重灾4次(1947年、1953年、1960年、1962年),轻灾7次(1948年、1949年、1950年、1951年、1955年、1959年、1961年),丰收1次(1956年),平收5次(1952年、1954年、1957年、1958年、1963年)。1956年各类作物丰收,平均亩产只有100公斤。1964年,上游4.5小时降雨125毫米,整个大洼过水面积12万亩,受灾面积5.47万亩,绝产1.35万亩,倒房1297间,平地积水0.4米,局部积水时间持续3月之久。
  治理 建国前,虽然历代Gov也进行过一些水利工程,但均属舍本求末之举,终无成效。建国后,在中国Our Party和人民Gov的领导下,经过洼区人民30余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把昔日“无可奈何”的穷洼变成了稻谷飘香的粮食高产区。
  治理五沽河 治理五沽河是根治姜山洼的关键。建国后至1973年,主要是对五沽河干、支流进行局部治理,已见成效。1955年在河口以上、贾家后疃以下修筑的堤防,约束了流域内60小时降雨500毫米的洪水,保护了10万亩耕地,首创该河历史上暴雨不成灾的纪录。1973年,莱西县调集22处人民公社数万民工大治五沽河。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部队拉练至此,杨得志司令员率2万官兵,轮流到工地劳动,并派医疗队沿工地巡回为民工治病医伤。山东省京剧团方荣祥团长,亲率演员到工地演出并参加劳动。1973~1975年,先后对五沽河干流及北岸的10条主要支流进行了系统的复堤、疏浚、裁弯取直等工程,使五沽河达到防御20年一遇的洪水工程标准。
  治理洼地 1953年2月,莱西县Gov提出“长远根治与当年受益相结合”的治洼方针,开始挖沟排涝,但收效甚微。1957年成立“洼涝改造委员会”,修围堰1000余条,围田13万亩,挖沟洫3600条。1958年先后建起堤湾、双河、于旺庄、索兰、冯埠、泽口等滞洪区与水库,并在夏格庄试种水稻但未获成功。1961~1964年春,即墨县华山公社(今牛齐埠乡)皋埠村挖沟642条长13.2公里。汛期连续降雨39天,雨量达1000毫米,1507亩土地排水畅通不成灾,农作物生长良好。群众总结说:“干沟要深大,加上条田化,打垅种玉米,什么也涝不死。”1963年,烟台地区水利指挥部提出《姜山洼治理工程设计任务书》,上报省水利厅未果。1964年,在即墨县王家屋子试种水稻400亩获得成功。是年秋,莱西县开发江家庄灌区,1965年即在朴木公社试种2万亩水稻,亩产达350公斤。1966年,辇至头灌区建成,在夏格庄和姜山公社也大面积种植了水稻,亩产达到330公斤。
  1971年7月,烟台地区作出了根治姜山洼的决定,并设立了洼改指挥部,地区副专员陈英序任指挥。莱西、即墨2县分别成立了洼改指挥部,地、县两级指挥部均设在洼区中心现场办公,各人民公社成立了洼改领导小组。中共烟台地委肯定了“上洼搞台田,下洼改稻田”的路子,提出在2~3年内把即墨、莱西大洼建成稳产高产田,变水害为水利,争取粮食产量1972年上“纲要”,1974年奔“长江”的奋斗目标(《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规定的上“纲要”指标为亩产250公斤,奔“长江”指标为亩产400公斤)。当年10月,组织即墨、莱西两县社队干部到鱼台县学习治洼、稻改经验,并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总结前期治洼经验教训。结合本区实际,决定实行排、灌、路、林、田统一规划治理,国家总投资300万元。莱西县调集280名干部深入洼区,组织万余名治洼大军,历时5年,开挖支斗排水沟1125条长1358公里;修筑干支斗渠545条长560公里;筑路400条长500公里;建桥涵闸1200座;修台田3.9万亩,建稻田20万亩;路旁压槐。即墨县动员10万人,奋战一冬春,在上洼搞台田15万亩,下洼改稻田7.5万亩,挖干支渠排水沟63条,修斗渠645条共长300公里,完成土方131万立方米,修建大小建筑物1378座。1973年,莱西县投资198.3万元,将堤湾滞洪区改建成中型水库。即墨县建成岚西头扬水站,控制灌溉面积2万亩。到1976年,大洼种植水稻已达14.22万亩,全洼粮食单产由1970年的159公斤增加到330公斤,是建国前的5倍多,并向国家交售3000万公斤粮食。
  1978年,大洼粮食亩产达到339公斤,群众基本达到温饱,但年人均收入只有101元。此后,为彻底改变大洼面貌,在各级Gov的领导下开始了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经过压沙换土改良土壤,大洼成了花生的重要产地;苹果、山楂、葡萄、大梨等经济作物也相继在大洼试种成功。改革10年来,大洼不仅摆脱了涝灾,而且把43万亩洼涝地改造成良田,其中能排灌的高产稳产田达27万亩。1983年,仅莱西洼区粮食总产就达到1.38亿公斤,平均单产471.5公斤。1986年,洼区总收入达13611.79万元,人均分配636元,是1978年的6.3倍,粮食单产是1939年的21倍,是1960年的14倍。10年来,洼区共修路750条全长2000余公里,使大洼265个村庄相通无阻。从1983年始在路两侧植树3~7行,至1987年每隔200米就有一条宽20米的林带,过去的不毛之地已成为全国平原绿化的先进地区。1985年9号台风连续降雨达320毫米,大洼基本无灾。近几年连年大旱,大洼粮食产量始终稳定在亩产500公斤左右,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leon 发表于 2009-9-25 10:16

