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s Archiver

青岛酒店预订

leon 发表于 2009-9-25 09:48

青岛市志38:水利志 第一篇 水系与水资源

概述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属华北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714毫米,总趋势由沿海向内地、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递减,其特点是年际变幅大,年内分配不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87年,年降水量最大1366.8毫米(1964年),最小376.6毫米(1981年)。6~9月约占年降水量的70~76%,多集中在几次暴雨之中,极易洪涝成灾。3~5月春灌期降水量仅占年降水量的13.5%,普遍规律为春旱、夏涝、晚秋又旱。从清顺治四年(1647年)至1949年,青岛地区共发生大洪涝灾害40次,大旱灾害16次。
  青岛市有大沽河、胶莱河两大水系及沿海诸河,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4条,均为季风区雨源河流,地表径流时空变化很大。全市多年平均年径流量20.5亿立方米,其分布趋势、年际年内变化不仅与降水量有相同规律,而且表现得更为剧烈。年径流量最大是72.76亿立方米(1964年),最小是2.87亿立方米(1968年)。
  青岛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4.7亿立方米,人均年占有水资源量376立方米,每亩耕地占有水资源量336立方米,分别为全国占有和亩均占有水资源量的13.9%和18.4%。1987年全市需水量当保证率75%时为16.12亿立方米,可供水量仅有8.8亿立方米,缺水7.32亿立方米,其中市区缺水0.76亿立方米。虽然“引黄济青”工程自1989年起每年可增加1.09亿立方米客水,但水资源供需矛盾仍很突出。
  青岛历史上无水利专管机构,兴修水利甚少,洪涝灾害严重。1912~1916年,大沽河就曾5次决口,每次受灾面积均达60万亩以上。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山东省Gov建设厅水利局曾编制了《整理胶莱运河工程简要计划》,但未实施。在中国Our Party领导下的解放区民主Gov,设建设科或实业科兼管水利,带领人民疏河筑堤,整治农田,为建国后大规模治水打下了基础。建国后38年来的水利建设大体上经历了五个阶段。
  1949~1957年,以防洪排涝为主。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1950年,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伟大号召。是年,国家水利部提出“大力防治水患,有重点地进行河流治本工程,兼及上游水土保持,以求初步消灭严重水灾,同时兴修灌溉工程,以减轻旱灾”的水利方针。青岛市先后对20余条主要河道进行了初步治理,1952年和1955年2次对大沽河的治理,是建国初期青岛最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由大沽河工程委员会领导,组织平度、莱西、即墨、胶县近20万人,以培堤为主,护岸护险,共完成土石方259.2万立方米,投工252.32万个,国家投资367万元。通过治理,大沽河有了比较完整的堤防,提高了防洪能力。
  1950年6月,青岛市首次成立了由市长任主任委员的“防汛委员会”(先后改为“防汛指挥部”、“抗旱防汛指挥部”),领导全市人民抗洪抢险。该组织在建国后近40年的抗灾斗争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1953年,在治河防洪的同时,全市掀起了打井高潮(土、砖水井),并引进、推广解放式水车,井灌有了初步发展。河流上游及山丘区广泛开展封山育林、植树种草、闸山沟、建缓水坝、挖鱼鳞坑、筑梯田等水土保持工作。
  1958~1962年,以建设水库为主。
  1958年,根据“蓄水为主、小型为主、社办为主”的水利方针,掀起了水库建设高潮。到1960年的3年间,共建成产芝、尹府2座大型水库以及15座中型水库,占1987年实有大中型水库总数的80%。总库容10.29亿立方米,占1987年实有大中型水库总库容的90%。这些水库在防洪、灌溉以及城乡供水等方面,至80年代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经济效益显著。但是,由于初建时正值全国“大跃进”高潮时期,许多工程缺乏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一哄而起,仓促上马,多数水库施工质量差,防洪标准低,造成水库竣工后不断续建、维修、加固,给管理运用带来困难。还有13座中型水库和17座小(一)型水库中途停建报废,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移民安置遗留问题较多。尽管如此,此期的水库建设仍不失为一个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壮举。
  1963~1970年,以开发灌区、治理洼涝为主。
  1963年,国民经济经过调整开始好转,青岛市水利建设主要以开发水库灌区和引河灌区为主,同时对洼涝地区进行了治理。青岛市有易涝面积272.7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69%。建国前,这些洼涝区十年九不收,百姓流离失所,贫苦不堪。建国后,人民Gov就着手治理。1964年,各县又先后组织干部到外地参观学习,在总结自己前期治洼经验教训后,确定了“以排水为主,滞、改、灌密切结合”和“高水高排,低水低排,高洼分治”的方针,全面展开了治理洼涝的群众运动。经几年治理,洼涝区基本上消除了水患,初步改变了面貌。特别是中国Our Party和人民Gov对洼涝区的关怀扶持,洼涝区稻改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洼区人民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决心和信心。
  1966~1970年,水利建设尽管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广大农村群众和水利工作者,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依然忘我工作。开挖了全长56公里的泽河,减轻了平度西南部80万亩洼涝地的洪涝灾害。1963~1970年,共开发万亩以上灌区20处,占1987年实有万亩以上灌区总数的40%,有效灌溉面积65.34万亩,占1987年实有万亩以上灌区总灌溉面积的72%。这是青岛市首次开发如此大规模的灌溉工程。灌区内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到80年代单产已普遍提高2~5倍,多者达10倍以上。
  1971~1978年,以农田基本建设为主。
  1970年中共中央召开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后,青岛市掀起了大搞农田基本建设高潮。以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田为主攻方向,以治水改土为中心,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各县相继成立了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人民公社与生产队组织专业队,打破社队界限,进行大面积的统筹规划,连续几年集中力量搞会战,把零碎不整的土地成方连片,使自然面貌发生了巨变。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群众运动,推动了治河治洼及农田灌溉工程。1973年、1974年、1975~1976年,分3期治理了北胶莱河干流35公里,裁弯取直,疏深加宽,并兴建新河等4座拦水闸及186座桥涵建筑物。境内4个主要洼涝区经过连年治理,都已成为粮食丰产区。1971~1978年,是青岛市机电井发展较快、配套较多的阶段,所建水库、引河等万亩以上灌区也基本配套完毕,投入正常运用,并开始引进和试验喷灌、低压管道等节水型灌溉技术,为实现粮食旱涝保收、稳产高产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水源。 1973年,为着手扭转水利建设中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按照水利部及省水利厅的部署,对全市各项水利工程进行了全面检查,即“五查四定”:查工程建设和投资情况、查工程安全、查工程效益、查综合利用、查管理现状;定任务(总体规划和奋斗目标)、定措施、定计划(分年实施计划)、定组织体制。通过这次大检查,基本上摸清了全市水利工程状况,为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资料。
