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s Archiver

青岛酒店预订

leon 发表于 2009-9-24 11:48

青岛市志36:机械冶金工业志 第九篇 通用零部件

第九篇 通用零部件  
第一章 轴承与粉末冶金

第一节 轴  承


  青岛轴承制造业以1947年民营合中铁工厂开业为开端。该厂开业初,曾用进口钢球和外协圈套坯料加工组装成504、505两种规格的单列向心球轴承。但由于设备技术等原因,产量很低,年产不足4000套。
  1949~1957年,随着国内机器制造业日渐发展,工业轴承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民营立成铁工厂、德敬钢球厂、德成炉铁工厂又先后投产钢球与轴承,轴承品种主要有滚珠和滚针两种普通型号轴承及车用轴承,但都未形成专业生产。1956年合中铁工厂实现公私合营后,生产不断发展,1957年立成铁工厂并入,当年生产轴承9.3万套。
  1958~1978年,轴承行业经过改组与调整,逐步走向专业化生产,产品产量及品种不断增加。1958年合中铁工厂改名为青岛轴承厂后,国家投资改造扩建,至1963年已达到年产30万套轴承的生产能力。产品品种增加到42种,除单列向心球轴承外,又开发了推力球轴承、双列向心短圆柱滚子轴承等,精度均为普通级。1962年,该厂为满足轴承配套需要又添置设备,开始试制5/16″、3/8″渗碳钢球,1963年批量投产,精度为Ⅲ级,年产量200万粒。1964年,青岛市重工业局根据国民经济的调整方针和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决定该厂停产轴承,转产钢球,改名为青岛钢球厂。1965年该厂实现了全面转产,并开始承担军用微形钢球的试制。从此,产品不断更新,产量稳定增长。至1978年,钢球品种已增加到82个,产量达到1.8亿粒,产值461万元。1966年,青岛轴承生产合作社(其前身为1958年9月创建的青岛农具机械厂)试制成功工业用8205、8206两种推力球轴承,当年生产2525套。1967年改名青岛轴承厂后,进行设备更新和扩建,逐步形成工业轴承生产能力。1969年,204、205两种型号的向心球轴承投产,产量达到了11万套,为该厂发展成为轴承专业生产厂奠定了基础。1970年,山东省机械工业厅确定该厂以滚针轴承为产品发展方向。1971年正式投产滚针轴承,1973年滚针轴承品种增加到10个,滚针规格达到35个。1980年轴承品种增加到70多种,年产轴承能力达到60万套,产品开始打入国际市场,成为初具规模的轴承专业生产厂。
  1979~1986年,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各企业都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轴承生产在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逐步转向高精度产品。青岛钢球厂1980年钢球产量达到3.6亿粒,比1978年翻了一番。1983年后,又相继研制成功0.5毫米铍青铜球、3/16″无氧铜球、YG8合金球、黄铜球、奥氏体球、玛瑙球、宝石球等新品种,并迅速组织批量投产。其中,为航天工业部研制的3/16″无氧紫铜球填补了一项国内空白,精度达到美国同类产品水平,替代了进口。
  1986年末,青岛市机械工业系统有青岛钢球厂、青岛轴承厂、青岛第二轴承厂3家轴承专业生产厂。职工总数188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5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192万元,工业总产值1526万元,利润总额356万元,年产工业轴承85万套(另外青岛车辆二分厂生产24万套)、工业钢球5.34亿粒、工业滚针158万支。
  1987~1990年,轴承行业的企业结构做了部分调整,轴承生产仍在不断发展,产量逐年提高,生产规模继续扩大。1988年,新建青岛即墨七级轴承锻件厂,生产轴承环毛坯。同年,青岛第二轴承厂并入青岛石油机械厂,仍继续生产轴承产品。1990年末,青岛轴承厂、青岛钢球厂、青岛即墨七级轴承锻件厂共有职工2330人,固定资产原值?2308?万元,工业总产值2665万元,利润总额417万元。年生产轴承216万套、钢球6亿粒。产品品种:工业轴承有单列向心球轴承、单列向心推力球轴承两大系列7种型号70多个品种;工业钢球有不锈钢、甲组钢、轴承钢、铜、银、铜镍合金、渗碳钢等材质的球,公称尺寸从直径0.5~25.4毫米,精度为G3~G200共10个等级、300多个品种。