第五篇 水土治理  
第二章 洼涝治理

第二节 即墨西北洼治理


  即墨西北洼位于即墨县城西北部流浩河、桃源河流域,北与姜山洼毗邻,西与胶州北洼相连,主要分布在段泊岚、营上、太祉庄、移风店、长直、七级、普东、南泉、蓝村9处乡镇,以及崂山县自赵家堰至山角底桃源河沿岸。洼地总面积42万亩,其中流浩河流域有洼地24万亩,是洼地中心;其次是桃源河流域有洼地18万亩,其中即墨县12万亩,崂山县6万亩。
  灾情 洼区土壤多为黑粘土,透水性差,持水性大,湿涨干缩突出,素有“干了硬、湿了泞,被风一吹就裂缝,犁具一耕就撅腚”之说。汛期雨量集中,加之河道失修、水系紊乱,排水能力低。且受大沽河洪水顶托,导致洼区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也灾。建国前,蓝村镇的王家屋子、桥西头等“濠沟”(今桃源河)一带,“每到雨季,沟洫所盈,泉源所溢,因无河流,东西横亘十余里,巨浸汪洋,待翌年春,始能消出地面”(清同治版《即墨县志》)。流浩河北岸、女儿村一带及桃源河东岸,每逢汛期积水平均0.6~0.7米,最深1.3米。不仅蔓生、矮秸作物不能种,即是高秸作物也是十年九不收。洼区有“种上瞎半升,不种收半升”之说,绝产现象不足为奇。洼区人民贫困不堪,民谣为证:“西北洼,真荒凉,黑土湖,蟹子汪,蝼蛄窝,茅草荒,苞米不结棒,高梁一杆枪……。”
  河道治理 流浩河、桃源河既是大沽河支流,又是洼区的骨干排水河道。因此,治理该两河成为根治洼区涝灾的关键。1948年春,中共即墨县委组织民工在流浩河以北,七级、太扯庄一带挖沟排涝,疏浚流浩河,新开挖麦七河,减轻了17.2万亩农田的灾情。建国后又曾多次治理,主要是1975年、1976年汛期治理,共调集9处人民公社2万余人,国家投资120.96万元,统筹治理了干流及主要支流,使流域内24万亩洼地基本上解除了涝灾。桃源河建国前有过几次小整修,收效甚微。建国后虽经多次治理仍未根治。到1986年,“引黄济青”工程在原河道的赵家堰一带建棘洪滩水库,桃源河改道才基本上解除了水患。
  洼地治理 明清两代曾分别采用挖沟弃土围堰和抬高地面,降低水位,在高处种植作物以及挖成巨渠以会众流等措施治理洼地。
  1949~1956年,坚持“固堤防治,排除内涝”方针,以疏河筑堤为主,同时挖排水沟34条,疏通旧沟85条,总长80公里,并在桃源河流域试办台田工程。1957年,组织县、区、乡、村干部100余人分2批到昌潍专区参观学习沟洫畦田工程,并以段泊岚为基点,经一冬春完成16万亩洼改任务。在段泊岚采取了治洼与治坡相结合的措施,首先在丘陵坡地完成大地畦田200亩,沟连塘12个,大截沟11条,控制客水入侵,然后在洼地进行开挖沟洫治理,每180~200亩为一方,沟洫断面一般4.5~10平方米,深2~2.5米,每隔100米留2~3米宽的土隔。仅一冬春,挖沟洫28条,一路一沟的机耕路7条共长60公里,沟旁植树8.7万株,治地5.3万亩。1959年建宋化泉、挪城水库,对防洪和减轻涝洼积水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几条主要河流缺乏综合治理,田间没有系统排水工程,在解除洪涝和大片积水后,局部积水和花涝现象仍很严重。
  60年代掀起治洼高潮。1964年,即墨县人民委员会先后组织县、社、队三级干部111名,分赴招远、黄县、临沂参观学习后,确定了“以排为主,滞、改、灌密切结合”的治洼方针和“高水高排,低水低排,高洼分治”的原则,疏挖排水沟429条共长358公里,修机桥95座,便桥139座。并在南泉公社范沟疃、蓝村公社王家屋子、长直公社李家岭3个村试种水稻1500亩,获得成功,每亩产量200~250公斤。1965年中共即墨县委又发动群众大搞“三田”(台田、条田、稻田),治洼人数达6.8万人。尤其是袁家庄、岔河拦河闸的建成,扩大灌溉面积5.6万亩,种植水稻5.1万亩。蓝村公社共有4万亩耕地,改种稻田2.1万亩,粮食总产达552.25万公斤,单产达到172公斤,比1964年增产70%。该社姜家庄村,1964年亩产只有47公斤,是个出名的“三靠”(生产靠贷款,吃粮靠统销,生活靠救济)队。1965年稻改后,1966年亩产猛增到301公斤,比1964年提高6倍多,并向国家交售粮食25万公斤,从此易名为“稻香村”。1965年,在无水源地方大搞台、条田,治理洼地19万亩,完成土石方64.16万立方米,用工114万个,水利建设投资297.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60.2万元。
  70年代,中共即墨县委下发了《关于彻底治理涝洼的决定》,提出“以整地改土、兴修水利、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为主攻方向,大干三年,使即墨涝洼大变样”,全面展开了排、灌、路、林、田综合治理工作。1970~1975年,主要是以社队为治理单元,造台田11.8万亩,稻田14万亩,挖排灌沟渠771条长330公里,修路271条长240公里,兴建引河工程5处,平塘55个,扬水站36处,机井309眼,投工816万个,完成工程量1482万立方米。国家补助水利工程材料费222.55万元。这期间有25万亩洼地已是“下洼田成方,处处稻谷香;上洼台田上,红麻和高粱;沟相通,渠成网,四旁树成行”,基本改变了往昔那种“夏来水汪汪,秋季茅草场,冬天闹饥荒”的状况。1973年,在80年不遇的大旱和日降雨量达200毫米的大水情况下,洼区农作物仍获丰收,粮食亩产221.5公斤,比1971年还增产72公斤。1975年后,洼区治理开始以改土治水为中心,打破社队界限,实行大面积统筹规划,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洼区面貌大改观,粮食亩产由1971年的152公斤增长到1976年的297公斤。1976年向国家交售粮食1217.85公斤,人均口粮达到228公斤,人均年收入170元。1978~1982年,由于连续干旱,水源不足,洼区稻田改为旱田,依然连年丰收,并已成为即墨县的主要产粮区。1986年,即墨西北洼的9处乡镇全部被省、市、县列为商品粮食生产基地。1986~1988年,水利建设总投资19006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14.7万元,投工523.4万个,完成工程量725.2万立方米。粮食亩产500.2公斤,人均年收入已达818.3元。

