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s Archiver

青岛酒店预订

leon 发表于 2009-9-24 13:02

青岛市志37:农业志 第八篇 农村能源

第八篇 农村能源



  自70年代末期,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根据国家召开的有关沼气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在崂山县召开了全市沼气建设工作会议。中共青岛市委发出《关于建立沼气办公室的通知》,决定设立沼气办公室,负责研究制定沼气发展规划和措施,检查督促和指导各地办沼气的工作,总结交流和推广办沼气的经验,以及组织开展沼气科研工作。
  市科委随即组织成立了由4人组成的青岛市沼气办公室,各县(区)和人民公社也都建立了相应的办事机构,除崂山县外其他各县(区)还建立了沼气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科委、计委、经委、农委、煤建等部门负责人组成。为进一步加强沼气工作的组织领导,1979年12月12日,中共青岛市委又下发了青发[1979]264号文,将沼气办公室划归中共青岛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领导。根据中共青岛市委的决定,市科委于1980年1月正式将沼气办公室移交给中共青岛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
  随着各级沼气办公室工作任务的增加,由单一的沼气建设发展到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的开发和利用,1984年初,根据山东省委办公厅和省Gov办公厅鲁办发[1983]24号文件精神,青岛市农业委员会将沼气办公室更名为农村能源办公室,青岛市所属各县(区)也随之更名。其中归属县Gov领导的有平度县和莱西县,归属县科委领导的有即墨县和崂山县,归属农业局领导的有胶南县、胶县和黄岛区。
  为适应农村能源建设的需要,青岛市农村能源办公室于1983年创办了自负盈亏、集体性质的农村能源研究所及能源实验厂,1984年又在崂山县中韩镇创办了青岛市崂山农村能源服务公司。
  1983年青岛市沼气办公室开始对全市的沼气池进行普查,并登记造册。加强了对沼气的管理,采取了扶持政策以及提高池温、保持合理的气箱和适当的fH值,实行三连通(沼气池、厕所、猪圈)、四勤(勤进料、勤出料、勤搅料、勤检查)、五配套的(沼气灯、沼气炉、沼气灶、压力表、开关)的管理使用措施,运用国家颁布的技术标准进行施工建池等,至1986年建池的成功率达到了98%以上,沼气池的完好率达100%,全市已建有沼气池20354个。自1978年沼气办公室成立以来,其他农村能源也有很大的发展。至1986年共安装风力发电机110台、装机容量达38.8千瓦,风力提水机1台、灌溉面积100亩;推广太阳灶17台;太阳能热水器1560平方米;太阳能干燥器66平方米;太阳能电池200瓦。另外,省柴节煤灶已有长足发展,全市累计推广省柴节煤灶50.1万户,推广省柴节煤炕42.7万铺。
  由于农村能源事业的发展,对缓解农村能源紧缺的状况,遏制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培肥地力,开发庭院经济,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发展农村经济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leon 发表于 2009-9-24 13:03

第八篇 农村能源  
第一章 沼 气

第一节 户用沼气


  195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要好好地推广沼气的指示精神,全国出现了大办沼气的热潮。当年10月,崂山县夏庄人民公社源头大队及李村公社上藏大队同时各建了一个沼气池。1972~1975年,国家计委、中科院和农林部在四川省中江县和绵阳县召开过两次全国沼气利用经验交流会,号召全国大搞沼气建设,青岛市各县区根据会议精神,也陆续建了一批沼气池。即墨县于1973年在城关公社窑头大队建了一个15立方米椭圆形沙子、水泥、石灰和砖结构的沼气池,胶南县1973年在辛安公社花林大队建了一个长方形沼气池,胶县于1975年在洋河公社小尧大队建了一个10立方米石头水泥结构的沼气池。这批沼气池因技术不过关和管理的问题大都报废。
  青岛市较大规模的开展沼气建设始于1978年9月以后,全市各县(区)都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在人力、物力、财力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许多村由少数户建池发展到全村建,各县都出现了一批普及沼气的村。至1986年全市已有44个村普及了沼气。
[attach]28554[/attach][attach]28555[/attach]
  