leon 发表于 2009-9-24 11:48

第九篇 通用零部件  
第一章 轴承与粉末冶金

第二节 粉末冶金制品


  青岛市粉末冶金制品的生产始于60年代,生产企业只有青岛粉末冶金厂一家。1963年6月,为筹建粉末冶金生产厂,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抽调人员成立试制和筹建小组。同年底试制成功还原铁和铁基粉末冶金水车轴套、汽车钢板弹簧轴套等。为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同年末将自行车零件厂改建为粉末冶金模具厂。1964年10月开始批量生产还原铁粉,同时为胜利油田生产硬质合金喷嘴,初步形成专业生产能力。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1965年,经山东省经济委员会和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在青岛粉末冶金模具厂的基础上成立山东省青岛粉末冶金研究所,下设实验厂(即青岛粉末冶金厂),形成了厂所合一、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体制。当年生产铁基制品55万件、硬质合金1681公斤,工业总产值175万元。1966年,产品归口第八机械工业部管理,产品方向转向试制生产农业机械、拖拉机、柴油机用粉末冶金制品。重点生产导管、衬套、轴承、机油泵转子、机油泵齿轮等100多个品种。1967年,国家投资40万元在该厂建成一条长40米的隧道窑。投产后,该厂生产基本实现连续化和半自动化,年产铁粉从100余吨猛增到700多吨。
  随着粉末冶金制品在机械产品上的广泛应用,为便于行业管理,1969年,山东省青岛粉末冶金研究所实验厂由手工业管理局划归重工业局管理,仍归口农机行业。管理体制改变后,该厂于1968~1974年期间又添置了5台推舟式带保护气体的铁基制品烧结电炉,使铁基粉末制品生产的关键工序,由原来的反射炉烧结改为用电炉连续烧结。铁基制品的产量由年产200万件提高到400多万件。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亦有了很大提高。1971年开始生产切削刀具和可转位切削刀具,其中YT5、YT15、YT20等型号硬质合金刀具,填补了山东省内YT硬质合金空白,最高年产量达72吨。1980年开始投产铜基粉末冶金制品,主要产品有各种铜基含油轴承、轴套、轴瓦等100余个品种,填补了山东省内空白。分别用于家用电器、纺织机械、印刷机械、内燃机、汽车、仪器仪表、轻工机械等,年产270万件。
  1981~1985年,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企业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为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研制生产粉末冶金制品。青岛粉末冶金厂开发了非标准刀具和工模具等异型产品,累计制成500多种硬质合金制品。该厂为卷烟厂研制卷烟机用的水性纸切纸刀和切纸轮,以及方刀和圆片刀,与高速钢制品比较,工效提高10倍,寿命延长10倍,分别填补了国内和山东省内空白,产品供应全国146家卷烟厂。该厂被中国烟草工业总公司列为卷烟厂用刀片的定点生产厂。该厂研制成功的牙膏皮冲模,每套可冲制牙膏皮150~250万支,使用寿命比原来的合金钢模具提高375倍。至1985年,该厂已能生产铁粉和铁基、钨基、铜基粉末冶金制品1500多个规格品种,年产铁粉707吨、粉末冶金制品597万件/993吨,成为机械工业部的重点企业。1984年6月,该厂改名为青岛粉末冶金厂。
  1986~1990年,国家批准对青岛粉末冶金厂进行技术改造,投资415万元,新置设备仪器86台,企业的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产品结构向轿车、摩托车、冰箱压缩机用粉末冶金结构件方向转移,先后开发了微型汽车结构件、摩托车结构件、复印机齿轮、冰箱压缩机结构件等28种高档次新产品。年产铁基制品500万件,年生产能力为900万件。硬质合金深加工产品卷烟机刃具产量占全国的60%,跨入国内最大的综合性粉末冶金生产企业之列。
  1990年末,青岛粉末冶金厂拥有职工106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18人;总占地3.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拥有主要设备297台,固定资产原值1325万元。年生产粉末冶金制品517万件、硬质合金21吨、硬质合金卷烟机刃具产值545万元。工业总产值1201万元,利润总额30万元,利税总额126万元。