leon 发表于 2009-9-25 10:17

第五篇 水土治理  
第二章 洼涝治理

第三节 平度西南洼治理


  平度西南洼主要分布在胶莱河谷,平度县城西南,尤以南部涝洼为重,历史上十年九不收。128万亩涝洼地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灾情重的新河镇三苗家一带的洼碱地颗粒不收,人民无以为生。
  1949~1965年,主要以挖沟排涝、建设沟洫畦田为主,其中1956年在朱家庄村南建沟洫畦800亩。1957年万人疏挖小清河、清水河下游,总长25公里。南村、兰底、宅科、万家等区,组织7000人,本着统一规划,以排为主,挖、排、蓄、滞、疏相结合的原则,在胶莱河北岸改造涝洼地2.5万亩。昌潍地区水利局工作组在三堤乡泮家洼搞治洼点3000亩。1958年在张戈庄、蓼兰、中庄、崔家集、白埠公社建成沟洫畦田23万亩。1962年筑新河公社大苗家防潮堤,并向兰底、万家、崔家集、马戈庄4个洼涝重点公社派驻水利技术员。在万家公社初家大队和中庄公社营子屯大队建成1000余亩与排水沟结合的配套样板台田,并在全县推广。1963年完成了庄科沟开挖,范家沟和李颜沟改道,昌平河治理等排水工程以及刘家口至孙家庄白沙河滞洪区工程。1964年,中共平度县委在张戈庄公社瓦子丘、李付庄一带搞治洼点,并举办了治洼技术人员培训班。1965~1966年开挖泽河,全长56公里,减轻了平度县西南80万亩的洪涝灾害。
  1976年,平度县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通过实地勘察,决定洼区治理规划的标准是:以建设高标准的台、条田为主,上下游兼顾,以沟划方,排灌结合,沟、渠、田、林、路综合治理。每方地段一沟一路一行树,方方建设台、条田,结合深翻土地,打井配套。每1000米1条一级沟,深2.5~3米;500米1条二级沟,深2~2.5米;250米1条三级沟,深1.5~2米。台、条田地块长50米,宽50~100米。台条田沟深1.3~1.5米,地埂高0.2米,深翻0.3~0.5米。对重积水和盐碱地适当提高标准。1977~1979年,在蓼兰、白埠、王家站、何万家、马戈庄、官庄、新河等公社共拉框治洼9万亩,并对龙王河支流流沙河、牛棚河裁弯取直,加宽河槽。截止1987年,累计治理洼涝地115万亩,占全部涝洼地的90%。平度西南洼治理总投资315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50万元,自筹资金3000万元。总投工1125万个,完成工程总量2812.5万立方米。