  1979~1987年,以抗旱和加强经营管理为主。
  自1977年开始,青岛地区连续10余年干旱。特别是80年代初,逢百年不遇大旱,全市旱情普遍而严重。河道断流,闸坝无水,多数水库枯竭。工农业生产及城乡供水都发生了极大困难。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山东省委、省Gov的关怀支持下,中共青岛市委、市Gov领导全市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卓有成效的抗旱斗争。为缓解市区供水危机,从1979~1983年投资1.8亿元,在大沽河流域进行了4次供水应急工程。从1986年开始,历经3年余,筹措资金9.6亿元完成了青岛及山东省有史以来最大的引水工程——“引黄济青”。不仅缓解了青岛市近期内供水困难,而且将对青岛乃至全省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这项巨大的引水工程,在国内也具有重要意义。
  连年干旱给工农业生产造成困难和损失,但同时也为水利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机遇。青岛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节水型灌溉事业在持续抗旱中得到迅速发展。在干旱的10余年中,全市共兴建小型水利工程3万余项。到1987年,全市共有喷灌机具16360套,实灌面积达41.14万亩;有各类管道1105.6万米,灌溉面积达127万亩。这些小型水利工程和节水灌溉措施,在水源短缺的情况下,对保证农业稳产高产,特别对夺取1981年、1984年特大干旱中的农业大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有6处大中型水利工程,由农业供水转为部分向市区供水,为保障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水源。
  久旱必涝。1985年9号台风带来的暴雨,风烈雨猛范围广,是青岛有纪录以来所罕见。全市百万大军奋起抗灾,20万军民日夜守卫在大沽河大堤及其他主要水利工程上。在这次抗洪抢险中,充分显示了水利工程的突出作用。仅大中型水库在9号台风过程中就拦蓄洪水近4亿立方米,其中产芝水库将流域内1.93亿立方米洪水全部拦截,沿河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农田家园得到了保护。这些被拦蓄的洪水又为以后2年的抗旱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水源。由于1983年、1984年2次对大沽河100余公里堤防中5000余条纵横裂缝、几百个沉陷坑断然采取压力灌浆措施,以及在大沽河上下游普遍进行了河道清除,使9号台风所产生的212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流量顺利通过,大堤安然无恙。
  80年代初,由于水利建设投资减少,一些老化损坏的水利工程得不到及时维修,影响了效益的发挥。1981年全国水利管理会议后,水利工作的重点开始转移到管理上来。1982~1983年,全市广泛开展了水利工程“三查三定”(查安全、定标准;查效益、定措施;查综合经营、定发展规划)工作,进一步查清了工程管理现状,建立了技术档案。1985年初,市Gov通过并批转了《青岛市水利管理工作改革意见》。这是全市水利系统“全面服务,转轨变型”的纲领性文件。市、县、乡各级水利部门开始从为农业服务为主扩大到为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发展服务,从不够重视投入产出,进一步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从单一生产转到综合经营上来。
  根据水利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管理上来的方针,对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情况进行了调查和评价,完成了全市水资源供需平衡成果,起草了《青岛市水资源管理办法》。依据省Gov水利工程水费计收和管理办法,拟定了实施细则。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青岛市大沽河管理暂行条例》,市Gov于1986年公布实施。这不仅为加强大沽河管理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制定小型河道管理规章制度树立了样板。基建工程实行投资包干责任制。水利勘测设计室和各县(市、区)下属的所、站、厂、队等事业单位,开始实行企业化管理。农田基本建设施工采取“五定一奖”(定任务、定时间、定质量、定报酬、定补助、超额奖励)责任制。行政后勤单位分别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了岗位责任制。1985年,在完成全市水土保持情况普查的基础上,建立了小流域治理项目审批、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检查验收制度。水利建设投资采取国家、集体和农户多渠道集资,建立健全了农村劳动积累制度,坚持谁受益谁负担的政策,克服以往“一平二调”搞水利的做法。使水利建设既具有一定的财力,又具有雄厚的劳力资源。
  1979年后,水利工程单位普遍开展了综合经营。特别是1983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确定把“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作为水利建设的指导方针后,青岛市水利系统的综合经营有了新起色。全市27个国营水利管理单位除普遍坚持按规定征收灌溉水费以外,还组织力量经营了造纸、塑料制品、机械维修、印刷、运输、建筑承包等30余种服务项目。1985~1987年总收入分别是345万元、1690万元和1900万元。起步较晚的158个乡镇水利站,1985年办起各种工厂、服务队169个,职工2600人,综合经营总收入突破600万元。有63个水利站达到当年运行管理费和人员工资自给。综合经营的开展,为逐步实现以水养水,扩大公共积累,减轻国家负担,稳定职工队伍起到了一定作用。
  青岛市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1949~1987年,全市用于水利建设的总投资10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92亿元(不含“引黄济青”及市区供水应急工程)。共完成水利工程6万余项,投工9.73亿个,完成工程量15.68亿立方米,形成固定资产7亿元。共建成大中型水库21座,小型水库428座,总库容14.98亿立方米。建拦河闸56座,拦蓄能力0.16亿立方米。主要河道都进行了治理,特别是重点治理了南北胶莱河与大沽河,基本上形成了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有效地减轻了洪涝灾害。开发了万亩以上灌区51处,建固定机电井4.55万眼,全市有效灌溉面积381.24万亩,是建国初期的28倍。5年以上标准除涝面积234.56万亩,占全部易涝面积的86%,对历史上有名的“四大洼”进行了卓有成效地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44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5%。1960~1987年,水利工程为市区工业生产供水4.57亿余立方米,为城市生活供水2.16亿余立方米,合计供水6.73亿余立方米,按工业总产值计(1980年不变价格)共创产值22.74亿元;累计解决农村39.48万人口饮水问题,占缺水人口的50%;修建除氟改水工程596项,使长期受氟害的87.03万人喝上了卫生水。大批水利工程的兴建,使有限的水源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建国前全市没有一个水利专业人员,至1987年,青岛市水利系统职工已发展到3949人,拥有水利工程技术人员804人。共完成水利科研获奖成果36项,其中获国家金奖1项,获省部级奖2项,获市(地)级科委奖17项,获县级科委奖16项。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推动水利事业的发展。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青岛市水利事业必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日趋兴旺发达。