leon 发表于 2009-9-24 11:49

第九篇 通用零部件
第二章 液压与气动元件



  青岛在50年代,液压技术已在机床、工程机械等机械产品上应用推广。60年代初,青岛的机床工业发展迅速,为适应生产需要,经市人民委员会批准,从青岛玛钢厂、青岛阀门厂和青岛造船厂等单位抽调人员和设备,于1966年5月17日组建成立集体所有制的青岛液压元件厂,主要生产工程液压件。1968年4月试制成功第一批3台单向阀,经鉴定,质量完全达到图纸和工艺要求,并以单向阀作为企业的主导产品。1969年批量投产,年产4648台。同年,又试制成功液控阀,并小批量投产。至1970年已形成年产万件工程液压件的生产能力,成为初具规模的工程液压件专业生产厂。
  70年代,工程机械、拖拉机、自卸汽车的发展,促进了液压元件的生产。青岛电表厂、青岛模具厂曾先后生产过液压元件,但多是兼业生产。青岛液压元件厂在1970年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产品的品种和规格不断增加,开发的新产品有溢流阀、电磁阀、节流阀、压力表开关、手动换向阀等。至1980年,该厂已累计生产10个品种、82种规格的工程液压件13.84万件。
  80年代,青岛液压元件产品已发展成为基础件行业中一个独立的小行业。1987年,青岛密封件厂开始生产农机液压件,至1990年累计生产油缸2169件。1986年青岛液压元件厂产量突破2万件,该厂生产的DF—B10H1型直角单向阀1987年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
  1990年末,青岛市机械工业系统生产液压件的企业共有两家,青岛密封件厂为兼业厂,青岛液压元件厂是机械工业部液压元件的定点生产厂。液压元件厂属集体所有制小型企业,职工总数29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2人;企业总占地面积0.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0.4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84万元。年产各种液压阀8819件/43吨,工业总产值191万元,利润总额1万元。
  青岛市气动元件生产是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1990年建立青岛气动元件厂,批量投产气动元件,年产6000件。

leon 发表于 2009-9-24 11:49

第九篇 通用零部件  
第三章 阀门与铸件

第一节 阀  门


  青岛的阀门制造始于1956年。当年,国营青岛同友水暖器材厂应社会需要,开始小批量生产工业用低压阀门,年产50吨。1958年,该厂根据各工业行业的需要,开始生产高压阀门。至1960年末,年产阀门猛增至660吨,其中高、中压阀门19吨。
  60年代初,随着电力工业和船舶工业的迅速发展,阀门产品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在山东省机械工业厅的统一安排下,各地市开始组建专业厂。1960年9月,国营青岛同友水暖器材厂改建为青岛阀门厂,专业生产高、中、低压通用阀门。至1967年,产品品种增至100多个,年产低压阀门14.86万件1207吨。1968年,该厂试制船用阀门,1969年投入小批量生产,1970年正式转产船用阀门,并归口第六机械工业部管理。至1972年,船用阀门品种已达24个系列195种规格,并开始承接大型船舶的大批量订货合同。