  青岛市的沼气建设,在开始几年走过一段弯路之后,注重了建池的质量,从而出现了许多先进集体。即墨县城关公社冢子头大队,自1978年开始建池,在大队会计及3个小队长家各建一池成功后,通过示范吸引群众,至1980年普及了沼气,全大队共122户、建池115个,利用率达98%以上,该大队农民在用气、卫生及生产方面尝到了搞沼气的甜头,在建池后特别注重管理,使所建的沼气池个个产气率高,做到了做饭不用草、点灯不用油,改变了过去那种烟熏火燎的不卫生状况,去掉了前门三大堆(土堆、粪堆、草堆)。1983年7月经青岛市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进行了效益考察,全大队一年可节约燃料开支3500多元,平均每户20多元。由于办沼气,沼气渣回田,改善了土壤肥力状况,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了地力,促进了粮食增产,粮食亩产由1977年的555公斤,增加到1983年的615公斤。
  由于大办了沼气,扩大了工副业生产,增加了经济收入。当时山东省委书记白如冰及市县领导曾来该村参观考察,全国各地来参观学习的络绎不绝。联合国粮农组织的17个国家的代表,国际妇女儿童基金委员会组织的24个国家的有关官员,以及澳大利亚广播电视总编辑、坦桑尼亚新闻总编辑、尼日尔国家妇联,中澳友协主席和越南友人黄文欢等207人次先后到该村参观考察沼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赞誉。1982年该村被中共青岛市委命名为“精神文明村”。1984年《中国沼气》第四期及《参考消息》等报刊上做了专门介绍。1986年2月,中国农业部授予该村“全国农村能源建设先进集体奖”。同年5月,山东省农业厅授予该村“山东省农村能源建设先进集体奖”。
  胶南县铁山乡东南崖村,自1984年冬至1985年春在全村230户中建池168个,不仅解决了群众烧柴问题,而且保护了山林、改善了土壤肥力状况,促进了林果业的发展。同时利用沼肥浇果树等,不仅节约了化肥,而且果树长得旺、结果多、个头大、品质好。为此,青岛市环保和林业部门都在该村开过现场会,进行推广。
  青岛市沼气建设开始时设计的池型种类比较多,有地下和半地下,有三连通(厕所、猪圈、沼气池),也有二连通(猪圈、沼气池),还有单体式的,体积大的有20立方米,小的有8立方米;所有建池材料多系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其结构有砖石或混合结构,有二合土或三合土(石灰、黄土、沙子)及水泥薄壳结构等。为了选择适宜的建池材料,结构和池体容积,青岛市沼气办公室进行了认真的试验、总结和筛选,于1982年秋正式确定了青岛地区的池型、容积和结构,强调采用砖做骨架、水泥砂浆抹面或水泥浇筑成型,池型为8立方米的“三连通”水压式沼气池。1983年下半年,青岛市沼气办公室会同胶县沼气办公室设计了小型沼气池,建池容积由原来的8立方米改为6立方米的水压式沼气池,取得了成功,产气率在0.2立方米/日·立方米,日产沼气可满足3~4口人一日三餐烧饭和照明之用,同时还省工省料、占地少、易管理,造价比原池型可低1/3以上,这种沼气池很受群众的欢迎。
  为了解决水泥沼气池漏气现象比较严重的问题,1981年利用有机硅及氯丁胶对沼气池作密封对比试验。结果较一般的水泥池产气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平均值为0.52立方米/日·立方米,而水泥对比池为0.32立方米/日·立方米,这两种材料密封程度好、抗腐蚀、价格低,使用简单,既解决了农户的用气问题,又可使沼气池容积缩小,减少了水泥用量,节约投资,缓解出料难的问题,很受用户欢迎。1983年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2年11月2日,崂山县李村公社东李大队两农户家各安装了一个3立方米红(黑)泥塑料沼气发酵(袋)池(三连通),4天后即产了沼气,平均每立方米日产沼气0.4立方米以上,可满足3~4口人家一日三餐和烧水、照明、温猪食之用,红泥塑料沼气池具有耐磨、耐老化、抗腐蚀、密封性能好、进出料方便、能吸热增温等特点。1984年山东省农科院土肥研究所和青岛市农村能源办公室一起,在黄岛区辛安镇蜊蚁泊村,采用密封增加发酵浓度,装满料、发酵原料一次降解、二步发酵、夹层水密封等综合措施,建了12个容积为5.8立方米的沼气试验池。其产气率为0.23立方米/日·立方米最高可达0.5立方米/日·立方米,可以满足4~5口人一日三餐、烧水、照明、煮猪食用气,此项目1986年被山东省科委评为科技进步三等奖。
  青岛市根据各县(区)沼气发展情况,每年下拨数量不等的补助经费,分配建沼气池任务,组织试点示范,使广大农民亲眼看到沼气的好处,提高了群众建沼气的积极性;实行民办公助的政策,国家、集体对建池户给予100元左右的补助,调动农民建池的积极性;还进行了技术队伍培训,从1978~1986年共培训农民技术员7491人次。通过培训,提高了技术素质,保证了建池质量,使沼气的利用率保持在85%以上。
  1985年,青岛市全年可供沼气发酵用的作物秸杆可开发量约为367万吨(折标煤192万吨),杂草等约为28万吨(折标煤13万吨),人畜粪便的可开发量为58万吨(折标煤29万吨),另外,大量的有机污水都可作为沼气发酵原料,沼气事业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