leon 发表于 2009-9-25 09:48

第一篇 水系与水资源  
第一章 河流水系

第一节 大沽河水系


  流域概况 大沽河流域位于胶东半岛西部,约在东经120°03′~120°25′,北纬36°10′~37°12′之间。干流全长179.9公里,流域面积4631.3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潴河、小沽河、城子河、五沽河、落药河、流浩河、桃源河。流域走向大致与干流走向相同。流域内山区占11.4%,丘陵区占34.5%,平原区占36.8%。整个流域全部在山东省境内,涉及两市九县(市)。其中烟台市有掖县、招远、栖霞县及莱阳市的一部分;青岛市范围内有胶州市、莱西、平度、即墨和崂山县一部分。流域北部为山区和浅山丘区,南部为山麓平原和平原洼地,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坡度由北向南逐渐变缓。流域内属华北暖温带沿海湿润季风区,温差不大,终年无霜期约200天。多年平均降雨量707.4毫米(1956~1984年),径流量22.51亿立方米。由于汛期暴雨多出现在流域北部山区,洪水下泄首先占满河槽,使下游平原排水困难而产生内涝;在3~5月枯水期,南部平原洼地降雨量又大于北部山丘区,形成上游旱、下游涝。平原地区主要由第四纪地层组成,以河流冲淤物或沉积物为主要成分,以沙土为主,种植旱作物较多。
  大沽河干流 大沽河古称姑水,发源于烟台市招远县阜山西麓偏西500米处,流经179.9公里(由莱西县产芝水库至山角底村河段长131.1公里),总落差约200米。自招远县由北曲折南流,于马连庄北埠村后入莱西县境,于韩家汇入即墨、平度县境,于北王珠镇的沙梁村前入胶州境,经营房镇马头村南入胶州湾。自招远县老马思家至莱西县巨家为上游,河道弯曲较多且冲刷严重,河道变迁范围小。自巨家至该县望壁口为中游,河道局部有弯曲,但曲率半径较大。莱西县水集镇以西的河道是清咸丰年间变迁所成。水集镇谭彪庄到院上镇望壁河(小清河)口大部是平原,河道游荡不定。此段在该县孙受乡附近改道达7次之多。望壁口以下险工增多,河床多曲折。其中院上镇的王屋庄至店埠乡程家小里及朴木乡的孙洲庄到朴木庄的两段,历史上曾有8次小改道,遗留柳沟、俄乐沟、大横沟、淤沟、朴木东沟数条故道。大胡埠村处堤距1280米,是大沽河干流最大堤距。平度县南村以下大部为平原地带,南村至胶济铁路的15公里河道弯曲,险工有10余处。铁路以南右岸为丘陵地带,主河槽呈“之”字形弯曲,坡降约1/5000,古代航船多在此出事,故称“万人愁”。山角底以下为河口段,河床变迁频繁,曲度较大。河道两侧有盐场、虾池,行洪阻水甚重。
  大沽河上游山丘区植被较少,水土流失严重。据巨家水文站1964年(丰水年)实测,来水面积仅587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流失土方竟达4.5万立方米。河口段受潮汐影响,大潮时进沙量4000~8000吨,而出沙量为3000~6000吨,河床淤积1000~2000吨。由于河床内林木成片,阻水物多,增加了淤积速度。自1955~1984年,莱西段河床平均淤高约0.3米,平度段河床平均淤高0.6米,河口段河床平均淤高也在0.4米以上。河床淤积不仅使海岸线后退,而且导致过洪量减少。如南村水文站1964年水位在18米时可通过流量3800立方米每秒,1970年同样水位通过流量3300立方米每秒,1984年则通过3000立方米每秒,到1987年只能通过2500立方米每秒。河道防洪能力削减,堤防承受压力日益加重。据近代历史记载,清同治四年(1865年)至1916年大沽河共决口7次,每次受灾面积都达60万亩。1911年和1912年胶济铁路分别被洪水冲断100米和400米。
  主要支流
  潴河 发源于莱阳市窑山东麓,于河头店镇李家沟子村北入莱西县境,经王家泊子、河头店、高格庄水库、枣庄、果佳园、街东、水集、谭彪庄在辇至头村北入大沽河。河道全长50.68公里,流域面积420.5平方公里。
  小沽河 古称尤河。发源于掖县马鞍山(马山),于河里吴家乡进入莱西县。流经北墅、院里、武备、葛家埠等,在平度县石家曲堤村东北汇入大沽河。全长84公里,流域面积1028.2平方公里。该河流域面积大,河道较窄,暴雨后出现高水位,极易出槽。清同治四年(1865年),洪峰流量3990立方米每秒,1912年3360立方米每秒,1914年3060立方米每秒。1953年8月5日实测洪峰流量2720立方米每秒。自建国后在上游及其支流建成尹府、黄同、北墅3座大中型水库后,除汛期外河道基本无水。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黄同河和猪洞河。
  城子河 又名古岘河,古称墨水。清道光二十九年《重修平度县志》注:“龙虎山、岩山头、云台山之水,三合一为墨水,南流入姑河。”主流发源于平度县洪山乡东南部金沟,流经南城子、潮淖泥沟、东仁兆,在下游斜庄附近与北来之钱儿沟合流后南入大沽河。全长21.5公里,流域面积69.74平方公里。
  五沽河 是莱西、即墨2县的界河。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载:“五沽河即五道泊河,城北60里,发源于五道泊,北流三都河,转西经辛庄、庞家庄、赵戈庄、刘家庄入沽河。”这和现在的河流走向大致吻合。五道泊位于今牛齐埠、大官庄、段村乡一带,原是一片内涝蓄积的低洼地带。清乾隆时知县尤淑孝主持开挖沟渠,排五道泊积水入沽河,当是五沽河形成的起源。今五沽河源头有二:主源在即墨县段村乡的俞家屯北,流经大荒村、西桥头、三都河村至前张家庄,此段称龙化河;另一源在莱阳市新庄一带,流经莱西县西南众水村、郝家寄马埠至前张家庄,此段称干沟子河,亦称张家河。上述两源在康家庄东北会合后称五沽河。全长44公里,流域面积648平方公里。其突出特点是支流多(主要支流15条),比降大,断面小,源高流急,汇水集中。蓝烟铁路以下到河口段多弯且急,易阻水。尤其在与大沽河洪水相遇时,阻水更严重,洪水渲泄不及,沿河两岸极易漫溢成灾。
  落药河 发源于平度县小古迹山北麓,向东南流经公家、铁岭庄至河北大泊村东纳南王戈庄支水,再折向西南至王家河岔纳三里河(响水河),由芦家荒东折向西南至鲁家丘村南纳新挖小方湾河,至胡家庄村北,左岸纳堤沟河,右岸纳东新河,至崖头村后入大沽河。全长35公里,流域面积285.7平方公里。落药河在傅家丘以下历史上曾分为两支,一支向东南流经鲁家丘、钟楼埠至崖头村东人大沽河,称东落药河,即今落药河;另一支曾流经瓦子丘、郭庄、朱家庄、李家庄至北村南入助水河(助水河未开之前入胶河),称西落药河,现已无河形。
  流浩河 发源于即墨县灵山东南金家湾,因历史上河水渲泄不畅,多雨季节积涝汪洋、流水浩荡而得名。流经营上、灵山、长直、段泊岚、太祉庄、普东、七级、移风等乡镇,自东向西沿肖家疃、谭家疃、林戈庄、后王宿庄、北龙埠、方戈庄、周家疃、隋家疃、小店、长直、大范戈庄、东七级等村至岔河村北入大沽河。沿途有周戈庄河、月河、三泉庄河、石旺河、泉庄河、麦七河、小东河、鸿雁沟等10条支流汇入。全长36公里,流域面积400.8平方公里。程戈庄以下有涝洼地24万亩,建国前内涝甚重,许多耕地只能种高粱,有的只长茅草,颗粒无收。
  桃源河 系大沽河下游左岸支流,发源于即墨县普东乡桃杭村,自东向西流至蓝烟铁路附近折向南流,过铁路在崂山县下疃村西北入大沽河。清同治版《即墨县志·山川》称为那(挪)河,因流经挪城而名。又因源出桃杭村命名为桃源河。全长34.7公里,流域面积308平方公里。1914年前该河无河形,仅在官庄、辛庄一带有条5公里许的小濠沟。在林家段河、大涧、小涧等村有人工开挖的狭窄河道。上游坡地来水无河渲泄,雨季胶济铁路以下一片汪洋,东西横亘10余里。若与大沽河水相遇,下游洼地洪灾极重。