  1964年,青岛汽轮机厂根据产品配套的需要,试制生产电站阀门,后转给电站阀门厂生产。1965年青岛重型机械厂改建为青岛第一阀门厂,1966年又改为青岛电站阀门厂,开始投产电站阀门,年产量100余吨。1967年后,企业进行扩建和技术改造。至1970年,年产量增至456吨,产值达到1086万元。1974~1979年,先后向阿富汗、越南、索马里等7个国家出口电站阀门572件、29吨。
  1967年,即墨第二五金厂改建为即墨阀门厂,专业生产高、中、低压通用阀门。该厂是一家乡办集体企业,隶属于即墨县工业公司,自建厂以来,生产发展迅速,企业规模逐年扩大。至70年代末,已发展成为机械工业部阀门定点生产厂,阀门产品从1979年开始出口。青岛低压阀门的生产从50年代末开始试制,青岛阀门厂率先投产,以后青岛通用机械厂、青岛红星阀门厂、即墨阀门厂、青岛沧口阀门厂、青岛汽车配件十厂都曾先后生产过低压及高、中压通用阀门。
  1980~1985年,青岛阀门产品发展迅速,形成为一个小行业。青岛阀门厂已形成铸钢、铸铁、铸铜的生产能力,1983年11月,经国家船舶检验局青岛办事处进行“工厂认可”检验,成为全国同行业第一家“工厂认可”合格单位。产品品种已发展到46个系列515个品种,年产量超过4万组。主导产品CB309—76内螺纹青铜截止阀和GB590—76法兰铸铁截止阀质量长期稳定在一等品水平,产品畅销全国18个省市230多家用户。从1980年开始,止回阀和截止阀出口新加坡、巴基斯坦、伊朗等国家,成为当时国内唯一出口船用阀门的企业。1979年,青岛电站阀门厂自制的多头钻床、铣钻组合机床等10余台专用设备投产后,大大提高了阀门的生产能力。1981年,又创造镁硅砂合金涂料新工艺,提高了铸件表面质量,年产量达到了1500吨,具备为60万千瓦发电机组配套的生产能力。电站阀门生产能力跃居全国同行业之首。产品品种发展到20大类、100个型号近300个品种规格,质量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该厂生产的电站阀门、双杠杆安全阀两种产品分别获机械工业部和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覆盖全国电厂、电站,出口量逐年增加。1982年,该厂为葛洲坝二江工程研制成功密封液压截止阀,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该厂已发展成为机械工业部电站阀门定点生产厂。即墨阀门厂于80年代初从德国、日本引进先进设备,采用“GB”、“BS”、“JIS”、“API”等中、英、美、日国家标准,已具备年产低压阀门3000吨和中、高压阀门500吨的生产能力。该厂被机械工业部列为出口阀门重点生产厂,80%的产品出口外销。青岛石化阀门厂生产的低、中压石化阀门,亦能采用中、美、德、日等国家的技术标准生产,具备年产低、中压阀门1000吨的生产能力,成为山东省机械工业厅阀门定点生产厂。
  1986年,青岛市机械工业系统生产阀门的企业共有6家,其中专业生产厂4家,即青岛电站阀门厂、青岛阀门厂、即墨阀门厂、青岛石化阀门厂,全民、集体企业各2家。共有职工358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52人;企业总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4302万元;工业总产值2587万元,利润总额286万元;全系统年生产高、中压阀门1298吨(其中电站阀门749吨)、低压阀门3526吨,船用阀门44895组。
  1986~1990年,青岛市又有一批乡办企业转产阀门产品。1990年末,全市生产阀门的企业共有16家,其中全民企业3家、集体企业13家;16家企业中镇办企业占12家。全部职工5717人,工业总产值7633万元,利润总额189万元,固定资产原值7403万元。青岛市机械工业系统企业年生产高、中压阀门1045吨,低压阀门3835吨,船用阀门35419组。