leon 发表于 2009-9-24 13:04

第八篇 农村能源  
第一章 沼 气

第二节 沼气综合利用


  1980年,青岛市沼气办公室会同即墨县5处公社农技站进行了施用沼肥与施用化肥及农家肥料种植小麦的对比试验。其结果表明,100公斤沼气水相当于1公斤化肥的肥效,与对照田相比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与施用化肥田相比较,降低了生产成本。1982~1983,胶县沼气办公室与城北公社大庄大队利用沼气肥与土杂肥及混合肥种植冬小麦作肥效对比试验,也取得了较好效果。1980年,莱西县马连庄公社田家大队果农田维斌用沼气肥追苹果树,用沼汽水进行叶面喷肥,果树生长快,病虫害减少,产果率高,一级果率提高10%左右。
[attach]28556[/attach][attach]28557[/attach]

  崂山县城阳公社东郭庄大队1980年进行了利用沼气肥水浇蔬菜的对比试验。(一)黄瓜:塑料大棚试验田共1.4亩,把沼肥水与水混合浇入畦中,每次浇沼肥水1050公斤,每半月浇一次,共浇4次,比对照结瓜多、质量好、上市早、采收期延长半个月,平均亩产7500公斤,增产20%。(二)韭菜:试验地1.44亩,分5次浇沼气肥水,每次浇1050公斤,平均亩产550公斤,比对照增产40%。(三)架云豆:试验用地0.072亩,施基肥250公斤,共浇沼气肥水3次,每次70公斤,混入水中施肥。结果用沼气肥水浇的产量115公斤,比对照增产15%。
  1986年,胶县农村能源办公室为了探索提高养猪经济效益的新路子,切实有效地促进养猪业的发展,进行了沼液喂猪试验。通过91天观察,用沼气发酵液作饲料添加剂喂猪后,猪的食欲旺盛、贪睡、毛色发亮、生长快。同时平均日/头增重比对照组多138.5克,全期增重平均12.6公斤/头,比对照组节约饲料51.5公斤。