leon 发表于 2009-9-25 09:50

第一篇 水系与水资源  
第一章 河流水系

第二节 胶莱河水系


  流域概况 胶莱河位于胶东半岛泰沂山脉与昆俞山脉之间。约在东经119°30′~120°6′,北纬36°12′~37°6′。干流全长130公里,总流域面积5478.6平方公里。其中北胶莱河长100公里,流域面积3978.6平方公里;南胶莱河长30公里,流域面积1500平方公里。流经昌邑、掖县、高密、诸城以及青岛市的平度、胶州、胶南等县(市)。流域形状呈长方形,南北方向长,而河流是东南西北向,犹如长方形对角线。流域中线长约110公里,最大宽度64公里,最小宽度8公里。各支流均正交于干流,成羽状河系。流域内平原居多,东北接大泽山是流域中最高地区,西南接铁橛山。水流一般由两旁分水岭向干流集中。流域内以堆积地貌为主。浸蚀和冲积台地约占流域面积的75%,火山形成之地貌约占7%,丘陵面积为18%。丘陵区及浸蚀台地分布在各支流的上中游地带,冲积台地全在干流两岸,如胶县盆地,第四纪成土作用很好,且愈近干流愈发育。流域内温度在34.9℃与负24℃之间,平均12.9℃,属季风大陆性气候,全年无霜期约200天。年降雨多集中在6~9月,汛期与枯水期变幅很大。建国后汛期实测最大流量:北胶莱河王家庄子水文站719立方米每秒(1974年8月14日);南胶莱河闸子站455立方米每秒(1975年8月16日)。年平均降水量542.1毫米,而蒸发量平均达1187毫米。
  胶莱河干流 胶莱河干流是一条南北两端通海、人工沟通的河道,与其他河道不同的是没有源头,只是当枯水季节在平度县姚家分水。北流入渤海莱州湾称北胶莱河,南流入黄海胶州湾称南胶莱河。胶莱河因两湾首字得名,历史上因江南粮米由此运往京师,当地亦称运粮河。
  北胶莱河 古称胶水,胶河。今北胶莱河位于平度、高密、昌邑3县的边界上。自平度县宅科乡姚家村东南(南姚家),流经平度县宅科、万家、亭口、崔家集、前楼、明村、马戈庄、官庄、新河9处乡镇,至掖县海仓以北入莱州湾,全长100公里,流域面积3978.6平方公里,其中平度县境内77公里,流域面积1914平方公里。姚家至窝铺段是南北胶莱河的分水岭,河道顺直堤防整齐。洪水期,南胶莱河水较大时流向北胶莱河;当北胶莱河水位较高时则流向南胶莱河;当南北胶莱河同时涨水时则水流缓慢。1957年,曾因水泄滞缓,堤顶出现漫溢,但未造成灾害。
  北胶莱河流经一片低平的冲积平原,多为洼地。河床质地上部为淤泥,下部为姜石和砂姜黑土,河身狭窄,比降平缓,上下游河道较顺直,中游多弯。亭口至新河段弯多曲大,以杨家圈村附近弯曲最大,有“七十二弯七十二曲”之称。上游刘家至亭口段河道两岸对称,断面呈梯形,是曲形的平原河道,汛期洪水渲泄不畅,两岸常有涝灾,是平度县历史上为害最大的河流。
  南胶莱河 在姚家村东与北胶莱河分水,向东南流经平度、高密、胶州3县(市)界的万家庄、孙家口、吴家口、孟家、闸子集、双会闸、大堤子、前店口,在吴家口村南入胶州市境内,穿过胶济铁路在前店口东南与大沽河汇流后入胶州湾。沿途拦截7条主要河流,全长30公里,流域面积1500平方公里。该河流向大致西北东南,流经洼地,河道顺直,断面自上而下由20米逐渐增宽到80米,呈“凹”字形。一些支流断面超过干流断面2倍以上。所以,从开挖至今的700多年间,每当“盛夏山洪暴发,为祸至烈”。明洪武七年(1374年)至天启五年(1625年)的251年间,共发生20余起重大水灾。清代灾情更重。民国时期灾情则有增无减。建国后,虽经多次治理,但受灾次数仍较为频繁。
  主要支流 入北胶莱河的支流主要有泽河,淄阳河、双山河、龙王河、现河、昌平河、白沙河、三苗家沟。
  泽河 是平度县为解决涝灾开挖的人工河道,由昌潍地区水利局设计,平度县泽河工程指挥部负责于1965年组织施工,1966年竣工。河道在香店公社曲坊西北,流经香店、王家店、李园、门村、唐田、张舍、三堤、灰埠、新河9处公社,在新河公社北大苗家村西入北胶莱河。全长56公里,流域面积848.78平方公里。
  淄阳河 是北胶莱河下游的一条较大支流,南北两源,又称之阳河、城子河。经考:北源出于平度大泽山主峰东南扯麻线口七林顶西麓,长5.6公里;南源出于大姑顶西葫芦岩北麓,长5.4公里。原淄阳河流经大泽山、长乐、昌里、三堤、灰埠、新河6处乡镇,在新河镇阎家村西注入北胶莱河。1965年开挖泽河后,在灰埠公社下刘家村南将该河截断分成2条河流。泽河以上长37公里,流域面积186.1平方公里;泽河以下长7公里,流域面积22.6平方公里。此为淄阳河故道,不再承受泽河以上来水。
  双山河 源于平度磨锥山西北麓,流经青杨、昌里、张舍、三堤、官庄、新河6处乡镇,在新河镇高家村西注入北胶莱河,全长38公里,流域面积178.9平方公里。因流经苏村,过去叫苏村河;又因其源南有磨锥、北有双山,故名双山河。泽河开挖后,在姜家村将双山河截为2段。泽河以上河段长25公里,入泽河;泽河以下河段长13公里,仍入北胶莱河。