leon 发表于 2009-9-24 11:50

第九篇 通用零部件  
第三章 阀门与铸件

第二节 金属铸件


  青岛的金属铸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德国侵占时期,德人开办的船坞工艺厂和四方工厂就建有大型铸造车间,铸造船舶和机车所需之机器零件。
  辛亥革命后,青岛陆续建立起专门铸造机器零件或铸管的私营工厂(称之为铸造厂、翻砂厂或铁工厂),生产灰口铁、白口铁或玛钢铸件。这类工厂规模很小,多则二三十人,少则几个人,除了有鼓风机、清理滚筒等机械外,其余全部为手工作业。开业最早的是1918年7月在云南路158号成立的瑞祥和铸造厂,从业人员30人,资本5500元;其次是1919年1月在利津路14号成立的同合铁工厂,从业人员34人,资本12500元。此类民间开办的冶铁铸造厂,40年代达到最盛。1940~1946年间就有34家铸造厂开业,各厂从业人员最多30人,最少5人。据1947年3月出版的《青岛统计》第三期记载:1947年3月统计,青岛市共有冶炼业民营工厂57家,资本4255.38万元,其中独资16家、合资41家,从业人员411人,配备动力设备的只有47家,年产生铁铸物413吨、熟铁制品155吨。1945年日本投降后,青岛海军工厂接收美国援助的1吨炼钢炉,开始生产铸钢件,1949年国民党逃离青岛时运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青岛市的铸造业仍然处于小规模作坊式手工劳动的状态。
  解放后,青岛市Gov即着手改变铸造行业的落后面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市几个大的机械厂都建立了铸造车间,青岛机械总厂从1954年开始安排生产铸造机械,从碎铁、碾砂、熔炉、上料等简单设备开始,逐步发展到造型、铸件清理等机械,以改善铸造工人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通过联合扩大、公私合营的方式,逐步把分散的私营小厂改造为具备专业化、大批量生产条件的铸造厂,添置机械设备,改造化铸炉,承接通用性较大的铸管、铸件生产任务,并为小机械厂生产毛坯件。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时期,1952年末全市冶铸业已恢复和发展到79家,其中工业户5家、手工业户74家,投资总额77.12万元,全部职工922人,营业额30.5万元。主要产品有生铁铸件、玛铁制品、铜铝铸件毛坯、电解铜、铸铁锅等,年产量为1336吨。至1956年,以生产铸件为主的公私合营企业有27家,从业人员1345人。规模较大的专业厂有:青岛山荣铸造厂,1953年由山荣铸造厂等8家私营小工厂联合组成,1954年公私合营,1957年底职工501人,年产再生铸铁3876吨;青岛山河铸造厂是1956年2月由山河、隆昌、聚兴铸造厂联合组成的公私合营企业,1957年底职工261人,年产铸铁件、玛钢件394吨。专产铸铁件的还有青岛谦顺铸造厂、青岛洪利铸造厂、青岛振东铁工厂、青岛同聚铸造厂、青岛大鲁铁工厂、青岛联营铸造厂、青岛联合铁厂、青岛锦华铸造厂、青岛宝隆铸造厂、青岛益民铸锅厂等。另外还有青岛铜件厂生产铜铸件。
  1958~1960年,青岛市将山荣铸造厂改为玛钢厂,职工发展到1036人,工业总产值由1957年的195万元增加到879万元,生产的玛钢件开始出口。
  1961~1980年,为适应机械工业的发展,青岛市加强了独立铸造厂及机械厂铸造车间的建设。在机械产品批量大、铸件比重大的企业如拖拉机厂、内燃机厂、电机厂等,建立或扩建成机械化、流水作业的铸造车间,形成大批量生产的能力。青岛电站阀门厂自1966年开始研制和生产电站用高温高压阀门以来,铸件生产不断扩大,购置了1.5吨、10吨电弧炉,年产铸钢件13600吨,每小时5吨造型生产线采用国际先进的树脂砂造型技术,GM砂造型为该厂专利,属国内首创。70年代在铸造行业推广了冲天炉技术,对于提高炉温、降低焦铁比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青岛拖拉机厂建造的一排大间距侧置风口曲线炉膛热风冲天炉,当铁水温度控制在1380~1420℃的情况时,焦铁比达到1∶15和1∶17。同时该厂的铸造车间已装备了全套机械化设备。1976年青岛玛钢厂从丹麦引进无箱挤压半自动造型线,使玛钢管件铸造向机械化、自动化、无尘方向发展。
  1981~1985年,在国民经济调整中,平度玛钢厂转产,青岛压铸厂并入通用机械厂,铸件的生产主要依靠企业的铸造车间。1985年,青岛市机械工业系统独立的铸造厂只有5家,即青岛玛钢厂、青岛韧铁厂、即墨铸锻厂、胶县铸钢厂、青岛压铸厂,职工总数2653人,固定资产原值1726万元,工业总产值1764万元,利润总额127万元。全系统年产铸铁件32130吨,铸钢件6703吨。
  1990年末,青岛市生产铸件的企业共有35家,其中全民企业3家、集体企业32家,32家集体企业全部都是乡镇办企业。全部职工5241人,工业总产值1.04亿元,利润总额133万元,固定资产原值6172万元。