leon 发表于 2009-9-24 13:05

第八篇 农村能源  
第一章 沼 气

第三节 城镇大中型沼气系统工程


  青岛市共建有大型沼气工程6处,容积13440立方米,分别用于城肥无害化处理和酒厂废液处理。
  粪便无害化处理 青岛市有关部门于1958年开始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的研究。1972年10月在崂山县双山大粪干场建成一个容积3.3立方米的小型高温生物发酵(沼气)池,进行高温发酵试验,利用粪便发酵制取沼气燃烧容量0.5吨的茶炉。1973年又建了一个320立方米的中型生物发酵(沼气)池、燃烧1吨的锅炉,利用高温生物发酵(温度50~54℃)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高温生物发酵处理粪便的技术,引起了中央爱委会和省市领导的重视。1978年7月,由国家和省市投资、在崂山县双山建成3个容积各为680立方米的长方形高温生物发酵(沼气)池进行城肥处理。该建设工程在全国、省、市科技大会上获得了科技成果奖。1980年在国家和山东省Gov的支持下,又先后投资155多万元,分别在市南区逍遥大队、仓口区大枣园大队建成容积500立方米发酵池。青岛市的3个城肥处理厂共有发酵池7个,总容积4040立方米,年可处理粪便18万吨,使青岛市的近郊蔬菜生产大大减轻了城肥污染。
  酿酒废液处理 青岛市酿酒业比较发达,酒厂废液排入河流,对水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影响到农业生产和群众的生活。1985年青岛酿酒厂(平度县)和青岛第二酿酒厂(莱西县)共建容积为6800立方米大型沼气池,对酒糟废液利用高温生物发酵法进行处理,效果显著。据青岛市酿酒厂(平度县)测定,(一)解决了污染问题,发酵后的消化液PH值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SS去除率达45%~50%,COD、BOD去除率达85%以上。(二)消化液是一种理想的有机肥料,经化验分析,每立方米消化液中N、P、K的含量相当于5公斤硫铵、2公斤磷酸钙、0.7公斤硫酸钾。(三)可日取沼气5500立方米,除供应厂锅炉用外,还供本厂100户职工炊事用气及烧锅炉,除减轻污染,每年还可节约原煤2044吨。
[attach]28558[/attach][attach]28559[/attach]
  电镀废液处理 即墨县螯山公社南选大队电镀厂自1982年建厂以来,其含铬废水对环境污染严重,该厂先后采用多种方法对废水进行处理,仍不能根治污染问题。1985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即墨县环境保护局等单位的指导下,采用沼气水、铬酸盐还原菌与铬废水混合进入净化池、经过过滤,再进入沉淀池,最后排放。处理后的废水中Cr?小于0.07毫克/升,达到了国家规定的GBT-73《工业”三废”排放标准》。另外,利用微生物法比用离子法节约设备费2万元。每年处理费可节约3720元。1986年12月经有关专家鉴定认为工艺可行,操作方便,处理效果较好,有较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该厂被青岛市环保局评为电镀废水先进治理项目单位,被即墨县Gov授予废水治理先进单位。