  龙王河 源于平度县唐田乡东北风山北麓,流经唐田、门村、田庄、白埠、前楼、明村6处乡镇,在明村镇大小河子村南入北胶莱河。全长37公里,流域面积306.42平方公里。是北胶莱河的较大支流,也是平度县西南洼涝地区的一条主要防洪排涝河道。泽河开挖时在西石河村西将龙王河及其支流大营河截断。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泽河以下河段长24公里,流域面积276.42平方公里。
  现河 源于平度县蟠桃乡乔家北山郭落崮(裕风顶)西麓,汇多处山涧来水,流经蟠桃、城关、香店、王家站、何家店、蓼兰、中庄、崔家集、前楼等9处乡镇,于小召村西入北胶莱河。原河长50公里,流域面积204平方公里。泽河开挖时在大洪沟村将现河截断。1983年,经水利区划核定,泽河以上河段长20公里,流域面积116.95平方公里,泽河以下河段长40公里,流域面积318.72平方公里。
  昌平河 源于平度县蓼兰镇东南部丘西村,向西流经范家、高家庄,至五里屯东折向西南,于崔家集镇东南部陶家堡村南汇入北胶莱河。河长17.8公里,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上游丘西至五里屯的东西河段,因流经范家村,名曰范家沟;五里屯至北胶莱河段,因流经三泊洼(古属昌邑县),取2县首字为昌平河。
  白沙河(平度县境) 源于平度县崔召镇西北部上马戈庄村后大姑顶(明堂山)南麓的西涧山泉,其下为桃花涧。河南流至沙岭村折向西南,至丘西村又南下,于刘家口子村东入北胶莱河。流经崔召、香店、麻兰、张戈庄、何家店、蓼兰、宅科、万家8处乡镇。开挖泽河时在曲坊村南将白沙河截断,以上河段成为泽河支流;以下河段仍是北胶莱河支流。1983年,水利区划核定白沙河总长49.8公里,流域面积228.8平方公里。泽河以上段河长18公里,流域面积60.23平方公里(1972年将河长6.8公里、流域面积37.4平方公里的产水径流调到猪洞河,归大沽河水系);泽河以下段河长25公里,流域面积131.17平方公里。
  三苗家沟 源于平度县长乐乡王家庄村,于翟哥庄村西南入掖县境。流经杨家庄村、丘家村之西又入平度境。流经灰埠镇韩家村北又入掖县境,于太平庄村西南再入平度县境,流经灰埠镇小苗家村于新河镇大苗家村西入泽河。河长21.3公里,流域面积123平方公里,其中平度境内河段总长15公里,流域面积51.98平方公里。该河在泽河开挖前直接入北胶莱河,是北胶莱河的一级支流;泽河开挖后,将其在新河镇大苗家村西截入泽河,成为泽河的支流。
  入南胶莱河的主要支流有清水河、小清河、助水河、胶河、墨水河、利民河、碧沟河。
  清水河 古名白河,源于平度县张戈庄乡杜家村东,以水清而得名。东北西南流向,流经白河庙、辛庄、陈家顶,在道王丘村东折向西南,在姚家东入北胶莱河。1957年,在道王丘打坝堵死原河道,改道向东南至刘家庄新挖1800米,东入南胶莱河。河长23.5公里,流域面积61.3平方公里。
  小清河 因水清得名。原发源于平度县麻兰镇西南部的邓家荒西北,今发源于张戈庄乡张家庄村东北部,向西南流经张戈庄、西梁家、小万家、大万家、薛家营、孙家营、兰底,至刘家西埠折向南行,至亭兰乡的万家庄村东汇入南胶莱河。河长26.5公里,流域面积52平方公里。河道过去常年有水,1981年后由于连年干旱河道干枯。
  助水河 系元代于1283年从大沽河调水以接济南胶莱河水量不足而开挖的人工河道,源于平度县南村镇后斜子村东北,向西南至亭兰乡吴家口至南胶莱河。河长10.5公里,流域面积87.48平方公里。
  胶河 发源于胶南县六汪镇鲁山一带,北流经胶州里岔、张家屯乡的皇姑庵、铺集镇入王吴水库,再东北于胶州、高密、平度3县(市)交界处的刁家丘入南胶莱河。河长100公里,流域面积608平方公里。在胶南县境内河长16公里,流域面积124.63平方公里;在胶州市境内河长24.2公里。胶河的突出特点是上游河床断面宽,下游河床断面窄,建国前经常泛滥成灾。据《胶州志》载,从1288~1374年的86年间曾有3次特大水灾,出现“人相食”的惨景。
  墨水河(胶州市境内) 简称墨河,古有张奴河、墨水、张鲁河、乌池河诸名。发源于胶州市西南部夼集乡的高家艾泊及匡家茔一带丘陵地区,二源于南杜村乡雷家孝源村南相汇,流经南杜村、西祝村乡及苑戈庄镇沿后屯乡西界北流,至刁家屯西入高密县境,在高密县河崖乡郭家屋子村前再入胶州市境,经后屯乡、马店、北王珠镇于官路滞洪区下游汇入梁沟河、小套河入南胶莱河。河长50公里,流域面积339.9平方公里。沿岸土质肥沃,村庄密布,是胶州市主要产粮区。
  利民河 以兴利于人民而得名。发源于平度县南村镇大洪兰以东,自苍古屯村北流入胶州。干流长10公里,流域面积62平方公里。在沟里庄北分成东西2条:东利民河于1977年改道入大沽河,西利民河至刘家闸子东南1.5公里处入南胶莱河。
  碧沟河 源于胶州后屯乡至皇庙、陈家河头一带,东流经马店镇周家河头村西韩家村前入前店口乡,至后店口村东南汇入南胶莱河。干流全长13公里,流域面积83.4平方公里,是后屯乡、马店镇、店口乡雨季重要的排涝河道。