leon 发表于 2009-9-24 11:50

第九篇 通用零部件  
第四章 紧固件 密封件 弹簧

第一节 紧固件


  青岛最早生产标准紧固件的企业是1935年开业的中国制链厂,以制造铆钉、螺钉、螺母、链条为主。1939年日商建立的铃木铁工厂,转产铁路道钉和螺钉。日本投降后,该厂于1947年拍卖给私人经营,改名为建国铆钉螺钉制造厂。青岛解放前机器制造业长期处在修配阶段,整机制造很少,标准紧固件行业始终未能得到发展。据1949年8月的调查统计:青岛市机器铁工业制钉业有10家民营工厂,职工57人,月产螺丝铆钉74.5吨。
  建国后,机器制造部门对标准紧固件的要求与日俱增,推动着标准紧固件行业的迅速发展。1950年为支援农业生产,山东省组织机械制造厂大批生产解放式水车,省工业厅在安排水车生产计划的同时,扶持青岛建国铆钉螺钉制造厂专产水车用螺钉、螺栓、螺母等紧固件。1955~1956年,先后有11家私营小厂并入该厂,生产规模扩大,1956年改名为青岛建国铆钉厂。
  1958年国家标准局发布了第一批紧固件国家标准后,青岛建国铆钉厂自制了3台双击自动冷镦机、4台搓丝板,开始按国家标准制造精制螺钉、螺母,逐步用单机自动化生产来代替笨重落后的手工操作。产量由1956年的800多吨增到1958年的1570吨,1960年又增加到2100吨,三年产量增加了近两倍。
  1961年,公私合营青岛建国铆钉厂改为青岛标准件厂,1962年转为地方国营企业。1967年,该厂在山东平阴县建立分厂,1972年建成后与青岛标准件厂脱钩。1961年,青岛台东八路五金厂开始生产垫圈、螺栓,1964年转向专业生产标准紧固件,改名为青岛标准件六厂。1965年,标准紧固件产量达到3102万件。至1966年,全市专业生产标准紧固件的企业已发展到5家,年产标准紧固件1.14亿件,比1963年增加了10倍。同年,青岛市重工业局成立标准件公司,统管全市13家标准件生产厂。
  1969年青岛标准件六厂与青岛冷拔厂合并,改名为青岛标准件二厂。1972年又并入青岛标准件三厂、标准件七厂、标准件工模具厂、汽车配件三厂,工厂规模迅速扩大,职工人数从1971年的328人增至1162人,产值从174万元增加到393万元,成为山东省规模最大的标准件厂。青岛标准件厂大力开发新产品,陆续投产盖型母、蝶型母、槽型母、厚螺母、带孔螺栓、锥销等一批新产品。1979年,全市机械工业系统年产标准紧固件3.48亿件,比1966年增加了两倍。
  80年代,青岛市标准件行业通过企业整顿,推行现代化管理,加强了技术改造,生产能力、产品质量普遍提高。但是由于技术装备陈旧落后,标准紧固件生产厂家均以生产低强度初级产品为主,产品多为农机行业各主机厂配套。青岛标准件厂在“七五”计划期间主要生产M6~16六角螺栓、M5~20六角螺母。该厂为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尽早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1987年末研制成功M8~12、8.8级高强度螺栓,并批量投产。同时该厂还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开发生产了美制(ANSI)、英制(BS)、德制(DIN)标准的各种螺栓、螺母。产品除为国内各行业主机配套外,还远销东南亚、香港、欧美等国家和地区,1990年出口109万件。1986年,青岛标准件二厂从日本引进具有80年代国际水平的PF—550S零件冷成型机。该设备可优质、高效加工各种异型零件,为整机产品提供配套。至80年代末,青岛市标准紧固件专业生产厂已发展到5家,生产40多个品种500多种规格的标准紧固件。1984~1987年,年产量均超过6亿件,有3个产品获山东省和机电部优质产品称号。
  1990年末,青岛市生产紧固件的企业共有7家,即青岛标准件厂、青岛标准件二厂、青岛标准件三厂、胶州市标准件厂、青岛钟表仪器修配一厂、胶州自行车配件厂、青岛南泉机械厂,其中全民企业1家、集体企业6家。全部职工216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6人),工业总产值?2798?万元,利润总额-27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551万元。同年,机械工业系统所属的青岛标准件厂、青岛标准件二厂、青岛标准件三厂共生产标准紧固件21486万件。