leon 发表于 2009-9-24 13:07

第八篇 农村能源
第二章 太阳能



  青岛市气象局等提供的1985年的实测数据表明,青岛市太阳能辐射量为118.1×10千卡/平方米·年,年平均日照时数2510小时,年平均日照率为57.3%,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
  青岛市辖区内利用太阳能历史悠久,但作为现代太阳能利用的研究,建国前主要主要应用在建筑业,加大南窗采光面积,采用玻璃门窗等,既透光又能保持室温;建国后,太阳能应用于种植业,以后逐步向工业、畜牧业、医疗卫生事业等方面延伸。
  利用太阳能来提高室温、塑料大棚的温度进行育苗和种植蔬菜、在崂山县比较普遍。1985年全市共有冬季育苗温室52亩,蔬菜塑料大棚3573亩,总产量约达1393万公斤,平均亩产约3900公斤。
  太阳能温室 1954年前一般采用土温室进行作物育苗。1954年后开始加玻璃封顶,采用前墙和后墙有一定坡度、后墙和两侧为固定墙、用钢材或木材做骨架、顶部和前墙镶玻璃的日光温室,亦称道士帽温室。随着科技的发展,材料的改进,70年代初用玻璃覆盖逐渐被塑料薄膜所替代,后来发展为厚草帘覆盖代替固定墙,以水泥预制件或花岗石条及直径8毫米的铁丝替代钢架或木料做骨架,以聚乙烯薄膜替代玻璃,将原有玻璃改为半拱式的长圆型日光温室,上面全部覆盖塑料薄膜,提高了保温效率。这种日光温室,建造时省工、省料、简便易行,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增加了透光性能。
  塑料大棚 1973年首先在崂山县城郊使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塑料大棚使用后,扩大了作物的种植时间,亩产蔬菜高达5000公斤,比原日照温室产量提高20%左右,在城郊和乡村的蔬菜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改变了城乡冬季蔬菜供应结构。
  地膜覆盖 青岛从1980年学习引入地膜覆盖,首先应用于花生生产,增产效果明显。至1986年已广泛用于玉米、地瓜、棉花、果树、蔬菜生产中。
  太阳灶 青岛市于1958年首次进行太阳灶的研制工作,获得成功,但由于条件有限,60年代未能推广。1975年9月,青岛市革委会生产指挥部科技组参加了山东省革委会科技办公室与有关部门在曲阜召开的全省太阳能利用经验交流会,会议要求各地市大力推广技术上比较成熟,简单易行的箱式太阳灶,并责成有关地市研究部门和大专院校承担研制聚光式太阳灶。会后,青岛市科技组组织试验推广箱式、荷花式和聚光式3种太阳灶。1982年,市二轻局家电研究所太阳能研究室研制成半径为85分米的聚光式太阳灶,这种灶,在气温25~28℃,风力2~3级,少云等气候条件下,上午9~11时烧开4公斤水15~18分钟,11~13时则需12分钟左右,这种太阳灶可在农村每年5月初至10月初之间使用,每日可满足4~5口人家的午晚餐炊事需要,但因阴雨天不能用,不能自动跟踪,烹煮时间过长等原因,未能在青岛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太阳能热水器 青岛市从1975年下半年开始推广,至1986年已安装1560平方米。除山东省青岛海运局机关和港湾学校等处集体使用外,农户已安装约有500多户。太阳能热水器现已用到为炊事服务、医疗卫生事业和机关、团体等单位提供热水及用于干燥、蒸馏等。
  太阳能暖圈 为了提高沼气在冬季的产气率,青岛市沼气办公室于1979年冬,在崂山县东李村大队的3个沼气池上进行了“聚乙烯塑料薄膜覆盖猪圈、沼气池和鸡舍的越冬试验”起到了沼气池产气多、猪生长快、鸡下蛋多的综合效益。1984年对其进行了技术鉴定,并在全市推广,反应良好。市农村能源办公室撰写论文引起了专家的重视,在北方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太阳能烘干仓 胶南县粮食局在1981年7月建成一座盖板式太阳能粮食烘干仓。烘干仓由采光加温系统、通风系统、烘干仓、热水器系统和洗澡间5个部分组成。有效采光面积55.12平方米,采光面与平面的夹角为36度;通风系统由风量为5000立方米/小时的六号轴流式风机组成;烘干仓由充气室和谷床组成,仓内面积为29.4平方米;热水器由6个5×1.9米Ⅲ形管组成;洗澡室面积为30平方米,8小时烘干量1.5万公斤;降水率1%;热水供水量(50℃以上)约7吨/日,日供五六十人洗澡。
[attach]28560[/attach][attach]28561[/attach]

leon 发表于 2009-9-24 13:08

第八篇 农村能源  
第三章 风能和地热能

第一节 风 能


  据青岛市气象局1985年的实测数据,青岛地区风能平均有效能密度为254千瓦/平方米;年平均风速为5.4米/秒,属于风力丰富区,并且有利用价值。
  青岛辖区内很早就有利用风力提取海水来制盐及风力作为渔业、船运业的主要动力。但作为现代风力利用技术的研究,则始于70年代末,青岛市科委将微型风力发电机列于科研计划,安排在青岛市农业机械研究所试制,80年代初试制成功100~250瓦风力发电机组,在灵山岛上安装试验应用。其发电、蓄电、放电等均达到原设计要求。1983年7月上旬,青岛市沼气办公室在胶南县召开了风能利用论证会。会议确定市财政拨款10万元,由青岛市沼气办公室承担研制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经过一年多的研制工作,于1984年8月在黄岛区竹岔岛安装试运转,原设计能力为10千瓦,准备供竹岔岛154户渔民的生活照明和部分副业用电,但被1985年的九号台风摧毁。
  1984年即墨县大华机械厂开始试制55千瓦风力发电机,投资60万元作为试制费,技术改造贷款340万元。1985年7月,青岛市农业机械研究所在即墨县女岛安装了一台由该所研制的250瓦的微型风力发电机组,供岛上4户渔民使用,通过运转测试该机在2.5级风时可推动浆叶发电,遇到6级以上大风可自行调速其发电量及性能指标完全达到设计要求。此后,又安装了3台150瓦的微型风力发电机,解决了岛上7户渔民的照明用电问题。