leon 发表于 2009-9-25 09:50

第一篇 水系与水资源  
第一章 河流水系

第三节 沿海诸河


  青岛市滨海河道的特点是自成体系,独立入海,源短流急,夏秋水量较丰,冬春基本断流,属季节性河流。滨海河道流域面积在3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墨水河、白马河、风河、洋河;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吉利河、崂山县境的白沙河;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莲阴河、甜水河、巨洋河、横河、张村河等。这些河流主要流入黄海及近岸湾口。
  入胶州湾河道
  墨水河(即墨县境内) 今墨水河为“淮涉”与“墨水”两河的通称。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载:“墨水河发源马蓝岭,西流转北,入淮涉河。”墨水河有两处发源地:主源出于崂山县惜福镇的标山、二标山、三标山一带,经棉花、楼山、演礼村,通过书院水库进入即墨县的团彪水库。出库后经西南贡、前北葛村、官庄至前留村。此乃清同治版《即墨县志》称为“流经天井之阳”的一源。另一源称留村河,出于即墨县石门乡莲花山西南麓一带,流经留村乡的西九六夼附近,绕过天井山至即墨县城关的前留村,此乃“流经天井之阴”的一源。2源在前留村汇流后经刁家烟霞、中障村、即墨县城关折向南经大韩村、崂山县西城汇、皂户村注入胶州湾。河长41.52公里,流域面积317.2平方公里。河道坡度较大,弯道较多且宽窄不一,大水季节水势湍急,河床变迁不定。团彪庄至官庄4.5公里长的一段,坡降1/150,河槽变迁幅度200多米;西障村至即墨城段,坡降1/500,河槽宽150米,复绕南关长1.5公里。康熙四十二年(1702年)以前,该河抵今墨水桥折而北流入横河(即墨境内),这一南北河段称“近西河”,今庄头村东的南北河叫“远西河”。1703年大水,道口堤决,洪水西行,形成今日河道雏形。历史上墨水河经常泛滥成灾,仅14世纪中叶,“水与城齐”的洪灾就发生多次,“民舍倾颓,漂流浮尸积道口”。建国后的1974~1977年的4年中,仅留村乡前北葛、即墨镇磨市、楼子疃乡张家西城3个材庄就被冲毁百余亩良田。1970~1987年,青烟国防公路即墨城段曾3次被洪水冲断。
  主要支流有横河,发源于即墨县牛齐埠乡梁家疃以北,于庄头村东向南入墨水河,长23公里,流域面积110.8平方公里。
  洋河 古称柜艾水。本名洋水又名洋洋水。主源(南源)出于胶南县的吕家和金草沟一带,经苗家、仲家庄进入山洲水库,出库后在张应镇洋河崖与次源(西源)汇流。次源出自胶州市里岔乡陡岭前,经林家庄、大孟慈、前小河崖后与主源汇流。2源汇流后经临洋村、匡家庄、昭文村,在土埠台村注入胶州湾。河长49公里,流域面积303平方公里。其主要支流在胶南县境内有小张八河,在胶州市境内有小干河、八一河、十八道河、月牙河。
  张村河 源于崂山县北宅乡峪夼东北,分水岭海拔200米(偏支“围子”最高点海拔469米),出西南汇莲花山、雾露顶、围子、茶花顶7支水,经枯桃在董家下庄折西,于大韩南转西北,过河东村于阎家山汇李村河,到胜利桥纳王埠河后注入胶州湾。河长22.5公里,流域面积131.13平方公里。自郑张村以下有10余条支流汇入。该河下游水资源较丰,1957年在西韩村西建自来水四水厂,流域内还建有7座小型水库。
  李村河 源于崂山县石门山之阳的卧龙沟,南下经毕家上流、李家上流,于姜家下河处弯转西南,经毛公地村西纳上藏河,在郑庄、东李纳枣儿山北流之水,经李村在阎家山处汇张村河入胶州湾。河长16.7公里,流域面积40平方公里。该河中下游地下水资源较丰富且水质好。德国侵占青岛时,于1906~1909年在阎家山建水源地。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将水源地扩建。在庄子南山建崂山县第一自来水厂,以收流清河水库及沿河井群之水为源。
  白沙河(崂山县境内) 源于崂山最高峰“巨峰”北麓的“天乙泉”,分水岭高程1133米。源下汇数百条涧沟之水至崂山名景“潮音瀑”,出靛缸湾西行经18处弯道,形成名景“九水明漪”,于外九水的三水处过三水水库,经孙家村、乌衣巷入崂山水库,出库后西行夏庄、黄埠、洼里、流亭,在港东、西后楼处入胶州湾。河长33公里,流域面积215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晖流河、五龙河、石门河、<IMG=Q080013AA>峪河、曹村河、南寨河、黄埠河、小水河。白沙河下游段地下水丰富,水质优良,是青岛市市区供水的主要水源地之一。自1919年建白沙河水源地后,建有黄埠水厂、流亭水厂和崂山水库水厂,多年平均向市区供水6028万立方米。
  巨洋河 原称漕汶河、朱阳河。源于胶南县薛家庄乡南部小珠山西麓,流经薛家庄、王台两处乡镇的殷家台、莱疃、薛家庄、西灰河、河南邢、雒家董城、小朱阳、东漕汶、张家岛儿河,于五河头入胶州湾。河长25.35公里,流域面积128.75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沙沟河、大横河。
  该河素有多称。流经石灰窑(村)称石灰河,流经灰村称灰村河,流经王台(村)西称王台西河,入胶州境称董城河,经漕汶称漕汶河。清乾隆版《胶州志·山川》载:“朱阳河,治南,出莱疃岭,沙沟,恭薛家店,过朱阳桥东北入海。”民国版《增修胶志·山川》载:“巨洋水,刘志之朱阳河也,或又作珠洋。王克掞曰:‘皆巨洋之讹耳’。”“《齐乘》以南阳水入建德水,谓之巨洋。洋阳相混已久。前洋水本名柜艾,此又讹‘巨洋’为‘朱阳’欤?”
  入胶州湾的滨海河道还有崂山、胶州、胶南等县(市)的若干山区小河流,以及市区的海泊河等诸多小河沟。这些市区小河沟已主要用于排洪、排污。
  入灵山湾河道 流入灵山湾的主要河道是胶南县东南部的滨海河道,最大者当属风河。
  风河由上游两源合流后经双凤山前,曾称风水河。后因该河流经胶南县驻地王戈庄南,故又称王戈庄河。1982年,农业水利区划时定名为风河。另有传:风河因流域内风大多害而名,当地群众又称“疯河”。建国前水灾不断,又称“害河”。其东源发源于七宝山者为尚庄河(即张苍东河),西源发源于铁橛山西北大沟村、劝里村一带(张苍西河),经郑家庙村入铁山水库。出库后在张苍村东西两源汇为一流,至埠头村北有溧水汇入。又东流经肖家庄、王戈庄南、大哨头、大河东至烟台前村入灵山湾。河长35公里,河宽平均60米,流域面积303平方公里。河道特点一是弯多,干流自上而下有大小弯道19处,平均1.4公里1弯;二是支流较多,共有大小支流24条。这些支流均源短流急,汛期难以安全行洪;遇有潮水顶托,更易出现灾情。该河属常流河,是胶南县城工业及民用主要水源。
  入丁字湾河道
  莲阴河 清代称周疃河。源出莲花山东北,流经青山、米脐山阴,至南阡入海。而今只有南阡境内河段因流经周疃以东而称周疃河。今莲阴河发源于即墨县石门乡莲花山北麓和四舍山西北,流经宋马、重疃、青山后、南渠、周疃东入丁字湾。河长35公里,流域面积123平方公里。
  店集河 因流经店集而名。源于即墨县大官庄乡西河头村及蓝家荒一带,东流经垒里、洪兴、院西、店集镇、南阡,在古阡村东入丁字湾。河长17公里,流域面积60平方公里。
  入黄家塘湾河道
  白马河 发源于诸城县鲁山东麓和胶南县铁橛山西北侧,流经胶南县的六汪、市美、大村、塔山、大场、小场等乡镇,于河崖村以南与吉利河汇流后在马家疃村东入黄家塘湾。河长44.2公里,流域面积585.9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砚瓦河、小泊河、藏马河、大村后河、东寺河、肖家洼河、旺山河。该河系常流河,河水流量随季节而变,汛期水流湍急,结冰期60天左右。建国前灾情极重,建国后,自1951~1983年仍有20年泛滥。
  吉利河 原名纪里河。源于诸城县鲁山西南麓千秋岭,流经诸城县石河头村进入胶南县吉利河水库。出库后经曲家皂户、代家尧、后河岔,在大场镇河崖村南与白马河交汇后入黄家塘湾。河长39.85公里,流域面积285.1平方公里。属常流河,结冰期60天左右。主要支流有皂户前河、潘家庄河、高家庄河、理务关河、大亮马河、柳沟河、胜水河。
  横河 源于胶南县张家楼乡西北部铁橛山南麓,流经横河、泊里、寨里3处乡镇的山张村、崖下村进入陡崖子水库,出库后经韩家溜、泊里、西小滩以东注入黄家塘湾。河长23.97公里,流域面积158.37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辛庄河、草桥河、周家村河、小滩子河、大庄河、范家草泊西河、草泊河、茉旺河、泊里东河。
  甜水河 源于胶南县海青乡大缀骨山,经前坡楼、海青于宋家岭东南入黄家塘湾。河长20公里,流域面积109.9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狄家河、显沟河、柳子河。

leon 发表于 2009-9-25 09:50

第一篇 水系与水资源
第二章 水资源



  大气降水是青岛市产生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其资源量的变化完全受大气降水的制约。由于降水的随机性,水资源年际丰枯悬殊,且年内分配和区域分布不均,加之全市多数河道源短流急,流域调蓄能力差,造成水资源贫乏。青岛是中国北方水资源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城市之一。全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76立方米,分别为全省、全国和世界人均占有量的84%、13.9%和4%。全市每亩耕地占有水资源量336立方米,为全国耕地亩均占有量的18.4%。缺水已成为制约青岛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水资源不足问题,是关系到青岛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事。