leon 发表于 2009-9-25 10:17

第五篇 水土治理  
第二章 洼涝治理

第四节 胶州北洼治理


  胶州北洼位于胶州城北部,大沽河、胶莱河下游,包括城北、联屯、马店、胶莱、和平、沽河6处乡镇,229个自然村,51032户,23.1万人,有耕地42万亩。万亩以上的大洼有店口洼、柏杨洼、冲角埠洼、沽河洼、闸子洼、宋家屯洼、柏兰洼、七城洼等,多分布在沿河两岸,洼地浅平,“进洼不见洼”,俗称“漫洼”。诸多小洼则以地形而异,多为碟形或带形。由于洼地河流多,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极易积水成灾,历来耕作粗放,产量低而不稳,而且往往“十年九不收,半年糠菜半年粮”。建国前,当地农民虽也曾改善排水或抬高地面,降低水位,但终因不能根治而年年洼涝。
  建国初至1955年,以“固堤防治,排除内涝”为主,主要开展疏浚河道,挖沟洫,建涵洞,筑台田、条田等治涝工作。1956年秋,在七城洼、双店洼搞沟洫畦田试点,总结台田经验,修路挖沟,顺势排水,从单纯以蓄为主的台田向排蓄兼施的条田过渡。1957年,在学习邻县治洼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搞大面积沟洫畦田并办学习班培训洼改技术员。以闸子洼为重点进行了大面积的条田工程,拉好大框,保留台田。台田分大、中、小3个级别,沟沟相通,小雨蓄,大雨排。此工程未能全部完成。
  1963年冬,对七城洼、柏杨洼进行了勘测设计,分别各为一个独立排水区,实行统一规划,蓄排结合,拦截入洼水源,整修河道,疏挖排水沟,采取围田、台田、条田、沟洫畦田相结合的方式,对解决一片洼地的一般内涝,稳定生产效果较好。至1974年,洼涝地已基本按单元普治一遍。但这种封闭式治理,缺乏大面积的统一规划和分割水势,因此经不住大雨汛的冲击。1974年和1975年,连续大雨又造成严重内涝,暴露出“以一片洼地为治理单元”的弱点。
  1976年冬,总结了历年治洼教训,开始打破洼地界限,大面积地统一规划,实行山、水、林、田、路、电统筹治理。以路为骨架,分割水势,解除内涝,改变自然面貌;路边挖沟,植树造林,改善环境,调节小气候;每方地内打井修渠,提高旱涝保收能力,改变生产条件;以方定块,以块整平,深翻土地,保水保肥。按此规划,胶州城北王珠河、双目河、翻身河要全部填平,按经纬方向重新挖河;利民河、碧沟河裁弯取直,挖河填沟,培修堤防。1977年5月,按治理规划重点分独立区、碱洼区和混合区进行施工。经过酝酿、参观学习、组织发动和人财物充分准备,三秋后治理全面铺开,共设沽河、和平、胶莱、马店、联屯、城北6个施工战场,由2000名农建专业队为样板田施工队,每个施工战场日出工2万人,声势浩大,每日奋战到深夜方休,是胶州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整地改土运动。历经3年,累计完成经路14条共长215.8公里,土方158.1万立方米;纬路64条共长923.1公里,土方275.3万立方米;挖一、二、三级排水沟7200条,总长0.95万公里,土方107.5万立方米;建大小桥涵581座,土石方3.1万立方米;打井810眼,大口井、平塘37个,土石方9.81万立方米;深翻平整土地31.1万亩,土方1447.25万立方米;3年总投工524.51万个,完成土石方达2001.06万立方米。总投资1391.5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6.17万元,社队自筹资金1285.36万元。胶州北洼通过大规模统一规划治理后,改变了过去旱涝无收,人民生活贫困的状况,成为胶州市主要粮食丰产区。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