leon 发表于 2009-9-24 11:51

第九篇 通用零部件  
第四章 紧固件 密封件 弹簧

第二节 密封件


  青岛密封件制造业起步较晚。60年代中期,市南区由街道创办的一个集体生产单位开始生产橡胶三角带,1965年改为橡胶配件厂,1966年开始小批量生产橡胶密封件,1970年正式批量生产骨架式油封和“O”型橡胶密封件,年产40万件。至1975年,年生产能力达到500万件。1976年,该厂与市南机械加工厂合并,组成青岛农机橡胶配件厂。1978年7月,农业机械部选定青岛农机橡胶配件厂作为国家生产农机橡胶密封件的重点厂进行装备,改名为青岛密封件厂,并转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于青岛市机械工业局。由于国内密封制品的技术、生产、工艺、装备水平低,产品质量不过关,机械产品“三漏”(漏油、漏水、漏气)问题一直比较严重。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开发新产品,青岛密封件厂成立了厂办橡胶密封件研究所。1981年,该厂引进日本荒井制作所橡胶密封件制造技术和关键设备,1982年投产,产品规格由300个增加到1300个。1984年,又从该制作所引进阀杆密封件制造技术和设备。1985年,再次从英国伍德威尔公司引进轴承密封件制造技术和设备。通过“六五”、“七五”计划期间技术改造和先后三次技术引进并消化吸收,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的技术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进步和提高。1985年,年产量达到2504万件,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水平。80年代,该厂先后完成了硅胶“O”型圈、防泥水油封、双弹簧油封、高压油封等多个部级技术攻关项目。产品发展到挤压型密封件、旋转轴唇型密封件、轴承密封件、气门导杆密封件、往复运动密封件等五大类近3000个品种、规格,为主机配套和引进技术国产化配套发挥了很大作用。“凤冠”牌骨架油封和“O”型密封圈连续五年被评为部优产品。骨架油封在1990年全行业评比中名列首位。骨架油封、气门导杆油封、轴承密封圈被机电部列为替代进口产品。1982年,首次向新加坡出口橡胶密封件2000件。以后出口量逐年增加,至1990年达到900万件,出口产品销售额229万元。1986~1990年已累计出口1631万件,销往美国、东欧、苏联、日本等国家。在国内,进一步扩大服务领域,产品由为农机配套扩大到为汽车、机车车辆、矿山机械、电机电器、轴承、仪表、机床等12个行业,产品畅销全国29个省、市。1987年,以青岛密封件厂为基础合并青岛玛钢厂组建青岛密封工业公司,下设油封厂、异型密封件厂、模具厂、工艺装备厂4个专业生产厂和1个橡胶密封件研究所,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密封件生产企业。
  1990年末,青岛密封工业公司有职工139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39人),企业总占地面积5.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拥有主要生产设备260台,固定资产原值1821万元,年产橡胶密封件3125万件,年生产能力达到8000万件,工业总产值1502万元,利润总额244万元,实缴利税11万元。为全国同行业中产量最大、品种最多、主导产品质量最好、经济效益增长最快的先进典型,机械工业部的定点生产橡胶密封件的骨干企业。

leon 发表于 2009-9-24 11:51

第九篇 通用零部件  
第四章 紧固件 密封件 弹簧

第三节 弹  簧


  50年代初,青岛许多从事机器修理的民营铁工厂开始零星制造弹簧,但大多只限于机器修配之需要,并未形成专业生产能力。增兴炉的铁匠们根据图纸或样品,采用来料加工,修理或改制板簧。生产任务时多时少,多时每月生产数百片。弹簧生产是在“大跃进”期间,由四方区东、西太平村街道办事处组织的小五金加工厂和弹簧加工组两个生产组搞起来的,初期只能生产打砂机弹簧和普通小弹簧,销售给棉纺厂和自行车厂。
  进入60年代后,这些小型工厂随着工业的改组改造和国民经济调整,使弹簧生产逐步走向专业化。至1966年,增兴炉历经多次组合,最后改建成集体所有制的青岛红卫汽车板簧厂,专业生产汽车板簧。东太平村小五金加工厂等几家小厂改建成集体所有制的青岛弹簧厂,独立生产弹簧。
  1963~1968年,青岛红卫汽车板簧厂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自制了多台专用生产设备,使板簧产量迅速提高,1968年月产达到6万片。1960年青岛弹簧厂增加了沙发弹簧品种。1963年投产压簧、拉簧等新品种。1968年试制成功汽车发电机调节器和汽车分电器,填补了山东省内两项空白,产品基本上满足了省内汽车制修行业的需要。1972年,两厂合并后与蓄电池厂、水箱厂共同组成青岛汽车配件厂。1981年后,又分立为青岛钢板弹簧厂。
  1979~1990年,青岛弹簧厂加强管理与技术改造,产品品种增加,质量及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先后试制投产解放CA—10B等10多种汽车型号的前簧、后簧、辅簧共30多种型号规格的汽车钢板弹簧总成,以及各种车用、拖拉机用各类弹簧40多种规格,为山东省内外汽车行业十几家主机厂配套。建设牌CA—15汽车板簧1985年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
  1990年末,青岛市专业生产弹簧的企业共有3家:青岛弹簧厂是机械工业部定点生产汽车板簧的专业厂,年产钢板弹簧总成4.94万架;青岛市南浮山弹簧厂,生产油封弹簧;青岛市南弹簧厂,生产支架弹簧。3个厂共有职工630人,固定资产原值763万元,工业总产值1063万元,利润总额11万元。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