leon 发表于 2009-9-25 09:51

第一篇 水系与水资源  
第二章 水资源

第一节 水资源量


  在全国水资源分区中,青岛市属山东沿海诸河二级区。在全省水资源分区中,青岛市分属胶东半岛区、胶莱大沽区、东南沿海区。在此基础上,按河道流域,青岛市共划分为白沙河、墨水河、莲阴河(周疃河)、北胶莱河、南胶莱河、大沽河、洋河、风河(王戈庄河)、白马河等九个水资源区。按水资源分区,据1956~1987年同步系列分析计算,全市多年平均降水总量76.03亿立方米,年均形成天然水资源量24.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0.5亿立方米,地下水年补给量7.69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重复计算量为3.49亿立方米)。全市地下水储存资源量为27.08亿立方米。
  青岛市的客水资源分为河流入境水和“引黄济青”水两部分。河流入境水主要是由大沽河从烟台市流入境内之水量,多年平均入境水量约1.5亿立方米。“引黄济青”工程在保证率95%的情况下,可向青岛市区日供水30万立方米。沿输水工程还分设平度、胶州、即墨、崂山县(市)农业供水引水闸,总引能力为每秒33立方米。
  地表水 青岛市的地表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形成的天然河川径流。由于受地理位置、气候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地表水资源量不但贫乏,而且年际变化较大和年内分配、区域分布不均。
  按1956~1987年同步系列分析计算,全市多年平均降水深714毫米,年均降水总量76.03亿立方米,形成多年平均径流量20.5亿立方米。全市年径流量最大值(1964年)为72.76亿立方米,是多年平均值的3.55倍,最小值(1968年)只有2.87亿立方米,尚不足年平均值的1/7。由此可见,青岛市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大于降雨量的年际变化。径流量的年变化不仅悬殊,而且丰枯交替出现往往发生连丰连枯现象。1960~1965年连续发生丰水年,6年平均年径流量达到38.16亿立方米,是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86倍,而1966~1969年平均年径流量只有8.28亿立方米,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40.4%。1977~1987年,平均年径流量为10.08亿立方米,仅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49.2%。
  由于降水的季节性很强,地表径流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地表径流有70~80%集中在汛期6~9月,汛期径流的70~80%又集中在7~8月份,而7~8月份的地表径流往往又是几场特殊大暴雨造成的。汛期洪水暴涨暴跌,易成水患,枯水期径流甚小,甚至河川干涸断流。据南村水文站历年径流资料分析,大沽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61亿立方米,汛期(6~9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76.3%,8月份的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32.6%,而枯水期(10月至次年5月)的径流仅占年径流量的23.7%。
  青岛市的河川径流量在区域变化方面,与降水量分布总趋势基本一致,即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由于径流量受降水和下垫面因素的影响,其不均匀性比降水表现得更为突出。全市多年平均径流系数为0.27,而当年降水714毫米时,只有27%的降水产生径流深192.4毫米。全市大部分水资源区年径流深属过渡带,在50~300毫米之间,白沙河和白马河区年径流深在300毫米以上,属多水带。白沙河区年径流深最大为384.6毫米,北胶莱河区最小为105.1毫米。
  地下水 青岛市地下水水源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其水位变化决定于降雨周期的变化特点,并受降雨与人工开采双重因素制约。大部分地下水为浅部循环,短途排泄,山间沟谷是浅层裂隙水的集中排泄场所,然后以径流及潜流的形式向下游排泄于海。地下水、地表水和降水三水转化明显,则富水性变化大,易采易补。全市多年平均地下水补给量按多年平均降雨入渗补给量计算为7.69亿立方米,其中第四系孔隙水降雨入渗补给量为6.34亿立方米,基岩地下水的降雨人渗补给量为1.35亿立方米。全市地下水储存资源量为27.08亿立方米,其中第四系孔隙水储存量为22.84亿立方米,基岩地下水储存量为4.24亿立方米。
  第四系孔隙水主要含水层为第四系冲积洪积的砂、砾石层,分布在现代河床两侧的古河道内,分布面积较大,埋藏浅,补给条件好,富水性强,丰水年水位高于上部盖层时多呈现微承压特点。含水沙层埋藏一般2~3米,易接受降雨补给。第四系孔隙水水位变化非常明显,即随降雨而回升,遇开采而下降。因此,每年地下水位的低谷期处于春灌后到汛前的6个月,而高峰期则处于汛后的9~10月份,年变幅一般在2~3米之间。

leon 发表于 2009-9-25 09:51

第一篇 水系与水资源  
第二章 水资源

第二节 水 质


  青岛市水资源的天然水质,多数是比较好的。尤其是久负盛名的崂山,盛产优质水。崂山水醇美清澈,矿化度低,微量元素多,具有祛病健身,延年益寿之功效。用崂山水生产的啤酒、饮料等产品蜚声国内外。境内天然水质最差者,为低洼区的高氟水和滨海局部地带的苦咸水,危及农作物生长和人畜生命安全。随着城市和工业的迅速发展,天然水质逐步受到影响,加之人们对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无控制地大量排泄含有毒害物质的废水、废渣,致使青岛市的水资源逐步受到污染,水环境日趋恶化。
  地表水水质 全市地表水的矿化度和总硬度有一定规律,即东部小于西部,沿海小于内陆。如泉心河位于崂山山麓的东部,矿化度仅有0.03克/升,而位于西北部的产芝水库、潴河及莱西县城的月牙湖,其矿化度均在0.2克/升以上。崂山山区的地表水属于极软水,大沽河、白沙河、吉利河、洋河及位于这些河道流域内的大、中型水库的水属于软水,而即墨、崂山县境内的墨水河及莱西县月牙湖的水属于微硬水。多数河道、水库的水属于中性水,PH值一般在7.0左右,个别地区属弱碱性,PH值在8.0以上。全市严重污染的河流(河段)有:大沽河江家庄、斜拉大桥河段,潴河辇至头河段,北胶莱河新河闸河段,云溪河、现河、泽河、李村河、张村河、墨水河下游及市区所有排污河。水质最好的河流(河段)为:大沽河马连庄以下至辇至头(潴河口)以上,洋河、巨洋河,风河中上游,横河、白马河、吉利河、甜水河。各水库均位于河流的中上游,水质普遍好,多数达到地面水三类标准以上,尤其是为市区供水的崂山、产芝、尹府、铁山水库等,水质良好且稳定,各项指标达到二类或一类水质标准。
  地下水水质 青岛大部分地区的地下水水质是好的和比较好的,I、Ⅱ级水的分布面积约占全区面积70%以上。全区除丘陵山区外,大部地区的地下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逐渐变差。水质最优良的地区,分布在崂山、小珠山、铁橛山、七宝山、大泽山等中低山及其周围丘陵地区的基岩裂隙水和河谷上游第四系孔隙水。环胶州湾诸纳污河下游近海地带,地下水受工业、农业有害物质的严重污染及海相沉积环境和海水入侵的影响,水质最差。大沽河、白沙河、墨水河、王戈庄河中下游主要富水区的地下水,普遍受到轻度污染,但主体部分水质良好,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分散在居民点的多数自备饮用水井,其水质已被污染,不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另外,洼地高氟区分布面较广,特别是胶莱河流域,氟含量均超过饮用水标准。
  水质污染 青岛的水质污染主要是工业废水排入水体造成的,其次是农业生产使用农药、化肥的污染,沿海地区海水入侵,也对水体造成一定污染。另外,由于地质原因而导致部分地区天然水质不良。水体污染源主要集中在城镇所在地,且多临近河道,污染物多数直接排入河道污染水体。
  青岛市内五区的污水排泄,对淡水污染轻,对海水污染重。据监测分析,市内五区各排污河道水质中,污染物主要超标项目是悬浮物、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氨氮、挥发酚和石油类,少数排污河铬超标严重。市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年排放量在70年代初期不足3000万吨,1980年增加到7020万吨,1987年已高达9000万吨。各排污河道排入胶州湾的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化学耗氧量、悬浮物、石油类、生化需氧量和硫化物的等标污染负荷比分别为25.19%、19.39%、14.23%、12.8%、5.8%。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与近代工业发展布局的影响,市区内地下水受工业污染的程度和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即由沿海向内陆,由平地向山区,地下水的污染程度逐渐减轻。重污染区主要分布在海泊河至楼山后之间的沿海条带区,其中污染最严重的地段为石桥河入海口附近及李村河下游、海泊河一带。
  青岛市所属县(市、区)的工业废水主要排放于大沽河、潴河、云溪河、风河、墨水河、跃进河、小沽河、猪洞河、现河、胶河、东现河、李村河、白沙河等13条河流。大沽河的纳污量占河道总纳污量的65.57%。各县(市、区)污染源多集中在城镇所在地,工业废水排放量城镇所占比例一般在70~80%,高者达90%。1988年,市郊工业废水全年排放量为2888万吨,内含各种污染物7.85万吨,其中悬浮物、化学耗氧量和氨氮量分别占58.33%、37.29%和2.35%。固体废物的污染,主要是平度、莱西县的石墨选矿尾砂,年排放量约94.5万吨。
  全市1987年农业生产年施用化肥54.68万吨,各种农药3878吨。农药、化肥、人畜粪便、生活污水等面状污染源,尽管排放分散,但总量很大,日积月累对水质构成长期威胁。另外,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局部污染源不断产生,尤其是部分电解、化工、造纸等污染严重的企业,使工厂周围及其下游地段的地下水遭受污染,水质变坏,后患严重。
  全市已发生海水入侵地段主要分布在胶南县寨里大泮,黄岛区的辛安,胶州市大沽河下游,崂山县白沙河、墨水河下游近海地带,即墨县莲阴河下游,平度县新河至灰埠一带。入侵面积约39平方公里,造成1万余亩农田和菜园减产或绝产,使几十个村庄的3万多人生活用水发生困难。高氟区主要分布在平度县以南,胶莱河以北,莱西县南部及即墨县的太扯庄至大范戈庄一带。