leon 发表于 2009-9-24 13:08

第八篇 农村能源  
第三章 风能和地热能

第二节 地热能


  青岛市的地热资源,已发现的有即墨县东部温泉和西部温泉两处,西部温泉的地热出露点位于长直乡道口东村附近流浩河中,泉水清澈,但由于出水量少、水温低等原因,没有对其开发利用。东部温泉地热出露点在温泉镇东西温泉村一带,地热水资源丰富、水温高。
  即墨县东温泉开发利用已有半个世纪之久,早在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就在此开发利用过地下热水。建国以后,山东省地矿局水文一队也曾在此进行过系统的水文地质工作,编写了《东温泉地热勘查报告》,并先后打过5个孔。正常在用的3口井,是水文一队于1959年和1971年施工的。这3口井,最大孔深240米,最高水温93℃,单井最大涌水量1019立方米/昼夜。地热水含盐量很高,总矿化度为12克/升,阴离子的97%为氯离子,阳离子60%的钠离子,另外含有溴、砷、钾、钙、镁、碘等多种元素,以及硫化氢和放射性镭、氡,具有较高的医疗价值。
  现代临床证明,用温泉矿泉水洗浴,辅以泥疗,可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皮肤病及神经炎等,对高血压、冠心病等症也具有一定疗效。1957年青岛工人疗养院建成,温泉地热水首次用于疗养事业。
  至1986年,建有温泉疗养院7处,建筑总面积20多万平方米。1984年用地热水试养尼罗罗非鱼获得成功,至1986年建有水深3米的尼罗罗非鱼池1500平方米。同时还利用地热建立蔬菜温室种植蔬菜,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由于对地热分布规律、形成环境、形成机制、资源量仍然不清,给开发利用带来一定的困难,其利用比较单一。为查明上述问题,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于1986年5月起,在即墨县温泉镇面积约10.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进行系统的水文地质勘探工作。经测算,该区地下热水总储量可达178.75×10?立方米,如按每年2.5×10?立方米的补给量计算,以单井日出千吨计,每年300天供水,每孔年可采水量为30万平方米,即该区可分布日产千吨的热水井7眼。

leon 发表于 2009-9-24 13:08

第八篇 农村能源
第四章 省柴节煤炉灶、生物质原料热解气化



  建国后,党和国家对农村燃料短缺问题十分重视,青岛也积极进行农村节能工作。
  60年代末,青岛市科委和青岛市煤建公司在市区和崂山县各村庄重点推广过“马蹄回风灶,自然通风灶和荣成灶”等。70年代初又开始推广“即墨二层台炕”,该炕具有结构简单、好烧、炕面受热均匀等优点。“即墨二层台炕”是1982年全国评选出的14种优秀省柴节煤灶(炕)中的一种,它代表了当代全国农村的先进省柴节煤炕(灶)的水平,1984年即墨作为山东的代表参加了全国省柴改灶会议,被列为全国1984年18个改灶节柴试点县之一。此后,青岛市所辖县(区)先后被农业部和山东省列为省柴改灶的试点县。各县(区)接受任务后,一是抓点带面,点面结合:二是抓宣传教育,召开各级现场会议1177次;三是研制推广了一批适合本地区特点、节能效果好的新型灶,如平度县自行设计的“平度灶”,获得青岛市科技成果三等奖;四是结合节柴改灶推广了灶膛内开水器。至1986年,全市累计推广省柴节煤灶50.1万户。
  省柴节煤在全市推广后,不仅使每年增加了秸秆还田近100万亩,还促进了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其次推广灶膛开水器,解决了农村部分群众喝开水难的问题,方便了群众的生活,节约了柴草和煤炭。
  1984年和1987年对旧式灶和改后的新灶进行抽样调查,旧式灶平均每个灶日耗柴草11.56公斤,年耗柴草为4282公斤;省柴灶每个灶日耗柴草6.91公斤,年耗柴草2528公斤,节能效益显著。
  为了给广大农村提供商品位能源,解决柴草占用耕地的矛盾,消除烧柴做饭烟熏火燎的不卫生状况,青岛市胶县生物气化设备厂与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根据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课题“农村生活用能集中供气系统试点研究”和山东省科学院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农村残余物热解气化技术的研究”的要求,进行了以秸秆等低质生物质原料为对象的热解气化技术的研究。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