leon 发表于 2009-9-25 09:52

第一篇 水系与水资源  
第二章 水资源

第三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


  建国后,青岛市建成大批水利工程,使天然水资源的可利用量不断增加。1987年,按保证率50%计,全市可利用水资源量为11.26亿立方米,占多年平均水资源量的45.6%。当年全市实际利用水资源量7.79亿立方米,占可利用量的69%。长期以来,由于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统一的规划、调度和综合利用,使得有限的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地表水利用率低,浪费现象比较普遍,而地下水则因过量抽取,形成恶性循环。
  地表水利用 1987年,全市拥有拦蓄地表水径流的工程505座(不含塘坝),设计总拦蓄兴利水能力8.23亿立方米,其中大、中型水库21座,兴利库容5.72亿立方米;小型水库428座,兴利库容1.61亿立方米,塘坝3192座,兴利库容0.74亿立方米;拦河闸56座,拦蓄能力0.16亿立方米。由于工程失修,未能发挥正常蓄水和供水效益。当保证率50%时,全市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仅有4.77亿立方米,为多年平均径流的23.3%,仅占各项工程设计拦蓄能力的57.6%。由于河川径流利用率低,使大部分径流入海,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1984~1987年,全市4年平均地表水供水量为2.59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占25.6%,中、小型水库占47.82%,塘坝占11.29%,引提水工程占15.29%。地表水资源主要用于农业灌溉,约占69.9%。1987年,全市水利工程地表水供水量为2.88亿立方米,其中为灌溉供水2.57亿立方米,农副产品加工供水552万立方米,工业供水862万立方米,城镇生活供水1633万立方米。
  地下水利用 青岛市平水年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为6.49亿立方米,占多年平均地下水补给量的84.4%。其中,第四系孔隙水5.54亿立方米,基岩地下水0.95亿立方米。随着水井的建设和提水机具的发展,青岛市地下水利用量迅速增加。1987年,全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为5.6亿立方米,占可利用量的84%。其中,第四系孔隙水4.4亿立方米,基岩地下水1.2亿立方米。全市共有县、市级集中供水水源地14处,均建于河谷冲积层富水区,总开采能力日供水量10.56万立方米。1987年,全市城镇供水地下水开采量为1.27亿立方米,其中14处水源地开采量为0.72亿立方米,各县(市)自备水源及乡镇企业利用地下水0.55亿立方米。全市共有配套机电井4.55万眼,控制灌溉面积214万亩。1987年,用于农村的地下水开采量为4.35亿立方米,占全市地下水总开采量的77.6%,其中农业灌溉3.49亿立方米,人畜用水0.85亿立方米。农业灌溉开采地下水量的70%以上集中在大沽河、北胶莱河两大富水区。由于对开采地下水缺乏统一的控制管理,工农、城乡竞相开采地下水,导致局部超量开采。尤其是部分富水区井的密度、深度不断加大,因连年超采,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海水入侵,地面沉陷,堤坝裂缝等恶果。
  泉水开发 青岛市的泉水多分布在河流上游的丘陵区,具有开发价值的是温泉和矿泉。
  温泉 青岛市有两处温泉,分别位于即墨县东西部,处于不同地层和断裂带上。西部温泉出露在长直乡道口东村附近流浩河中。地下基岩属中生代白垩系王氏组地层,位于方戈庄——曹家庄断层中段。在约2平方米的河床间有多处泉眼,主泉眼涌出的水柱稍高于河水平面,可见波动。冬季周围结冻,唯泉区不冻;夏日河水升温,而泉水冰凉。旱天不涸,水味甘冽。80年代后,经疏浚砌筑,以供饮用和灌溉。但未曾全面勘察和开发利用。东部温泉原名汤泉,出露在温泉镇东、西温泉村(原名汤上)一带。泉区地下基岩属中生代白垩系莱阳层绿色砂岩,基岩破碎带深60多米,东南、西北断裂长约1000米,宽约150米,泉水出露处面积约6.5平方公里。出露口为黑色淤泥覆盖。水温一般在30~60℃,最高达93℃。雾气升腾,四季不减,属地热矿泉。单井最大日涌水量1261.44立方米。泉水和淤泥中含有钠、钾、钙、镁、氯、溴等多种离子以及具有较高医疗价值的硫化氢和放射性元素镭。据疗养机构临床验证,用此泉水和淤泥浴疗,辅之以其他措施,可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椎骨间盘突出症、皮肤病以及末稍神经炎等病。另外,对高血压、冠心症、血管水肿及其他疾病也有一定疗效。从50年代起,青岛市、即墨县、东温泉村先后在泉区内建起5处疗养院(所),接待来自全国的疗养人员。
  矿泉 青岛市矿泉水资源主要分布在胶州、即墨、崂山等县(市)的玄武岩区,呈夹层产出的王氏组玄武岩优于分布在青山组的玄武岩。如胶州市张应镇在掘井时揭露一自溢喷泉,泉水上溢水柱高约10厘米,矿泉出露区风化土被厚约30~50厘米,贮水地层为王氏组玄武岩。该区玄武岩矿泉,为优质天然矿泉水,其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镁、钠)型,偏硅酸、锶、镁、钠等含量达到国家和医疗矿水标准,并含有多种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按水中所含的特殊元素成分,为典型优质低矿化度锶——硅型重碳酸钙天然优质矿泉水。青岛市的天然矿泉水尚处于勘探与初采中,开发潜力十分可观。
  海水利用 青岛市淡水资源不足而海水资源非常丰富。早在30年代前后,已有部分工厂利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用水,但用量不大。建国后,从60年代中期起把开发利用海水资源作为克服和缓解城市供水矛盾的一项重要措施。近30年来,青岛在工业利用海水方面不仅在用量上而且在用途上都有较大发展。1987年,全市日平均海水用量143.6万立方米,年用海水达到5亿立方米,折合节约淡水2500万立方米。海水利用已发展到电力、化工、纺织、食品、煤炭和机械6大行业的近30个工厂、企业。在用途上,由过去单一的冷却水,发展到用海水做溶剂、还原剂及生产中的除尘、冲灰、冲渣、洗涤、净化、淬火、试漏和消防等多种用途。但主要用途仍然是冷却水,占年海水利用总量的97%。其中发电冷却年利用海水4.8亿立方米,占全市总用海水量的88.2%。
  60~70年代,青岛市有关单位还曾试验过海水淡化,以解决淡水不足。但因其成本太高而废弃。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